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

4.古代诗歌四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认识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以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为“李杜”。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使得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王昌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1)王昌龄:唐代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2)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3)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4)与:给。

(5)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杜鹃鸟生生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一同伴您奔赴夜郎之西。

【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

写景兼点出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暮春环境,烘托出一种伤感的氛围。“闻到龙标过五溪”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课件
第三十四页,共六十页。
精读细研
3.颈联蕴涵着怎样的哲理?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
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 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 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第三十五页,共六十页。
精读细研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放舟于江水之 上,看到一群北归的
第三十八页,共六十页。
主旨归纳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 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 情。
第三十九页,共六十页。
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能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诗 中“生”“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的景物 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入旧年, 赶走寒冬,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第五页,共六十页。
字词梳理
jié 碣石
dàn
澹澹
sǒng zhì zāi 竦峙哉
(一)古今异义
东临碣石 古义:到达; 今义:靠近
(二)词类活用 东临碣石 名词作状语,向东。
(三)一词多义
以观沧海 歌以咏志 水何澹澹
来,连词 用来,介词 多么,副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复习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复习课件

4 古代诗歌四首
【参考答案】 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
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 的深深眷恋之情。
4 古代诗歌四首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 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诗人选取这两样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 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 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 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 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 日归来。
4 古代诗歌四首
③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 为客观之“象”。 ④抓住注释。注释一般有以下内容: a.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 b.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c.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 情基调。 d.介绍别人的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4 古代诗歌四首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 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诗人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 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 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 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古代诗歌四首

4、古代诗歌四首

闻道龙标过五溪
第二句叙事“闻迅”;“闻道”表示惊讶;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此句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 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不 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明心与明月,随风 直到夜郎西。
后两句抒情。特别选取寄情于明月 清风的方式。把月亮人格化,把它作为 善解人意的朋友,要它把自己对朋友的 思念和安慰带到那遥远的夜郎西边,即 “直到龙标” ,想像奇特惊人,用男 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誉 为“妙绝千古”,究竟妙在何处?
描写景物时令,同时蕴含理趣:海日 生于残夜,将驱散黑暗;江春闯入旧 年,将赶走严寒。给人以积极向上、 乐观之感。寄寓了新旧交替的哲理。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首联:写行程。暗含羁旅 思乡之情
颔联:写景。平静开阔
旅途
洛阳人,先天元年中了进士, 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 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 间写的。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端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家信 高挂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可见
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
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 奔波之意,章法上引出尾联“乡书何 处达”。 表达羁旅思乡之情。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幸运的很,好极了,写一首诗歌来抒发我的壮志吧。
8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
写登山所见。
9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 的?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 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 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17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参考: 杨花落尽,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
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武溪、巫溪、酉溪、沅溪和辰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
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18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 是哪两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5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6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①左迁: 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②杨花: 柳絮。 ③子规: 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④闻: 听说

4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

4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

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

第一首:《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写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少数民族,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凯旋途中路过碣石山,眼前波澜壮阔的景象引发曹操万丈豪情,写下此篇抒发其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诗文解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意为: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海面水波荡漾,

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东:向东,往东;临:到达,登上;以:连词,来;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意为:(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水面上吹

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丰茂:茂盛;茂密;萧瑟: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

以/咏志。

意为:璀璨的日月星汉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起落的。(真

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行:运行;若:如同,像;星汉:银河;至:达到极点;志:心意,志向

诗歌赏析:

1.“观”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艺术手法。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秋风萧瑟, 大海瑟瑟秋风,发出响声。 洪波涌起。 辽阔海面,波涛汹涌。
日月之行, 那光辉的日月啊, 若出其中; 好像在大海中冉冉运行。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那灿烂的银河啊, 好似从海底中升腾。
幸甚至哉, 真是美好到极了!我将用 歌以咏志。 诗歌来抒发此时的心情。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 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 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
归途中,曹操跃马扬鞭,登上当 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 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 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 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 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解题】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汉代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 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月抒
怀,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 友人的牵挂、思念、关怀之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韩 青 秋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 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 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 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 引,写下了这首诗。
他善诗歌,《步出厦 门行》《蒿里行》均用乐 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 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写作背景】

七上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上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想象
壮阔的沧海吞吐日月
博大的胸怀、开阔的 胸襟、宏大的抱负
通过抓住关键句,把握诗人情感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实写
我登上高高的碣石山顶, 看到了……
想象(描绘)画面,感受意境
想象(描绘)画面,感受意境 这是一幅————的画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我来介绍诗人(作者)(一分钟) 我来解释标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来读读诗歌
读准字音 读清节奏
假如,你是李白,听说好朋友王昌龄左迁龙标,提笔写下了
这首诗,你会用(
)的语调,吟诵给他听。
读出感情
在这首诗里,李白对王昌龄说:昌龄兄啊……
读懂诗意
李白捧出的是一颗“愁心”,诗中的哪些景物让你读出 了这颗“愁心”呢?
【听老师小结】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的饱满的激 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景,后四句是虚景, 实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想 象。
诗人以沧海自比,借景抒情,大海吞吐日月、包蕴 万千的壮丽,就是作者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慨和统 一天下宏伟壮志的形象譬喻。
本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语言质朴,想象丰富,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

一、曹操《观沧海》曹操

【整体感知】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整体感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包括四首古诗,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停留在北固山下看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游记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美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的散曲,被誉为“秋思之祖”。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这四首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心情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古诗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4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他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等篇。他 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 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 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知识备查
4 古代诗歌四首/
背景资料
《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 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 在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站在 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 壮丽的诗篇。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更激起诗人要一统天下的强 烈愿望,故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诗句。
合作探究
4 古代诗歌四首/
5.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想一想,这首诗里集中反映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 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 苍劲的气派,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课堂小结
4 古代诗歌四首/
概括主题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 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 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 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始皇帝的 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质课件【最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质课件【最新】

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 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 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 它总是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 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 自现。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 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 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 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旅途中,他下了 《天净沙·秋思》。
疏通诗意
(1)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 自主学习,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
(2)尝试翻译诗歌,明确诗歌意思。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要饱览这大海的 壮观。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 最先跃入眼帘。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 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 着不尽的波澜!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 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好像
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啊!今日我观赏 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我引吭高歌, 倾吐宏伟的心愿。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渴望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 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古代诗歌四首》

4《古代诗歌四首》

全诗基调 淡淡的思乡愁绪
诗歌节奏
五言律诗:
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者“二一 二”
如: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翻译诗歌
诗歌译文
首联:我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 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颔联:春潮正涨
两岸江面显得更开
阔,顺风行船,船 帆儿端端正正地高
悬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 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 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 立业的远大抱负。
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 至:极点
理想
介词,用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可以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这两句是诗的附文,为合乐而 加,它是曹操乐府诗集《步出厦门行》 中每一章的最后一句,跟诗的内容没 有关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总写
实 写
虚写 (想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分写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附文
小结: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 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 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 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

1.《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江雪》 -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春晓》 -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抒游子心中那无言的悲戚。
理解性默写: 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
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枯藤老树昏鸦 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
夕阳西下 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
断肠人在天涯 ____________________ 。
感谢聆听
风正一帆悬 __________________ 。
2.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海日生残夜 ,________________ 江春入旧年 。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 ?_________________ 归雁洛阳边 _________________ 。
新,令人回味,生动传神地表达了诗人
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理解性默写:
1.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 杨花落尽子规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本诗中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
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
作证的诗句:
随君直到夜郎西 。 我寄愁心与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6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6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感受诗歌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初步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能够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赏析。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词。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水__何_澹__澹____,山_岛__竦__峙_____。(曹操《观 沧海》) (2)树木丛生,_百__草_丰__茂____。秋_风__萧__瑟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 沧海》) (3)日月之行,_若__出_其__中____;星__汉_灿__烂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 沧海》) (4)杨花落尽子规啼,__闻__道__龙_标__过__五__溪______。我寄愁心与明月, __随_君__直__到__夜__郎_西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 客 路 青 山 外 , 行 舟 绿 水 前 。 ____潮_平__两__岸__阔___ , ___风__正__一_帆__悬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6)__海__日_生__残__夜_____ , 江 春 入 旧 年 。 乡 书 何 处 达 ? ___归__雁__洛__阳_边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6.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 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 的生机)。
课外 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古代诗歌四首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了最高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

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海的宏伟海水:水何澹澹

山岛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海波:洪波涌起

海的气概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辽阔雄壮

想象奇特

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杨花:漂泊无定

子规:不如归去离愁别绪

明月:陪伴友人关怀、思念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写乡愁的诗,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3.诗歌体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

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句有五个字,叫五言。

(二)朗读指导

1.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正音解词,学生自读。(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或音频文件)

3.理解大意。

翻译: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的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明确:(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目标导学二:学习《天净沙·秋思》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