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虚词

合集下载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翻译。

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如:“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翻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表示“你的,你”。

例如:“妪每谓XXX:‘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相当于“好像,如同”。

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

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相当于“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例如:“XXX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怎么,多么”。

例如:“怎么这样衰啊!”(《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高考考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考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维唯32已、33矣、34犹、35哉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词、助词、副词等作用,用来表达语义关系、修饰词语或者起到语法上的辅助作用。

以下是对这些虚词的简要解释:
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何:用于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何事”等。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等。

乃:表示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或强调。

其: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它的”等。

且: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若:表示条件、假设等关系。

所:用于强调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因为”等。

焉:表示地点、状态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怎么样”等。

也:表示选择、转折、感叹等关系。

以:表示手段、方式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以便”等。

因:表示原因、理由等关系。

于:表示处所、时间等关系。

与:表示并列、对等等关系。

则:表示对比、转折等关系。

者:用于名词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等。

之:表示所属关系、代词宾语等。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五、其 ㈠[qí] ⑴代词。1、相当于“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它(们)的”。例:品~ 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 之~坐|断~喉,尽~肉,乃去。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 2、表示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且行千里,~谁不知? 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3、表示承接。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例:~以沛为联汤沐邑。 2、作语助,表示限定。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 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姓。 ㈡[jī]助词。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十二、矣[yǐ] ⑴助词。句末语助词。1、表已然。相当于“了”。例: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2、表将然。相当于“了”。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3、表必然。相当于“了”。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4、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例: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六、若
1、动词
1)如同;像
关山度若飞。
2)同,相当
彼与彼年相若也。
3)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对付,处置
寇深矣,若之何?
晋惠公对庆郑说:“敌人深入了,怎么办?”
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 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
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是简便.(就是印得越多,就越觉 得简便了,就显示出来了)
1.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相与枕藉乎舟中。 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 矣。 5.吾尝疑乎是。
1.天下事有难易乎?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4.若毒之乎? 5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1.孰为汝多知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5.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两种心情。)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这几点。)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①近者奉辞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2、恐前后受其敌。 害怕前后都受到他们的夹击
1、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不嫁给这样的好郎君(的话),往后你打算( 说)什么呢? 义:美好。
2、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 这种祸患现在显现不出来,但是将来会显 现出来的。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公问其故。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一、以1.作介词⑴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

译为:拿、用、把。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⑵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凭着、凭借。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⑶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⑷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五人墓碑记》)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④奉宣室以何年?(在)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在)⑸表示原因。

译为:因,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论)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③以位(地位),则子,君也;我,臣也。

(《孟子》)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2.作连词⑴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③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⑵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而”“来”“用来”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②将帅二三子以蕃。

③作《师说》以贻之⑶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不译。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高考18个虚词完美课件(含速记口诀)

高考18个虚词完美课件(含速记口诀)

• 3) 助词:结构助词(如之、是、所等)
• 缀加助词(如有、其、然等)

语气助词(如夫、岂、乎、欤等)
• 4) 介词:常见介词有:以、于、为、与、被 5) 连词:表顺承关系的(如则、乃等) • • • 表转折关系的(如然、却等) 表并列关系的(如且、及等) 表假设关系的(如倘、若等)等
• 6)叹词:主要有:吁、嗟夫、呜呼等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考试对虚词要求
高考文言文虚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 “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
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
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速记口诀】 句中不译介词于 语气助词叹测疑 谐音: 居中不移劫持鱼 语气助词探测仪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一个强盗在路中间放了一个大箱子,水产公司的 运鱼车来了,他也不移开。司机下来搬开箱子,“ 轰”的一声爆炸了,原来箱子里装有地雷。司机惨 叫:“天啊!难道运鱼还要带探测仪吗?”最后, 强盗把一车鱼给劫持走了。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汇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汇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高考常考十八个虚词

高考常考十八个虚词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而(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

不作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固定结构:(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

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表凭借,“凭,靠”。

例: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

高考必背文言虚词18个

高考必背文言虚词18个

文言虚词1、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或“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示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第三人称代词。

应译为“它”“他”不能加“的”秦王恐其.破璧。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④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

视情况译为“大概”“难道”“还要”“希望”等或省去。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完整版)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完整版)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高考 18个虚词

高考 18个虚词

高考18个虚词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18个虚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

高考18个虚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

高考18个虚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

%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并且、又。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这里的"伐"是功业的意思。

)《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注:a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承接/递进)b同时性(承接)~c地位平等(递进)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旅居长安),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况且、而且。

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胁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祭十二郎文》。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通俗说就是听从我来指挥)就好了)《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分离还能有多久)《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说明》中列出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下面逐一进行说明。

一,而1、连词表并列关系。

蟹六跪而二鳌。

表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表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关系。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的”3、助词(附在其它词上)(1)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焉1、语气助词陈述语气。

(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反问语气。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词尾。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3、代词。

相当于“之”。

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4、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

(1)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有青麻头伏焉。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且1、连词表递进关系。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表并列关系。

(1)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2)示赵弱且怯也。

表让步关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1)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2)若属皆且为所虏。

(3)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于1.介词“在”“向”“到”“从”“跟”“对”“由于”“对于”等。

(1)得复见将军于此。

(2)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乃设九宾之礼于廷.(5)从径道亡,归碧于赵。

(6)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业精于勤荒于嬉。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0)故燕王欲结于君。

2,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上。

(1)于是秦王不悦,为击缶。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五、以1.介词,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把”“由于”“在”“跟”等。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6)余船以次俱进。

(7)申之以孝悌之义2.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表目的关系。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表原因。

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结果。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表承接。

樊哙侧其盾以撞。

3,副词,同“已”,相当于“已经”。

固以怪之矣。

4,动词,可译为“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六、乃1、副词,可译为“就、才、却、竟(竟然)、仅。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作定语,译为“你、你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用作动词,起帮助判断的作用。

可译为“是、就是”。

嬴乃夷门抱关者。

4、复音虚词,“无乃”,表猜测,可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七,者1,助词可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个方面”等。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人”(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的人”(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个方面”(4)言之,貌若甚戚者“……的样子”2、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表示停顿,不必译出。

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5、“者”作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八、所1、助词组成“所”字结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构成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

译为“……的原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表凭借、手段、目的。

译为“用来……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名词,译为“处所、地方”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4,被动用法:可译为“被”。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5,“所谓”译为“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九、其1、代词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它、她”“他(们)的、它(们)的、她(们)的”。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第一人称,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中的”。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表示测度,可译为“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示反诘,可译为“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示希望,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一定”(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连词(1)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2)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十:何1、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哪里、什么”。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宾前)(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3)客何为者?(宾前)(4)牛何之?(宾前)(5)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副词,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多么”。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3、复音虚词,“何如”“奈何”“若何”,用在疑问句中,“怎么样”或“为什么”怎么办”。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十一:乎。

1、语气助词(1)儿寒乎?欲食乎?疑问语气(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感叹语气(3)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反问语气。

(4)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反问2,用在句中停顿处,可不译,相当于舒缓语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亦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后矣。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助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十二,若1,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你们(的)(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2)若毒之乎?2、连词(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假设关系。

(2)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选择关系(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3、动词。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译为“像、似”(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译为“比得上”十三,为1、介词(1)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2)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为着、为了”(3)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4)请以十五城为赵王寿。

“替、给”。

2、助词放在疑问句之末,译为“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动词。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十四、也1.句末语气助词(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语气(2)吾王庶几无疾病矣,何以能鼓乐也。

疑问语气。

(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叹语气。

2.句中表停顿。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十五、之1.代词(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人称代词(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指示代词(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代词2.助词(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取独,不译。

(4)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调节音节,不译。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

3,动词。

到。

吾欲之南海,何如?十六、因1.介词(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依靠、凭借(2)因击沛公于坐。

趁着(3)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

通过、经由。

2.副词,于是,就。

(1)因拔刀斫前奏案(2)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十七、则1.连词(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承接关系(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3)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可译为“可是”“却”。

2.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十八,与1.介词“和”“跟”“同”(1)秦伯说,与郑人盟。

(2)竖子不足与谋2.连词“和”“跟”“同”(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3.语气助词通假字,同“欤”。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4.动词,译为“结交”“亲附”等。

与嬴而不助五国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