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吉问牛文化审判
《汉书·樊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樊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汉书·樊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樊哙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
沛公起,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败泗水守薛西,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贲军开封,攻武关,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
项羽闻沛公欲王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进至戏。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
樊哙居营外,闻事急,即带剑拥盾入。
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
”项羽曰:“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曰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起如厕,麾樊哙出,与俱去。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
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更赐爵列侯,与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迁左丞相。
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
绛侯、灌婴等莫敢入。
十余曰,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高帝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
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
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
孝惠六年,哙薨,谥曰武侯。
选编于《资治通鉴·汉纪一》《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译文:樊哙,沛县人,以宰狗为职业,曾和高祖一起躲藏在芒山和场山一带。
从“丙吉问牛”看领导艺术
从“丙吉问牛”看领导艺术作者:王厚明来源:《决策探索》2016年第02期丙吉是西汉宣帝时一位贤能的丞相。
有一次,丙吉外出,遇上为皇帝外出清除道路、驱赶行人而发生的群斗,死伤横道。
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同行官员觉得很奇怪,又不敢问他,只得陪同前行。
走到另一个地方看见有人赶一头牛,这头牛走得气喘吁吁,热得直吐舌头,这时丙吉却让车子停下来,派侍卫问赶牛的人:“你赶这头牛走了几里路了?”同行官员觉得丙吉有些奇怪,对丙吉说:“丞相是不是搞错了,您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却问个没完。
”丙吉说道,百姓相斗而死伤了人,管这种事是京兆尹等官员的职责,应由他们派人去处理,到年终丞相负责考核他们的政绩优劣,根据考核的结果奏明皇上对他们进行奖罚。
作为一个当朝丞相,不应该亲自管一些不该自己去管的具体琐事,所以刚才路过群斗现场,我就不加过问。
而奇怪的是,现在正是春令时节,天气不应该太热,牛却气喘得厉害,说明天气出现时令失调、不符合节气的征兆,气候反常对农作物和人都可能带来灾害,我身为丞相,是朝廷百官之首,我的职责就是要使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所以对牛喘气吐舌的现象就不能不亲自过问了。
从丙吉的问与不问中,不禁为他颇为高明的管理智慧所折服,从中也不难发现一些可供借鉴的领导艺术。
系统管理、能级管理应成为贯穿始终的领导理念。
党政机关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要有效科学地实施管理必须确立系统管理、能级管理的思维。
现代管理分工越来越细,责任绩效要求越来越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时代趋势。
但现实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够协调的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大权独揽,甚至越权侵权,以此显示自身威信,势必挫伤部属工作热情;有的领导事必躬亲、事无巨细,看似责任心很强,但却身心疲惫,工作效率低下,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事实也证明,任何一个领导权力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事事过问,这样既不符合科学要求,也违背工作规律。
因此,要善于依靠系统的力量、网络的力量、团队的力量抓好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益。
高考作文:“丙吉”故事性材料作文《明主次,有远见,顾大局》(审题立意+范文)
高考作文:“丙吉”故事性材料作文《明主次,有远见,顾大局》故事人物:西汉名臣丙吉、西汉大臣掾史、百姓、赶牛人、骑吏。
主导事件:就丞相关注赶牛人而忽略百姓斗殴这一做法,是合理还是不合理。
驱动任务:写一篇辩论稿,明确赞同还是不赞同的观点;辩论词的格式。
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丙吉是西汉名臣。
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掾史对此感到非常奇怪。
丙吉向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椽史认为丞相前后失问。
有人因此指责丙吉。
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
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
”掾史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
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陈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评析对于丙吉的这一做法,是考生比较容易审出的立意,因为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
”,可知赞同的立意角度: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定位。
丙吉还说:“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
”,可知赞同的立意角度:主大计者,必执简以繁。
由于掾史心服了,还认为丙吉识大体。
赞同的立意角度:做事知轻重,识大体;对于掾史的做法,也是对的。
无论事情大小,都是百姓生息,只要是官员,都应该给予管理,而丙吉却前后失问,且只让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因此,可以反对丙吉。
可知立意角度:事无大小,都是民生;管理有边界,责任无边界;过度理解自身职责,虽不越位,但会缺位。
《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路温舒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
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
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
又受《春秋》,通大义。
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
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
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其辞曰:“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
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
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
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外,以尽臣节。
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以其言无可取,罢归故官。
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选自《汉书·贾邹枚路传》,有删节) 译文:路温舒,字长君,是巨鹿县束里人。
《汉书·翟方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翟方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汉书·翟方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翟方进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翟方进,字子威,汝阳人,年十二,失父,好学,为小吏,数为掾吏所詈。
蔡父奇其貌,日“有封候貌,当以经术进。
”遂辞后母,欲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
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后以射策甲科为郎,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
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害其能,非之。
方进知之,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
如是者久之,常知方进之宗让己,内不自安,其后常称述方进、遂相亲友。
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迁丞相司直,初,方进新视事,而涓勋亦初拜司隶,不肯谒丞相,后朝会相见,礼节又倨。
方进阴察之,勋私过光禄勋辛庆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下车立,俟其过,乃就车。
于是举奏其状,曰:“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勋不尊礼仪,轻谩宰相,邪谄无常,不宜处位。
”上以其所举应科,遂贬勋。
会丞相薛宣坐广汉盗贼群起及太皇太后丧时三辅史并征发为奸、免为庶人,遂擢方进为丞相。
时后母尚在,方进内行修饰,供养甚笃,丁母忧,既葬三十六日①,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免,而上以其重臣,为隐讳。
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
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然朝过夕改,朕无疑焉。
”其见重如此。
绥和二年,薨。
赐乘舆秘器,柱槛皆衣素。
天子亲临吊问,谥曰恭候。
(节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注】①汉文帝遗诏将三年之丧制度变成36天,并垂为定制。
译文:翟方进,字子威。
汝阳人。
十一岁时,父亲去世,爱好学习,做了一个小官吏,多次被缘史责骂。
蔡父认为他的形貌不同一般,说:“你有封候的相貌,应该研究经术得以发展。
《汉书·公孙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公孙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汉书·公孙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公孙贺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也。
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贺少为骑士,从军数有功。
自武帝为太子时,贺为舍人,及武帝即位,迁至太仆。
贺夫人君孺,卫皇后姊也,贺由是有宠。
元光中为轻车将军。
军马邑。
后四岁,出云中。
后五岁,以车骑将军从大将军青出,有功,封南窌侯。
后再以左将军出定襄,无功,坐酎金,失侯。
复以浮沮将军出五原二千余里,无功。
后八岁,遂代石庆为丞相,封葛绎侯。
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
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
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
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
”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
”贺不肯起,上乃起去,贺不得已拜。
出,左右问其故,贺曰:“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
”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
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征和中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
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
上许之。
后果得安世。
安世者,京师大侠也,闻贺欲以赎子,笑曰:“丞相祸及宗矣。
南ft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
”安世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有私,及使人巫祭祠诅上,且上甘泉当驰道埋偶人,祝诅有恶言。
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节选自《汉书•公孙贺传》译文:公孙贺,字子叔,北地郡义渠县人。
公孙贺的祖父昆邪,汉景帝时任陇西郡太守,因为率军攻打叛乱的吴、楚等国有功,被封为平曲侯,著书十几篇。
公孙贺年轻时当骑士,参军作战数立战功。
汉武帝做太子时,公孙贺为太子舍人,到武帝即位,提拔公孙贺为太仆。
公孙贺的夫人卫君孺,是卫皇后的姐姐,公孙贺因此而受宠幸。
武帝元光年间,任轻车将军,驻军马邑。
丙吉问牛的启示
丙吉问牛的启示近日,丙吉先生带着心中的疑问,来到一座静谧的牧场,他心中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联系和启示。
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借此寻求一些答案,希望能够从与动物的对话中得到某种启示。
这个独特而神奇的经历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体悟,引发了人们对人与动物关系的重新思考。
第一次与牛的对话丙吉先生来到牧场时,看到一头巨大而强壮的牛正在悠闲地吃草。
他控制住内心的紧张,走到牛身边,小心翼翼地询问道:“尊敬的牛先生,请问您对人类有什么看法?”牛停止了进食,抬起头,目光灵动地看着丙吉。
牛的回答令人意外:“人类是一个有趣的物种,他们有着强大的智慧和创造力,但却常常忽略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我希望他们能更加尊重大自然,以及与动物之间的平等和友善的关系。
”这个简短而深刻的对话让丙吉深感自己曾经忽视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平等和友善。
他决心继续和其他动物对话,以便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第二次与鸟的对话第二次,丙吉来到了一个寂静的森林中,温暖的阳光穿过树叶的间隙,洒在他的身上。
突然,一只小鸟停在了他的肩膀上,一脸警惕地看着他。
丙吉问道:“亲爱的小鸟,您经常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有没有什么体会可以传授给我?”小鸟欢快地鸣叫着,然后说道:“自由是生命的本质,正如我在空中飞翔一样。
人们也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不被外在的束缚所困扰。
”丙吉感受到了小鸟传递给他的信息:追求内心的自由,并学会摆脱外在的束缚,这样才能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第三次与猫的对话在丙吉与其他动物对话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只独立而神秘的猫。
他走近猫咪,轻声问道:“亲爱的猫咪,您似乎拥有无尽的智慧和耐心,能否与我分享一些经验?”猫咪懒洋洋地伸了一个懒腰,然后用温柔的语气回答:“耐心和自律是成功的关键。
像我一样,你必须学会等待时机的到来,并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行动。
”丙吉明白了猫咪传达给他的信息:耐心和自律是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只有等待时机的到来,并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任务驱动型作文】对“丙吉做法”的辩论稿)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历史上垂拱而治的宰相
陈平,同样也是“一问三不知”,不知刑狱, 不知赋税,不知钱粮,唯知宰相之大体:辅佐 天子,顺天应人,和戎抚夷……一席话,让汉 高祖不得不击节赞赏。
因此,丙吉、陈平的智慧,就是大匠不斫 的智慧。眼中不复有鸡毛蒜皮的琐屑,心中装 着山河,装着黎民百姓。我们不禁要为这位明 智的宰相点赞。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 赞同或反对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既是辩论,态度要 鲜明,观点要明了,不 可模棱两可。若考生选 择反方,应对正方的理 由做出预设,并结合上 述材料,进行辩护,而 不是自说自话。
《担大任者,不拘小节》
秀 《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
《一民不救,何以救万民》 题 《各司其职,各安其所》
目
《分内之事用心做,分外之事不多言》 《明晰己任,筹谋未然》
《找准定位,各司其职》 《顾全局,明界限》 《恪守其责,为国为民》 《以知止之心,铸人生智慧》 《识大体,守本分》 《安其职责,守其本分》 《知司其职之重,明识大体为先》
大匠不斫 ——在班级辩论赛上的辩词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我方的观点是赞同丙吉的做法。 首先丙吉作为宰相,深知为政之要:大匠无须自斫,大行 不顾细谨。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凡军中杖责二十以上,皆亲自 过问。似乎只有事必躬亲才能显出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他的宿敌司马懿,就曾指出,孔明“食少事烦”,势必会积 劳成疾,不能久长。 丙吉则不然,政有大小,事有缓急,他能区别对待。百姓 斗殴,自有有司过问;而忧心天时,未雨绸缪,关注民生,才 是宰相为政之要。
类 题 训 练
《汉书·张释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张释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汉书·张释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张释之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
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免归。
中郎将爱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
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亡穷者。
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
”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
项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
遂核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拜释之为廷尉。
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启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
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汉书·张释之传》)译文: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
和哥哥张仲一起生活,他用家财买了个骑郎之职,侍奉文帝,十年来未能升迁,没有名气。
张释之说:“长久做郎官耗减哥哥的家产,于心不安。
”想自动请求免职回家。
中郎将爰盎知道他贤能,舍不得他离去,于是奏请调迁张释之补谒者之职。
2021高三作文”丙吉问牛“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作文”丙吉问牛“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丙吉是西汉名臣。
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掾吏对此感到非常奇怪。
丙吉向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掾吏认为丞相前后失问。
有人因此指责丙吉。
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
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
”掾吏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
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审题指导】作文设置了“班级辩论赛”的写作情境,并要求考生选择辩论双方中的一方,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然后列出相关理由,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即可。
正方(赞同)角度:①大行不顾细谨;②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③知轻重,明主次,识大体,顾大局;④做好自己,不恤人言。
反方(反对)角度:①事无大小,都是民生;②人命关天,当务之急;③管理有分工,责任无边界;④不越位,但不缺位;⑤主大计者,执简驭繁。
既是辩论,态度要鲜明,观点要明了,不可模棱两可。
若考生选择反方,应对正方的理由做出预设,并结合上述材料,进行辩护,而不是自说自话。
【优秀范文】大匠不斫——在班级辩论赛上的辩词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我方的观点是赞同丙吉的做法。
首先丙吉作为宰相,深知为政之要:大匠无须自斫,大行不顾细谨。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凡军中杖责二十以上,皆亲自过问。
似乎只有事必躬亲才能显出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他的宿敌司马懿,就曾指出,孔明“食少事烦”,势必会积劳成疾,不能久长。
丙吉则不然,政有大小,事有缓急,他能区别对待。
百姓斗殴,自有有司过问;而忧心天时,未雨绸缪,关注民生,才是宰相为政之要。
丙吉问牛的成语故事
丙吉问牛的成语故事引言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文化的智慧和民众的普遍共识。
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独特而深刻的故事背景。
本文将通过讲述一个富有趣味的成语故事——丙吉问牛,来揭示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成语起源丙吉问牛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它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历史上淮阴侯的智勇和机智。
下面我们将讲述这个故事。
成语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叫丙吉的年轻人,他身材娇小,但聪明伶俐。
他对自己的欲望充满了自信,梦想着一天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智者。
有一天,丙吉路过一片农田,他看见一头肥壮的大黄牛正在努力耕种,看起来非常辛苦。
丙吉忍不住走过去,好奇地问大牛:“大哥,你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工作?你可以选择休息,享受生活啊。
”大牛回过头来,看见丙吉,微笑着回答道:“小兄弟,你是个聪明人,但还不够明智。
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只有通过努力和奋斗,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丙吉听后,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从小听说努力工作非常辛苦,他认为只有享受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于是,他决定用行动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他在镇上买了一头小牛,整天悠哉地让它吃草、喝水,享受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生活并不如他预期的那样美好。
小牛懒散而无聊,生活变得枯燥乏味。
丙吉逐渐明白了大黄牛的智慧。
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开始学习努力工作,探索知识,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丙吉的努力下,他逐渐变得聪明而有智慧,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智者。
成语意义和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努力工作与追求自己的梦想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正如大黄牛告诉丙吉的那样,只有通过付出努力和奋斗,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丙吉的故事还启示我们,即使外表娇小,同样可以通过努力和智慧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要被外在条件所限制,而是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不断努力学习和成长。
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珍惜智者的智慧,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智慧,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从“丙吉问牛”看管理者的取舍智慧
从“丙吉问牛”看管理者的取舍智慧在《轶闻杂记》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村庄经常受到周围山上猴子的侵扰,这些猴子晚上下山来祸害庄稼,偷走树上的果子、田里的稻谷或打烂村子的蓄水缸等。
慢慢村民发现,只要抓住猴群中的首领,这群猴子就会散去,在选出新猴王之前就不会来骚扰村庄。
于是村民就集中力量捕捉来捣乱猴群中像是猴王的那只猴子,那只猴子的特征通常是体形健硕,年轻力壮,冲在最前面,闹的最凶的那只。
可是有一次,猴子又下山来村子捣乱,村民抓住了几只像是猴王的猴子,可是猴子们还是在村子里捣乱,而且他们变得更机警,不再嬉笑打闹,而是目的性很强地寻找食物,一旦得手,马上撤离。
出现的时间和频率也不固定,非常隐蔽,很多时候当村民发现猴子来偷东西时,猴子已经满载食物离开了,村民们无计可施。
村里一个樵夫进山砍柴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群猴子,它们围在一只瘦小的猴子身边,这只小猴子在指挥着它们搬运食物,井井有条,而这只猴子从没有在村庄里出现过。
原来,这只瘦小的猴子正是猴群的新首领,它虽然瘦小,而且也不亲自去偷食物,但是它安排的计划和制定的规矩却让猴子们很少被逮到,得到的食物也更多,群猴因此拥护它做猴王。
企业管理三原则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企业管理者正因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往往深陷其中,迷失在繁杂的事物里,结果是做的越多,效率越低。
笔者认为,在纷繁复杂的管理工作中,企业管理者只要把握管理工作的三个原则,就可以从企业经营的繁杂事务中跳脱出来,从容管理。
这三个原则分别为:不做不该做的事、不做不重要的大事、做好重要的小事。
不做不该做的事在中国的企业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中,许多企业领导者由于企业刚刚起步,为了节约成本,很多事情都亲自去做,一人多能,一人多职,即使公司慢慢发展壮大,不再需要自己去做很多事情,却还是习惯于事必躬亲,觉得谁做事都不放心。
在事业起步初期可以这样,但是企业管理者一直都事事亲力亲为,那样企业将做不大,做不强。
也说“丙吉问牛”
新视点也说“丙吉问牛”文/于永军《古今笑史·迂腐部第一》记,西汉宣帝时,长安城外发生了一起斗殴事件,死伤横道。
恰巧,被丞相丙吉外出路遇,但他像没有看见一般继续前行。
同行的官员感到奇怪,可又不敢问。
当走到另一个地方,有人赶着一头牛走过,这牛走得气喘吁吁、热得直吐舌头,丙吉见了赶忙让车子停下来,派侍卫去问赶牛的人走了几里路,为何牛会如此气喘?同行官员有些看不懂,遂问道:丞相是不是搞错了,该问的大事不问,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事却询问不已,这是为什么?丙吉回答说,发生群斗死伤,这是治安问题,由长安令和京兆尹去处理就可以了。
身为丞相,是朝廷百官之首,自己的职责就是使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所以对牛反常的喘气吐舌现象,就不能不亲自过问了。
丙吉问牛问喘,曾以“吉知大体”享誉于史,也被一些领导奉为圭臬、视为层级管理的样板。
但笔者读这个故事,总感觉透出了一种耍滑头的味道:不管群斗死伤横道,却装模作样问牛喘气之事。
如此“趋利避害、避重就轻”,怎么看都像是规避麻烦、逃避责任的懒政行为。
并不否认,那时丞相的职责是关注国计民生的大事,应当抓大放小。
可是遇到群殴事件且已经“死伤横道”,作为百官之首,竟然视若无睹,让人赶着车子开溜。
这情景,好比看到歹徒行凶杀人,便以“这是警察的事”为由视若无睹般冷血。
我们不妨把情景再延伸一下:一个小孩子落水了,且在水中挣扎。
按照丙丞相的逻辑,“这是孩子监护人的责任,由他们去救好了”!同样可赶着车子走过或绕过。
这样的狗血镜头,且不言有悖官德,就连社会公德也丧失了。
无须再往下推想,更不明白这样做何以会受到一些人的“尊崇”?无论古今,“办好事”,上级高兴,民众满意,皆大欢喜;“干实事”,尽管出力流汗,却得人心。
各级官员,当然应该努力为民众“办好事”“干实事”。
这方面的努力越多,群众就越高兴、越满意。
但作为一地一级官员,仅仅满足于此还不够,同时还要敢于管危害群众利益的坏事。
管坏事,就难免得罪人,也难免丢选票,甚至给自己仕途增加一些障碍。
丙吉问牛文言文翻译
丙吉问⽜⽂⾔⽂翻译丙吉问⽜⽂⾔⽂翻译 丙吉问⽜是指看到⽜的异常想起天⽓变化,赞扬官员关⼼百姓疾苦。
下⾯是⼩编想跟⼤家分享的丙吉问⽜⽂⾔⽂翻译,欢迎⼤家浏览。
原⽂ 吉⼜尝出,逢清道群⽃者,死伤横道。
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
吉前⾏,逢⼈逐⽜,⽜喘吐⾆。
吉⽌驻,使骑吏问:“逐⽜⾏⼏⾥矣?” 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民⽃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赏罚⽽已。
宰相不亲⼩事,⾮所当于道路问也。
⽅春未可⼤热,恐⽜近⾏⽤暑故喘,此时⽓失节,恐有所伤害也。
是以问之。
” 掾史乃服,以吉知⼤体。
翻译 (暮春的⼀天,)丙吉外出,遇到⾏⼈⽃殴,路边躺着死伤的.⼈。
然⽽,丙吉却不闻不问,驱车⽽过;掾史感到很奇怪,暗⾃纳闷⼉。
过⼀会⼉,当看到⽼农赶的⽜步履蹒跚、⽓喘吁吁时,丙吉却马上让车夫停车询问缘由。
下属不解,问丙吉何以如此重畜轻⼈。
丙吉回答说:“⾏⼈⽃殴,有京兆尹等地⽅官处理即可,我只要适时考察其政绩,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这样就可以了。
丞相是国家的⾼级官员,所关⼼的应当是国家⼤事。
⽽问⽜的事则不同,如今是春天,天⽓还不应该太热,如果那头⽜是因为天太热⽽喘息,那么现在的⽓节就不太正常了,农事势必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过问了⽜的事⼉。
” 延伸阅读: 恰巧相似,开国总理周恩来也有⼀个问盐的逸事。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天,周恩来突然要负责保管他们家现⾦和存款的⼯作⼈员杨⾦铭仔细汇报他家近两个⽉的收⽀情况。
在此之前,⼀般只是每到⽉底,才由⼯作⼈员向邓颖超报⼀次帐即可。
杨⾦铭拿着记账的笔记本念道:“3⽉1⽇,买⼤葱5分钱,厨房⽤;3⽉2⽇,买盐1⽄,1⽑5分钱,厨房⽤。
” “停”,周恩来⼀声叫停后,⽤疑惑的眼光望着杨⾦铭说,“你们买盐多花了我⼀分钱。
” 杨⾦铭⼀阵紧张,连忙放下笔记本,很快找出了买盐的那张原始收据,上边清楚地写着:“⼤盐⼀⽄,壹⾓伍分。
” 周恩来查看了买盐的那张发票后,⽰意他们退下,然后向北京市有关部门打了电话,询问民⽤⾷盐为何要涨价。
高考作文:“丙吉”故事性材料作文《明主次,有远见,顾大局》(审题立意+范文)
高考作文:“丙吉”故事性材料作文《明主次,有远见,顾大局》故事人物:西汉名臣丙吉、西汉大臣掾史、百姓、赶牛人、骑吏。
主导事件:就丞相关注赶牛人而忽略百姓斗殴这一做法,是合理还是不合理。
驱动任务:写一篇辩论稿,明确赞同还是不赞同的观点;辩论词的格式。
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丙吉是西汉名臣。
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掾史对此感到非常奇怪。
丙吉向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椽史认为丞相前后失问。
有人因此指责丙吉。
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
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
”掾史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
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陈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评析对于丙吉的这一做法,是考生比较容易审出的立意,因为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
”,可知赞同的立意角度: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定位。
丙吉还说:“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
”,可知赞同的立意角度:主大计者,必执简以繁。
由于掾史心服了,还认为丙吉识大体。
赞同的立意角度:做事知轻重,识大体;对于掾史的做法,也是对的。
无论事情大小,都是百姓生息,只要是官员,都应该给予管理,而丙吉却前后失问,且只让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因此,可以反对丙吉。
可知立意角度:事无大小,都是民生;管理有边界,责任无边界;过度理解自身职责,虽不越位,但会缺位。
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汉书-丙吉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汉书·丙吉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
为人深厚,不伐善。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
数月,迁御史大夫....。
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
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
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
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①,终无所案验。
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史之名,吾窃陋焉。
”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菌耳。
”遂不去也。
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
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②知虏入云中代群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
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忱边思职,驭吏力也。
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
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言。
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
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
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贫罚而已。
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
是以问之。
”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五凤三年春,吉病笃。
上自临问吉:“谁可以自代者。
”吉顿首曰:“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晓国家故事,前为九卿十余年,今在郡治有能名。
廷尉于定国执宪详平,天下自以不冤。
太仆陈万年事后母孝,惇厚备于行止。
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
”上以吉言皆是而许焉。
后三人居高位皆称职,上称吉为知人。
薨,谥曰定候。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注】①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
《汉书·陈万年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陈万年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汉书·陈万年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陈万年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陈咸字子康,年十八,以父任为郎。
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
父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父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父乃不复言。
父死后,元帝擢咸为御史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课第诸刺史,内执法殿中,公卿以下皆敬惮之。
是时中书令石显用事专权,咸颇言显短,显等恨之。
时槐里令朱云残酷杀不辜,有司举奏,未下。
咸素善云,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
于是石显微伺知之,白奏咸漏泄省中语,下狱掠治,减死,髡为城旦,因废。
成帝初即位,大将军王凤以咸前指言石显,有忠直节,奏请咸补长史。
复为南阳太守。
所居以杀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辄论输府,以律程作司空。
咸所居调发属县所出食物以自奉养,奢侈玉食。
然操持掾史,郡中长吏皆令闭门自敛,不得逾法。
下吏畏之,豪强执服,令行禁止,然亦以此见废。
时车骑将军王音辅政,信用陈汤。
咸数赂遗汤,后竟征入为少府。
少府多宝物,属官咸皆钩校①,发其奸臧,没入辜榷②财物。
官属及诸吏,举奏按论,畏咸,皆失气。
为少府三岁,与翟方进有隙。
方进为丞相,奏:“咸前为郡守,所在残酷,毒螫加于吏民。
”咸坐免。
顷之,红阳侯王立举咸方正③,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方进复奏免之。
后数年,立有罪就国,方进奏归咸故郡,以忧死。
(取材于《汉书·陈万年传(附陈咸)》有删改)【注解】①钩校:探究查对。
②辜榷:垄断、侵占。
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译文:陈咸,字子康,十八岁,凭借父亲在朝中的地位担任郎官。
他有非凡的才能,性情坦率耿直,多次评议政事,指责讥讽皇帝身边的大臣,给皇帝上书几十次,被提拔为左曹。
他父亲有一次生病,召唤陈咸到床前教诲告诫,半夜时陈咸却睡着了,头倚着屏风。
父亲很生气,要用棍子打他,说:“你父亲教诲告诫你,你反倒睡觉,不听我的话,为什么?”陈咸叩头谢罪说:“我全明白您所说的意思,主要就是教我如何巴结奉承人。
《汉书·夏侯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夏侯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汉书·夏侯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夏侯胜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夏侯胜字长公。
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
善说礼服。
征为博士、光禄大夫。
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
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
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
后十余日,光卒与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
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
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以与谋废立,定策安宗庙,益千户。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于是群臣大议廷中,皆曰:“宣如诏书。
”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
”胜曰:“诏书不可用也。
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义、御史大夫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
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亡威仪。
尝见,出道上语,上闻而让胜,胜曰:“陛下所言善,臣故扬之。
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
臣以为可传,故传耳。
”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
”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
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
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
太后赐钱二百万,为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
(节选自《汉书•夏侯胜传》,有删节)译文:夏侯胜字长公。
少年丧父,但他很好学,跟随(汉朝鸿儒、经学家夏侯)始昌学习《尚书》和《洪范五行传》,论说灾异(自然灾害或某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夏侯胜擅长讲述礼服典制,因此被征召为博士、光禄大夫。
这时恰逢汉昭帝驾崩,昌邑王继位后经常出游。
有一次夏侯胜挡着昌邑王坐的车子上前进谏道:“天久阴而不下雨,就要有臣下图谋皇帝的事发生了,陛下还要出门到哪儿去呢?”昌邑王大怒,说夏侯胜是妖言惑众,就把他绑起来交付官吏处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吉问牛的文化审判
审判长:冯梦龙在《古今笑》一书中将作为识大体的典范的丙吉问牛一事归入迂腐部第一篇中,认为丙吉问牛为天下第一迂腐事,丙吉为天下第一迂腐人。
并讥笑汉朝人认为丙吉识大体是丙吉认为牛的身体比人的身体大。
丙吉对冯梦龙诋毁讽刺自己的做法非常愤慨,因此向本庭提出起诉,要求冯梦龙公开道歉。
本庭现在开庭,下面核实诉讼参与人的身份信息!
原告:丙吉,生于公元前55年,字少卿,鲁国(今属山东)人,西汉名臣,甘露三年,绘像麒麟阁,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于历代帝王庙。
被告:冯梦龙,生于1574年,卒于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公鱼。
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著有《古今笑》。
审判长:请原告陈诉案件事实
丙吉:暮春的一天,我外出,遇到行人斗殴,路边躺着死伤的人,我没有过问。
过一会儿,当看到老农赶的牛步履蹒跚、气喘吁吁时,我马上让车夫停车询问缘由。
下属不解,问我何以如此重畜轻人。
我回答说:“行人斗殴,有京兆尹等地方官处理即可,我只要适时考察其政绩,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这样就可以了。
丞相是国家的高级官员,所关心的应当是国家大事。
而问牛的事则不同,如今是春天,天气还
不应该太热,如果那头牛是因为天太热而喘息,那么现在的气节就不太正常了,农事势必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过问了牛的事儿。
”因此,作为丞相,我的做法完全符合丞相的身份,做的是正确的事情。
而将我这一行为评价为识大体的行为,是史学家班固的看法,并非我对自己的评价,被告将我的行为讥笑为识大体是认为牛的身体比人的身体大,所以重牛而轻人?属于诋毁、讽刺,要求被告向我道歉!
审判长:下面请被告答辩!
冯梦龙:儒家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重民思想一直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丙吉作为丞相,看到民众斗殴,而且已死伤数人,最紧急的事情就是制止斗殴、拯救伤者,就算不能及时处理,也应该通知当地地方官处理。
而丙吉认为行人斗殴,有京兆尹等地方官处理即可,只要适时考察其政绩,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这样就可以了。
如果地方官欺上瞒下,官官相护,被告怎么做到有功则赏、有罪则罚。
看见民众的生命遭到威胁不闻不问,就是失职。
而且丙吉问牛,这就是丙吉作为丞相该做的事情吗?按照丙吉有功则赏、有罪则罚的管理模式,牛的喘息反映节气的变化情况、可能影响农时,这个情况丙吉只需向主管预测天气变化的官员问责即可,完全不必亲自过问。
问牛和问人,丙吉都不必亲自过问,都可以向主管部门问责即可,丙吉却非要问牛,
因此丙吉的行为为天下第一迂腐行为,丙吉为天下第一迂腐人!
原告:老子曰:天地是没有仁义的,把万物当做刍狗一样的贱物,圣人是没有仁义的,将百姓当做刍狗一样的贱物,因此,冯梦龙的民为贵的观点不能成立。
而且汉朝立国之后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无为而治的国策实行六十余年,我大汉国库充盈、人民富足,才有足够的国力与匈奴进行最后的决战。
由此也可以知道,老子的无为而治开创了西汉的强盛,民为贵的观点是错误的。
我按照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理念治理国家,是合乎时代特点的!
被告: 按照原告圣人是没有仁义的,将百姓当做刍狗一样的贱物,你可以对斗殴死人事件不闻不问。
那你为什么要问牛?问牛的目的是当心节气影响农时,影响春耕,春耕不好,民众就会挨饿,由此看来,你问牛的目的同样是关注民众生存,原告仅仅关心活着的人,而不关心已被打死的人和要死的人,也不关心打死人的罪责惩罚问题,不是迂腐吗?原告忽略一个最基本的事情,你生活的时代是汉宣帝时期,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有为国策,你生活在独尊儒术已经推行了几十年的时代,却大谈汉朝立国时的无为而治国策!何等荒谬!
审判长:丙吉问牛的目的是重视大多数民众的生存,没有问人是忽略了少部分人的生存,不管问人还是问牛都是关
注民众生存,被告的这一观点可以成立。
下面请原告继续陈述。
原告: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有为国策以后,汉朝不断对匈奴用兵,常年征战,将士流血千里、战马尸横遍野,国库空虚,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饥肠辘辘。
大有为的国策将大汉数十年无为而治积累的财富全部耗尽,这同样说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有为国策于民于国不利,难道不应当再次实行修养生息的无为而治国策,虽然大有为的国策无法改变,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作为丞相,应当以实际行为树立让民修养生息的风气,尽量无为以减少对民众的侵扰,让民众充分专注生产,增加粮食和财富,以恢复被战争耗尽的国家力量。
因此,我的做法是正确的。
被告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什么得到实行了,这种观点无非是当权者嘴上说说而已,用来愚弄民众,又有几个人能够正确,历代当权者无不把民众当做奴隶一般使用,什么时候将民众的生死真正当做重要事情来看待。
被告:原告的论述属于以偏概全,唐太宗就明确提出,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并且唐太宗也确实关注民众的生存状态,并缔造了贞观之治,开创了唐朝国泰民安的大治盛世。
原告:唐太宗为什么说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因为唐太宗亲眼见证了隋朝的灭亡,看到民众的
巨大反抗力量。
而且他先说载舟,载舟就是对民众进行君主专制统治,他是惧怕水亦可覆舟,因此才重视民众,载舟是他的目的,覆舟是他的恐惧。
他是因为恐惧才重视民众,不是心甘情愿、发自内心的真正重视民众,所以唐朝后期的君王因为没有发自内心的重视民众、也失去了对民众反抗力量的恐惧,残酷压榨民众,让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终于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因此被告民为贵的观点是错误的审判长:被告将民为贵作为儒家思想论证重视民众的观点不能成立!下面请被告继续答辩
被告:原告一直以无为而治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如果真的是完全无为,任由万物自生自灭,老子也没有必要写《道德经》,因为通过著书告诉世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本身就是有为。
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是告诉人们该怎么为,与完全的无为而治观点是矛盾的。
如果是完全无为,我们连人也不要做,刚刚出生就应当马上死去,甚至我们根本就不应当出生。
原告:无为而治并非完全不为,世界本身绝对和永恒的真理,只有神、真主、耶和华是永恒的,但这些永恒和绝对不是我们在本案中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和永恒的,我们只能在已经认识的相对时空内考虑和解决问题。
因此,被告的观点属于哲学应当追究和讨论的问题,本案中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审判长:原告在具体的时空和条件下本案问题,永恒和
绝对真理不在本案中解决。
下面由被告发表辩论意见。
被告:问人和问牛都是关注民众生存,虽然原告问牛关注的是大多数,但斗殴事件正在进行,死人、伤人事情正在发生。
是需要紧急处理的紧急事情,如果原告不这么迂腐,应当马上询问发生的事情并想办法制止,就算斗殴事件已经完结,那也应当向主管部门报告、救助伤者,这是作为一个普通民众都应当做的事情,原告作为丞相,却连普通民众都不如。
原告不问人让受伤的人本可以通过救助得到生存,但原告不闻不问,却大谈问牛关注的是大多数民众未来可能发生的生存问题,原告对即将死亡的人的紧急的事情不顾,却关注未来的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不确定事情,虽然这个事情可能会影响大多数人的生存。
这种做法依然是迂腐的!
原告:正因为我是丞相,所以我不能跟普通民众一样做事,我的责任是保障全国民众的生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谋其政,丞相有丞相的职责,不能越俎代庖。
斗殴事件由京兆尹管辖,我不能越权管理。
汉武帝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有为国策,我是无法改变的,只能按无为而治的理念治理国家,以实际行动给全国做个表率,让全国官员以无为而治的理念处理问题,却不敢大张旗鼓的提倡无为而治。
正因为斗殴事件紧急,而牛喘息事件重大,我
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关注大多数人的利益,更能体现表率作用。
审判长:丙吉问牛的实质问题可以归为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能否牺牲少数人的利益
被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享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其中生存权是最基本的,连生存都不能保障,其他任何权利都免谈。
丙吉问牛不问人导致伤者死亡,让民众最基本的权利都失去,却去关注不确定的可能会给大多数民众带来生活影响的问题,是迂腐的。
我对原告的评价没有错误。
原告:被告所说的观点是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后的价值理念,并非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的价值理念。
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时期,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可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的。
每次农民起义引起的改朝换代,无不以尸积成山、血流成河为代价才成功,每次社会改革,无不以无数人家破人亡、屠戮灭族为代价才得以推行,但这些代价却让中华延续五千年而不断绝。
这就是中国社会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
审判长:本庭认为,丙吉问牛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丙吉的价值理念和做事原则,确实是智慧的表率、识大体的典范,按照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价值理念判断,丙吉的行为是正确的的。
按照任何人都享有生存、自由和追求
幸福的权利的现代价值理念,丙吉问牛不问人、为了大多数民众的利益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是迂腐的,冯梦龙按照现代价值理念评价丙吉问牛的行为是恰当的。
综合法庭查明的事实和原被告双方的观点,本庭判决如下:
一、冯梦龙无需向丙吉道歉,驳回丙吉的诉讼请求
二、丙吉如果不服以上判决,丙吉与冯梦龙均生活在封建君主统治时代,阎王也是封建君主统治时代的统治者,可以去冥界向阎王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