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
我国古代的四大宝贝(盘点十件颜值逆天的传世国宝)

我国古代的四大宝贝(盘点十件颜值逆天的传世国宝)中国文化历史悠久,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很多,这些文物经过岁月的沉淀,见证着历史的同时也让人惊叹于匠人的高超技艺。
它们于泥土中重现天日,散发出独有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文物之多,多如繁星,今天就来盘点十件颜值超高的宝贝。
一、红山文化的C型玉龙红山文化是中国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发源地为东北西南地区,距离现在有六千年的历史。
早在1921年,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红山文化的遗迹,直到2014年才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保护。
而玉器在那个时候就被广泛用于丧葬事宜,1971年出土的c型玉龙就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制玉手段。
也从侧面佐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镶金兽首玛瑙杯兽首玛瑙杯1970年10月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它是唐代的玉器,其造型为一个角状兽首形,兽的双角为杯柄,方便手握,嘴部镶有一个黄金口塞,其次,它的眼睛、耳朵和鼻子处皆刻画的细微精确,十分罕见。
尤其选材,是选用最为罕见的缠丝玛瑙雕琢,加上玉匠结合材料的自然纹理随形而作,可谓是巧夺天工。
兽嘴处的镶金,更是有画龙点睛的妙用,更显珍贵。
是唐朝唯一一件俏色玉雕,同时也是唐代玉器中的翘楚,被列入首批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三、翡翠白菜翡翠白菜又叫翠玉白菜,它的材质是翠玉,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之后,呈现出一棵白菜形象,栩栩如生。
其整体有18.7厘米长,9.1厘米宽,大小与真实白菜一般无二,除此之外,这颗白菜身上的昆虫便是神来之笔,增添了很多趣味,也让人惊叹于当时的技艺。
作为慈禧太后的最爱,她死后也随她埋葬定东陵,后来被孙殿英盗走送给了蒋介石,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四、战国曾侯乙尊盘这件出土于武汉湖北随州的文物,是公认的春秋战国时期,工艺最复杂且最精美的青铜器,是由尊和盘两件器具组合而成,上为尊下为盘,其用途是尊里盛酒,盘中装水,夏季饮酒可用来冰镇,冬季则可温酒。
这件尊盘的整体造型精美、结构复杂,尊的装饰物为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盘的装饰物是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它们相互环绕,错落有致。
玉饰发展史

创新器: 创新器:出廓壁 出廓壁突破了传统玉璧单纯“ 的结构,出廓部分, 出廓壁突破了传统玉璧单纯“圆”的结构,出廓部分,大多运 用了透雕的工艺,使壁形式更为多样, 用了透雕的工艺,使壁形式更为多样,从而大大丰富了玉壁的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柿蒂出廓饰壁( 柿蒂出廓饰壁(汉)3-1
阴面(汉代) 双龙白玉挂件 阴面(汉代)3-2
兽形玉玦1-1 兽形玉玦
玉龙1-2 玉龙
2、良渚文化玉器 、
距今大约5000年,是中国东南部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 年 距今大约 的文化遗存。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 的文化遗存。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工 艺精湛,极具特色,成为新石器时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 艺精湛,极具特色,成为新石器时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相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和粗犷,良渚文化玉器更为细腻、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和粗犷,良渚文化玉器更为细腻、繁 是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缛,是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玉器中装饰 品有: 带钩、鸟形佩、鱼形饰、人形佩、 品有:珠、管、璜、镯、带钩、鸟形佩、鱼形饰、人形佩、冠 状器等。 状器等。
典型器: 典型器:玉组配 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玉器的佩戴 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 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就 是组配。 是组配。即将许多不同的 语玉器组合起来佩戴。 语玉器组合起来佩戴。主 要有玉璜、 要有玉璜、玉瑗以及珠等 等。用丝线将各种玉佩连 缀起来,佩戴在身上。 缀起来,佩戴在身上。组 配中最重要的是玉璜, 配中最重要的是玉璜,在 其中其平衡作用, 其中其平衡作用,另有玛 瑙或绿松石珠负责连缀。 瑙或绿松石珠负责连缀。 因为西周重礼仪规范, 因为西周重礼仪规范,所 以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需 佩戴不同规格的组配。 佩戴不同规格的组配。
辽金古玉鉴定方法

辽金古玉鉴定方法篇一:鉴别古玉真伪沁色的诀窍鉴别古玉真伪沁色的诀窍人们以受沁的古玉为美,以受沁多、色美者为贵,却很难知道鉴别真伪沁色的诀窍。
历来制造假古玉者更不会公开作伪沁的方法,这就需要从历史的资料中和当代的手段上分析辨伪的依据。
沁色的辨认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沁的深浅变化;玉的土蚀现象;沁色透光情况。
如下:沁色分布很难匀净,其中往往有呈色深浓的斑点状或丝缕状的形貌。
辨认沁色时要仔细审视沁色最外缘部位的颜色,如果明显较深,往里明显变浅,这种沁色就是真沁色;而利用皮色仿制的赝品古玉,其细薄的边缘处最浅,呈色情况与沁色正好相反。
沁色的产生过程是玉质蜕变的发生,受沁古玉表面往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多能找到一些土蚀的现象,只是大小深浅与表现方式不同,它可以是烂斑、土隔、蛀孔,也可以说与其它天然缺陷一起表现出的绺裂,因为天然的绺裂正是沁色渗入的良好通道。
出土的古玉沁色大多数都可以透过一点光线,即便密不透光者往往也会在边缘处稍有透光现象,沁色不透光其玉质必定很粗砺或者石性很重,辨认沁色少不了此三者作为确定证据。
想靠杂色、边皮、色玉来伪乱古制并不容易,不说沁色的表深里浅、内中不匀无法伪造,即使显眼的土蚀形貌也不是能轻易伪造的,何况玉沁的透光现象更加难以把握,故文献上记载的伪沁名目可观,而实际上难以见到真正的实物来佐证。
掌握较为易懂的三种现象是对沁色的总结,是认识沁色行之有效的方法。
沁色作伪由来已久,历代文献中记载制作伪沁的方法,今天看来都缺乏科学的依据,大都出自道听途说,甚至出自个别文人的主观臆想,大有以讹传讹、混淆视听的嫌疑,也成了作伪者故弄玄虚的资本;但辨认沁色的真伪又不能不知道这些名目,就应知其名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是古玉爱好者的基本功课之一。
人工染色作沁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卷一》中就有记载,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时期玉器上就有玉色之外沁色的存在;宋元明清之际,仿古作沁的玉器大量出现,但与之前玉器染色的方法有别,出土的玉器也不像古籍中描述的那样变化广泛,由于历代人们对沁色的追捧,染色之风盛行,出现了众多的仿沁色玉器。
飘落在国外的30件红山文化玉器大盘点

飘落在国外的30件红山文化玉器大盘点红山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遗址中发现的玉器。
红山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
以后,在红山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
红山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其显著特征。
近一个世纪以来,这些中国古代玉器在香港、日本以及欧美各个私人收藏家或各大博物馆几经转手,其中有很多已经被拍卖,不知花落谁家了。
笔者收集这些图片,品味着数千年中国古老文明的气息,所谓见过即是拥有、见过即是不忘。
中国人以红色为吉祥,中国古玉和中华文明亦初出于红山,所以,理所当然以红山玉器作为开篇。
以后,将按照中国玉器文明的传播路线、演变过程和它们的年代秩序,陆陆续续,刊出其余。
这是对海外中国玉器的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回顾的过程。
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纽约佳士得 2010年秋季拍卖会拍卖,赛克勒藏中国艺术品。
估价:USD 6,000-8,000 。
成交价:RMB 40722.0000 。
香港苏富比2010年春季拍卖会拍卖。
估价:HKD 60,000-80,000(港元)。
成交价: RMB 308000.0000 。
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藏。
英国出版物图片,下落不明。
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美国布法罗科学博物馆美国布法罗科学博物馆美国布法罗科学博物馆美国迈阿密大学洛尔艺术博物馆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纽约佳士得2010年秋季拍卖会拍卖,赛克勒藏中国艺术品。
估价:USD 30,000-50,000 。
未成交。
美国国家博物馆藏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藏(据称系上世纪九十年代从香港购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馆藏美国芝加哥艺术馆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伦敦佳士得 2008秋季拍卖会拍卖。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分享者:般般知玉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唐宋玉器造型隋朝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
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
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
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
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
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
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
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
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
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
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
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
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
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国宝档案

国宝档案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8)雁纹玉饰元代宽5.3、高4.5、厚1.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色,沁成鸡骨白色,有牛毛沁。
带板作委角方形,以深雕法琢穿梭于花朵中的大雁,以阴刻线作纹饰,大雁展翅欲飞,栩栩如生,花朵用斜削和打洼手法表示。
整器构图疏密有致,雕工精细。
龙纹玉饰元代长5.2、宽4、厚1.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略带沁。
边框委角,减地浮雕饰一龙戏珠,龙身细小卷曲,满身饰双阴刻线表示龙鳞,龙发往后飘拂,大眉压眼,颈、腿施重刀,龙身和龙头可见钻孔痕迹,典型元代龙纹造型。
龙穿花纹玉饰元代长7.4、宽6.6、厚1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中带青灰斑。
单面透雕花果龙纹,龙身卷曲,细颈长嘴,须发飘扬,底纹为透雕枝叶花卉。
制作采用管钻深雕法,钻痕不加修饰,有明显的元代制玉风格。
云龙纹玉尾元代长9、宽5.5、厚1.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黑白两色。
器体呈长方形,扁平。
正面根据玉料颜色的不同巧雕龙纹和云海纹。
在一火焰形开光内,浮雕一龙,龙菱形眼,嘴前伸,龙发下飘,细颈,身体扭曲,尾压于后腿之下。
墨玉部分浮雕海水云纹,海水中凸起连绵的山脉。
背面平整无纹,四角各有斜穿小孔一对。
此器利用黑白玉色巧雕而作,匠心独运。
鹘攫鹅纹玉带环元代长7.2、宽6.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
在椭圆形托环上高浮雕、镂雕海东青(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
一矫健有力的海东青(鹘)正啄住仓皇逃窜的天鹅,充满紧张肃杀之气。
“春水”玉之题材虽滥觞于辽契丹族的“春捺钵”,但目前辽代此类玉器还未有出土,所见多为金元玉器。
此玉两侧均有长方形隧孔,应为束带中所用之带环,可供带钩或绦带穿过。
狮戏球纹玉带环元代宽6、高4.6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
镂雕狮戏球形象。
正面为狮与球舞动的飘带,巧妙地把球甩在了背面,两侧各有一对孔可供绦带穿缀用。
狮子头上的鬣毛呈球状,高高隆起,尾巴两侧为卷云纹,中间呈拂尘状;飘带翻卷,立体感很强。
故宫博物院馆藏玉器大全!(高清图)

故宫博物院馆藏玉器大全!(高清图)据统计,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代玉石器约三万件,主要源于清宫遗存。
故宫博物院所藏玉器按时代可划分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
明代玉器多数为明宫遗存及清代宫廷的收藏,是研究明玉最重要的材料。
大量的清代玉器主要为清代宫廷用玉及各级官吏进贡的玉器珍玩,囊括了清代玉器的方方面面,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玉器的制造、使用和文化内涵。
明青玉带皮异兽长8.2cm,高4.1cm明白玉微浸单耳荔枝匜口径11.5cmX6.5cm,底径6.5cmX4.5cm,高6cm明青玉镂雕枝叶葵花杯口径13.9cm,高8.8cm明玉卧鹿寿星山子长8.5cm,宽5cm,高11.5cm明玉九螭璧直径20.4cm,孔径5.8m,厚2cm明玉双管式笔插高21.9cm,大口径5.5-6cm,小口径4.5-4.7cm明早期白玉蟠龙环佩宽6.8cm,高6.7cm,最厚4.5cm虽然明代的玉质普遍不是很好,但做工非常好。
明代晚期的时候,中国文人特别注重内心的修养,要求大量的生活用具,尤其是文玩都非常有趣。
所以明晚期的玉器,带有明显的生活情趣、强调和谐的内容就比较多。
入清以后,当乾隆打开了新疆玉的通道之后,玉质马上就提高了。
清青玉涉水戏童渔翁高10.9cm,宽9.1cm,厚5.7cm清青玉甪端高12.5cm,长19cm,宽8cm清青玉王羲之爱鹅图意山子高12cm,宽28.5cm,厚9.4cm清白玉合符直径6.3cm,厚(合)1cm清白玉十二月令组佩璧径11.3cm,钟形长6.4cm,宽5.5cm,厚0.6cm清白玉夔龙纹佩最长7.9cm,最宽5.9cm,厚0.8cm清乾隆白玉镂雕龙螭斧式佩长13.2cm,宽5.7cm,0.7cm清黄玉荷叶式花插高14.5cm,宽9cm,厚5.5cm清青玉莲藕鹭鸶高15.5cm,长31.4cm,厚3cm清白玉羊首耳瓶高27.5cm,口径5.4×7cm,足径5.5×7.9cm清乾隆白玉乾隆御临兰亭册长7.6cm,宽5.5cm,厚1.6cm清乾隆青玉召夫鼎通高25,口径13.8×20.9cm,足径17.4×11cm清乾隆青玉卧马长13.3cm,宽7.8cm,高7.5cm清嘉庆玉羊首提梁壶通梁高16.8cm,通盖高10.1cm,口径8.9cm,足径6.8cm在元代以前玉器中,有当代考古发掘的精品及传世古玉中的珍品,包括了新石器时代至元代各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其中一些精品原为清代宫廷珍藏,世所罕见。
馆藏丨辽代瓷器大全,高清图

馆藏丨辽代瓷器大全,高清图古人曾言:胡人无百年国运。
无论五胡乱华还是南北朝,亦或是五代十国北宋南宋,甚至是横扫欧亚的元朝,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确都不长久。
但为何偏偏清朝延续了275年之多?论汉化:前有北魏孝文帝惊天动地的开创,后有萧太后破釜沉舟的整改。
论勇武:至少不及横扫欧亚的蒙元。
可它偏偏是坚持时间最长的王国。
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提问者的历史知识也比较丰富。
但是,这位提问者还是有一个历史知识的疏漏:在清朝之前,早已经有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建国超过了二百年——契丹人建立的辽国。
在咱们过去的历史讲述中,往往是站在北宋的视角,大辽经常是作为大宋的对手出现。
在民间,由于评书《杨家将》的深入人心,大辽更是作为坏人出现的。
然而,历史哪有这么是非分明......先看一下这三张古代地图——大宋版图大辽版图幽云十六州版图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原居辽河上游。
公元916年,契丹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立国,国号契丹。
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
大辽是一个在草原上成长起来的王朝,草原上的契丹人,本来都是部落联盟的形式。
如果不是历史上的机缘巧合与天上掉馅饼,估计契丹王朝也超不过百年。
第一个机会是后晋的皇帝石敬瑭奉献的。
这位中学历史课本上臭名昭著的所谓儿皇帝石敬瑭,为了寻找支持者,便想拉拢北方王朝大辽。
先简单说一下当时的背景:中国大地上正处于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阶段,北方尤其混乱。
石敬瑭向当时的大辽皇帝耶律德光许诺:一旦大辽帮助自己登基,便可以割让幽云十六州,每年向大辽进贡,并认耶律德光为父。
于是,大辽一直占据着幽云十六州,成为中原汉人心头永远的痛。
第二个机会是:公元1004年,辽宋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向大辽每年提供巨额岁币。
幽云十六州只占大辽总疆域的很小一部分,但是人口却占到大辽总人口的60%还多,常住人口主要就是长城以南的农耕汉人。
这些汉人为大辽提供了至关重要、稳定的中央财政收入。
再加上后来的北宋岁币收入,于是,大辽终于走出了草原民族政权发展的死结: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鹿林纹玉带环辽代长3.5、高6.8、厚1.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带沁。
体为扁长方形,正面微弧凸。
多层透雕镂空饰一鹿和柞树,组成“秋山”图饰。
鹿呈站立状,头微上昂,用阴刻线雕出柞树的叶脉,下部有一鸡心形环,可供挂系用。
花鸟纹玉佩(1对)辽代长4、中宽2.5、厚0.3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青黄色。
纹饰镂空,花朵和小鸟浅刻出细线,中间为一朵盛开的花朵,两侧对称各出一鸟,鸟展翅,长尾翎,长喙交于花边。
心形玉佩辽代长3.5、宽2.1、厚1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淡黄色。
作扁体心形,顶部有一管状鼻。
玛瑙臂鞲辽代长8.1、宽3.6、厚0.5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玛瑙质,有青白两色条状斑纹。
器表光滑,臂鞲正面微弧形,背面凹形,器中部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穿孔。
此器为契丹族游猎架鹰时护臂之用。
蟾蜍扑食纹玉佩辽代高4、宽6、厚2.2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玉皮。
底为一片荷叶,茎脉分明,上面伏卧一蟾,瞪眼作扑食状,形象生动。
玛瑙臂鞲辽代长9、中宽4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玛瑙质,灰色有云状纹理。
磨制。
呈瓦状,中部两侧起小节,穿扁斜孔,孔壁出尖齿。
玉摩羯辽代长7、宽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赭褐色沁。
圆雕一龙首鱼身形象,龙张口含珠,肉鼻上卷,龙发后飘。
龙身为鱼形,并生双翼。
下部有供佩系之穿孔。
摩羯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兽,此类造型流行于辽金时期。
持鹘玉童子辽代宽2.7、高6.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圆雕一童子,身穿紧袖长袍,双手托鹘,腰系锦带。
阴刻线表现衣纹,一撮发髻置于头顶,衣褶简洁,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玉飞天辽代长4.5、高2.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灰色。
圆雕。
人物头部较平且有一孔,下半身着裙装不露双脚,状似鱼尾。
辽代飞天的特点是折面,即在鼻部处出现一个折角。
出土的玉飞天上有金属弯钩,可能是作耳饰之用。
玛瑙碗辽代口径5.7、底径3.3、高4.2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浅黄色玛瑙质,光亮透明。
直口,深腹,高圈足,外撇呈喇叭口状,光素无纹。
花式玛瑙碗辽代高5、口径11.3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白色玛瑙质,质地致密,晶莹剔透。
六瓣海棠花式口,深腹,圈足,内外壁均有不规则的紫红色天然花斑纹。
造型典雅秀丽,琢磨精致光润。
带托葵花形玛瑙碗辽代碗直径15.2、高10厘米托高16.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玛瑙质,色彩丰富。
整器光素无纹,尽显玛瑙本身之色彩斑斓。
碗形为六瓣葵花形,下配有高托,并刻有“乾隆年制”款。
此器形与宋代同时瓷器类似,款显系后琢狮纽玉印辽代高8、长9.4厘米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田白玉质。
体积硕大,印文为契丹文。
印体玉质多处绺裂受沁,兽头顶部也有片状沁色。
其印纽为圆雕狮子,其玉质色纯美,雕琢大气;狮作蹲踞,神态威猛,气势雄伟有神,大有王者风范。
鸟衔花纹玉饰辽金时期长6.7、宽5.6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采用多层镂空技法雕琢一幅倒U字形花鸟图。
正面为盛开的芍药枝叶纷披,长尾绶带鸟戏于花丛之中;背面平素。
雁衔枝纹玉佩辽金时期高4.5、宽4.4、厚0.3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多黑褐色沁斑。
大雁圆形眼,喙衔一芦枝。
此佩采用镂雕及阴刻线技法琢制,有明显辽金时代风格特征。
鹘攫鹅玉饰辽金时期长6.8、宽7.7、厚1.3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白色,温润光洁。
玉饰为椭圆形。
环内托透雕鹘、鹅两禽,天鹅体大肥硕,长颈弯曲向上,张口,似展翅挣扎状。
鹘体瘦小,双爪紧抓天鹅首部,嘴啄其颅顶,翅膀向后用力展起,尾巴下压勾起。
鹘腿系绳结,为人工驯养。
鹘、鹅的羽毛用阴刻线琢磨,线条清晰,排列整齐。
雕琢生动有力,构思巧妙,形象逼真,有着很强的写实意义,表现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气息与粗犷气概,具有鲜明的“春水玉”时代特征。
虎鹿纹玉饰辽金时期长6.7、宽4、厚1.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表面带有桂花黄皮。
器体呈扁长方形,两面纹饰不同。
一面利用玉璞黄皮深雕一回首蹲坐之虎和茂密的柞树叶。
两只小鹿在丛林里奔跑。
柞树下灵芝朵朵,一派祥和。
反面浮雕一鹰立于松枝之上,两只喜鹊飞于枝头,右上角还有一阴刻“日”字。
此玉又可称为“秋山”玉,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秋天围猎时的山林景色,但无论虎鹿还是鹰鹊,均是一种和谐共处之象,无肃杀之气。
人物纹玉佩辽金时期高6.4、宽4.6、厚0.5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
委角长方形,镂雕枝叶,叶中立一童,着宽袖长袍。
人物纹玉饰辽金时期长3.6、高4.7、厚0.8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呈片状。
人物跏趺静坐于莲花座上,双手合十。
神像脸部饱满,神态安详,双眼、鼻子、嘴部用阴刻线刻画,头戴宝冠。
两侧各有一童子,童子头大,侧身。
莲座由仰莲组成,莲瓣表面下凹。
绶带结形玉佩辽金时期长8、宽5.9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洁白温润。
长方片状。
双面雕工,纹饰为四个结状纹饰相互盘缠在一起,流畅有致。
该佩应为此时期组佩居中部位的主要构件,与内蒙古陈国公主墓出土白玉组佩中的饰件相似。
摩羯纹玉带板辽金时期长5.7、宽4.8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黄褐沁斑。
透雕。
呈长方形,正面为鱼龙变化图案,也称摩羯。
蔓草中两条鱼为龙头鱼体,身体的两侧生出翅膀。
背面平素,四角有牛鼻形穿孔。
此题材取自于佛教,也是民间鲤鱼跃龙门传说的反映。
整体造型粗犷,但刻画极为细腻,形态异常生动。
龙柄玉魁辽金时期长18.5、宽14、高5.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温润光洁。
体为圆形,平底。
外壁浮雕两条前行之龙,一龙首前视,一龙回首张望,龙发后飘,身体细长,四爪张开。
一侧圆雕龙首为柄。
这种玉器造型来源于汉代的魁,原为盛羹的器物,其主要特点就是单柄外向的龙首,这可能和魁的意义中有首、大有关,而龙亦为最高等级的神兽。
摩羯纹玉带板辽金时期长5.7、宽4.8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黄褐沁斑。
透雕。
呈长方形,正面为鱼龙变化图案,也称摩羯。
蔓草中两条鱼为龙头鱼体,身体的两侧生出翅膀。
背面平素,四角有牛鼻形穿孔。
此题材取自于佛教,也是民间鲤鱼跃龙门传说的反映。
整体造型粗犷,但刻画极为细腻,形态异常生动。
山石人物纹玉山子辽金时期宽19、高9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色。
用玉的皮色来渲染整个画面,从而使画面更显生动、活泼。
图中一仙人骑鹤飘然而行,一童子手提礼品,紧随其后,前去祝寿。
在茂密的树林中,两只芝角仙鹿恬静地觅食,整个画面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景象。
从山石上留有的管钻孔制作痕迹来看,应为辽金时代的作品。
玉节约辽金时期长4.1、宽3.5、厚1.5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灰白色,有明显绺斑。
器为“凸”字形,一面中部呈圆形凸起,另一面平整光素,三端各有一穿孔,可穿缀于束马皮带上。
此器制作不甚规整,当为实用马具。
玉刀柄金代上:长10厘米中:长10厘米下:长10.1厘米现藏于旅顺博物馆柄为青玉,有黄色沁斑。
扁平状,长方体,光素无纹,铁刀插进玉柄内,已残断,铁刀被腐蚀,仅余一部分。
鹿纹玉帽顶辽金时期宽4.2、高3.9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色,带玉皮。
立体雕刻出秋天的景色,林木呈黄色,四周共雕刻出六只鹿,形态不同,神态各异,生动写实。
鹘攫鹅纹玉带饰金代长3.5、高5.8、厚1.7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略带沁。
呈长方形,正面弧形外突,多层次透雕饰一大雁,长颈深入枝叶交错的荷叶丛中躲避海冬青的追捕,画面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海冬青猎雁的情景。
鹘攫鹅纹玉带环金代高8.2、宽4.3、厚2.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原带有黄皮,并有黄褐色斑。
器形呈长方形,器表高浮雕图案:一只天鹅正仓惶窜入荷叶丛中,水草之上方则有一海东青(鹘)正向下俯冲,欲捕之。
此题材称“春水”,来源于辽金贵族春天到郊外的狩猎活动,主要为海东青(鹘)抓捕天鹅或大雁。
器物侧面有孔,可穿带,下面有椭圆形扁环,可挂其他物品,又称为提携。
此作品为一副,收于“大清乾隆年制”款雕漆盒内,盒内有木屉及绵恩书嘉庆御制题画诗,是清宫旧藏之珍品。
花卉纹玉饰金代长6.7、宽4.6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透雕。
呈长方形,正面为海石榴花图案,背面光素。
此器是当时贵族官服上的带饰。
卧鹿纹玉饰金代长4.8、宽3.4、厚1.1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
长方形,扁平体。
鹿四肢屈于身下,昂首,张口,角顶灵芝,称之为珍珠盘,耳朝下,躯体健壮。
四周为花石相伴,为镂空雕琢。
阴线勾饰杏眼、鹿纹、花石。
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玉羊距骨金代长4.1、宽3.3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纯白莹润。
方形骨节状,上部中间有对钻孔,可佩带。
此器又称“嘎拉哈”,系女真语译语,它形似羊髌骨,是北方少数民族儿童的一种玩具荷花形玉饰(1对)金代长4.3、宽4、厚0.6厘米现藏于旅顺博物馆和田白玉质。
扁平状,近正方形,一对,大小形状相同。
以镂雕及阴线刻相结合的技法,雕刻出盛开的莲花、含苞欲放的花蕾、舒展的荷叶、卷曲缠绕的茎蔓及莲子。
细部以细阴线刻画,莲花及莲子边缘以斜切刀法表现。
背平,四角分别有四对穿孔,可系缀于它物上。
戏鹘玉童子金代宽3.5、高5.9、厚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铁褐色沁。
圆雕一童子,梳三丫髻,身着短衣,左手握拳,右手托一只海东青鹘,双腿交叉,呈行走状。
海东青鹘是一种身材较小而又敏捷勇敢的鹰隼,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小而健”。
辽契丹族及金女真族、元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均十分喜爱这种鹰隼,金元玉器中多有表现,多为捕鹅之态,而这种饲鹘童子造型十分少见。
双人形玉刀柄金代高9.5、底径2.4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玉质青色,上端与下端沁成墨色。
刀柄上端雕刻两个站立状的男士。
头戴平顶出沿帽,圆形脸,眯眼微笑,两人左右露耳。
身穿圆领窄袖袍服,腰束带,双手插于袖中,身上刻阴线纹。
人物下部为椭圆柱形,最下部有榫,以纳刀身。
鹘攫鹅形玉饰金代长4.3、宽3.1、高3.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洁白温润。
整器圆雕,一海东青正将尖喙啄于大雁之头,大雁虽已展翅欲飞,但海东青之凶猛,使其无力反抗。
雁腹部有一对穿孔,可供缝缀之用。
玉双鹅金代长3.7、宽3.2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色。
透雕,一面工。
正面纹饰为双鹅并肩优游穿行于水草之间。
背面有穿孔。
此器为男服皂罗垂脚襆头上玉饰。
玉狮金代长4.1、高2.9厘米现藏于旅顺博物馆玉质白色。
圆雕,狮呈蹲卧状。
方头翘尾,鼻嘴平齐,双耳竖立,前肢弯曲微撑,后肢着地,腿及身体部位以较宽凹痕琢刻,细部也只以寥寥数笔刻画鬃毛、双眼等,纵贯狮身有一圆形钻孔,为佩饰。
鹿纹玉带环金元时期长9、宽5、厚1.6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青色,局部泛白。
长方梯形,上边为弧形,下有一环,两侧为对穿插腰带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