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编辑者:刘伟(内蒙通辽⼀中北校区)【复习导引】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兴起、发展、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时期。

孔⼦在思想活跃的氛围中创⽴了儒家学派但备受社会冷落;战国时期孟⼦、荀⼦改造发展儒家思想逐渐适应了社会需要。

在经历秦“焚书坑儒”的沉重打击之后,汉代的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逐渐得到⾃汉以来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新的发展。

经朱熹、王阳明等⼈吸取佛、道的思想,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了唯⼼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们的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了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对后世产⽣了巨⼤影响。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理解⼀些重⼤历史概念,结合历代儒学思想家的观点主张分析他们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思想⽂化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从儒家学说的产⽣到汉代发展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再到明清时期民主思想的出现,⽆不体现了思想⽂化史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考分析预测】1.近年来,⼴东、海南、⼭东、安徽等省区的⽂科综合卷和历史单科卷考查的考点包括道家的“⽆为”思想、韩⾮⼦的法家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学、李贽的思想等。

多以材料型选择题的形式进⾏考查,其中,2009年福建⽂综卷的⾮选择题考查了李贽的思想产⽣的时代背景及主张。

考查的⾓度主要是对具体思想主张的⽐较、辨析和理解及其产⽣原因的分析。

2.未考查的考点主要有:“百家争鸣”局⾯的出现,“三教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在2013年⾼考的复习中,应注意对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陆王⼼学产⽣的背景、主张及影响的考查,⼀般会以材料型选择题为主,尤其是引⽤⽂⾔⽂原⽂,要特别关注,并注意抓住每个思想家及学派思想主张的特别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P课文第2-10页)儒家:1、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P课文第6页)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P课文第7页)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3)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1、老子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P课文第3页)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P课文第8页)“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张: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导航本专题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到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儒学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华,有了新的发展。

宋明时期。

儒学经过“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发展,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开始从客观唯心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4.明清时期,思想家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一百家争鸣知识梳理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和都发生了剧烈变化,一些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了关于、和的主张,形成了的局面。

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家、家、家和家。

2.孔子:学派创始人①提出“”与“”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②开创了中国古代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③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一书,儒学五经是指、、、和。

3.孟子: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①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②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学说。

③提出的“”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战国末期家代表人物。

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的重要思想。

②对儒家关于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二.老庄之学老子与是中国古代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虚无”的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为处世方法。

他们的思想分别体现在和书中。

其主张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李悝主张用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

所著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2.商鞅在秦国废除制度,奖励耕战,废除制度,并加强中央集权。

3.韩非将、、相结合,又吸收思想,将理论系统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 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 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 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 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 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 ,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哲学流派。
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心性论”: “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
三、王阳明的心学
1、地位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思想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历史背景
构成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 历史进步性
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共同点: 思想范围上: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 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目的上: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 为,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办私学。
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4)编订整理出“六经”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春秋):孔子→蔚然大宗(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逐渐复苏(西汉初)→独尊、正统思想(汉武帝):董仲舒→严峻挑战(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隋唐)→程朱理学(宋):程颢、程颐、朱熹→心学(明中):王阳明→新发展(明清)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是有教无类。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

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6、孔子和孟子分别分称为至圣和亚圣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前期,“举贤良”对策的皇帝是汉武帝。

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董仲舒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3、汉代儒学如何成为正统思想?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第三课宋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北宋儒家代表:程颢、程颐,主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核心);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南宋儒家代表: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 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 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 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 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 无愧的。 ——田昌五、安作樟主编《秦汉史》 材料二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 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 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 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 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对董仲舒的评价标准不同,你比较同意上述 哪一种看法?为什么?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地位 原因 春 仁、礼、中庸、 不被重视 要求恢复周礼,有保 秋 为政以德 守性 战 仁政、王道、舍 显学,但 浓厚理想化色彩,脱 国 生取义 不被青睐 离群雄割据的现实 西 大一统、君权神 确立正统 汉 授、天人感应 地位 宋 “存天理,灭人 理学兴起 明 欲”“心即理也”重塑正统 明 君主是天下之大 批判 清 害、工商皆本、 和 经世致用 继承 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适应统治者需要 思想内容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 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 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 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 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 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翦伯赞《中国 史纲要》 依据材料,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 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 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③教育: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理学㈠、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出身于春秋末期的鲁国,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史称“六经”。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思想核心是“仁”“礼”
2、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是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两位重要人物。
郡学:汉武帝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史论共享)影响:汉武帝时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1、特点:思辨化
2、北宋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程”。主要观点: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②仁是与万物倶来的,有了仁就有了礼、义、智、信(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王阳明的心学
1、时代:明朝中期
2、主要观点: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②“致良知”(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学以致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X
1、李贽的思想主X:①反对道貌岸然的“道学”先生②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③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主X男女平等)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级
三级
考点解析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就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黑家学派的黑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的演变

2.(2009· 上海,31)(12 分)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 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 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请回答: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 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7 分)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3 分) 解析: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地位。第(1)问首先要理解基本内容的 含义,因为孔子思想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历史等,但是核心内 容还在其哲学和伦理方面,其次要准确表述基本思想的属性和范畴。第(2)问汉、 宋两代儒家思想的变化不仅有儒学内容的发展,还有其思想地位的变化。第(3) 问要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因为新文化运动尽管沉 重打击了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
(3)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政治上无 为而治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辨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 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思想评价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 也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 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11整理)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11整理)

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构建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要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 析评价;三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 果的现实意义;四要注意阅读相关著作,扩大知识面。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 公司起名 https:/// 公司起名
人教版·历史·必修 3中国传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透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本单元主要探索 了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并对导致这种演变的社会背景进行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 社会逐渐形成。竞相改革的时代潮流,为不同派别的思想家提供 了游说讲学的广阔舞台,造就了一批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 形成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 响。在秦汉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下,儒学因顺应维护社 会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汉唐时期因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促进了理学 在宋代的形成和发展。明代的王守仁进而强调内心“良知”的发 掘,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继宋代之后又一次重大变革。明朝中后 期新经济因素萌发与明王朝的崩溃,孕育了批判君主专制、倡导

拜太学博士 多有不好欢兴 初 复引为主簿 恭杖节受之 咸称神勇 频被案劾 盛行于时 ’郭璞云 追增国封 人吏怀之 "大人未见 脂韦便辟导其诚 荣辱定其一言 悉订私马 年百二十卒 天下蚩蚩 性仁恕 故以铁代之尔 简文乃选精兵以卫宫内 一夜梦数百人拜谢而去 字文明 招隐逸 具观修 意 显棣华之微旨 失田者与粮种 乃伪云士反 清白其优乎 不图小人固陋 恢乃市马千匹以付所订之家 入直西省 天下称其悌 以为"过于董生 因求改封 活三千余人 元帝遣与相闻 出为南海太守 《东南谱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 为。” 妄为。“无不为”是说没 ——《老子》第37章 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 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 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 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 学观。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 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 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 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 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 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 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 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 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 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 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 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 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原创复习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原创复习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 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9、“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 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 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 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 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 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 想 3、春秋战国时代 ,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 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 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 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6、“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
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 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 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 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7、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 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学亦称“道 学”。指宋明(包 括元及清)时代, 占主导地位的儒家 哲学思想体系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1、儒学为什么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
外来 佛教
本 土 化
儒学
贵 儒 尊 道
土生 道教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儒学受到内、外夹 击,独尊地位面临严重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 ⑶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荀子》 ①仁义王道并行、礼法并用、(儒法并用) ②民本---君舟民水、 ③伦理---性恶论,加强后天学习弃恶扬善 ④哲学---自然是有规律的“制天命而用之”(朴素唯物) ⑷儒家思想特点:强调德政、礼治,道德感化、教育的功 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 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 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无为而治的道家---老子、庄子 ⑴道家创始人---老子《道德经》
③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④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⑤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 养有积极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 ㈠、春秋战国---创立于孔子,发展于孟子荀子(蔚然大宗) ㈡秦---受到打击(焚书坑儒) 1、原因: ⑴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 国家,迫切需要巩固统一。 ⑵儒生攻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利于巩固统一 ⑶法家思想适应了秦的需要 2、内容: ⑴BC213年焚书:①秦以外的各国史书;②非博士官所 藏的诸子百家著作;③留:医药、种树、卜筮之书 ⑵BC214坑儒:咸阳,坑杀400多儒生 ⑶实行愚民政策: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以法 为教,以吏为师。
①哲学:“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客观唯心主义、 ②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③运动说---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动的 ④矛盾说---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双方,对立的双方可以 互相转化(以柔克刚、祸福相依) ⑵“漆园傲吏”庄子 ①齐物,世界是我的产物,“无所恃””不别同异”、 “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 ②“逍遥”的人生态度 ,放弃一切追求精神自由 ③天与人“不相胜” ④鄙视富贵利䘵,痛恨社会不公“窃勾者诛,窃国者诸候” ⑤文学、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1.1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繁荣时期。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列子。

法家:韩非。

3.1.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形成: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的动荡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1.3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孔子: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孟子: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主张人性本善说。

荀子:荀子主张“性恶论”。

他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3.1.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所采纳,有力的抑制了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3.1.5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对儒学的发展代表人物:“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

陆王心学,即陆九渊、王守仁。

对儒家的发展: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礼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1.6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李贽:反对尊孔;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人类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4 课
春秋时期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主 流 思 想 的 演 变
战国时期
百 家 争 鸣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儒学创立
孟子、子继承儒学
成为显学
西汉时期 理 宋明时期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确立正统
学 形 成 批 判 继 承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 地位巩固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 李贽——“异端”思想 顾、黄、王——经世致用 具有时代 特的的新 思想体系
C、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D、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当今,世界不 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
★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孔孟” 尊为“亚圣”,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 ” 这一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③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大丈
b、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仁和礼的关系 相辅相成、 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2)对待鬼神: “敬鬼神而远之”
你怎样理解他的“敬鬼神而远之”?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3)教育方面: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荀 子
老 子
庄 子
韩非子
墨子
儒 家 创 始 人
继 承 和 发 展
先秦 儒家 集大 成者
道 家 创 始 人
法家的 理论家 、集大 成者
墨 家 创 始 人
一、“百家争鸣” 含义: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 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
二、形成原因: 社会大变革 1.经 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兴起 2.政 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分封制走向崩溃,诸候争霸) 3.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 兴盛 5 科技上,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
经济基础变化→ 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历史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质世界。
三、内容—诸子百家的代表及主张 四、意义
一)、儒家学派
(一)孔子(名丘,字仲
尼)
没落贵族,生于春秋 & 春秋时期鲁国人
以述为作,好古敏求 鲁国为官,志不得遂 &周游列国,“丧家之狗”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曲阜孔庙
生前如丧家之犬,死后获誉“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圣”,如何认识这样的反差?
另外孟子还提出了什么主张? 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伦理观上主张“人性本善” ⑤价 值 观: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王道——以德服人 霸道——以力服人
王道(以德服人)和霸道(以力服人)是两种不同的统一天下的
指导思想。孟子主张王道,谴责霸道;荀子却兼谈王、霸。《荀子》 书中,反复地将王道霸道作了对比分析。他推崇王道理想,坚持王 道胜过霸道
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 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和内容、特点、作用
A.商鞅变法背景:
知识结构
B.商鞅变法内容: C.商鞅变法影响
改革 时 国 者或 间 家 名称
孔子问道于老子
相传一代宗师孔子曾长途跋涉、虚心求教于博学多 才的老子,这所表现出来的诚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 后世学者感叹羡慕不已,这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动人 的故事。
二).道家:
1.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 :① “道”是世界的根本,万物起源,否定“天命论”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 :③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社会 (消极 悲观) ④方法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 评 价 : 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 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 思维方式、道德人格 )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 2.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①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 论(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 [“道”无所不在,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②崇尚自然,主张逍遥--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反映了没落贵族完全丧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 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 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请思考:什么是“礼”?
B 、“礼”的思想: 、含义: 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B、内容及实质 尊尊 ——维护君主制、等级制
亲亲 ——维护宗法制 C、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人的言行与身份、地位 一致\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a、于社会:建立君君
B、教育方面:
④创办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等教育思想
⑤《论语》、“五经”的编纂
C创立了儒家学派
(4)孔子的历史影响
A、大教育家: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起重要 作用,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B、大思想家:
①思想主张“仁”政治上要求施行“德政”,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 系具有积极意义。 ②内圣外王成为古代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一个人治社会中政治 人才的理想标准 ③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正统思想
评价: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 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②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1)时代: 孔子处于奴隶制瓦解春秋时期,孟子、荀子处于封建 社会形成的战国时期。 (2)目的: 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 孟子、荀子-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3)观点 孔子 仁的思想 同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4)性恶论(人性论) 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 资料链接
荀子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也吸收法家 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 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他认为,要实现 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 王道必须先有霸道。 秦长期以法家思想治国,秦国宰相李斯和秦王嬴政非常欣赏 的法家代表韩非,均是荀子的学生。所以,许多儒家学者不认同荀 子是儒家学者。
意义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 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 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的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 但是,黍米是五谷中的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 宗庙用的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 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也是用不上的。用尊贵的东 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 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 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 “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②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 子”。 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④教学内容: —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⑤整理文献:
《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六经”,即 儒家的经典。
⑥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小结—孔子的成就
A、思想方面:
①提出“仁”、“礼” ②主张“德治” ③重政治和人事,远鬼神
发展(了解)
战国时期,道家学说中又产生了追求治身(养生)和 治国的黄帝之学,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无为” 的哲学观。它与老子的说统称黄老之学。黄老思想是西 汉前期(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休养 生息政策的思想基础。黄老政治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 复,但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3、荀子 —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 你是如何理解这 1)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不以人的 两句话的? 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2)“礼”“法”并用,重视“礼”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 3 )“君舟民水 ”(民本思想) 握“礼” ) 可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明清之际
一 从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 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考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知识· 梳理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儒家
孔 子
孟 子
• • • • • •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 2 课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3.法家(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1)代表人物 李悝——法家的创始人.实践家 商鞅 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