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教案华东师大第二分册

高一历史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教案华东师大第二分册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单元内容分析】两汉到南北朝的历史将近800年〔公元前202——589年〕,其中两汉的统一长达400多年,而在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中又表达出分分合合和分中有合的特色,并最终走向新的“大一统〞。

这一阶段的历史主要反映了:汉承秦制,革除前朝痹症,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

在此根底上,汉武帝加强集权,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

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

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根底的地方权利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场面。

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开展和民族交融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本单元涉及: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西汉前后200多年,前期的60、70年,经过休养生息,经济恢复,社会安定。

本课从“汉承秦制〞、“布衣将相之局〞、“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的三目中突出这一时代特色,一是表达汉承秦制的特色,即在革除前朝痹症之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二是布衣将相之局是西汉建朝的一大特色,同时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根本完毕;三是突出西汉初期汲取秦亡的教训,采取清净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形成“文景之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根底。

第9课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时代为西汉的强盛时期,本课以“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的盛世〞三目内容反映了这段历史。

汉武帝时代的强盛主要表如今:政治上形成“内朝〞、创设刺史、消除郡国,加强皇帝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儒表法里〞的统治思想;经济上兴隆的农业消费,处于当时世界前列;边疆上三打匈奴、开拓西域、管辖各疆,致使疆域辽阔,从而到达了“有为〞的统治,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

第10课东汉的兴衰东汉是刘秀继王莽“新〞朝之后而重建的汉王朝,本课的“光武中兴〞和“东汉的衰败〞二目从一“兴〞一“衰〞中突出了东汉历史的特征。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11课 割据与分立 课 一、赤壁之战 时间: 时间:208年 年 交战双方: 交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交战于赤壁 结果:曹军战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结果:曹军战败,
第11课 割据与分立 课 二、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
政权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曹魏 220年 221年 蜀汉 221年 229年 孙吴 229年
南朝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课 二、南方经济的发展 1、农业: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 、农业:江浙、湘赣、 2、手工业:制瓷、制盐等 、手工业:制瓷、 3、商业:长江中下游出现了大城市、海外贸易 、商业:长江中下游出现了大城市、 (北民南迁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北民南迁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 第9课 汉武帝时代(西汉中期)(“有为”) 课 汉武帝时代(西汉中期)( 有为” 西域管理方面 方面: 三、西域管理方面: 1、对匈奴的三次战争,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 、对匈奴的三次战争,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 2、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 、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课 一、东汉的建立 公元25年 刘秀(光武帝),定都洛阳, 公元 年,刘秀(光武帝),定都洛阳,重建汉朝 ),定都洛阳 (东汉) 东汉) 二、统治策略: 统治策略: 积极效果:“光武中兴” 积极效果: 光武中兴” “柔道”政策 柔道” 消极影响: 消极影响:地方豪强势力威胁统治
)(“ 第9课 汉武帝时代(西汉中期)(“有为”) 课 汉武帝时代(西汉中期)( 有为” 一、政治方面: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政治方面: 方面 1、加强皇权,裁抑相权,确立内外朝制; 、加强皇权,裁抑相权,确立内外朝制;
中央官制
2、创设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地方 、创设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制度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 、颁布推恩令,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复习课件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复习课件
南方的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历史上合称这四朝为 “南朝”。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仍在继续,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形 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和北方作物的 引入等,表明农业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 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 展。这一时期,活动于南方山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 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复习课件
知识网络
考点分析
考点1:汉承秦制(B)
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 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于是,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 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 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 “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考点10: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A)
鲜卑族拓拔部原为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后向西南迁移,建立政权,国 号魏,史称“北魏”。此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势力日益强盛,陆续攻灭诸国,至 439年,统一北方。这一局面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历史上将北 魏及其后继政权合称“北朝”。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立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立

3.汉初“无为而治”政策的影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 响 济的恢复 ⑴ 积极影响
⑵①.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 消极影响 ②.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 因素越来越凸显。
西汉初刘邦等主要采取了“无为而治” 的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 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 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刘邦从一 个布衣而为大圣皇帝,彻底结束了上古几千 年的世卿世禄制度,开创了“汉初布衣将相 之局”,打破了人们的种族血统观念。文帝、 景帝时,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 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
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西汉全图西汉全图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经纬天下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1.背景 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 2.内容 ⑴ 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 地方郡县制度,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 然不同。 ⑵ 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 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3.结果——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 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 “吴楚七国之乱”。
2.“文景之治” ⑴ 内容 ①.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天下百 姓的田租; ②.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 等严刑苛法。 ③.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 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⑵ 结果——形成了“文景之治”。“吏 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1.黄老思想 ⑴ 来源 ⑵ 主张 ⑶ 目的 ⑷ 原因 2.“文景之治” ⑴ 内容 ⑵ 结果 3.汉初“无为而治”政策的影 响 ⑴ 积极影响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课件 华东师大版第二册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课件 华东师大版第二册
赵毅《中国古代史》
15
胡床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 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 颓废之躯,旧燃既除,新机重起, 扩大恢张,随能别创空前《北魏帝王出御图》
18
6
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邻长;五邻 为里--里长;五里为党--党长(负责 催缴租税、征发徭役)整理户籍,方便政府计 口授田---樊树志《国史概要》
“民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赵毅《中国古代 史》
7
“中央政府官员按照品级高下、地方官吏 依照辖区户口多少分别确定出不同的俸禄 标准,以粟帛为官俸,定期发放…” ----赵毅
“北方人口大量增加,最多时达到500余万 户,超过西晋太康年间南北人口总和的一 倍……”--赵毅《中国古代史》
13
三国魏晋南北朝向自然经济回归
人口变迁图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三国220A.C. 东晋南朝 十六国北方 北魏515A.C.
0 万人
14
“汉族生活中出现了胡服、 胡食(胡饼、胡饭)胡 床、胡乐、胡歌、胡舞 等,极大地丰富了汉族 的经济、文化生活……”
《中国古代史》
“义赃一匹(布帛),枉法无多少,皆死” ----赵毅《中国古代史》
8
孝文帝:“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 武之地,非可文治……。” 《魏书·任城王传》)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摆风,讫 干山头冻死雀……《魏书.祖莹传》
钱穆:“洛阳……三国以来依旧 是全国文化中心”
9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 合
1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剑无括,粮食乏尽苦为 活?救我来!救我来!--《隔谷歌》
“千江里莺南啼之绿为映国红盛,矣水”村山--郭-《酒宋旗书风。》------杜牧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课件2华东师大版第二册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课件2华东师大版第二册

汉 武 帝 像
结合所学知识和史学方法(对比、史料解读、主 客观影响分析),预习汉武帝时代,思考汉武帝 是如何让他的国号成为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回到从前?走向未来?
确立黄老思想作为汉初帝国重建的指导思想
.叔孙通制礼仪
群臣饮酒争功,醉
患之
或妄呼,规拔范剑帝击国柱 秩序
竟欢朝哗置失酒礼巩,者固无皇敢权至吾乃上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陆贾造《新语》
马上得之宁可以 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
马上治之完乎善? 黄老圣思陛想下安得而有之?
行仁义,法先圣
更儒具现实性包容性
尾声:树欲静而风不止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 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尤多阙焉” ——《汉书•武帝纪》
. 七国之乱之后的诸侯问题该如何进一步解决? . 白登之围、边和边战的汉匈关系该如何处理? . 从求富贵转向求太平世后的灵魂该如何灌注? . 中央集权大一统下的皇权该如何进一步加强? 且看汉武帝如何让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萧何做《九章律》: 废除秦律中参夷连坐之苛法
汉文帝改革刑法: 肉刑不用、非谤不治、罪人有期、除去阴刑
如何恢复并发展生产?
轻徭薄赋 休养生息
时间 秦末 高祖 景帝
租税 三分之二 十五分之一 三十分之一
劳役
米价石
无限期
万钱
每年一个月 五千钱
每三年一个月 数十钱
——叶小兵《互动中国历史》
抉择二: 刑政还是德政?
再岁被现项帝羽封国为汉王
称帝 整岁称肃帝朝臣定于一尊 法岁称理帝情理很大阻力
亡命无赖之徒,布衣将相之局
姓名 官职
李斯 丞相
淳于越 仆射
尉缭 蒙恬
王翦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立PPT课件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立PPT课件
结果: “吴楚七国之乱” 原因:汉朝初年,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 定的意愿。
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2.布衣将相之局形成的背景、内容、结果。
背景:西周通行的世卿世禄制度 战国以军功授爵和由国君任命官吏 秦末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观念,已经深入人
心。 内容:农民、地方县吏、士卒都被封为将相重
臣。 结果: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1.完成: 《练习册》中的“基础练习”
2.默写:(5分钟内完成) ⑴ 汉承秦制的内容、结果;汉初实施黄老 思想的原因。 ⑵ 布衣将相之局的背景、内容、结果。 ⑶ “文景之治”的内容
1.汉承秦制的内容、结果;汉初实施黄老思想的原 因。
内容: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 宽简疏缓。
郡县制、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国并行 的局面。
①.到汉朝初年,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 望社会安定的意愿。
②.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2.“文景之治” ⑴ 内容
①.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 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天下百姓 的田租;
②.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 严刑苛法。
③.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 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1.黄老思想 ⑴ 来源 ⑵ 主张 ⑶ 目的 ⑷ 原因
2.“文景之治” ⑴ 内容 ⑵ 结果
3.汉初“无为而治”政策的影 响
⑴ 积极影响
1.黄老思想 ⑴ 来源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 学派
②.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 ⑵ 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 ⑶ 目—的—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⑷ 原因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第二分册 第3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9

第二分册 第3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9

第9课汉武帝时代一、从“无为”到“有为”1、“有为”原因汉初的“无为而治”不适合大一统帝国的治理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为汉武帝实行“有为”奠定了经济基础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锐意进取2、汉武帝“有为”政策(1)政治中央:加强皇权集权,裁抑丞相职权:设立内外朝制“内朝”(中朝):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宫廷决策核心“外朝”: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创设刺史制度,中央特派监察官员,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权力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经学化)1、背景汉武帝继位后(国力强盛),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成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2、汉儒大家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

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

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一统维护政治上的统一3、汉武帝措施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成为官学。

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

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

郡县也设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后备人选。

4、结果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汉代以后,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梁启超、章太炎、邓实、刘师培等著名学者,共同认定汉武帝时“罢黜面家,独尊儒术”就是学术文化的专制独裁,是造成中国文化学术落后的祸根罪源,也是导致中华民族濒于灭亡的重要原因。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思考:你是否同意以上材料的观点?请谈谈你理由。

消极:推行“独尊儒术”后,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儒学成为了历代王朝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教案、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内容,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以下基础知识:对古代历史的初步了解,对中国历史的分期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对历史事件的了解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需要教师引导梳理和总结。
4.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选择一本关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书籍,阅读后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通过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拓宽知识视野。
5.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针对以下话题展开:
a.你认为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变革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b.在这一时期,哪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展示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我国疆域的变化,激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好奇心。
2.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历史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从两汉时期到南北朝时期,我国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变化背后的历史原因。
2.请学生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a.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c.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d.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要求: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字,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运用所学知识对选题进行分析。
3.请学生以时间为线索,绘制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大事年表。要求:年表内容充实,涵盖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年表形式清晰、美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中国古代史单元章节复习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公元前202年——589年)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BC202—589) ●总体特征:大一统帝国的分分合合时期(线索图)
①统一——分裂——统一(?); 一、政治: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③ 治国思想的演变
二、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开始开发
2.设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配经师授学。
影响:
① 儒学成为“经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② 为儒学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③ 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实质:注重改正朔,易服色等礼仪制度,实质是“儒表法里”。
实行推诸侯国 (嫡长子)
长次 三 子子 子
“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
一、政治:③ 治国思想的演变
(秦:法家)——汉初:黄老思想——汉武帝:儒家思想
问题:治国思想的演变是什么因素决定? 一定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适应政治大一统需要。 具体措施:1.定儒学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
一、政治: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1、汉承秦制 • 2、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
决策机构
皇帝
执行机构
中朝(内朝) 外朝
尚 侍常 书 令 中侍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有事上报
九卿
设刺史制度, 加强对地方监督
1.在全国设置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 2.刺史每年八月出巡,监察官吏,抑制豪强。
推恩令的效果
民族融合的途径(汉胡互化)
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例如秦、汉、唐、元、 明、清各朝。 ②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例如秦始皇的移民政策、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下令鲜卑人学说汉话等。 ③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例如文成公主人藏,俺 答汗同明朝和好。 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西 晋末年北方的流民起义。 ⑤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⑥民间杂居并互通婚姻等。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历史)教学设计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历史)教学设计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历史)教学设计更多XX计划单元内容分析两汉到南北朝的历史将近年(公元前--年),其中两汉的统一长达多年,而在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中又体现出分分合合和分中有合的特色,并最终走向新的"大一统"。

这一阶段的历史主要反映了:汉承秦制,革除前朝痹症,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

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着名的强国之一。

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

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

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本单元涉及:第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西汉前后多年,前期的年,经过休养生息,经济恢复,社会安定。

本课从"汉承秦制""布衣将相之局""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的三目中突出这一时代特色,一是体现汉承秦制的特色,即在革除前朝痹症之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二是布衣将相之局是西汉建朝的一大特色,同时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三是突出西汉初期汲取秦亡的教训,采取清净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形成"文景之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第课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时代为西汉的强盛时期,本课以"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的盛世"三目内容反映了这段历史。

汉武帝时代的强盛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形成"内朝"创设刺史消除郡国,加强皇帝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儒表法里"的统治思想;经济上发达的农业生产,处于当时世界前列;边疆上三打匈奴开拓西域管辖各疆,致使疆域辽阔,从而达到了"有为"的统治,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

上海市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9课汉武帝时代讲义 华东师大版第二册

上海市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9课汉武帝时代讲义 华东师大版第二册
——《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历史解释 历史史实
漠北战役: 卫青、霍去病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 兢焉惧弗任……遂登封泰 山,至於梁父,而后禅肃 然。 ——《史记·孝武本纪》
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 四夷八蛮,咸来供职。
汉武帝时代社会万象
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 ——《汉书·五行志》
壹贰叁肆


中地 央方




中央直接 统辖的郡
推恩
侯侯侯 国国国
烦恼二:相权过大
上初即位……(田)蚡以肺附为 京师相…… 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 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两千 石…… 上乃曰:君除(任命)吏尽未? 吾亦欲除吏。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最高统治者

方执

案行
中央政府
内外朝制
皇 帝
丞相
“众建诸侯 而少其力”。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 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

结果,不了了之
文帝时期
结果 七国之乱败, 诸侯实力 大减。
“分封王权是权宜之计, 彻底废除分封势在必行”
《许诸侯王分子弟邑诏》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 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汉书》
王国问题的解决:推恩令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
汉武帝时代社会万象
壹贰叁肆












大司农颜异“腹诽罪”
汉武帝时代社会万象
“算緡”:收10%财产税 “告緡”:举报占一半家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汉承秦制 • 2、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
皇 帝 中朝(内朝) 常 侍 尚 书 中 侍 令 外朝 丞 御 史 大 相 夫 尉 太
设刺史制度, 加强对地方监督 1.在全国设置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 2.刺史每年八月出巡,监察官吏,抑制豪强。
推恩令的效果
实行推恩令前 诸侯国( 诸侯国(父) 实行推恩令后 诸侯国( 诸侯国(父) 长 子 次 子 三 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适应政治大一统需要。 原因:适应政治大一统需要。 定儒学为官学, 定儒学为官学 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 具体措施:1.定儒学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 2.设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配经师授学。 2.设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配经师授学。 设立太学
实质:注重改正朔,易服色等礼仪制度,实质是“儒表法里”。 注重改正朔,易服色等礼仪制度,实质是“儒表法里”
二、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开始开发 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国: 三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南北朝:区域经济的发展 南北朝:
三、民族: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趋势 民族:
概念阐述
南北朝形势图
——分裂——统一 一、政治:①统一——分裂——统一(?); 政治: 统一——分裂——统一(
问题1:统一帝国走向分裂的原因? 问题 :统一帝国走向分裂的原因?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东汉豪强地主 原因: 原因: 三个特征: 三个特征: 影响: 影响: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 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 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 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 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又有汉族 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 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双向互动) 。(双向互动 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双向互动)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都为中华文明 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融合的途径(汉胡互化) (汉胡互化)
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例如秦、汉、唐、元、 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例如秦、 清各朝。 明、清各朝。 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例如秦始皇的移民政策、 ②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例如秦始皇的移民政策、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下令鲜卑人学说汉话等。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下令鲜卑人学说汉话等。 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例如文成公主人藏, ③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例如文成公主人藏,俺 答汗同明朝和好。 答汗同明朝和好。 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 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西 晋末年北方的流民起义。 晋末年北方的流民起义。 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⑤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民间杂居并互通婚姻等。 ⑥民间杂居并互通婚姻等。
影响:
儒学成为“经学” 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① 儒学成为“经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为儒学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 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② 为儒学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 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统治思想和 ③ 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东汉陶楼
——分裂——统一 一、政治: ①统一——分裂——统一(?); 政治: 统一——分裂——统一(
问题2:隋统一的因素? 问题 :隋统一的因素? 经济上:区域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开始开发 区域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民族关系上: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趋势
一、政治: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政治:
中国古代史单元章节复习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公元前202年——589年) 分合 (BC202—589) (BC202—
●总体特征: 总体特征: 线索图) 大一统帝国的分分合合时期(线索图) ①统一——分裂——统一(?); 统一——分裂——统一( ——分裂——统一 政治: 一、政治: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③ 治国思想的演变 二、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开始开发 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民族: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趋势 民族:
诸侯国 嫡长子) (嫡长子)
“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 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 藩国始分
一、政治: 治国思想的演变 政治: ③
汉初: 汉武帝: (秦:法家)——汉初:黄老思想 法家) 汉初 黄老思想——汉武帝:儒家思想 汉武帝
问题:治国思想的演变是什么因素决定? 问题:治国思想的演变是什么因素决定? 一定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 一定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