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致病性PPT幻灯片课件
合集下载
病毒的致病性
病毒的致病性
(一)病毒的感染方式与途径
1.水平感染。
是指出生后个体之间的感染。
水平感染的途径有以下几种:呼吸道感染,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消化道感染,如肠道病毒、肝炎病毒等;媒介昆虫叮咬感染,如乙型脑炎病毒等;动物咬伤感染,如狂犬病毒等。
有些病毒可经过多种途径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可经过输血、手术、医疗器械等方式感染。
2.垂直感染。
是指病毒经过卵细胞或胎盘由母体传给胎儿的方式,称为垂直感染。
(二)病毒感染类型
1.显性感染。
病毒在受染机体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破坏、死亡、组织损伤、机体出现症状,即为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又可分为急性感染与持续感染两类。
急性感染病程较短,如流感等。
持续感染一般病程较长,病毒持续存在于宿主体内。
2.隐性感染。
机体感染病毒后,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但病毒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如产生特异性抗体等,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病毒的致病性ppt课件
一、病毒感染的途径(病毒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 2.垂直传播:
3
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病毒、麻疹病毒等。 2)消化道传播:如肠道病毒、甲肝病毒等。 3)媒介昆虫叮咬传播:如流脑病毒、森林脑炎
病毒等。 4)动物咬伤传播:如猎犬病毒。 5)接触传播:如传染性软疣病毒。 6)性传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3)慢发感染:也称迟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
伏期,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多 呈进行性发展,最终导致死亡。
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儿童-成人
9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性
• 一、病毒的致病机制 • (一)病毒对宿主的直接作用 • 1、杀细胞效应 • 2、核酸整合 • 3、形成包涵体 • 4、细胞膜改变 •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 1、体液免疫 • 2、细胞免疫 • 3、免疫耐受 • 4、免疫抑制
5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临床症状有无,分: 一)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 原因: 1、病毒毒力弱或机体防御能力强,病毒不能大量 增殖,不造成细胞、组织的严重损伤。 2、也可因病毒不能最后侵犯到达靶细胞,不出现 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者可向体外播散病毒而成为传染源。
6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20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性
• 二、抗病毒免疫 • 1、非特异性免疫
• 干扰素 • 巨噬细胞的杀病毒作用 • NK细胞的杀病毒作用
• 2、特异性免疫
• 细胞免疫 • 体液免疫
21
10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1.杀细胞效应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溶解死亡。多见于无 包膜病毒。 (1)病毒增殖、释放时引起细胞裂解 (2)病毒增殖,阻断宿主细胞蛋白质及核酸的合成 (3)病毒感染后,细胞膜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强,酶 释放 (4)大量的衣壳蛋白,直接损伤宿主细胞
3
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病毒、麻疹病毒等。 2)消化道传播:如肠道病毒、甲肝病毒等。 3)媒介昆虫叮咬传播:如流脑病毒、森林脑炎
病毒等。 4)动物咬伤传播:如猎犬病毒。 5)接触传播:如传染性软疣病毒。 6)性传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3)慢发感染:也称迟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
伏期,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多 呈进行性发展,最终导致死亡。
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儿童-成人
9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性
• 一、病毒的致病机制 • (一)病毒对宿主的直接作用 • 1、杀细胞效应 • 2、核酸整合 • 3、形成包涵体 • 4、细胞膜改变 •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 1、体液免疫 • 2、细胞免疫 • 3、免疫耐受 • 4、免疫抑制
5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临床症状有无,分: 一)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 原因: 1、病毒毒力弱或机体防御能力强,病毒不能大量 增殖,不造成细胞、组织的严重损伤。 2、也可因病毒不能最后侵犯到达靶细胞,不出现 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者可向体外播散病毒而成为传染源。
6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20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性
• 二、抗病毒免疫 • 1、非特异性免疫
• 干扰素 • 巨噬细胞的杀病毒作用 • NK细胞的杀病毒作用
• 2、特异性免疫
• 细胞免疫 • 体液免疫
21
10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1.杀细胞效应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溶解死亡。多见于无 包膜病毒。 (1)病毒增殖、释放时引起细胞裂解 (2)病毒增殖,阻断宿主细胞蛋白质及核酸的合成 (3)病毒感染后,细胞膜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强,酶 释放 (4)大量的衣壳蛋白,直接损伤宿主细胞
病毒的致病性[材料浅析]
重点资料
6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二)显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破坏、死 亡,使机体出现临床症状。
根据感染部位分: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根据发病缓急分: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重点资料
7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1、急性感染:
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 恢复后机体内不再存在病毒,如流行 性感冒、甲肝等。
• 4、免疫抑制
重点资料
10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1.杀细胞效应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溶解死亡。多见于无 包膜病毒。 (1)病毒增殖、释放时引起细胞裂解 (2)病毒增殖,阻断宿主细胞蛋白质及核酸的合成 (3)病毒感染后,细胞膜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强,酶 释放 (4)大量的衣壳蛋白,直接损伤宿主细胞
1)细胞膜融合:病毒感染人体可导致感染细胞与邻近 正常细胞的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并借此促成病毒 的扩散。如麻疹病毒。
2)细胞出现新抗原: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过程中,可引 起宿主细胞膜组分的改变,形成自身抗原,或由病毒 基因编码的抗原也可表达在宿主细胞膜上,构成新抗 原。
两者均可发免疫应答,致宿主细胞损伤或破坏。
2、持续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 终身,潜伏期长、发病慢、恢复也慢。
可出现明显症状,也可不出现明显症状而 长期携带病毒,成为重要传染源。
重点资料
8
二)显性感染:
➢ 1)慢性感染:病毒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
出体外,或经输血、注射而传播。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年, 病毒在整个持续过程中可被检出,一般在机体免疫功能低 下时发病,患者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如乙肝。
一、病毒感染的途径(病毒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 2.垂直传播:
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性
影响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因素
1. 病毒因素: 病毒出现免疫逃逸现象:病毒潜伏、隐匿和抗原位
点变异。病毒及其成分抑制MHC分子和细胞因子作用。 病毒变异产生DIP颗粒:干扰并抑制相应完整病毒的
复制,以维系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状态。
影响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因素
2. 宿主因素: 体液免疫功能低下:B淋巴细胞诱导产生,杀灭体液中游离病毒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淋巴细胞诱导产生,杀灭细胞内病毒 免疫耐受:病毒抗原成为耐受原不能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 答和介导释放细胞因子 病毒经宫内感染和围产期感染 病毒感染免疫器官
慢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病毒感染后,可在机体内持续存在,并经常或间歇性
向体外排放。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 (carrier)”,或表现为 长期不愈的脏器功能损害等临床症状(HBV)。 隐伏感染(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病毒初次感染时可表现为急性感染,原发感染后,病 毒长时间以一种隐伏形式存在于机体内,可间歇性引起急 性发作,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VZV、HSV1 、HSV2)。 慢发病毒感染 slow virus infection
• 局部播散:病毒侵入机体,在局部组织细胞内 增殖,如肠道V在咽部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组织 ;呼吸道V在上呼吸道黏膜的上皮细胞。
• 体内播散——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及神经系统播散 ,定位于特定的组织或靶器官,常引起多组织 和多器官的感染。
病毒在宿主体内播散方式 Spread types of viruses within the infected host
先天性感染:rubella virus,HBV,HIV
后天获得性感染:HIV HBV等
隐性感染(亚临床型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病毒带来的危害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7
对人类的重要性
在地球上,病毒的数量大的惊人,把 一个普通玻璃杯中装满海水,你大约 就握着上百亿个病毒,而整个大海里 面病毒的数量更是达到了10的30次方 。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的病毒首尾相接 连成一条长链,那么每秒能跑30万公 里的光也需要花费 2 亿年才能从长链 的一端跑到另一端。不过我们并不用 担心,在这个病精毒选课的件pp“t 海洋”里,能 8
精选课件ppt
5
精选课件ppt
6
病毒危害实例--艾滋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 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 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 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 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 ,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 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 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精选课件ppt
9
精选课件ppt
10
Hale Waihona Puke 精选课件ppt11
关于病毒危害的展示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精选课件ppt
12
病毒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生命特征,但自己却无法完成任何 生命过程,它们不能代谢养料,不能产生能量,也不能作为其他 生物的食物。对于病毒本身来说,它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感染 宿主,然后利用宿主细胞的资源不断地扩增自己的数量,彻头彻 尾就是一群“懒惰的”寄生物。不过,我们却绝对不能忽视它们 的存在。因为对于大自然来说,这群“懒惰”的寄生物扮演着极 为重要的角色,它们是生命进化的推动者,同时也是整个生态系 统正常运转的支撑者。
病毒带来的危害
精选课件ppt
1
病毒
第二十四章病毒的致病性.ppt
(二)免疫治疗:单克隆抗体、治疗性疫苗、干扰素、 胸腺肽、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等。
(三)基因治疗:正在研发之中。
(三)细胞膜改变:多 见于有包膜病毒。有细胞膜 融合、细胞膜出现新抗原。
(四)细胞转化 (五)免疫抑制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抗病毒免疫
:包括干扰素、NK细胞、补体、某些 细胞因子、机体屏障等。
病毒
干扰素前体
被病 抑毒 制增
殖
干扰素 干扰素剌激
干扰素的产生及抗病毒作用原理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二、获得性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剌激
产生
病毒
机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gG 中和 IgM 抗体
剌激
病毒
T淋巴细胞
活化 释放
杀伤性TC、细胞因子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抗病毒免疫:
由以上所知: 病毒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诱导 师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其结局既可表现为抗病的保护 作用,也可导致对机体的损伤。
1、体液免疫损伤作用 2、细胞免疫损伤作用 3、免疫耐受性
4、病毒在室温下易失活,所采标本应冷藏或置于50%甘油盐 水中立即送检或置于-70℃低温保存。
5、欲查病毒抗体,则应分别取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以检 查抗体效价的变化。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二、病毒的检查
形态学检查
病毒包涵体 细胞病变等
分离培养 常用细胞培养
也可用动物接 种或鸡胚接种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用于分离病毒或检测病毒及其核酸的标本,在采送时应根 据病毒的嗜组织性,采集不同部位的标本。
(三)基因治疗:正在研发之中。
(三)细胞膜改变:多 见于有包膜病毒。有细胞膜 融合、细胞膜出现新抗原。
(四)细胞转化 (五)免疫抑制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抗病毒免疫
:包括干扰素、NK细胞、补体、某些 细胞因子、机体屏障等。
病毒
干扰素前体
被病 抑毒 制增
殖
干扰素 干扰素剌激
干扰素的产生及抗病毒作用原理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二、获得性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剌激
产生
病毒
机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gG 中和 IgM 抗体
剌激
病毒
T淋巴细胞
活化 释放
杀伤性TC、细胞因子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抗病毒免疫:
由以上所知: 病毒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诱导 师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其结局既可表现为抗病的保护 作用,也可导致对机体的损伤。
1、体液免疫损伤作用 2、细胞免疫损伤作用 3、免疫耐受性
4、病毒在室温下易失活,所采标本应冷藏或置于50%甘油盐 水中立即送检或置于-70℃低温保存。
5、欲查病毒抗体,则应分别取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以检 查抗体效价的变化。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二、病毒的检查
形态学检查
病毒包涵体 细胞病变等
分离培养 常用细胞培养
也可用动物接 种或鸡胚接种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用于分离病毒或检测病毒及其核酸的标本,在采送时应根 据病毒的嗜组织性,采集不同部位的标本。
病毒(课件)PPT课件
抗病毒治疗
个人防护措施
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 载量,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提倡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个 人防护措施,减少病毒接触和传播机会。
国际合作与法规制定
国际组织合作
加强世界卫生组织(WHO) 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监 测病毒变异情况,分享防控 经验和资源。
国际法规制定
跨国信息交流
THANKS
感谢观看
病毒武器的防范与控制
03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制定严格的生物武器公约,加强防范与
控制措施,防止病毒等生物武器被滥用。
05
病毒的检测与控制
病毒的检测方法
核酸检测
利用特定引物与病毒基因片段进行 PCR扩增,通过荧光信号变化进行病 毒定性或定量检测。
抗原检测
利用抗体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的原理, 通过显色反应或金标法进行病毒定性 检测。
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感染人类后,会引起严重的疾病甚至 死亡,威胁人类健康。
病毒在生物武器中的作用
生物武器的发展史
01
病毒作为生物武器的发展历史悠久,如日军侵华战争期间使用
细菌战。
病毒的传播方式
02
病毒作为生物武器可以通过空气、水源、食物等多种途径传播,
造成大规模的感染和死亡。
发现
2002年,广东发生了一种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患者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且具有传染性。经过专 家们的调查和实验,证实这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称为SARS病毒。
应对
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控制疫情的传播。同时,科研人员加紧研究病毒的特性,以期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和疫苗。
MERS病毒的发现与应对
病毒概述 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IgM: 出现早 ▼IgG:主要抗体 ▼SIgA局部抗病毒
(二)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1、TC的直接杀伤靶细胞作用 2、TH1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发挥
的作用
(三)、干扰素的作用:
1、干扰素(IFN) 是由病毒或其它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单
核吞噬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 的糖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11、细胞溶解 ■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 ■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 ■使溶酶体酶释放,细胞自溶 ■对细胞的直接损伤
2、细胞膜融合: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在光 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有嗜酸性、嗜碱性 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称为包涵体。
3、细胞转化:病毒核酸整合到细 胞核酸中,使细胞遗传特性改变而 导致肿瘤发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病毒的感染方式与类型
■ 通过皮肤传播:如经创伤、叮咬。
■ 通过粘膜传播:如经呼吸道、肠道粘 膜、性接触等。
■ 医源性传播:如经注射﹑输血、拔 牙等传播。
2、垂直传播:亲代直接传给子代 ■ 经胎盘传播 ■ 经产道传播
(二)感染类型
1、隐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但不引起临床
症状,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2、种类 1)IFN-α——白细胞产生 2)IFN-β——成纤维细胞产生 3)IFN-γ——致敏T细胞产生
干扰素作用机制示意图
4、干扰素抗病毒机制
◆ 干扰素与受体结合
◆ 抗病毒蛋白基因活化
◆ 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蛋白激酶、2’-5’-A合成酶、 磷酸二酯酶
2、显性感染(急性感染与持续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引起明显 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感染时间短,宿主一般能将病毒彻 底消灭而恢复。 ◆持续感染:
(二)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1、TC的直接杀伤靶细胞作用 2、TH1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发挥
的作用
(三)、干扰素的作用:
1、干扰素(IFN) 是由病毒或其它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单
核吞噬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 的糖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11、细胞溶解 ■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 ■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 ■使溶酶体酶释放,细胞自溶 ■对细胞的直接损伤
2、细胞膜融合: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在光 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有嗜酸性、嗜碱性 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称为包涵体。
3、细胞转化:病毒核酸整合到细 胞核酸中,使细胞遗传特性改变而 导致肿瘤发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病毒的感染方式与类型
■ 通过皮肤传播:如经创伤、叮咬。
■ 通过粘膜传播:如经呼吸道、肠道粘 膜、性接触等。
■ 医源性传播:如经注射﹑输血、拔 牙等传播。
2、垂直传播:亲代直接传给子代 ■ 经胎盘传播 ■ 经产道传播
(二)感染类型
1、隐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但不引起临床
症状,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2、种类 1)IFN-α——白细胞产生 2)IFN-β——成纤维细胞产生 3)IFN-γ——致敏T细胞产生
干扰素作用机制示意图
4、干扰素抗病毒机制
◆ 干扰素与受体结合
◆ 抗病毒蛋白基因活化
◆ 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蛋白激酶、2’-5’-A合成酶、 磷酸二酯酶
2、显性感染(急性感染与持续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引起明显 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感染时间短,宿主一般能将病毒彻 底消灭而恢复。 ◆持续感染:
第六章 病毒概述.ppt
第六章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 概述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和防治 原则
病毒:是一类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 (DNA或RNA)、对抗生素不敏感、营 严格细胞寄生生活、非细胞形态的最微小 生物。
学习目标
• 掌握病毒的概念 • 熟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增
殖方式、干扰现象、传播方式和病毒性 疾病的防治原则 • 了解病毒的大小、形态和结构
病毒引起的疾病由来已久
在古埃及石 刻浮雕中, 一个主要人 像就带有患 过引起跛足 的脊髓灰质 炎的标记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 以纳米(nm)作为病毒大小的测量单位。
• 纳米技术:①1986年由美国科学家在《创造 的机器》一书中提出的分子纳米技术。根据 这一概念,可以使组合分子的机器实用化, 从而可以任意组合所有种类的分子,可以制 造出任何种类的分子结构。这种概念的纳米 技术还未取得重大进展。②定位为微加工技 术的极限,也就是通过纳米精度的“加工” 来人工形成纳米大小的结构的技术。
吸附 穿入
脱壳 核酸游离
成熟
释放
装配
晚期蛋白
早期蛋白 DNA复制
病毒的增殖过程
干扰现象与干扰素
• 一种病毒(活病毒或灭活病毒)作用于 宿主细胞后,可导致另一种在免疫学上 有关或无关的病毒株不能在其中正常增 殖的现象,称病毒的干扰现象。
• 种可替换为个。
• 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它因素如干扰素诱 生剂,剌激脊椎动物组织细胞(体外或体内) 产生的一种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特殊蛋白质。
• 绝大多数病毒都为球形或近似球形。
金黄色葡萄球菌
立克次体 衣原体
嗜菌体 腺病毒
流感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 概述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和防治 原则
病毒:是一类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 (DNA或RNA)、对抗生素不敏感、营 严格细胞寄生生活、非细胞形态的最微小 生物。
学习目标
• 掌握病毒的概念 • 熟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增
殖方式、干扰现象、传播方式和病毒性 疾病的防治原则 • 了解病毒的大小、形态和结构
病毒引起的疾病由来已久
在古埃及石 刻浮雕中, 一个主要人 像就带有患 过引起跛足 的脊髓灰质 炎的标记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 以纳米(nm)作为病毒大小的测量单位。
• 纳米技术:①1986年由美国科学家在《创造 的机器》一书中提出的分子纳米技术。根据 这一概念,可以使组合分子的机器实用化, 从而可以任意组合所有种类的分子,可以制 造出任何种类的分子结构。这种概念的纳米 技术还未取得重大进展。②定位为微加工技 术的极限,也就是通过纳米精度的“加工” 来人工形成纳米大小的结构的技术。
吸附 穿入
脱壳 核酸游离
成熟
释放
装配
晚期蛋白
早期蛋白 DNA复制
病毒的增殖过程
干扰现象与干扰素
• 一种病毒(活病毒或灭活病毒)作用于 宿主细胞后,可导致另一种在免疫学上 有关或无关的病毒株不能在其中正常增 殖的现象,称病毒的干扰现象。
• 种可替换为个。
• 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它因素如干扰素诱 生剂,剌激脊椎动物组织细胞(体外或体内) 产生的一种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特殊蛋白质。
• 绝大多数病毒都为球形或近似球形。
金黄色葡萄球菌
立克次体 衣原体
嗜菌体 腺病毒
流感病毒
病毒致病性
2、垂直传播 :经胎盘或产道由母亲传播给 胎儿的方式 。
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急性感染
显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感染类型
重要的 传染源
隐性感染
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 病毒增殖并向外播散 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 明显的 临床症状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显性感染分为:
急 性 感 染
病毒感染的检查和防治原则
一、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 无菌操作 • 早期采集 • 不同病毒感染,取不同部位标本 • 立即送检(冷藏) b 形态检查 c 分离培养 d 抗原抗体检查
鸡胚培养
动物接种
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病毒性疾病传播快,危害大,大多无 特效药物,故预防尤为重要,措施为: 做好疫苗接种 避免与传染源接触,切断传播途径 免疫学防治 人工主动免疫: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用于紧急预防 药物和生物制剂治疗
较少见,出但现症状时, 进行性加重直至死亡
长期潜伏,不复制,
无症状 增殖慢, 经历数月到数年
如:麻疹,HIV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的 迟发并发症 慢发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
• 慢性感染:病毒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未完全清楚,可持
续增殖,并不断排除体外,症状时有时无,病程可达数月 或数年之久。如慢性乙型肝炎。
• 潜伏感染: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长期存在于特定细
胞中,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病毒不增殖,感 染者无症状。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 迟发感染:又称慢发病毒感染。潜伏期长(可达数年至
数十年),一旦发病出现症状,多为亚急性、急性,最终 导致死亡。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些病毒可经多种途径感染,如乙肝病毒可经手术、输血、注射、拔芽、共用餐具等。 HIV除经性传播外,还可经输血、针刺等感染。
4
2.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 由亲代直接传给子代的方式。
垂直传播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 以乙肝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为多见。可引起死胎、早产或 先天畸形。
20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性
• 二、抗病毒免疫 • 1、非特异性免疫
• 干扰素 • 巨噬细胞的杀病毒作用 • NK细胞的杀病毒作用
• 2、特异性免疫
5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临床症状有无,分: 一)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 原因: 1、病毒毒力弱或机体防御能力强,病毒不能大量 增殖,不造成细胞、组织的严重损伤。 2、也可因病毒不能最后侵犯到达靶细胞,不出现 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者可向体外播散病毒而成为传染源。
6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3)慢发感染:也称迟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
伏期,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多 呈进行性发展,最终导致死亡。
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儿童-成人
9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性
• 一、病毒的致病机制 • (一)病毒对宿主的直接作用 • 1、杀细胞效应 • 2、核酸整合 • 3、形成包涵体 • 4、细胞膜改变 •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 1、体液免疫 • 2、细胞免疫 • 3、免疫耐受 • 4、免疫抑制
一、病毒感染的途径(病毒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 2.垂直传播:
3
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 传播方式。
常见途径:
1)呼吸道传播: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2)消化道传播:如肠道病毒、甲肝病毒等。 3)媒介昆虫叮咬传播:如流脑病毒、森林脑炎
病毒等。 4)动物咬伤传播:如猎犬病毒。 5)接触传播:如传染性软疣病毒。 6)性传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17
5.免疫抑制:
许多病毒感染能引起宿主免疫功能的抑制,如风 疹病毒可在淋巴细胞或经激活的淋巴细胞中增殖, 从而导致机体免疫低下。 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8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体液免疫损伤作用:许多病毒感染后,如流感病 毒等侵入细胞后,能诱发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 这些抗原与抗体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可引起细胞溶 解。 有些病毒感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的免疫 复合物可长期存在于机体血循环中,当这种免疫复 合物沉积于肾毛细血管基底膜,激活补体可引起Ⅲ 型超敏反应,造成组织损伤,出现蛋白尿、血尿等 症状,若沉积在关节滑膜部位则形成关节炎。
13
正常细胞
CPE
14
狂犬病毒包涵体(Negri body)
15
制
4.细胞膜改变:
多见于有包膜病毒。 病毒感染细胞后不阻碍细胞的代谢,不使细胞溶解死 亡,成熟后以出芽方式释放,再感染邻近细胞。但病 毒可引起宿主细胞膜改变。 1)细胞膜融合:病毒感染人体可导致感染细胞与邻近 正常细胞的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并借此促成病毒 的扩散。如麻疹病毒。 2)细胞出现新抗原: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过程中,可引 起宿主细胞膜组分的改变,形成自身抗原,或由病毒 基因编码的抗原也可表达在宿主细胞膜上,构成新抗 原。 两者均可诱发免疫应答,致宿主细胞损伤或破坏。
19
2.细胞免疫损伤作用: 可损伤受病毒感染而出现膜新抗原的靶细 胞,通过Ⅳ型超敏反应造成细胞病变。 病毒蛋白也可因与宿主细胞的某些蛋白间 存在共同抗原而导致自身免疫应答。
3.免疫耐受性: 当机体在胚胎期或初生期感染某些病毒, 可诱导机体对此病毒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性, 即不产生抗体和(或)细胞免疫,使机体 终身携带这一病毒,如乙肝病毒等。
10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1.杀细胞效应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溶解死亡。多见于无 包膜病毒。 (1)病毒增殖、释放时引起细胞裂解 (2)病毒增殖,阻断宿主细胞蛋白质及核酸的合成 (3)病毒感染后,细胞膜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强,酶 释放 (4)大量的衣壳蛋白,直接损伤宿主细胞
11
病毒的致病性
1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 一、感染的途径 • 二、感染的类型 •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 二、抗病毒免疫
2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病毒的感染:指病毒通过粘膜或破损皮肤等途 径侵入机体,在局部或全身的易感细胞内复 制增殖、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二)显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破坏、死 亡,使机体出现临床症状。
根据感染部位分: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根据发病缓急分: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7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1、急性感染: 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 恢复后机体内不再存在病毒,如流行 性感冒、甲肝等。
2、持续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 终身,潜伏期长、发病慢、恢复也慢。 可出现明显症状,也可不出现明显症状而 长期携带病毒,成为重要传染源。
8
二)显性感染:
1)慢性感染:病毒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
出体外,或经输血、注射而传播。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年, 病毒在整个持续过程中可被检出,一般在机体免疫功能低 下时发病,患者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如乙肝。
2)潜伏感染: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
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增殖产生感染性病毒。在某些条 件下病毒被激活发生增殖而引起临床症状,称急性发作, 病毒仅在临床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能被检出。如水痘-带状 疱疹病毒。
2.核酸整合
整合后病毒核酸随宿主细胞的分裂而传给子代, 一般不复制出病毒颗粒,细胞也不被破坏。 整合感染的病毒引起的细胞转化,与病毒的致肿 瘤性常有密切关系,但转化并不一定能致肿瘤。
12
3.包涵体形成
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在细胞内形成普通显微镜下可观 察到的嗜酸性或嗜碱性、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团块结 构。 包涵体成分对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也有破坏作用,也可 导致宿主细胞损伤;同时它又有助于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
4
2.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 由亲代直接传给子代的方式。
垂直传播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 以乙肝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为多见。可引起死胎、早产或 先天畸形。
20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性
• 二、抗病毒免疫 • 1、非特异性免疫
• 干扰素 • 巨噬细胞的杀病毒作用 • NK细胞的杀病毒作用
• 2、特异性免疫
5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临床症状有无,分: 一)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 原因: 1、病毒毒力弱或机体防御能力强,病毒不能大量 增殖,不造成细胞、组织的严重损伤。 2、也可因病毒不能最后侵犯到达靶细胞,不出现 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者可向体外播散病毒而成为传染源。
6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3)慢发感染:也称迟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
伏期,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多 呈进行性发展,最终导致死亡。
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儿童-成人
9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性
• 一、病毒的致病机制 • (一)病毒对宿主的直接作用 • 1、杀细胞效应 • 2、核酸整合 • 3、形成包涵体 • 4、细胞膜改变 •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 1、体液免疫 • 2、细胞免疫 • 3、免疫耐受 • 4、免疫抑制
一、病毒感染的途径(病毒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 2.垂直传播:
3
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 传播方式。
常见途径:
1)呼吸道传播: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2)消化道传播:如肠道病毒、甲肝病毒等。 3)媒介昆虫叮咬传播:如流脑病毒、森林脑炎
病毒等。 4)动物咬伤传播:如猎犬病毒。 5)接触传播:如传染性软疣病毒。 6)性传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17
5.免疫抑制:
许多病毒感染能引起宿主免疫功能的抑制,如风 疹病毒可在淋巴细胞或经激活的淋巴细胞中增殖, 从而导致机体免疫低下。 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8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体液免疫损伤作用:许多病毒感染后,如流感病 毒等侵入细胞后,能诱发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 这些抗原与抗体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可引起细胞溶 解。 有些病毒感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的免疫 复合物可长期存在于机体血循环中,当这种免疫复 合物沉积于肾毛细血管基底膜,激活补体可引起Ⅲ 型超敏反应,造成组织损伤,出现蛋白尿、血尿等 症状,若沉积在关节滑膜部位则形成关节炎。
13
正常细胞
CPE
14
狂犬病毒包涵体(Negri body)
15
制
4.细胞膜改变:
多见于有包膜病毒。 病毒感染细胞后不阻碍细胞的代谢,不使细胞溶解死 亡,成熟后以出芽方式释放,再感染邻近细胞。但病 毒可引起宿主细胞膜改变。 1)细胞膜融合:病毒感染人体可导致感染细胞与邻近 正常细胞的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并借此促成病毒 的扩散。如麻疹病毒。 2)细胞出现新抗原: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过程中,可引 起宿主细胞膜组分的改变,形成自身抗原,或由病毒 基因编码的抗原也可表达在宿主细胞膜上,构成新抗 原。 两者均可诱发免疫应答,致宿主细胞损伤或破坏。
19
2.细胞免疫损伤作用: 可损伤受病毒感染而出现膜新抗原的靶细 胞,通过Ⅳ型超敏反应造成细胞病变。 病毒蛋白也可因与宿主细胞的某些蛋白间 存在共同抗原而导致自身免疫应答。
3.免疫耐受性: 当机体在胚胎期或初生期感染某些病毒, 可诱导机体对此病毒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性, 即不产生抗体和(或)细胞免疫,使机体 终身携带这一病毒,如乙肝病毒等。
10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1.杀细胞效应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溶解死亡。多见于无 包膜病毒。 (1)病毒增殖、释放时引起细胞裂解 (2)病毒增殖,阻断宿主细胞蛋白质及核酸的合成 (3)病毒感染后,细胞膜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强,酶 释放 (4)大量的衣壳蛋白,直接损伤宿主细胞
11
病毒的致病性
1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 一、感染的途径 • 二、感染的类型 •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 二、抗病毒免疫
2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病毒的感染:指病毒通过粘膜或破损皮肤等途 径侵入机体,在局部或全身的易感细胞内复 制增殖、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二)显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破坏、死 亡,使机体出现临床症状。
根据感染部位分: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根据发病缓急分: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7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1、急性感染: 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 恢复后机体内不再存在病毒,如流行 性感冒、甲肝等。
2、持续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 终身,潜伏期长、发病慢、恢复也慢。 可出现明显症状,也可不出现明显症状而 长期携带病毒,成为重要传染源。
8
二)显性感染:
1)慢性感染:病毒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
出体外,或经输血、注射而传播。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年, 病毒在整个持续过程中可被检出,一般在机体免疫功能低 下时发病,患者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如乙肝。
2)潜伏感染: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
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增殖产生感染性病毒。在某些条 件下病毒被激活发生增殖而引起临床症状,称急性发作, 病毒仅在临床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能被检出。如水痘-带状 疱疹病毒。
2.核酸整合
整合后病毒核酸随宿主细胞的分裂而传给子代, 一般不复制出病毒颗粒,细胞也不被破坏。 整合感染的病毒引起的细胞转化,与病毒的致肿 瘤性常有密切关系,但转化并不一定能致肿瘤。
12
3.包涵体形成
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在细胞内形成普通显微镜下可观 察到的嗜酸性或嗜碱性、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团块结 构。 包涵体成分对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也有破坏作用,也可 导致宿主细胞损伤;同时它又有助于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