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传世玉器全集_出版
专家介绍

古方简介:
古方,男,1962年生于北京,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发掘与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工作。
1997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研究馆藏玉器。
目前就职于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室,任常务理事、学术研究室主任。
专著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中国传世玉器全集》、《天地之录——中国古玉漫谈》、《中国古代文物典玉器》、《冰清玉洁》、《中国古玉器图典》、《古玉之美》、《盛世玉润》、《古方讲古玉》、《玉器时代》、《亘古温润》、《海派玉雕大师精品集》、《中国民间藏玉精品集》等。
丘小君简介:
丘小君,男,1945年10月出生于山东诸城,1969年毕业于中国西安西北大学,曾在西安市文物商店工作,其间借调至北京故宫博物院。
著名陶瓷评鉴专家,从事陶瓷文物鉴定工作30余年,师从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
目前居于香港和纽约两地﹐是香港著名收藏家学会“求之雅集”的董事和陶瓷鉴定顾问,还兼任海内外多家拍卖行、博物馆的征集顾问。
其文博知识的渊博,古董鉴定研究能力的高水平,及其在国外业界良好的信誉已得到各方人士的公认和肯定。
丘小君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寻宝》栏目,并且担任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栏目鉴定专家。
其代表作有《明清瓷器鉴定》。
关于玉器入门书籍有哪些 你知道吗?

1.《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作者杨伯达本书由国内玉器顶尖专家杨伯达先生及国内各大博物馆权威人士编著。
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明清各代玉器汇聚一堂。
两本图典,一本专论,写出了当今最高水平的玉器专著。
2.《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张永昌、云希正主编本书分上下两册,共收录的三百零五件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玉雕作品,是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在所藏的八万余件玉器中,经过遴选首批向广大读者面世的部分藏品。
其中,有不少是非常珍贵的孤品。
3.《古代玉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尤仁德本书作为“能论”兼“史论”的形式和内容,论述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近8000 年玉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概况。
中国传统玉文化内容浩繁,蕴含精深。
想用一本书进行完全论述是不可能的。
笔者采用“突出重点,顾及一般”的方法,力求达到“论述有据,立论明确”的学术标准。
在每章或每节的文尾,设《总结》一项,把上述论说的内容加以概括与深化,目的是说明玉器与玉文化及其各个时段性的学术研究成果。
4.《中国古玉器图典》是由作者古方撰写,文物出版社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国古代玉器研究和鉴赏工具书,有较强的资料性和实用性。
全书分为中国古代玉文化概述、玉料及产地、制玉工艺、器形与纹饰、仿古玉辨伪与鉴定和古玉研究主要文献索引等六部分。
材料新颖,解释详尽,内容全面系统,具有权威性。
5.《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科学出版社,书籍作者: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分15卷,收集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五十多年来在古代遗址和墓葬考古发掘中出土玉器约4000余件(套),时代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个别玉器到民国时代)。
每卷有玉器彩色图盘240幅,配有文字说明。
各卷前还附有概述一篇,简要介绍本地区玉器考古出土概况。
国内中国一流考古,文博专家,如卢兆荫先生担任编委。
编者阵容之强大,实属考古文博界之罕见。
全书资料丰富翔实,图版装帧精美,为研究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和普及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玉研究书目

古玉研究数目古方主編,《中國出土古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玉器》,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文物出版社、光復書局,《中國考古文物之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趙朝洪,《中國古玉研究文獻指南》,科學出版社,2004吳棠海,《認識古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94趙永魁,《中國玉石雕刻工藝技術》,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2趙美,《滇國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12。
許曉東著,《遼代玉器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3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上中下)》,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黃宣佩主編,《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浙江省文物局編,《良渚古玉》,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南陽古玉擷英》,文物出版社,2005楊伯達主編,《玉緣-德安堂藏玉》,文物出版社,2004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淩家灘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張明華著,《中國古玉發現與研究100年》,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上海博物館編,《中國隋唐至清代玉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上海博物館,2002 張正明.邵學海主編,《長江流域古代美術-玉石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傳熹年著,《古玉綴英》,香港中華書局,1995天津市藝博館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玉》,兩木、文物出版社,1993震旦美術館,《古玉選粹1-震旦藝術博物館》,震旦文教基金會,2003林巳奈夫著&楊美莉譯,《中國古玉研究》,藝術圖書,1997薑濤.王龍正.喬斌著,《三門峽虢國女貴族墓出土玉器精粹》,眾志出版社,2002 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眾志美術出版社,2004鄧淑蘋著,《群玉別藏》,故宮博物院,1995鄧淑蘋著,《群玉別藏續集》,故宮博物院,1999呂丹烈,《南越王墓與南越王國》,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90。
国宝档案

国宝档案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8)雁纹玉饰元代宽5.3、高4.5、厚1.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色,沁成鸡骨白色,有牛毛沁。
带板作委角方形,以深雕法琢穿梭于花朵中的大雁,以阴刻线作纹饰,大雁展翅欲飞,栩栩如生,花朵用斜削和打洼手法表示。
整器构图疏密有致,雕工精细。
龙纹玉饰元代长5.2、宽4、厚1.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略带沁。
边框委角,减地浮雕饰一龙戏珠,龙身细小卷曲,满身饰双阴刻线表示龙鳞,龙发往后飘拂,大眉压眼,颈、腿施重刀,龙身和龙头可见钻孔痕迹,典型元代龙纹造型。
龙穿花纹玉饰元代长7.4、宽6.6、厚1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中带青灰斑。
单面透雕花果龙纹,龙身卷曲,细颈长嘴,须发飘扬,底纹为透雕枝叶花卉。
制作采用管钻深雕法,钻痕不加修饰,有明显的元代制玉风格。
云龙纹玉尾元代长9、宽5.5、厚1.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黑白两色。
器体呈长方形,扁平。
正面根据玉料颜色的不同巧雕龙纹和云海纹。
在一火焰形开光内,浮雕一龙,龙菱形眼,嘴前伸,龙发下飘,细颈,身体扭曲,尾压于后腿之下。
墨玉部分浮雕海水云纹,海水中凸起连绵的山脉。
背面平整无纹,四角各有斜穿小孔一对。
此器利用黑白玉色巧雕而作,匠心独运。
鹘攫鹅纹玉带环元代长7.2、宽6.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
在椭圆形托环上高浮雕、镂雕海东青(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
一矫健有力的海东青(鹘)正啄住仓皇逃窜的天鹅,充满紧张肃杀之气。
“春水”玉之题材虽滥觞于辽契丹族的“春捺钵”,但目前辽代此类玉器还未有出土,所见多为金元玉器。
此玉两侧均有长方形隧孔,应为束带中所用之带环,可供带钩或绦带穿过。
狮戏球纹玉带环元代宽6、高4.6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
镂雕狮戏球形象。
正面为狮与球舞动的飘带,巧妙地把球甩在了背面,两侧各有一对孔可供绦带穿缀用。
狮子头上的鬣毛呈球状,高高隆起,尾巴两侧为卷云纹,中间呈拂尘状;飘带翻卷,立体感很强。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鹿林纹玉带环辽代长3.5、高6.8、厚1.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带沁。
体为扁长方形,正面微弧凸。
多层透雕镂空饰一鹿和柞树,组成“秋山”图饰。
鹿呈站立状,头微上昂,用阴刻线雕出柞树的叶脉,下部有一鸡心形环,可供挂系用。
花鸟纹玉佩(1对)辽代长4、中宽2.5、厚0.3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青黄色。
纹饰镂空,花朵和小鸟浅刻出细线,中间为一朵盛开的花朵,两侧对称各出一鸟,鸟展翅,长尾翎,长喙交于花边。
心形玉佩辽代长3.5、宽2.1、厚1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淡黄色。
作扁体心形,顶部有一管状鼻。
玛瑙臂鞲辽代长8.1、宽3.6、厚0.5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玛瑙质,有青白两色条状斑纹。
器表光滑,臂鞲正面微弧形,背面凹形,器中部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穿孔。
此器为契丹族游猎架鹰时护臂之用。
蟾蜍扑食纹玉佩辽代高4、宽6、厚2.2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玉皮。
底为一片荷叶,茎脉分明,上面伏卧一蟾,瞪眼作扑食状,形象生动。
玛瑙臂鞲辽代长9、中宽4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玛瑙质,灰色有云状纹理。
磨制。
呈瓦状,中部两侧起小节,穿扁斜孔,孔壁出尖齿。
玉摩羯辽代长7、宽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赭褐色沁。
圆雕一龙首鱼身形象,龙张口含珠,肉鼻上卷,龙发后飘。
龙身为鱼形,并生双翼。
下部有供佩系之穿孔。
摩羯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兽,此类造型流行于辽金时期。
持鹘玉童子辽代宽2.7、高6.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圆雕一童子,身穿紧袖长袍,双手托鹘,腰系锦带。
阴刻线表现衣纹,一撮发髻置于头顶,衣褶简洁,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玉飞天辽代长4.5、高2.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灰色。
圆雕。
人物头部较平且有一孔,下半身着裙装不露双脚,状似鱼尾。
辽代飞天的特点是折面,即在鼻部处出现一个折角。
出土的玉飞天上有金属弯钩,可能是作耳饰之用。
玛瑙碗辽代口径5.7、底径3.3、高4.2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浅黄色玛瑙质,光亮透明。
中国古代玉器资料

中国古代玉器资料玉花斑弧刃斧玉器-----新石器时代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23.7cm,宽8.7cm。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
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
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
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美的本色。
斧的外表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
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琢:治玉的一种方法。
在玉的外表加沙与水,用工具带动砣头旋转,用砣头琢玉。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器-----新石器时代玉立人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玉立人,高9.6cm,肩宽2.3cm,厚0.8cm。
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玉料因受沁呈鸡骨白色。
玉人作立状,方头,以阴线方格纹刻划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须,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
双臂贴胸而抱,十指分开,腕部有阴刻衣纹。
束腰上雕出斜纹带饰。
双腿间有缝隙,雕出脚趾。
此玉人比例匀称,雕刻刀法简练,展示出古人局部服饰的简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区史前时期匠人们的雕刻技能,为迄今所见新石器时代最完整的直立玉人。
有人称此时期为含山文化时期。
含山文化,1987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晚于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而应早于良渚文化,与同一地区的薛家岗文化相当,是中国早期玉文化开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鸡骨白:玉器常年埋于地下,受外界有害物质沁蚀后仍带少许光泽,色如水煮之鸡骨,故俗称鸡骨白。
又因似石灰之色,也称石灰古。
玉双虎首璜,长11.9cm,厚0.4cm。
关于玉器的书

关于玉器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玉器的书籍推荐:
1. 《中国古代玉器大全》:此书由著名玉器专家撰写,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玉器的历史、工艺、分类等内容,并配以精美的图片,非常适合玉器爱好者和收藏家阅读。
2. 《中国玉石文化与艺术》: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玉石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全面解读了玉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玉器图片和相关的鉴赏知识。
3. 《玉器鉴赏与鉴定》: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玉器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包括从外观、质地、纹饰等方面分析玉器的真伪和价值。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本很实用的入门指南。
4. 《玉石的世界》:此书涵盖了全球范围内的玉石文化和玉石艺术,不仅介绍了中国玉器的发展历程,还展示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玉石文化。
对于想要了解全球玉石文化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5. 《古代玉器欣赏与鉴定》: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玉器的种类、纹饰和工艺特点,并提供了详细的鉴定方法和技巧。
适合想要深入了解古代玉器的读者阅读。
请注意,以上推荐的书籍仅供参考,具体选择还需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进行决定。
史上最全60种玉器精美图谱

史上最全60种玉器精美图谱玉玺玉玺: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
始于秦。
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
玺始出于周,到了周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玉印玉印:玉制的印章。
玉斗玉斗:玉制的斗形酒器。
玉船玉船:早期玉船如小舟,也是玉制的酒器,后逐渐演变成装饰品。
玉插牌玉插牌:清代乾隆御题金山图玉插牌,该插牌以青白玉为材,两面雕刻,配以两层红木屏座,屏座上饰卷草纹和云纹图案。
插牌正面以深浅浮雕及阴线刻纹手法雕刻金山胜影,整个画面以宇寺为中心,山麓江水环绕,涛声拍岸,山上苍松郁翠,一塔巍然,构成一幅“江山辉映、山寺一体”的独特景貌。
玉卮玉卮( zhī):古代一种器皿,常用来盛酒。
白玉鼻烟壶白玉鼻烟壶:玉鼻烟壶的最大特色是选料上乘、制作精良、造型丰富。
能够制作鼻烟壶的玉有白玉、青玉,碧玉,尤以新疆产的'仔玉'最为著名。
玉勒玉勒:玉饰的马衔,古代驾驭马匹的用具,用以横勒马口,称勒,俗称马嚼子。
玉管玉管:古代吹奏乐器,形状有点奇怪,到底从哪里下口呢?玉梳玉梳:汉代,中医表示:经常梳头有利益身体健康!有鱼玉坠鱼玉坠:代表年年有余!玉磬玉磐:古代打击乐器。
玉轸玉轸:玉制的琴柱,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玉敦玉敦:古代歃血盟誓时的器皿。
玉筯玉筯:玉制的筷子,可以插进食物验其是否有毒!玉碗玉碗:除吃饭外,还可以可以检验水是否有毒?玉盘玉盘:可以检验水是否有毒?玉导玉导:用以引发入冠帻之内。
《晋书·桓玄传》:“ 益州督护冯迁抽刀而前,玄拔头上玉导与之。
”《旧唐书·舆服志》:“﹝天子﹞若未加元服,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双玉导,加寳饰。
”《辽史·仪卫志二》:“﹝皇帝﹞若未加元服,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双玉导,加寳饰。
” 元张雨《满江红·玉簪次班彦功韵》词:“玉导纤长,顿化作云英香荚。
”参阅明杨慎《丹铅续录·簪导》。
玉刀玉刀:玉刀作为礼仪用器,盛行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它既是权力的象征,同时也象征着收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物报/2010年/4月/30日/第008版
悦读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出版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为人类文化遗产宝库奉献了无尽的宝藏,中华玉器扣玉文化则是这丰厚宝藏中璀璨瑰丽的明珠。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制作和使用玉器的历史,但唯有中华民族的玉器制造和使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丰富多彩的玉文化,且经过近万年的洗礼,传承至今。
2005年,为了满足古玉科研及断代的需要,我国260多家文博考古单位近千名专家学者编纂了《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玉器断代的标准器著作。
但这部书所收的玉器多是汉代以前的高古玉,后代还有大批传世玉器需要研究与辩伪,社会亟须一部能够辨别唐代以后古玉、并能成为标准器的著作。
为此,文博单位的玉器研究人员再次聚集在一起,编纂出版了《中国传世玉器全集》。
本书“传世玉器”的概念,是指国有博物馆及文博管理部门收藏的非考古发掘出土、无具体出土地点或记录,以及不明来源的古代玉器,亦包括流传有序的旧藏或捐赠的古代玉器,比如清宫旧藏有年号款识、千字文编号、刻有御御诗文等玉器。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的编排,以玉器发展阶段先后为序,即新石器时代、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和明清(民国)。
书中以宋代至清代(含民国时期)玉器为主,兼以其他时期玉器为辅。
全书共收集了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博物馆藏传世玉器2000余件(套),其中有80%的传世玉器是首次面世。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的编纂是一项规模宏大、艰巨复杂的文化工程,是宋代以来我国著录传世玉器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我国博物馆藏玉首次集中盘点和展示。
全国百余家文博单位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了器物的甄选、摄影、撰文等方面的工作,国内最权威的玉器研究专家担任主编和执行主编,历时三年,在大量实物标本的分析和辨伪的基础上,基本理清了中国古代传世玉器的演变脉络与基本面貌,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玉器和普及玉文化知识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同时,在鉴定方面也为古玉爱好和收藏者提供了可信的“标准器”。
《全集》是迄今为止介绍中国馆藏传世玉器收录最为全面、编辑最为权威的精美图典。
是广大玉器研究者、收藏者乃至研究中华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人士必备工具书。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为研究古玉提供了最为翔实的资料。
为了能更好地把深藏于每件传世玉器中的材质、工艺、美术、文物价值信息表达出来,全书每一件玉器文字描述的作者和每一幅照片的摄影者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力求资料翔实、内容丰富。
玉器标本的选择,更以造型和纹饰精美、质料优良、雕工细腻、时代风格明显者优先,突出反映各时代玉器的器形纹饰、制玉工艺、玉料特征、审美观念、用玉习俗等,使读者对玉器发展史有更加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相信本书的出版会使中国玉器的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