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代玉器

合集下载

辽代玉器,浓郁的游牧民族风

辽代玉器,浓郁的游牧民族风

辽代玉器,浓郁的游牧民族风辽白玉龙柄魁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白玉质,微闪青,圆口。

外壁通体浮雕两条呈行进状态中的龙,龙身细长无鳞,皆四爪张开,呈车轮状。

一侧以龙首作柄,龙张口吐舌,上下唇皆外翻。

平底无足。

这种玉器造型来源于汉代的魁,原为盛羹的器物,以单柄外向的龙首为主要形制特点。

龙为最高等级的神兽,符合“魁”字中“首、大”的意义。

魁最早常以陶、木为之,两汉、魏晋时铜质魁较多,又称“龙铜魁”。

玉质魁目前发现最早者为南京大学博物馆所藏的刻有辽代契丹文字的龙柄玉魁,为辽皇室用玉,器形与此器类似,已演变为酒器。

魁这种器物主要流行于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中,直到元时还广泛使用。

'辽代金盖鹅形水晶香料瓶西湖博物馆辽玉飞天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辽玉龙形佩(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辽玉龙形佩(背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辽白玉龙耳杯宽8.5cm成交价1,980,000港元辽水晶雕鹰拿燕雀(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辽水晶雕鹰拿燕雀(背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辽玉鱼形盒(盖另配)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辽玉摩羯珮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辽金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该时期玉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玉器的制作题材上也是非常随意自然,粗犷豪放,不受束缚。

玉器的造型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

龙、凤、鱼摩羯组玉佩辽代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双鱼玉佩辽代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青玉双鹅带盖小盒辽代辽宁义县清河门辽墓出土高9.3、宽3.8厘米青玉质,表面大部分呈黑色,似经过火烧所致。

器体呈长椭圆形,自然放置时容器呈横卧状,器口在旁侧。

圆雕同向交颈并卧的双鹅,其内腔为长管形,应是盛针之用。

在器口的两侧各有一孔,与内腔相通。

荷叶式琥珀饰这两块辽代琥珀饰件均1956年出土于辽宁省新民巴图营子村。

荷叶式琥珀饰,长8.3、宽6.8、厚0.8厘米。

暗红色,透明,光泽很强,整体作荷叶状,侧面贯穿一孔。

复叶琥珀饰,长9.5、宽7.1、厚2.9厘米。

【考古札记】王龙:极富游牧民族气息的辽代玉器

【考古札记】王龙:极富游牧民族气息的辽代玉器

【考古札记】王龙:极富游牧民族气息的辽代玉器公元916年至1125年,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契丹族建立了雄踞北方的辽王朝,与北宋、西夏王朝鼎足而立。

在辽王朝立国的二百年间,契丹族、汉族等各民族在中国北方的广阔地域内,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辽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和中部即今赤峰市和通辽市北部,属于辽王朝统治的区域,地下蕴藏的辽代文物最为丰富,是内蒙古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重点。

多年来内蒙古的文物工作者做了大量的辽代考古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收获。

随着辽代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辽代玉器资料也多有发现。

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辽代玉器多出白辽代墓葬、窖藏。

这些玉器资料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不仅有明确的出土地点,有的还有确切年代。

这些珍贵的玉器资料是辽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辽代制作工艺、装饰风格以及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于玉器的鉴定断代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 龙、凤、鱼、摩蝎形玉佩内蒙古出土辽代玉器造型特点内蒙古地区出土的辽代玉器,多以佩件装饰玉为主,玉器的造型风格具有浓厚的契丹民族文化特色,其中也包含汉族和西亚文化因素。

契丹族虽然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但其民族习性较为开放,如同其开放的性格一样,在玉器的制作题材上也是非常随意自然,不受任何程式化的束缚。

玉器的造型不仅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而且还兼顾适合本民族的生活习惯。

▲ 熊形玉佩件目前所见这些玉器,其造型和题材以动物生肖类较多,多数为身上的佩饰也有马具上的装饰。

1978年赤峰巴林右旗白音汉苏木友爱村辽代窖藏内出土一件熊形玉佩件,玉质为白色,呈半浮雕形,整体成伏卧形,短尾长鬃。

鬃毛部位巧妙地利用了玉料上的皮色,将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熊塑造得惟妙惟肖,可谓独具匠心。

▲ 鱼形盒玉佩1986年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出土二十多件(组)玉佩饰和二百多件马具装饰件。

玉质均为白色,细腻光洁,晶莹滋润。

玉佩和饰件的造型有龙、凤、鱼、鸳鸯、鸿雁、海螺、猴、蛇、蟾蜍、蜥蜴、蝎子、摩羯、马形和狻猊形等形象。

马背民族 春水秋山——辽、金、元玉器

马背民族 春水秋山——辽、金、元玉器

马背民族春水秋山——辽、金、元玉器作者:暂无来源:《黑龙江画报》 2015年第2期文、图马未都陈国公主辽代玉器在过去非常不受重视,也没有这个说法,传世文物中的辽玉都被宋元明瓜分了。

近几十年,对辽代文化的重视以及考古发掘给了辽代玉器一个明确的划分。

显然,辽代玉器与契丹人的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1986年,内蒙古发现一座贵族墓葬,经考证,是辽代的陈国公主及驸马的合葬墓。

陈国公主是辽景帝的孙女,死时年仅 18岁。

由于墓主人的身份很高,墓葬又没有被盗扰,因此出土了大批辽代文物珍品。

其中,除了丰富的金银器外,玉器也有不少精品,代表了契丹民族鼎盛时期的艺术成就。

在小型玉饰物上,表现成对动物的造型特别多,首推交颈鸳鸯。

辽代人用这样的玉器来表达他们的爱情。

晋代有个人叫崔豹,在《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

”古人认为鸳鸯是一夫一妻制,一只死去,另一只就会孤独地度过余生,是美好爱情的象征。

除了交颈鸳鸯,还有交颈鸿雁、双鱼等等。

大量表现成对动物的玉器,出现在公主与驸马的合葬墓中,想必富有深意。

陈国公主墓中出土了几件玉挂件,非常有意思。

此类挂件大致都由两部分组成:主体件和垂挂件,中间用金属丝链连接。

比如有一件挂件,镂空绶带纹的主玉件下端悬挂五个挂件,分别雕刻成摩羯、双鱼、双凤、双龙以及莲花鱼纹。

成双成对的造型跟交颈鸳鸯有异曲同工之妙;摩羯,表现了鱼化龙的一瞬间,是此时期非常流行的纹饰之一。

还有一种白玉挂件,要表现的就是朴实的日常生活了。

这件挂件由六个垂挂物组成,包括剪、觿、锉、刀、锥、勺,均系当时男女使用的日常用具。

当然,这些玉做的工具只是装饰物,并不真的使用。

玉多脆啊,要真使用,恐怕早就碎了。

还有一件最有意思的玉挂件,由一个璧形玉和五个动物挂件组成,璧形玉上阴刻了十二生肖;下垂的五种动物造型分别是蛇、猴、蝎子、蟾蜍、蜥蝎,表示“五毒”。

十二生肖,我们非常熟悉;“五毒”,指五种有毒的动物,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

辽代玉器简述

辽代玉器简述

辽代玉器简述辽是我国北方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在与汉地的长期交往中,契丹人大量吸收了汉文化中的先进因素,这在契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都有所反应,同时,契丹人也保存和发展了本民族传统文化,辽代玉器也能体现这一点。

玉为青白色,带有黄褐色沁斑,质地温润,有光泽。

体呈圆形,片状,背部较平。

正面用浮雕、透雕、去地三种技法雕刻出鹄攫天鹅图,鹅圆眼,细颈,尖嘴,头向上,双翅展开,鹅上部有一回鹘,俯冲而下,作追逐状,构图和谐,比例适中,主体突出,层次分明。

用阴纹饰羽翼之纹理,用单阴线雕画出眼睛,雕刻严谨,生动有力。

鹅、鹄的背面有四个从背面进,背面出的横穿小孔,用以穿系佩带。

该器秀润工整,风格华丽,是一件反映了北方女真族特点的佩饰。

图片来源(中国嘉德拍卖)玉为片状,立体浮雕一飞天少女形。

少女头戴高冠,圆面丰颊,大圆耳,直筒鼻,樱唇秀气可人。

双目微闭似在沉思;其上身挺直,下身着宽松衣裙,衣带飘逸,双脚交迭,右脚曲膝彩地,左脚向后翻伸,肩部似有一飘带已佚,仍流露出飘逸之姿。

整体线条优雅流畅,体态轻盈优美。

图片来源(中国嘉德拍卖)玉质灰白,少许褐色斑点,皮壳温润细腻,韵味古雅。

圆雕太狮少狮主题,本件拍品太狮威武有肌肉感,头形硕大,双目威凸,鬃毛卷曲,长尾盘绕。

幼狮双爪贴地,栖息于一侧,回首张望母狮,攀爬戏耍,似在嬉戏,又似在聆听教诲,十分生动,顽皮可爱。

母狮耳后一上下贯穿通天孔可供系挂。

图片来源(中国嘉德拍卖)辽代玉器以各类配饰为大宗,另外也有实用器皿以及属于礼玉的玉带等。

配饰以各种花鸟,鱼荷,飞天等题为常见,与宋玉一样,各类玉佩也以镂空为主要装饰技法。

秋山玉是装饰玉的一种常见题材,带有明显的北方游牧民族特征,多见有虎、鹿入之。

常采用透雕、高浮雕等技法雕琢,巧用沁色,营造出之格局,以展现辽金时期北方民族「春猎秋狩」之景,充满自然气息。

图片来源(中国嘉德拍卖)青白玉,局部微泛沁色,圆雕童子,立姿,直视前方,额头饱满,鼻梁隐起,半环状耳。

【草原玉韵】内蒙古出土的辽代玉器

【草原玉韵】内蒙古出土的辽代玉器

【草原玉韵】内蒙古出土的辽代玉器有辽一代,是由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契丹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

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契丹人,本身并无用玉之传统,在政权建立之后,统治者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接受并引进高度发达的中原先进文化,故唐宋以来的用玉制度得以传承延续。

此外,随着对周边政权的战争掠夺和与之进行的纳贡馈赠、榷场交易以及民间贸易,汉族玉工、中原制玉技术和丰富的玉石材料就有了流入辽境的机会。

辽地工匠结合契丹民族风俗和游牧生活特点,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巧妙构思。

上述诸点应是辽代玉器发展迅速、数量颇丰、工艺精美的重要原因。

辽王朝从内蒙古龙飞,并以临潢府(今巴林左旗)为上京,大定府(今宁城县)为中京,始终将内蒙古东南部地区作为自己的统治重心,因此内蒙古东南部也是如今辽文化遗址留存最多之地。

所以该地区出土辽代玉器数量较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内蒙古辽代玉器的重要考古发现内蒙古辽代玉器集中分布于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乌兰察布市境内,下面以年代为序择重要者简述其基本情况。

一、辽代早期玉器2000年,位于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水泉村的一座辽代墓葬被盗,敖汉旗博物馆在当地公安部门配合下,追缴回了一批盗掘出的文物,该墓虽无可作为年代标尺的文物,但具有关专家推测应是辽代早期墓葬。

所出玉器有乐伎纹玉带饰1套9件(图1—9),玛瑙骨朵1件(图10),玛瑙杯1件,以及少量水晶、玛瑙质地的管、珠形佩饰。

其中乐伎纹玉带饰引人注目,铊尾上刻有两人,高大者跳胡腾舞,另一为作献宝状的胡人;其余8件玉銙上的胡人皆为半盘坐,分别做饮酒、吹笙、打拍板、吹长笛、弹琵琶、击毛员鼓、击鸡娄鼓、吹觱篥状。

所刻人物纹皆为大眼、大鼻、大口,身着紧身短衣和尖靴的胡人形象。

人物的脚和腰以上都有飘带缭绕,盘坐者座下铺有地毯,衣褶多用弯曲的细长的浅阴刻线条表现。

其雕琢技法以线刻与剔地隐起浮雕技法为主,与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胡人纹玉带如出一辙。

这组玉带饰较好地体现了辽代玉带饰制作的工艺成就和唐、辽两朝玉器的传承关系,可谓辽代早期玉器中的精品。

辽金民族特色玉器简述

辽金民族特色玉器简述

辽金民族特色玉器简述辽、金是雄踞我国北方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契丹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在与中原汉文化的长期交往中,一方面大量吸收汉文化中先进的元素,另一方面又保存和发展了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两者相互融洽,相辅相承,形成各自特有的具有异族特色的文化风味,成为中国古玉文化中光耀显著的部分。

辽金玉器从其所反映的文化特征而言,包含了契丹族女真族的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原的汉文化、佛教文化和西亚文化四个方面。

契丹、女真族的特色民族文化的作品有佩饰类、圆雕类。

佩件方面有三角形的花卉件,如表现出民族代表性的凌霄花,鹘啄天鹅纹佩(春水玉),山林兽纹佩(秋山玉),松鹿纹的带板,荷鱼形佩。

圆雕的动物有熊、天鹅、大雁、蟾蜍、猴子等。

第二,中原的汉文化特色的作品有玉带,带圆足的碗和玉杯,以及植物花卉飞禽走兽中的鸳鸯、荷莲、龙凤、绶带鸟、蝴蝶、兔子、乌龟、鳜鱼等纹饰造型。

第三方面是具有西亚文化特色的玉器,如倭角形的海棠花式杯。

有的是和田玉材料制作而成,也有用水晶材料和玛瑙材料制成的那种倭角形的海棠花式杯或碗,还有具有异国情调的孔雀和狮子等作品。

第四方面是渊源于佛教的造型,如飞天、摩羯、海螺、塔、金刚杵、法轮等等。

辽金时代的玉器工艺,材质以青玉、白玉为主,也有玛瑙、水晶、琥珀制品。

但又因材施工,琢治方法各不相同,如玛瑙器件在琢出器型后,加以抛光即成,不加任何纹饰,以其所具有的天然纹理取胜。

水晶制品也当如此,以水晶琢治圆雕动物小坠饰时,多以宽深的阴刻线勾勒动物的形体轮廓。

因此辽金的玛瑙、水晶制品的琢治,就工艺而言,相对比较简单。

较有代表性地能反映出辽金玉器工艺成就的应该是青、白玉制品。

圆雕、片雕、浅浮雕、镂雕、巧色等治玉工艺,以及借取阴线表达细部的表现手法。

镂雕的技术非常之娴熟,一般多为单层镂雕,双层或多层虽有,但存量较少,阴刻线的风格和造型是明显受到唐、五代玉器传统的影响而受宋玉影响较少。

这可能是由于在北宋建立时,辽金玉器已基本形成体系,所以宋玉的风格很难再渗透进去了。

辽代玉器的雕刻工艺特点中国元素

辽代玉器的雕刻工艺特点中国元素

辽代玉器的雕刻工艺特点中国元素辽代玉器在器形和纹样上明显受到中原玉器的影响,早期明显传承自唐、五代,中期以后又逐渐受到北宋的影响,较多地采用了镂雕、平雕和浅浮雕、阴刻相结合的工艺。

一、镂雕和其他工艺的结合镂雕是将玉器上主体部分以外的地子或背景镂去,使主体形象更加清晰、分明。

这一工艺在唐代已露出再次蓬勃发展的端倪,在之后的五代、宋代、金代、元代和明代长足发展,尤其是发展出多层镂雕工艺。

辽代的软玉质玉器较广泛地使用镂雕工艺,并和平雕、浮雕、圆雕及阴刻工艺结合,主要继承唐、五代以来的单层镂雕工艺,未出现多层镂雕工艺。

二、镂雕、平雕及阴刻工艺的结合平雕是一种平面浅雕工艺,有平面阴刻、平面阳刻等。

唐代已有较为成熟的平雕工艺玉器,陕西省西安市兴庆宫遗址出土的几件玉簪首和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唐墓和长安县唐墓出土的玉梳背都采用了这种工艺。

唐代这类玉器通常都为片状,个别玉器还略作镂空,显示出典雅的风格。

五代时期在平雕玉器中加入了更多的镂雕工艺,风格更为秀丽。

浙江省临安市玲珑镇康陵是五代吴越国二世王钱元瓘元妃之墓,元妃葬于939年,墓中出土了70余件(组)玉器,其中的龙、凤、花卉、蝴蝶和花形结纹饰的玉饰件多采用平雕结合阴刻和镂雕的工艺。

辽代的软玉质玉器也主要采用了平雕和镂雕结合的工艺。

典型的是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组玉佩中的绶带纹佩和莲花形佩、朝阳北塔天宫中出土的蝶形玉饰件,以及富拉尔基辽墓出土的花卉形玉饰件。

另外,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组玉佩中的对鱼、对凤、对鱼龙、鱼龙、鱼形玉坠的表面虽然略具弧面,但整体呈板状,缺少立体感,仍然可视作镂雕和平雕、阴刻工艺结合的作品。

这些玉器多具有秀丽、典雅的风格,和五代吴越国遗址出土的玉器在工艺和风格上有颇多相似的地方。

二者都是单层平面的镂雕作品,和宋代以后常见的具有多个层次的镂雕作品明显不同。

辽早期曾和五代吴越国保持了较密切的交聘往来,并多次获得吴越国的贡品,很可能就是吴越国的玉器,辽代早中期的软玉质玉器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受到了吴越国玉器工艺的影响。

辽金玉器的工艺特征

辽金玉器的工艺特征

辽金玉器的工艺特征辽金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的重要类别之一,其工艺特征体现在工艺手法、造型风格、装饰纹样等方面。

一、工艺手法1.雕刻工艺:辽金玉器的制作主要采用雕刻手法,一般通过手工雕琢完成。

雕刻的技艺要求十分高超,对雕工的手艺和理解能力有较高要求,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雕刻工艺包括凿花、刻线、雕刻等,使得辽金玉器的刻度精密、线条流畅、纹饰柔美。

2.鑲嵌工艺:鑲嵌是辽金玉器的另一种主要工艺手法,这种工艺需要裁剪精美的珠宝石料,把它们鑲嵌到玉器表面或内部,增加玉器的装饰效果。

鑲嵌过程需要精细地打磨和粘合,需要高水平和技巧。

3.磨平工艺:磨平是辽金玉器的制作流程中的最后一步。

这种工艺使得辽金玉器的表面非常光滑,摸起来很柔软,非常舒适。

这种工艺需要专业的技巧和经验,精细的磨平可以使辽金玉器呈现出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

二、造型风格辽金玉器的造型风格具有浓郁的中国古代玉器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折线形:辽金玉器的造型一般以折线形为主,线条流畅、灵动,富于变化,既有圆润柔美之感,又有刚劲有力之美。

2.纹饰繁复:辽金玉器的装饰花纹十分繁复,包括了各种古代的象征性图案,如神龙、凤凰、云纹、雷纹、花鸟等,形态多变、寓意丰富。

3.精致手感:辽金玉器的制作非常用心,每个工序都经过了精细的设计和制作。

制作完成的辽金玉器表面光滑柔软,手感很舒适,让人能够感受到古代匠人的用心与精神。

三、装饰纹样辽金玉器的装饰纹样层次分明,布局严谨,是中国玉器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1.纹样饱满:辽金玉器的装饰纹样非常饱满,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在这些纹样中,要么有一个独特的形状和设计,要么注重个性化和细节的感受。

2.象征性:辽金玉器的纹样往往带有象征性,如龙、凤等神兽是好的象征着吉祥和神的力量。

3.层次分明:辽金玉器的装饰纹样非常有层次感,具有鲜明的表现力。

这些纹样通常被精细地刻在玉器表面或内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辽金玉器的工艺特征体现在工艺手法、造型风格、装饰纹样等方面,这些特征充分展现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深刻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5)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5)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5)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5)玉鳜鱼南宋长7、高3、厚1.55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青色,表面受沁。

鱼圆眼大嘴,背鳍竖立,尾鳍上翘,脊部有一穿孔。

阴刻斜格网纹饰鱼鳞。

玉鱼宋代长7.8、宽2.5、厚0.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有灰褐色沁。

体扁平,两面雕琢。

鱼首前伸,嘴略张,尾分叉。

阴线勾饰头、眼、鳍、尾,鱼身为回纹。

鱼嘴有一穿孔,正背面图案相同。

雕法简洁,形态古朴。

玉鱼宋代长8、宽4、厚1.8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白色。

鱼的造型为大头,扁身,花式尾上翘,游弋于荷叶间。

衔莲玉鱼宋代长5.3、宽3.7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透雕。

鱼身细长,头部较小,圆眼,半圆形腮,背及腹出鳍,尾上翘呈扇形,身旁水草叶梗巧妙地经鱼身盘成一环,并绕到头部,可供系挂用。

玉蝉宋元时期长4.5、宽3.2厘米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玉质青色。

雕成蝉状,凸目,阴线刻饰蝉首,两翼合拢紧护腹部,翼脉长短弯曲自然,两翼边斜磨,翅膀略长于蝉腹。

刀法简练,线条刚劲流畅,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栩栩如生。

火焰纹环把玉杯宋代长18、宽12、高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黑点并有红褐色沁。

杯体呈圆形,弧圆底,光素无纹。

一侧平出三角形把,把下部琢一圆环。

三角形平面上减地浮雕火焰珠纹。

此器造型独特,在宋代瓷器中有与此类似者,可能受外来文化影响。

龙纹活环耳玉杯宋代高2.9、口径11.5、底径6.9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已受沁成鸡骨白色。

杯圆口,平足。

杯外壁光素无纹,内底中心凸琢一火焰珠纹。

器外一侧雕琢出月牙形鋬,下有半环并套一活环,月牙形平面上浮雕云龙纹。

龙昂首挺胸,毛发后飘,身体向上弯曲,两前肢弯曲向前,十分矫健有力。

此器造型在宋代瓷器中有所发现,安徽休宁县宋代朱晞颜墓中也出土过类似的玛瑙器,但无活环。

以玉为之,更显尊贵。

龙柄玉杯宋代柄高5、口径6.1×7.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

辽代玉带板特征

辽代玉带板特征

辽代玉带板特征一、引言辽代玉带板作为辽代时期的一种重要的装饰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在研究辽代玉带板的特征时,我们可以从材质、形状、纹饰等方面入手,以全面了解辽代玉带板的特点和文化意义。

二、材质特征辽代玉带板主要由玉石制成,玉石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玉器工艺的水平和玉石的供应情况。

辽代玉带板的常见材质有白玉、青玉、墨玉等。

其中,白玉制成的玉带板具有亮白的颜色,纹理清晰,通透感强;而青玉则呈现出深绿色,质地细腻;墨玉则呈现出深黑色,表面常常呈现出流纹状的纹饰。

不同的材质赋予了辽代玉带板不同的美感和表现力。

三、形状特征辽代玉带板的形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矩形、圆形、椭圆形等。

有些玉带板的四个角部还加装有玉质或金属的佩垂。

辽代玉带板的尺寸较小,一般在10厘米到30厘米之间,重量也相对较轻。

玉带板的形状和尺寸的多样性为制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也为玉带板的装饰效果增添了更多的变化和趣味。

四、纹饰特征辽代玉带板的纹饰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凤凰、狮子、龙纹等。

纹饰通常表现出较为简洁的线条,注重形态的表现和整体的协调与韵味。

辽代玉带板的纹饰常常呈现出流畅的曲线,给人一种优雅、灵动的感觉。

同时,在纹饰的选择上,辽代玉带板也借鉴了其他文化的元素,呈现出一种多元融合的特点。

五、文化意义辽代玉带板作为一种装饰品,不仅仅具有艺术上的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辽代玉带板的材质和工艺反映了当时辽代玉器工艺的水平和贵族社会的富裕程度。

其次,辽代玉带板的纹饰反映了辽代时期的审美趋向和文化传统。

例如,凤凰纹饰具有吉祥、美好的寓意,狮子纹饰寓意着勇猛和权威等。

辽代玉带板还体现了辽代人民对玉石的崇拜和宗教信仰。

六、结论在辽代玉带板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辽代玉带板具有独特的材质、形状和纹饰特征。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辽代玉带板的装饰风格和审美追求,还能揭示辽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发展状况。

正是这些独特的特征赋予了辽代玉带板以无穷的魅力和价值,成为了辽代时期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2)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部分(一)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2)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部分(一)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2)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部分(一)玉玦兴隆洼文化左∶直径2.9、孔径1.4、缺口宽0.25、厚0.5-0.6厘米右∶直径2.8、孔径1.3、缺口宽0.2、厚0.4-0.5厘米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遗址117号居室慕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对。

黄绿色,其中一件有红褐色沁斑。

器体均呈圆环状,一侧有一道容缺口,靠近内侧边缘磨薄,起一周棱线,外缘略弧。

通体抛光。

玉玦兴隆洼文化左∶直径2.96、孔径1.26、缺口宽0.2、厚0.7厘米右∶直径3.06、孔径1.27、缺口宽0.2-0.3、厚0.71厘米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沟遗址7号居室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对。

绿色。

器体均呈圆环状,一侧有一道窄缺口,靠近内侧边缘磨薄,起一周棱线,外缘略弧。

通体抛光。

玉玦兴隆洼文化自大至小依次为∶直径5、孔径2.5、厚0.75厘米;直径3.5、孔径1.8、厚0.75米;直径2.67、孔径1.6、厚0.5厘米;直径267、孔径1.24、厚0.58厘米∶直径2.5、孔径1、厚0.64 厘米;直径2.44、孔径1.29、厚0.5厘米;直径1.25、孔径0.47、厚0.57厘米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洪格力图墓葬出土,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

1组7件。

黄绿色。

器体均呈圆环状,一侧有一道窄缺口。

最大一件两面略外鼓,内、外侧边缘磨薄;最小一件一面较平,另一面微外鼓,内、外侧边缘略弧;其余五件形制相近,内侧边缘磨薄,起一周明显的棱线,外侧边缘略孤。

通体抛光。

玉玦兴隆洼文化直径2.9-3.1、孔径0.7、厚1.2-1.4厘米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2号墓出土,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深绿色。

器体呈璧状,中孔较小,单面钻成。

一侧有一道窄缺口,两面光平,外缘略外弧。

通体抛光。

玉玦兴隆洼文化直径4.2-4.4、孔径0.9-1.5、厚1厘米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4号墓出土,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传世玉器(辽金时期篇)

中国传世玉器(辽金时期篇)

中国传世玉器(辽金时期篇)雁衔枝纹玉佩辽金时期高4.5、宽4.4、厚0.3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多黑褐色沁斑。

大雁圆形眼,喙衔一芦枝。

此佩采用镂雕及阴刻线技法琢制,有明显辽金时代风格特征。

鹘攫鹅玉饰辽金时期长6.8、宽7.7、厚1.3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白色,温润光洁。

玉饰为椭圆形。

环内托透雕鹘、鹅两禽,天鹅体大肥硕,长颈弯曲向上,张口,似展翅挣扎状。

鹘体瘦小,双爪紧抓天鹅首部,嘴啄其颅顶,翅膀向后用力展起,尾巴下压勾起。

鹘腿系绳结,为人工驯养。

鹘、鹅的羽毛用阴刻线琢磨,线条清晰,排列整齐。

雕琢生动有力,构思巧妙,形象逼真,有着很强的写实意义,表现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气息与粗犷气概,具有鲜明的“春水玉”时代特征。

虎鹿纹玉饰辽金时期长6.7、宽4、厚1.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表面带有桂花黄皮。

器体呈扁长方形,两面纹饰不同。

一面利用玉璞黄皮深雕一回首蹲坐之虎和茂密的柞树叶。

两只小鹿在丛林里奔跑。

柞树下灵芝朵朵,一派祥和。

反面浮雕一鹰立于松枝之上,两只喜鹊飞于枝头,右上角还有一阴刻“日”字。

此玉又可称为“秋山”玉,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秋天围猎时的山林景色,但无论虎鹿还是鹰鹊,均是一种和谐共处之象,无肃杀之气。

人物纹玉佩辽金时期高6.4、宽4.6、厚0.5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

委角长方形,镂雕枝叶,叶中立一童,着宽袖长袍。

人物纹玉饰辽金时期长3.6、高4.7、厚0.8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呈片状。

人物跏趺静坐于莲花座上,双手合十。

神像脸部饱满,神态安详,双眼、鼻子、嘴部用阴刻线刻画,头戴宝冠。

两侧各有一童子,童子头大,侧身。

莲座由仰莲组成,莲瓣表面下凹。

绶带结形玉佩辽金时期长8、宽5.9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洁白温润。

长方片状。

双面雕工,纹饰为四个结状纹饰相互盘缠在一起,流畅有致。

该佩应为此时期组佩居中部位的主要构件,与内蒙古陈国公主墓出土白玉组佩中的饰件相似。

辽人日常系列之————辽代珠玉饰品

辽人日常系列之————辽代珠玉饰品

辽人日常系列之————辽代珠玉饰品早期的契丹族是一个标准的奴隶制国家,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自从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才逐渐的大量的引进汉地文化,而阿保机对于汉文化的包容与推崇,使得契丹部落的手工业得以大幅度的发展,随着契丹社会逐步向封建国家过渡,辽国的文化艺术手工业等诸多方面也达到了顶峰,辽人对于艺术品的认知与追求也有了新的高度,从出土文物来看,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随身佩戴的珠玉饰品也是种类繁多,样式各异。

并且辽人因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制作出许多与众不同的具有鲜明契丹特色的器物。

(1)辽人的珠串辽人极为虔诚的信奉佛教,有人说,辽之所以灭国便是信佛的原因,这种说法虽不免有些武断,但是辽人对于佛教的信奉绝对是深入灵魂的。

辽代民间传说佛面是金色的,所以有些妇女化妆时把脸涂成金色,称作佛妆。

辽人也喜欢佩戴一些与佛像相同的珠串,这些珠串有各种材质,水晶蜜蜡琥珀玛瑙金银巴林石彩石等,因人身份不同而材质各异,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

大块雕刻纹饰的蜜蜡间饰蜜蜡圆珠穿成的璎珞,材质高贵,雕工精美,级别很高。

水晶的珠子,间杂大块蜜蜡扁珠,有纯金满是花纹的T形和鸡心形坠,十分高贵。

玛瑙珠间饰宝石珠和纯金镂空珠,戴起来一定美轮美奂的。

璎珞上的蜜蜡雕刻大坠,典型辽龙造型辽荷叶天鹅造型加以蜜蜡鸡油黄色,看着就叫人迷醉。

辽人精挑细选,统一纯红的玛瑙管,间饰水晶珠,金T形坠和鸡心形坠,高规格的搭配,辽贵族脖颈上的绝佳配饰。

(2)蜜蜡饰品辽民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对颜色的喜爱偏于鲜艳,又因为契丹族崇拜太阳和火焰,所以红黄色是契丹人最为喜欢的颜色。

红色的蜜蜡琥珀和玛瑙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在辽贵族间极为流行。

金钩,白色的是东珠,因千年风化而失去七彩的光华,连接着雕刻精美的蜜蜡,戴上这样的耳饰品走起路来吸引多少垂涎的目光。

鲜艳颜色,凤求凰的纹饰,质地纯净的蜜蜡,配以纯金链,用这样的东西送给心爱的人,试问谁不动容呢。

回头的天鹅雕刻生动传神,中间掏空,里面存放最为上等香料或脂粉,是辽公主的随身心爱之物。

辽代玉器艺术

辽代玉器艺术

90 检察风云 2012年第15期鉴赏家品质生活栏目主持人:沈海晨 mapwowo@辽代是我国东北辽河流域由契丹族建立的地方政权。

公元916年由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创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辽太祖。

国号契丹,后改为大辽,建上京为皇都。

公元1125年,被金所灭,历时210年。

辽王朝是一个以契丹贵族为核心,联合汉、渤海、奚、女真、蒙古等民族的上层贵族组成的多民族政权。

在国内推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政治体制。

直接地接受并引进高度发达的中原先进文化,辽代玉器就是契丹王朝的贵族们学习汉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辽代玉器大多出土于墓葬、佛塔、窖藏以及重要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墓葬出土的辽代玉器比较少,对于传世的、少量出土的辽代玉器的识别还处于一种雾里看花的状态,或者说只认为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玉器。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发掘和综合研究的诸多成果,辽代玉器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开始明朗化,也让人们对于辽代玉器的特征有了广泛和更新的认识。

辽代玉器艺术文/卢婷婷城址、遗址之中,它们主要集中在五京地区,尤其是上京和中京地区,因为契丹人有死后归葬故里的习俗。

有玉器出土的墓葬,墓主几乎都是契丹贵族、皇室成员,也有个别的是汉族籍高官。

1985年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镇的辽代陈国公主,及驸马墓出土的玉器是目前发现的级别最高、最丰富、最精致的。

但是由于出土较少,而且不成系列,完整的礼仪玉少见,系统的葬玉也未见,但有地层依据,故可靠性很强。

说明辽王朝在效仿中原玉文化方面还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或是契丹贵族拿来归己享用,或是遣使汉籍工匠制作,仅是表面的点缀,或者说只不过学习了些许皮毛而已。

辽代的玉器制作绝大多数与契丹贵族的游牧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存在有着明显的中原文化影响以及唐五代的玉器遗风。

从社会作用来讲,它可以分为礼仪用玉、宗教用玉、世俗用玉和赏赐朝聘用玉;从文化特征来讲,它可以分为民族文化风格玉器、中原文化风格玉器、外来文化风格玉器、佛教文化风格因素玉器等;从使用情况来讲,它可以分为装饰品、陈设品、日用品、礼仪品等。

中国玉器鉴赏-辽代玉器

中国玉器鉴赏-辽代玉器

中国玉器鉴赏-辽代玉器中国玉器鉴赏-辽代玉器2008年06月10日星期二 22:41辽是雄踞我国北方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契丹族建立的政仪,在与内陆的长期交往中,一方面大量吸收汉文化中先进的因素,另一方面又保存和发展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两者互相融合,相辅相承,形成各自特有的文化风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发现的辽代玉器较少,其玉器种类主要有玉飞天、玉带、玉水盂、玉盒、玉砚、象生玉器、玉佩及一些水晶、玛瑙、琥珀制品。

其创作题材大多选自日常常见的事物,写实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美术鉴赏价值。

辽代玉器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色:(一)选材辽代玉器大多采用白玉制作,有的微有杂斑,应为新疆和阗所产。

青玉亦有少量使用。

辽代中期以后,玛瑙、水晶的使用逐渐增加。

玛瑙的呈色分白色、红色两种。

有的玛瑙有红白相间的自然纹理,绚丽夺目。

朝阳北塔出土的一件玛瑙杯,尤如礼花状的梦幻般的自然纹理,令人叹为观止。

水晶则全部为无色透明。

(二)工艺辽代玉器均经打磨抛光,唯光洁之程度视不同之器物而有所差别。

辽继承唐以来的治玉传统,对玉、水晶、玛瑙因材施玉,琢治方法各有不同。

具体就玛瑙而言,多用来制作器皿、牌饰、管饰、珠饰,在琢出器形后,加以抛光即成,不加任何纹饰,以其所具有的天然纹理取胜。

水晶制品也是如此。

但当以水晶琢治圆雕动物小坠饰时,多以宽深的阴刻线勾勒动物的形体轮廓。

因此,辽代玛瑙、水晶制品的琢治,就工艺而言,相对比较简单。

最能全面反映辽代玉器工艺成就的;应该是青、白玉制品、圆雕、片雕、浅浮雕、镂雕、俏色等治玉工艺,以及借助阴刻线表达细部的表现手法,在青、白玉作品上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总的来说,辽代的青、白玉制品,以圆雕作品居多,片雕、镂雕作品相对较少,浅浮雕及俏色则更为少见。

圆雕、浅浮雕、镂雕及阴刻线表现手法与唐、金、宋玉器有别,俏色玉仅见于白音汉窖藏出土的圆雕小熊,其头部毛发及尾部尚留存黄色的玉衣;不仅使整个玉雕更添亮丽的色彩,亦将玉料的损耗减至最底,反映出玉人因材制作的匠心,当时的玉玉确实已具备了相当高的琢玉水平。

辽代摩竭凤鱼形玉组佩

辽代摩竭凤鱼形玉组佩

代玉器广受 中原汉文 化和佛教文 化的影响 .寓含多元 量 .双 鱼也是佛 教 “ 八宝 ”之一 .龟行水中 .畅通无 吉样文化 .这 在此玉组佩 也有体现 。 玉组佩台鎏 金银链在 内 .全长 1 厘 米。其镂雕 48 绶 带纹 玉饰 。白色 ,略里长 方形片 状 .表面抛 光 绶 带本是丝带 ,用于 拴玉 、印 、铜 镜之类 .兼具宴用 和 装饰。唐代 装饰纹样 中多采用 ,以后沿 用。 “ 更衔 长 绶带 .留意感人 深 一 因 “ 绶” 与 “ ”同音 , 寿 故示长寿之意 。绶带纹 应用在这 玉组佩上 .将本义 与 引申义结台起来 ,寓意 鲜明.恰到 好处。 碍 。佛 教以 其喻 示超越世 间 ,自由豁达的解脱 的修行
者 .叉 象征复苏 、永生 、再 生
连 尾对凤 形 玉坠 . 白色泛青 .略 显扁 平 ,双凤 带冠 面向相对 ,凤嘴相接 ,双翅齐 卫.凤尾下 垂 .彼
此井拢 .腹部刻 菱形羽毛纹 ,翅与 尾沿轮廓饰 以细线
作羽 毛状 《 冠子 ・度万 》: “ 鹞 凤凰 者 .鹁 火之
离 .阳之精 也 。 叉 《说文 ・鸟部 》: “ ,神鸟 凤
也 。夭老 日 :凤之 象 也 .鸿 前■ ( )后 .蛇 颈鱼 麟摩 蝎衔琳 形玉坠 . 来自白色.龙酋鱼身,头生独 角.
嘴 衔宝珠 。 背生双捌 , 欲展飞 。 意 摩竭 之名出 自佛经 . 又 称作摩伽 罗. 为大体 鱼、鲸鱼 、 意 巨鳌 。 它是 河中之 神. 能融亿 万物 . 是法力无 边的海 兽, 可 风作浪 , 既 叉能 滋养人 民. 之得 以生息 繁衍。 使 据称 。 竭以内 摩
由此而必 有关 。凤 如同龙的 起源 。戚 为超氏族 图腾的
灵物 .经 多种动物形 象组合 虚拟而戚 .以充满 神圣高 贵之 气 ,带 来 祥瑞 和肇庆 。 《 广雅 》云 : “ ,鸡 凤 头 .燕颉 .蛇颈 ,龟背 .鱼 尾。雌 日凰 .雄日 凤。” 后世广泛 沿用这一说 法。于 是人们将有 婚姻关系 的男

辽代玉器的特征(陈国公主墓)

辽代玉器的特征(陈国公主墓)

辽代玉器的特征(陈国公主墓)辽代玉器的鉴定——以陈国公主墓出土玉器为例一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斯布格图村西的山南坡上。

1986年6月至8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和奈曼旗王府博物馆共同发掘了该墓。

墓女主人是辽景宗第二子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之女,正妃萧氏所生,曾初封太平公主,进封为越国公主,后被追封为陈国公主。

墓男主人为陈国公主驸马萧绍矩,是辽圣宗仁德皇后之兄。

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为典型的辽中期契丹贵族合葬墓,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契丹贵族墓葬。

墓中出土文物千余件,其中有许多制品是用软玉、玛瑙和水晶制成,总数达300件之多。

这些玉器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工艺精美,足以代表辽代玉器的最高水平,是辽代玉器研究极其珍贵的资料。

二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器器类较为丰富。

依据功能和用途之异同,可初步划分为装饰用玉、玉器皿、文房用玉和习俗用玉四类。

下面分类述之:(一)装饰用玉组玉佩。

包括工具形组玉佩,1组7件;动物形组玉佩 1组6件;龙、凤、鱼形组玉佩 1组6件。

圆雕肖生玉佩。

包括双鱼玉佩,2组4件;交颈鸿雁形玉佩,1件;交颈鸳鸯形玉佩,1件。

玉盒佩。

包括鱼形盒玉佩,2件;螺形盒玉佩,1件;龙凤纹盒形玉佩,1件。

玉带饰。

包括玉銙丝鞓蹀躞带1条38件,其中,方形白玉带銙11件,圭形青白玉铊尾、带饰分别为1件、8件,桃形白玉、青白玉带饰18件;玉銙银带1条16件,其中,方形白玉带銙14件,白玉桃形带銙1件,白玉圭形铊尾1件。

另出有水晶串珠152枚、管形玛瑙饰品14件。

(二)玉器皿。

包括玛瑙碗,1件;玛瑙盅,2件;水晶耳杯,1件;系链水晶杯,3件。

(三)文房用玉。

包括“风”字形玉砚,2件;玉水盂,1件。

(四)习俗用玉马具饰。

包括马形玉饰件149件,狻猊形玉饰件122件,花形玉节约8件。

玉臂鞲。

1件。

玉柄银锥、银刀,各1件三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辽代玉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以及河北、天津的北部地区,与辽王朝统治范围基本吻合。

辽代玉带板特征

辽代玉带板特征

辽代玉带板特征辽代玉带板特征引言辽代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中,辽代玉带板作为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在形制、纹饰、材质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介绍。

形制特征辽代玉带板通常呈长方形或梯形,两端略微收窄,中间略微凸起。

整体上看,其形状比较简洁、规整、对称。

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首先要选用优质的天然玉石原料,并经过精细加工打磨而成。

纹饰特征辽代玉带板上的纹饰主要以动物纹和几何花纹为主。

其中动物纹包括龙、虎、麒麟等各种神兽,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浮雕或线刻等方式,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而几何花纹则包括回字纹、云头纹、珠子花等,这些花纹不仅装饰美观,而且寓意深刻,如回字纹代表吉祥如意,云头纹则象征着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等。

材质特征辽代玉带板通常采用天然玉石作为原料,其材质以白玉、青玉、黑玉等为主。

其中白玉质地细腻、温润,具有高雅的品质感;青玉色泽深沉、富有光泽,具有神秘的气息;黑玉则色泽沉稳、坚硬耐用,具有稳重的品格。

工艺特征辽代玉带板制作工艺复杂精湛,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要进行原石开料,然后进行初步打磨和雕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精细打磨和抛光等环节。

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保持手工雕刻的精细度和对称性,并注重纹饰与整体造型的协调性。

价值特征辽代玉带板不仅在艺术价值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而且还在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是辽代文化的重要遗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同时,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器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结语综上所述,辽代玉带板具有独特的形制、纹饰、材质和工艺等特征,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今天,人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玉器进行研究和欣赏,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并传承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辽代玉器的分布、形制、玉料及制作工艺

辽代玉器的分布、形制、玉料及制作工艺

辽代玉器的分布、形制、玉料及制作工艺契丹国土辽阔,但是主要的经济政治中心还是在契丹五京背景了解: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传九帝,国祚210年。

据考证,契丹族就是建立北魏的鲜卑族一支-东胡鲜卑,而蒙古是柔然鲜卑。

契丹八部之一迭剌部的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在上京临潢府(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称帝。

辽曾经多次修改国号,在辽和契丹之间换过多次,反应在文物上,若有文字(但辽、金、元玉器一般不带铭文),也应该有相应变化,出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要当心一些,这是基本的常识。

辽改国号的情况: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在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大辽;统和元年(983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大辽。

辽代建的应县木塔契丹虽然号称:总五京,府六,州、军、城百五十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

但是直接统治的地区,也就是政治经济中心地区还是五京,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即北平)。

其他地区像东边的女真族,北边的蒙古族居住地,统治比较松散。

经济也不甚发达,契丹族文物出土的也不多,精品更少。

辽上京遗址辽代玉器分布:现在出土的辽代玉器多出自墓葬、佛塔、窖藏、旧城遗址。

契丹人有归葬的习俗,辽河流域是契丹人的祖居之地,很多契丹人在死后,会运回辽河流域安葬。

因此很多玉器都集中出自辽河流域的赤峰、通辽、朝阳,阜新。

而在乌兰察布、大同、北京(五京)等地零星有所发现。

契丹人多信奉佛教(也有道教,如昨天我们讨论的陈国公主墓葬银冠上就是原始天尊),因此佛塔的天宫或地宫中也会藏有大量玉器(辽代的佛塔通常都是实心的,不能从内部登梯而上,有的佛塔内有天宫藏宝不会被人发现。

如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和地宫),数量不等,多则上千件,少则仅有一件,质量也参差不齐。

辽代玉雕十八罗汉

辽代玉雕十八罗汉

辽代玉雕十八罗汉内蒙古赤峰地区不仅是红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契丹辽文化的发源地,在巴林左旗、敖汉旗及宁城县等地区,辽代遗存都比较多,不过,在诸多的辽代文物遗存中,玉器却不多见,而这里展示的一套十八罗汉圆雕立像,迄今为止尚属仅见,虽然它们来自民藏,但其真实、到代性却勿庸置疑。

辽政权建立后不久,因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盛行佛教,寺院遍布各地,有多种材质的观音菩萨造像,最知名的是辽上京老古城的石雕立像和号称“召庙”的石窟造像,彩塑佛像因年代久远,遗存下来的已比较少见,而佛像的玉雕造型相对更少,尤其是这十八尊比较大型的圆雕罗汉立像群,就极为罕见了。

由于辽代长期与汉族毗邻,在玉文化方面也深受汉族玉器的影响,从这些佛像的造型上可以看出,它们也继承了唐代造像的那种大度、端庄、典雅的遗风,同时又吸收了南宋造像的写实手法,从面部造型上来看,更多地融入了契丹人的一些传统的审美情趣,可见辽代的玉雕佛像造型,展现出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这套罗汉造像,非常典型地体现出辽代独有的文化艺术风格,主要是:(1)每一件玉雕造像,都显得厚重而沉稳,总体风格上具有一种粗犷、豪放之气;(2)每一尊罗汉的造像都是肩部宽阔、体态肥硕、壮美,有一种刚健的气度,隐喻着契丹人的形象特征;(3)工法比较简捷,主要以阴刻线表达细部,强调眼神与面部表情;(4)袒胸式袈裟,着长裙,衣褶较多,衣纹的质感强,这是辽佛造像的典型特征;(5)历史上的十八罗汉,虽然名号相同,却有多种造型,而辽代的十八罗汉别具一格。

十八罗汉是传说中佛教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它们是由当初的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最早记录十八罗汉的是宋代苏轼,他在《法住记》中所列出的十六位罗汉的后面,又增补了第十七位“庆友尊者”及第十八位“宾头卢尊者”;宋代的志磐在《佛祖统计》中又认为第十七位应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君徒钵叹尊者”;到清朝,乾隆御笔又写定:第十七位尊者是“大迦叶尊者”,即“降龙罗汉”,第十八位则是“弥勒尊者”,即“伏虎罗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代玉器
鹿林纹玉带环
辽代
长3.5、高6.8、厚1.5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带沁。

体为扁长方形,正面微弧凸。

多层透雕镂空饰一鹿和柞树,组成“秋山”图饰。

鹿呈站立状,头微上昂,用阴刻线雕出柞树的叶脉,下部有一鸡心形环,可供挂系用。

花鸟纹玉佩(1对)
辽代
长4、中宽2.5、厚0.3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青黄色。

纹饰镂空,花朵和小鸟浅刻出细线,中间为一朵盛开的花朵,两侧对称各出一鸟,鸟展翅,长尾翎,长喙交于花边。

心形玉佩
辽代
长3.5、宽2.1、厚1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淡黄色。

作扁体心形,顶部有一管状鼻。

玛瑙臂鞲
辽代
长8.1、宽3.6、厚0.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玛瑙质,有青白两色条状斑纹。

器表光滑,臂鞲正面微弧形,背面凹形,器中部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穿孔。

此器为契丹族游猎架鹰时护臂之用。

蟾蜍扑食纹玉佩
辽代
高4、宽6、厚2.2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玉皮。

底为一片荷叶,茎脉分明,上面伏卧一蟾,瞪眼作扑食状,形象生动。

玛瑙臂鞲
辽代
长9、中宽4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玛瑙质,灰色有云状纹理。

磨制。

呈瓦状,中部两侧起小节,穿扁斜孔,孔壁出尖齿。

玉摩羯
辽代
长7、宽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赭褐色沁。

圆雕一龙首鱼身形象,龙张口含珠,肉鼻上卷,龙发后飘。

龙身为鱼形,并生双翼。

下部有供佩系之穿孔。

摩羯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兽,此类造型流行于辽金时期。

持鹘玉童子
辽代
宽2.7、高6.4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

圆雕一童子,身穿紧袖长袍,双手托鹘,腰系锦带。

阴刻线表现衣纹,一撮发髻置于头顶,衣褶简洁,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玉飞天
辽代
长4.5、高2.4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灰色。

圆雕。

人物头部较平且有一孔,下半身着裙装不露双脚,状似鱼尾。

辽代飞天的特点是折面,即在鼻部处出现一个折角。

出土的玉飞天上有金属弯钩,可能是作耳饰之用。

玛瑙碗
辽代
口径5.7、底径3.3、高4.2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浅黄色玛瑙质,光亮透明。

直口,深腹,高圈足,外撇呈喇叭口状,光素无纹。

花式玛瑙碗
辽代
高5、口径11.3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白色玛瑙质,质地致密,晶莹剔透。

六瓣海棠花式口,深腹,圈足,内外壁均有不规则的紫红色天然花斑纹。

造型典雅秀丽,琢磨精致光润。

带托葵花形玛瑙碗
辽代
碗直径15.2、高10厘米
托高16.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玛瑙质,色彩丰富。

整器光素无纹,尽显玛瑙本身之色彩斑斓。

碗形为六瓣葵花形,下配有高托,并刻有“乾隆年制”款。

此器形与宋代同时瓷器类似,款显系后琢
狮纽玉印
辽代
高8、长9.4厘米
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和田白玉质。

体积硕大,印文为契丹文。

印体玉质多处绺裂受沁,兽头顶部也有片状沁色。

其印纽为圆雕狮子,其玉质色纯美,雕琢大气;狮作蹲踞,神态威猛,气势雄伟有神,大有王者风范。

鸟衔花纹玉饰
辽金时期
长6.7、宽5.6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

采用多层镂空技法雕琢一幅倒U字形花鸟图。

正面为盛开的芍药枝叶纷披,长尾绶带鸟戏于花丛之中;背面平素。

本文资料来自网络纠错、投稿、入会
联系编辑微信号:mjj-610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2014年12月成立于北京: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文化部主管、民政部正式登记注册成立的,由全国著名的文博考古单位、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玉文化研究者、玉文化研究组织、玉雕艺术机构、玉器收藏爱好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国家一类社会团体。

本团体的宗旨是团结国内外玉文化爱好者、研究者、收藏家、鉴赏家、雕刻家和相关大专院校、玉文化研究机构、玉雕艺
术机构,开展玉文化研究的相关工作,为提高玉文化研究水平,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本团体的业务范围是:进行玉文化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组织、举办展览、展示活动;开展玉文化创作及评比表彰,促进玉文化事业的发展;普及、推广玉文化知识,开展玉文化服务和教育培训;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交流合作、法律咨询等服务;做好玉文化宣传、出版、档案和专业网站的建设;承接政府部门委托的相关工作。

中国古玉器研究会(隶属全国古玩商会)
2005年成立于北京,是从事古玉文化研究的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自愿结成的学术性、研究性、全国性的非营利社团组织,现已在全国建立省级分会十余家,会员数千人,是国内外玉文化爱好者学习交流的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