临床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特征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
现 有 的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资 料 表 明 ,高 血 压 病 、糖 耐 量 异 常 、 各 种 类 型 的心 脏 病 、吸 烟 、血 脂 ( 别 是 甘 油 三 脂 和 低 密 度 脂 特 蛋 白增 高 及 高 密 度 脂 蛋 白 降 低 ) 常 、血 液 成 分 异 常 和 年 龄 老 异 化 是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病 的 主要 危 险 因 素 ,临 床 实 践 也 已 证 明 . 控
中 4例 电 镜 下 看 到 了 形 态 学 和 大 小 与 肺 炎 披 衣 菌 相 类 似 的 细
胞 形 体 ,上 述 研 究 由 于 样 本 量 小 ,尚不 足 以 肯 定 肺 炎 披 衣 菌 就
是 脑 血 管 病 的 致 病 因 素 ,也 许 这 些 细 菌 是 仅 仅 由 血 液 循 环 中 的 巨 噬 细 胞 带 到 动 脉 硬 化 斑 块 组 织 中 的 ,斑 块 内 丰 富 的 脂 类 物 质 成 为 了 细 菌 的 培 养 基 ,但 至 少 说 明病 原 体 在 动 脉 硬 化 形 成 过 程 中起 了 一 定 的 作 用 如 :肺 炎 披 衣 菌 体 内 的 脂 多 糖 促 使
块 中 肺 炎 披 衣 菌 阳 性 率 为 1 . 2 ,而 血 清 抗 体 中 仅 有 IA 与 48 g
颈 动 脉 斑 块 块 引 起 的 神 经 系 统 症 状 相 关 , 为 全 身 各 部 位 的 认
肺 炎 披 衣 菌 感 染 均 可 能 导 致 颈 动 脉 斑 块 的 活 动 .IA 可 作 为 辛 g 中 预 防 的 观 测 指 标 之 一 。N dri v i 钉 1 a ae h i 等 对 4例 用 P R 证 s l C
例 ( 3 3 ) 硬 化 斑 块 中 发 现 了 肺 炎 披 衣 菌 o A 基 因 ,其 3 . 在 mp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独立郭洪志
硒 是 谷 光 甘 肽 过 氧 化 酶 的 必 需 组 织 成 分 . Huang,Kaixun等做动物模型研究发现硒能够抑制胆固醇的氧 化作用对与内皮细胞损害,硒缺乏时谷光甘肽过氧化 酶活性下降,脂质过氧化浓度增高,而后者可选择性 地和强有力地抑制前列环素的产生,前列环素合成下 降,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及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促进AS 和血栓形成【24】. 铬缺乏导致糖代谢紊乱,HDL水平下降而LDL水平升高, 肝脏清除胆固醇能力下降.长期接触铬,血浆铬水平 升高,加强LDL的氧化作用,促进AS的发生【25】. 这些元素含量变化通过影响糖,脂代谢,血压水平及 动脉壁的完整性,成为与ICVD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1.5 致病机制
许多作者认为CP,HP,HCMV及牙源性病灶等引起的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 都有可能引发各种炎性介质过量释放和炎症细胞过度激活从而产生的 "瀑布效应"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释放的炎症介质分为内源性和外源 性. 内源性炎症介质指白细胞介素系列和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外周血IL-1显著升高,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黏附蛋白表达而改变黏附蛋白的代谢,使其结构重组,功能受损,有利 于血凝和血栓形成.TNF升高,下调血栓调节素表达,刺激内皮细胞释放 IL-1,从而使内皮细胞表面成为促凝状态,促使血栓形成.白介素和炎 性因子还可激发内皮细胞表达新的或大量的黏附分子,另外激活的白细 胞可损害邻近的内皮细胞和周围的血管组织. 外源性炎症介质为感染后产生的内毒素,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释放 凝血酶原. 所以感染因素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apoB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主要结构蛋 白质〕,又是LDL受体的配基.apoB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的P23-P24区, 含28个内含子和9个外显子. Wang,-L【12】 等应用PCR方法检测150例ACI患者apoB xbaI位点限 制性基因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并以301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发现 X+ 等位基因与对照组比较为0.053 :0.027(P < 0.05),说明X+ 等位基因与脑梗塞(ACI)明显相关,推测其可能通过改变apoB 的代谢而成为ACI的危险因子. Skalen【13】 经动物实验证实包含apoB的LDL在AS的早期在动脉壁 上沉积,apoB水平的增高加速AS的进程. McNeely【14】研究发现apoB可使血浆胆固醇升高,降低HDL-C水平, 血浆胆固醇水平显著增高和HDL-C水平明显降低是发生动脉粥样硬 化(AS)的危险因素,而AS则是发生ICVD的传统危险因素之一.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
颅内压增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 并发症,可能导致脑血流减少,加重脑 损伤。
肺部感染与呼吸衰竭
•·
肺部感染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影 响氧合和通气功能,进一步加重 脑损伤。
常见感染并发症,影响预后,需 积极防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因意识 障碍、吞咽困难等原因,容易发 生肺部感染。
防治策略包括加强呼吸道管理,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合理使 用抗生素,以及支持呼吸功能。
神经保护剂
研究人员正在积极寻找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以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脑损伤。这 些药物可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使用,有效保护脑细胞,促进患者康 复。
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移植具有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促进受损脑组织的 修复和再生。尽管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干细胞治疗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 全新的思路。
个体化与精准医疗的应用前景
基因诊断与治疗
个体化用药
预测模型与预防策略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 实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基因 诊断,找出患病风险较高的个体,制 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此外,基因治 疗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通 过修复或替换缺陷基因,降低缺血性 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精准医疗理念将推动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治疗的个体化用药发展。通过分析 患者的基因组、代谢组等信息,医生 可以为患者量身定制最合适的药物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
0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长期管理 与康复
二级预防与复发预防
危险因素控制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 血脂等危险因素,以降低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非心源性栓塞的缺血性脑 卒中患者,长期使用抗血小板 药物有助于预防复发。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总结解读PPT课件
一级预防
针对尚未发生ICVD的人群,通过 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饮 食习惯等措施来降低发病风险。
二级预防
针对已经发生ICVD的患者,通过药 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等措 施来防止复发和减轻症状。
03 诊断与评估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1 2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表现为短暂的、可逆的神经功能缺失,通常持续 数分钟至数小时,不超过24小时。TIA是缺血性 脑血管病的重要预警信号。
MRI
对于早期脑梗死和TIA的显 示效果优于CT,可发现更 小的病灶和更早期的缺血 改变。
CTA/MRA
可显示脑部血管狭窄、闭 塞等病变,有助于病因诊 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诊断手段
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心电图等,用于评估患者一 般状况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血液生化检查
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成立指南制定专家组
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 、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确 保指南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制定指南草案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家 组成员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见解, 初步形成指南草案。
广泛征求意见
将指南草案发送给相关领域的专 家进行审阅和修改,并在学术会 议上进行讨论和交流,收集各方 面的反馈意见。
,影响预后。
深静脉血栓
长期卧床、血液高凝状 态等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建议
控制危险因素
合理饮食与营养支持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 险因素,降低并发症风险。
脑出血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6), 751-755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19.96115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Bei Cong1*, Jinwei Luo1, Shijie Han1, Li Zhao1, Yu Sun1, Hanbo Wang1, Jiaqing Li1, Zhi Yan1,2, Jinpeng Hu2, Bingxue Han1#1Dalian Port Hospital, Dalian Liaoning2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Received: May 20th, 2019; accepted: Jun. 6th, 2019; published: Jun. 14th, 2019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ed factors,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lication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t home and abroad, 2644 patients with stroke in Dalian Port Hospital from January 1, 2016 to December 31, 2018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mong them, there were 785 cases of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1859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ll of which met the criteria of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of serious diseases such as immune deficiency. Results: The type of cerebral hemorrhage accounted for 30% of stroke; there were 785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in-cluding 566 males (72.10%) and 219 females (27.90%). 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was 2.5%. The number of mal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work stress and bad habits such as smoking and drinking. Among the cases of cerebral hemorrhage in different age stages, people aged 50~60 and 60~70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accounting for 28.28% and 26.37%, respectively.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ccounted for 71.85%, 17.20% and 4.84% of the causes of cerebral hemorr-hage,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hemorrhage in me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women, of which there is high proportion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atients;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re common risk factors.KeywordsCerebral Hemorrhage, Epidemiology, Survey脑出血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丛蓓1*,罗金维1,韩世杰1,赵丽1,孙宇1,王翰博1,李家庆1,颜智1,2,胡锦鹏2,韩冰雪1#*第一作者。
临床分析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
临床分析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对于临床分析非常关键。
通过对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因素,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疾病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以及近年来常见疾病的流行趋势,并探讨其对临床分析的意义。
一、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发病率、死亡率、预测因素等。
发病率是指特定人群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疾病的比例,可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获得。
死亡率是指特定人群中因某种疾病而死亡的比例,是评估疾病危害性的重要指标。
此外,流行病学研究还需要关注疾病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季节性变化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传播方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近年来常见疾病的流行趋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污染加重,一些常见疾病的流行趋势也发生了变化。
1. 心脑血管疾病由于现代人群的生活方式趋于不健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成为了常见疾病。
这些疾病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2. 肿瘤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肺癌、乳腺癌、胃癌等高发病种类。
研究发现,吸烟、饮食结构、遗传等因素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3. 传染病虽然在近几十年中,传染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一些新发传染病的出现仍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例如,近年来爆发的禽流感、H1N1流感等,严重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对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及时发现疫情的变化,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三、对临床分析的意义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对于临床分析意义重大。
首先,通过对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评估疾病的发病危险性,以及危险因素的影响程度。
这有助于医生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患者的发病风险。
其次,对疾病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疾病的发展方向。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层管理课件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其中,脑梗死又 可根据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血流动力 学改变等类型。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较高,是全 球范围内的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 。
年龄与性别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和国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 病率和患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地区 间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和遗传背景 等有关。
加强基层医疗合作
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合作,实现资源 共享和信息互通。
提高管理效率
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层管理的 效率。
提高公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知
普及疾病知识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途径,向公众普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 关知识。
提高早期识别能力
教育公众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症状,提高早期就诊率。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 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 题,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 生。
中危人群的监测与治疗建议
定期监测
对中危人群进行定期监测 ,密切关注血压、血糖、 血脂等指标的变化,以及 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中危人 群需要按时服用药物,控 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 标在正常范围内。
详细描述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神经内科、 神经外科、影像科、康复科等。但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存在 壁垒和沟通障碍,影响治疗效果。
对策
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实 现多学科联合治疗和管理,提高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
06
未来展望
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的新技术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01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分析
临床表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⑴颈内动脉系统TIA:一侧单肢无力或轻度偏瘫,可伴有同侧 面部轻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⑵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眩晕、平衡失调、耳鸣,猝倒发作 ,共济失调等。 完全脑卒中(CS) 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 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缺血性脑血管病
张佳龙
缺血性脑血管病
1. 定义 2. 流行病学 3. 分类 4. 临床表现 5. 治疗原则与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
指一条或多条脑血管缺血 导致该供血区局灶性脑功能 障碍,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 状体征.
流行病学
• 我国脑血管发病率远高出欧美发达国家4-5倍。 • 男性多于女性,平均为1.33:1。 • 城市高于农村,工人高于农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 者,沿海地区高于内地,汉族高于少数民族,北方高于南 方。 • 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带来沉重 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分类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二)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 脑血栓形成 (三)完全卒中(CS) 脑栓塞 腔隙性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 能障碍。 • 特点: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多反复发作。 • 病因: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管壁微栓子脱落。 • 频繁发作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
(二)抗脑水肿、降颅高压治疗
• 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大量白蛋白、呋塞米、七叶 皂苷、皮质类固醇激素 • 要点: 1.甘露醇须快速静滴 2.注意心肾功能,出入量,观察心率及心律变化 3.呋塞米易致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
(三)改善脑血循环治疗
1. 溶栓 2. 降纤 3. 抗凝 4. 抗血小板 5. 扩容
《缺血性脑血管病》课件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和社会适应能力。
06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进展
01
药物治疗
近年来,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如抗血小板
聚集药物、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的研发和应用。这些药物在预防和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02
死亡率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导致死 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 在急性期。
认知障碍
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导致 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力 减退、思维障碍等。
02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导 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
起脑部供血不足。
栓塞
来自心脏、颈动脉等部 位的栓子随血流进入颅
。
03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突然出现单侧肢体或面部麻木、 视力模糊、语言不清等症状,持 续时间短,通常在24小时内恢复
。
脑梗死
突然出现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 济失调等,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 甚至导致永久性损害。
脑栓塞
由于心脏来源或动脉来源的栓子导 致脑血管栓塞,引起相应供血区的 脑功能障碍,多见于年轻人。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 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 、如厕等,提高患者的生活 自理能力。
心理护理与支持
心理疏导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家属支持
向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 程,提供情感支持和家庭护理。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事件2023-11-08contents •概述•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方法与策略•预后与转归•预防与控制•研究进展与趋势目录01概述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是指由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存在较高复发风险、但不导致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的事件。
定义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处于卒中后恢复期的患者。
分类定义与分类发病率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年发病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流行病学在所有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中,高危非致残性事件所占比例较高,且复发风险较高。
发病率与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等。
预防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管理,如控制血压、血糖,戒烟,减肥等。
同时可考虑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预防措施来降低复发风险。
危险因素与预防02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症状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面瘫、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
症状通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小时,甚至数天至数周。
伴随症状可能包括头痛、恶心、呕吐、失语等。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可能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I)结果进行诊断。
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血液检查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血脂水平、血糖水平等与脑血管疾病相关的指标。
03诊断标准与方法0201鉴别诊断与脑出血的鉴别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通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可帮助鉴别脑出血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鉴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通常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且无后遗症。
与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持续时间更短,且不会导致长期的神经功能缺损。
03治疗方法与策略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有房颤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脑梗塞的患病趋势与流行病学调查
脑梗塞的患病趋势与流行病学调查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常因脑动脉阻塞导致脑区缺血缺氧而发生。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塞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的分析,探讨脑梗塞的患病趋势以及可能的风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脑梗塞的患病趋势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脑梗塞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15百万人患上脑梗塞,是导致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脑梗塞已经成为人口健康的重大问题。
二、脑梗塞的流行病学调查1. 年龄和性别的关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梗塞的患病率逐渐增高。
尤其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脑梗塞的风险显著升高。
此外,男性在脑梗塞中的患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女性由于寿命更长,在总体上患病人数相对较多。
2.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研究发现,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与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习惯都会增加患脑梗塞的可能性。
3. 慢性病和疾病风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是导致脑梗塞的主要风险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这些慢性病与脑梗塞的关联性较高,控制好这些疾病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脑梗塞的发生。
三、预防与治疗策略在了解脑梗塞的患病趋势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来降低患者的风险和改善患者的病情。
1. 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能够有效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特别是在中年以及存在慢性病风险的人群中,更需要重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 控制慢性病的发展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患者,积极控制病情,定期检测相关指标,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有助于降低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3. 教育与宣传加强对脑梗塞的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脑梗塞风险的认识,促使大家关注自身健康,了解预防措施,及早发现病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TIA/轻型卒中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一)定义在急性脑血管病事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急性缺血性轻型卒中(简称“轻型卒中”),由于其“非致残性”和“早期不稳定”等共同特征,经常作为一类“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进行诊疗或开展研究。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基于时间的定义:TIA是由于血管原因所致的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脑、脊髓或视网膜)障碍,持续时间<24h。
(2)基于组织学的定义:TIA是由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不伴有急性梗死。
TIA诊断的具体临床与研究操作原则详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
2. 缺血性轻型卒中:轻型卒中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
2010年Stroke 发表了6种轻型卒中定义和临床转归之问关系以探索最佳轻型卒中定义。
该研究连续入组7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以下定义分成6组:A. NIHSS每一项必须是0或1,意识各项必须是0;B. 腔隙样综合征(小血管闭塞);C. 只有运动障碍(包括构音障碍或共济失调);伴有或不伴有感觉障碍;D. 基线NIHSS每项最低分(总分≤9分),没有失语,忽视或任何意识水平障碍;E. 基线NIHSS评分每项最低分,总分≤9分;F. 基线NIHSS≤3分;短期转归良好定义为患者出院回家;中期转归良好定义为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
定义A和定义F的患者短期和中期转归最佳(定义A分别为74%和90%,定义F分别为71%和90%)。
定义C的前循环卒中患者与后循环卒中患者相比出院可能性更大(P=0.021)。
定义E的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相比中期转归较差(P=0.001),而定义A、D和F的患者在任何亚组中均未有不同转归。
目前常用的缺血性轻型卒中定义:一种血管原因所致的突发性局灶性轻型神经功能障碍(定义为NIHSS≤3分),持续时间≥24h,或神经功能障碍是由于影像学与临床症状相关的缺血性梗死所致而不是由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脑出血所致。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概要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概要一、概述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严峻挑战。
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脑卒中已经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状况、防治现状和存在问题,推动脑卒中防治工作的科学开展,我国卫生健康部门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
本报告基于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系统地梳理了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预防策略、治疗方法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信息。
报告不仅展示了我国在脑卒中防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1. 脑卒中定义及其在中国的重要性脑卒中,亦称为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进而引发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前者更为常见,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部缺氧和营养不足,而出血性脑卒中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引起脑压升高和脑组织损伤。
在中国,脑卒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据统计,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
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患者因为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
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急剧上升。
脑卒中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加强脑卒中的防治工作,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已经成为中国卫生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旨在全面分析中国脑卒中防治的现状和挑战,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中国脑卒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通过本报告的推广和实施,我们期待能够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推动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文献综述
三级预防策略
并发症预防
积极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并发症,如肺部感 染、深静脉血栓等。
重症监护
对严重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重症监护,降低病 死率和致残率。
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06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较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 查相关文献综述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 引言 •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概述 •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脑血管病预防和控制策略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调查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 特征,包括发病率、死亡 率、危险因素等
为制定有效的脑血管病防 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部分研究样本量较小 ,可能存在偏倚,需 要更大规模、更严谨 的研究来验证结论。
对于脑血管病的发病 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以便更好地制定防治
策略。
未来可以利用大数据 和人工智能技术,对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进 行更深入的分析和预
测。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加强农村和偏远地区 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 调查,提高这些地区 的防治水平。
人群分布
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人群中,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老年人、男性和有家族史的 人群更容易患病。此外,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由于生活条件较差和医疗保健水平较低,也更容易受到脑血管 病的影响。
05 脑血管病预防和控制策略
一级预防策略
健康生活方式宣传
倡导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心理平 衡。
将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整 理和清洗,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 准确性。
慢性脑缺血、脑出血诊疗指南
脑出血
六、诊 断
诊断依据: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 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脑出血
六、诊 断
诊断流程 1、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根据患者症状。 2、第二步,是否为脑出血?行脑CT或MRI以明确诊断。 3、第三步,脑出血的严重程度?根据GCS或NIHSS量表评估。 4、第四步,脑出血的分型:应结合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等确定。
治则:行气活血 方剂:通窍活血汤 组成:桃仁 15g 12g 葱白 10g 6g ,随症加减
红花 10g 赤芍 12g
当归12g 生地黄 川芎10g 甘草
慢性脑缺血
十、预后及预防
1、控制原发病:对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和糖尿病等要予以 充分重视,有服药指征者要坚持服药,定期进行血液相关指 标和脑血管超声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 2、生活:穿戴要宽松得体,劳逸结合,作息规律,保持乐 观,运动适度。 3、保健小药方: 痰浊方:卞萝卜0.5斤切成片,加水适量,煮熟前10min, 加 鱼腥草10g、佩兰10g,熟后连汤一起服,可常服。 气虚方:黄芪30g、当归15g,加入清水适量煎服。 血瘀方:用桃仁10g、粳米50-100g,将桃仁打烂加水煮,去 渣取汁,与粳米入锅加水煮为稀粥,每日服。
慢性脑缺血
六、诊断标准
1、患者年龄原则上大于60岁;起病隐袭、病程长、病史一 般超过3个月;症状可呈波动性。 2、具有慢性脑功能不全的表现,如头晕、头昏、头胀痛, 记 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工作能力减退,睡眠障碍及情绪障碍等。 3、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 和冠心病病史。 4、无脑部的局灶神经系统体征。 5、实验室检查:存在支持脑动脉硬化的证据。 6、头CTA、MRA无血管性器质性脑改变。
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
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disorder,CVD)是由各种血管源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特别对中老年人是重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因此,对CVD流行病学调查以及防治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早已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流行病学是指对人群中“疾病的分布频度及其决定因素的研究”,因此,对于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的研究也应包括两个方面,即分布-病死率、发病率、患病率和长期趋势)和决定因素(易患条件和危险因素)。
一、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文献报道,CVD的发病率各作者报告不同。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协调进行的12个国家17个研究中心的脑卒中协作研究表明:首次脑卒中的年发病率在(15~287)/10万人口,最高的是日本,最低的是尼日利亚。
世界卫生组织的11个中心对第一次发生CVD患者进行了随访,发现CVD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成陡直上升,在每个年龄组中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
国内,北京报道TIA的年发病率为34.8/10万人口,上海报道CVD的年发病率为140.4/10万人口,四川为102.57/10万人口,南宁为60.8/10万人口。
我国1986-1990年大规模人群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城市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时间点患病率、年死亡率分别为219/10万、719/10万和116/10万;农村地区分别为185/10万、394/10万和142/10万。
二、脑血管病的惠病率高致残率是脑血管病的特点之一,但可存活多年,这些患者是对患病率很好的说明。
国外资料表明,CVD年患病率为(500~700)/10万人口。
国内报道TIA的年患病率为2191.4/10万人口,完全性卒中的年患病率为1407.6/10万人口,显着高于国外资料。
三、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据报道,CVD发病第一天的死亡率约为10%~40%,发病3周内的病死率为25%~50%,3周后死亡速度减慢,5年后存活率约为15%~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特征
芁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不断增高,目前公认其为危害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57个国家中死于脑血管病者占11.3%,其中40个国家脑血管病列死因前三位。
近20年来由于加强了对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以及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脑血管病死亡率有下降趋势,尤其是日本,据日本厚生省1987年“人口动态统计”,从1960, 1970,1980至1985年脑卒中死亡顺序从第1位降为第3位。
但东欧、西欧、亚洲某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形势依然严重,根据卫生部1990-1991年及1993一1995年全国城乡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统计,脑血管病占第2位(1990, 1991, 1993)和第1位(1994,1995),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1986年美国估计约有50万人发病,14.78万人死亡,而存活患者需要医疗照顾达202万人。
平均每个脑梗死患者的医疗费为8000一16500美元,这些尚不包括卒中后遗症的额外花费(如护理等)。
据资料统计,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为120/10万一180/10万人,每年新发卒中150万人,脑卒中死亡率居世界第二位(死亡率80/10万-120/10万人),由此,每年因脑卒中死亡人数约120万。
如此的脑死亡率以及其医疗费相当惊人,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目前,尚无资料证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总患病率有下降趋势,而且,随着人类老龄化,脑血管病的地位渐呈上升趋势。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从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防治心脑血管病应大力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一级预防。
蚂一、发病率
螀脑血管的发病率,是卒中人群分布特征和评价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标。
因调查方法、诊断标准或资料来源各异而相互之间可比性很差。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WHO)经反复论证,指定了一项为期10年的科研方案,简称“Monica方案”,增加了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可比性。
羅从世界各国社区人群调查材料看,70年代以前脑卒中平均年发病率约为200/10万,以后逐渐下降到目前的100/10万,特别是致死性卒中的发病率显著降低。
最近,Thorvaldsen等发表了WHO一Monica方案监测的最新结果,脑卒中年龄标化后的发病率依次为:俄罗斯1982一1987年388/10万;芬兰1985一1990年351/10万;中国19851990年247/10万;南联盟1985一1990年228/10万;瑞典1985-1990年207/10万;波兰1985一1990年198/10万;丹麦1985-1990年173/10万;德国1985一1990年151/10万;意大利1985一1990年124/10万。
以上可看出,脑血管病发病率总的趋势是东方高于西方,东欧高于西欧。
世界卫生组织的11个中心对第1次发生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随访,发现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陡直上升。
羁脑卒中的世界平均发病率变为150-200/(10万人口。
年),日本发病率最高为287/(一劝万人口•年),由于保健及饮食习惯的改善,近年也有明显的下降。
葿我国1982年6城市调查脑卒中发病率为219/ (10万人口•年),1984年22省(市)调查为185/ (10万人口•年)。
据一组对29万人的监测结果,男性发病率为287/ (10万人口•年),女性为192/ (10万人口•年),1986年29省市自治区调查结果为115.87/ (10万人口•年),农村发病率为83/ (10万人口•年),城市为182/ (10万人口•年)。
目前我国标
化的发病率为(120-180) (10万人口•年),平均150/ (10万人口•年)。
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2:1一1.5:1,平均为1. 33: 1,男性多发与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嗜酒、生活无规律、经常处于应激状态有关。
脑血管病发病率具有如下特点:城市高于农村,工人高于农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沿海地区高于内地,汉族高于少数民族,北方高于南方。
袈由于对危险因素的有效干预,目前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正在以每年大约5%的速度下降。
莅与发病率相关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螂1.年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50岁以下发病率低,50岁以上每大10岁,发病率提高1倍。
55 -64岁为200 -5001 (10万人口•年),65 -74岁为500 -1000/ (10万人口•年),大于75岁为1000 - 2000/ (10万人口•年)。
脑梗死好发于60岁以上者,脑出血则提前10年,但从目前统计资料看,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
栓塞性脑梗死发病年龄小,以中青年多见。
薁2.职业通过标化的发病率分析,工人及脑力劳动者分别高于农民和体力劳动者。
但目前由于城乡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的缩小,发病率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羆3.人种分布黑人高于白人,亚洲人高于欧洲人,国内资料汉族高于少数民族。
螄4.环境因素日本、南欧的希腊发病率高,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及北欧四国发病率低,
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及太平洋岛屿上的居民脑血管病发病率低。
国内资料也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
蒂5.季节特点季节不同,发病率亦不相同。
不同的湿度、气温、气压导致发病率差异,低气温、高气压、高湿度时发病率高。
每年的7, 8, 9月份及次年的1,2月份为高发季节,7, 8, 9月份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而12月及次年1, 2月份以出血性脑卒中居多。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发生在月末,而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生在月圆时,并且具有3 -6时及8一11时两个高发时段,机制尚不清楚。
薂二,患病率
荿脑卒中平均患病率为((500-600)/(10万人口·年)。
按50亿人口计算,全世界应有2500万一3000万。
我国6城市调查结果脑卒中患病率为620/ (10万人口·年),1984年22省(区)调查为429/ (10万人口·年)。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脑卒中患病农村272/ (10万人口·年),城市为620/ (10万人口·年}。
全国的患病人数大约500万一600万。
芃患病率与发病率具有相同的特点:男多于女,城市多于乡村,高龄、脑力劳动者、黑人及亚洲人、季节变化时发病率高。
膂三、死亡率
莀脑卒中平均死亡率为100/ (10万人口·年)。
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的27个成员国调
查结果,标化死亡率为日本229/(10万人。
年),美国、加拿大、波兰、瑞典、丹麦在80/ (10万人口·年)以下。
1974一1979年我国13个城市调查最高为南京(178-241)/(10万人口·年),最低为桂林、广州、沈阳、湛江(63一76)/(10万人口·年)。
1984年22省份调查为142/ (10万人口·年)。
致死占城市总死亡人数的20.98%,农村占15.57% 。
1986年日本的死亡率已降至106.9/ (10万人口•年)。
脑卒中的直接死亡率脑出血为38%-43%,蛛网膜下腔出血为22%一64%,脑栓塞为30%,脑血栓为15%一28%,死亡率高与高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差、高发病人群有关。
蒇四、复发率
袇约1/4一3/4的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在1一5年内复发,据统计1年内复发47.3%,5年以上80%。
一组362例脑梗死,随访5年以上,结果30%复发,其中1年内复发者30%, 1一3年复发者25% ; 3一5年为60%,5年以上29%。
脑栓塞为20%一30%,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率为18%一38%,脑出血为5%一20% 。
羃复发是致残的重要因素,促使复发的因素与发病因素大致相同,但复发后由于难以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加上梗死面积逐渐累积,复发次数越多,后遗症状就越重,往往多次复发后造成严重的语言、运动和(或)智能损害,患者形同废人,生活不能自理,可以出现各种并发症,造成人、财浪费,防止复发是降低致残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蒁五、致残率
蝿60%一80%的脑血管疾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包括语言、智能及运动功能障碍等,生活质量下降。
15%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不能自理。
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良好者也有60%的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致残程度与病变性质、部位、范围有直接关系,反复发作者更容易致残。
与脑出血相比,脑梗死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低死亡率。
其致残率和程度均超过脑出血。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