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3冀教版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八、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玩过篮球吗?谁有投中篮球的经验。

(学生畅所欲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你们看这些同学在做什么?(课件显示:一些孩子投球的情景)是的,这些同学正在举行一场激烈的投球比赛。

比赛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观察这张表示投球情况的统计表。

(课件显示:人数不同的投球情况统计表。

如下:某班一组、二组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二)合作学习,自主构建1、提问:读图,你知道了什么?假设你是裁判,你认为哪组成绩好?是怎么判断的?2、教师说明: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比较,老师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了统计图。

3、学生活动: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将自己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动手操作:理解用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比较两组成绩的好坏。

学生到前面移动磁力扣(磁力扣代表小球),表示出各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如图所示)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移动“小球”,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表示出各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让学生直观感受第一组整体投球水平比第二组整体投球水平好,用平均每人投中个数比较哪组成绩好是公平的。

5.总结并揭示平均数概念总结方法: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投得多的给投得少的一些后,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

从图上很容易看出第一组同学的整体投球水平比第二组好一些,所以第一组成绩好。

当两组人数不相同时,我们用“求总和”的方法是不公平的,用平均每人投中个数比较是公平合理的。

揭示概念:实际上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7就是8、7、6、7这组数的平均数。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应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2.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培养学生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2.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卡片;3.计算平均数的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情境导入:老师将一篮子苹果分给班级的同学们,告诉他们这是每个同学的苹果数量,然后问他们如何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拿到了几个苹果。

导入问题:每个同学平均拿到了几个苹果?引出平均数概念:介绍苹果数量的总数除以同学人数就是平均数。

2. 引入新知老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并解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把一组数的数据相加得到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3. 讲解平均数的应用老师通过示例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的应用。

示例问题:班级同学去野外郊游,每个同学带了一些水果,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每个人平均带了多少水果。

引导思考:通过计算每个同学带的水果总数除以同学人数,可以得出平均数。

4. 练习计算平均数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计算平均数的练习题。

练习题示例:1.小明给同学们带来了5个橘子,小红带来了3个苹果,小亮带来了4个香蕉,请问每个同学平均带了多少个水果?2.一家人去超市买水果,爸爸买了8个橙子,妈妈买了6个苹果,姐姐买了4个香蕉,弟弟买了2个西瓜,请问每个人平均买了多少个水果?5. 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卡片,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并记录下解决过程。

实际问题示例:一年级的同学今天齐心协力清理校园,共清理了180个垃圾袋。

如果班级有30个同学,请问每个同学平均清理了多少个垃圾袋?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互相检查对方的答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9)

三、
巩固练习1、判断
(1)向阳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
款,平均每人捐款5元。

那么,全校每
个同学一定都捐了5元。

()
(2)三年级一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20
厘米,三年级一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
厘米的同学。

()
2、小小”冷饮店一个星期售出饮料的情
况如下表: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
售出量
(箱)
28 14 16 18 17 22 25
平均每天售出多少箱饮料?
3、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
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
会不会有危险?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解决了这么多实际问题,希望同学
们带着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
各种问题
五、布置作业完成84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第一组:(8+7+6+7)÷4 第二组(9+8+5+3+5)÷5
=28÷4 =30÷5
=7个 =6个
平均数介于这组数据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认识平均数

认识平均数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两个篮球,希沃5课件教学过程:一、美好导入孩子们,今天朱老师来到这里,想跟大家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出示课题)要想研究它,首先得认识它,是不是要先弄清楚(出示预学目标)1、什么叫平均数?2、平均数有什么用?3、怎样计算平均数?以上三个问题,我想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肯定能得到解决。

二、美好预学并完成美好知识梳理同学们都提前预习过书本了吧?那老师下发的知识梳理卡能完成吗?生:不能。

师:对哦,咱们还没有收集到重要的数据信息,无法进行下面的研究呢?那我们现在开始采集信息吧。

首先,任命一二组为战神队,三四组为战狼队。

你们每队派出三名代表上来拍球,每人限时5秒,哪队拍的总数多就是那队赢。

谁上来呢?一、二、三上来;战狼队你,你还有你。

另外,再派你来给对方数数,老师负责记时,其他同学负责监督,不能数多了,也不能数少了。

准备好了吗?Ready?go!战神队:几个?战狼队呢?几个?2号选手,准备,开始!停,快记录下来,战神队几个?战狼队几个?三号选手准备,开始!战狼队拍得几个?战神队拍得几个?行,所有的同学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鼓励的掌声送给我们自己!现在,有了数据,可以开展下面的研究了。

咱们可以小组讨论后完成,等下再分组汇报,老师拭目以待,那一组研究的速度最快,成果最丰富!三、展示交流1、那经过刚才激烈的比赛,你们计算出来的战狼队的总成绩是多少?战神队的总成绩是多少?谁赢了?祝贺的掌声送给……队。

2、感受到你们成功的喜悦,朱老师想参加……队一起比一比,行不行呢?请你来帮我计时,请全班同学帮我数数。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含义;2.能够通过计算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确定数据的总和;2.分析实际问题,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思考一下以下问题:如果有5个同桌每人身高分别是120cm、130cm、140cm,150cm和160cm,则平均身高是多少?2. 渐进式教学1.告诉学生上述问题中的“平均身高”就是平均数;2.解释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所有数的总和除以数量,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3.强调:求平均数时,需要确定数据的总和;4.给学生带一批数据进行计算:35、47、52、68、72,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下,这几个数字的平均数是多少。

并让学生自行计算出结果;5.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应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环节1.请学生计算:10、20、30、40、50、60、70和80的平均数;2.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3.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巩固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明每天上学用时45分钟,小红用时52分钟,小李用时37分钟。

这三个人平均用时多少?5. 总结归纳教师对上述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并对学生在拓展应用中的思考进行点评。

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能够通过计算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渐进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等。

学生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用统计表表示统计结果,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认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方法:探索法、练习法教具准备:乒乓球、盒子教学过程:一、谈话引课:同学们喜欢玩乒乓球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乒乓球,并拿出准备好的杯子和里面的乒乓球。

利用学生学生平时喜欢玩的乒乓球开始引入到新课中去。

二、新授(一)体会平均数1、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每个杯子中有几个乒乓球。

师板书出每个杯子中的乒乓球的数量。

2、提问:要使每个杯子里的乒乓球同样多,可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把这些乒乓球集中在一起是12个,把12个平均放到4个杯子里,就是12除以4,得到每个杯子里放3个。

3、教师按照大家同意的方法和计算结果,完成操作。

并说明:每个杯子里平均放3个,这个“3”叫做平均数。

目的:利用学生“同样多”的操作经验,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的方法和平均数的意义。

4、板书课题:认识平均数(二)认识平均数1、过渡:以前我们学到过哪些数?学生回忆并汇报:整数、小数、分数。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切实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论1.师:圣诞节到了,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不倒翁可是你们觉得老师分的公平吗,为什么呢?2.(出示事物:5个同学分不倒翁)因为第一个同学分到了3个,第二同学分到了4个,第三个同学分到了5个,对于老师这样分,有什么想说的吗?生:不公平师:同学们也觉得不公平,那么同学们说说,怎样分就一样多了?生:从多的里面拿出一些补给少的。

3.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3,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你们刚才运用的就是咱们数学上用来研究平均数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

)4.引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平均数,研究它的意义。

二、寻求方法,探索新知(一)出示例题2:男生组和女生组比赛情况。

1.说到平均数,通过观察,四(1)班同学们进行的篮球比赛,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即可。

2.提问:哪一组的成绩好些?可以怎样进行比较?说说看,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可以比较总数,可以比较平均数,也可以用移多补少法)他们的说法你们赞同吗?谁的方法比较合理?3.小结:由于人数不同,不能比总投中个数,应该求两个组平均投球的个数,也就是它们各自投中的平均数比较合理。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

8.1 认识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85、86页认识平均数⏹教学提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平均数,教材设置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就是一样多,设置了移动笔筒里的铅笔数量来理解“移多补少,达到同样多”这一数学活动。

活动二,教材通过“比较哪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的成绩好”来学习平均数;活动三,通过“计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来学习如何利用统计表计算平均数。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理解“总数量”、“总份数”与“平均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会计算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数”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学习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笔筒5个、铅笔15支、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铅笔若干支⏹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操作中体验“同样多”,引出平均数(课件出示笔筒图)师: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一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笔筒放几支?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

(预设)生1:把5个笔筒中的铅笔集中在一起是15支,3×5=15,所以平均每个笔筒放3支,就同样多了。

教师按上述方法完成操作。

生2:要想让每个笔筒里的铅笔的枝数同样多,可以尝试着把笔筒里多的笔放到少笔筒里,匀乎一下,最后发现,每个笔筒里放3枝时同样多。

师:每个笔筒平均放3支,这样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数量就同样多了,这个数量3,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平均数。

(板书:认识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移多补少”活动体验“同样多”,在操作中将这些枯燥的数学语言,用活动来体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也加深了对枯燥数学概念“平均数”的理解。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地用语言解释什么是平均数;2.能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平均分配物品等;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等;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数学建模。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2.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个小组共有10本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平均分配这10本书,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数字,并让学生依次将它们相加,最后得出它们的和,然后问学生如果要平均分配这些数字,应该怎么做;2.老师引导学生想到用总和除以数字的个数,将其称作平均数;3.老师再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自己计算它们的平均数;4.老师再让学生自己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五个人的身高,然后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3. 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个小组有10个人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分配6个饼干;2.老师引导学生想到将饼干数量除以小组人数得到平均值,然后将平均值分配给每个人;3.老师再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的5个同学在选举中得票数是7、8、6、5、4,然后让学生计算平均得票数。

4. 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更复杂的问题(25分钟)1.老师出示一个小组共有20本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先将这20本书分成两组,使得每组的书的数量相等;2.老师引导学生将20除以2得到10,然后让学生将这20本书按顺序逐个分配,每个小组每次分配一本,相互比较,直到10本为止,证明10为这20本书的平均数;3.老师再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的5个同学的年龄是10、11、8、9、12,然后让学生计算平均年龄。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2、引导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接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到“移多补少”的过程,从而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数的必要性。

3、研究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后,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到数据,进行计算,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4、巩固练,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巩固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课堂总结,回顾研究成果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要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研究成果。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设计意图:使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移多补少”的过程,从中找到合理的“移动”方式,引出数学课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探索发现1) 认识平均数展示四(1)班两个组的投球记录,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如“哪个组的成绩好?”、“平均每个人投中多少个球?”以及“怎样才能让他们一样多?”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找到解决办法。

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

这时的“7个”和“6个”就是各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让学生理解“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意思。

2) 计算平均数XXX观察妈妈经常使用塑料袋买菜,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说服妈妈保护环境。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并提出问题,“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学生们自主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明白求出的“3个”是一个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水平,而不是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判断:1.XXX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3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3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3_冀教版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去游乐园玩时,你玩过投球游戏吗?如果给你15个球,你能投中几个?(请几名学生回答)2、出示课件,提出问题:播放“投球对抗赛”的课件。

播放后以条形图的形式出示两组各人投中的个数。

师:同学们,老师作为这场比赛的裁判,在裁决胜负时遇到了麻烦(课件出示问题),究竟是第一组投的准还是第二组投的准呢?老师想请你们参谋参谋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第一组投的准、还是第二组投的准一些呢?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要说出这样想的道理。

3、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的三种可能性,并相机进行教学:(一)观点:觉得第二组投得准,因为她们有一个同学投了9个,是所有同学中最多的。

反驳:第二组投的不如第一组准,因为她们有一个同学才投了3个。

小结:因此不能单单从谁投得最多或最少来裁决是哪一组多。

(二)观点:女生套的准,因为他们一共套了30个,而男生才套了28个。

反驳:这个说法也不对,对男生不公平,因为女生人数多,男生人数少。

小结:说得很有道理。

也不能从总数上来裁决谁套得准一些,因为人数不一样。

(三)观点:可以分别来计算一下男生组和女生组平均每人套了几个,算出来之后再比一比,就能比出那一组套得准了。

师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公平合理吗?小结:看来,在男女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算出男生或女生平均每人套了几个,也就是说要算出每一组的平均个数,然后再来比较,这样就公平合理了。

4、提问:怎样才能求出男生与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我们先来看男生平均每人套了几个,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预设学生回答的两种可能性,并相机进行教学:(一)、先把男生4人套得的个数相加,6+9+7+ 6=28(个),再用28÷4=7(个)[老师板书分步算式:6+9+7+6=28(个)28÷4=7(个)]师强调(指着得数“7”):这个7是不是说实际每个男生都套了7个呢?师:那这个7是指什么?(这个7是指4个男生平均每个人套得个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八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认识平均数教案3冀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八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认识平均数教案3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产生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探究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3.鼓励学生资助探索,在小组中团结协作,合作交流多策略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交流时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难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利用故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钟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猴子分桃子的故事吧。

有一只猴妈妈,她有四个猴宝宝。

有一天,猴妈妈买了一些桃子,她把8个桃子放在盘子里对猴宝宝说:“你们四兄弟分着吃吧。

”说完猴妈妈就走了。

老大先抢了4个,老二也抢了4个,老三、老四每人只分到1个。

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什么话想说吗?那怎么分才公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板书:平均数(一))【讲授】探究新知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第一组第二组(一)提问:1.你们从这两个表格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信息你们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二)小组讨论:一组投得准一些还是二组投得准一些?(让学生分组讨论,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三)课堂小结:(1)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得出是一组投的准一些,因为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较投中球的总数是不公平的,只有比较每组每人投中的平均数才比较公平合理。

(2)这里的28和30是什么?4和5又指的是什么?那7和6又是什么?怎么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表示?(3)这里的7是不是一组每个人都投了7个呢?(4)谁来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意义?(5)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只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它在这组数据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活动】学以致用1.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1)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2)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吗?2.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也会用到平均数?(1)四(一)班的同学的第三单元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是78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第一关:快速计算平均数。出示几个复杂数字,比比看谁算的快。
第二关:判别。
第三关:求出丫丫的数学效果。
五、全课小结
明天你有哪些收获?
普通说来,〝教员〞概念之构成阅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然后历代对教员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员。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员〞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员〞,由于〝教员〞必需要有明白的教授知识的对象和自身明白的职责。出示课件平均数的概念。
生:比拟每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师:那好,既然如此我们就来区分算一算这两个组平均每人投注多少个球。
3.全班分男女生求第一组和第二组平均每人投球的个数。指定两名先生下台板演。
4.让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言语描画每个组的平均效果,并依据两个组的平均效果说明哪个组的效果好。
师:在这道题中,问哪个组的效果好,由于这两个组的人数不一样,所以我们无法用两组投中的总数来直接比拟,那么我们想到了一个比拟公允的方法,就是比拟他们的平均数。用投中的总数除以人数,失掉了平均数。在第一组,我们用8、7、6、7这四个数的和除以人数4,求出的7就是第一组的平均数,它代表这组同窗投球的全体水平。第二组求出的6是第二组的平均数,它代表这组同窗投球的全体水平。你们明白了吗?
生:第一个笔筒里有3支铅笔,第二个笔筒里有4支铅笔,第三个笔筒里有2支铅笔,第四个笔筒里有5支铅笔,第五个笔筒里有1支铅笔。
师:大家说这五个笔筒里放的铅笔一样多吗?
生:不一样。
2.提出效果: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异样多,可以怎样做?
师:我们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异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笔筒放几支?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3)

平均数与统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张统计表(课件展示),统计表中记录的是两个组比赛投球的情况。

提到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生:谁第一!师:好,那咱们来看一看谁第一?生:第一组第一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一看哪组成绩最高,哪组就第一。

师:大家动手算一算,验证你们刚才的结论是否正确。

(找2名学生板演)再创设矛盾,把第二组加上一个人的成绩(课件展示),提问现在哪个组第一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出现分歧,产生争议。

生甲:说第二组第一(因为第二组总分高)。

生乙:不公平(因为人数不一样多)师:追问那怎么办呢?二、探究新知1、引出平均数2、学生动手计算,求平均数3、比较两组的平均数“得出第一组获胜”。

4、师:说明以后再遇到这类人数不等,比成绩时,就可以求他们的“平均数”再比。

5、师:创设问题?“平均数”到底是一个什么数呢?6、学生讨论2分钟后,师引导得出:平均数是一个“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的一个数。

7、学生记忆:“平均数”含义8、即时练习:1题:出示:亮亮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情况的统计表(1)师:提出要求,不计算,谁知道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巩固“平均数含义”)(2) 学生动手计算,师巡视强调:列综合算式时,一定要加“小括号”2题:出示课本85页例1(1) 学生独立完成(2) 汇报结果出现异点:这时老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3) 让学生上台板演他们的思维过程(4) 师注意引导学生把他们的操作过程总结一句话,即求平均数的方法:A、移多补少B、先合后分(5) 说明:上述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因题而宜)三、巩固应用(课件展示)1、出示统计表(1)学生独立完成(2)学生汇报时老师追问:用的什么方法(可用移多补少,也可用先合后分计算)(3)讨论:那种方法简便(移多补少)2、植树节那天,庄头学校五年级派出三个组去植树。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计算平均数3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计算平均数3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计算平均数3_冀教版计算平均数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一、预习思考:(感动、感觉)《课前小研究》1.整理自己家里的书架,怎么使每层书架上的数一样多?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探究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

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

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从不相等到相等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明确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去游乐园玩时,你玩过投球游戏吗?如果给你15个球,你能投中几个?(请几名学生回答)
2、出示课件,提出问题:播放“投球对抗赛”的课件。

播放后以条形图的形式出示两组各人投中的个数。

师:同学们,老师作为这场比赛的裁判,在裁决胜负时遇到了麻烦(课件出示问题),究竟是第一组投的准还是第二组投的准呢?老师想请你们参谋参谋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第一组投的准、还是第二组投的准一些呢?
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要说出这样想的道理。

3、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的三种可能性,并相机进行教学:
(一)观点:觉得第二组投得准,因为她们有一个同学投了9个,是所有同学中最多的。

反驳:第二组投的不如第一组准,因为她们有一个同学才投了3个。

小结:因此不能单单从谁投得最多或最少来裁决是哪一组多。

(二)观点:女生套的准,因为他们一共套了30个,而男生才套了28个。

反驳:这个说法也不对,对男生不公平,因为女生人数多,男生人数少。

小结:说得很有道理。

也不能从总数上来裁决谁套得准一些,因为人数不一样。

(三)观点:可以分别来计算一下男生组和女生组平均每人套了几个,算出来之后再比一比,就能比出那一组套得准了。

师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公平合理吗?
小结:看来,在男女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算出男生或女生平均每人套了几个,也就是说要算出每一组的平均个数,然后再来比较,这样就公平合理了。

4、提问:怎样才能求出男生与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我们先来看男生平均每人套了几个,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预设学生回答的两种可能性,并相机进行教学:
(一)、先把男生4人套得的个数相加,6+9+7+6=28(个),再用28÷4=7(个)
[老师板书分步算式:6+9+7+6=28(个)28÷4=7(个)]
师强调(指着得数“7”):这个7是不是说实际每个男生都套了7个呢?
师:那这个7是指什么?(这个7是指4个男生平均每个人套得个数。


(老师利用课件在条形图中“7”处闪烁出一条红色水平线,并打出文字:男生组套圈的平均个数。


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7是指男生组套圈的平均个数,有的男同学套得比平均个数多,有的正好是平均个数,也有的同学套的比平均个数少,所以“7”并不是指每个男生套的实际个数。

师:刚才咱们是怎么得到7这个平均个数的?
(我们是先求出男生一组套得的总个数,再除以男生人数,就得到平均个数了。


(二)、把2号男生(套了9个)比平均个数多出的2个,分给1号和4号(都是套了6个)各1个,这样大家都变成7个了,也就得到了平均个数。

师:说得真好,你很有想象力。

我们给这个方法来起个名字,叫什么名字呢?(拆多补少)。

老师再让学生尝试完成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要求在小组里交流。

5、教师提问:现在你能比较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了吗?
6、学生交流总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出示3个笔筒,指名数一数每个笔筒里铅笔的枝数,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拆多补少”的操作,并汇报操作的结果。

追问:移动后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枝数表示什么?还有其他办法求出3个笔筒里的铅笔枝数的平均数吗?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中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学生是怎样做的。

体会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提问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160厘米是什么意思?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篮球队里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指名回答)
4、做想想做做第4题:提问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让学生自主完成书中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并集体交流,然后追问学生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信息的能力)。

四、总结提高,反省深化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你还有什么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