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玉器(宋代篇)
我国古代的四大宝贝(盘点十件颜值逆天的传世国宝)
我国古代的四大宝贝(盘点十件颜值逆天的传世国宝)中国文化历史悠久,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很多,这些文物经过岁月的沉淀,见证着历史的同时也让人惊叹于匠人的高超技艺。
它们于泥土中重现天日,散发出独有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文物之多,多如繁星,今天就来盘点十件颜值超高的宝贝。
一、红山文化的C型玉龙红山文化是中国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发源地为东北西南地区,距离现在有六千年的历史。
早在1921年,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红山文化的遗迹,直到2014年才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保护。
而玉器在那个时候就被广泛用于丧葬事宜,1971年出土的c型玉龙就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制玉手段。
也从侧面佐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镶金兽首玛瑙杯兽首玛瑙杯1970年10月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它是唐代的玉器,其造型为一个角状兽首形,兽的双角为杯柄,方便手握,嘴部镶有一个黄金口塞,其次,它的眼睛、耳朵和鼻子处皆刻画的细微精确,十分罕见。
尤其选材,是选用最为罕见的缠丝玛瑙雕琢,加上玉匠结合材料的自然纹理随形而作,可谓是巧夺天工。
兽嘴处的镶金,更是有画龙点睛的妙用,更显珍贵。
是唐朝唯一一件俏色玉雕,同时也是唐代玉器中的翘楚,被列入首批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三、翡翠白菜翡翠白菜又叫翠玉白菜,它的材质是翠玉,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之后,呈现出一棵白菜形象,栩栩如生。
其整体有18.7厘米长,9.1厘米宽,大小与真实白菜一般无二,除此之外,这颗白菜身上的昆虫便是神来之笔,增添了很多趣味,也让人惊叹于当时的技艺。
作为慈禧太后的最爱,她死后也随她埋葬定东陵,后来被孙殿英盗走送给了蒋介石,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四、战国曾侯乙尊盘这件出土于武汉湖北随州的文物,是公认的春秋战国时期,工艺最复杂且最精美的青铜器,是由尊和盘两件器具组合而成,上为尊下为盘,其用途是尊里盛酒,盘中装水,夏季饮酒可用来冰镇,冬季则可温酒。
这件尊盘的整体造型精美、结构复杂,尊的装饰物为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盘的装饰物是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它们相互环绕,错落有致。
中国历代玉器器型特点分析
中国历代玉器器型特点分析一、历代玉器工艺特点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主要有玉琮、玉璧、玉斧、玉圭、玉璜、玉块及各种鸟兽。
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
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与玉石形近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眼目的表现。
此时玉器虽片状为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极少,凡平面之处,中部皆微微隆起,边缘较薄或有坡,如器物的主平面平如刨板,就应考虑这件器物是否为伪制品了。
夏代玉器新石器时代后期,在中原地区居住着许多不同血缘关系的父系氏族部落。
这就是历史文献中常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期,五帝是当时氏族部落的酋长成部落联盟长。
各部落联盟彼此之间经历了大约4000年之久的兼并和战争。
长期残酷的征战,彼此间相互同化,最终形成后来的汉民族。
直至舜禅让干禹,继之“禹传启,家天下”,终于到启时建立了夏玉朝。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中华大地上的古老人类终于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夏朝是一个崇尚玉文明的国度,玉器制作技术在夏朝有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夏朝独特的玉器文化。
商代玉器,属于生产工具和礼器器形的有玉刀、玉斧、玉铲、玉璧、玉璜以及单体的玉制鱼、鸟、兽。
钻孔有两种,一种是一面钻孔,另一种是两面钻孔,孔眼两端大,中部细、蜂腰状。
许多商代玉器孔内留有螺旋形琢磨痕。
周代玉器,玉戈、玉琮趋向小型化,圭呈细长形。
春秋战国玉器,佩玉大量增加,丧葬用玉也较多。
玉龙种类较多,一般为蛇形。
汉代玉器,器形除玉璧、玉环、鸡心佩、剑佩、带钩外,各种用于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赏品大量出现。
唐代玉器,大量出现花鸟、人物图案,器物多生活气息,有实用价值的杯碗增多,另出现新型饰件和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
宋代玉器,仿古玉器极多,有玉环、玉剑饰、玉璧等。
仿古玉给人似古非古、似今非今感觉。
宋代玉鸟、玉鱼数量也较多。
明代玉器,早期多选用白玉,雕刻精致,有宋元遗风。
明中晚期玉器,南北差异较大;北方玉器浑厚,加工较粗。
明晚期苏州一带制玉、选料精细,工艺讲究。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分享者:般般知玉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唐宋玉器造型隋朝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
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
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
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
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
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
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
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
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
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
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
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
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
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宋元玉雕工艺特点
• 元代玉料有白玉,青玉和杂色玉多种。青 玉和杂色玉大量使用,白玉也占相当比例。 • 元代玉器形状有圆形,叶形,桃形,长方 形等,形式较多。方形玉带板带倭角,是 其时代特征。
玉带饰
元 长7.6cm 宽6.3cm 南京博物院藏 白玉质。两片合成一组,椭圆形,阴刻风轮形图案,接缝处 斜穿双孔,用以扣紧。背面刻[壁福]两字。
宋元玉雕工艺特点
• 宋代的玉器是以精巧,优良为著,佩玉的 圆雕法在当时相继兴起。模仿古代的彝器 或配饰甚为兴盛,以徽宗宣和年间(西元 一一一九~一一二五年)自宫廷的玉院中所 出品者最为精致。元代的玉雕则具简洁粗 放之性,反映蒙古贵族与民众生活之作, 为数不少。
宋代玉器世俗 化的例证,是 玉雕童子的大 量出现。
元代玉器雕工 有粗琢和细磨 两种。粗琢的 器物粗犷,刀 法浑厚,颇具 古风,有北方 民族豪放性格 之遗韵。
元 灰绿玉龙 长:5.1cm
• 细磨之器物,精细的出神入化。如龙纹玉 带板,穿枝的龙纹,形象威严,毛发飘拂, 全身滚圆,作翻江倒海气势状,并把整个 龙的形象精雕细磨,使其全身凸出,增加 美观,深化主题。凸雕细磨的龙纹装饰, 是元代玉雕中最成功的技法之一。
元 玉人饰品
元 男孩水牛玉雕组
长:7cm
• 玉带板是实用玉器。宋代承唐制。三品以 上官可用玉带,带上纹饰比唐代品种多。
元 带钩
玉带扣
元 长10.5cm 1959年江苏吴县吕师孟墓出土 白,琢制得 像活鱼跃出水面一般。身体较直,尾部表 现出动态。鱼头一般较小,鱼身扁平或微 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与有鳞两种。鱼鳞 呈网状纹,线条有力,背鳍边缘有齿。鱼 眼巧作,用小点眼和小圈眼把鱼描绘得活 灵活现。
玉藻鱼
金 长5.7cm 1973年黑龙江绥滨县中与墓葬出土 黑色玉材。扁体,构思巧妙,一潜水鲤鱼,口衔折枝莲荷,以镂空及阴 线描绘鱼鳞及叶脉,形象逼真。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
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金石艺术,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给予巨大的影响。
尤其宋徽宗时,一件集南北两派玉雕技艺的巅峰之作羊脂白玉鹤佛手坠,更是堪称绝世之宝,徽宗挚爱,珍贵无比。
该件取徽宗年间偶得的一小块千年罕有的和田冰河深处之羊脂灵玉籽料,集南北两派之高手历时三年而成,一面由北派技法雕白鹤,一面由南派技法雕佛手,可称巧夺天工,可惜此物今已失传。
皇室玉器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长了仿制古玉之风,周朝、汉代的古玉器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玉等出土,朝廷及士大夫热于收集、整理研究,金石学的形成,兴起了一股复古集古玉的热潮,为满足社会需要,宋代访古玉大量涌现,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代也有仿制,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的。
大量仿远古时代造型的玉器是始见宋代,因此,意义上的仿古玉应是宋代开始的。
民间玉器玉器商品的出现,刺激民间琢玉业的发展,也因此促进了玉器市场的繁荣。
玉不再是皇家专用,而进入流通市场,民间琢玉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宫廷高官贵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出现了平民化的世俗题材玉器。
花鸟玉器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到北宋得到了兴盛的发展,当时形成一门专琢花鸟形玉器的玉作。
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共同谱写宋代艺术篇章。
宋代的花鸟形玉器多呈写实风格,花朵、花板、花茎一应俱全。
最能反映宋代佩饰玉水平的要推各种雕工精细、形态优美的花鸟形玉佩。
白玉杯盘,清,杯高 5.6cm,口径8.3×10.2cm,足径4.5×5.9cm;盘高2.4cm,口径18.8×22.1cm。
白玉杯盘附件乾隆御玩款白玉龙王像坠,宋,高4.5cm,宽1.5cm。
白玉骑凤仙人,宋,高7.8cm,宽5.4cm,厚2.2cm。
宋代玉器特征【附精美馆藏古玉组图】
宋代玉器特征【附精美馆藏古玉组图】古玩鑫古玩圈内小有影响力的收藏公众号每日发布专业古玩文章帮助提高收藏鉴赏能力还等什么呢赶快关注我吧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结束了五代十国长达200年左右的社会大动荡。
宋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有319的历史。
宋代建国之初,励精图治,政治开明,军事强盛,社会稳定,国力开始恢复,经济逐渐复苏,制玉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崛起,比唐代有更大发展。
走向世俗化、商品化宋代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五代十国漫长的玉器生产低潮之后玉器生产骤然升温,国家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代玉器的空前发展。
这时,民间玉雕行业初具规模,玉器市场应运而生,卞梁、扬州、杭州都出现了专门经营玉器的店铺。
宋代玉器世俗化的倾向与民间玉雕的兴起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民间玉雕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皇室贵族,也不完全是士大夫阶层,还有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
宋代所用玉材以和田白玉、黄玉、青白玉占主流,还有地方玉、水晶、玛瑙等。
巧色巧雕的大量运用始于宋宋代玉器受当时的绘画艺术影响甚深,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毫无粗制滥造。
其制作工艺有以下特征:1.圆雕人物、动物的特点概括性很强,刀法纯熟,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2.首开深层立体镂雕制作之先河,为元明清三朝镂雕工艺提供先例。
3.阴线刻比唐粗疏,但委婉流畅,用于服饰上使衣袖有飘动感,凤鸟翅羽、鱼类鳍尾以及花叶多用根根挺拔的直阴刻线刻画。
4.能巧就玉材之色泽,而施以适宜之雕刻,这种工艺称巧雕,玉称巧色玉。
巧色玉最早出现在商代,汉代也偶尔有见,宋代这种工艺则被广泛运用。
仿古玉从宋代开始宋代重视传统文化,加上地下出土的古物增多,兴起了一股复古思潮。
从宋徽宗到宋高宗对古物尤其古玉器很感兴趣,搜集很多,封建统治者的这些行为,对宋代考古之风的形成乃至整个社会对古玉器的鉴赏,都产生很大影响。
宋朝的玉器与金银首饰
宋朝的玉器与金银首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其中,宋朝的玉器与金银首饰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就宋朝的玉器与金银首饰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宋朝玉器的发展与特点宋朝时期,玉器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艺术品市场上的热门商品。
宋代制作的玉器以精细、工艺考究而闻名,以玉石的纹理自然、颜色纯正和雕刻精细为特点。
宋代玉器多以淡绿色或白色的玉石为主,形制大致上以玉璧、玉佩、玉杯、玉瓶等形式为主。
其中,玉璧是一种圆形或方形的器物,一般用于祭祀、宴会等场合。
玉佩则是一种佩戴在身上的饰品,多含有祝福、保平安等寓意。
二、宋朝金银首饰的制作与流行与玉器一样,宋朝金银首饰的制作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宋代的金银首饰以纯度高、工艺精细而闻名,技艺更加成熟。
宋代金银首饰的款式丰富多样,有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形式。
其中,耳环作为一种常见的首饰,女性在婚嫁等重要场合都会佩戴。
宋代耳环多采用流畅的曲线和镶嵌的宝石来装饰,给人以高贵、典雅的感觉。
而项链、手镯等首饰的制作同样精益求精,不仅注重外观的华丽,还注重佩戴的舒适度。
三、宋朝玉器与金银首饰的鉴赏与珍藏宋朝的玉器与金银首饰在当时就颇受推崇,远销世界各地。
如今,这些古代艺术品不仅是收藏家们的心头好,还成为了艺术品市场的热门商品。
鉴赏宋朝玉器与金银首饰时,除了要注意其工艺、材质和纹样外,还要留意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同时,对于收藏家来说,选购时需要确保其版画完整、保存完好,并通过资质鉴定机构对其真伪进行确认。
总而言之,宋朝的玉器与金银首饰在艺术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展现了当时中国艺术的繁荣与美丽。
无论是玉器的精细雕刻,还是金银首饰的华丽装饰,都彰显了宋朝人对于工艺美术的不懈追求。
对于今人来说,鉴赏和收藏这些艺术品,既能体验宋朝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珍视历史的长河,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宋代玉器的纹饰
『宋代玉器的纹饰』宋代玉器上的许多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有一些纹饰特征还影响到元、明以至清代,因此了解这些纹饰及其使用,对研究、识别宋代玉器是非常必要的。
(1)云纹宋代玉器、铜器上的云纹很多,《三礼图》中也有图示,大致有以下几种:三峡云。
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部分有三朵小卷云,两朵在下卷向两侧,另一朵在两朵的交连处,云尾如飘拂状,端部极尖,尾的中部有一道纵向中线,单歧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近似梅瓣形,向右侧卷,云尾短而尖,如飘拂状。
双歧云。
云头部分分叉,卷向两侧,短尖尾,飘拂状。
灵芝云,这种云纹近似于宋元时期灵芝的雕法,近似长祀形,两端内卷,中部四下。
(2)鱼纹:鱼纹的特征在“鱼式佩”中已大致写出,主要表现在身形、嘴、眼、鳞、鳍、尾等方面。
身形一般较古朴,有鲜鱼略显僵硬,无鳞鱼则长身,后半身回弯,体形很活,嘴部用粗阴线球出,毗鱼类玉佩鱼嘴与头之间有一道深槽隔开。
鱼腮部有一道较长的阴刻弧线,自眼或略高于眼部连下。
鱼眼小圆坑,明线双环,阴线的环,圆环眼内加一道弧线等多种。
鱼鳞一般为细阴线网格,也有以短弧线琢出的半月形鳞,背鳍多呈锯齿状,每一告上都有短小的双阴线,膀鳍上有阴刻直线典型的鱼尾为扇状或两峻形,扇状鱼尾微有扭折表现得较灵活,尾上有细长而均匀的阴线直线,边缘呈锯齿状,两吸式鱼尾形如“人”字分向两侧其上有细长的阴线。
(3)鸟纹:主要表现在形状、种类以及具体的嘴、眼、羽毛、尾的表现,一般来看,来代玉鸟头部较简单大头细颈,尤以鸳鸯最为突出,有些鸟头上有一根翎毛嘴呈三角形端部尖后部党。
眼部表现有如下几种;细长的丹凤限,小圆坑眼,阴刻三角形眼。
羽毛多为阴刻细长线,翅上有一或二道阴刻横线,较精的作品羽部呈凸起的核状。
琢刻细致的羽毛,羽部呈鳞状排列,鳞瓣上阴刻“小”“绊“Ⅰ”等纹样鸟的尾有卷草式(分叉卷向两侧,如蔓草)连珠式孔雀尾(每一珠内有弧形凹下)。
细密的阴刻线尾,三带式锯齿状尾。
宋代玉器考
宋代玉器考宋代玉器考宋代据流传下来的史料可知是一个生活极端细腻和富裕的时代,由于皇帝多才多艺,高度崇尚艺术和礼仪,力推恢复“周礼”,其吏治繁文缛节,“花石纲”,“生辰纲”蔚然成风,民间百姓也争相效仿。
《金瓶梅》中的描写虽是以宋写明,但宋的社会风气可见一斑,因为明毕竟离宋不远,且其历史资料并未遭到像文革那样灭失。
其社会风气同样也体现在其玉器的风格上,虽说出土的宋代玉器不多,学术界可资确凿的证据很少,但我们可从流传下来的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宋画、宋瓷、宋词,可知宋代的玉器一定不差。
从现存的一些文献资料和有确凿出土年代的墓葬中的玉器还是可以对宋玉做一番深入研究的,虽然目前对宋代玉器的研究还很少,因为学人会碰到困难,因为宋墓出土的古玉可能是唐或以前的,因为当时辽金等国并立,因为唐时异域风格文化的广泛侵入等等,但毕竟宋代疆域也算辽阔,我们从多项资料相互印证和学人感悟总能窥出宋玉的一些端倪。
出土宋玉之特征大家可以购买相关书籍查阅,也可去当地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去感悟,据查几批重要的宋代玉器出土资料大致如下:四川蓬安县棉屏镇西拱桥村南宋夫妇合葬墓出土玉器3件;四川广汉市和兴乡南宋窖藏出土玉器11件;四川广元南宋墓腰坑出土玉器12件;安徽休宁城关镇南宋朱唏颜夫妇合葬墓出土玉器14件;江西上饶茶峙南宋赵仲湮墓出土玉器8件;河北定县两座宋代塔基出土北宋玉器l 00余件;河北正定天宁寺凌霄塔地宫出土玉器10件;浙江衢州市南宋墓出土玉器7件;浙江新昌南宋墓出土玉器5件;江西临川温泉乡南宋墓出土玉器23件;江西德兴市南宋(乾道年间)徐珩墓出土玉器14件;山东栖霞慕家店北宋墓出土玉器4件;河南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玉器4组;湖南耒阳城关六朝唐宋墓出土玉器3件;陕西西安西郊热电厂基建工地北宋墓出土玉器4组;上海松江区西林塔刹顶宝瓶和地宫出土宋代玉器20余件;上海松江区李塔地宫出土宋代玉器5件,《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和《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对上述部分出土玉器有摘录,大家可以去翻阅。
宋代玉器特点
宋代玉器特点(图)宋代玉器的鉴定是古玉器鉴定的难题之一。
很多风格相似的旧玉器,在今天我们仍然难以准确断定它是唐代的、宋代的,还是元代的,甚至明初的。
但我们可以暂且仍然按照老方法将其笼统地称为宋玉。
而重要的是一定要将宋玉与明朝中晚期以后制作的玉器区分开来。
因为宋玉是十分珍贵的,宋玉鲜明的时代风格既是它的价值所在,也是鉴定宋玉的主要依据。
玉鱼莲坠玉器一经制成即被珍藏,但说到古玉的鉴赏研究,在过去则附属于金石之学,加上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开展,以前识物难以准确,所以过去的鉴赏家仅能依据形制文饰的风格大致将古玉分为周玉、汉玉和宋玉,并且尤其重视周玉和汉玉,这一方面是由于古人高度的工艺技艺确实到了令近世之人惊奇的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宋玉文饰怪诞,造型奇异,多属礼仪之器,有关“先王典章制度”,所以有敬天法祖传统的中国人自然视发同的古玉为珍宝,甚至祥瑞。
乾隆皇帝鉴赏古玉的御制诗有八百首,其中只有三首是题宋玉的。
现代科学时代更为准确的古玉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披在古玉身上的封建神秘外衣已经剥去,但从先秦直至两汉的我国玉雕艺术的光辉成就仍足以使世人赞叹,不愧为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的代表。
宋代玉透雕聚八仙花至于宋玉,老辈鉴赏家因其远离礼器,全归玩物而不睬;现代又因科学发现的标准器少而难以从大量的传世古旧玉器中区分出来,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忽视宋玉。
因为大家知道,我国中世纪(约是唐宋元明时期)的文明更为辉煌灿烂。
比如,宋画和宋瓷(官窑为主)以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被举世公认为我国及东方美术的代表,人类美术史上的瑰宝。
玉器等工艺美术品以绘画为基础,因此必然与其有着同样的时代风格,因此也应该有相应的价值认可。
宋画尚流传下几千件,何况是质地坚韧,不怕水浸火焚的玉器,问题是如何在成千上万的古旧玉器中将其鉴别出来。
在这方面,老一辈的鉴定家如傅忠谟先生、傅大卣先生、张永昌先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他们主要依据绘画及其他雕刻工艺,将历代古玉从形制文饰到玉质刀工,进行了大量严谨细致的分类排比研究,找出了唐宋元明玉器的特点。
宋朝玉器的特点
宋朝玉器的特点从古至今,宋代玉器可以说非常独特,仿古之风始于宋代,世俗化玉器也出现在宋代。
宋代玉器的特点可以说举不胜举。
紫色百合香为您总结宋代玉器相关特点,并分享宋代玉器的小知识,使您对宋代玉器的认识更加深刻。
一、宋代玉器-风格特点宋代时期经济繁荣,尤其是皇帝宋徽宗对玉的热爱更是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由于帝王的个人喜好,从而也促进了宋代玉器的积极发展。
宋代玉器造型灵巧大方,雕琢真实细腻,多以写实之风和世俗化风格表现玉器。
此时的玉器分为实用玉器和装饰类玉器两大类。
由于宋代发达的绘画艺术影响,使得玉器的纹饰也颇为讲究比例协调和对称之美。
二、宋代玉器-纹饰特点宋代玉器以日用玉器最多,纹饰图案也更加丰富,几乎所有的动植物、传说之物都可以作为玉器的纹饰。
比较常见的动物纹饰有虎、鹿、龟、鹤、天鹅、鸳鸯、鹅、鹦鹉、鸭、狗、兔、羊、羊、蝴蝶、鱼等。
植物纹饰有松、竹、梅、荷叶、莲花、灵芝、芦苇、梧桐、水草、云纹等。
传说题材的纹饰主要有龙、凤、螭、辟邪、瑞兽等。
三、宋代玉器-选材特点宋代玉器选用最多的是新疆和田白玉。
此外,还有黄玉、墨玉、青玉、独山玉、青海玉、玛瑙、水晶、绿松石等高档玉材。
四、宋代玉器-工艺特点宋代玉器的工艺较唐代时期更加成熟完备。
镂雕工艺是其发展创新,此时的镂雕玉器非常多,数量庞大,刀工细腻,构图非常有层次感。
五、宋代玉器-仿古特点宋代玉器不仅为皇家、达官贵人所单独垄断,玉器也流入民间,走向了寻常百姓家。
当时甚至还出现了玉雕市场和玉器店。
玉器的普及更加市民化,也被赋予了祝福美好和吉祥辟邪之意。
由于出土的古玉逐渐增多,使得玉器的仿古之风非常盛行,许多文人士大夫都热衷于金石学,对良渚玉器、商周玉器、汉代玉器整理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浪潮。
由于社会需求的增加,大量仿古玉器出现,所以说仿古之风应该源于宋代。
六、宋代玉器-玉佩特点宋代玉佩形制多样,主要有花形玉佩、鸟形玉佩、鱼形玉佩、兽形玉佩、人物玉佩等。
最能反映宋代玉佩雕琢水平的应该是花鸟形玉佩。
世俗风情温故知新——宋代玉器
Collection马未都话收藏72HEILONGJIANG PICTORIAL 宋代开始,有一种玉器开始悄悄流行,就是我们常说的玉坠。
什么是“玉坠”呢?就是一块玉疙瘩,穿一个孔,可以攥在手中,俗称“疙瘩件”。
过去古玩行里常说“那儿有一疙瘩件”,指的就是玉坠。
一般情况下,玉坠都是用籽玉来雕刻,它随形。
不管是雕动物,还是雕植物,看上去就是一个玉疙瘩。
也有特好的材料,根本不雕,就是一疙瘩玉,所谓“良玉不雕”。
电影《夜宴》中,葛优扮演的皇上,一开始手里就攥着一个玉疙瘩。
这件玉器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具,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包括皇上发现被投毒以后,玉坠从他手中掉下来的细节描述。
电影中还设置了这样的情节:皇上拿着玉坠给皇后按摩,暗示一种暧昧的色情。
在中国73疙瘩件历史上,确实在按摩中使用过玉器,比如乾隆时期有一些按摩器,就是用玉做成的。
玉在预热的情况下,比如你拿手攥一会儿,它跟身体上的接触感受很舒适。
所以,玉坠这个道具在按摩的功能上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是电影中的这个玉坠出现得过早。
前面说了,宋代开始有玉坠。
而《夜宴》描写的时间有点混乱,但大致是五代时期,时间要早一点儿。
我们当然不能说,五代就比宋代早一点,那时就肯定没有玉坠。
但不幸的是,皇上手中拿的这个玉坠是一个明代的典型器物,那么这个时间就大大的不对了。
所以我觉得文学作品,以及文艺作品当中,应该多注重一些历史的基本常识。
专业上没有错误,作品会更吸引人。
白玉雕卧狗形握 宋代 长7.8cm 观复博物馆藏HEILONGJIANG PICTORIAL74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著名主持人,他很喜欢玉器。
有一次,他拿着一个玉器来找我,让我给他判定一下。
他在电话里说:“马先生,我买了一个玉佩,明天拿给你看。
”他一来,我问:“你的玉佩呢?”他就拿出来给我看。
我告诉他:“你这个不是玉佩,是个玉坠。
”他说:“怎么就不是玉佩呢?这上面有一个眼,可以穿过绳去,挂在身上,这不就是玉佩吗?”我说:“您这块玉是个圆疙瘩,过去不一定是在身上悬挂的,有时候是手中拿的,攥在手里,分量比较重。
50张宋代玉器高清图,大饱眼福!
50张宋代玉器高清图,大饱眼福!宋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南宋马远踏歌图(局部)在宋朝享国319年的时间里,在尊崇文化、重农兴商的治国理念下,不仅出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因此在赵宋时代,出现了大量带有民俗化特征的工艺品。
这其中也包括玉器。
宋代青玉鹅形盒宋代玉器最典型的特征是,完全摆脱了从前贵族用玉的专属,从宋代开始,玉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参与流通。
因此宋代玉器较之前朝的玉器,风格上更多地扬溢着民俗特色,在继承传统玉器特点的基础上,各种喜闻乐见的题材和造型层出不穷。
宋代白玉执荷童子中国玉器从宋代开始,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尽管严谨庄重的意味被淡化了许多,但从此玉器真正步入了“民玉”时代,开始变得更接“地气”,更为广大社会基层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从这个意义上讲,宋代玉器的发展和演变,对中国玉器的推广和普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就展示一批宋代玉器作品。
这我们通过对这些宋代玉器的欣赏和品味,一窥赵宋时代的古人风采。
宋代白玉鱼莲巾环(巾环为宋人头饰)宋代白玉鸟衔花巾环宋代白玉鱼莲坠宋代执莲童子宋代青玉狗宋代云山双鹤纹玉饰宋代白玉云纹卮宋代双雀纹玉饰宋代白玉执莲童子宋代衔花孔雀玉饰宋代玉飞天宋代玉鸟宋代连珠花鸟纹玉饰宋代白玉双立人耳礼乐杯宋代玉鱼宋代玉马宋代白玉人宋代玉关公像宋代赴举图玉摆件宋代玉马宋代花形玉饰宋代玉飞天宋代白玉骑凤仙人宋代玉骆驼宋代仙女纹玉饰宋代白玉狗宋代白玉双兽宋代玉水月观音像宋代衔花孔雀玉饰宋代绳纹玉饰宋代白玉鹰宋代白玉驼獾宋代玉狗宋代白玉龙王宋代玉鹿宋代玉鹰宋代孔雀衔花玉饰宋代执莲童子宋代云龙纹玉饰宋代松阴听泉玉山子宋代玉象宋代玉飞天宋代道人观书纹玉带板宋代青玉鹅宋代白玉云龙纹饰宋代青玉鹅形盒宋代青玉鹅形盒(侧面)宋代青玉鹅形盒(侧面)宋代青玉鹅形盒(局部)。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中国玉器产生于远古人类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诸因素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即使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也是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新石器晚期原始社会玉器造型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有玉琮、玉壁、玉斧、玉圭、玉璜及各种鸟兽,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
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为与玉石形似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眼目的表现。
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玉器,就有以目纹为中心的极度夸张的人面或兽面纹。
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
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
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
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
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古代玉器穿孔,有些是造型本身带来的孔,如琮、壁等;有些是为穿绳佩带而打的孔,如璜上的小孔;还有的是为穿绳捆绑木柄而打的孔;还有马蹄形孔、对穿孔和带有螺纹的孔等。
新石器时代玉器穿孔多为两面对穿而成,孔外部直径大,越往里直径越小,孔不甚圆,两面对穿时,有些对的不准,因而孔中部的交接处,有时会出现棱台。
玉璜,高5.2cm,长10.6cm,厚0.3cm。
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璜玉料材质较好,黄褐色,较薄。
近似半圆形,直弦,中部下凹,两侧各有一孔,底部两角略向外伸。
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对玉料开片时留下的切割痕,这类切割痕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时有出现,从痕迹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线切割的剖料方法。
玉片厚度约0.3cm,表明当时玉料开片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珍宝玉兽面纹圭玉兽面纹圭,长,宽,厚。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
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
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玉鹰攫人首佩玉鹰攫人首佩,长,宽,厚。
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
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
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
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玉花斑弧刃斧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
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
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
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
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
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厚。
中国玉器发展史略讲座 第五讲 封建社会玉器——宋、辽、金、元、明时期
的 发展 恢蔓 的百 玉更 精工 金银 嵌宝 善饰 光
夺 目 为谴 玉 器 全 面 繁荣打 T 了摘 固的
基 础
也 藤虢枉 叶作 成 朱 擅身着龙袍 腰 束玉 带挂 佩玉 戴再 王冕 玉 冕九旒 旆贯红 白 青
元明代 玉器专著
专辑很 多 记载也 翔实
黄
黑五 色玉石珠 ,玉带 金质
落 而是 于 他 喜 爱的 造型莉 汉族 的传统工 艺 巴 结 合起来
玉器
3 明 代 玉 器 .
明代以 定媛 出土玉器最 为典 型 其 他王 室
创造 了一些 既气魄
叉粗 犷的特 殊
墓也 出土 不少玉器 精品
恃世玉 器更 为多见
明代 言 廷玉 器 : 问 玉器 部得 莹 了高 度 豆
明朱擅 I 失噎是 酮丰元 璋第 十子 封鲁 王 I 墓 出土花瓣 形 白玉环 杯 抒辩 胎体 棍薄 耳把
定陵是 羽万 历皇 帝的殪 墓 1 5 年 发掘 g 出土 量 垒银 和玉器 首 饰 多珍 臻 £宝 石 蓝
二 、玉 器 文 物
1束代玉器 .
从墓葬 出土玉器 文物粟 垂 束 : 玉器哲 证 宝 石、猫眼 、诅母绿 Nhomakorabea磅 品,
光彩 夺 目 是唯 得妻 世 间 勺
左 定陵 三器中有 上等 的脂白 玉花饰 白玉
ICI M& D , 6 HAES J E N52 NG A S O9 0 ' 0
知识 窗 ‘宝石 讲座
Pg 一2 a e 5
维普资讯
环 盂
白王爵
白玉壶 白玉皂盒
青玉圭
玉
和佩饰 能锩 白极细的 纹咩
芋出现 多层次复 杂 螭虎
碧玉 大量.三带 等
宋代玉马的特征
宋代玉马的特征一、引言在我国历史悠久的玉器文化中,宋代玉马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宋代玉马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玉器的瑰宝。
本文将对宋代玉马的特征进行详细解析,以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玉器艺术。
二、宋代玉马的特征1.造型特征宋代玉马的造型多样,有的写实逼真,有的寓意丰富。
在造型上,玉马的脸部、四肢、躯干等部位比例协调,线条流畅。
玉马的神态生动,有的呈静立状,有的呈奔跑状,展现出马的活力与力量。
此外,宋代玉马的装饰也颇具特色,如马鞍、马具等,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2.工艺特征宋代玉马的工艺精湛,采用浮雕、透雕、线刻等多种技法,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玉马的表面光滑,线条圆润,弧度自然。
尤其是在细节处理上,如马的鬃毛、马蹄等,更是展现了玉雕工匠的高超技艺。
3.文化内涵特征宋代玉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有对美好愿景的寓意。
玉马寓意着吉祥、平安、丰收等吉祥寓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玉马还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体现了宋代社会等级制度和对权威的尊崇。
三、宋代玉马的艺术价值1.历史价值宋代玉马是研究我国古代玉器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它见证了宋代玉器工艺的繁荣,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审美取向。
通过对宋代玉马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古代玉器文化的内涵和发展脉络。
2.艺术价值宋代玉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展现了宋代玉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玉马的形象生动,寓意丰富,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堪称艺术品与实用器的完美结合。
3.收藏价值宋代玉马在我国玉器收藏市场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其稀有性和历史价值使得玉马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热门品种。
宋代玉马的收藏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本身的价值,还在于其对后世玉器发展的影响和传承。
四、结语宋代玉马是我国古代玉器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宋代玉马的研究和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玉器文化的精髓,为现代玉器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宋代玉兽眼睛特征
宋代玉兽眼睛特征宋代玉兽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类,特指宋代时期制作的玉质兽形器物。
这些玉兽器物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尤以其眼睛的特征而闻名。
宋代玉兽眼睛的特征可以从形状、颜色、表面纹理等方面进行描述。
宋代玉兽眼睛的形状多种多样。
有的玉兽眼睛呈圆形,如玉狮、玉麒麟等;有的呈椭圆形,如玉龙、玉虎等;还有的呈半圆形,如玉猴、玉鸟等。
这些不同形状的眼睛赋予了玉兽不同的神态和表情。
圆形的眼睛给人以温和、友善的感觉,椭圆形的眼睛则给人以威严、威武的感觉,半圆形的眼睛则给人以机敏、活泼的感觉。
宋代玉兽眼睛的颜色丰富多样。
有的玉兽眼睛呈黑色,如黑玉狮、黑玉麒麟等;有的呈绿色,如翠绿玉龙、翠绿玉虎等;还有的呈红色、黄色等。
这些不同颜色的眼睛使得玉兽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黑色的眼睛给人以神秘、稳重的感觉,绿色的眼睛则给人以生机、活力的感觉,红色、黄色的眼睛则给人以热情、活泼的感觉。
宋代玉兽眼睛的表面纹理也是其特征之一。
有的玉兽眼睛呈光滑的表面,如光滑玉龙、光滑玉狮等;有的呈凹凸不平的表面,如凹凸玉虎、凹凸玉麒麟等;还有的呈丝绸状的表面纹理,如丝绸玉猴、丝绸玉鸟等。
这些不同的表面纹理使得玉兽眼睛更加立体、生动。
光滑的眼睛给人以清晰、明亮的感觉,凹凸不平的眼睛则给人以粗犷、有力的感觉,丝绸状的眼睛则给人以柔和、细腻的感觉。
宋代玉兽眼睛的特征体现在形状、颜色和表面纹理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得玉兽眼睛栩栩如生,充满魅力。
宋代玉兽在造型上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而眼睛作为玉兽的灵魂之处,更是体现了工匠们的匠心独运和艺术创造力。
这些传世之作不仅是宋代玉器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世玉器(宋代篇)玉飞天宋代长5、宽3.5、厚0.6 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白色,细腻温润,有褐色沁。
半圆形,扁平体,两面雕琢。
女相长发盘髻,正视,手持花枝,身披云带,衣着长裙,瑞花相伴,呈飘游状。
线条流畅,打磨光亮。
玉飞天宋代长5.8、宽3.5、厚0.6 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白色。
扁平状,镂雕一仙女形象,发髻束起于头两端,裸上身,下身着长裙,赤双足,身下托祥云纹,周身花枝缠绕。
仙女纹玉饰宋代高 6.95、宽 5.2、厚0.95 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玉质为和田白玉,局部有铁锈色黄斑。
扁平长方形,镂雕三位仙女,中间一位身穿宽袖长裙,头上有高髻,为主人,两旁身体较矮小,头上无饰物,应为侍女。
三人脚下驾云,旁有树木,表现的仙境景象,具有道教故事的意味。
镂空部分是以桯钻去料的技法制作的,局部还遗有桯钻痕。
立体感很强,是典型的宋代玉雕风格。
器背平素无纹,留有琢痕,周边有孔,可作系佩,也可作嵌饰。
松石人物纹玉饰宋代长9.3、宽8、厚0.9 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沁。
器体略呈方形,扁平,四角处略弧圆。
器物正面雕琢一老妇人和两位侍女,老妇身略弯,手前伸,正注视眼前一龟,脚下流水潺潺。
龟伸颈前行。
身后侍女一手持长杆,一双手合抱而立。
身后松枝摇曳,山石玲珑,藤萝垂曼,祥云灵芝,似一幅人间仙境。
器背面平整,四角有对穿小斜孔,故此物可能为缝缀或镶嵌之用。
整器以多层镂雕、高浮雕的技法雕琢,似一幅立体的玉图画。
宋代玉雕艺术由于受到绘画艺术的深刻影响,出现了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玉雕,乾隆皇帝称其为“玉图画” ,这类玉器或镂空,或起凸、隐起,题材有人物、禽鸟、花卉、山林,情节生动,构图完美,为宋代玉雕艺术注入了生命活力。
婴戏纹玉佩宋代宽8.2、高5.7 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
以太湖石花草为背景,透雕四童子嬉戏其中,花叶边沿为锯齿状,人物眼、嘴略突出。
这件玉雕设计巧妙,场面活泼,充满童趣。
宋元工艺品中婴戏题材盛行,此件玉雕从工艺造型上看应为宋代作品。
仙人驭凤纹玉饰宋代高7.8、宽5.35、厚2.3 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洁白无瑕,光泽莹润。
正面隆起,背面微凹。
正面多层镂雕一头戴高冠,衣襟后飘的仙人,正骑跨在展翅飞翔的凤背上,长长的凤尾后飘,下有朵朵祥云簇拥。
整器人物饱满,镂空处玲珑剔透,图案设计造型别致。
龙纹玉饰唐宋长6.4、宽3 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洁白温润。
长方片状,单面雕,龙作弓背行走状,一爪举至头前,双眼圆睁,毛发及长角后展,尾悬垂,身肥硕丰满。
背面有四对对穿孔,为缀饰玉件。
云龙纹玉饰宋代长9.3、宽6.6 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色。
呈长方形,透雕云龙纹。
龙首平视,毛发后飘,三趾,前爪护宝珠,身弯曲,上有阴刻斜方格纹,尾与后腿相交,脊背琢雕成不规则锯齿纹。
下方为大片花式朵云,流云的动态也加强了龙行进的感觉,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
这类玉器可佩带,也可作嵌饰。
云龙纹玉饰宋代长9.2、宽5.1 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呈长方形,片状透雕。
龙昂首,挺胸,曲身头上扬为降龙,一爪在前,三爪在后,尾与后腿相交,宝珠琢雕在龙首上方,珠上阴刻几组火焰纹,四周采用减地法琢雕大片花式云朵,佩的边饰打磨平整。
云龙纹玉饰宋代长5.4、宽3.2、厚0.5 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内有絮斑。
器为长方形片状,镂雕而成。
龙体光素,曲颈拱背,龙首略昂。
头部、背部发毛呈飘拂状,并飞跃于祥云之上。
特别是流云的动态、走向进一步加强了云龙行进的感觉,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通体玲珑剔透、秀美,背面光素。
龙凤纹玉佩宋代长11.8、宽3 厘米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玉质白色,有红褐色沁。
龙呈回首吞尾形,头部透雕,尾部雕成凤首形。
龙身以厚片状作弯曲形,首尾呼应并各有一孔供穿系。
双龙戏珠纹玉饰宋代长7.7、宽5.7 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片状,透雕。
二龙相对,双爪举至龙首前,共持一宝珠。
龙身拱形向内弯曲,二龙腿部相交,形成一件不规则椭圆式玉佩。
传说龙喜宝珠,玉雕作品中经常出现二龙戏珠图案。
整体雕刻简练,龙佩边饰打磨平整,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与宋代流行的镂雕对禽玉佩构图风格一致,为宋代佳作。
螭纹玉饰宋代长7.85、宽3.5、厚1.6 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色,有褐色沁。
扁长椭圆形,正面浮雕蟠螭盘于璧面,螭圆耳,脑后一绺似角长发,肩部有阴刻弦纹,卷尾背面浅浮雕勾连谷纹。
整器古朴精致。
龟游荷叶形玉饰宋代长6.3、宽4.5 、厚1.4 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洁白温润。
器体略呈方形,荷叶状,四边向上卷曲,边缘呈齿状,两端形成穿系之孔。
以双阴线勾勒出荷叶脉,荷叶内卧游一龟,口吐祥云,向上缭绕,形成灵芝状与飘带状。
荷叶背面有梗,环绕荷叶盘绕。
这种龟游荷叶玉饰在四川及北京宋金之墓中均有出土,反映了道家的长生思想。
云龙纹玉饰宋代长5.2、宽4.3 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晶莹剔透。
呈长方形,双面雕工。
在菱形开光内,雕琢一升龙穿行于云间,立体感很强。
四周衬以宋代流行似窗棂的毬路纹。
长方形边框用减地法打磨平整,无特意抛光的痕迹,应为宋代典型佩饰。
凤首形玉饰宋代长5、高4.6、厚1.2 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
整体饰一凤首。
高高的凤冠,头部以细长密集阴刻线表示毛发,细长眼,嘴部下端有一小圆孔,凤首下端有一鸡心形扣,可供挂系用。
云鹤纹玉佩宋代长7.8、宽5、厚0.6 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温润光泽。
器体呈水滴状,扁平,顶端有一圆孔,可系挂。
玉佩边框为一圈卷云纹。
框内镂雕一展翅上飞的仙鹤,旁边祥云衬托,仙鹤圆眼,长腿,身上饰有细细的羽纹,优美华丽。
此物可能做霞帔坠子使用。
双鹤云纹玉佩宋代长7.5、宽5.7 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洁白温润,微有沁。
镂雕相对起舞的双鹤,鹤嘴翅相连,亲密无间。
双鹤足踏云朵,双翅舒展,翩翩起舞。
上部共有一环饰。
唐代以后,对称图案常常出现在玉雕设计常常表达和谐祥瑞之意。
类似物在金齐国王妃墓曾有出土,可能用于头上冠巾饰物。
双凤莲纹玉饰宋代宽4.8、高6.2 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稍有铁锈沁。
扁平体,透雕相向的两只凤鸟立于莲花之上。
凤鸟细长眼,羽发上飘,身上羽毛以阴线纹雕琢,尾羽上飘。
旁有缠枝莲纹,枝叶交缠并在上部交成一结。
两面纹饰图案相同,有唐代铜镜上花鸟纹遗风。
双鹤衔绶带纹玉佩宋代宽5、高4.7、厚0.6 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洁白温润,局部有少许沁色。
整体略呈方性,片状,镂雕对称的双鹤,作展翅状,鹤下踩祥云。
双鹤共同衔一四环绶带结。
绶带是古代帝王和官员穿礼服时的佩饰,绶带结也是当时流行的装饰题材。
古代人称鹤为仙,寓长寿,而绶、寿又同音,以此来寓意双鹤献寿。
云山双鹤纹玉饰宋代长8.8、高5.35 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洁白温润。
玉饰双面雕,下部有一凹槽,故此物可能为梳背。
玉饰对称镂雕一对飞翔的双鹤,周围流云环绕,云朵似花,深雕凹入,中部有一高耸入云的山石。
山石在古代亦有寿山之意,而《淮南子•说林训》有:“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之语,故此玉有献寿之意。
花鸟纹玉带板明代长7.3、宽3.3、厚1.1 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夹有黑色小斑点。
此器为长方形四边委角状。
采用多层透雕技法进行装饰,中心雕一盛开花朵,花瓣卷曲深凹,花叶舒展,花叶、花瓣均用阴刻线刻画细部,右侧花叶上站立一只鹭鸶,鹭鸶羽翅刻画简洁,似在花间觅食。
雕刻细致,立体感强。
背部边框共六组对穿孔。
云鹤纹玉饰宋代长7.4、宽5.9 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透雕。
体扁平并镶嵌在金属托内,近似椭圆形。
中心为双鹤戏逐于云间,双翅拍云,矫首冲天,矫捷自然,周边用云纹装饰,使画面生动、典雅。
鸿雁纹玉饰宋代长3.5、宽2.5、厚0.5 厘米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玉质白色,局部有褐色沁。
玉饰呈椭圆形,单面浮雕一飞翔的鸿雁。
鸿雁伸颈展翅,长喙、圆目、长颈身翅羽毛刻画清晰,周边有云纹数朵。
鸿雁的轮廓采用压地法雕出,身上的羽毛以斜刀与阴刻线表现,周围的云朵也以偏斜刀推磨。
玉饰背部平素,右边一穿孔内有残留铜铆,左边有一斜向镂空的弧形孔,用于镶嵌固定。
五伦图玉饰宋代高7.2、宽4.5 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
体扁平,正面微弧,上端略弧圆,背部平。
通体透雕五只禽鸟和牡丹、山石,中有孔雀回首站立,左右上下各有雉鸡、仙鹤、海东青、鹭鸶共五只禽鸟。
宋代理学倡导“三纲五常”,玉中五只禽鸟就代表了“五常” ,又称“五伦” ,即古代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妻、长幼、兄弟和朋友间所遵循的道德伦理。
孔雀衔花纹玉佩宋代长7.6、宽3.8 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有铁褐色色沁。
整体呈半圆形,片状,透雕一回首孔雀,小圆眼,口衔花枝,翅膀伸展,长长的尾羽后拖,呈排列的鳞片状。
羽翅以阴刻线雕琢,平行排列。
花枝疏朗,花大叶小,枝长而曲。
此玉采用多层次的镂雕方法,颇有立体感,艺术水平较高。
孔雀形玉簪头宋代长5.9、宽3.7 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扁平体,作孔雀口衔绣球欲飞行状,翘尾展翅,造型舒展优雅。
孔雀为尖嘴、长颈、圆点眼,此种眼形为宋代鸟、兽类常见。
尾部上下并列两个圆钻孔,应为嵌接金属簪(或钗)体之用。
双省纹玉饰宋代长6.8、宽8 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玉质青白色,细润无瑕。
扁片倭角形,采用浮雕和透雕技法琢磨三层纹饰。
正面是双孔雀,上下交错依附在山石旁,雀高冠、尖喙、圈形眼,微展双翅,凤尾伸展,用单阴刻线琢羽毛、尾翎,上下有小孔,背面光素,但有琢磨遗痕及四组对穿孔,可缀系。
衔花孔雀形玉佩宋代长6.6、宽4.3 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通体透雕,两面纹饰相同。
孔雀头顶高冠,曲颈回首,小圆坑眼,口衔花枝,双翼张开,翅上琢密集的细长阴线以象征羽毛,竖阴线中又以一道横亘的长阴线为界,翅边为锯齿状。
尾舒展上翘,排列有五组水滴状羽翎,每个羽翎前端都有透孔。
整体风格奔放飘逸。
鸟衔花形玉佩宋代高6、宽2.9、厚0.5 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青白色。
鸟头部雕琢简练,嘴衔牡丹折叶,阴线刻两翅,绶带长尾。
器形整体纤巧玲珑,刻工简朴。
鸟衔花形玉佩宋代长6.8、宽3.8 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透雕。
长尾绶带鸟棲息于荷花丛中,作回首衔花的形象。
荷花中心有一竖穿孔,可作穿佩。
衔蜻蜓鸟形玉佩宋代长7.5、宽4.1 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色。
透雕。
绶带鸟回首,嘴衔蜻蜓,用细密的阴刻线表示颈部羽毛、翅和长尾,尾部的羽毛上出菱形脊,这是宋代常用的雕琢手法。
唐宋时期,玉鸟的眼睛有的琢成小坑眼,有的用阴刻三角形表示,有的眼部没有琢工,此玉绶带鸟便是如此。
花鸟纹玉佩宋代直径5.8、厚0.5 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