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明代杂剧的流变

合集下载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明代文学 (5-8 )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明代文学 (5-8 )章【圣才出品】

第5章明代杂剧的流变5.1复习笔记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创作(1)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同时也借此表明自己只爱吟风弄月、胸无野心异志。

(2)朱权的杂剧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于语言上颇有可观之处,如《卓文君私奔相如》等。

他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了金董解元以下、元代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3)朱有燉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较多的作家。

他的杂剧有歌舞升平的喜庆剧、有度脱入道的神仙剧、有节义道德剧、还有起义英雄剧等。

朱有燉的杂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在演唱方式上则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限制。

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创作(1)贾仲明和杨讷都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都当过明成祖的御前侍从。

(2)贾仲明的创作倾向与朱有燉相近,文采华丽,南北曲还可以同折对唱,如《萧淑兰》《升仙梦》等。

(3)杨讷所作杂剧18种,今存《刘行首》《西游记》2种,后者根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许多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并不一致。

在大型元代杂剧《西厢记》之后,《西游记》以其5本24出的庞大体制,为杂剧向传奇的转化做了扎实的铺垫。

3.刘东生的《娇红记》刘东生所作杂剧今存《娇红记》2本8折,他是在元代宋梅洞加以渲染的小说《娇红传》的基础上又作了戏剧化的加工和创作,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做了铺垫。

4.明初杂剧的特点及其与元杂剧的区别(1)明初杂剧的特点明初杂剧从作家构成上看,大多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其作品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而将元杂剧后期愈演愈烈的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等种种倾向加以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就其题材而言主要有: • 1、讽刺杂剧。以康海的《中山狼》、徐复柞《一 文钱》、王衡《郁轮袍》为代表。 • 2、爱国题材杂剧。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和《文 姬入塞》洋溢着一种祖国难离、游子留根的感情。 • 3、爱情题材杂剧。冯惟敏的《僧尼共犯》,孟称 舜的《桃花人面》都是较好的爱情杂剧。 • 就体制而言,则主要是: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 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标志着纯北杂剧体式的终 结。
பைடு நூலகம்
• 《歌代啸》是一本四出的市井讽刺杂剧,每出故 事相对独立。 • 徐渭是明杂剧的代表作家,在明代剧坛上有着深 远影响。他的杂剧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呈 现出陈规尽扫、独备一格的气度,开辟了讽刺杂 剧的新路。 • 徐渭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 初戏文的专著。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主讲:杨志君
第一节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 明初杂剧创作主要集中于宫庭之中,重要的人物
是两位皇族:朱权和朱有燉。 • 他们以杂剧作为政治上韬晦的工具。 • 另外,贾仲明和杨讷也属宫庭派作家。所以明初
杂剧主要风格是:趋向华丽雅致。
• 朱权和朱有燉。
• 朱权和朱有燉是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他们影响
• 评价: • 明初杂剧大多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 而将元杂剧后期愈演愈烈的封建说教、神仙道化 乃至风花雪月等种种倾向加以张扬,具有粉饰太 平的浓厚色彩。 • 语言风格上,明初杂剧有着渐趋华丽雅致的追求 ——元杂剧的语言质朴。 • 艺术创新上,明初杂剧突破元杂剧一人主唱的格 局,朱有潡在剧中安排灵活的轮唱合唱。
着一批文人墨客,形成了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
体。
• 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宫廷派杂剧作家的主

第六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六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六章明代杂剧的流变第一节明代北杂剧的衰微的历史进程一、明初时期明朝建国伊始,便“尊崇儒术”,以致“士大夫耻留心词曲”①,而朱元璋又曾两次颁布“规范”包括杂剧在内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的禁戏法令,使杂剧艺术受到沉重打击。

但是,明初紧承有元,杂剧的创作环境依然较为有利。

此时,不但有一批由元入明的颇富杂剧创作与演出经验的作家与演员队伍,而且还有长期以来杂剧艺术培养起来的热爱杂剧艺术的观众。

就是当时的统治阶层中,也不乏喜欢欣赏杂剧艺术的人。

朱元璋起兵自封吴王时,即创建教坊司,掌管“用乐府、小令、杂剧为娱戏”的所谓“宴会奏乐”②;建国后,又于洪武28年创立专门的演剧机构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其中所谓“传奇”,即是北曲杂剧③。

洪武3年,朱棣封燕王,13年之藩北平。

由于燕王朱棣对杂剧特别喜好,•因而对杂剧作家宠遇甚厚,在他周围,便聚积了如汤舜民、杨景贤,贾仲明等一批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④,使燕邸成为当时杂剧活动的一大中心。

由于上述原因,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还算差强人意。

傅①何元朗《曲论》。

②见《明史.乐志一》。

③《明史•职官志三》。

文中传奇即杂剧,此乃承袭元明人说法。

④见《录鬼簿续编》。

惜华《明杂剧全目》列此时作品共有89本之多。

只是从质量上考察,此时既无关王白马郑这样的大家,也无《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这样的杰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同鼎盛的元杂剧相比是大大衰落了。

就体制而论,此时的杂剧,基本上仍然因循元剧旧制,但因受南戏的影响,也出现了不守旧有格范的现象。

这种现象尽管是个别的,但它却表明元杂剧那种高度规范的体制刚一入明就开始解体了。

二、永乐至成化时期大约因为洪武永乐二帝的禁戏法令的关系①,杂剧创作进一步衰落。

除汤舜民、杨景贤等朱棣的“老部下”永乐初或许还有杂剧作品问世外,有名姓的杂剧作家仅知有宁献王朱权与周宪王朱有炖二位藩王而已。

其中朱权创作杂剧12种,今传2种;朱有炖创作杂剧31种,总名《成斋传奇》。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把握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从构成戏曲的四个要素:演员、观众、剧场与剧本出发,并结合四要素的本质来分析与把握明杂剧的创作特点,将其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作家群体的变化、作品内容的变化、作品体制的变化、演出剧场的变化和主体意识的变化。

其中包括本体的部分有作家与其创作思想以及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还包括承担杂剧载体作用的剧场部分。

一、作家群体的变化杂剧是作家为了抒发自身情感,反映社会生活而创作的一种戏曲表演艺术。

至金元成熟并盛行以来,一直存在于百姓世俗社会中,勾栏、庙台是杂剧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舞台,深受皇权贵族歧视和压迫的下层文人、民间艺人是杂剧的主要创作者。

自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统治集团出于巩固政治、强化集权的目的,公然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

……寰中士大夫有不为君用,其罪皆至抄”①。

明王朝建立伊始,不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而且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特别是在宫廷设置了教坊司、钟鼓司等专门的宴乐管理机构和组织,配置了专职的创作和演职人员,形成为宫廷、官府提供消遣娱乐的御用戏班,并成为宣传封建统治思想和皇家消遣娱乐的工具。

尤其太祖朱元璋出于巩固政治地位和为其歌功颂德的目的,异常重视宫廷内的戏剧活动,鼓励、授意跻身上层社会的皇族藩王、御用文人和宫廷艺人们从事宫廷杂剧的创作和演出。

李开先在《张小山小令后序》中云:“洪武初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②,足见当时宫廷对杂剧的重视程度和规模。

在统治者的直接影响下,明初各王府内也争相收罗聚集大批杂剧作家,如燕王朱棣府内豢养了一大批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有贾仲明、杨景贤、汤舜民等,据《录鬼薄续编》中记载:“汤舜民,文皇帝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间,恩赉常及”;“杨景贤,永乐初与汤舜民一般遇宠”。

皇族们除了亲自过问,甚至直接参与杂剧的创作与演出,如周宪王朱有燉一生创作杂剧三十一种皆存于世,是元明两朝杂剧作品传世最多的作家。

第六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六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六章明代杂剧的流变第一节明代北杂剧的衰微的历史进程一、明初时期明朝建国伊始,便“尊崇儒术”,以致“士大夫耻留心词曲”①,而朱元璋又曾两次颁布“规范”包括杂剧在内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的禁戏法令,使杂剧艺术受到沉重打击。

但是,明初紧承有元,杂剧的创作环境依然较为有利。

此时,不但有一批由元入明的颇富杂剧创作与演出经验的作家与演员队伍,而且还有长期以来杂剧艺术培养起来的热爱杂剧艺术的观众。

就是当时的统治阶层中,也不乏喜欢欣赏杂剧艺术的人。

朱元璋起兵自封吴王时,即创建教坊司,掌管“用乐府、小令、杂剧为娱戏”的所谓“宴会奏乐”②;建国后,又于洪武28年创立专门的演剧机构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其中所谓“传奇”,即是北曲杂剧③。

洪武3年,朱棣封燕王,13年之藩北平。

由于燕王朱棣对杂剧特别喜好,•因而对杂剧作家宠遇甚厚,在他周围,便聚积了如汤舜民、杨景贤,贾仲明等一批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④,使燕邸成为当时杂剧活动的一大中心。

由于上述原因,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还算差强人意。

傅①何元朗《曲论》。

②见《明史.乐志一》。

③《明史•职官志三》。

文中传奇即杂剧,此乃承袭元明人说法。

④见《录鬼簿续编》。

惜华《明杂剧全目》列此时作品共有89本之多。

只是从质量上考察,此时既无关王白马郑这样的大家,也无《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这样的杰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同鼎盛的元杂剧相比是大大衰落了。

就体制而论,此时的杂剧,基本上仍然因循元剧旧制,但因受南戏的影响,也出现了不守旧有格范的现象。

这种现象尽管是个别的,但它却表明元杂剧那种高度规范的体制刚一入明就开始解体了。

二、永乐至成化时期大约因为洪武永乐二帝的禁戏法令的关系①,杂剧创作进一步衰落。

除汤舜民、杨景贤等朱棣的“老部下”永乐初或许还有杂剧作品问世外,有名姓的杂剧作家仅知有宁献王朱权与周宪王朱有炖二位藩王而已。

其中朱权创作杂剧12种,今传2种;朱有炖创作杂剧31种,总名《成斋传奇》。

第二十章 明代的杂剧创作流变

第二十章   明代的杂剧创作流变

第二十一章明代的杂剧创作第一节明代杂剧创作的流变明代杂剧创作是在元代杂剧创作的基础上发展的。

从发展成绩来讲,它既比不上元代杂剧创作的成就,也和明代的传奇创作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明代杂剧的创作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而且每一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一、脱离现实、粉饰太平、宣传教化的明初宫廷派杂剧作家的创作:明代初年,由于统治阶级实行高压的政治思想文化统治政策,不仅继续确立了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并且加强了对通俗文学的干预和诱导。

在这种社会现实下,明初宫廷派杂剧作家的创作应运而生。

据朱权《太和正音谱》的记载,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大致有十六人,这十六人大都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题材来讲,他们的杂剧创作进一步坚持了元末杂剧创作中伦理教化、神仙道化以及风化雪月的题材选择,并且表现程度更为剧烈;从语言风格来看,与元杂剧的质朴本色相比,它们更趋华丽雅致;从艺术体制来看,它们不仅突破了元初杂剧一人主唱的格局,而且南北曲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

具体地说,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和作品有:1、皇子朱权的杂剧创作:朱权(1378—1448)是明太祖的第十七子。

为在激烈的皇权斗争中苟且偷生,他便沉浸在戏曲、音乐和道家学说之中。

在戏曲研究领域,他1398年创作的《太和正音谱》兼戏曲体式论和曲谱为一体,全书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了金代董解元以下、元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的作品,对近人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这部书籍中,朱权认为戏曲乃是盛世之声和太平之象,这既体现出其对戏曲功能的基本认识,也决定了其戏曲创作的基本倾向。

他创作的杂剧作品主要有《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等,前一部属神仙道化剧,后一部属才子佳人戏。

2、皇孙朱有炖的杂剧创作:朱有炖(1379—1439),是明太祖的孙子。

他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杂剧较多的杂剧作家。

他的杂剧创作从题材来分,可分为四类,一类是歌舞升平的喜庆剧,主要有《牡丹仙》、《八仙庆寿》等10种;二是度脱入道的神仙剧,主要有《小桃红》、《十长生》等10种;三是宣扬节义道德的伦理剧,主要有《烟花梦》、《香曩怨》等9种;四是表现英雄的历史剧,主要有《豹子和尚》、《仗义疏财》两种。

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

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

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明代杂剧是明代戏剧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的演变趋势主要表现在剧种形态的变化、题材内容的转变以及艺术手法的创新等方面。

下面将就这些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明代杂剧在剧种形态上有着显著的变化。

明代初期杂剧主要以《汉宫秋》、《新春贺岁》等狂歌与杂曲的结合形式出现,后期逐渐发展成以忠孝情节为主要内容的独立戏剧形式。

这种剧种形态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杂剧与狂歌、杂曲结合的初期形态,二是杂剧独立成为一种戏剧形式的后期形态。

明代中期,由于历代文人士子的努力,杂剧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剧种,并在明代中晚期达到了鼎盛阶段。

其次,明代杂剧的题材内容也发生了转变。

明初的杂剧内容主要以对传统史话与历史人物的传承与创新为主,例如《青霞枕》、《草木皆兵》等作品。

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杂剧的题材逐渐丰富多样化,包括人物的形象塑造、情节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反映等方面。

例如《流沙河》、《破幽梦》等杂剧,在剧中讨论了人性的善恶、官府的腐败以及社会的黑暗面等问题,凸显了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

此外,明代杂剧在艺术手法上也进行了创新。

明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通过将自己的才华用于杂剧的创作中,使其在艺术手法上呈现出了独特的特色。

例如,明代杂剧中出现了以“向戏剧中的人物致辞”为开场方式的新套头,使戏剧更加引人入胜;他们还采用了歌词和对白的结合形式,使剧情更加生动。

此外,他们还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和情节的布局,使剧情更加紧凑,更加具有戏剧性。

总的来说,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表现在剧种形态的变化、题材内容的转变以及艺术手法的创新等方面。

这些变化与明代社会变革和文化审美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使杂剧得以不断发展,成为了明代戏剧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明代杂剧不仅具有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是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__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五章__明代杂剧的流变

朱有燉的杂剧
较好的有道德剧《香囊怨》(写妓女刘盼 春和秀才周恭事)、英雄剧《仗义疏财》 (讲李逵和燕青事)。 杂剧艺术成就:文词本色,音律和谐,注意 调剂排场的冷热和歌舞的穿插,便于演出。 体制的改革:突破一人主唱的限制,如《仗 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轮番对唱、有二 人齐唱。不纯唱北曲,多用增句,定场不念 诗而念词。对杂剧的南曲化起了促进作用。
慧朗唱词
都一般成人长大, 俺也是爷生娘养好根芽。 又不是不通人性, 止不过自幼出家。 一会价把不住春心垂玉筯, 一会价盼不成配偶咬银牙。 正讽经数声叹息, 刚顶礼几度嗟呀。
(三)汪道昆《大雅堂乐府》
《高唐梦》(楚襄王与巫山神女 相会) 《五湖游》(范蠡与西施归隐) 《远山戏》(张敞为妻画眉) 《洛水悲》(曹植与洛神邂逅)
朱权的《太和正音谱》
1398年著。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分 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种,收录、品评了 金董解元以下、元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 家203人。 《太和正音谱》的曲谱部分﹐依据北曲12 宫调﹐分类列举每种曲牌的句格谱式,共 收335支曲牌,是现存最古的北杂剧曲谱。 後来明清人的曲谱中北曲部分都是以它为 依据的。
一、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
(一)王九思 《杜甫游春》(又名《沽酒游春》)
杜甫在长安城郊春游时四顾萧然,因而触景生情, 对奸相李林甫的罪恶深为不满。典衣沽酒之后,杜 甫竟然不受翰林学士之命,情愿渡海隐居而去。借 大诗人杜甫的激愤,感个人之不遇,骂当道之黑暗, 感个人之不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现实性,并开启 了明代文人案头剧的先河。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杂剧
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 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了万历前后 更出现了以徐渭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 一大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因此,明代 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特色、有成就。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徐渭的杂剧打破了传统杂剧的限制.1,所取 故事题材多种多样;2,折数无定或多或少; 3,所用曲调有时为北曲大套,有时为南北兼 用,或是自运机杼,随意配合.他并非不明 曲律,而是有意识地打破常规;
4,语言平白如话,字字本色,而又热情奔放. 如《渔阳弄》中《天下乐》一曲: 有一个董贵人,是汉天子第二个美娇娃.他 该是什幺刑罚?你差也不差?他肚子里又怀 着两三月小娃娃.既杀了他的娘,又连着胞 一搭.把娘儿俩,砍做血虾蟆(ma). 文词本色而自然,宛如口语,而且音调协律, 一似元剧.
《四声猿》: 《狂鼓史渔阳三弄》,一出,祢(ni)衡骂曹事, 或称《狂鼓史》,《渔阳弄》; 《玉禅师翠乡一梦》,二出,月明和尚度柳 翠事,或称《玉禅师》,《翠乡梦》; 《雌木兰替父从军》,二出,花木兰事,或 称《雌木兰》; 《女状元得凰辞凤》,五出,五代黄崇嘏 (jia)事,或称《女状元》.
《雌木兰》,《女状元》是两个描写妇女题 材的剧本,前者的花木兰武功卓绝,后者的 黄崇嘏文才超群,剧本在那个鄙视妇女的时 代,热情歌颂了两个不同凡响的奇女子,实 在难能可贵.
《渔阳弄》是单折戏,写祢衡死后在阴间受 判官之请,重拘曹操之魂,表演生前击鼓骂 曹的情景.祢衡在堂上傲然击鼓,一一列数 曹操的罪证,厉声责骂,痛快淋漓,表现了 作者对祢衡的同情和对当权者的愤慨.剧本 构思奇巧,文辞酣畅恣肆,历来被人们所称 道. 〈翠乡梦〉系早年作品,属于度脱戏,内容 不足取.同题材作品,小说有《喻世明言》, 杂剧有元代李寿卿的《月明和尚度柳翠》.
朱有炖,号诚斋,朱元璋孙子,封周宪王,博学善 书,通晓音律,编有杂剧三十一种,总称为《诚斋 乐府》.按内容分,大致有五类: 1.庆贺戏:歌功颂德,庆贺祝寿,排场热闹,专供 筵宴庆寿,点缀升平之用; 2.度脱戏:宣扬封建迷信,情节荒诞不经; 3.节义戏:宣扬封建道德,提倡忠孝节义; 4.水浒戏:以水浒人物为题材,评价较低; 5.妓女戏:描写妓女生活,对妓女的悲惨命运有所 同情,但多以表彰贞烈为主. 艺术上却有创新,词曲工巧,语言通俗,体例上也 有所改革,因此在明初剧坛产生过较大影响.

第一节 明代杂剧(1)

第一节 明代杂剧(1)

第一节明代杂剧一、明前期宫廷派杂剧作家:(二)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是一部记载元明之际杂剧作家作品史料的著作。

杂剧代表作是《萧淑女情寄菩萨蛮》杨讷《西游记》杂剧,对小说《西游记》有一定影响。

二、明中后期杂剧的转型:(一)转型期杂剧的特点:1、从发展线索看,从明初之后杂剧沉寂----弘治、嘉靖年间显示出新的转机,万历后形成高潮,使明中叶后杂剧连贯发展。

2、从创作倾向看,出现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

3、从演唱体式看,中后期杂剧大都南北合套,或纯是南曲。

4、从艺术成就看,出现一些传世之作。

(二)笔记本昆山腔昆腔音乐,“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号称“水磨调”。

昆剧的表演,歌、舞、介、白高度综合、载歌载舞。

第二节明代传奇明传奇三个发展阶段:1、明代前期(约1368-1520)2、明代中叶(约1521-1572)3、晚明时期(约1573-1644)(二)沈璟的昆腔创作:一生共改编创作17本昆剧,明为《属玉堂传奇》,现存7种。

沈璟传奇多从传统道德出发,抨击世风堕落。

影响较大的是《义侠记》和《博笑记》。

沈璟的最大贡献是其戏曲理论。

其《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为昆剧的繁荣、走向全国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第五章汤显祖第一节汤显祖的生平思想和创作(二)思想汤显祖思想儒、释、道兼有。

其师罗汝芳是泰州学派王艮三传弟子,又曾与李贽相会,深受其个性解放、市民意识影响。

与佛学大师达观神交多年。

汤显祖辞官归隐也受祖传家风影响。

祖父40岁后隐居乡村;祖母对佛经诵读不倦;启蒙老师徐良傅景仰蓬莱仙境,业师罗汝芳深通神佛吐纳之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人生信仰。

1、“至情”论(尊情)内容有三:①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②有情人生的极境是“至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第一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一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一章明代杂剧与传奇
明代戏曲:杂剧 传奇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 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 像,违者杖一百。 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 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者,全 家杀了。 ---《御制大明律》 ---《御制大明律》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1、继元之余风,杂剧创作尚为一时之盛。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作家40人,作品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作家40人,作品 500余种。 500余种。 2、体例上大致承袭元杂剧旧制。 3、戏剧的伦理道德说教色彩浓郁,神仙道 化剧泛滥。 朱权朱有燉 二、明代中后期杂剧 王九思《杜甫游春》 王九思《杜甫游春》
康海《中山狼》:取材于马中锡小说《中山狼传》 康海《中山狼》:取材于马中锡小说《中山狼传》 陈与郊《中山救狼》汪廷讷《中山救狼》 陈与郊《中山救狼》汪廷讷《中山救狼》 冯惟敏《 冯惟敏《僧尼共犯 》 徐渭《四声猿》 徐渭《四声猿》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郦道元《水经注》 郦道元《水经注》 俺这骂一句句锋芒飞剑戟,俺这鼓一声声霹雳卷 风沙。曹操!这皮是你身儿上躯壳,这槌是你肘 儿下肋巴,这钉孔儿是你心窝里毛窍,这板仗儿 是你嘴儿上獠牙,两头蒙总打得你泼皮穿,一时 间也酹不尽你亏心大。且从头数起,洗耳听咱。 ---【混江龙】 ---【混江龙】
二、明代传奇 1、传奇的产生 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作而戏曲继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定义: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盛行于明代嘉 靖至清乾隆年间,不限出数,各类角色均可 主唱,篇幅较长的南曲剧本。其结构与南戏 大致相同,但体制更完备,情节更复杂,人 物刻画更细致。 七色:生旦净末丑贴外 十色:小生 小旦 老生 老旦 副净末丑贴外
2、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李开先《宝剑记》 李开先《宝剑记》 四大声腔:弋阳 余姚 海盐 昆山 魏良辅改良昆山腔世贞《鸣凤记》 《鸣凤记》所记诸事甚恶,令人有手 鸣凤记》 刃贼嵩之意。 ---吕天成《曲品》 ---吕天成《曲品》

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

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

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
明代杂剧(又称嘉靖杂剧)是明代戏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以下是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的几个主要方面:
1. 粉墨真言的舞台形态:明代杂剧延续了元曲的艺术传统,包括使用粉墨化妆和真言的表演形式。

然而,在明代的杂剧中,这些元素更加细致入微,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方面也更加精美华丽,以增强观众的视觉效果和戏剧张力。

2. 话本与曲本的结合:明代杂剧融合了元曲中的话本和曲本两种形式。

话本是未配乐的对白本,曲本则是带有音乐和唱词的表演本。

杂剧中常常会使用话本的对白,同时穿插曲子和唱词,以增加舞台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3. 内容题材的丰富多样化:明代杂剧的剧情题材非常丰富,既有历史传记题材,如《郑和下西洋》、《孔子丧乱》等,也有神话传说题材,如《牡丹亭》、《西华山》等。

此外,讽刺和伦理道德题材也常常出现在杂剧中,使得明代杂剧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貌。

4. 以人物个性塑造为重点:在明代杂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重要。

明代杂剧注重塑造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湛的表演,使观众能够深入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也是明代杂剧与元曲的一个显著区别。

综上所述,明代杂剧在舞台形态、剧本结构、题材内容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了
一定的演变趋势。

这种杂剧形式丰富多样,充满了戏剧性和艺术性,为明代戏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六章 明代戏曲

第六章  明代戏曲

第二节
明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一、明初传奇概述
明初的传奇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如 《五伦全备记》、 《香囊记》等。较少受道 学气和八股味污染的有《精忠记》、《金印 记》、《千金记》、《连环记》等知名剧作。
二、明中期“三大传奇”
• 李开先的《宝剑记》: 梁辰鱼《浣纱记》: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 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王世贞《鸣凤记》:是传奇作品中时事戏的先 锋,开拓了政治悲剧现实化的道路。
杜丽娘这种对青春自由和爱情的向往与追 求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只能借 助梦境来实现,于是在梦里,她有了知心可 意的恋人,感受到了两情相悦的幸福。
正是这一理想的梦境唤醒了杜丽娘全部的 青春意识和对于爱情的热烈追求。但在现实 世界中,“情”是无力战胜“理”的。于是 为了实现对于爱情理想的追求,她最终为情 而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明代杂剧流变 明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汤显祖和《牡丹亭》
第一节
明代杂剧流变
一、明初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他们所创作的杂剧总体上几乎都是 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代表 作家有朱权和朱有燉。 朱权:《冲漠子独步大罗天》 《卓文君私奔相如》 朱有燉:《香囊怨》。
二、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 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 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又侧 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 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 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 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 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 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 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 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 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 落泪。

复习签到67: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复习签到67: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复习签到67: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谢柏梁撰)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这两大部类组成,但明杂剧的艺术地位和总体影响既不及蔚为主流的明传奇,与元杂剧相较也大为逊色。

儘管彪炳一代的元杂剧在元末便已衰微,但杂剧剧本作为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学样式,还是以其文体的惯性在明代文坛上佔有一席之地。

明代杂剧作家所创作的五百餘种杂剧,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写下了杂剧史上相对低沉但又具备自身个性的新篇章。

明代初叶的杂剧创作较为单调。

《御制大明律》专设《禁止搬做杂剧律令》条目,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

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

”建国初还颁发榜文明令:“但有褻读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

”“敢有收藏的,全家杀了!”(顾起元《客座赘语》)这样严酷的政策导致了明初杂剧题材的偏狭。

宫廷派剧作家应运而生,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总体追求中几乎垄断了杂剧剧坛。

这些精于音律、熟諳南声的剧作家们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中移步换形、与时俱进,使得明初杂剧在剧本体制的突破、唱词安排的均匀和南北曲合流的尝试等形式层面,都有了一些革新与演变。

明代中叶嘉靖前后的杂剧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了新的创获,显示出深刻的思想和战斗的精神。

这与诗文领域内反復古主义思潮的兴起彼此呼应,形成了锐意革新的气候。

明末的杂剧也不乏警世之作,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

南曲杂剧的好处是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们逞气使才的匕首和投枪。

但其缺点是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重视羣众性与舞臺性。

总的说来,本时期的杂剧已经更多地成为文学中的一体,不大适合登场演出了。

虽说与大树参天的明传奇相比,明杂剧衹能算是丛丛灌木,但也在承前启后的流变过程中独树一帜,担负着反映时代情绪的歷史使命。

第一节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创作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訥的杂剧创作刘东生的《娇红记》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明代杂剧的流变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代杂剧的流变1.明初严酷的政策导致杂剧题材偏狭,创作较为单调。

宫廷派剧作家应运而生,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总体追求中几乎垄断了杂剧剧坛。

2.明中叶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了新的创获,显示出深刻的思想和战斗精神,形成了锐意革新的气候。

3.明末不乏警世之作,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

南曲杂剧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们逞气使才的匕首和投枪。

缺点是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重视群众性与舞台性。

第一节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宫廷派杂剧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炖,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和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主要创作类型有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

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演才子佳人风流韵事,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语言颇有可观处。

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朱有炖创作较多,语言质朴、音律谐和。

喜庆剧有《牡丹仙》《八仙庆寿》等,神仙剧有《小桃红》《十长生》《辰钓月》等,节义道德剧《烟花梦》《香囊怨》《团圆梦》等。

起义英雄剧《仗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轮番对唱、齐唱,在主唱角色上突破了北曲的限制。

刘东生的《娇红记》,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明初杂剧的特点:1.剧作多为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的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2.在语言风格上,有渐趋华丽雅致的追求。

3.在艺术体制上,突破了一人主唱的僵化格局,为明中叶后杂剧的南曲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了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作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

明代中后期杂剧的特点:1.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较多。

2.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体式已经终结。

明代文学发展流变

明代文学发展流变

明代文学发展流变明代是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从明初到晚明,极端的皇权专制走向破碎的自由,严厉的禁海政策走向民间贸易的失控,官场的冷酷逐渐被丰富多彩的市场所腐蚀,文学艺术在曾经的冰天雪地上蓬勃兴起,蔚为大观,封建社会走到了末期,社会无可阻挡地向前发展。

在这277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无疑是最为璀璨的建筑,从明初到灭亡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明代前期文学明初到成化(1368-1487)二、明代中期文学弘治到隆庆(1488-1573)三、明代后期文学万历至明亡(1573-1644)一、明初明初,朱元璋在政治上进行大肆改革,废除秦汉以来实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对东南沿海地区加以残酷打击,以削弱这一地区的力量,铲除对王朝统治可能构成威胁的基础;用军队封锁海上交通,禁止民间的对外贸易,以贯彻“重农抑商”的政策。

明初独裁统治使人心惶惶,“胡惟庸案”“大将军蓝田案”“空印案”“郭桓案”等,使“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当此时,朱元璋将推行伦理教化作为基本国策,诏定八股文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力倡程朱理学形成“述朱”局面,大兴文字狱,并剥夺文人“隐”的权利:“寰中士夫不为君用者”,“罪至抄笞”。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杀死不效忠于他的方孝孺,灭十族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标志着正统文学的最终确立,也标志着正统文学一统天下的实现。

明初到成化末年的一百多年间,元代末年所形成的自由活跃的文学风气,在明初残酷的政治手段和严厉的思想统治下戛然而止。

这一时期的文坛主要以由元入明的文学家独领风骚,以宋濂、刘基、高启等为代表,文学风格整体上呈现出由乱世之文、山林之文向治世之文、台阁之文转型的趋向,这种趋向与朱元璋政权在政治上逐步实行专制统治是同步的,更与其在文化上对文人士大夫实行思想钳制是同步的。

而稍后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呈现出雍容典雅的风范,但他们的诗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气节。

5.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5.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雌木兰》(2折),据《木兰辞》改编。塑造女扮男 装、替父从军、为国立功的花木兰形象,抨击重男轻女的 世俗观念。
《女状元》(5折),写五代少女黄崇嘏巧扮男装、考 中状元,授成都司户参军,凭出众才华秉公断案而被周丞 相赏识故事,赞扬封建社会中巾帼不让须眉的才能、才干。
艺术特色: •艺术形式打破传统惯例,短小精悍。 •既用北曲,也用南曲;或独唱,或对唱,自由灵活。 •用浪漫手法,阴间阳间,前世今世,真真幻幻,虚 虚实实,构思巧妙。 •曲词宾白,本色自然。
一.明前期的宫廷剧
1.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世称宁献王。政治上隐晦 一生。其《太和正音谱》是我国第一部戏曲理论专著,对 古代戏曲的体制、流派、制曲方法、戏曲声乐理论、北杂 剧曲谱,都有相当研究。
杂剧创作: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和《卓文君私 奔相如》两种。前者是神仙道化剧;后者为才子佳人剧。 但卓文君新寡私奔,抛弃富贵,卖酒为生,有一定进步意 义。
全剧艺术并不成功:结构松散,情节重复,生旦以外形象模 糊。语言偏于文雅雕琢。
梁晨鱼的《浣纱记》:也叫《吴越春秋》 45出,剧以范 蠡、西施悲欢离合的爱情为线索,演述吴越两国的兴亡。剧本 批判吴国君臣骄奢腐化,歌颂越国君臣艰苦奋斗,特别突出范 蠡、西施为国雪耻甘愿献身的崇高精神。
《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剧本, 艺术上突破了夫贵妻荣大团圆结局,新人耳目。宾白骈散互用, 曲词俊语如珠。首次用改革的昆山腔演唱,细腻舒徐,圆润柔 美,对昆腔传播与发展有极大影响。
一.从戏文到传奇
宋元南戏主要用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和海盐腔演 唱,嘉靖末年经魏良辅改良后的对昆山腔,清柔婉折,流 丽悠远,特别适宜于抒发内心的细腻情感,于是迅速崛起 ,其势头远超当时杂剧,成为明代戏剧主流。

【戏曲专题复习】——明杂剧

【戏曲专题复习】——明杂剧

【戏曲专题复习】——明杂剧明代杂剧的流变一.明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两部类组成。

二.明初杂剧较单调。

(一)严酷政策导致题材偏狭,宫廷派产生,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追求占主导。

(二)精于音律、熟谙南声的作家与时俱进,使明初杂剧在剧本体制的突破、唱词安排的均匀和南北曲合流的尝试等形式层面有一些革新。

三.明中叶嘉靖前后杂剧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新创获,思想和战斗精神深刻,与诗文领域反复古主义思潮呼应,形成锐意革的新气候。

四.明末杂剧不乏警世作,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

(一)南曲杂剧的好处: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逞气使才的工具。

(二)缺点: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重群众性与、舞台性。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一.明初杂剧核心人物:朱权、朱有燉,形成宫廷派杂剧创作小群体。

(一)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内心需求,也是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

(二)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主要类型。

二.朱权。

(一)杂剧《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写冲漠子被吕纯阳等度入道,用得道之乐自勉。

(二)杂剧《卓文君私奔相如》演才子佳人风流韵事。

1.源于《史记》、《西京杂记》,具一定进步意义。

2.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语言颇有可观处。

(三)《太和正音谱》(1398)。

1.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

2.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董解元以下、元和明初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

3.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三.朱有燉。

(一)杂剧。

《牡丹仙》、《八仙庆寿》等10种属歌舞升平的喜庆剧;《小桃红》、《十长生》、《辰钓月》等10种属度脱人道的神仙剧;《烟花梦》、《香囊怨》、《团圆梦》等9种属节义道德剧。

(二)《香囊怨》写妓女刘盼春与秀才周恭爱情,表彰以死明志的道德境界。

(三)《豹子和尚》、《仗义疏财》:起义英雄剧。

(四)朱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轮番对唱、有二人齐唱,在主唱角色上突破北曲限制。

四.贾仲明和杨讷。

(一)贾杂剧《萧淑兰》写少女初恋,《升仙梦》状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成仙;创作倾向与朱有燉似,文采华丽,南北曲可同折对唱。

明代杂剧的发展与演变

明代杂剧的发展与演变

明代杂剧的发展与演变1. 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其中之一重要表现是戏曲艺术的繁盛。

而杂剧作为明代戏曲形式之一,在明代的发展和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明代杂剧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探讨。

2. 杂剧的起源与特点杂剧起源于元朝,在元有《摹样词舞曲谱》中已有相关记载。

明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士子风尚改变,杂剧开始流行于民间和文人学士之间。

杂剧在形式上具有快板说唱、高亢激昂、滑稽幽默等特点,以及唱仙、接台等典型表演方式。

3. 明代著名杂剧作家与作品3.1 冯梦龙冯梦龙被誉为明代最杰出的杂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醒世恒言》系列闻名于世。

冯梦龙通过揭示社会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公与矛盾,用幽默与讽刺的手法反映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

3.2 郑板桥郑板桥是明代另一位著名的杂剧作家,他的作品以《中山狼》、《人命有时天命无时》等闻名。

郑板桥在他的杂剧创作中一方面注重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兼顾了对时政社会问题的关注。

3.3 杨文广杨文广是明代晚期杂剧作家,其作品以《西华山》为代表。

杨文广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充分展现了明朝晚期政治动荡、官员世态和普通百姓生活等各个方面,还通过寓意深远、情节精彩的剧本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

4. 杂剧演变与影响在明代后期,随着戏曲形式的多样化和观众需求的变化,杂剧开始呈现出更多样化、个性化和复杂化。

例如,《南戏五种琵琶曲谱》记述了当时流行于南京地区的五种不同流派的杂剧形式,同时对后来的戏曲演变有着深远影响。

5. 杂剧的传承与现代表现明代杂剧在明清时期逐渐衰落,但其思想精华和艺术形式依然为后世所喜爱并传承。

目前,我们可以在一些戏曲团体中看到明代杂剧作品的复排演出,这也体现了杂剧在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结论明代杂剧作为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大量观众,并对后来几个世纪的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种。今存《西游记》, 6本 24 折,根据《大唐三藏 取经诗话》和民间故事改编。
第二节 明中后期杂剧的转型
1、转型期杂剧特点 从发展线索看,前期创作紧靠明初,此后几十年沉
寂。至弘、嘉间始有转机,万历后佳作迭出,杂剧连贯 发展。 伦理教化、神仙道化的偏狭,思想渐次深化,社会批判 剧、伦理反思剧兴盛。
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杂剧 贾仲明, 山东淄川人。天性明敏,博究群书,明
成祖御前得意侍从,著杂剧 16 种,今存 5种。代表作 《萧淑女情寄菩萨蛮》。
《录鬼簿续编》: 据说出自贾氏之手,它是继
元钟嗣成《录鬼簿》之后,记载元明之际杂剧作家作 品史料的著作。
杨讷,字景贤,蒙古族人,长期居住杭州。著杂剧

杂剧《僧尼共犯》写僧明进与尼惠朗苟合,被 邻人捉至官司,钤辖司吴守常将二人打了一顿板子, 断令还俗成亲,并说:“成就二人,是情有可矜。 情法两尽,便是俺为官的大阴骘也!”冯氏为人好 戏谑,他让明进和惠朗挨一顿打再欢欢喜喜结为夫 妻,算是于情于法都有了交代,也是他的个性的表 现。这和晚明戏剧强烈而严肃地为情欲争权利虽态 度有别,但毕竟还是肯定了情欲的不可抑制。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杂剧成就: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
载有523种,可考者349种。明杂剧成就上 不能和元杂剧比肩,下不能和明传奇抗衡。 但在体式上比之元杂剧,既有继承又有发 展。
明杂剧发展:可分前期、中后期。前期作
家、作品数量虽多,但题材单调,成就甚微, 多是宫廷派作家朱权、朱有燉的喜庆剧、道 德剧、神仙剧。明中叶后,杂剧内容和手法 都有创新。出现不少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 剧;体式短小精悍,多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 剧。徐渭最负盛名。
明代的剧作家深沉兼作南戏、传奇,如李开 先、梁辰鱼、王骥地、吕天成、沈璟、孟称舜等 等。曾永义《明杂剧概论》,在125位杂剧作家中, 有31人是兼作传奇的。这种一位作家既作杂剧, 又作南戏、传奇的概况,大大增进了杂剧与传奇 的相互融通,促进了杂剧的变化。
曾永义《明杂剧概论》,台湾学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32-33页。
· ·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明 · · 徐 渭 墨 葡 萄 图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四声猿

清人顾公燮说:“盖猿丧子,啼四声而 断肠。文长有感而发焉,皆不得意于时之所 为也。”(《消夏闲记》)
王骥德《曲律》称:“徐天池先生《四 声猿》,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朱有燉,号诚斋。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之子,
世称周宪王。著杂剧31种,合刊为《诚斋乐府》, 包括喜庆剧10种、神仙剧10种、节义剧9种、水 浒剧2种,内容价值不大。
朱有燉杂剧形式多有独创:打破元杂剧一
本四折、一人主唱、全用北曲等惯例。《牡丹园》 一本五折二楔子,旦、末、外均唱;《仗义疏财》 有李逵与燕青的对唱、齐唱;《神仙会》采用南 北合套,末唱北曲,旦唱南曲。

一种观点认为,猿啼断肠,徐借以表达 内心的悲哀,明清文人多持此说,今人也常 认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猿的意象在徐 渭的心目中是复杂的,猿固能悲伤,猿亦能 悟法,听猿者等同身受,体物情者可证禅 机”“沿着心猿、本色、悟道的途径,徐渭 以他的四个短剧,实际上是用另一种方式宣 扬了人的显示本性的合情合理。”
第一节 明前期宫廷派杂剧
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杂剧 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世称宁献王。政治上隐晦一
生。其《太和正音谱》是我国第一部戏曲理论专著,对 古代戏曲的体制、流派、制曲方法、戏曲声乐理论、北 杂剧曲谱,都有相当研究。
朱权杂剧 : 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和《卓文君
私奔相如》两种。前者是神仙道化剧;后者为才子佳人 剧。但卓文君新寡私奔,抛弃富贵,卖酒为生,有一定 进步意义。
从杂剧体式看,中后期多南北合套,或纯是南曲。
从创作倾向看,中后期杂剧打破前期题材团圆喜庆、
剧作多称意而写,短小精悍。
杜甫游春

剧中痛责了奸相李林甫的罪恶,揭露了“昏子 谜做三公”的荒唐现实,下决心拒绝征召,乘槎 (木筏)度海,去过隐居生活。杜甫实际上是作者 自己的化身。他是借杜甫之口,倾吐自己的愤懑。 王世贞《曲藻》认为剧中李林甫影射当时宰相李东 阳,可备一说。王九思还有院本《中山狼》,明代 单折杂剧一般认为从它始。该剧主题与康海《中山 狼》相类似。
(唐)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三月三日天气新 肌理细腻骨肉匀 就中云幕椒房亲 炙手可热势绝伦
长安水边多丽人 绣罗衣裳照暮春 慎莫近前丞相嗔!
态浓意远淑且真 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赐名大国虢与秦……

康海,字德涵,武功人。弘治十五年殿试第一, 授修撰。与梦阳辈相倡和,訾议诸先达,忌者颇众。 正德初,刘瑾乱政。以海同乡,慕其才,欲招致之, 海不肯往。会梦阳下狱,书片纸招海曰:“对山救 我。”对山者,海别号也。海乃谒瑾,瑾大喜,为 倒屣迎。海因设诡辞说之,瑾意解,明日释梦阳。 逾年,瑾败,海坐党,落职。 (《明史》列传第一 百七十四 文苑二)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剧
1 、坎坷潦倒的奇才 狂人

徐渭,字文长, 浙江山阴人,多才多 艺。“尝自言书第一、 诗二、文三、画四” (《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徐渭杂剧也 堪称明代第一。
徐渭石刻像
明 徐 渭 榴 实 图
“青藤之画,能纵 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 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磨 墨理纸。诸君不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于 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 也!” ——齐白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