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教案全部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5 《饮酒(其五)》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5 《饮酒(其五)》教案一. 教材分析《饮酒(其五)》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
这篇文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抒情小诗,表达了诗人向往田园生活,追求自由自在的心情。
全文短短五行,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李白的豪放与激情,理解文章的主旨,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唐代诗人李白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需要学生仔细品味才能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文言文的语法现象感到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升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难点: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和相关的古文知识资料。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李白的生平为切入点,引出今天的课文《饮酒(其五)》。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生僻字词的释义和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法现象,让学生进行解释和翻译。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然后,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李白为什么向往田园生活?学生可以结合李白的生平和其他诗作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举例解释:针对“悠然”一词,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悠然”背后的生活态度,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到陶渊明超脱世俗束缚、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理念。同时,通过分析“悠然”与“急忙”、“焦躁”等词语的对比,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色彩的理解。
最后,我觉得在总结回顾环节,同学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仍有个别同学对某些问题存在疑惑。为了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决定在课后对这部分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诗意理解:把握诗中“归园田居”的主题,理解诗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自得之情。
-文化背景: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认识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举例解释:通过对比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两句,强调“悠然”与“草盛豆苗稀”所体的课堂上,我们一同走进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感受了诗人的隐逸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进行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在诗歌朗读环节表现得积极主动,能够较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气。但在理解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上,部分同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饮酒》其五的基本内容和背景。这首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表达了他隐居田园、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它是古代文人向往田园生活、追求精神自由的代表作品。
《饮酒》教案 (24)(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饮酒》教案(一)导入1.略说我国诗歌的发展过程2.介绍田园诗派,引出陶渊明(二)诵读理解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复习《五柳先生传》的文学常识)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3.解读诗歌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⑴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理解的字词了?⑵“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⑶“悠然见南山”中“见”可否改为“看”或“望”?⑷“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可以评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吗?⑸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明确:1)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
3)见,无意中看见。
人物融为一体,表述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意融会的完美的境界。
苏东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三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隐主观为客观,极力忘我.4)人的自然本性。
陶渊明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弃官隐身,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有着完善独立的人格。
5)各抒己见(三)当堂背诵。
初中语文《饮酒》教案范例
初中语文《饮酒》教案范例教学目标:1.了解《饮酒》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借代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阅读与理解相结合。
教学资源:1.课文《饮酒》;2.教学PPT;3.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引入课题,并和学生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引发学生对饮酒这一话题的思考。
二、学习新课(20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饮酒》,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以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3)文中的“浊酒”,“倒立杯中的浊酒”,“满瓶的酒缸”,“江河,山川都被酒浸透了”,这些词语的意义是什么?三、导读中心(15分钟)1.教师解读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借代和隐喻的意义。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并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提供指导和补充说明。
四、深化学习(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阅读理解题目的练习,并与组员共同讨论答案。
2.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1)文中的“满瓶的酒缸”、“江河、山川都被酒浸透了”等句子中的借代和隐喻是什么意思?(3)你对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有何理解?3.学生展示答案,教师提供指导和讲解。
五、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复习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以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朗读并背诵《饮酒(其五)》。
2.分析《饮酒(其五)》的意境、艺术特色及诗人情感。
3.学习诗中的关键字词,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4.掌握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了解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五言律诗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让学生们尝试仿写诗句,体验诗词创作的乐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饮酒(其五)》在实际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现较为沉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在提问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难点问题仍然存在疑问。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心远地自偏”等抽象表述,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领悟其内在哲理。
-诗词情感的传达: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共鸣。
-古代文化知识的融入:学生对东晋时期的背景知识了解有限,对“南山”等文化符号的理解可能存在障碍,教师需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饮酒》教案 (2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饮酒》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饮酒》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简介作者、解题。
1、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2、陶渊明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据说,《饮酒》诗都是他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新课1、齐读诗歌,把握大意全诗有两个层次: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2、研习第一层: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饮酒》教案1_教案教学设计
《饮酒》教案1_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饮酒》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了解饮酒的危害和正确的饮酒观念;
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饮酒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了解饮酒的危害和正确的饮酒观念。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饮酒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相关视频资料;
3.小组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个相关的音乐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氛围。
Step 2:引入课题(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的饮酒文化吗?你们对中国的饮酒文化有什么了解?学生们回答问题。
Step 3:学习视频(20分钟)
教师播放一个关于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短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Step 4:小组讨论(2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例如: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饮酒?古代中国人饮酒的方式有哪些?中国人饮酒的礼仪有哪些?小组成员讨论完毕后,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Step 5:知识讲解(15分钟)
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对中国传统饮酒文化进行更加详细深入的讲解,包括:中国酒的种类、古代饮酒习惯、饮酒礼仪、饮酒文化的历史渊源等。
Step 6:学习资源(10分钟)。
统编八年级上册《饮酒》教学设计
统编八年级上册《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疏通诗意。
2.抓住诗歌的反常之处,理解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3.结合诗人生平,体味陶渊明于诗歌中寄予的情志。
教学重点:1.熟读诗歌,疏通诗意。
2.抓住诗歌的反常之处,理解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生平,体味陶渊明于诗歌中寄予的情志。
教学过程:一、新诗导入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酒,更是一种文化,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发的是曹操想要结束战乱,统一中国的愁绪;“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抒发的是农家待客想要尽其所有的一片盛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道出了国破家亡时李清照的凄苦,冷寂……可以说,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这首《饮酒》,一起感受诗人在酒后想要抒发的情志。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1.集体朗读齐读诗歌,读出节奏:二三拍2. 疏通诗意小组合作,梳理诗歌大意,说一说你从诗中最直观地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出世,远离世俗的情志思考主问题1:哪个字或词最能表达诗人的出世之情?预设1:“心远地自偏”中的“远”字,表明诗人远离喧器,游于自然。
预设2:“悠然”写出了诗人沉醉在自然中,忘记俗世烦恼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显示出了诗人悠然闲适、超然物外的“真意”。
本句朗读指导:“悠然”句要读得舒缓,有拖音,读出悠然、明朗的境界。
预设3:“飞鸟”在暮色时分一起回巢,让人感觉自由自在,没有烦恼,可以表达出来。
预设4:“菊花”这个意象有归隐的含义,寄托了作者的隐逸之情。
追问:为何诗人如此钟爱菊花呢?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明确:菊花是“高洁傲岸”的象征三、寻找反常合道之处,感悟诗情思考主问题2:诗人有着出世的情怀,但在这首诗歌的内容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反常之处呢?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提问:出世却“结庐在人境”是相互矛盾吗?①引导:这应该是怎样的“人境”?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之 《饮酒 》 教案
课题名称:饮酒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八年级语文
教材版本:
部编本
一、课程标准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地位作用(用知识结构图说明)
本课是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十四课中的第一首诗。是学生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陶渊明,在对陶渊明的学习中有重要首要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确定(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诵读《饮酒》(其五),感受诗中所传达的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2、赏读《饮酒》其余诗篇,诗诗互证,理解陶渊明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形成的原因。
3、悟读《饮酒》(其五),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其十
指生读,讨论交流
也就是说,就算不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国家大事考虑,他还得为自己的家人考虑,所以他必须得出去做官,才能有办法养家糊口。
三、悟读
1、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题为饮酒,诗中却只字未提饮酒,这是为什么?
出示题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提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同学们,你们认识陶渊明,了解陶渊明吗?他是那个朝代的人?
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啊!我没办法和他交流啊,我怎么能知道他的兴趣爱好,他心里想什么呢?
八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示范文本)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八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示范文本)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八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示范文本)饮酒陶渊明湖北省石首市文峰初级中学刘四珍一、教学设想:1. 朗读作为基础;2. 品析欣赏作为难点;3. 写、说作为语言积累的途径和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形成的导向。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 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
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3. 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
由于诗歌感情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面学习读。
(一)、读----节奏、重音、情感。
1、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2、再听录音,圈重点。
再读。
3、齐读,读出感情。
初中古诗饮酒教案
初中古诗饮酒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酒》诗;-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创作或评论。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和形式; -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认识陶渊明诗歌的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诗意,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教学重点:-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诗中的修辞手法;-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难点:-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和运用;-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诗人情感和思想的领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陶渊明的诗歌,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诗歌风格;2. 提问:你们对陶渊明有什么了解?他的诗歌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饮酒》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2. 引导学生朗读《饮酒》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3. 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2. 邀请几组代表进行汇报,让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
五、诗歌欣赏(5分钟)1. 让学生欣赏一些其他著名的陶渊明的诗歌;2. 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饮酒》诗有一个全面的理解;2. 强调陶渊明诗歌的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写。
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反复朗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点学习诗歌,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教学难点反复朗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仰望古代诗坛的星空时,那些熠熠夺目的名字纷至沓来。
有远渡荆门观皓月云涌的李白,有徐行塞外赏大漠孤烟的王维,有流连白堤品早春佳景的白居易,有漫步承天寺寻淡泊宁静的苏东坡。
他们从自然中汲取精粹,化为一个个美丽的诗歌符号,永驻我们心间。
其实,在他们的精神殿堂里都端坐着一个人,他,就是陶渊明。
他以最质朴的农民身份而名垂史册,滋养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灵魂!他平凡的躯体里究竟蕴含着怎样强大的力量?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诗的足迹,聆听他的心语,一起去寻觅。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三、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四、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五、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我认知。在课后,我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此外,我还将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在评价环节,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随后,我会对本次课程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作者陶渊明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现代学生的启示。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摘抄并背诵课文中的佳句,体会古文的韵味。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陶渊明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生活态度”的感悟文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饮酒》是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古文,作者陶渊明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自己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生活。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之美,理解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审美鉴赏的能力。在本案例中,我将结合课程主要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他们深入体会文本内涵,联系现实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教育专业用词,用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互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注重团队协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观点、交流思想。这种策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且通过小组间的互动,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和互补,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饮酒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饮酒》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生活中的放松时刻,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乐意去探索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在理论介绍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还有待加强,这可能是今后教学中需要重点突破的地方。
-诗歌韵律和意象的分析:学生应掌握《饮酒》诗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并能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自然景象与诗人情感的融合。
-修辞手法的识别:学生需能识别并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学生应理解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在诗中的体现,从而领会古代文人的价值追求。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于《饮酒》诗的理解有了明显提高,但我感觉他们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这可能需要我在课堂上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强对诗歌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讲解,通过更多实例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2.注重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介绍,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4.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其诗歌中的归隐思想;
5.通过课堂讨论、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饮酒》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饮酒》教案 (15)(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饮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有关文学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积累诗词名句。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味诗词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对联引出陶渊明,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三)读诗韵1.自读课文2.指名朗读3.品味诵读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学生自己体会,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听读录音与名家的朗读相互对照,用心体会情感的表达。
5.再读有学习,有指导,学生再读此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朗读录音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听读、以及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四)析诗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五)品诗情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
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悟诗道1.明确全诗的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人生追求。
5诗歌二首《饮酒》教案部编(统编)人教版八上语文
课题诗歌二首——《饮酒》课型新授课设计人总节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酒与中国诗人的不解之缘;了解陶渊明一生及作为田园诗人第一人的文学史地位。
能力目标: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在多样的形式中能逐步体会到陶渊明诗歌情景交融中蕴含的理趣,感受平凡生活的和谐恬静,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重点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
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难点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课前演讲一、导入新课。
议议“饮酒”。
(1)古人喜相逢也罢,悲离别也罢,问苍天感“人生几何”之时,怀才情伤君主不识之际,总爱一杯两盏淡酒寄托情感。
同学们从查找的资料中看出了什么端倪了吗?(2)学生畅所欲言,(老师从“酒与中国人”“酒与诗人”两方面提示。
时间控制在几分钟内。
)3、归纳:酒与中国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酒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十分显著的。
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我们学过的作品中有这样的作品吗?有,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等。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以酒为题材的诗,陶渊明的《饮酒》。
视频朗读二、读读《饮酒》。
(通过配乐视频朗读加强学生感知。
)三、品品《饮酒》。
1.诗中哪个词语最能再现诗人的情感?悠然!(引导学生学会从诗歌本身寻求把握诗歌情感的切入点。
)2.按理说每天带月荷锄归的劳作生涯单调、枯燥和疲乏,陶渊明为什么却如此“悠然”?(学生发表看法。
老师引导。
)因为田园风景的幽美淡适。
这一切与官场生活的庸俗、黑暗、不自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3.指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意象“菊”“南山”“山气”“夕阳”“飞鸟”,调动自己的想象力,闭上眼睛,由“黑白电影”放映为“彩色电影”,再转化为“有声电影”。
《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1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体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本诗内容理解难度不大,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易为学生接受。
因此,应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帮助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寄寓的情感。
3、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浅层次的诗歌理解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诗句的赏析,作者情感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
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在读中理解诗歌内涵,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目标1、通过诵读,能够体会本诗的韵律;2、通过批注赏析,能够品味诗句中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3、通过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能够理解本诗的思想情感。
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把握语气、语调、语速,通过和不同诗歌的比较,体会不同诗体不同的韵律特点,以此检测学生的朗读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其中的含义,理解诗歌大意。
给学生一个例子,体会关键字词所传达的情感,随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赏析,感受诗歌用字的精炼传神。
第26课《饮酒》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辨析平仄入声,并学会用旋律吟诵诗歌。
2.学会使用韵字品读法品读诗歌。
3.能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性描绘。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韵字品读法品读诗歌。
教学方法:吟诵、讨论、练笔预习导学一、什么是吟诵所谓“吟”, 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地读。
所谓“诵”, 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古人早就将“吟”和“诵”两字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词使用, “吟诵”作为一个词使用, 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二、自己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吟唱《饮酒》。
三、创作背景资料链接:《饮酒》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翻译: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
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
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
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
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四、查阅资料,完成诗人名片课堂共学一.创设情境,以声导入。
1、做个小游戏:我说,学生做反应。
2、学生齐喊老师好!黑板上书写“老师好”并询问学生含义。
3、我们光看字能看出文字的意思吗?诗歌只是看字能看懂诗吗?不能,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声音去解读诗歌,我们诗歌的声音都是有意义的,今天我们就通过吟诵去解读这一篇《饮酒》吧。
二.平平仄仄,以声入诗。
1.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
2.学生划分平仄,试着找到“入”声字。
(“结”“菊”“日夕”“与”“欲”)3.利用“平长仄短入促”吟诵诗歌。
三、一韵到底,以声达意1、本诗的韵脚是。
2、四人小组讨论,按照表格形式品读韵字,并说说你的感想。
四、且歌且吟,以声绘景。
(1)吟诵这四句写景的诗句,让眼前浮现出诗人描绘的景象。
(2)用诗歌对话诗歌:(要求用四字短语描述“菊”、“南山”、“归鸟”这三个景物,新创作的诗歌要与原诗歌的意境吻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陶渊明
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的身世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的意境
3、掌握诗歌中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及特点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背诵并默写本诗,体会作者表达的闲适心情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本诗所表达的归隐后愉悦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当我们背诵第一首唐诗时,便知道了李白,并且还知道李白爱喝酒。
但是呢,爱喝酒的文人在古代比比皆是。
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李白爱喝酒,善舞剑,更擅长于作诗,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晋,了解另一位爱喝酒、爱种菊花的文人——陶渊明。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名潜。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请同学朗读诗歌,试把握诗歌情感
播放录音,是同学们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全班集体朗读
目的:通过朗诵诗歌,是学生一遍体会诗歌的情感,一边达到背诵的效果。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一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自己再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试比较这两种版本的优劣?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