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代玉器
辽代玉器,浓郁的游牧民族风

辽代玉器,浓郁的游牧民族风辽白玉龙柄魁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白玉质,微闪青,圆口。
外壁通体浮雕两条呈行进状态中的龙,龙身细长无鳞,皆四爪张开,呈车轮状。
一侧以龙首作柄,龙张口吐舌,上下唇皆外翻。
平底无足。
这种玉器造型来源于汉代的魁,原为盛羹的器物,以单柄外向的龙首为主要形制特点。
龙为最高等级的神兽,符合“魁”字中“首、大”的意义。
魁最早常以陶、木为之,两汉、魏晋时铜质魁较多,又称“龙铜魁”。
玉质魁目前发现最早者为南京大学博物馆所藏的刻有辽代契丹文字的龙柄玉魁,为辽皇室用玉,器形与此器类似,已演变为酒器。
魁这种器物主要流行于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中,直到元时还广泛使用。
'辽代金盖鹅形水晶香料瓶西湖博物馆辽玉飞天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辽玉龙形佩(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辽玉龙形佩(背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辽白玉龙耳杯宽8.5cm成交价1,980,000港元辽水晶雕鹰拿燕雀(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辽水晶雕鹰拿燕雀(背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辽玉鱼形盒(盖另配)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辽玉摩羯珮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辽金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该时期玉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玉器的制作题材上也是非常随意自然,粗犷豪放,不受束缚。
玉器的造型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
龙、凤、鱼摩羯组玉佩辽代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双鱼玉佩辽代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青玉双鹅带盖小盒辽代辽宁义县清河门辽墓出土高9.3、宽3.8厘米青玉质,表面大部分呈黑色,似经过火烧所致。
器体呈长椭圆形,自然放置时容器呈横卧状,器口在旁侧。
圆雕同向交颈并卧的双鹅,其内腔为长管形,应是盛针之用。
在器口的两侧各有一孔,与内腔相通。
荷叶式琥珀饰这两块辽代琥珀饰件均1956年出土于辽宁省新民巴图营子村。
荷叶式琥珀饰,长8.3、宽6.8、厚0.8厘米。
暗红色,透明,光泽很强,整体作荷叶状,侧面贯穿一孔。
复叶琥珀饰,长9.5、宽7.1、厚2.9厘米。
【考古札记】王龙:极富游牧民族气息的辽代玉器

【考古札记】王龙:极富游牧民族气息的辽代玉器公元916年至1125年,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契丹族建立了雄踞北方的辽王朝,与北宋、西夏王朝鼎足而立。
在辽王朝立国的二百年间,契丹族、汉族等各民族在中国北方的广阔地域内,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辽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和中部即今赤峰市和通辽市北部,属于辽王朝统治的区域,地下蕴藏的辽代文物最为丰富,是内蒙古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重点。
多年来内蒙古的文物工作者做了大量的辽代考古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收获。
随着辽代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辽代玉器资料也多有发现。
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辽代玉器多出白辽代墓葬、窖藏。
这些玉器资料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不仅有明确的出土地点,有的还有确切年代。
这些珍贵的玉器资料是辽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辽代制作工艺、装饰风格以及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于玉器的鉴定断代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 龙、凤、鱼、摩蝎形玉佩内蒙古出土辽代玉器造型特点内蒙古地区出土的辽代玉器,多以佩件装饰玉为主,玉器的造型风格具有浓厚的契丹民族文化特色,其中也包含汉族和西亚文化因素。
契丹族虽然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但其民族习性较为开放,如同其开放的性格一样,在玉器的制作题材上也是非常随意自然,不受任何程式化的束缚。
玉器的造型不仅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而且还兼顾适合本民族的生活习惯。
▲ 熊形玉佩件目前所见这些玉器,其造型和题材以动物生肖类较多,多数为身上的佩饰也有马具上的装饰。
1978年赤峰巴林右旗白音汉苏木友爱村辽代窖藏内出土一件熊形玉佩件,玉质为白色,呈半浮雕形,整体成伏卧形,短尾长鬃。
鬃毛部位巧妙地利用了玉料上的皮色,将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熊塑造得惟妙惟肖,可谓独具匠心。
▲ 鱼形盒玉佩1986年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出土二十多件(组)玉佩饰和二百多件马具装饰件。
玉质均为白色,细腻光洁,晶莹滋润。
玉佩和饰件的造型有龙、凤、鱼、鸳鸯、鸿雁、海螺、猴、蛇、蟾蜍、蜥蜴、蝎子、摩羯、马形和狻猊形等形象。
马背民族 春水秋山——辽、金、元玉器

马背民族春水秋山——辽、金、元玉器作者:暂无来源:《黑龙江画报》 2015年第2期文、图马未都陈国公主辽代玉器在过去非常不受重视,也没有这个说法,传世文物中的辽玉都被宋元明瓜分了。
近几十年,对辽代文化的重视以及考古发掘给了辽代玉器一个明确的划分。
显然,辽代玉器与契丹人的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1986年,内蒙古发现一座贵族墓葬,经考证,是辽代的陈国公主及驸马的合葬墓。
陈国公主是辽景帝的孙女,死时年仅 18岁。
由于墓主人的身份很高,墓葬又没有被盗扰,因此出土了大批辽代文物珍品。
其中,除了丰富的金银器外,玉器也有不少精品,代表了契丹民族鼎盛时期的艺术成就。
在小型玉饰物上,表现成对动物的造型特别多,首推交颈鸳鸯。
辽代人用这样的玉器来表达他们的爱情。
晋代有个人叫崔豹,在《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
”古人认为鸳鸯是一夫一妻制,一只死去,另一只就会孤独地度过余生,是美好爱情的象征。
除了交颈鸳鸯,还有交颈鸿雁、双鱼等等。
大量表现成对动物的玉器,出现在公主与驸马的合葬墓中,想必富有深意。
陈国公主墓中出土了几件玉挂件,非常有意思。
此类挂件大致都由两部分组成:主体件和垂挂件,中间用金属丝链连接。
比如有一件挂件,镂空绶带纹的主玉件下端悬挂五个挂件,分别雕刻成摩羯、双鱼、双凤、双龙以及莲花鱼纹。
成双成对的造型跟交颈鸳鸯有异曲同工之妙;摩羯,表现了鱼化龙的一瞬间,是此时期非常流行的纹饰之一。
还有一种白玉挂件,要表现的就是朴实的日常生活了。
这件挂件由六个垂挂物组成,包括剪、觿、锉、刀、锥、勺,均系当时男女使用的日常用具。
当然,这些玉做的工具只是装饰物,并不真的使用。
玉多脆啊,要真使用,恐怕早就碎了。
还有一件最有意思的玉挂件,由一个璧形玉和五个动物挂件组成,璧形玉上阴刻了十二生肖;下垂的五种动物造型分别是蛇、猴、蝎子、蟾蜍、蜥蝎,表示“五毒”。
十二生肖,我们非常熟悉;“五毒”,指五种有毒的动物,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
辽代玉器简述

辽代玉器简述辽是我国北方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在与汉地的长期交往中,契丹人大量吸收了汉文化中的先进因素,这在契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都有所反应,同时,契丹人也保存和发展了本民族传统文化,辽代玉器也能体现这一点。
玉为青白色,带有黄褐色沁斑,质地温润,有光泽。
体呈圆形,片状,背部较平。
正面用浮雕、透雕、去地三种技法雕刻出鹄攫天鹅图,鹅圆眼,细颈,尖嘴,头向上,双翅展开,鹅上部有一回鹘,俯冲而下,作追逐状,构图和谐,比例适中,主体突出,层次分明。
用阴纹饰羽翼之纹理,用单阴线雕画出眼睛,雕刻严谨,生动有力。
鹅、鹄的背面有四个从背面进,背面出的横穿小孔,用以穿系佩带。
该器秀润工整,风格华丽,是一件反映了北方女真族特点的佩饰。
图片来源(中国嘉德拍卖)玉为片状,立体浮雕一飞天少女形。
少女头戴高冠,圆面丰颊,大圆耳,直筒鼻,樱唇秀气可人。
双目微闭似在沉思;其上身挺直,下身着宽松衣裙,衣带飘逸,双脚交迭,右脚曲膝彩地,左脚向后翻伸,肩部似有一飘带已佚,仍流露出飘逸之姿。
整体线条优雅流畅,体态轻盈优美。
图片来源(中国嘉德拍卖)玉质灰白,少许褐色斑点,皮壳温润细腻,韵味古雅。
圆雕太狮少狮主题,本件拍品太狮威武有肌肉感,头形硕大,双目威凸,鬃毛卷曲,长尾盘绕。
幼狮双爪贴地,栖息于一侧,回首张望母狮,攀爬戏耍,似在嬉戏,又似在聆听教诲,十分生动,顽皮可爱。
母狮耳后一上下贯穿通天孔可供系挂。
图片来源(中国嘉德拍卖)辽代玉器以各类配饰为大宗,另外也有实用器皿以及属于礼玉的玉带等。
配饰以各种花鸟,鱼荷,飞天等题为常见,与宋玉一样,各类玉佩也以镂空为主要装饰技法。
秋山玉是装饰玉的一种常见题材,带有明显的北方游牧民族特征,多见有虎、鹿入之。
常采用透雕、高浮雕等技法雕琢,巧用沁色,营造出之格局,以展现辽金时期北方民族「春猎秋狩」之景,充满自然气息。
图片来源(中国嘉德拍卖)青白玉,局部微泛沁色,圆雕童子,立姿,直视前方,额头饱满,鼻梁隐起,半环状耳。
【草原玉韵】内蒙古出土的辽代玉器

【草原玉韵】内蒙古出土的辽代玉器有辽一代,是由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契丹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
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契丹人,本身并无用玉之传统,在政权建立之后,统治者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接受并引进高度发达的中原先进文化,故唐宋以来的用玉制度得以传承延续。
此外,随着对周边政权的战争掠夺和与之进行的纳贡馈赠、榷场交易以及民间贸易,汉族玉工、中原制玉技术和丰富的玉石材料就有了流入辽境的机会。
辽地工匠结合契丹民族风俗和游牧生活特点,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巧妙构思。
上述诸点应是辽代玉器发展迅速、数量颇丰、工艺精美的重要原因。
辽王朝从内蒙古龙飞,并以临潢府(今巴林左旗)为上京,大定府(今宁城县)为中京,始终将内蒙古东南部地区作为自己的统治重心,因此内蒙古东南部也是如今辽文化遗址留存最多之地。
所以该地区出土辽代玉器数量较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内蒙古辽代玉器的重要考古发现内蒙古辽代玉器集中分布于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乌兰察布市境内,下面以年代为序择重要者简述其基本情况。
一、辽代早期玉器2000年,位于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水泉村的一座辽代墓葬被盗,敖汉旗博物馆在当地公安部门配合下,追缴回了一批盗掘出的文物,该墓虽无可作为年代标尺的文物,但具有关专家推测应是辽代早期墓葬。
所出玉器有乐伎纹玉带饰1套9件(图1—9),玛瑙骨朵1件(图10),玛瑙杯1件,以及少量水晶、玛瑙质地的管、珠形佩饰。
其中乐伎纹玉带饰引人注目,铊尾上刻有两人,高大者跳胡腾舞,另一为作献宝状的胡人;其余8件玉銙上的胡人皆为半盘坐,分别做饮酒、吹笙、打拍板、吹长笛、弹琵琶、击毛员鼓、击鸡娄鼓、吹觱篥状。
所刻人物纹皆为大眼、大鼻、大口,身着紧身短衣和尖靴的胡人形象。
人物的脚和腰以上都有飘带缭绕,盘坐者座下铺有地毯,衣褶多用弯曲的细长的浅阴刻线条表现。
其雕琢技法以线刻与剔地隐起浮雕技法为主,与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胡人纹玉带如出一辙。
这组玉带饰较好地体现了辽代玉带饰制作的工艺成就和唐、辽两朝玉器的传承关系,可谓辽代早期玉器中的精品。
辽金民族特色玉器简述

辽金民族特色玉器简述辽、金是雄踞我国北方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契丹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在与中原汉文化的长期交往中,一方面大量吸收汉文化中先进的元素,另一方面又保存和发展了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两者相互融洽,相辅相承,形成各自特有的具有异族特色的文化风味,成为中国古玉文化中光耀显著的部分。
辽金玉器从其所反映的文化特征而言,包含了契丹族女真族的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原的汉文化、佛教文化和西亚文化四个方面。
契丹、女真族的特色民族文化的作品有佩饰类、圆雕类。
佩件方面有三角形的花卉件,如表现出民族代表性的凌霄花,鹘啄天鹅纹佩(春水玉),山林兽纹佩(秋山玉),松鹿纹的带板,荷鱼形佩。
圆雕的动物有熊、天鹅、大雁、蟾蜍、猴子等。
第二,中原的汉文化特色的作品有玉带,带圆足的碗和玉杯,以及植物花卉飞禽走兽中的鸳鸯、荷莲、龙凤、绶带鸟、蝴蝶、兔子、乌龟、鳜鱼等纹饰造型。
第三方面是具有西亚文化特色的玉器,如倭角形的海棠花式杯。
有的是和田玉材料制作而成,也有用水晶材料和玛瑙材料制成的那种倭角形的海棠花式杯或碗,还有具有异国情调的孔雀和狮子等作品。
第四方面是渊源于佛教的造型,如飞天、摩羯、海螺、塔、金刚杵、法轮等等。
辽金时代的玉器工艺,材质以青玉、白玉为主,也有玛瑙、水晶、琥珀制品。
但又因材施工,琢治方法各不相同,如玛瑙器件在琢出器型后,加以抛光即成,不加任何纹饰,以其所具有的天然纹理取胜。
水晶制品也当如此,以水晶琢治圆雕动物小坠饰时,多以宽深的阴刻线勾勒动物的形体轮廓。
因此辽金的玛瑙、水晶制品的琢治,就工艺而言,相对比较简单。
较有代表性地能反映出辽金玉器工艺成就的应该是青、白玉制品。
圆雕、片雕、浅浮雕、镂雕、巧色等治玉工艺,以及借取阴线表达细部的表现手法。
镂雕的技术非常之娴熟,一般多为单层镂雕,双层或多层虽有,但存量较少,阴刻线的风格和造型是明显受到唐、五代玉器传统的影响而受宋玉影响较少。
这可能是由于在北宋建立时,辽金玉器已基本形成体系,所以宋玉的风格很难再渗透进去了。
辽代玉器的雕刻工艺特点中国元素

辽代玉器的雕刻工艺特点中国元素辽代玉器在器形和纹样上明显受到中原玉器的影响,早期明显传承自唐、五代,中期以后又逐渐受到北宋的影响,较多地采用了镂雕、平雕和浅浮雕、阴刻相结合的工艺。
一、镂雕和其他工艺的结合镂雕是将玉器上主体部分以外的地子或背景镂去,使主体形象更加清晰、分明。
这一工艺在唐代已露出再次蓬勃发展的端倪,在之后的五代、宋代、金代、元代和明代长足发展,尤其是发展出多层镂雕工艺。
辽代的软玉质玉器较广泛地使用镂雕工艺,并和平雕、浮雕、圆雕及阴刻工艺结合,主要继承唐、五代以来的单层镂雕工艺,未出现多层镂雕工艺。
二、镂雕、平雕及阴刻工艺的结合平雕是一种平面浅雕工艺,有平面阴刻、平面阳刻等。
唐代已有较为成熟的平雕工艺玉器,陕西省西安市兴庆宫遗址出土的几件玉簪首和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唐墓和长安县唐墓出土的玉梳背都采用了这种工艺。
唐代这类玉器通常都为片状,个别玉器还略作镂空,显示出典雅的风格。
五代时期在平雕玉器中加入了更多的镂雕工艺,风格更为秀丽。
浙江省临安市玲珑镇康陵是五代吴越国二世王钱元瓘元妃之墓,元妃葬于939年,墓中出土了70余件(组)玉器,其中的龙、凤、花卉、蝴蝶和花形结纹饰的玉饰件多采用平雕结合阴刻和镂雕的工艺。
辽代的软玉质玉器也主要采用了平雕和镂雕结合的工艺。
典型的是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组玉佩中的绶带纹佩和莲花形佩、朝阳北塔天宫中出土的蝶形玉饰件,以及富拉尔基辽墓出土的花卉形玉饰件。
另外,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组玉佩中的对鱼、对凤、对鱼龙、鱼龙、鱼形玉坠的表面虽然略具弧面,但整体呈板状,缺少立体感,仍然可视作镂雕和平雕、阴刻工艺结合的作品。
这些玉器多具有秀丽、典雅的风格,和五代吴越国遗址出土的玉器在工艺和风格上有颇多相似的地方。
二者都是单层平面的镂雕作品,和宋代以后常见的具有多个层次的镂雕作品明显不同。
辽早期曾和五代吴越国保持了较密切的交聘往来,并多次获得吴越国的贡品,很可能就是吴越国的玉器,辽代早中期的软玉质玉器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受到了吴越国玉器工艺的影响。
辽金玉器的工艺特征

辽金玉器的工艺特征辽金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的重要类别之一,其工艺特征体现在工艺手法、造型风格、装饰纹样等方面。
一、工艺手法1.雕刻工艺:辽金玉器的制作主要采用雕刻手法,一般通过手工雕琢完成。
雕刻的技艺要求十分高超,对雕工的手艺和理解能力有较高要求,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雕刻工艺包括凿花、刻线、雕刻等,使得辽金玉器的刻度精密、线条流畅、纹饰柔美。
2.鑲嵌工艺:鑲嵌是辽金玉器的另一种主要工艺手法,这种工艺需要裁剪精美的珠宝石料,把它们鑲嵌到玉器表面或内部,增加玉器的装饰效果。
鑲嵌过程需要精细地打磨和粘合,需要高水平和技巧。
3.磨平工艺:磨平是辽金玉器的制作流程中的最后一步。
这种工艺使得辽金玉器的表面非常光滑,摸起来很柔软,非常舒适。
这种工艺需要专业的技巧和经验,精细的磨平可以使辽金玉器呈现出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
二、造型风格辽金玉器的造型风格具有浓郁的中国古代玉器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折线形:辽金玉器的造型一般以折线形为主,线条流畅、灵动,富于变化,既有圆润柔美之感,又有刚劲有力之美。
2.纹饰繁复:辽金玉器的装饰花纹十分繁复,包括了各种古代的象征性图案,如神龙、凤凰、云纹、雷纹、花鸟等,形态多变、寓意丰富。
3.精致手感:辽金玉器的制作非常用心,每个工序都经过了精细的设计和制作。
制作完成的辽金玉器表面光滑柔软,手感很舒适,让人能够感受到古代匠人的用心与精神。
三、装饰纹样辽金玉器的装饰纹样层次分明,布局严谨,是中国玉器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1.纹样饱满:辽金玉器的装饰纹样非常饱满,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在这些纹样中,要么有一个独特的形状和设计,要么注重个性化和细节的感受。
2.象征性:辽金玉器的纹样往往带有象征性,如龙、凤等神兽是好的象征着吉祥和神的力量。
3.层次分明:辽金玉器的装饰纹样非常有层次感,具有鲜明的表现力。
这些纹样通常被精细地刻在玉器表面或内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辽金玉器的工艺特征体现在工艺手法、造型风格、装饰纹样等方面,这些特征充分展现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深刻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代玉器
鹿林纹玉带环
辽代
长3.5、高6.8、厚1.5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带沁。
体为扁长方形,正面微弧凸。
多层透雕镂空饰一鹿和柞树,组成“秋山”图饰。
鹿呈站立状,头微上昂,用阴刻线雕出柞树的叶脉,下部有一鸡心形环,可供挂系用。
花鸟纹玉佩(1对)
辽代
长4、中宽2.5、厚0.3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青黄色。
纹饰镂空,花朵和小鸟浅刻出细线,中间为一朵盛开的花朵,两侧对称各出一鸟,鸟展翅,长尾翎,长喙交于花边。
心形玉佩
辽代
长3.5、宽2.1、厚1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淡黄色。
作扁体心形,顶部有一管状鼻。
玛瑙臂鞲
辽代
长8.1、宽3.6、厚0.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玛瑙质,有青白两色条状斑纹。
器表光滑,臂鞲正面微弧形,背面凹形,器中部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穿孔。
此器为契丹族游猎架鹰时护臂之用。
蟾蜍扑食纹玉佩
辽代
高4、宽6、厚2.2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玉皮。
底为一片荷叶,茎脉分明,上面伏卧一蟾,瞪眼作扑食状,形象生动。
玛瑙臂鞲
辽代
长9、中宽4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玛瑙质,灰色有云状纹理。
磨制。
呈瓦状,中部两侧起小节,穿扁斜孔,孔壁出尖齿。
玉摩羯
辽代
长7、宽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赭褐色沁。
圆雕一龙首鱼身形象,龙张口含珠,肉鼻上卷,龙发后飘。
龙身为鱼形,并生双翼。
下部有供佩系之穿孔。
摩羯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兽,此类造型流行于辽金时期。
持鹘玉童子
辽代
宽2.7、高6.4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
圆雕一童子,身穿紧袖长袍,双手托鹘,腰系锦带。
阴刻线表现衣纹,一撮发髻置于头顶,衣褶简洁,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玉飞天
辽代
长4.5、高2.4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灰色。
圆雕。
人物头部较平且有一孔,下半身着裙装不露双脚,状似鱼尾。
辽代飞天的特点是折面,即在鼻部处出现一个折角。
出土的玉飞天上有金属弯钩,可能是作耳饰之用。
玛瑙碗
辽代
口径5.7、底径3.3、高4.2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浅黄色玛瑙质,光亮透明。
直口,深腹,高圈足,外撇呈喇叭口状,光素无纹。
花式玛瑙碗
辽代
高5、口径11.3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白色玛瑙质,质地致密,晶莹剔透。
六瓣海棠花式口,深腹,圈足,内外壁均有不规则的紫红色天然花斑纹。
造型典雅秀丽,琢磨精致光润。
带托葵花形玛瑙碗
辽代
碗直径15.2、高10厘米
托高16.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玛瑙质,色彩丰富。
整器光素无纹,尽显玛瑙本身之色彩斑斓。
碗形为六瓣葵花形,下配有高托,并刻有“乾隆年制”款。
此器形与宋代同时瓷器类似,款显系后琢
狮纽玉印
辽代
高8、长9.4厘米
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和田白玉质。
体积硕大,印文为契丹文。
印体玉质多处绺裂受沁,兽头顶部也有片状沁色。
其印纽为圆雕狮子,其玉质色纯美,雕琢大气;狮作蹲踞,神态威猛,气势雄伟有神,大有王者风范。
鸟衔花纹玉饰
辽金时期
长6.7、宽5.6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
采用多层镂空技法雕琢一幅倒U字形花鸟图。
正面为盛开的芍药枝叶纷披,长尾绶带鸟戏于花丛之中;背面平素。
本文资料来自网络纠错、投稿、入会
联系编辑微信号:mjj-610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2014年12月成立于北京: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文化部主管、民政部正式登记注册成立的,由全国著名的文博考古单位、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玉文化研究者、玉文化研究组织、玉雕艺术机构、玉器收藏爱好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国家一类社会团体。
本团体的宗旨是团结国内外玉文化爱好者、研究者、收藏家、鉴赏家、雕刻家和相关大专院校、玉文化研究机构、玉雕艺
术机构,开展玉文化研究的相关工作,为提高玉文化研究水平,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本团体的业务范围是:进行玉文化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组织、举办展览、展示活动;开展玉文化创作及评比表彰,促进玉文化事业的发展;普及、推广玉文化知识,开展玉文化服务和教育培训;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交流合作、法律咨询等服务;做好玉文化宣传、出版、档案和专业网站的建设;承接政府部门委托的相关工作。
中国古玉器研究会(隶属全国古玩商会)
2005年成立于北京,是从事古玉文化研究的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自愿结成的学术性、研究性、全国性的非营利社团组织,现已在全国建立省级分会十余家,会员数千人,是国内外玉文化爱好者学习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