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7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 (一)解体原因(记在课本上)
1、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直接原因 2、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根本原因 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外部原因 是国家联合 4、1991年“8﹒19事件” ——催化剂 组织,不是 (二)解体过程:
一个国家 1、1991年12月“独联体”成立 2、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完全解体)
影响
四、不结盟运动兴起 背景:民族独立;美苏对峙争夺 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影响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兴起 强权政治受到挑战,冲击两极格局
五、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两极格局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是主流; 恐怖主义、地区冲突不断 多极化趋势加强:新格局尚未形成;出现“一超多强”
(2010年北京文综)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 的节日。 1990 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 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 可以( A ) 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 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 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 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 课标要求: •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 • 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 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变动: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 苏联解体后,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多极化 趋势加强。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一、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
例1(2010年福建文综 )1961年,为寻求稳 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 一运动( ) B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 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 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 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 共同体是( ) D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国际恐怖主义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发动对美国的恐怖袭击, 制造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劫持客机撞毁纽约世 界贸易中心大楼,损坏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 造成2996人遇难和数千亿美元损失。
2001阿富汗战争
本· 拉登
奥萨马· 本· 拉登被美国政府 指控为2001年911袭击事件 的幕后主谋 ,虽然他极力 否认,但2011年5月美国政 府宣布本· 拉登被击毙,并 出动航空母舰在北阿拉伯 海对其实行了海葬。
1990年8月2日:伊 拉克军队于当地时 间凌晨2时入侵科 威特。1991年1月 17日:美国总统布 什于16日美国东部 时间19时宣布,美 国已经向伊拉克发 起代号为“沙漠风 暴”的进攻。图为 美军发射导弹瞬间
局部战争——南联盟战争
1999年4月8日, 贝尔格莱德市中 心遭到北约 的再一次轰炸。 一座原为南军队 指挥部的大楼被 导弹击中。这是 市中心的一幢建 筑物中弹后冒起 浓烟。
苏联解体(教训记在课本上)
• 认识:这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的 失败。 • 教训: ①各国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②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③要不断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 展,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冷战” 后的世界形势 ——缓和与动荡并存 1、特点: 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 流,但明显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一、两极对峙格局形式
兴起原因:盟友变敌人,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根本对立 形成标志:杜鲁门主义 柏林危机 两极对峙 马歇尔计划——经互会 “冷战” 北约——华约
形成全面对峙 造成影响 破坏世界和平 长时间没有爆发世界大战 “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二战后国际地位下降 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
北京时间 2003年3月20 日凌晨,美 英对伊拉 克开始实施 军事打击,
萨达姆· 侯赛因
• 萨达姆· 侯赛因从1979年 至2003年任伊拉克总统, 在位期间先后发生两伊战 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 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 其政权被美国推翻。2003 年12月13日,萨达姆被美 军抓获,于2006年11月5 日被判处绞刑,同年12月 30日执行。
东欧剧变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89年11月9日,推倒柏林墙
1990年10月2日午夜,柏林市民聚集在勃 兰登堡门前,庆祝两德统一。
材料 斯大林执政以来苏联形成了一整套高度集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规定 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均由中央计划决定,经济结 构单一、效益低下、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 高,严重束缚了劳动人民和加盟共和国地及各民 族地区的积极性。 政治上高度集权。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对 干部没有必要的监督,社会缺乏民主。苏共和中 央垄断权力,使加盟共和国失去实权。 斯大林模式带给人们的不是富裕的社会主义, 而是危机的社会主义 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最终原因
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美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 欧盟:在全球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 日本:试图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不可忽视
三、“冷战” 后的世界格局 ——多极化趋势加强
• 1、特点: • 2、表现: • 3、意义: 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际 新秩序。 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一、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 (一)解体原因:
(二)解体过程:
(三)解体影响:
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苏联解体
1991年9月,一位立陶 宛姑娘坐在废弃的列宁 塑像上。苏联解体前后, 曾被苏联控制或影响的 国家或地区出现了大规 模捣毁列宁和斯大林塑 像的社会活动,成为当 时人们表达对苏联不满 情绪的方式。
欧 共 体 的 形 成
背景
标志: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 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组成
影响
形成关税同盟 促进欧洲经济发展 削弱美国霸权地位
三、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战后美国支持 国内民主化改革 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重视科技与教育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崛起原因
标志: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摆脱美国控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冲击两极格局
2.(2011· 江苏单科· 19)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 组织领导人本· 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 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 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解析】许多国家对美军击毙“基地”组织领导人表示 支持,并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说明① ④正确。②从材料中看不去来,③只能说恐怖主义遭重 创,但不能说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答案】A
1.(2012· 江苏单科· 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 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 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 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 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解析】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 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要求在 国际事务中增加日本的发言权,改变“经济大 国”“政治小国”形象的呼声日益高涨。上述情况反 映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行动。 【答案】B
影响
源自文库
有利于抑制霸权 有利于推动国际新秩序建立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原因: ①缓和的原因: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两大 集团的对峙,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 减弱,一些地区冲突得到缓解,绝大多数国 家以发展经济为首要任务(在课本上标识出 来)。
二、“冷战” 后的世界形势 ——缓和与动荡并存 1、特点: 2、原因: ①缓和的原因: ②动荡的原因: A.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的 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下的民族及宗 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B.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如:霸权主义、恐 怖主义、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等。
三、“冷战” 后的世界格局
——多极化趋势加强 单边主义: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 • 1、特点: 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处于新旧格局的 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 交替时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 • 2 、表现: 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 ①美国推行“单边主义”,但地位相对削弱 ②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 量重新分化组合。 也是多极化趋 势加强的原因
苏联解体含义包括两层:联邦国家解散;国 家性质发生改变 (一)解体原因: 1、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政治改革
①背景:
A.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B.对外政策: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的方针, 寻求缓和。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
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开始了全 面改革。前两年主要是经济改 革,但没有取得成效;1987年 开始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 夫在其《改革与新思维》一书 戈尔巴乔夫 中,强调“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充分 地展现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这次改 革导致苏共的分裂和苏共法定领导地位的丧 失。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改革 既不彻底,又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②内容: A、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 B、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③实质: 背离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④影响: A.国内政局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B.促使东欧发生剧变; C.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 全线崩溃。 表现:a.1990年,德国统一。 b.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相继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