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之常见文言虚词课件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

《中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

《中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

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5)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3、动词“到”、“往”、“去”等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指示代词,“这、这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二、其1、副词。

部编版中考语文必背文言虚词复习资料

部编版中考语文必背文言虚词复习资料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从、自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
飞漱其间(《三峡》)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些”“那个”
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连词
表选择,或者,还是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助词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续表
虚词
俱为一体(《出师表》)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介词
与……相比
吾与徐公孰美/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
给,给予
蹴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连词
和,跟,同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天与云与山与水(《湖心亭看雪》)
与“相”连用,意思是“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连词
表示并列,相当于“又”
不义而富且贵(《〈论语〉十二章》)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况且”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副词
将近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文言文虚词专项复习 课件(共66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虚词专项复习   课件(共66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作连词 二、表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①敏而好学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作连词 三、表转折关系
(译为“但是”;表转折时,前后一般会出现否定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作连词 四、表承接关系
(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
①扁鹊见蔡桓而旋走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介词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把”。

eg: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介词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eg: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
④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译作“按照”或不译。
eg:以貌取人 余船以次俱进。
介词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 译作“在”“从”。
eg: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连词
“以”作为连词时,除“转折”外, 其他的作用与“而”作连词时相同。
回顾一下,“而”作连词时表示的逻辑关系
而作连词意思多, 五六七八真不少。 并列递进和转折, 承接因果和目的。 假设修饰别忘记, 偶尔通假译作你。
eg:险以远,则至者少。
樊哙侧其盾以撞。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木欣欣以向荣
“修饰”实则为状语, 与“承接”的区别:看两个动作是否先后发生。
记忆口诀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和“从”。 用作连词如同“而”, 除了“转折”余照搬。

中考语文12虚词

中考语文12虚词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精讲(12个)一、之1、人称代词,他(们),她(们),代人。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远看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③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2、代词,它,它们,代物。

①驱之别院。

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抬头观看它们(久了),脖子因此变僵硬了。

3、指示代词,它,指……①操蛇之神闻之,拿/持蛇的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

②闻之,欣然规往。

听说太守派人找不到桃花源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4、助词1)、助词,的。

以君之力。

凭你的力量。

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

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

②怅恨久之。

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5)、动词,到,去,往。

①辍耕之垄上。

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上。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暗地里派吴广到次所旁丛祠中。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给”。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之时受任,在危难之中奉命。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望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是从蓝草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④告之于帝。

向神话中的天帝禀告了这件事。

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桓帝、灵帝没有不叹息痛恨的。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表被动,可译为“被”。

①吾不能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我不能拿十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

②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3、表比较,可译为“比”“过”“跟……相比”。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之”课件(25张PPT)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之”课件(25张PPT)

代词
1、代指人、物、事 例: (1)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
(2)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狼》
动词
1、“到”、“去”、“往”、“到……去”,后面跟表示地点的名词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 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 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应用练习
下面句中“之”字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妾之美我也,畏我也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 A、C、D三项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B项“之”字做主调间结构助词,取消 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故答案B
应用练习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代词,代指书具
2、代词,代指仲永
3、代词,代指仲永所作的四句诗
4、结构助词“的”
5、代词,代“仲永之通悟”
6、助词,调整音节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 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 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助词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之”主谓取独用法课件(共18页)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之”主谓取独用法课件(共18页)

二 判定:
判定小结:
1、定位:名词/代词+之+动词/形容词
主语
谓语
2、检查:去“之”独立成句
二 判定:
过关练习:判断下列“之”的用法。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主谓取独
课堂目标
掌握主谓取独“之”的意义和用法
识记主谓取独 “之”的定义
判定主谓取独 “之”的用法
翻译含有主谓取独 “之”的句子
掌握文言文中主谓取独“之”的意义和用法, 达到高级理解程度★ ★ ★
文言文中的“之”
— 虚词—
中考考频
时间 分值
2022年 选择2分
2021年 翻译3分
2019年 选择2分、翻译2分
2017至2022年中考考频为50%!
文言文中的“之”
课堂目标
掌握主谓取独“之”的意义和用法
识记主谓取独 “之”的定义
判定主谓取独 “之”的用法
翻译含有主谓取独 “之”的句子
掌握文言文中主谓取独“之”的意义和用法, 达到高级理解程度★ ★ ★
一 识记: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我 爱 你。 主语 谓语 宾语
结果 2、我 之 爱 你,
主语
谓语
独立的句子
独立性
独立的句子。
非独立性
原因
源于你灿烂的笑容。
句子的一部分
一 识记:过关练习
下列关于取消句子独立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单独成为句子, 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 B、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后,仍可以单独使用。
名词/代词+之+动词/形容词
二 判定:
过关练习:判断下列“之”前后是不是主谓成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PPT优秀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PPT优秀课件

“之”:无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4、 “之” +动词 “之”作代词,代前面 出现过的人、事、物。 • 5、 名词+ “之” +动词 “之”:宾语提 前的标志,不译。
学以致用
读《曾子烹彘(zhì )》, 解释文中“之”的意义。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你)还,顾反 为女杀彘(zhì ,猪)。”妻适市来,曾子 欲捕彘杀之④ 。妻止之⑤曰:“特(只) 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 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 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这样 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遂烹彘。
趁热打铁
中考真题
•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 •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B
愈战愈勇
探究:“之”的用法三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主谓之间,无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 探究:以上句子中的“之”在结构上又有什么样的 共同特点?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你知道“之”有哪些基本的意义和用法呢?
• 之的用法是否有规律可循呢?
才华初露
探究:“之”的用法 一
1、请快速说出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 (1)皆布衣之士也 。 (2)荆之地方五千里 。 之: 结构助词,“的” 2、探究:以上两个句子中的“之”在结构 上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
文言文虚词 “之”
的用法及意义
中考对文言虚词的考试要求
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罗周胜黄理伟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 、“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拿” 、“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 、“因而” 。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表修饰。

例如:俯身倾耳以请。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于“于”为介词,主要用法有: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 。

初中语文虚词“之、以、而、其、于”用法详解 课件(25张PPT)

初中语文虚词“之、以、而、其、于”用法详解 课件(25张PPT)

的条件。译为:“凭借”、 “按照”等。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虚词 意思
【动】认为,以为。
用法举例
皆以美于徐公
【连】表示明目的。译为: 以光先帝遗德
“来”、“用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连】表示结果。译为: “以致”、“因而”。
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通】通“已”。译为: “已经”。
固以怪之矣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介词,在 介词,在
介词,在 介词,在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因为 介词,因为
小 1、至于夏水襄陵 连词,表承接,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练 2、相与步于中庭

介词,在
3、山门圮于河
在夏天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 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庙门倒塌在了河里
介词,在
下列句子中红题字“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D)
A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按照,根据/因为
B不以千里称也 以塞忠谏之路也
B因为/以致
C又卖妾以偿 皆以美于徐公
C来/动词,认为
D尽以钱赐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以其境过清
C、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 D、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建安二十二年(217),迁移封地,为东乡侯,当年又改封为赞侯。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整理课件(79张PPT)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整理课件(79张PPT)
中考重要文言实、虚词整理
1
实词命题规律
直接解释实词的意思 通过句子翻译考查对实词的理解 辨析近义词或反义词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寓言哲理类
3
《送东阳马生序》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 皲裂:皮肤受冻开裂。 媵人:这里指女仆。汤:热水。沃灌:即盥洗。 逆旅:客舍,旅店。 容臭:指香囊。 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缊袍:以乱麻、旧絮衬于其中的袍子。 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用。
9
《马 说》
骈:两马并驾 策:打马的鞭子 尽:竭尽
才能 鸣:鸣叫 执:拿着 知:识别,了解
食马者:“食”.通“饲” 道:方法 材:“材”通“才”,
通:通晓 临:靠近
10
《惠子相梁》
或:有的人。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醴:甘甜 于是:在这时。
19
《五柳先生传》
(1)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精神,不执着 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
(2)有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 (3)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造:去、到。 (5)环堵(dǔ赌):房屋四壁。堵,墙壁。 (6)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
结,缝补。
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通“弼”,辅佐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过:犯错 士:狱官 市:市场 任:责任 作:奋发
14
写人散文类
15
《陈太丘与友期》
(1)非:不是。 (2)委:丢下,舍弃。 (3)已去:已经 离开。 (4)曰:说。 (5)则:就是。 (6)惭:感到惭愧。 (7)引:拉。 (8)顾:回头看。

201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201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2.发:(1)名词,头发。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句子翻译课件)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句子翻译课件)

4.而
3. 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 胜。(后一个“而”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 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 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新课导入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慢慢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 乙己,你认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 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 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 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 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乐的空气。
5. 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 山》)②施施而行,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5.其
(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我”“他 (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 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代可以 做老师的那个人)《论语十则》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它的, 指狼的。)《狼》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他的,代“屠户”) 《狼》④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桃花源记》⑤下 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们的,代齐军。)《曹刿论战》⑥蹲其 身,使与台齐。(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童趣》
——《庄子·秋水》 译:只知道是这样,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一 知识梳理
专题虚词复习包含: 1.之 2.乎 3.者 4.而 5.其 6.以 7.于 8.为 9.虽 10.然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31张PPT)(优质版)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31张PPT)(优质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我会到钱塘去做几个月的雇工,赚钱买米使家人活下去,请母亲不要担忧。 ②于是日操瓢道乞。 从此,(他和女子)每天拿着瓢沿路乞讨。
4.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潘生是一个有担当、深明大义而又孝顺的人。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出:潘生在 家人因食物缺乏面临死亡威胁时,主动外出赚钱养活家人;穷困潦倒的潘生 帮助女子与远在南方的家人团聚,又不图回报;潘生毅然放弃做家境较好人 家女婿的机会,执意回家侍奉母亲,照顾弟弟。
名题强化 一、(2017烟台)文言文阅读。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雚①,其 状如樗②,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③,浴之已疥④,又可以已胕⑤。 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 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⑥而黑端,名曰豪彘 ⑦。 【注】①黄雚guàn;草名。②樗chū:树名。③赭:赭石,就是现在所说的赤 铁矿,即古人使用的一种黄棕色的矿物染料。④疥:疥疮,一种皮肤病。⑤胕 fú:浮肿。⑥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⑦豪彘: 即豪猪,俗称箭猪。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②修给闻犯而人服找之活终下身来。(不死)的理由却找不到,那么死者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考点三 概括、探究、感悟
典型例题 (2013兰州)阅读《师旷撞晋平公》一文,回答1~3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①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 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 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 寡人戒⑥。” 【注】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②援: 执持,拿。③衽: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消除。⑥戒: 鉴戒。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简析课件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简析课件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小试牛刀
1、“之”字用法分别是 A、助词“的”;B、代词; C 、动词“往,到” ;D、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 、宾语提前的标志
何陋之有(E )
忘路之远近( D ) 具答之(B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A )
2、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C)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一定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揣测副词,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其真不知马也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大概
3、反诘副词,相当于难道,也可不译。
其真无马邪? 其如土石何?
难道
(三)用做连词
其业有不精 练习
表示假设关系,如果
1、选出下列四句中的“其”与其它三项不同
的一项( A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 使命》
3、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4、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 马之千里者。《马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5、作音节助词 例如: 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译为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
6、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或范围。
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自康乐以来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以东
7、作动词 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俆公 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8、复音虚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全石以为底 愚以为营中之事 以君为长者 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乃”的用法
用作连词,可译为“于是”。 如:乃重修岳阳楼。
用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翁。
10.“于”的用法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⑴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 “在”“从”。 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⑵ 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 “向”“对”“同”“给”“到”等。 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 之于帝。
2.“者”的用法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3.“而”的用法
⑴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 为“又”。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⑵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 着”,或不译。 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而”的用法
⑶ 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 是”“却”。 如: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⑷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 或不译。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
常见文言虚词
一、考点说明及命题形式
考查要点: 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的含义。 命题形式: 主观题——结合句子翻译,在翻 译中考查。
二、常用的10个文言虚词
1.“之”的用法
⑴代词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 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 们)”、“它(它们)”。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以”的用法
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 ⑴ 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⑵ 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 之路也。 ⑶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的用法
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用作
“之”的用法
⑶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⑴结构助词,译作“……的”“…… 的人”“……的事物”“……的情 况”“……的原因”等。 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⑵ 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 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 断作用。 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9.“乃”的用法
用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⑴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⑵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⑶ 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⑷ 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而”的用法
⑸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 或不译。 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 后面,无实义,一般不译。 如:既而儿醒,大啼。
4.“其”的用法
用作代词: ⑴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 (她)”“他(她)的”“他 们”“他们的”“它”“它们”“它 们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4.“其”的用法
用作代词: ⑵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 如:复前行,欲穷其林。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其一犬坐于前。
“其”的用法
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 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 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 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 “其”可译为“恐怕”。
用作副词,表示时间,可译为 “已”“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
用作介词,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 种情况: ⑴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以译成 “向”“对”“给”等。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⑵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以译成“为 了”“为着” 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⑶ 表示被动,可以译成“被、替、给”等 如:二虫尽为所吞。
5.“以”的用法
用作介词,有三种情况: ⑴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 “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⑶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拿”、“用”等。 如:屠惧,投以骨。
6.“为”的用法
“为”的用法
用作动词,读作“wéi” (1)判断动词,译作“是”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一般动词: 如:为坛而盟。 用作名词。 如:或异二者之为。
7.“虽”的用法
用作连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⑴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之”的用法
⑵助词
A.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 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之”的用法
C.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D.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E. 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复习方法指导 1.结合语境识记,特别是记 住典型例句。 2.在练习中巩固。
四、巩固练习
1.《全品》活11; 2.《初中学业考试说明与指 导》P51-53
8.“然”的用法
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 样”“如此”。 如:父利其然也。 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 而”“但是”等。 如:然足下卜之鬼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用法
用作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⑴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 “„„地”。如:杂然相许。 ⑵ 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⑶ 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 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 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