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隋代】玉器全集【49P】 九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导语:魏晋南北朝从公元 220 年至公元 589 年, 369 年间共有30 余个王朝在这个阶段存在。

其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政权更替频繁。

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从汉代玉器的辉煌期进入到了玉器发展的低潮期。

中国玉器发展史也从此告别了“王玉时代”,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赏玩玉为主,并走进了商品流通领域。

魏晋南北朝从公元 220 年至公元 589 年, 369 年间共有 30 余个王朝在这个阶段存在。

其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政权更替频繁。

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从汉代玉器的辉煌期进入到了玉器发展的低潮期。

中国玉器发展史也从此告别了“王玉时代”,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赏玩玉为主,并走进了商品流通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不绝,交通不畅,玉材来源受阻,数量不足,动摇了玉器制作的物质基础。

《北史西域》记载:“于阗国,在月末西北,葱岭之北200 余里,东去鄯善千五百里,南去女儿国三千里,城东 30 里有首拔河,中出玉石。

”《梁书诸夷》“渴盘陀国,于阗以西小国,产金,玉……王姓葛沙氏。

”文献中所记载的于阗国,渴盘陀国都是盛产优质玉料的地区,可是连年的战争,玉石之路小国林立,致使“昆仑玉不能至矣。

”大量的优质的玉料无法运到内陆,造成玉料紧俏。

所以这一时期的玉器材质除了有部分和田玉,更多是地方玉、玛瑙、琥珀、滑石(图 2)、绿松石、青金石等。

图 1 魏晋南北朝龙形玉佩图 2 魏晋南北朝滑石猪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割据,战争不断,对人力资源枯竭式的使用直接导致从事玉器手工业的人员大量减少,工艺基本上沿袭汉代的风格,但已逐渐衰竭,大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器型,大致可分以下几类:1.丧葬用玉自三国曹魏时起朝廷明令禁止厚葬,薄葬之风兴起,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用玉大大减化。

玉衣在这个时期已经不再制作,九窍玉也很难找到成套的,玉琀玉握的制作水平也不如以往。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解读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解读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解读声明:文章转载自中华艺术网,仅为转载,侵权可联系删除。

隋、唐两朝,政治安定,经济繁荣。

在良好的社会环境里,玉器工艺美术的发展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出土的玉器有刀、杯、羽觞、璜、飞天、镯、带板、哀册等。

其中重要的有隋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和金镶白玉镯。

这两件玉器琢磨精细,质地温润,光泽柔和,加之金玉互为衬托,益显富丽而高雅。

西安唐窖藏出土的番人玉带板,为唐代官府用玉,琢刻上的大刀阔斧与当时的壁画、雕塑风格相一致。

广东韶关张九龄墓出土的玉角形器、玉垂云、玉璜等光素佩饰,从琢磨工艺角度不值一提,但对研究唐代佩饰的组合与形式颇有价值。

传世玉中的青玉人物椭圆杯、青玉云形杯以及双鹿寿带、双凤等,都是比较优秀的玉器。

动物玉雕近似当时的石雕风格。

五代玉器出土甚少。

南唐李昪墓出土的青玉哀册二十八片、杭州三台山五代墓出土的青玉双鸳鸯步摇二件、合肥西郊南唐墓出土的银鎏金玉步摇二件,做工都很细腻。

又如四川成都王建墓出土的玉带板,琢工近似唐玉带板而稍显粗犷,是西蜀王室玉作的标准器物。

通过这些例证可以了解,隋、唐、五代玉器与当时绘画、雕刻等工艺美术的发展相吻合。

李鉴宸先生认为:“人物、动物形玉器,重在揭示对象的精神世界,对其形体采取夸张手法以突出关键部位,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碾琢方面,擅用较密集的阴线装饰细部,类似绘画上的铁线描,有的隐起注重起伏,而不加任何刻饰。

总而言之,隋、唐、五代玉器着眼于对精神状态的表现,对形体虽有夸张,但不失法度,浑厚自然,气韵生动”。

在隋、唐、五代玉器艺术的基础上,宋、辽、金玉器得到进一步发展。

南北两宋与辽、西夏、金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其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极为密切,对民族的联合与交融起到积极作用。

金石学的兴起,促使古玉的收藏和考证之风萌发。

“唐创新,宋摩古”,这是人们对唐、宋两个王朝不同艺术思潮的总评价。

鉴赏家往往唐、宋并提。

如明人高濂评唐、宋玉器云:“自唐宋以下,所制不一……碾法如刻,细入丝发,无隙败矩,工致极矣尽矣。

高清镜头下的汉代出土玉器(建议收藏)

高清镜头下的汉代出土玉器(建议收藏)

高清镜头下的汉代出土玉器(建议收藏)汉高祖刘邦封自己的弟弟刘交为楚王,都城设在彭城(今徐州)。

在汉初分封的诸侯国中,楚国疆域广阔、经济发达,丰沛更是高祖刘邦的故乡,这使楚国在当时有着特殊的地位。

2007年徐州黑头山1号墓出土白玉谷纹璧西汉早期汉景帝时,第三代楚王刘戊因参与“吴楚七国之乱”失败而亡,楚国受到重创。

但因其经济发达、地理位置重要,几经兴废,直至东汉明帝废除楚国改彭城国,共存在了270余年。

历史记载楚国共有13位楚王,12位生活于西汉时期,可以说见证了西汉中央与地方诸侯国关系的历史。

徐州境内有众多楚国王侯及贵族墓,如今已探查和发掘楚王及王后墓葬十余座。

在众多已发掘的楚王墓中,狮子山汉墓以出土大量精美玉器闻名于世。

竖式S形玉龙更是成为汉代以龙为造型文物的经典,代表了西汉楚国制玉的最高水平。

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碧玉龙纹谷纹璧西汉早期2016年11月2日,《龙飞凤舞——汉代诸侯王墓出土玉器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月15日)。

本次展览由北京艺术博物馆与徐州博物馆联合举办,是北京艺术博物馆推出的“中华文明之旅:中国古代玉文化系列展”的第七个展览。

展览展出来自徐州博物馆馆藏的西汉楚国王、侯贵族墓葬出土的玉器89套(120件)。

本次展览注重汉代玉器的区域性特征和高等级墓葬用玉制度,以来自狮子山、北洞山楚王墓的各类玉器为主,包括:具有楚式玉器风格的龙、凤造型装饰玉,仅在北洞山楚王墓发现的鳞片状玉衣片等。

此外,展览还包含了楚国列侯、楚王亲族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包括:火山刘和墓的银缕玉衣,是现存唯一一套完整的西汉时期的银缕玉衣;骆驼山汉墓出土一套保存完好的西汉时期贵族女性佩戴的组玉佩;后楼山汉墓出土的玉面罩,是西汉早期仅次于玉衣的一种高级葬玉。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夔龙纹玉璧是西汉时期较为流行的丧葬用玉,广州的南越王墓、满城窦绾墓都出土有与这件玉璧形制和纹饰非常相似的玉璧。

根据该玉璧的尺寸和质地推测其应为楚王的敛尸玉璧。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鉴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鉴定

玉坠等。这些玉器大多造型小巧,制作精致,上 面均有用于穿系的小孔,主要出土于墓主腰部或 腰部以下。玉璜、云形玉珩、梯形玉佩和半月形 玉佩的数量较多,它们组成的成套佩饰是这一时 期常见的玉佩形式。从未被盗掘的西晋刘弘墓和 北周王士良墓看,这几种玉器的组合方式是:云 形玉珩和半月形玉佩在上,玉璜和梯形玉佩悬其
耳饰。玉剑饰是嵌于铜剑或铁剑上的玉饰,汉代 称之为玉具剑。完备的玉具剑包括剑首、剑格、 剑璏和剑珌四种玉饰,大多出自级别较高的汉代 诸侯王墓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玉剑饰的数量和 种类大大减少,仅见玉剑首和玉璏。
实用玉器包括玉印、玉钗、玉带钩,玉棋子、
那张扬的个性向人们展示他用音乐来换取的金钱,当 1900 礼貌的向杰里罗伸出的时候
那张扬的个性向人们展示他用音乐来换取的金钱,当 1900 礼貌的向杰里罗伸出的时候
这一时期的玉器用途,可大致分为两类:一 类为墓主生前使用的玉器;另一类是专用于送葬 的玉器。
墓主生前用玉有礼仪用玉、随身佩饰和实用 品。
礼仪用玉包括 I 型 a 式、b 式玉璧和玉琮。
璧、琮和圭、璜、璋、琥是传统的六种礼玉,先 秦时称为六瑞,《周礼》典瑞、考工记都详细记 载了它们的形制及在礼仪上的用途。汉代时,这 六种玉器的礼制意义大大减弱,且不见璋与琥, 璜主要用于佩饰,琮则改作他用,只有璧与圭作 为礼玉应用于朝仪、聘礼或祭祀等仪式中。三国 两晋南北朝礼玉的用途虽不见于文献记载,但其
那张扬的个性向人们展示他用音乐来换取的金钱,当 1900 礼貌的向杰里罗伸出的时候
形制与两汉相同,其意义也应一致。此期的礼玉 数量比汉代进一步减少,说明传统礼玉的使用已 近消失。
随身佩饰是这一时期玉器中数量最多的一 类,包括璜,环、玦、云形玉珩、梯形玉佩、半 月形玉佩、心形玉佩、玉虎、玉剑饰、玉串饰、

玉器PPT课件

玉器PPT课件

.
2
玉器之时代与特征
商代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至隋唐 明清
时代
粗糙,但有立体感 呆板,规范
各式各样,“德”的象征 精美奇特,贵族象征 玉器之巅峰
特征
.
3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龙形 器
河姆渡文化玉器---双凤朝阳
.
新 石 器 时 代 玉 器
4

良渚文化玉器---神人 兽面纹玉琮
石 器
龙红 山 文 化 玉 器
三、按用途:(1)玉兵器 (2)玉工具 (3)礼器玉 (4)丧葬玉 (5)佩饰玉 (6)玉器皿 (7)玉摆件
.
30
硬玉
蓝田玉
硅孔雀石
南 阳 玉
阿 富 汗

.
31
玉器纹饰
• 玉器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 特别是龙纹和蟠螭纹,在古玉器中所占比重较大。此外尚 有饕餮纹、谷纹、蒲纹、蚕纹、乳钉纹以及各种人物、花 卉纹等。商、西周多龙、蟠螭、饕餮、云雷纹;春秋、战 国多蒲、谷、乳钉等纹;两汉多勾云纹,谷、蒲等纹亦较 常见;隋、唐多飞天、花卉。
.
6
商代玉器
• 商代是我国目前所发现 的第一个有书写文字的 奴隶制国家。商代文明 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 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 称。
.
7
商代玉器
• 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 多,琢制也一般较粗 糙。商代晚期玉器以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玉器为代表,共出玉 器755件,按用途可分 为礼器、仪仗、工具 、生活用具、装饰品 和杂器六大类。
.
12
西周玉器
• 西周玉器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 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西 周玉器没有商代活泼多样,显得有点呆板,过于 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 系。

魏晋南北朝玉器与玉文化

魏晋南北朝玉器与玉文化
保护与传承
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魏晋南北朝玉器的保 护和传承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一些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开始 致力于收藏和研究魏晋南北朝玉器。
创新与发展
当代的玉雕师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将现代审美观念和科技手段融入到玉器创作中,使魏晋南北 朝玉器的传统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魏晋南北朝玉器对后世玉器的影响
1 2 3
工艺传承
魏晋南北朝玉器在工艺上承前启后,既继承了汉 代玉器的传统,又为唐宋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艺术风格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艺术风格独特,对后世的玉器 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表现人物和动物 形象方面。
文化内涵
魏晋南北朝玉器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后 世的玉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
审美价值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审美价值高,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雕刻精细,展现出高 超的艺术美感。
文化内涵
魏晋南北朝玉器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信仰等影响,表现出浓厚的文 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同时,玉器也是当时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具有重要的 社会意义。
04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影响与价值
制作工艺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制作工艺精湛 ,主要采用线刻、浮雕、镂雕等 工艺手法,表北朝玉器的造型与纹饰
造型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造型独特,以人物 、动物、植物等形象为主,形象生动 ,富有生活气息。
纹饰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纹饰丰富多样,有 云纹、莲花纹、龙纹、凤纹等,寓意 吉祥如意,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神话色 彩。
如玉佩、玉镯、玉簪等, 用于装饰和美化个人形象 。
葬玉
如玉琀、玉握等,用于陪 葬或保存尸体。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魏晋南北朝(上)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魏晋南北朝(上)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魏晋南北朝(上)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魏晋南北朝(上)二,魏晋南北朝隋唐玉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

在这一时期,玉器工艺比两汉显得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做工也显得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

表明古代玉器史已由高度发达的、处于巅峰地位的两汉玉器工艺,渐渐向它的低谷滑落。

同时又出现了向新功能、新领域转化的萌芽。

隋唐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国富民强,也反映在玉文化的发展上,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隋唐玉器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

佛教题材玉器有飞天,肖生玉有立人、双鹿、寿带、凤等,都受到当代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影响。

此时玉器加工技艺已趋成熟,砣法简练遒劲,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气韵,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隋至盛唐玉器,不论是简练还是精琢,其处理都恰到好处,均可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唐碧玉雕花镜,直径7.1厘米,厚1厘米重119克。

整体器形与唐代铜镜一致,镜面略隆起,镜背微凹,有三组隐起的牡丹花,用短小平行有力的阴线纹勾划,花形饱满,装饰性强。

唐代铜镜较为多见,以玉做镜,目前仅知此一例。

唐青玉龙纹璧。

外径7.9厘米厚0.6厘米,内径3.2厘米重79克。

青白玉,间有片状、点状黑色斑。

扁圆体,中间有孔,以宽的阴线刻划二龙互相追逐,龙吻部略尖,口大张,拱背,尾和后肢相交缠,具有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龙的典型特征,与浙江五代吴汉月墓墓室的浮雕青龙相似。

背面广素,有三对穿孔,为嵌件。

唐墨玉马。

长3.9厘米高2.5厘米,重24克。

玉料灰白色间有黑色点状斑,圆雕。

马跪卧伏,垂首,双耳直立,橄榄形眼,马尾盘卷,背至底部有一长方孔,体态丰满,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

唐青玉云纹壁,直径12.3厘米重224克。

青玉,带黑色斑点。

古代为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所用礼器。

主题纹饰为四朵如意云头,云头由花心、花瓣、花尾组成,云尾短而宽阔成飘拂状。

云头整体弧形线段雕琢得优美流畅,每条弧形线段由多条小直线组合而成,其整体图案构思简练,布局合理,与陕西僖陵所出琉璃璧上的云纹相似,是件晚唐时期的代表作品。

中国古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中国古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中国古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中国古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在中国玉器工艺史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度发达的汉唐玉雕间的低潮,出土玉器极少,而且都具汉代遗韵,有所创新者,唯有玉环和玉盏。

究其原委,当时不爱好琢玉,而盛行吃玉。

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炼丹术的影响下,觅玉、吃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早期玉器的美术价值的礼仪观念,这时消失殆尽。

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在玉器史上,隋代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

著名的玉器有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琢磨精细,质地温润,光泽柔和,金玉互为衬托,富丽高雅。

唐代玉器数量虽不多,但所见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艺极佳。

唐代玉匠从绘画、雕塑及西域艺术中汲取艺术营养,琢磨出具有盛唐风格的玉器。

八瓣花纹玉杯,兽首形玛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艺术的真实写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玉器风格基本继承两汉传统,但实物流传甚少,墓葬出土数亦不多。

可这一时期,却是中国玉器由抽象向写实发展的转折点。

01三国曹魏玉杯
02魏晋玉兽
03魏晋玉龙离纹佩
04东晋玉璜
05东晋玉佩
06六朝白玉辟邪
07六朝旧玉猪
08六朝玉带头
09六朝玉辟邪
10六朝玉羊
11六朝玉娃娃镇纸
12南朝早期龙凤形玉佩
13南北朝瑞兽
14隋金扣玉盏
15唐玉佩
16唐飞天玉佩
17唐玉镇
18唐玉胡乐人
19唐圆雕狮子
20唐玉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隋代】玉器全集【49P】九中国【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隋代】玉器全集【49P】九两晋南北朝隋代玉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南北分裂、动荡不安,战乱频频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器的发展同样受到了抑制。

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

从此一时期墓葬出土玉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仅有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而且仅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

以不见各种玉用具和玉佩饰出现,说明此时无论是玉器的加工制造还是社会保有量都大大减少。

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故在这一时期出现用于佛教方面的玉器,主要是各种佛像。

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玉雕佛像或引进玉佛。

民间则多以曲阳白石和黄花石造“玉佛”供养。

因此两晋南北朝对于中国玉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断裂带,玉器制作比两汉明显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即使偶而发掘出土少量玉器,也大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

这表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发展已由高度发达的、处于巅峰地位的两汉玉器工艺渐渐滑落低谷。

北魏镶绿松石金耳环直径4.8厘米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三营镇化平村北魏墓出土,现藏于固原博物馆1对。

金耳环内镶嵌绿松石与珍珠,错位排列,数量不等。

隋代玉组佩由上至下:云纹边玉珩,长13、高6.9、厚0.5厘米;半圆形珩长,12.4、高5.8、厚0.5厘米;玉璜1对,长7.8、宽3.8、厚0.5厘米,玉璧形佩,直径6.9、孔径2.8、厚0.5厘米;云头梯形佩,长14.5、高5.2、厚0.5厘米陕西省咸阳市底张湾王士良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魏晋时期玉卧羊长15.1、宽6、高8厘米甘肃省武威市灵钧台遗址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魏晋时期玉纺轮直径5、厚1.2、孔径0.5厘米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出土,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所。

青玉质,侵蚀严重。

扁圆体,中心穿一圆孔。

素面。

魏晋南北朝项饰玛瑙球最大直径为2.5厘米多棱橄榄形玛瑙管最大件长5.2、直径2.5厘米碟形玛瑙直径4.1厘米贵州省赫章县可乐墓葬出土,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这串项饰由玛瑙,水晶,玉,琥珀,绿松石,料等组成,质地多样,色泽鲜艳,构件多达68件。

以玛瑙球最多,是目前贵州出土串饰中组合件数最多,最丰富的一套。

南朝琥珀异兽高2.4、宽1.4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棕色。

圆雕,作前肢合抱于胸前跪坐式,抬头,阔嘴、圆鼻,额头部分残,背部饰蝉纹。

有两穿,横腰一穿,通头一穿南朝水晶球直径4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透明无色。

圆球形,光洁透亮,有多处小疤痕。

南朝玉佩直径7.8、孔径3.2、厚0.4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2件。

青白玉,杂有黄褐色斑点。

造型相同,体扁平,圆形,中心有一圆孔。

素面,两侧外缘各凸出一长条形凸棱。

南朝玉珩大件长18、宽3.5、厚0.4厘米小件长7、宽2.5、厚0.4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2件。

青白玉,光素无纹,杂有黄褐色斑点。

一大一小,造型完全相同。

呈扁平状云头形,上端呈弧形,中间雕琢有三个弧形,并钻有一小圆孔;下部两端圆弧形,上部正中和下部两个凸脊上各钻一小圆孔,以作系挂之用。

南朝玉璜长7.2、宽3.1、厚0.3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1对。

青白色。

体扁平,近半璧形,素面,微亮,弧度优美,两端均有小穿孔,一端为双圆孔,制作规整。

南朝玉带钩长9.5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灰白色,局部稍有浸蚀。

曲首,尾宽首窄,钩首作龙头状,颈部细长,腹下有一椭圆形纽,纽柱较高。

截面为六边形,每二面相交有一棱。

南朝早期龙凤形玉佩高5.8,厚0.4厘米江苏省南京市邓府山3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通体沁呈淡黄色,团龙凤形,主体透雕一螭龙,蜷曲成环形,首曲转,弯尾稍残,背上栖一俏凤,作回首状,寓意龙凤呈祥。

南朝早期玉马头长4.7,宽1.3厘米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通体沁成褐色,表面带白斑,圆雕成马首状,形象生动逼真,颈部简化,较短,似可嵌入它物,可能为杖首饰玉。

南朝早期玉蝉长6.3厘米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带白色沁斑,蝉首圆弧如峰,双目外突,形体细长,双翼斜收成尖状,腹部以阴线刻绘,雕工远不如东汉遒劲,但仍不失韵味。

南朝早期玉璧直径4.5厘米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透明光亮,表面带有均匀的褐,白色沁斑,扁平圆形,中透圆孔。

东晋玉剑珌长3.2,宽2.1,高1.9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白玉质,保存较好,内有长条形凹槽,两侧各有一小穿孔斜向与凹槽相通,便于固定,两面浅浮雕兽面纹,玉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同出一墓,同系一剑,系同块玉料琢刻,图像工艺稍逊,应是东晋时作实用玉。

东晋玉剑璏长9.1,宽2,高1.6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白玉质,局部有褐色沁斑,光洁滋润。

形体扁平,修长,下面突出长方形穿孔,表面高浮雕一对螭龙纹,大小相配,嬉戏相对,并用阴线刻绘螭龙细部,形象较为生动。

东晋玉剑格长6,宽1.8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白玉质,出土时穿在铁剑上,因长期与铁剑为伍,大部分受铁沁,菱形状,中穿椭圆形孔,两端中央有凹槽,前后两面浮雕兽面纹及变形云纹,玉剑格出土时与铁剑相连。

东晋玉剑首长3.3,宽2,高2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白玉质,质地细腻,外表部分受沁,略呈菱形,顶部平整,底部有一椭圆形凹槽,用于固定剑首,前后两面浅浮雕兽面纹及变形云纹。

东晋玉柄饰直径3.1,高1.8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青白玉质,局部有褐色沁斑,圆形,平顶,中空,外壁饰凹弦纹两道,顶部阴刻柿蒂纹东晋玉猪长10.4,宽2.6,高2.9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青白玉质,温润光洁,保存完好,圆柱状,身躯浑圆,四肢曲状,头尾两端平整,以“汉八刀”技艺琢磨猪的细部,具东汉玉猪遗韵,下颌及尾部均对穿小孔,便于垂挂。

东晋心形玉佩长8.9,宽8,孔径3.9,厚0.3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青玉质,局部沁泽泛褐色,主体为心形状,顶部起尖,下部微孤突,中透圆形大孔,两侧镂雕云龙纹,并以阴线加深云龙图像,但线,图结合不够娴熟,反映晋代玉件的衰微。

东晋心形玉佩长9.6,宽8.6,厚0.3-0.4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青白玉质,中间纯白,两边沁泽呈褐色,主体呈心形,顶端起尖,底部微孤,一面浅浮雕一游动的螭龙,中透圆孔,两侧透雕尽情嬉耍的龙,凤,并附以祥云,衬托出龙,凤的动态之美。

东晋玉珩长9.6,宽2.9,高0.35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青白玉质,玉质细腻,局部带土沁。

略作半环形,主体是一云形状的怪兽,在其上下以镂空及阴线刻技法分别琢刻一螭龙,一猴东晋玉珩长7.1,厚0.3厘米江苏省南京市富贵山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院青白玉质,通体受沁,表面呈浅白色,玉光莹莹,扁平形状,形如如意云状,又如抽象的鸟形,光素无纹,上面穿有一小孔,下面穿有两小孔。

东晋玉珩长8,宽2.8,厚0.4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白玉质,大部分受沁呈浅褐,灰白色,润泽可爱,形如祥云,光洁扁平,通体无纹,上端琢一小孔,下端穿二小孔,用于垂挂坠饰。

东晋玉带钩长5.8,宽1.4,高1.8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白玉质,滋润温泽,局部带黑褐斑沁,钩首为回首螭龙形,钩腹微微隆起,两侧各琢一突面,犹如动物两翅,钩纽较宽。

东晋玉带钩长9.5,宽1.8,高2.3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墨绿色玉质,局部沁泽,器形完整,钩体舒展,钩腹隆起,钩首为一回首的螭龙,钩腹前端高浮雕小螭龙,作游动状,钩两侧细线刻变形云纹,下出蘑菇状纽。

东晋玉带钩小长5.9,宽1.6,高1.9厘米大长6.5,宽1.6,高1.8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2件。

白玉质,质地光亮细润,保存完好,形态基本一致,大小略有不同,曲首弯钩形,以螭首作钩首,钩腹舒缓,钩腹中间琢磨二道突弦纹,形成三块叶形弧面。

玉杯三国曹魏高11.5,口径5.2厘米河南省洛阳市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玉色白中泛青,玉质莹润,光洁,杯为直筒形,直口,柄形高圈足。

通体抛光。

玛瑙璧西晋直径9.7,孔径2.8厘米河南省偃师市山化乡玉瑫村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透雕勾连盘龙纹,通体抛光。

玉耳杯南北朝长径16.95,短径9.8,宽13,高4.8,壁厚0.15厘米安徽省芜湖市月牙山3号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青白玉,受沁严重呈灰白色,仿漆耳杯形制,杯口作长椭圆形,平口,左右各有一月牙形耳,弧圆腹,假圈足,平底,杯内一侧有一类似横隔挡的痕迹,素面无纹,外壁抛光,亮泽。

玉璜东晋外径6.8,内径2.8,厚0.6,孔径0.12厘米安徽省马鞍山市慈湖乡林里村六队东晋墓出土,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一侧有两个穿孔,另一侧一个穿孔,素面。

表面能看到打磨形成的牛毛状打磨痕。

琥珀兽形饰六朝长3.2,高2.4厘米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紫红色,圆雕,兽首呈张望状,身体浑圆,四肢短小,下腹有一穿孔。

造型憨态可爱,刀法刚劲,制作精致,器表光滑。

饰金玛瑙球六朝高2.74,直径2.35厘米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紫色,玛瑙纹理清晰,球形,中间贯穿一孔,顶与底部各饰一花瓣形金饰片,上端有一环形纽,通体抛光亮丽。

玉猪六朝长11.23,宽2.51,高2.64厘米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色玉,玉质温润,上有灰白色沁斑,长条形卧猪,圆雕,短吻小耳,身略长,四肢卷曲前伸,尾卷曲,雕刻精细,轮廓分明。

玉带钩六朝长7.1,宽1.47,高2.24厘米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玉,微透明,上有土斑,“S”形,圆雕凤首,呈回首状,采用浅浮雕勾勒出喙,鼻,眼,凤身为椭圆形,浅浮雕刻出羽翅及尾,背面扁平,线刻尾羽,正中凸出一圆饼形扣,上线刻一花瓣图案,器型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雕技精良。

玉璜六朝外径7.2,内径2.8,宽2.2,厚0.3厘米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玉,微透明,玉质温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