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A。
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非常简单,主要是石斧和骨镰,耧车在西汉时才开始出现,曲柄锄属于铁制生产工具,原始社会没有使用铁器,所以①③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为A项。
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解析:选A。
从关于“家”的解释“豕居之圈曰家”,而“豕”是指猪,故材料体现出了家畜饲养业的有关信息,再结合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史实可知其特点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杈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解析:选B。
该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 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项错误。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
其主要表现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B.高转筒车的发明C.耦犁技术的普及D.曲辕犁的推广解析:选A。
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高转筒车出现于宋朝、耦犁技术出现于汉朝时期、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
5.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解析:选B。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 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B. 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C. 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过程D.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答案】B【解析】“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实质上都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所以直接导致了土地私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选项B正确铁犁牛耕推广导致了赋税制度的变化选项A排除赋税制度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封建制度确立但是这不是赋税制度改革的直接作用排除C赋税制度改革不会直接促成奴隶主贵族世袭权力的废除排除D故选B2.《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A. 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B. 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C.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D. 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答案】B【解析】A.根据材料“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并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兼具耕作和播种的工具耧车而该项指的是除草技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根据材料“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可知描述的农具是兼具耕作和播种功能结合所学可知耧车是兼具耕作和播种的工具耧车既可以平整土地也可以播种提高了劳动效率故B正确C.该项指的是耕作技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D.该项指的是灌溉技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故选B3.考古发现的元代印刷的商品包装纸——“裹贴” 上面写有“□□□家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见(现)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坐西面东开铺”“不误主顾使用” “裹贴”的发现反映出()A. 佛教思想出现兴盛局面B. 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C. 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成熟D. 商品生产已有名牌意识【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元代经营者注重诚信经营和广告宣传这有利于提高自己商品的知名度元代的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经营者注重广告宣传没有涉及佛教思想出现兴盛局面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成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商品注重广告宣传不能体现商品生产已有名牌意识排除D项故选B4.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这一现象反映了()A. 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B. 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C. 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D.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它们都重视农业水利都出现了地方的善治说明水利影响地方的治理故A项正确“位置决定经济水平”表述绝对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战国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C项该图的主旨是“战国水利工程图” 与争霸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5.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 这可用来说明宋朝()A. 农业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B. 重农抑商的政策被政府彻底废除C. 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经济D. 商贸税收逐渐成为政府重要财源【答案】D【解析】6.下列关于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有()①商业产生——商朝②工商食官——周朝③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春秋战国④长安、洛阳、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隋唐A. ②③④B. ②③C. ②④D. ①②③【答案】A【解析】①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以物易物的现象最早的商业贸易出现故错误②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因此出现工商食官的现象故正确③私商取代官商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故正确④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故正确故选A7.有学者说我国古代城市经历了城与市分离的原始城、城与市简单结合的城市以及城与市完全融合的城市三个阶段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城→城+市→城市这说明我国古代城市()A. 商品经济一直比较活跃B. 功能从单一向多元发展C. 商业受到政府严格控制D. 规模与数量在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城市) 其功能不尽相同发展趋势是由早期的军事护卫功能和政治功能向着军事、政治和商业功能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后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向以经济和政治功能为突出特征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故选B项A项中“一直比较活跃”的表述错误故排除宋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故排除C项D项很难由材料得出故排除故选B8.明书《始丰稿·织工对》中写道“钱塘相安里一个富家有机杼四五具、佣工十数人”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D. 手工业生产力提高【答案】B【解析】据材料“钱塘相安里一个富家有机杼四五具、佣工十数人”可知雇佣关系的出现 B正确据材料可知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劳动力成为商品但与问题“本质”的关系来讲这只是现象 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哪种手工业形式占主导的问题 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生产水平 D错误故选B9.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其“微澜”主要表现为()A. 手工工场兴起B. 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 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D. 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结合所学史实可知“微澜”应该是指区别于自然经济的新经济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商品经济活跃故B正确A在明朝中后期出现故排除CD是明清时期商业的特点故排除故选B10.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 设“市令”、“丞” 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这些变化说明宋代政府()A. 通过征税直接监管市场B. 扩大税收解决财政困难C. 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D. 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答案】D【解析】本题通过官职的变化反映唐宋政府对市场管理模式的变化以税代管模式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故D项正确 A项错误B项扩大税收以解决财政困难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排除故选D11.为农耕文明的简介配图恰当的是()A.B.C.D.【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依据图示可知 D项反映的是汉代耦犁属于农耕文明故D项正确A项涉及的是游牧经济排除B项涉及的是采集经济排除C项反映的是狩猎情景属于游牧经济排除12.西晋末年北方人口迁移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 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 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 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答案】D【解析】西晋末年北方人口迁移促进农业发展故排除A西晋末年北方人口迁移促进民族交往故排除B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故排除C根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民族融合故D正确故选D13.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 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 《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 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A. 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B. 城市发展推动文化大众化C. 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D. 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答案】B【解析】材料“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有利于一般的市民进行理解和阅读为粗识文字的读者最大限度的扫除阅读障碍体现了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故B 正确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与学术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书籍出版适应了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与科举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4.(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14.(2)材料二和三哪个更能真实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14.(3)综合上述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答案】(1)生产技术牛耕技术【解析】(1)抓住材料中“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即可得出答案【答案】(2)材料三其主要观点①农民长年累月劳累、生活困顿②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③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④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⑤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解析】(2)材料2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材料3比较真实反映了农民生产生活情况根据材料三“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等信息概括出观点即可【答案】(3)条件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解析】(3)概括以上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1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条件15.(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答案】(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历史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解析】(1)基本特征根据材料“男耕女织”“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信息可知古代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历史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推动了小农经济的产生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经过各国变法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有助于小农经济确立【答案】(2)变化不禁“夜市” 打破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突破了商业活动的空间限制【解析】(2)重大变化根据材料“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可知不禁“夜市” 打破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根据材料“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皆是即无容虚之屋”可知宋代城市商业可以沿街开设店铺突破了商业活动的空间限制1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的主要政治经济制度并分析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1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在奠定疆域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意义【答案】(1)政治经济制度最早确立皇帝制度突出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官员由皇帝任命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以及修驰道、直道等深远影响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被后世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解析】(1)根据材料一“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除此之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响回答【答案】(2)措施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抗击沙俄入侵并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彻底击败噶尔丹、大小和卓等叛乱势力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的管辖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明确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事务意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有效管理促进了边疆的开发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以及经济文化往来有利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解析】(2)根据材料二“清代前期的有效管辖范围除18行省(兼有台湾)外还包括有奉天、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六盟、喀尔喀蒙古各部、唐努乌梁海、新疆和西藏是一个幅员广阔、疆界明确的统一多民族帝国这些地区无论在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俗等方面均各具特色这就决定了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7.(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17.(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17.(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答案】(1)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解析】(1)第一小问的模式依据材料一“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以看出这是小农经济的特点第二小问的土地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与小农经济相对应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答案】(2)状况商帮出现工商业城镇兴起【解析】(2)本小问的状况依据材料二“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可以得出商帮出现依据材料三“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可以得出工商业城镇兴起【答案】(3)政策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消极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解析】(3)第一小问的政策依据材料四“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可以得出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第二小问的消极影响结合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影响概括即可。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doc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重要问题: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一是由采集产生了原始农业;二是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三是以种植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
)二、从耒耦到曲辕犁(一)耕作工具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耦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耕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竝(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的三个优点:①曲辕和犁槃的出现,淘汰了犁衡,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②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③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致,利于水山使用。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单元一.ppt
2、享誉世界的纺织业
上古 西周
开始养蚕缫丝(嫘祖)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
汉代
唐代
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 号 出现缂丝技术
棉纺织业发展:黄道婆推广、革 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 三锭纺车,使松江成为全国棉纺 织业中心。
鼎盛时期:丝织中心—苏州、杭州 明朝中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 料
宋元
明清
2、享誉世界的纺织业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公田制(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1)特点: 2)性质: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 3)确立:商周 4)瓦解:春秋 5)井田制的正式废除:战国时期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公田制(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1)确立:战国 2)形式:土地私有(国王私有、地主私有、自 耕农私有)
(一)农业的起源
• 黄河流域——粟麦为主 • 长江流域——水稻为主
区域性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生产工具及农业技术的演进)
• 1、耕作工具与技术 • 西周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耜为主;耕作方 法是刀耕火种 •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牛 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 汉代:犁壁的使用,牛耕技术广泛运用 • 唐代————出现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 型;中国犁耕成熟的标志
出现私商并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商朝
周朝 春秋 战国
(三)、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
1、古代商业的成就
时间 发 展 情 况 隋唐时期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宋代 明清时期 出现最早的纸币;坊市制打破夜市 兴盛,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商业发展新特点: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3岳麓版必修2
【对点演练】
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
“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是( )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
解析:选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因此选 C 项。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 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形式。 3.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 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重视水利工程 的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特点,故 B 项正确;A 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 项是古
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 A、C、D 项错误。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 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高转筒车的发明 C.耦犁技术的普及 D.曲辕犁的推广 解析:选 A。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高转筒车出现于宋 朝、耦犁技术出现于汉朝时期、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①画线信息指政府对国家的约束不下到县级以下的行政单 位,县级以下行政单位由宗族治理,宗族全都是自治,宗族 自治依据伦理。 ②画线信息说明了小农经济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要性。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 最重要的变量”。 提示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役的主 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岳麓版必修2
(3)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 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 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 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 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 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例1] (2011·山东高考)右图描
3.在自耕农出现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 中国农村、农业的起源 1.来源 原始农业经历了从 采集 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产生 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 黄河 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地域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 粟麦 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 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4.结构特点 以 种植业 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的重要特点。猪、马、牛、羊、鸡、狗等“ 六畜 ”常与 “五谷”相提并论。
[例2] “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勤勉)乎耕稼
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
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它从
本质上反映了
()
A.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有勤劳的美德
B.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力水平较低
C.历代帝王赋税征收的沉重
D.古代农民认识到勤劳可以脱贫致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透过现象认识本 质的能力。史料中“强必饱,不强必饥”等反映了小农经济 下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抓紧劳作。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 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 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白居易《观刈麦》
上述材料反映了传统农业的什么特点?结合教材,从 哪些方面看出传统农业的这一特点?
中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点归纳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点归纳岳麓版必修2一、农业的起源(一)概况1、起源:约一万年前,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地域分布:①黄河流域,粟麦,半坡;②长江流域,水稻,河姆渡。
3、基础:生产工具(磨制石器)的出现。
4、农作物:培植粟、水稻,逐渐出现“五谷”。
5、家畜饲养:“六畜”、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并存发展。
(二)特点:1、地理分布:长江、黄河流域,南稻北粟;2、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发展及影响(一)农业生产工具(农具、灌溉工具)的发展(二)影响: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三、水利工程1、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2、战国:(1)秦国李冰,都江堰,成都平原(2)秦国郑国,郑国渠,关中平原3、西汉:(1)西域:坎儿井(2)漕渠、白渠,大规模治河工程(王景治理黄河)四、耕作方式1、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齐耘”2、春秋:个体农耕,铁犁牛耕(1)原因:①生产工具(铁犁)和耕作技术(牛耕)进步(根本);②私有土地出现。
(2)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评价:①是什么?特点+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积极: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稳定生活,有积极性;社会稳定的基础。
③局限:A、封闭性,自给自足,狭隘。
B、分散性,个体小农,难以扩大生产。
C、落后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
D、脆弱性,过度剥削容易使其破产。
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模式;2、精耕细作日臻完善的农业生产模式;3、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
六、“精耕细作”的含义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以高度对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为其指导思想。
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
七、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生产关系的调整;②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③民族、各地区、中外之间的交流;④农作物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农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完善、水利工程的兴建;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⑥国家统治者的政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明了犁壁。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
倒,并能同
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
自此之后,
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 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 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又 之后农具
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有三个优点: 一、曲辕和犁褩的出现,淘汰了犁衡(肩 轭)。这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 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二、 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三、犁底修长, 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一致,利于水田使用。 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陌
随着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在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村社结构虽然保留, 但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
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田,构成“井”字形,故称“井田”。
甲骨文中的“田”字多写作“ ”,证明商代是有井田制的。西周是井田制度
最鼎盛的时期。
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 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 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 权。
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广袤农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20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
挥着巨大的功效。
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流, 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北方的重 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 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附答案解析】岳麓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资料精讲
【附答案解析】岳麓历史必修⼆第⼀单元检测《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资料精讲第⼀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的汉代画像⽯拓⽚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A.乡村⽣活的祥和富⾜ B.⾼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织的⾃然经济 D.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2、《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和铁耙在乡村⾥成为⽇常⽤具。
与这⼀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A.“庶⼈⾷⼒,⼯商⾷官”B.“除井⽥,民得卖买”C.“⼀⼈治之,⼗⼈⾷之”D.“富者⽥连阡陌,贫者⽆⽴锥之地”3、下列是从古诗“⼆⽉卖新丝,五⽉粜新⾕。
医得眼前疮,剜却⼼头⾁”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活艰⾟ B.农副产品进⼊流通领域C.农民被迫弃农经商 D.⽣产模式体现耕织结合的特点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地之神,“稷”指主管五⾕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国之本C.农业与⼟地的关系D.⼩农经济的突出特点5、欧洲中世纪⾕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
从云梦⽵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物的收获量就⾄少为播种量的⼗倍或⼗⼏倍。
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地私有制度的确⽴ B.基于⼩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的使⽤与推⼴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6、⼀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稻花⽩霏霏”来证明⾃⼰的说法。
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种说明更为合理()A.诗⾥提到麦作、稻作,⾜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以清楚说明轮种制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同⼀块⼟地,不⾜为据D.诗⼈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在历史的讨论7、北⽅⼀些地区曾流⾏“⼈⽣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产⼒落后8、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农经济⾃给⾃⾜特点的是( )A.庄稼⼀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过河各顾各C.苗⼉出得齐,丰收不⽤提D.⼩满芝⿇芒种⾕9、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亡⽴锥之地。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的形成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电子课本 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55页 0111页 0113页 0139页 0232页 0289页 0354页 0444页 0527页 0529页 0550页 0583页 0643页 070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1课 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第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6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3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 第24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6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第28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尤以冶金、制瓷、纺织三个领域成就最为突出。
(3)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流通、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精准导航]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劳动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4.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生产工具的发展是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商周时期虽然进入文明时代,出现青铜制品,但是青铜制品十分珍贵,因此在农业生产领域仍然主要使用耒和耜。
春秋之后随着冶炼技术进步,农业上才逐渐使用铁器。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时期,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强化版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特点:农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但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历史特征农业铁犁牛耕、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耕下的小农经济为主手工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长期领先,远销海外;官营、私营和家庭经营并存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紧密相关;发展艰难、不平衡;官府控制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与小农经济结合,阻碍商业发展;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禁私而不禁官经济形态目的特点评价自然经济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自给自足闭塞性和迟滞性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商品经济交换开放性和进取性近代社会的标志易错点:1,西周受封诸侯对土地享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买卖;2,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3,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无权支配劳动产品;个体农耕下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4,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与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是汇票,不是货币。
山东历史:1,春秋时期齐鲁的税制改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2,农业书籍: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3,手工业:齐国盐铁纺织业发达;西汉设“三服官”;西汉丝绸之路的源头;4,商业:战国秦汉时临淄和陶是著名经济都会;考点一:农业有利因素不利因素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小农经济成为封建基础组织形式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结合,自给自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3,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组织形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石器锄耕奴隶制贵族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封建土地所有制个体农耕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历程:时期表现评价春秋公元前7世纪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6世纪鲁国初税亩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制合法化,井田制瓦解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北魏至唐均田制(授田官)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封建统治;唐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宋朝田制不利,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明朝政府编制登记土地使用情况(黄册和鱼鳞图册)土地买卖盛行,土地兼并严重井田制瓦解的原因:1,铁犁牛耕,开垦私田;2,战争频繁,遭到破坏;3,税制改革,承认私有。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历史教案5篇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历史教案5篇积极探索历史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手感和良好的基础功底、知识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历史教案1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一、课程标准: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1、历史条件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一、课程标准: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1、历史条件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2、二月革命时间:1917年3月结果:-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革命准备方针:《四月提纲》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过渡策略:先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准备:党中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4、十月革命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结果:-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5、巩固政权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6、历史意义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历史教案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制度:
(二)、本课要点直击
1、如何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
铁犁牛耕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2)、特 点(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缴 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 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的弱点: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氏族公有)
(二)、要点直击
1、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过程 私田增多 战国 汉代 税制改革 宋 明清 法律肯定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对土地兼并的认识 (1)性质:
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封建地 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的表现
(2)发展结果:(影响:导致社会问题) 严重时必然导致两种矛盾,即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 盾和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典型例题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 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基础整理:
(1)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离不开四项生产要素:耕地、作 物,农具、劳力。分析材料一所赋表格中的“中国战国”时代这 四项发展情况和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四项要素中,变动最大、 最活跃的是什么简述这一要素在宋代的变化情况及对当时中国经 济格局的影响。 参考答案: (1)情况:井田制崩溃,私田开垦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主 要作物如粟、麦、水稻已普遍种植;铁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生 产关系变革,形成以“士、农、工、商“四民”为主的劳动力结 构。 影响:形成以“男耕女织”为只要经营方式的自耕农经济。 (2)最活跃因素:劳动力。 宋代:随着人口南迁,南方人口逐渐超过 北方。 影响:导致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2、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 A、 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文化重心南移 D、生产 力水平提高
心南移
山东:中原、粮食中心 山西:传统农业区 江南: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龙门竭石以北:塞外塞内
(基础) ( 开始) (完成) 影响: 促进文化重心的南移
(二)、要点直击
1、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
(1)北人南迁为南方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2)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3)南方自身的潜力:自然条件优越 (4)政权中心南移的影响及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四: 手工业
(一)发展成就: 冶铁业:技术、燃料(春秋、东汉、北宋、南宋) 金属 冶钢业:块炼钢 灌钢法 冶炼 古 丝织业:发展(上古—西周—汉—唐) 类型 代 手 纺织业 棉纺业:宋末元初—元—明清 工 制陶; 上古(黑、红)——隋唐(混彩) 业 陶瓷业 的 类型: 青、白、彩 发 东汉—南北朝—唐— 制瓷: 发展: 宋—元—明—清 展 官营:目的、地位、优缺点、招役方式 私营:(春秋战国产生—明中后主导)
公元前5-3世纪
公元前2-1世纪
中国战国
中国西汉
397斤
585斤
166%
245%
11世纪
中国北宋
具体数字不详
500%
王家范《中国通史论》
材料二 自南宋以来,历元、明至清,这这种南方人口的优势一直维持着,全国 总人口也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明清时期的人口成长是全国性的,并不限 于南方,但直到明清,南方人口数字仍然在北方之上,清高宗乾隆26年(1761 年),南方人口是116 341 515,占全国总人数的59%,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宋徽 宗崇宁2年全国人口总数。广东在南方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这时已有地狭 人稠的感觉了。 ——台湾学者合著〈中国文化新论——民生的开拓〉
古代人口大迁徙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过程及影响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基础整理如下:
精 耕 细 作 农 业 生 产 体 系 的 形 成
农业 的起 源
采集 种植 起源: 地域分布: 北粟南稻
种植结构: 种植业为主和家畜饲养业为辅(特
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农业 的发 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防洪、灌溉、综合型 展 耕作方式的不断演变:
A、 ① ② ③ ④ B、 ① ② ③ C、 ② ③ ④ D、 ① ④
典型例题: 1、“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 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 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法国流传的 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A瓷器
B丝绸
C铁器
D青铜器
2、马克思说,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 “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 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而这一局面被 中国打破是在哪一个时期 ( ) A、唐朝 B、元朝 C、明清 D、民国 3、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 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表现:1、国家赋税减少,阻碍工商业发展壮大
因为自耕农是国 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 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国家动荡,土地兼并使豪强地主势力壮 大,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
(3)无法逆转、消除的根源: 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因 而,封建国家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 进行的一切努力,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 的
4、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
(1)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
①多为聚族而居 ②劳动者与庄园主存在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③拥有私人武装 ④其实质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租佃制:
形成与发展:战国产生 汉代 宋代 明清
含义:
作用
5、租佃农与自耕农的区别
产生背景: 前者是土地兼并的结果,后者是生产工 具、技术和私有土地出现导致的结果
(5)、破产: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 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要点直击
2、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和生产工具、技术的不断改进,
形成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3)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自给自足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青铜铸造:特点、用途
经营形态
家营:特点(落后、与小农经济结合、 目的;自给纳税)
(二)、要点直击
1、古代手工业三中经营形态的比较(参照总复习)
官营手工业
主要 特征
私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产品主要供自己 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才拿到 市场上去出售
①生产军需用品和 ①主要生产民间消 皇室、贵族消费品 费品②经营范围和 ②长期占统治地位,生产规模比官营手 ③规模庞大,行业 工业小;③受到政 众多,分工细致, 府“重农抑商”的 组织严密,制度完 限制 善
4、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生产中长期占优势, 它的主要特点是( ) ①生产规模大,范围广分工细致 ②主要生产 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占据人 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 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 ① ② ③ ④B、 ① ② ③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④
中 公田;贵族占有,农 国 井 类 夫 耕作;无偿劳动 古 奴隶社会: 田 别 私田:分授劳动者, 代 只有使用权 制 土 性质: 国王所有的贵族 渡 直接: 税制改革 的 基 以土地私有为主体,多种所 封建社会: 本 有制形式并存 国有:“官田” 形 私有:国君、地 态 主、自耕农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A、耒耜(木石)—铁器—曲辕犁B、牛耕 C、翻车、筒车 D、代田法、轮作法
点之一)
铁犁牛耕
自耕农的的耕作方式包括:耕作农具、耕作技术、 水利灌溉,耕作制度以及经营方式。 耕作技术:
(耕作方法)
春秋战国:垄作法
西汉:代田法 耕耙技术(魏晋时期至今天) 西汉:一年一熟 宋及以后:一年两熟,一些地方一年三熟
3、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成的 是( )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 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扬州繁华 天下第一,益州天下第二) C、“苏湖熟,天 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4、“财赋之地,人物凋薮”反映了( ) ①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②江浙地区成为 人才的密布区 ③经济重心的南移引起文化重心 的南移 ④江浙地区的商业发展水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 ③④ D、 ①②③④
(5)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开发 (2)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中唐以后 (3)江南经济继续赶超北方:五代十国,因北方继续战乱 (4)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
典型例题
1、材料一 在传统农业方面,中国的个体家庭经营、精耕细作的农业,无疑是世 界上最先进的。前苏联学者波梁斯基在《外国经济史(封建时代)》一书中折 算中国主要时代第一劳动力产出粮食如下(与英国比) 11-13世纪 英国 239斤 100%
作用
(二)、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
• • • •
2、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第二、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第三、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 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出现手工工场。 • 第四、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 第五、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生产布局相 应变化
• 3、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1)中国较早建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 (2)中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于世界
①、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