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一、填空题和名词解释1.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别署天池生、田水月等。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有杂剧《四声猿》,即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剧组成的合集,被誉为“明曲之第一”。

四剧之中,尤以《狂鼓史》成就最高。

2.吕天成的代表作:作传奇《烟鬟阁十二种》,杂剧八种,今存杂剧《齐东绝倒》一种,他的戏曲理论著作《曲品》,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他确立了吕天成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3.王骥德的代表作:杂剧《男王后》,他的《曲律》四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南北曲的论著。

4.明代三大传奇:A、嘉靖、隆庆年间,先后产生了著名的“三大传奇”。

B、三大传奇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阙名的《鸣凤记》5.吴江派:明代年后期,在沈璟的周围形成一个重要的戏剧流派,即吴江派。

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沈自晋等。

沈璟,吴江派的领袖人。

他的戏剧理论主张:一是剧本创作必须在音乐上“协律”,即所谓“合律依腔”;二是强调语言必须本色。

这两点也是吴江派共同的理论主张。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戏剧作品:沈璟——前期《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后期《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博笑记》顾大典——《青衫记》卜世臣——《冬青记》袁于令——《西楼记》、《金锁记》、《鹔鸘裘》、《长生乐》(合称《剑啸阁传奇》)沈自晋——《一种情》、《望湖亭》、《翠屏山》6.临川四梦:浪漫主义剧作“临川四梦”通过神游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的惯用手法。

古代元明清笔记

古代元明清笔记

第四章话本小说一、基本知识1、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2、话本:就是宋代说话人说话(说书)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参考答案: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中国小说史的历史变迁》)。

宋代话本小说与长期以文言文为语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完全不同,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

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走向平民化的标志。

另外,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模式后来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

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明清小说、白话小说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一章辽金文学名词解释国朝文派一.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

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

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二.蔡珪: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国雄健诗风;党怀英:在诗、文、书法都很擅长,其文平实畅达,不尚虚饰,其诗体物精细,有陶谢之风;王庭筠: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成卓绝。

他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

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

诸宫调所谓“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其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其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其他谴责小说:中国旧小说的一种。

指清末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的以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这类小说,“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类小说大都反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

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被称为“四大谴责小说”。

《镜花缘》是怎样一部小说?谈谈《老残游记》的语言特色。

1、苏州派的特点是什么?苏州派大多为平民专业作家。

戏曲创作的数量与质量在中国戏曲史上当属一流。

在创作中他们往往是走发挥个人智慧为主,兼取其他同仁之长的道路,注重个人与群体共同合作。

使苏州剧派在中国戏曲史上产生巨大影响。

苏州派的创作,政治题材占很重要的位置。

如李玉的《清忠谱》一批作品,一方面生动地反映了苏州平民作家群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战斗精神,另一方面又十分真实地体现了动荡时期作家忧国忧民的情感。

苏州派的剧作还重视市民形象的塑造,作家一般从市民视角展现他们的生活与思想,突出他们的高尚品质,光彩的市民形象丰富了中国戏曲的人物画廊。

苏州剧派的作品都是为舞台演出而创作的,所以主脑突出、结构紧凑,戏脉分明,场面生动。

广泛受到观众的欢迎。

李渔提出的“立主脑”含义是什么?李渔认为剧本创作,最重要的是“立主脑”,也就是围绕“作者立言之本意”(创作意图、主题思想)和主要事件与人物来写作。

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减头绪”,也就是删除与“主脑”无关的人物与事件,使情节和人物相对集中。

与此同时,还应“密针线”,也就是要将故事写得严密一些,防止出现破绽。

试述《清忠谱》在戏曲史上的意义。

清忠谱》是李玉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作品主要描写明末周顺昌等人与魏忠贤阉党斗争的故事,《清忠谱》取材“事俱按实,其言亦雅驯,虽云填词,目之信史可也”(吴伟业《序》)。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二章关汉卿一、关汉卿的生平关汉卿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

二、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十八种。

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社会剧,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是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颂扬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的爱情风月剧,有《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第三类是采用历史题材,借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认知的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等。

一、《窦娥冤》的思想内容《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作者直接把《搜神记•东海孝妇》这个故事移植到吏治腐败的现实社会之中,但摆脱了一般公案剧或清官戏的窠臼,包容了更丰厚的思想内涵,具有了更强烈的批判功能。

此剧主要写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纯洁善良的普通妇女的悲剧命运。

通过窦娥这位无辜女子被封建礼教、泼皮无赖、贪官污吏戕害致死的悲惨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官吏的凶残贪酷,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勇敢不屈的抗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矛盾及真实面貌。

二、《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

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

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2. 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窦娥冤》深刻地揭示了窦娥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必然性,反映了封建社会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问题,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窦娥在刑场上的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以及结尾的鬼魂诉冤与清官断案,显然是超现实的幻想性描写,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重。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重点知识点总结一、填空1.刘基的《卖柑者言》讽刺元末身居庙堂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2.徐渭杂剧的代表作是《四声猿》,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短剧组成,被人称为“明曲之第一”。

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

4.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5.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6.《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其作者是“兰陵笑笑生”。

7.“三言”:冯梦龙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

8.二拍”:凌濛初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9.《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10.在文学理论中,李贽提出著名的“童心说”。

11.冯梦龙编辑了两部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12.吴伟业,代表作《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借历史人物故事,抒发历史盛衰之感,寄寓身世之悲。

13.吴伟业的“梅村体”叙事诗代表作《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14.两大传奇:康熙朝诞生《长生殿》和《桃花扇》。

15.查慎行受学于黄宗羲,诗歌学苏陆,尤致力苏轼,得宋人之长,是浙派承前启后的大家。

16.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清忠谱》。

吴伟业、尤侗等以戏曲来抒写心意。

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剧作十种,总题为《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17.李渔的戏剧理论集中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

18.李玉的戏曲创作:“以曲为史”的历史剧为《清忠谱》、《千钟戮》。

“一人永占”为《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古代文学史 四 明清文学 笔记

古代文学史 四 明清文学 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金元明清文学史笔记

金元明清文学史笔记

第三本第六编元代文学(公元1279-1368年)1、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类作品。

从配乐曲词的角度来说,它们可以统称为I曲,而且同属于北曲系统的乐曲;从文学分类原则来说,杂剧为综合的戏剧表演,散曲是诗歌——一种起源于民间,与音乐关系密切,字句更为参差的自由诗。

元曲内容:元曲在内容上大多代表中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

散曲风格明快活泼,杂剧风格多样,因此成为元代文学的光辉代表。

2、元曲:①杂剧:戏剧②散曲:新兴的诗歌体裁3、特点:一般都可以合乐而歌,一般指的是北曲第一章元杂剧的崛起和兴盛第一节一、中国戏曲的久远渊源1、以先秦俳优、唐参军戏为代表的滑稽戏俳优、伶优、倡优(滑稽戏谑、乐器、舞蹈)2、以先秦歌舞、两汉百戏、六朝歌舞、唐宋元曲为代表的歌舞戏唐代的歌舞戏:唐代带历史性的歌舞表演有了很大的发展,演员自演自舞,反映了歌舞戏有叙述体想代言体发展。

3、以六朝俗讲、唐变文、宋诸宫调为代表的讲唱文学。

总之,上述的各种戏曲形式,都对戏曲的发展成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元杂剧的产生和元末南戏的成熟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过最早的戏剧雏形是宋杂剧和金院本固定的演出场所:1、互瓦舍(互肆):宋元大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2、勾栏:古代戏剧演出的舞台和剧场二、中国戏剧的成熟形式1、是在南北宋之交,在南方兴起的南戏2、是金末流行于北方的北杂剧(元杂剧)---成熟与山西河北一带,12-13世纪第二节一、元杂剧兴盛情况1、作家作品多,名家名作多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六大家:王实甫、乔吉)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墙头马上》白朴、《西厢记》王实甫、《倩女离魂》郑光祖2、演出遍及全国南北的许多城市3、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演员二、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1、经济恢复,城市繁荣提供了戏剧繁荣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2、尖锐的社会矛盾,丰富了元杂剧深刻的思想内容;3、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形成了有较好文学素养而又极为贴近人民的杂剧创作队伍;4、国家统一,交通发达,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杂剧的发展;5、杂剧是新兴的文艺形式,在当时是反应复杂斗争,使人民娱乐的一种更好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汤显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汤显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汤显祖简述《牡丹亭》的取材来源和主题提炼《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

这部传奇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

它的取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汉睢阳王、李仲文、冯孝将,三人的女儿都是钟情于男子,自由结合,争取还魂。

还有话本小说《杜丽娘记》,都是《牡丹亭》的故事来源。

2.作者对题材改造和主题的提炼。

经过作者的一番改造和提炼,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

主要体现在:首先,有意强调了双方门第的差异;再次,小说里的杜丽娘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作者在剧中则淡化这种淑女色彩,突出她的叛逆性格,并与杜宝和陈最良的卫道士形象形成鲜明对照,以强化反抗礼教、歌颂爱情自由的中心主旨;第三,作者有意营造和描绘自由爱情现实的艰难历程。

试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

剧中的杜丽娘是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1.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

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

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

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2.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

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

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

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

明清文学笔记

明清文学笔记

明代文学01 明代文学概述一、明代文学的断限及分期1、断限: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开国,到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自缢,前后共计277年。

2、分期二分法:中古文学最后阶段:明初到正德年间。

近古文学第一阶段:嘉靖后,从明中叶到清鸦片战争。

三分法:前期:从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的一百多年。

中期:从弘治到隆庆(1488—1572)的近百年。

后期:自万历到明末(1573—1644)。

二、明代前期社会及文学概况1、社会概况: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2、思想文化:程朱理学继续被尊奉为官方思想,科举日益僵化。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所居室,署曰温树。

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不朕欺。

”——《明史·宋濂传3、明初文学代表:文坛领袖:宋濂、刘基吴中四杰:高启、徐贲、张羽、杨基台阁体:杨士奇、杨荣、杨溥小说:英雄传奇《水浒传》;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三、明代中期社会及文学概况1、社会概况: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2、明中期的经济发展:闾阎辐辏,绰褉林丛,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

舆马从盖,壶觞樏盒,交驰于通衢。

永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歌与市声相杂。

——王锜《寓圃杂记》3、思想文化: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王学兴起徐渭:一反历来关于“圣人”的观念,提出“凡利人者,皆圣人也。

”对文学的影响:○1对情和欲的肯定成为潮流,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

○2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4、明中期文学代表:吴中四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和徐祯卿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小说:神怪小说《西游记》四、明代后期社会文学概况1、社会概况:明神宗朱翊钧2、思想文化: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复习重点

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水浒传》
• 1、结合宋江形象,认识忠义思想。 • • • • • 第三章 明代诗文 1、台阁体 2、前、后七子 3、唐宋派 4、 茅坤曾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
• 5、公安派
• 6、李贽“童心说” • 7、竟陵派 • 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 钟惺、谭元春都是竟陵人,故被称为 竟陵派,竟陵派主张性灵说,是明末 反对诗文拟古潮流的重要一派。 • 7、晚明小品文
• •
• • • •

第七章 明代戏曲 1、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核心人物是皇子朱权 和皇孙朱有燉。 1、徐渭《四声猿》 2、明中叶“三大传奇”:作者、主要内容 3、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4、明代有代表性的讽刺杂剧有徐复祚的《一 文钱》和王衡的《郁轮袍》 5、《娇红记》的作者是孟称舜
• 第八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 1、 “临川四梦” • 2、汤显祖的“至情论” • 3、结合时代及作品谈谈《牡丹亭》的文化意 义。 • 一以情反理; • 二崇尚个性解放; • 三商业经济日益增长
近代文学
• 1、近代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 而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获得创作成功,成 为“诗界革命”旗帜的则是黄遵宪 • 2、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 3、《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是侠义公案类小 说的代表。
• 明代文学 • 绪论
• 1、明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繁荣的原因。 • ①、统治者对小说的控制程度,由明初的高压禁令到中 叶以后的名存实亡,在客观上刺激了小说的兴盛发达。 • ②、社会对商品经济的看法,由明初的受歧视受抑制, 到中叶以后的受肯定受重视,使作为商品品种之一的小 说也随心所欲地得到兴盛和发展。 • ③、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社会地位的极大提高、人们对 它的需求的增大、小说创作理论批评的发展、印刷工业 的迅速发展等因素,都使小说的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并 得以广泛流传。

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

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

第一章三国演义1、如何看待《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应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史学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存在着孰为正统的不同看法;二是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的愿望;三是小说创作中主题思想的需要。

(要求举出具体的材料事例加以论析)2、《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有什么特色?《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十分突出。

作者笔下的战争写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充分表现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另外,在战争描写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

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3、《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是什么?《三国演义》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

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

第二章水浒传1、《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与《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同?《三国演义》主要采用的是类型化的写法,而《水浒传》已经开始注重个性化特征的描写(要求结合作品的实际来论述)。

2、《水浒传》前半部分的结构有何特色?这种结构与内容有何关系?《水浒传》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连接成一个整体。

前段分别写几个主要人物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实为一个个英雄传记,而这些小传又都围绕起义斗争这条主线,一方面反映了梁山起义队伍的逐步发展,另一方面又如同一条链上一个个紧紧相扣的环,既使主要人物不失其完整性和连续性,又使全书有机地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三章西游记1、《西游记》从情节上看,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这些部分在表达思想内容上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小说由两个文学母题及相应的故事构成:一个是有关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约束的矛盾处境。

这主要表现在前十二回对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描写上。

在这一部分里,孙悟空象征着人的自由本性;玉皇大帝、生、死及一切清规戒律,象征着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束缚。

把大闹天宫看成是通过神话形式、投影式地反映人民反封建正统、反皇权尊严的叛逆思想和叛逆情绪的一种折光,应当是恰当的。

明清古代_文学笔记

明清古代_文学笔记

明代文学绪论一、明前后文学发展特点:明初繁荣、中期低谷、后期变革复苏、跃动(1明前期文学①明初文学繁荣:由于元末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出现了宋濂、高启、刘基等文人,《水浒传》《三国演义》出现;②明初到明中期从繁荣—低谷。

原因:(A治专制:废除宰相、大兴党狱、特务统治、削藩等;B文化专制:提倡程朱理学;C思想高压:治本于心,其用无穷,实行“八股取士”,大型文字狱,笼络文人)还有文人自身的原因,精神匮乏。

(2明代后期:文学的复苏、变革、跃进期。

首先表现在小说领域,其次为戏曲、诗文原因:1、商业经济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形成了市民化的读者群。

带来了文人士子世俗化。

导致文学作品商品化;市民的情趣、生活、审美、形象进入到文学作品中。

2、进步的社会思潮的推动。

王阳明《心学》;出现了泰山学派(李贽等人),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张人人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3、文学自身的原因。

小说戏剧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走向成熟的实机已到;小说戏剧能更广阔、更灵活的反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小说戏剧更有形象的具体性和感人性特点。

二、发展的:小说——戏曲——诗文第二章《三国演义》一、《三国演义》的两个依据:陈寿的《三国志》、裴松志的《三国志著》二、七实三虚:清代的章学诚认为《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来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三国》以虚运实,表达出政治伦理思想、人民对明君仁政的渴望心理和作者的审美理想。

三、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1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

刘备”仁德爱民”是汉之苗裔。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汉贼”。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2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广大民众渴慕明君的表现。

曹操:宁使我负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负我。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元明清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元明清笔记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1.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 笔记

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 笔记

明清文学明代小说创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

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达到了新的高峰。

▪一、长篇章回小说(一)章回小说的产生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以回目提示每章的主要内容,历代兴亡和战争故事是它的主要题材。

元末明初出现第一批章回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都是根据在民间长期流传的故事,经说话和戏曲艺人不断补充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

▪明中叶后,章回小说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演义》等作品。

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

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一定的联系,只是在体裁上保留着“讲史”的痕迹。

如“话说”、“看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艺术的特征。

回目多为对偶整齐的双句,如《三国演义》开篇▪桃园共契顿教龙虎会风云▪萍水相亲为恨豺狼当道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历史与道德的冲突明君贤相的理想▪《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生活年代约在元末明初。

▪1、主要内容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它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斗争,是一部生动的三国历史画卷。

▪2、思想倾向1)小说主题有明显“尊刘贬曹”倾向,皇权神圣的意识。

▪“正”与“邪”的道德观念和情感取向。

(2)善于通过错综复杂情节表现矛盾斗争,尤善描写战争。

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使大小战役各具特色。

(3)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重大的进步。

▪以前的通俗小说,都是以写故事为主,对人物的性格很少注意。

《三国》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已经注意到描绘人物,注意到人物个性的差异,这种意识对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元明清文学完整笔记

元明清文学完整笔记

【元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以听众为对象的说话、说唱艺术,至迟在唐代就已出现。

宋元金时期,说话和说唱艺术日益繁荣,它们偏离以“雅正”为旨归的诗文创作传统,演述古今故事、市井生活。

内容的世俗化、语言的口语化是其一大特点。

它们的成熟与发展,推动古代叙事文学逐步走向黄金时期。

(一)话本的产生及说话艺术1、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活动和“说话”伎艺的日益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对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的统称。

“话本”的称谓可能在唐代就已经出现,而“话本说彻,且作散场”之类的套语的出现,说明“话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格式化”了。

大体而言,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一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一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

相比唐传奇和变文,话本体裁特色在于:○1为延迟正文开讲时间,等候听众,并稳定早到听众的情绪,因此汲取变文中压座文的经验,在正文之前吟诵几首诗词或讲几个小故事(诗词、小故事大都和正文相关,可以相互引发),叫做“入话”;○2说话人为渲染故事场景和人物风貌,往往在话本中穿插骈文或诗词;○3话本结尾常用诗句总结全篇,劝诫听众,残留着说唱文学的遗响;○4说话人为吸引听众再来听讲,往往选择故事引人入胜处突然中止,这是章回小说分回的起源。

2、“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这最早可以追溯到只靠口耳相传的上古神话及传说,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唐代宫中已有“说话”活动,但只是取悦皇帝大一种方式。

而唐代民间的“说话”仍保留在文献中,有讲三国故事的,有讲士子与妓女爱情故事的。

从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看,唐代的说话艺术渐趋成熟,就现存的唐本看,虽然情节不够集中,语言不够通俗,但无疑使宋元话本的先驱。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编第四卷明清文学绪论一、明代文学两个主要特征1、雅俗互动:雅与俗的相互靠近、相互影响,形成互动之势。

A雅文艺与俗文艺之区别创作队伍:士大夫文人与民间下层文人地位:正统与小道末技作品风格上讲:典雅精工与浅近俚俗B明代文学雅俗互动的具体表现首先,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向雅的靠近:四大奇书、三言二拍、传奇戏曲品格的提升,文化历史内涵的深化其次,正统诗文创作向俗的靠近:真诗在民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

2、个性解放思潮与文学主情思潮的流行。

A明初文化政策及对文艺的影响三部《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五经大全》),程朱理学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八股文、道学体诗、教化派戏曲产生。

B阳明心学对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王阳明(守仁)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个体主体意识的解放,对理学之冲击;王学后人,即泰州学派王艮等人怀疑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传统观念,宣称“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之条理处。

”(王艮《心斋先生全集》卷三《语录》。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书》),大胆肯定人的私心私欲:“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藏书》卷三二《德业儒臣后论》),从而将人的私欲价值推向了极端。

C 个性解放思潮内涵在泰州学派和李贽等人的影响下,肯定人的私心私欲、追求个性自由、张扬世俗享乐成为明代中后期一股主要文化社会思潮,后人称之为个性解放思潮。

正面影响:反叛传统,张扬个性,负面影响:放纵过度,纵情声色,色情文学的流行D李贽“童心说”与文坛主情思潮“童心者,最初一念之本心”,“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焚书》卷三《童心说》)。

童心,即赤子之心,未受后天污染的自然纯真之情。

“童心说”视自然之情为文学产生的直接动因,影响到了一大批文学家:如徐渭主张“古人之诗本乎情”(《徐文长三集》卷一九《肖甫诗序》)。

明代前期诗文--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前期诗文--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前期诗文一.明初:(一)诗歌:以高启、杨基、袁凯等为代表;多生活在元明交替期,经元末战乱与明初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时代创伤以及作家个人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愁苦郁闷心态与反思人生的内容;格调凝重悲怆。

(二)散文:以宋濂、刘基为代表;尤以传记与寓言散文著称;重抒发愤世嫉俗之感,叙事与刻画人物见一定功力。

二.永乐至成化间,文学发展步入低潮。

(一)“台阁体”风行,内容大多为“颂圣德,歌太平”。

(二)艺术上讲究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三.成化至弘治间。

(一)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台阁体”风气。

(二)李东阳作品虽留有“台阁体”痕迹,但也有侧重反映个人生活与精神的内容。

第一节明初诗歌与散文一.高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一)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均为吴人,称“吴中四杰”,高启成就最高。

(二)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作品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1.反映当时战乱生活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如《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2.生活动荡,对时局的恐惶不安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忧虑,使其不少作品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情绪。

如《登海昌城楼望海》。

(三)新朝仕途生活的束缚,如《池上雁》。

(四)抒发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

如《青丘子歌》直接表达志趣,个性化气息浓烈。

(五)登览怀古之作,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二.杨基、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一)杨基。

1.反映坎坷生活遭际,如《忆昔行赠杨仲亨》。

2.不少作品保留元季诗风艳丽纤巧的痕迹,明徐泰“天机云锦,自然美丽,独时出纤巧,不及高启之冲雅”(《诗谈》)但时见佳作,如《新柳》。

(二)袁凯。

1.少因赋《白燕》诗得名,称“袁白燕”。

2.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有真情实感,如《江上早秋》。

三.散文。

(一)宋濂。

1.主张: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观点,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要“文”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

实质上将表现作家生活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文采的文学创作排斥在体道之“文”外,卫道气息浓烈。

古代文学明清笔记1

古代文学明清笔记1

三高启(1336-1374)1.生平2.文学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3.创作:才情奔放清新俊逸歌行体豪宕凌厉奔放驰骋虽“仿古”,但“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最有可能成为大家的一个人,他被腰斩,唯一的希望湮灭了。

四台阁体、于谦与茶陵诗派1.台阁体(教材60页)三杨2.于谦(1398-145)《咏石灰》《咏煤炭》不事雕琢信手而成但有时推敲不足失之平易3.李东阳与“茶陵派”(1)生平(教材66页)(2)主张诗学汉唐宗法杜甫诗法声调(3)创作摆脱“台阁体”束缚广阔的生活视角真情实感第二节明中期诗文一李梦阳与“前七子”1.前七子教材67页2.李梦阳的文学主张(1)模拟前人诗文格调“文必秦汉,时比生态”(2)不满宋人“理语”,推崇民歌“真情”“真诗乃在民间”3.创作优:面对现实重视时政缺:拟古而不能创新学习古人只着眼于形式方法二李攀龙、王世贞与“后七子”1.后七子教材67页2.李攀龙继承“前七子”的复古主张“其持论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

……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明史·李攀龙传》)“今人摹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

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耶?”(《再与何氏书》)古乐府古体诗临摹七律七绝“高花矜贵,脱弃凡庸”尤其七绝“有神无迹,语近情深”3.王世贞“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诗勿读”(《艺苑卮言》卷3)作品数量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

王世贞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续稿》207卷,《读书后》8卷,诗文集合计接近400卷。

影响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

”《明史·王世贞传》:“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20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

元明清文学笔记整理

元明清文学笔记整理

8、拟话本:三言、二拍、一行(三言“拟话本”是最高代表)又称短篇小说。文人模拟松原话本的创作,也有文人根据明代话本改变的创作,不是说话艺术的底本,而是成为供案头阅读的白花短篇小说。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9、“三言”:是指由明代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汇编整理)它“极摹人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合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元明清文学
名词解释:
1、话本:指唐宋时期,讲故事时“说话”一人所用的文学底本,“话本”实际上是一种“白话小说”,由入话、正话、结尾等部分构成。题材内容有灵怪、公安、爱情故事等、由小说话本、讲史话本、说经话本等种类。话本在唐代就已出现,但到宋元时期才渐趋成熟。代表作品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等话本小说的前身是唐传奇,是小说的成熟阶段。
4、南戏:流行于温州、浙江一带的戏曲,大约产生于两宋易替之际,称作“南曲戏文”,又被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 声腔轻柔婉转。题材多注重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成熟的标志是《琵琶记》,四大南戏:《荆钗记》、《拜月亭记》、《刘志远白兔记》、《杀狗记》等。
5、散曲:金元时期我国北方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代表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代表作有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
6、历史演义: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源自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诗歌名词解释台阁体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代表作家个文学流派,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明代散文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第三章《三国演义》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试述《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

《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1.单一性。

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

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

2.稳定性。

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

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3.和谐性。

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形象方式呈现。

试述《三国演义》的叙事特征作为中国古代早期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是以全知全能为主。

如刘备的出场一段,作者有关刘备的身世、形象、性格、爱好等等所有情况无所不知。

但纯粹的全知讲述也容易使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太远,适当地转换视角对于全知讲述也是十分必要的补充手段,其技巧重要有:1.“笙箫夹鼓”法。

如34回刘备跃马过檀溪之后,忽有水镜庄遇司马徽一段轻松文字。

变换节奏的方法都能起到调节张驰。

2.“横云断岭”法。

以中断叙事进程的方法搁置紧张,加强悬念。

在视角转换的基础上,《三国演义》也开始出现限知叙事萌芽。

如何看待《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有什么特色?第四章《水浒传》试述《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其主要特征是: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如“武松打虎”武松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打虎前也要先喝酒体现了凡人的性格。

2.惊奇和逼真的结合。

如“武松打虎”,就很好地处理了整个故事的高度夸张和细节描写的严格真实。

3.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描的结合。

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后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如对武松,作者一方面安排了打虎、杀潘金莲、西门庆等几个层次分明的段落。

但另一方面,每一个段落所描绘的细节过程都迥然不同。

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

如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和勇武善战的基本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但从开始的嗜酒如命到后来到山寨上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期间的性格有了很明显的成长变化的轨迹。

简述《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社会影响1.明清两代的农民和绿林豪杰起义,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

2.进步文人及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等往往以《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来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或者以梁山英雄的纯真朴实,来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文学艺术影响1.作品所创制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

2.《水浒传》对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五章《西游记》试述《西游记》的原型精神《西游记》在生动有趣的动物神话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以不自觉的方式缓慢形成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即原型精神。

作品前后两个部分,正好构成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一.原型一: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向往和追求个性的自由是人类共有的天性。

而《西游记》前半部分的孙悟空形象正是一个神通广大而又遭受镇压的不幸角色。

有关这一母题的各种传说通过各种方法流入到孙悟空的形象中来,就自然而然了。

孙悟空的这种个性张扬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

这体现在《西游记》的前半部分“大闹天宫”的精彩描写里,在后半部分的取经故事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展现。

我们正是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看出了它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

直到明代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童心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的评价有了明显的转变。

而孙悟空从桀骜不驯到循规蹈矩的转变,是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自律上升为本体这一最高目的的鲜明而具体的体现。

二.原型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分作者对孙悟空仍然持肯定的态度。

与前一原型相比这里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人类的目的所以是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的。

菩萨要他们去的经是大乘之经,以“普济众生”为目的。

因而取经也就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人类冒险和牺牲的正义和壮丽的事业。

取经的过程中要经历艰难险阻,取经人不仅要战胜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阻碍,更要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才能以清净无欲之心去完成“普济众生”的使命。

艰难险阻是一种象征,他们交相出现,使得人们不难找出它与不畏艰险的探索追求精神的对应关系。

三.两大原型的深刻蕴涵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对矛盾统一到一部作品、统一到一个人物身上?它有深层的意蕴。

《西游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于这种矛盾提出了新的看法。

如观音对孙悟空使用紧箍咒,目的不是想将其致于死地,而是在对其限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孙悟空的一技之长来造福人类和社会。

两大原型还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它对捆扰在人们头脑中的个人自由和社会意志这一难题做了解答。

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价值,又指出了它得以升化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的个性自由的必要性。

《西游记》的人物塑造有何特点1.《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一直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者的和谐同意,便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2.如孙悟空是猴精,所以他形态上像猴子,这是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能翻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能识破一切妖魔,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又具有人间英雄的品格,如大公无私,勇猛机智、爱出风头等,这些又是人的精神品格。

《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西游记》的结构形式与《水浒传》有些相似,都是采用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线串在一起,但两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1.两部小说的贯穿主线不同。

《水浒传》的主线是梁山好汉的绿林起义事业,而,《西游记》则是以孙悟空这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和小说结构,孙悟空的形象贯穿了整部小说的始终。

2.《水浒传》纯粹是由一个个英雄的传记故事连缀而成,而《西游记》总的格局则是由“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这两大部分组成。

《西游记》从情节上看,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这些部分在表达思想内容上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西游记》在人物塑造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西游记》在情节构思上有什么特点?第六章《金瓶梅》试述《金瓶梅》的社会意义《金瓶梅》是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它的主要社会意义有:一.从西门庆形象看金钱的巨大能量1.小说内容中所反映的在金钱与权力的交易中,金钱对政治的侵蚀甚至是决定的作用,这两点,正是明代后期“好货”和“好色”两种社会思潮的畸形反映。

如中心人物西门庆是一个也官也商的恶霸豪富,他勾结官府、鱼肉乡民。

谋害武大郎,迎娶潘金莲,事发后,只稍稍加以打点便安然无事。

2.由于金钱的力量,使得封建的门第和礼教在金钱的冲击下瓦解。

如王三官拜西门庆为义夫,其母竟在挂着“节义堂”匾额的屋子里与西门庆通奸,贵族妇女也投向了市井流氓的怀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