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隋代】玉器全集【49P】 九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导语:魏晋南北朝从公元 220 年至公元 589 年, 369 年间共有30 余个王朝在这个阶段存在。

其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政权更替频繁。

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从汉代玉器的辉煌期进入到了玉器发展的低潮期。

中国玉器发展史也从此告别了“王玉时代”,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赏玩玉为主,并走进了商品流通领域。

魏晋南北朝从公元 220 年至公元 589 年, 369 年间共有 30 余个王朝在这个阶段存在。

其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政权更替频繁。

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从汉代玉器的辉煌期进入到了玉器发展的低潮期。

中国玉器发展史也从此告别了“王玉时代”,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赏玩玉为主,并走进了商品流通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不绝,交通不畅,玉材来源受阻,数量不足,动摇了玉器制作的物质基础。

《北史西域》记载:“于阗国,在月末西北,葱岭之北200 余里,东去鄯善千五百里,南去女儿国三千里,城东 30 里有首拔河,中出玉石。

”《梁书诸夷》“渴盘陀国,于阗以西小国,产金,玉……王姓葛沙氏。

”文献中所记载的于阗国,渴盘陀国都是盛产优质玉料的地区,可是连年的战争,玉石之路小国林立,致使“昆仑玉不能至矣。

”大量的优质的玉料无法运到内陆,造成玉料紧俏。

所以这一时期的玉器材质除了有部分和田玉,更多是地方玉、玛瑙、琥珀、滑石(图 2)、绿松石、青金石等。

图 1 魏晋南北朝龙形玉佩图 2 魏晋南北朝滑石猪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割据,战争不断,对人力资源枯竭式的使用直接导致从事玉器手工业的人员大量减少,工艺基本上沿袭汉代的风格,但已逐渐衰竭,大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器型,大致可分以下几类:1.丧葬用玉自三国曹魏时起朝廷明令禁止厚葬,薄葬之风兴起,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用玉大大减化。

玉衣在这个时期已经不再制作,九窍玉也很难找到成套的,玉琀玉握的制作水平也不如以往。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解读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解读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解读声明:文章转载自中华艺术网,仅为转载,侵权可联系删除。

隋、唐两朝,政治安定,经济繁荣。

在良好的社会环境里,玉器工艺美术的发展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出土的玉器有刀、杯、羽觞、璜、飞天、镯、带板、哀册等。

其中重要的有隋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和金镶白玉镯。

这两件玉器琢磨精细,质地温润,光泽柔和,加之金玉互为衬托,益显富丽而高雅。

西安唐窖藏出土的番人玉带板,为唐代官府用玉,琢刻上的大刀阔斧与当时的壁画、雕塑风格相一致。

广东韶关张九龄墓出土的玉角形器、玉垂云、玉璜等光素佩饰,从琢磨工艺角度不值一提,但对研究唐代佩饰的组合与形式颇有价值。

传世玉中的青玉人物椭圆杯、青玉云形杯以及双鹿寿带、双凤等,都是比较优秀的玉器。

动物玉雕近似当时的石雕风格。

五代玉器出土甚少。

南唐李昪墓出土的青玉哀册二十八片、杭州三台山五代墓出土的青玉双鸳鸯步摇二件、合肥西郊南唐墓出土的银鎏金玉步摇二件,做工都很细腻。

又如四川成都王建墓出土的玉带板,琢工近似唐玉带板而稍显粗犷,是西蜀王室玉作的标准器物。

通过这些例证可以了解,隋、唐、五代玉器与当时绘画、雕刻等工艺美术的发展相吻合。

李鉴宸先生认为:“人物、动物形玉器,重在揭示对象的精神世界,对其形体采取夸张手法以突出关键部位,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碾琢方面,擅用较密集的阴线装饰细部,类似绘画上的铁线描,有的隐起注重起伏,而不加任何刻饰。

总而言之,隋、唐、五代玉器着眼于对精神状态的表现,对形体虽有夸张,但不失法度,浑厚自然,气韵生动”。

在隋、唐、五代玉器艺术的基础上,宋、辽、金玉器得到进一步发展。

南北两宋与辽、西夏、金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其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极为密切,对民族的联合与交融起到积极作用。

金石学的兴起,促使古玉的收藏和考证之风萌发。

“唐创新,宋摩古”,这是人们对唐、宋两个王朝不同艺术思潮的总评价。

鉴赏家往往唐、宋并提。

如明人高濂评唐、宋玉器云:“自唐宋以下,所制不一……碾法如刻,细入丝发,无隙败矩,工致极矣尽矣。

高清镜头下的汉代出土玉器(建议收藏)

高清镜头下的汉代出土玉器(建议收藏)

高清镜头下的汉代出土玉器(建议收藏)汉高祖刘邦封自己的弟弟刘交为楚王,都城设在彭城(今徐州)。

在汉初分封的诸侯国中,楚国疆域广阔、经济发达,丰沛更是高祖刘邦的故乡,这使楚国在当时有着特殊的地位。

2007年徐州黑头山1号墓出土白玉谷纹璧西汉早期汉景帝时,第三代楚王刘戊因参与“吴楚七国之乱”失败而亡,楚国受到重创。

但因其经济发达、地理位置重要,几经兴废,直至东汉明帝废除楚国改彭城国,共存在了270余年。

历史记载楚国共有13位楚王,12位生活于西汉时期,可以说见证了西汉中央与地方诸侯国关系的历史。

徐州境内有众多楚国王侯及贵族墓,如今已探查和发掘楚王及王后墓葬十余座。

在众多已发掘的楚王墓中,狮子山汉墓以出土大量精美玉器闻名于世。

竖式S形玉龙更是成为汉代以龙为造型文物的经典,代表了西汉楚国制玉的最高水平。

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碧玉龙纹谷纹璧西汉早期2016年11月2日,《龙飞凤舞——汉代诸侯王墓出土玉器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月15日)。

本次展览由北京艺术博物馆与徐州博物馆联合举办,是北京艺术博物馆推出的“中华文明之旅:中国古代玉文化系列展”的第七个展览。

展览展出来自徐州博物馆馆藏的西汉楚国王、侯贵族墓葬出土的玉器89套(120件)。

本次展览注重汉代玉器的区域性特征和高等级墓葬用玉制度,以来自狮子山、北洞山楚王墓的各类玉器为主,包括:具有楚式玉器风格的龙、凤造型装饰玉,仅在北洞山楚王墓发现的鳞片状玉衣片等。

此外,展览还包含了楚国列侯、楚王亲族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包括:火山刘和墓的银缕玉衣,是现存唯一一套完整的西汉时期的银缕玉衣;骆驼山汉墓出土一套保存完好的西汉时期贵族女性佩戴的组玉佩;后楼山汉墓出土的玉面罩,是西汉早期仅次于玉衣的一种高级葬玉。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夔龙纹玉璧是西汉时期较为流行的丧葬用玉,广州的南越王墓、满城窦绾墓都出土有与这件玉璧形制和纹饰非常相似的玉璧。

根据该玉璧的尺寸和质地推测其应为楚王的敛尸玉璧。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鉴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鉴定

玉坠等。这些玉器大多造型小巧,制作精致,上 面均有用于穿系的小孔,主要出土于墓主腰部或 腰部以下。玉璜、云形玉珩、梯形玉佩和半月形 玉佩的数量较多,它们组成的成套佩饰是这一时 期常见的玉佩形式。从未被盗掘的西晋刘弘墓和 北周王士良墓看,这几种玉器的组合方式是:云 形玉珩和半月形玉佩在上,玉璜和梯形玉佩悬其
耳饰。玉剑饰是嵌于铜剑或铁剑上的玉饰,汉代 称之为玉具剑。完备的玉具剑包括剑首、剑格、 剑璏和剑珌四种玉饰,大多出自级别较高的汉代 诸侯王墓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玉剑饰的数量和 种类大大减少,仅见玉剑首和玉璏。
实用玉器包括玉印、玉钗、玉带钩,玉棋子、
那张扬的个性向人们展示他用音乐来换取的金钱,当 1900 礼貌的向杰里罗伸出的时候
那张扬的个性向人们展示他用音乐来换取的金钱,当 1900 礼貌的向杰里罗伸出的时候
这一时期的玉器用途,可大致分为两类:一 类为墓主生前使用的玉器;另一类是专用于送葬 的玉器。
墓主生前用玉有礼仪用玉、随身佩饰和实用 品。
礼仪用玉包括 I 型 a 式、b 式玉璧和玉琮。
璧、琮和圭、璜、璋、琥是传统的六种礼玉,先 秦时称为六瑞,《周礼》典瑞、考工记都详细记 载了它们的形制及在礼仪上的用途。汉代时,这 六种玉器的礼制意义大大减弱,且不见璋与琥, 璜主要用于佩饰,琮则改作他用,只有璧与圭作 为礼玉应用于朝仪、聘礼或祭祀等仪式中。三国 两晋南北朝礼玉的用途虽不见于文献记载,但其
那张扬的个性向人们展示他用音乐来换取的金钱,当 1900 礼貌的向杰里罗伸出的时候
形制与两汉相同,其意义也应一致。此期的礼玉 数量比汉代进一步减少,说明传统礼玉的使用已 近消失。
随身佩饰是这一时期玉器中数量最多的一 类,包括璜,环、玦、云形玉珩、梯形玉佩、半 月形玉佩、心形玉佩、玉虎、玉剑饰、玉串饰、

玉器PPT课件

玉器PPT课件

.
2
玉器之时代与特征
商代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至隋唐 明清
时代
粗糙,但有立体感 呆板,规范
各式各样,“德”的象征 精美奇特,贵族象征 玉器之巅峰
特征
.
3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龙形 器
河姆渡文化玉器---双凤朝阳
.
新 石 器 时 代 玉 器
4

良渚文化玉器---神人 兽面纹玉琮
石 器
龙红 山 文 化 玉 器
三、按用途:(1)玉兵器 (2)玉工具 (3)礼器玉 (4)丧葬玉 (5)佩饰玉 (6)玉器皿 (7)玉摆件
.
30
硬玉
蓝田玉
硅孔雀石
南 阳 玉
阿 富 汗

.
31
玉器纹饰
• 玉器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 特别是龙纹和蟠螭纹,在古玉器中所占比重较大。此外尚 有饕餮纹、谷纹、蒲纹、蚕纹、乳钉纹以及各种人物、花 卉纹等。商、西周多龙、蟠螭、饕餮、云雷纹;春秋、战 国多蒲、谷、乳钉等纹;两汉多勾云纹,谷、蒲等纹亦较 常见;隋、唐多飞天、花卉。
.
6
商代玉器
• 商代是我国目前所发现 的第一个有书写文字的 奴隶制国家。商代文明 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 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 称。
.
7
商代玉器
• 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 多,琢制也一般较粗 糙。商代晚期玉器以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玉器为代表,共出玉 器755件,按用途可分 为礼器、仪仗、工具 、生活用具、装饰品 和杂器六大类。
.
12
西周玉器
• 西周玉器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 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西 周玉器没有商代活泼多样,显得有点呆板,过于 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 系。

魏晋南北朝玉器与玉文化

魏晋南北朝玉器与玉文化
保护与传承
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魏晋南北朝玉器的保 护和传承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一些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开始 致力于收藏和研究魏晋南北朝玉器。
创新与发展
当代的玉雕师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将现代审美观念和科技手段融入到玉器创作中,使魏晋南北 朝玉器的传统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魏晋南北朝玉器对后世玉器的影响
1 2 3
工艺传承
魏晋南北朝玉器在工艺上承前启后,既继承了汉 代玉器的传统,又为唐宋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艺术风格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艺术风格独特,对后世的玉器 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表现人物和动物 形象方面。
文化内涵
魏晋南北朝玉器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后 世的玉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
审美价值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审美价值高,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雕刻精细,展现出高 超的艺术美感。
文化内涵
魏晋南北朝玉器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信仰等影响,表现出浓厚的文 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同时,玉器也是当时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具有重要的 社会意义。
04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影响与价值
制作工艺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制作工艺精湛 ,主要采用线刻、浮雕、镂雕等 工艺手法,表北朝玉器的造型与纹饰
造型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造型独特,以人物 、动物、植物等形象为主,形象生动 ,富有生活气息。
纹饰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纹饰丰富多样,有 云纹、莲花纹、龙纹、凤纹等,寓意 吉祥如意,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神话色 彩。
如玉佩、玉镯、玉簪等, 用于装饰和美化个人形象 。
葬玉
如玉琀、玉握等,用于陪 葬或保存尸体。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魏晋南北朝(上)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魏晋南北朝(上)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魏晋南北朝(上)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魏晋南北朝(上)二,魏晋南北朝隋唐玉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

在这一时期,玉器工艺比两汉显得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做工也显得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

表明古代玉器史已由高度发达的、处于巅峰地位的两汉玉器工艺,渐渐向它的低谷滑落。

同时又出现了向新功能、新领域转化的萌芽。

隋唐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国富民强,也反映在玉文化的发展上,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隋唐玉器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

佛教题材玉器有飞天,肖生玉有立人、双鹿、寿带、凤等,都受到当代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影响。

此时玉器加工技艺已趋成熟,砣法简练遒劲,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气韵,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隋至盛唐玉器,不论是简练还是精琢,其处理都恰到好处,均可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唐碧玉雕花镜,直径7.1厘米,厚1厘米重119克。

整体器形与唐代铜镜一致,镜面略隆起,镜背微凹,有三组隐起的牡丹花,用短小平行有力的阴线纹勾划,花形饱满,装饰性强。

唐代铜镜较为多见,以玉做镜,目前仅知此一例。

唐青玉龙纹璧。

外径7.9厘米厚0.6厘米,内径3.2厘米重79克。

青白玉,间有片状、点状黑色斑。

扁圆体,中间有孔,以宽的阴线刻划二龙互相追逐,龙吻部略尖,口大张,拱背,尾和后肢相交缠,具有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龙的典型特征,与浙江五代吴汉月墓墓室的浮雕青龙相似。

背面广素,有三对穿孔,为嵌件。

唐墨玉马。

长3.9厘米高2.5厘米,重24克。

玉料灰白色间有黑色点状斑,圆雕。

马跪卧伏,垂首,双耳直立,橄榄形眼,马尾盘卷,背至底部有一长方孔,体态丰满,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

唐青玉云纹壁,直径12.3厘米重224克。

青玉,带黑色斑点。

古代为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所用礼器。

主题纹饰为四朵如意云头,云头由花心、花瓣、花尾组成,云尾短而宽阔成飘拂状。

云头整体弧形线段雕琢得优美流畅,每条弧形线段由多条小直线组合而成,其整体图案构思简练,布局合理,与陕西僖陵所出琉璃璧上的云纹相似,是件晚唐时期的代表作品。

中国古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中国古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中国古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中国古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在中国玉器工艺史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度发达的汉唐玉雕间的低潮,出土玉器极少,而且都具汉代遗韵,有所创新者,唯有玉环和玉盏。

究其原委,当时不爱好琢玉,而盛行吃玉。

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炼丹术的影响下,觅玉、吃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早期玉器的美术价值的礼仪观念,这时消失殆尽。

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在玉器史上,隋代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

著名的玉器有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琢磨精细,质地温润,光泽柔和,金玉互为衬托,富丽高雅。

唐代玉器数量虽不多,但所见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艺极佳。

唐代玉匠从绘画、雕塑及西域艺术中汲取艺术营养,琢磨出具有盛唐风格的玉器。

八瓣花纹玉杯,兽首形玛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艺术的真实写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玉器风格基本继承两汉传统,但实物流传甚少,墓葬出土数亦不多。

可这一时期,却是中国玉器由抽象向写实发展的转折点。

01三国曹魏玉杯
02魏晋玉兽
03魏晋玉龙离纹佩
04东晋玉璜
05东晋玉佩
06六朝白玉辟邪
07六朝旧玉猪
08六朝玉带头
09六朝玉辟邪
10六朝玉羊
11六朝玉娃娃镇纸
12南朝早期龙凤形玉佩
13南北朝瑞兽
14隋金扣玉盏
15唐玉佩
16唐飞天玉佩
17唐玉镇
18唐玉胡乐人
19唐圆雕狮子
20唐玉马。

中国古代玉器图集

中国古代玉器图集

中国古代玉器图集一.玉圭玉圭《说文》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

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

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

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

《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现在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不少问题有待研究。

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

今日所见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

清代伪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新石器时代的“玉圭”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圭。

这种长条形、平首带穿的玉器多见于龙山文化,以素面为多,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美者刻有兽面纹。

纹饰系用利石刻成,有明显的刻划痕迹。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

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 5至20厘米。

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

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

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

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

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

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战国玉圭附:玉圭的用法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

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王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比如,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级;同时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

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琰圭——持有者行使处罚的职能。

中国玉器的四个时期,包括哪些朝代

中国玉器的四个时期,包括哪些朝代

中国玉器的四个时期,包括哪些朝代中国玉器的四个时期包括:史前时代、先秦时代、西汉时期以及北宋时期。

1、史前时代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表明,我国若干新石器文化圈内,都或多或少地出土有玉器。

而在国外,早期玉器的出土地点却屈指可数,只有亚洲的贝加尔湖、大洋洲的新西兰及南北美洲等几处,而且出现的时何较晚,延续时间也不长。

新石器时期玉器的演变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各地区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传承的关系。

代表性的有兴隆洼文化、松泽文化、含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

2、先秦时期商周时代,玉器的数量、品种及制作工艺有明显的提高。

礼器类的玉器,已出现了“琮、璧、圭、璋、璜、琥”六种“瑞玉”,此外还有生产工具和戈、矛、斧等武器类玉器,出土时,均无使用痕迹,并不是实用之物。

实用器皿有臼、杯、梳、耳勺、带钩等。

有的青铜器配件上还装有玉质部件,成为珍贵的复合器。

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了700 多件玉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圆雕或浮雕的人像和各种动物,在造型上既有写实性,又有丰富的想象力,是这一时期玉器中的珍品。

3、西汉时期从发掘出土的汉代玉器看,西汉前期,由于经过秦末的战乱,玉器手工业没有什么发展和创新,当时的玉器造型和纹饰,主要是承袭了战国以来的传统;汉代中期以后,新的品种和器形陆续出现,玉器制作工艺上逐渐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在雕琢工艺方面,西汉时期透雕、圆雕、高浮雕的玉器增多;在造型、纹饰的风格上,西汉时期也有较大的变化,一些富有现实感和生命力的像生类玉器,把形与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艺术水平大大超过了先秦的玉器。

这一时期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4、北宋时期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

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金石艺术,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给予巨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

图释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

图释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

图释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展开全文秦代玉器出土并不太多,目前所见精品亦少,主要由玉璜、剑饰、龙佩、环、带钩等。

两汉是目前发现玉器最多的时代,其玉器丰富多彩,不仅品类繁多,而且工艺精湛。

两汉玉器的纹饰与造型艺术,有着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纹饰与造型被后世仿效至今。

如螭纹、龙纹、凤纹、熊纹、虎纹、鸟纹等,不仅有着结实的肌肉,矫健的身躯,而且其身体的扭曲游动感,是后世玉雕所无法比拟的。

白玉青龙朱雀栩紫轩藏魏晋南北朝玉器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各朝代,有着约360余年的历史,此期由于朝代频繁更迭,战事不断,政治分裂,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玉器制作从两汉的高峰跌落下来,出现了数量少,品种少,工艺简单的低潮现象。

此期纹饰明显简约,素面玉器增多,虽也有龙纹、螭纹、云纹、谷纹等纹饰,但已不似两汉时生动有力,高浮雕器物减少,多平面片状素面器,玉器抛光亦较为粗糙,白玉少见,多为青玉、青白玉,滑石器增多,以补玉料之不足。

白玉螭纹佩栩紫轩藏谷纹战国至汉代玉器装饰纹样。

形似谷粒,饱满凸出,抚之有扎手感。

制作时先以管钻钻出圆形外形,再打蒲格,再以小坨具修成谷粒形象。

南越王墓曾出土未完成的玉壁,上面还保留了这种纹饰的制作工艺,所见谷纹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阴线勾勒谷粒轮廓;一种砣成谷粒漩涡状,无阴线装饰。

后一种谷粒自然饱满,制作难度更大,立体感更强,常见于玉壁、玉璜、玉管、龙佩等玉器上。

涡纹战国至汉代玉器装饰纹样。

形似谷纹,但谷粒顶端平缓,无扎手之感,似水涡状,故称涡纹。

制法与谷纹相似,但起凸平缓,有时将顶面磨平,并以阴线勾勒轮廓,有时各纹饰间的阴线相连,常见于玉璧、玉环、玉璜等丧葬用玉及装饰用玉上。

蒲纹战国至汉代玉器装饰纹样。

系仿古人所铺席子的纹饰,以细砣碾制成三组平行交叉线,将纹饰分成一个个小六边形,使中心自然拱起,呈六边形,顶部平,一般不凸出器表。

六边形与六边形间有近似等腰的三角形,常见于玉壁,玉环等器物上。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以下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1. 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这一
时期的玉器以玉璋、玉琮、玉璧等为主,主要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

2.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代使用玉器进
一步发展,玉器种类繁多,包括玉环、玉戈、玉琮等。

玉器的造型和纹饰上也出现了不少创新,如塑造人物形象的玉面具和玉雕。

3.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
的玉器制作技术更加精湛,纹饰更加繁复。

玉器种类增多,包括玉佩、玉璜、玉钺等,玉佩成为显贵身份的象征。

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玉
器的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

玉器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包括玉镯、玉圭、玉琮、玉佩等。

玉器的装饰纹饰丰富多样,形成了独特的汉代风格。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玉器的制作
技术进一步改进,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玉器作品。

这一时期的玉器以饰品为主,如玉佩、玉簪、玉珮等。

6. 唐宋元明清时期(公元618年-1912年):这一时期,玉器
的制作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玉器种类繁多,从饰品到器皿都有。

尤以明清时期的玉器最为精美,玉瓶、玉盘、玉镜、玉桌等成为贵族收藏和使用的珍品。

以上是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史,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对于古代玉器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和技术,也为懂得中国古代社会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13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13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13241、玉璧东汉直径 18.5厘米孔径 3.5厘米1959年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北庄汉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白色,温润有光泽。

两面皆饰谷纹,内外缘各有阴刻弦纹一圈。

242、玉透雕蟠螭饰璧东汉宽19.9厘米厚0.7厘米1959年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北庄汉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玉呈青灰色,细洁莹润。

璧面满布卧蚕纹,肉、好边缘为素面窄带纹。

壁上端有透雕双蟠螭纹附饰,蟠螭曲身相斗。

纹饰繁缛,琢磨精致,是汉代玉器中之珍品。

243、玉枕东汉长 34.7 厘米宽 11.8 厘米高 13厘米1959年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北庄汉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玉青绿色。

长方形,枕面两端隆起,中间微下凹。

饰阴刻双线勾连云纹,线条清晰、流畅。

此枕系用整玉雕琢而成,在汉代较为罕见。

244、玉带钩东汉长 21.8 厘米1959 年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北庄汉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玉白色,光洁晶莹。

钩体细长,中部隆起似弓,钩头琢一龙首,尾端雕饰虎头,五官清晰、逼真。

钩面及两侧均用阴线刻画勾连云纹。

背部有一方钮,饰花叶形图案。

245、玉猪东汉长 10.3厘米宽2.3厘米高2.8厘米1959年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北庄汉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白玉琢成。

作卧伏状,以阴刻线琢出猪的双耳、四肢及各部位轮廓,而腹下、嘴及尾部均随形琢成平面。

在下颌与尾部顶端各有一细小的横穿圆孔。

246、玉蝉东汉长6.4厘米宽3.3厘米1959年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北庄汉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玉白色,细腻光洁,晶莹无瑕。

呈扁平状蝉形,中心稍厚,双目外凸,以宽阴线分别琢刻出头、胸、腹、背及双翅。

造型典雅简朴,形象逼真。

247、玛瑙剑珌东汉长 3.6厘米宽2.8 厘米厚2.7 厘米1956年湖南省零陵县东门外文庙1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白色,上部为红色。

作菱形,浮雕一蟠曲的螭纹,利用原料上的红色,使螭的头、足、尾呈现红色,胸部呈淡红色。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3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3
直径7.4厘米孔径3.8厘米厚0.35厘米
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眛墓出土
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玉黄白色,双面透雕三龙纹,首尾衔接成圆环。龙体皆作绞索纹,龙头造型各异,一龙张口露出獠牙,颏下有须,另两龙只琢出眼睛;鳍与爪均作卷云纹。
50、玉龙螭纹环
西汉前期
直径9厘米孔径4.8厘米厚0.4厘米
47、玉连体双龙佩
西汉前期
长10.2厘米宽6厘米厚0.4厘米
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眛墓出土
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玉黄白色,平面略呈椭圆形,以二龙连体构成。龙首透雕,龙身饰勾连卧蚕纹,周缘分布五个穿孔。两龙张口露牙,昂首对视,各伸一爪共托兽面形饰。整体构图新颖,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55、组玉佩
西汉前期
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眛墓出土
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由璧、舞人、璜和触等五件佩玉组成。
56、57、玉璜
西汉前期
长7厘米宽1.6厘米厚0.4厘米
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眛墓出土
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玉黄白色,受沁严重。周边有戚齿,中间及两端各有一穿孔,两面纹饰有别,一面饰勾连雷纹,一面为卷云纹。
43、玉犀形璜
西汉前期
长8.5厘米高4厘米厚0.45厘米
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眛墓出土
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玉色黄白透青,玉质坚致,透雕作犀形。犀弓身低头,前后肢蹲曲,长尾下垂回卷。作蓄劲前冲状。器身边缘起棱,中饰卧蚕纹,背部有一圆形小孔,细部以粗、细阴线勾画,表面有丝带痕迹。
44、玉龙凤饰璧
西汉前期
通宽10.2厘米璧径7.2厘米孔径4.1厘米厚0.25厘米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14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14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14261、玉璜东汉长 10.5 厘米宽2.7 厘米厚0.3厘米1969 年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43号汉墓出土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玉青色,晶莹润泽。

透雕左右对称的二龙相戏纹,龙体蜷曲,龙首瘦长,脑后有一长角。

细部以阴线刻饰。

造型别致,线条流畅柔和,充分显示出匠人的琢玉功力。

262、玉舞人东汉高5厘米1969年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43 号汉墓出土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两件。

玉黄色,局部呈褐色。

透雕作舞人状。

舞人一手上举,长袖过于头顶。

面部五官及服饰衣纹均以阴线刻出。

上下各有一小孔,供佩戴用。

263、玉坠饰东汉大∶ 高3厘米宽2.3 厘米小∶高2.5 厘米宽2厘米1969年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43号汉墓出土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两件,大小略有不同。

玉色洁白、莹润光亮。

作两长方体相连状,其中一件上端透雕鸟首,另一件上端透雕云纹。

两长方体间均有一横穿孔,造型别具一格。

264、玉辟邪东汉高18.5 厘米长18厘米宽6.7 厘米197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郊墓葬出土陕西省宝鸡市博物馆藏玉青色,略显淡绿,有条纹。

圆雕而成,局部已残。

辟邪昂首张口,作怒吼状。

肩有双翼,周身以阴线刻出细部装饰。

背部和头顶有插座,所插之物已失。

纹饰细致流畅,造型威武生动。

传说这种神兽性凶猛,能驱恶辟邪。

265、玉'宜子孙'谷纹璧东汉通长 30 厘米璧径 20.7 厘米厚 0.6厘米1986年山东省青州市马家冢出土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藏玉白色,有褐斑。

上方透雕双龙钮,钮中央镌铭文'宜子孙'三字。

璧的内区饰谷纹,外区饰蟠龙纹。

线条刚劲有力,高钮碾琢精工,为玉器中难得的佳品。

266、玉双螭饰谷纹璧东汉高15.7厘米璧径 13.9 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玉灰白色,多黑褐色沁。

璧上端边缘为镂雕相对双螭,璧身浮雕排列规整的谷纹。

267、玉'益寿'谷纹璧汉通高13.2 厘米璧径 10.5 厘米厚0.5 厘米故官博物院藏玉呈青褐色,局部有深褐色斑浸,体扁平。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2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2
此器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琢磨细润,在玉制品中是十分罕见的。
25、丝缕玉衣
西汉前期
通长173厘米肩宽44厘米
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眛墓出土
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玉衣由头套、衣身、袖筒、手套、裤筒和鞋组成,共用玉片2291片。外貌如人形,其中头套有鼻无耳,由头罩、面罩两部分扣合而成;上衣分前、后两片,为对襟式。整件玉衣的玉片,其形状和大小,根据人体各部位的不同形状而设计。头套、手套和鞋所用的玉片加工较细致,厚薄均匀,两面光滑润泽,边角有穿孔,以便丝线穿缀,里面再用丝绢衬贴加固。躯干部位所用玉片多为废料或边角料,厚薄不一,无孔,系粘贴在麻布衬里上,表面用窄的朱丝带作对角粘贴,组成菱形网格状的地纹,四边再以宽带粘贴成纵横方格,其图案显得规整华丽。同时各部位的边缘处都以丝织物缝合包边,做工十分讲究。
27、铜承盘高足玉杯
西汉前期
通高17厘米玉杯高11.75厘米口径4.15厘米
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味墓出土
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全器由青玉杯、杯座、杯托、铜托架、承盘等组成。玉杯圆筒形,平底,杯身饰三区不同纹饰,上部为两组云纹间花瓣纹,中部饰勾连谷丁云纹,下部为五组花瓣纹,各以圈带纹隔开;座足饰花瓣纹,下呈喇叭形,足底内凹。杯身与座足连接处各有一双环形小孔,可用竹条插椰贯连;杯托是一花瓣形玉片,其孔径正好与玉杯下部吻合;托架为一扁圆铜圈,上嵌三条金头银身的龙,龙口各衔一片杯托上的小花瓣;托架平放在铜承盘上。出土时,盘内尚存有一块垫木,是用来填塞承盘与杯座之间的空隙的。全器由玉、金、银、铜、木等五种不同材料精制组合而成,设计奇巧新颖,突出了群龙拱托玉杯的气势,显得高贵神奇。
40、玉双连璧
西汉前期
通宽12.4厘米通高7.4厘米璧径6.2厘米孔径2厘米厚0.4厘米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1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1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11、玉卧蚕纹壁秦直径 16.4厘米孔径5.2 厘米厚0.5厘米1957年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塘1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玉色青中泛黄,两面饰卧蚕纹,是由谷纹演变而来。

边沿刻'四百十七',当系器物编号。

原简报释为'四百十一',其中'一'字显系误释,璧上'七'字横长竖短很清楚。

纹饰风格继承了楚国的传统。

2、玉剑首秦直径4厘米厚0.6厘米1957年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塘1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玉白色,表面有深绿色浸蚀,体扁圆。

正面以阴线将纹饰分成内外两区,内区为勾连云纹,外区为卧蚕纹。

背面正中有阴刻圆形沟槽。

3、玉剑璏秦长6.3厘米宽 3.1 厘米高1.4 厘米1957 年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塘1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玉色灰白,局部有黄色浸蚀和粘附的铁锈。

俯视呈长方形,璏面有阴刻线一周,内饰以勾连谷纹。

侧视上部呈拱形,下部一端有长方形穿孔。

4、玉卧蚕纹璧秦直径5.7厘米孔径 2.1厘米河北省易县高陌乡高陌村39 号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黄褐色,两面饰卧蚕纹,内外有阴刻弦纹各一周。

5、玉瑷秦直径 7.9厘米孔径4.7 厘米厚0.4 厘米河北省易县高陌乡高陌村 39 号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呈浅黄褐色,边缘局部有浸蚀的白斑。

两面纹饰相同,皆为卧蚕纹,内外有阴刻弦纹各一周。

6、玉鸟秦长5.1厘米厚0.5厘米河北省易县高陌乡高陌村 39 号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青玉琢成,体扁平,中间略有隆起,素面光洁如镜。

鸟身略成'V'形,首尾相接,生动地表现出鸟的形象。

7、玉杯秦高14.5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4.5厘米1976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东张村秦阿房官遗址出土陕西省西安市文物局藏青玉琢成,局部呈赤褐色。

直口,深腹,腹壁较直,微斜收,高圈足呈喇叭形。

腹外壁分四层纹饰,口沿下浅浮雕四蒂叶纹与云纹一周,腹部为谷丁勾连云纹,下腹部为浅浮雕几何形勾云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隋代】玉器全集【49P】九中国【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隋代】玉器全集【49P】九两晋南北朝隋代玉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南北分裂、动荡不安,战乱频频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器的发展同样受到了抑制。

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

从此一时期墓葬出土玉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仅有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而且仅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

以不见各种玉用具和玉佩饰出现,说明此时无论是玉器的加工制造还是社会保有量都大大减少。

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故在这一时期出现用于佛教方面的玉器,主要是各种佛像。

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玉雕佛像或引进玉佛。

民间则多以曲阳白石和黄花石造“玉佛”供养。

因此两晋南北朝对于中国玉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断裂带,玉器制作比两汉明显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即使偶而发掘出土少量玉器,也大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

这表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发展已由高度发达的、处于巅峰地位的两汉玉器工艺渐渐滑落低谷。

北魏镶绿松石金耳环直径4.8厘米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三营镇化平村北魏墓出土,现藏于固原博物馆1对。

金耳环内镶嵌绿松石与珍珠,错位排列,数量不等。

隋代玉组佩由上至下:云纹边玉珩,长13、高6.9、厚0.5厘米;半圆形珩长,12.4、高5.8、厚0.5厘米;玉璜1对,长7.8、宽3.8、厚0.5厘米,玉璧形佩,直径6.9、孔径2.8、厚0.5厘米;云头梯形佩,长14.5、高5.2、厚0.5厘米陕西省咸阳市底张湾王士良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魏晋时期玉卧羊长15.1、宽6、高8厘米甘肃省武威市灵钧台遗址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魏晋时期玉纺轮直径5、厚1.2、孔径0.5厘米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出土,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所。

青玉质,侵蚀严重。

扁圆体,中心穿一圆孔。

素面。

魏晋南北朝项饰玛瑙球最大直径为2.5厘米多棱橄榄形玛瑙管最大件长5.2、直径2.5厘米碟形玛瑙直径4.1厘米贵州省赫章县可乐墓葬出土,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这串项饰由玛瑙,水晶,玉,琥珀,绿松石,料等组成,质地多样,色泽鲜艳,构件多达68件。

以玛瑙球最多,是目前贵州出土串饰中组合件数最多,最丰富的一套。

南朝琥珀异兽高2.4、宽1.4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棕色。

圆雕,作前肢合抱于胸前跪坐式,抬头,阔嘴、圆鼻,额头部分残,背部饰蝉纹。

有两穿,横腰一穿,通头一穿南朝水晶球直径4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透明无色。

圆球形,光洁透亮,有多处小疤痕。

南朝玉佩直径7.8、孔径3.2、厚0.4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2件。

青白玉,杂有黄褐色斑点。

造型相同,体扁平,圆形,中心有一圆孔。

素面,两侧外缘各凸出一长条形凸棱。

南朝玉珩大件长18、宽3.5、厚0.4厘米小件长7、宽2.5、厚0.4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2件。

青白玉,光素无纹,杂有黄褐色斑点。

一大一小,造型完全相同。

呈扁平状云头形,上端呈弧形,中间雕琢有三个弧形,并钻有一小圆孔;下部两端圆弧形,上部正中和下部两个凸脊上各钻一小圆孔,以作系挂之用。

南朝玉璜长7.2、宽3.1、厚0.3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1对。

青白色。

体扁平,近半璧形,素面,微亮,弧度优美,两端均有小穿孔,一端为双圆孔,制作规整。

南朝玉带钩长9.5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灰白色,局部稍有浸蚀。

曲首,尾宽首窄,钩首作龙头状,颈部细长,腹下有一椭圆形纽,纽柱较高。

截面为六边形,每二面相交有一棱。

南朝早期龙凤形玉佩高5.8,厚0.4厘米江苏省南京市邓府山3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通体沁呈淡黄色,团龙凤形,主体透雕一螭龙,蜷曲成环形,首曲转,弯尾稍残,背上栖一俏凤,作回首状,寓意龙凤呈祥。

南朝早期玉马头长4.7,宽1.3厘米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通体沁成褐色,表面带白斑,圆雕成马首状,形象生动逼真,颈部简化,较短,似可嵌入它物,可能为杖首饰玉。

南朝早期玉蝉长6.3厘米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带白色沁斑,蝉首圆弧如峰,双目外突,形体细长,双翼斜收成尖状,腹部以阴线刻绘,雕工远不如东汉遒劲,但仍不失韵味。

南朝早期玉璧直径4.5厘米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透明光亮,表面带有均匀的褐,白色沁斑,扁平圆形,中透圆孔。

东晋玉剑珌长3.2,宽2.1,高1.9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白玉质,保存较好,内有长条形凹槽,两侧各有一小穿孔斜向与凹槽相通,便于固定,两面浅浮雕兽面纹,玉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同出一墓,同系一剑,系同块玉料琢刻,图像工艺稍逊,应是东晋时作实用玉。

东晋玉剑璏长9.1,宽2,高1.6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白玉质,局部有褐色沁斑,光洁滋润。

形体扁平,修长,下面突出长方形穿孔,表面高浮雕一对螭龙纹,大小相配,嬉戏相对,并用阴线刻绘螭龙细部,形象较为生动。

东晋玉剑格长6,宽1.8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白玉质,出土时穿在铁剑上,因长期与铁剑为伍,大部分受铁沁,菱形状,中穿椭圆形孔,两端中央有凹槽,前后两面浮雕兽面纹及变形云纹,玉剑格出土时与铁剑相连。

东晋玉剑首长3.3,宽2,高2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白玉质,质地细腻,外表部分受沁,略呈菱形,顶部平整,底部有一椭圆形凹槽,用于固定剑首,前后两面浅浮雕兽面纹及变形云纹。

东晋玉柄饰直径3.1,高1.8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青白玉质,局部有褐色沁斑,圆形,平顶,中空,外壁饰凹弦纹两道,顶部阴刻柿蒂纹东晋玉猪长10.4,宽2.6,高2.9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青白玉质,温润光洁,保存完好,圆柱状,身躯浑圆,四肢曲状,头尾两端平整,以“汉八刀”技艺琢磨猪的细部,具东汉玉猪遗韵,下颌及尾部均对穿小孔,便于垂挂。

东晋心形玉佩长8.9,宽8,孔径3.9,厚0.3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青玉质,局部沁泽泛褐色,主体为心形状,顶部起尖,下部微孤突,中透圆形大孔,两侧镂雕云龙纹,并以阴线加深云龙图像,但线,图结合不够娴熟,反映晋代玉件的衰微。

东晋心形玉佩长9.6,宽8.6,厚0.3-0.4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青白玉质,中间纯白,两边沁泽呈褐色,主体呈心形,顶端起尖,底部微孤,一面浅浮雕一游动的螭龙,中透圆孔,两侧透雕尽情嬉耍的龙,凤,并附以祥云,衬托出龙,凤的动态之美。

东晋玉珩长9.6,宽2.9,高0.35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青白玉质,玉质细腻,局部带土沁。

略作半环形,主体是一云形状的怪兽,在其上下以镂空及阴线刻技法分别琢刻一螭龙,一猴东晋玉珩长7.1,厚0.3厘米江苏省南京市富贵山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院青白玉质,通体受沁,表面呈浅白色,玉光莹莹,扁平形状,形如如意云状,又如抽象的鸟形,光素无纹,上面穿有一小孔,下面穿有两小孔。

东晋玉珩长8,宽2.8,厚0.4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白玉质,大部分受沁呈浅褐,灰白色,润泽可爱,形如祥云,光洁扁平,通体无纹,上端琢一小孔,下端穿二小孔,用于垂挂坠饰。

东晋玉带钩长5.8,宽1.4,高1.8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白玉质,滋润温泽,局部带黑褐斑沁,钩首为回首螭龙形,钩腹微微隆起,两侧各琢一突面,犹如动物两翅,钩纽较宽。

东晋玉带钩长9.5,宽1.8,高2.3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墨绿色玉质,局部沁泽,器形完整,钩体舒展,钩腹隆起,钩首为一回首的螭龙,钩腹前端高浮雕小螭龙,作游动状,钩两侧细线刻变形云纹,下出蘑菇状纽。

东晋玉带钩小长5.9,宽1.6,高1.9厘米大长6.5,宽1.6,高1.8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2件。

白玉质,质地光亮细润,保存完好,形态基本一致,大小略有不同,曲首弯钩形,以螭首作钩首,钩腹舒缓,钩腹中间琢磨二道突弦纹,形成三块叶形弧面。

玉杯三国曹魏高11.5,口径5.2厘米河南省洛阳市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玉色白中泛青,玉质莹润,光洁,杯为直筒形,直口,柄形高圈足。

通体抛光。

玛瑙璧西晋直径9.7,孔径2.8厘米河南省偃师市山化乡玉瑫村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透雕勾连盘龙纹,通体抛光。

玉耳杯南北朝长径16.95,短径9.8,宽13,高4.8,壁厚0.15厘米安徽省芜湖市月牙山3号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青白玉,受沁严重呈灰白色,仿漆耳杯形制,杯口作长椭圆形,平口,左右各有一月牙形耳,弧圆腹,假圈足,平底,杯内一侧有一类似横隔挡的痕迹,素面无纹,外壁抛光,亮泽。

玉璜东晋外径6.8,内径2.8,厚0.6,孔径0.12厘米安徽省马鞍山市慈湖乡林里村六队东晋墓出土,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一侧有两个穿孔,另一侧一个穿孔,素面。

表面能看到打磨形成的牛毛状打磨痕。

琥珀兽形饰六朝长3.2,高2.4厘米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紫红色,圆雕,兽首呈张望状,身体浑圆,四肢短小,下腹有一穿孔。

造型憨态可爱,刀法刚劲,制作精致,器表光滑。

饰金玛瑙球六朝高2.74,直径2.35厘米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紫色,玛瑙纹理清晰,球形,中间贯穿一孔,顶与底部各饰一花瓣形金饰片,上端有一环形纽,通体抛光亮丽。

玉猪六朝长11.23,宽2.51,高2.64厘米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色玉,玉质温润,上有灰白色沁斑,长条形卧猪,圆雕,短吻小耳,身略长,四肢卷曲前伸,尾卷曲,雕刻精细,轮廓分明。

玉带钩六朝长7.1,宽1.47,高2.24厘米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玉,微透明,上有土斑,“S”形,圆雕凤首,呈回首状,采用浅浮雕勾勒出喙,鼻,眼,凤身为椭圆形,浅浮雕刻出羽翅及尾,背面扁平,线刻尾羽,正中凸出一圆饼形扣,上线刻一花瓣图案,器型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雕技精良。

玉璜六朝外径7.2,内径2.8,宽2.2,厚0.3厘米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玉,微透明,玉质温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