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30)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玉器

6、西汉金缕玉衣
1973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现收藏 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玉柙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片 和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等 部分,共用玉片1203片,金丝约2567克,系分片连缀而成。 玉柙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是著名的河北满城汉墓墓主 刘胜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此墓曾在盗掘中被火烧 过,这件玉衣是受过焚烧后的劫余之物,但色泽却更为 缤纷。
7、明“寿字执壶”
明万历年问制作,据说是当时著名琢玉大师陆子刚的 遗作。玉质为新疆青玉。玉壶造型大方朴实,前后琢有 两个“寿”字和“献仙酒”、“献蟠桃”的浮雕。陆子刚长年 在苏州琢玉,这件“寿字执壶”为明代苏州玉琢的代表作。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 8、和氏璧
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 荆璧、和璧、和璞。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 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 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 以想象。但是,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与 出土的常规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来看,应有明显的不同。经初 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公分,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 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 璞玉。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 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 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中国历上著名的玉器
----般般知玉
1、商俏色玉鳖经
商代玉器珍品。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北地穴式 房子内出土。俏色玉鳖计出土两件,一件昂首 瞪目向前爬行的玉鳖,是利用一块褐色与肉红 色相间的玉料雕成,鳖甲、脚爪和双目呈褐色, 圆润的腹部呈肉红色。另一只半龟宿状玉鳖, 背甲处理成黑色,头、颈、腹和爪均呈灰白色。 根据玉材色彩、形状、质地、纹理和造型特点, 因材施艺,制成了很好的俏色玉雕,表现了商 代玉工的精良技艺。
CCTV-10 探索·发现 《解码黄龙玉》下集《玉阶幽曲》

黄利锦:当时都是很多人把草花这一块直接磨成天然的观赏玉、观赏石。我当时一看到这上面有很多,因为草花本身也存在一些裂格还有瑕疵,如果加以深加工,赋予它一个新的名称、新的主题,那它可能会是一个更精美的工艺品。
目前有两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 泛玉观。以东汉《说文解字》作者许慎为代表。他书中说“石之美者为玉”,只要美丽珍稀,达到一定硬度,都称玉。如玛瑙,水晶,珊瑚,甚至珍珠,琥珀,都称玉,相当宽泛。
第二种,真玉观,标准最严苛。以一百多年前法国矿物学家穆德尔为代表。他研究了清代宫廷藏玉后得出结论,认为仅和田玉,翡翠等不多的几种玉石是所谓“真玉”。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之处在于,玉到底是文化概念?还是矿物学概念?
另外,石或者玉,也并非绝对的定价准绳。比如田黄石、鸡血石、青田石虽然称石,但价格相比和田玉、翡翠也并不逊色。
无论如何,黄龙玉的玉石名分之争反映了公众对它的关注,或许将争论仍然交还给市场,留待时间检验,是更具说服力的解决之道。
黄龙玉另一个饱受争议之处,是因其屡屡爆出被疑为炒作的天价事件。
从那时起,经营农资的雷先生(化名)又增加了一项主业,经营黄龙玉。
雷先生(化名):从我心里面来说,我也不知道黄龙玉到底能不能走,能不能赚钱,到底能走多远,等等这些都是很多人都是不知道嘛
久病成医,石头积压得多了,自然也就看得懂。
这一波市场低迷,雷先生(化名)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进入黄龙玉圈子,他的信心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黄龙玉行情会再度扬升,但是这美好的愿景会变为现实么?
黄龙玉的色彩和质地让谭先生印象深刻,但他认为当时购买的雕件在工艺方面还很欠缺。
谭伟波:当时看了觉得是很好啦,后来接触得多了,有对比了,就是发现有些雕件不是做得太好。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部分1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部分1璜形玉饰跨湖桥文化上∶长2.9、截径0.9厘米下∶长6.2、截径1.1厘米浙江省萧山市跨湖桥遗址出土,现藏于萧山博物馆。
2件。
绿褐色,叶腊石质。
一件为扁圆形弯管,有一弯曲贯通的穿孔;另一件为窄条弧形、两端有未完的牛鼻形孔。
玉玦、玉管河姆渡文化上左∶直径2.2厘米上右∶直径2厘米下左∶长2.61、直径1.2一1.7 厘米下右∶长3、直径1.5厘米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4件。
均为萤石质,黄绿色。
玉玦、玉管各一对。
玦一面略呈弧面,另一面较平。
璜形玉饰河姆渡文化左∶长4厘米中∶长4.9厘米右∶长4.1 厘米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3件。
为叶腊石和萤石质,黄绿色。
均为窄条形,横断面呈扁圆形,璜形挂饰为一端有孔。
玉玦、玉管珠半成品河姆渡文化玦∶直径3.7、厚约1厘米管珠∶直径1.5-2.5、长1-3厘米浙江省余姚市田螺山遗址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8件。
均为萤石质灰白色。
管珠和玦的孔均为实心双面对钻,玦口为线切割。
管珠多半成品。
玛瑙玦、玦形玛瑙镯马家浜文化直径3.3-7.8、孔径1.3-6厘米浙江省余杭市梅园里遗址6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4件。
均为玛瑙质,一件半透明。
出土时两件玦位于头部,而玦形玉镯位于手部。
将镯制成玦形,为马家浜文化所特有。
玛瑙玦、玛瑙璜马家浜文化玉玦∶直径5.6、孔径3.2厘米玉璜∶残长7.2、厚0.6 厘米浙江省嘉兴市吴家浜遗址出土,现藏于嘉兴市博物馆。
2件。
玦的质料为玛瑙,白中泛黄,略有斑点。
玦口断面磨平,截面略呈椭圆形;玉璜为透闪石软玉,沁为灰白色,残缺桥形,抛光较精,端部有一残孔和一孔对钻。
玉璜崧泽文化长14.8、宽5.8、厚0.7厘米浙江省嘉兴市南河浜遗址59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色湖绿。
扁平半璧形,两端各钻两孔,孔缘有系挂绳索的磨勒痕迹,出于墓主颈部。
《故宫》(解说词)第八集 故宫藏玉

《故宫》(解说词)第八集故宫藏玉十二集大型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第八集故宫藏玉2010-11-19 22:50这是一块玉璧,它默默立在这里已不知有多久了,它直面的是养心殿,那是清朝皇帝办公居住的地方,皇帝坐在宝座上处理政务的时候,时时可以看到对面不远处的玉璧。
这块玉璧取“面壁”的意思,它时刻提醒着皇帝要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
孔子在《礼记》中写道:君子比德于玉。
玉曾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标准的象征。
当玉器进入皇宫之后,便在这个宫殿里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它在很多重要的场合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皇帝将赠给英王的第一种礼物托我转送,这个礼物的名字叫如意,是一种长一英尺半的白色石头,上面刻着花,中国人认为这个礼物非常名贵,而我则以为这东西未必值钱。
”写下这段文字的人叫马戈尔尼。
在公元1793年,也就是大清乾隆五十八年8月1 0日清晨,这位叫马戈尔尼的英国特使受到中国皇帝乾隆的接见。
双方在这次接见中互赠礼品。
乾隆皇帝将一柄白玉如意赠送英王,又分别赠马戈尔尼与副手绿色玉如意。
在接见仪式后对各宫殿的参观中,马戈尔尼对富丽堂皇的宫殿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他发现每一殿的宝座旁也都放置一件玉如意,“形状与赠给英王的相似”。
马戈尔尼虽然知道如意喻含和平与兴旺的祝福,但他未必知道这种被他认为并不值钱的美丽石头,在中国人眼中,却十分珍贵,并有着非凡的价值。
石之美者为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赋予这些美丽的石头独特的喜爱。
玉石精致而灵动,温婉而含蓄,与东方人的气质极为吻合。
一块玉石的形成据说要经历百亿年之久,凝聚着天地万物的精华。
在紫禁城中,最能体现玉的尊贵价值的器物就是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的皇帝玉玺。
这里是交泰殿。
是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之一,清朝皇帝使用的25方宝玺曾收藏于此,其中的23枚宝玺都由玉石雕刻而成。
在紫禁城建成后的五百多年时间里,这里总会重复发生这样的故事。
一个神秘的人,携带着一个神秘的包裹,要求进宫献宝,他们都宣称自己找到了传说中的秦朝传国玉玺。
中国【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隋代】玉器全集【49P】 九

中国【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隋代】玉器全集【49P】九中国【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隋代】玉器全集【49P】九两晋南北朝隋代玉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南北分裂、动荡不安,战乱频频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器的发展同样受到了抑制。
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
从此一时期墓葬出土玉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仅有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而且仅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
以不见各种玉用具和玉佩饰出现,说明此时无论是玉器的加工制造还是社会保有量都大大减少。
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故在这一时期出现用于佛教方面的玉器,主要是各种佛像。
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玉雕佛像或引进玉佛。
民间则多以曲阳白石和黄花石造“玉佛”供养。
因此两晋南北朝对于中国玉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断裂带,玉器制作比两汉明显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即使偶而发掘出土少量玉器,也大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
这表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发展已由高度发达的、处于巅峰地位的两汉玉器工艺渐渐滑落低谷。
北魏镶绿松石金耳环直径4.8厘米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三营镇化平村北魏墓出土,现藏于固原博物馆1对。
金耳环内镶嵌绿松石与珍珠,错位排列,数量不等。
隋代玉组佩由上至下:云纹边玉珩,长13、高6.9、厚0.5厘米;半圆形珩长,12.4、高5.8、厚0.5厘米;玉璜1对,长7.8、宽3.8、厚0.5厘米,玉璧形佩,直径6.9、孔径2.8、厚0.5厘米;云头梯形佩,长14.5、高5.2、厚0.5厘米陕西省咸阳市底张湾王士良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魏晋时期玉卧羊长15.1、宽6、高8厘米甘肃省武威市灵钧台遗址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魏晋时期玉纺轮直径5、厚1.2、孔径0.5厘米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出土,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所。
青玉质,侵蚀严重。
扁圆体,中心穿一圆孔。
素面。
魏晋南北朝项饰玛瑙球最大直径为2.5厘米多棱橄榄形玛瑙管最大件长5.2、直径2.5厘米碟形玛瑙直径4.1厘米贵州省赫章县可乐墓葬出土,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这串项饰由玛瑙,水晶,玉,琥珀,绿松石,料等组成,质地多样,色泽鲜艳,构件多达68件。
国宝档案

国宝档案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8)雁纹玉饰元代宽5.3、高4.5、厚1.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色,沁成鸡骨白色,有牛毛沁。
带板作委角方形,以深雕法琢穿梭于花朵中的大雁,以阴刻线作纹饰,大雁展翅欲飞,栩栩如生,花朵用斜削和打洼手法表示。
整器构图疏密有致,雕工精细。
龙纹玉饰元代长5.2、宽4、厚1.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略带沁。
边框委角,减地浮雕饰一龙戏珠,龙身细小卷曲,满身饰双阴刻线表示龙鳞,龙发往后飘拂,大眉压眼,颈、腿施重刀,龙身和龙头可见钻孔痕迹,典型元代龙纹造型。
龙穿花纹玉饰元代长7.4、宽6.6、厚1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中带青灰斑。
单面透雕花果龙纹,龙身卷曲,细颈长嘴,须发飘扬,底纹为透雕枝叶花卉。
制作采用管钻深雕法,钻痕不加修饰,有明显的元代制玉风格。
云龙纹玉尾元代长9、宽5.5、厚1.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黑白两色。
器体呈长方形,扁平。
正面根据玉料颜色的不同巧雕龙纹和云海纹。
在一火焰形开光内,浮雕一龙,龙菱形眼,嘴前伸,龙发下飘,细颈,身体扭曲,尾压于后腿之下。
墨玉部分浮雕海水云纹,海水中凸起连绵的山脉。
背面平整无纹,四角各有斜穿小孔一对。
此器利用黑白玉色巧雕而作,匠心独运。
鹘攫鹅纹玉带环元代长7.2、宽6.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
在椭圆形托环上高浮雕、镂雕海东青(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
一矫健有力的海东青(鹘)正啄住仓皇逃窜的天鹅,充满紧张肃杀之气。
“春水”玉之题材虽滥觞于辽契丹族的“春捺钵”,但目前辽代此类玉器还未有出土,所见多为金元玉器。
此玉两侧均有长方形隧孔,应为束带中所用之带环,可供带钩或绦带穿过。
狮戏球纹玉带环元代宽6、高4.6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
镂雕狮戏球形象。
正面为狮与球舞动的飘带,巧妙地把球甩在了背面,两侧各有一对孔可供绦带穿缀用。
狮子头上的鬣毛呈球状,高高隆起,尾巴两侧为卷云纹,中间呈拂尘状;飘带翻卷,立体感很强。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鹿林纹玉带环辽代长3.5、高6.8、厚1.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带沁。
体为扁长方形,正面微弧凸。
多层透雕镂空饰一鹿和柞树,组成“秋山”图饰。
鹿呈站立状,头微上昂,用阴刻线雕出柞树的叶脉,下部有一鸡心形环,可供挂系用。
花鸟纹玉佩(1对)辽代长4、中宽2.5、厚0.3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青黄色。
纹饰镂空,花朵和小鸟浅刻出细线,中间为一朵盛开的花朵,两侧对称各出一鸟,鸟展翅,长尾翎,长喙交于花边。
心形玉佩辽代长3.5、宽2.1、厚1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淡黄色。
作扁体心形,顶部有一管状鼻。
玛瑙臂鞲辽代长8.1、宽3.6、厚0.5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玛瑙质,有青白两色条状斑纹。
器表光滑,臂鞲正面微弧形,背面凹形,器中部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穿孔。
此器为契丹族游猎架鹰时护臂之用。
蟾蜍扑食纹玉佩辽代高4、宽6、厚2.2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玉皮。
底为一片荷叶,茎脉分明,上面伏卧一蟾,瞪眼作扑食状,形象生动。
玛瑙臂鞲辽代长9、中宽4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玛瑙质,灰色有云状纹理。
磨制。
呈瓦状,中部两侧起小节,穿扁斜孔,孔壁出尖齿。
玉摩羯辽代长7、宽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赭褐色沁。
圆雕一龙首鱼身形象,龙张口含珠,肉鼻上卷,龙发后飘。
龙身为鱼形,并生双翼。
下部有供佩系之穿孔。
摩羯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兽,此类造型流行于辽金时期。
持鹘玉童子辽代宽2.7、高6.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圆雕一童子,身穿紧袖长袍,双手托鹘,腰系锦带。
阴刻线表现衣纹,一撮发髻置于头顶,衣褶简洁,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玉飞天辽代长4.5、高2.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灰色。
圆雕。
人物头部较平且有一孔,下半身着裙装不露双脚,状似鱼尾。
辽代飞天的特点是折面,即在鼻部处出现一个折角。
出土的玉飞天上有金属弯钩,可能是作耳饰之用。
玛瑙碗辽代口径5.7、底径3.3、高4.2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浅黄色玛瑙质,光亮透明。
国宝档案目录

《国宝档案》每集介绍一个具体的国宝文物,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历代传世国宝文物,既有受到政府保护收藏在祖国大陆各个博物馆中的,也有收藏于民间被国人精心呵护的;既有因历史原因东渡海峡存于宝岛台湾的,也有历尽磨难流失海外漂泊他乡的……国宝档案I《剧情简介:目录:1、清明上河图(一)2、清明上河图(二)3、清明上河图(三)4、清明上河图(四)5、溪山行旅图(上)6、溪山行旅图(下)1、八十七神仙卷(一)2、八十七神仙卷(二)3、八十七神仙卷(三)4、八十七神仙卷(四)5、芙蓉锦鸡图6、腊梅山禽图1、韩熙载夜宴图(一)2、韩熙载夜宴图(二)3、韩熙载夜宴图(三)4、韩熙载夜宴图(四)5、万树园赐宴图(上)6、万树园赐宴图(下)1、三希宝帖(上)2、三希宝帖(中)3、三希宝帖(下)4、苕溪诗卷(上)5、苕溪诗卷(中)6、苕溪诗卷(下)1、石鼓(一)2、石鼓(二)3、石鼓(三)4、石鼓(四)5、石鼓(五)6、鸭型盉1、蓝釉灯(一)2、蓝釉灯(二)3、蓝釉灯(三)4、蓝釉灯(四)5、嵌蓝宝石戒指(上)6、嵌蓝宝石戒指(下)1、富春山居图(上)2、富春山居图(中)3、富春山居图(下)4、鹊华秋****(上)5、鹊华秋****(下)6、雪景寒林图1、北海铁影壁(上)2、北海铁影壁(下)3、北海九龙壁4、铜仙承露盘5、颐和园长廊6、颐和园铜牛1、北朝墓群之兰陵王墓(上)2、北朝墓群之兰陵王墓(下)3、安菩墓(上)4、安菩墓(下)5、汉光武帝陵(上)6、汉光武帝陵(下)1、清东陵台里素材2、清孝陵3、清昭西陵4、清裕陵妃园寝5、菩陀峪定东陵6、娲皇宫1、大盂鼎(上)2、大盂鼎(中)3、大盂鼎(下)4、大克鼎5、司母戊鼎(上)6、司母戊鼎(下)1、毛公鼎(一)2、毛公鼎(二)3、毛公鼎(三)4、毛公鼎(四)5、蕃禺鼎6、青铜烤炉1、虢季子白盘(上)2、虢季子白盘(下)3、散氏盘(上)4、散氏盘(下)5、匽侯盂1、大禹治水玉雕(上)2、大禹治水玉雕(下)3、渎山大玉海(上)4、渎山大玉海(下)5、承光殿白玉佛(上)6、承光殿白玉佛(下)1、四羊方尊(上) 2、四羊方尊(中) 3、四羊方尊(下) 4、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上) 5、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中) 6、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下)1、龙耳虎足方壶(上)2、龙耳虎足方壶(中)3、龙耳虎足方壶(下)4、莲鹤方壶(上)5、莲鹤方壶(下)6、虎噬鹿器座国宝档案II剧情简介:目录:1.洛神赋(上)2.洛神赋(中)3.洛神赋(下)4.五牛图(上)5.五牛图(下)6.虢国夫人游春图(上)7.虢国夫人游春图(中)8.虢国夫人游春图(下)9.一团和气图(上) 10.一团和气图(下) 11.子虚上林图 12.斗牛图1.步辇图(上)2.步辇图(下)3.十咏图(上)4.十咏图(中)5.十咏图(下)6.胡茄十八拍(上)7.胡茄十八拍(中)8.胡茄十八拍(下)9.出警入跸图(上) 10.出警入跸图(下) 11.兰亭修楔图 12.千里江山图1.开成石经(上)2.开成石经(下)3.石台孝经碑(上)4.石台孝经碑(中)5.石台孝经碑(下)6.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上)7.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下)8.争座位稿碑(上)9.争座位稿碑(下)10.鸳鸯七志斋藏石(上) 11.鸳鸯七志斋藏石(中) 12.鸳鸯七志斋藏石(下)1.昭陵六骏(一)2.昭陵六骏(二)3.昭陵六骏(三)4.昭陵六骏(四)5.昭陵六骏(五)6.昭际六骏残片7.怀仁集王圣教序碑(上)8.怀仁集王圣教序碑(下)9.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 10.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下) 11.晋祠唐碑(上) 12.晋祠唐碑(下)1.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上)2.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下)3.正统青花龙纹大缸(上)4.正统青花龙纹大缸(下)5.青花云龙纹蟋蟀罐(上)6.青花云龙纹蟋蟀罐(下)7.清雍正粉彩橄榄瓶(上)8.清雍正粉彩橄榄瓶(中)9.清雍正粉彩橄榄瓶(下) 10.斗彩灵芝云纹杯(上) 11.斗彩灵芝云纹杯(下) 12.乾隆山水庭院纹大盘1.雍正祭红碗(上)2.雍正祭红碗(下)3.玫瑰紫釉葵花花盆(上)4.玫瑰紫釉葵花花盆(下)5.乾隆粉彩六方套瓶(上)6.乾隆粉彩六方套瓶(中)7.乾隆粉彩六方套瓶(下)8.唐三彩(上)9.唐三彩(中) 10.唐三彩(下) 11.青花芝竹纹盘 12.素三彩鸭熏1.永乐大钟(上)2.永乐大钟(中)3.永乐大钟(下)4.金编钟(上)5.金编钟(中)6.金编钟(下)7.鎏金铜编钟(上)8.鎏金铜编钟(中)9.鎏金铜编钟(下) 10.青铜马(上) 11.青铜马(中)12.青铜马(下)1.殷墟甲骨片(上)2.殷墟甲骨片(中)3.殷墟甲骨片(下)4.秦始皇陵青铜鹤5.秦始皇陵文官俑6.秦始皇陵百戏俑7.秦始皇陵青石甲胃8.翠玉白菜(上)9.翠玉白菜(下) 10.鞍山玉石王(上) 11.鞍山玉石王(中) 12.鞍山玉石王(下)国宝档案3剧情简介:01.永乐大典上02.永乐大典下03.四库全书上04.四库全书中05.四库全书下06.福建舆图上07.福建舆图下08.赵城金藏上09.赵城金藏中10.赵城金藏下11.样式雷图档上12.样式雷图档下201.大沽铁钟一02.大沽铁钟二03.大沽铁钟三04.大沽铁钟四05.大沽铁钟五06.辽三彩大罗汉之谜一07.辽三彩大罗汉之谜二08.辽三彩大罗汉之谜三09.辽三彩大罗汉之谜四10.高树龛主尊佛头雕像上11.高树龛主尊佛头雕像下12.素三彩菩萨像301.淳化阁帖一02.淳化阁帖二03.淳化阁帖三04.淳化阁帖四05.淳化阁帖五06.研山铭上07.研山铭中08.研山铭下09.曹全碑册上10.曹全碑册下11.多景楼诗册上12.多景楼诗册下401.浴马图上02.浴马图下03.挟弹游骑图04.重屏会棋图上05.重屏会棋图下06.雍正像耕织图上07.雍正像耕织图中08.雍正像耕织图下09.百子团圆图上10.百子团圆图下11.冰嬉图上12.冰嬉图下501.故宫钟表上02.故宫钟表中03.故宫钟表下04.滇王金印05.马头鹿角金饰件06.晋侯苏编钟上07.晋侯苏编钟下08.人形铜灯09.西汉雁鱼灯10.青铜冰鉴11.龙虎纹铜尊12.驹尊601.海晏河清瓷尊上02.海晏河清瓷尊下03.釉里三彩海水云龙纹瓶04.青花万寿字大瓶上05.青花万寿字大瓶下06.乾隆粉彩空套瓶上07.乾隆粉彩空套瓶下08.珠山八友瓷绘艺术09.青花龙辇图瓶10.五彩人物故事图盘11.青花伯夷叔齐人物故事笔筒12.瓷枕701.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上02.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下03.太阳神鸟金饰上04.太阳神鸟金饰下05.鸟谱上06.鸟谱下07.髹金漆云龙纹宝座上08.髹金漆云龙纹宝座下09.乐舞彩绘人物浮雕砖上10.乐舞彩绘人物浮雕砖下11.清代鼻烟壶上12.清代鼻烟壶下801.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上02.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下03.纪泰山铭刻石上04.纪泰山铭刻石中05.纪泰山铭刻石下06.温凉玉圭07.沉香狮子08.黄釉青花葫芦瓶上09.黄釉青花葫芦瓶下10.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上11.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下12.泰山龙袍国宝档案IV剧情简介:DVD 11 清功臣像(上)2 清功臣像(下)3 朱元璋画像之谜(上)4 朱元璋画像之谜(下)5 花鸟草虫图卷(上)6 花鸟草虫图卷(下)7 万笏朝天图(上)8 万笏朝天图(上)9 丹崖玉树图(上)10 丹崖玉树图(下)11 宋徽宗书画专集(上)12 宋徽宗书画专集(下)DVD 21 秋深帖(上)2 秋深帖(下)3 姨母帖(上)4 姨母帖(下)5 鸭头丸帖(上)6 鸭头丸帖(下)7 《兰亭序》摹本(上)8 《兰亭序》摹本(下)9 行书十札卷(上)10 行书十札卷(下)11 行书参政帖页12 苦笋帖DVD 31 唐代诗文善本2 忘忧清乐集3 中国古典小说集锦4 味青斋藏书画目5 元代岳氏孝经刻本6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7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8 西夏译经图9 祭侄文稿10 赵孟頫书法绘画(上)11 赵孟頫书法绘画(下)12 快雪时晴图DVD 41 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上)2 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中)3 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下)4 永乐宫壁画(上)5 永乐宫壁画(中)6 永乐宫壁画(下)7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上)8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下)9 小西天彩色悬塑(上)10 小西天彩色悬塑(下)11 前后赤壁赋卷(上)12 前后赤壁赋卷(下)DVD 51 曾侯乙青铜尊盘(上)2 曾侯乙青铜尊盘(下)3 吴王夫差盉(上)4 吴王夫差盉(下)5 克氏青铜器(上)6 克氏青铜器(下)7 晋侯鸟尊(上)8 晋侯鸟尊(下)9 西周铜禁(上)10 西周铜禁(下)11 伏鸟尾双鸟铜虎12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DVD 61 铁制夹纻弥勒大佛(上)2 铁制夹纻弥勒大佛(下)3 西汉楚王金缕玉衣(上)4 西汉楚王金缕玉衣(下)5 越王勾践剑(上)6 越王勾践剑(中)7 越王勾践剑(下)8 琱生簋9 琱生尊10 黄河铁牛(上)11 黄河铁牛(下)12 大云寺铁佛头DVD 71 破解千年谜团—孙氏兵法(上)2 破解千年谜团—孙氏兵法(下)3 陶三轮马车(上)4 陶三轮马车(下)5 击鼓说唱俑6 宫廷如意(上)7 宫廷如意(下)8 宫廷玻璃器(上)9 宫廷玻璃器(下)10 五彩人物图盘11 秋山行旅图玉山12 皇帝南巡碑DVD 81 李斯碑(上)2 李斯碑(下)3 双束碑(上)4 双束碑(下)5 泰山无字碑(上)6 泰山无字碑(下)7 泰山石敢当(上)8 泰山石敢当(下)9 唐宋玉册(上)10 唐宋玉册(中)11 唐宋玉册(下)12 乾隆与泰山祭器第五部:金嵌珍珠天球仪乾隆宝玺乾隆御用刀乾隆田黄三链章金册北京故宫藏皇家金器金瓯永固杯(上)金瓯永固杯(中)金瓯永固杯(下)地动仪(上)地动仪(下)阳高窖藏战国钱币2圆明园百景图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圆明园巨型雕塑故宫珐琅彩瓷器(上)故宫珐琅彩瓷器(下)粉彩瓷器(上)粉彩瓷器(下)走进广西—桂林梅瓶揭秘(上)走进广西—桂林梅瓶揭秘(中)走进广西—桂林梅瓶揭秘(下)粉彩八蛮进宝图瓶(上)粉彩八蛮进宝图瓶(下)3都江堰(上)都江堰(中)都江堰(下)雷峰塔经(上)雷峰塔经(下)雷峰塔地宫探秘(上)雷峰塔地宫探秘(下)步辇图与文成公主八思巴文(上)八思巴文(下)雍和宫文物珍赏(上)雍和宫文物珍赏(下)4启功与国宝(上)启功与国宝(下)启功书画作品中国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荟萃楚辞集注宋版古籍与《毛主席诗词》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上)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下)四神云气图(上)四神云气图(下)陆游自作诗卷5杜岭方鼎克盉与克罍青铜利簋虢国墓青铜器妇好鸮尊(上)妇好鸮尊(下)莲鹤方壶(上)莲鹤方壶(下)云纹铜禁(上)云纹铜禁(下)王子午鼎(上)王子午鼎(下)6针灸穴位铜人(上)针灸穴位铜人(下)鎏金铜玄武者旨於睗剑(上)者旨於睗剑(下)玉柄铁剑武曌金简(上)武曌金简(下)中国古代乐器(上)中国古代乐器(中)中国古代乐器(下)走进广西—桂海碑林7清东陵—选址之谜清东陵—孝陵建造之谜清东陵—裕陵地宫之谜清东陵—慈禧陵三大殿之谜清东陵—裕陵圣德神功碑楼之谜明十三陵地宫寻宝(上)明十三陵地宫寻宝(下)悬空寺(上)悬空寺(中)悬空寺(下)奉国寺(上)奉国寺(下)8大足石刻(上)大足石刻(下)大足石刻寻奇(上)大足石刻寻奇(下)大足石刻之千手观音(上)大足石刻之千手观音(下)云冈石窟昙曜五窟云冈石窟寻奇(上)云冈石窟寻奇(下)赵州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30)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30)龙凤纹玉璧清乾隆直径33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玉质青白色,器表经人工处理沁成黄褐色。
透雕。
一面雕琢云龙纹,另一面雕琢云凤纹。
工艺精美,古色古香,系乾隆仿古之作。
花蝶纹玉璧清代直径6、孔径0.7、厚0.6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青白色,边缘有褐斑点。
一面雕刻展翅双蝶和花草纹;另一面雕刻蝙蝠和卷草纹。
中间有一圆孔。
边缘内和中孔外各有一匝凸弦纹。
玉圭清乾隆时期长92.3、上宽29.5、下宽21.7、厚5.9厘米现藏于山东泰安岱庙玉质青色,有青黑色条纹。
玉圭分上下两段,上部浮雕日月星辰与山海图案,下部阴刻楷书“乾隆年制”款。
玉圭取青色,是承《周礼》“以青圭礼东方”之意,故其名曰“青圭”。
又因玉圭上下两段玉质成分稍有不同,用手抚摸会产生温差,世间俗称“温良玉”。
此圭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皇太后赐予岱庙,为泰山“镇山三宝”之一。
玉圭璧清代长20、璧直径7.8厘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玉质青色,有褐色斑块。
造型为仿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圭璧,为玉圭、玉璧的复合体。
《后汉书·明帝纪》有“亲执圭璧、恭祀天地”的记载。
璧呈圆形,中间有小孔,较厚实,两面均饰扎手的乳钉纹,内外缘饰有弦纹。
玉圭身窄长,上尖下方,中间起脊,脊线垂直。
正面由上至下饰北斗七星纹、双龙戏火焰珠纹、江崖海水纹。
背面亦雕江崖海水和穿行在云中的龙。
此为仿古圭璧,有祭祀日月星辰山川之意。
制作较粗糙。
具有清代晚期玉雕特点。
龙凤纹玉璜清代长12.77、宽3.05、厚0.6厘米现藏于旅顺博物馆玉质青色。
扁平体,半圆形。
两端平齐,分别钻有圆孔,上缘以中间为中心,两侧刻齿脊。
璜体以双阴线减地出阳线技法刻龙凤纹,中央处刻一竖立小龙纹,其中一侧刻大龙纹,二者均臣字眼,上卷尾,体刻勾云纹。
另一侧刻凤纹,圆眼,体饰勾云纹。
两面纹饰相同。
此器为清代仿古玉。
龙凤首形玉璜清代长14.23、宽2.53、厚0.5厘米现藏于旅顺博物馆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
扁体,弓形,两端琢成龙、凤首状。
龙张口卷唇,独角。
凤昂首,尖喙,圆目,高冠。
体阴刻勾云纹,上、下镂雕卷云纹。
两面纹饰相同。
此器为清代仿古玉。
乾隆御笔“三希文翰”玉册清乾隆时期每件长26.5、宽12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
玉册作四页折扇,前后两页面阴刻填金龙纹,中间两页刻字填金。
由文末的署款推测,此件玉册约为乾隆时期作品。
玉册封面饰双龙纹,龙形作上升状,左右对称,护卫“三希文翰”题字,封底的龙纹正面迎人,鬃发,龙角竖飞,神采奕奕。
龙身翻转姿态活泼,流畅的线刻展现惊人的爆发力,令人动容。
龙毛末端,侧装饰火焰,这是乾隆时期常见的特色。
玉册,或名玉策,是仿古代竹简形式,以玉石制成。
玉册主要是皇帝举行封禅仪式记录祈祷辞和祀文。
描金玉册清乾隆至嘉庆长18、宽10、厚0.5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墨色。
长方形,共8块。
正反两面从左至右行书刻续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序。
全书记叙了编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的时间经过等。
文字流畅,篆刻精细,所有文字均描金粉。
从形制工艺和所垫黄绫分析,可能是从清宫中流出文物。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清代皇家编撰的中国书画著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
自乾隆八年(1743年)始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完成,共耗时24年。
御制诗玉板清乾隆时期长25.4、宽13.3厘米现藏于北京颐和园玉质青色,色泽莹润。
玉板开料平整,琢磨精细,抛光极好。
板面阴刻楷书和珅书御制诗:“《御制嘉平月朔开笔制作》嘉平吉朔欣开笔,皇考家风钦创垂(每岁嘉平月朔开笔书福以赐王公及内外大臣,盖敬遵皇考时成例也);敛福因之皆阐福(寺名,是日依例于是拈香,亦协迓喜,敛福之义云),于时慎亦锡惟时。
三层楼阁仍躬陟(寺后佛楼凡三层,今日仍依旧登陟,尚不觉劳,仰蒙昊贶,年逾八表,实不敢不自强耳),八表康强赖昊禧;似此四年归政近,其能否曷敢言期。
臣和珅敬书”。
字体琢刻细致规整,行文疏朗,书风甜润。
颐和园旧藏。
描金云龙纹玉磬清乾隆时期通高40厘米鼓长51.8、鼓博34.2厘米股长36.5、股博21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玉质碧绿色。
曲尺形。
正面两边及四周为描金双龙戏珠纹和云纹,中部有篆刻填金文:“子舆有言,金声玉振。
一虡无双,九成递进。
准今酌古,既制镈钟。
磬不可阙,条理始终。
和阗我疆,玉山是矗。
依度采取,以命磬叔。
审音协律,咸备中和。
泗滨同拊,其质则过。
图经所传,浮岳泾水。
谁诚见之,鸣球允此。
法天则地,股二鼓三。
依我绎如,兽舞鸾鬖。
考乐维时,乾禧祖德。
翼翼绳承,抚是万国。
益凛保泰,启域伐功,敬识岁吉,辛巳乾隆。
乾隆御制。
”背面两侧及四周为描金双龙戏珠纹和云纹,磬正中篆刻填金文:“特磬第六中吕,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岁在辛巳,冬十一月乙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
”磬上方有一透孔,可系挂,孔做成火珠纹。
此器原为清宫旧藏。
描金龙纹玉磬清乾隆时期高37.4、长84、厚3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
器呈方折曲尺形,一边长,一边短,顶有圆孔,可系挂。
一面饰描金云龙纹,并有文字“特磬第四夹钟,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辛巳冬十一月末时越九日癸卯琢成”。
另一面亦饰描金云龙纹,并刻有御制诗一首。
描金云龙纹玉磬清乾隆时期长30、高11、厚2.4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碧绿色。
正反两面描金饰双龙戏珠纹,顶端拐角处挖有一孔,边饰火珠纹,两侧饰云纹。
正反两面纹饰一致,双龙间饰纵向乾隆御制诗,诗文内容及字体大小不同。
边沿饰一粗一细弦纹虎形玉磬清代长28.5、中宽7.7、厚1.2厘米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玉质黄色,满绺,半透明。
扁平状。
器形似虎,虎头、虎尾与虎身的矿物结构有所不同,颜色略有差异。
此器物乃仿春秋战国时期玉璜之造型。
工艺雕琢规整平直,两面纹饰相同。
上端有一孔,为系绳悬挂之用。
蝙蝠形玉磬清代长24.5、宽13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白色,局部褐色沁。
透雕蝙蝠形,头顶雕一圆形太极八卦纹,双翅对称镂雕蟠螭纹,身下镂雕另一方胜,下饰双鱼。
龙纹玉磬清代长19、宽9厘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带糖色。
器呈长方形片状,上端透雕龙首相望的两龙,下端镂雕展翅飞翔的蝙蝠。
磬上饰阳线几何纹、勾云纹和卷云纹,两面纹饰相同。
福寿海屋纹玉磬清代长16.7、宽7.5、厚0.7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暗绿色,带黑色星点。
此器采用减地技法琢制而成。
一面饰有海涛、桃枝、桃实、蝙蝠、山石,寓意“寿山福海”;另一面由海水、亭台、仙鹤、祥云构成“海屋填筹”画面,寓意长寿富贵。
磬为古代的打击乐器,此器下部折角处镂雕海水鱼纹,与磬构成了“吉庆有余”的美好寓意。
“磬”与“庆”同音,“鱼”与“余”同音,充分体现了清代玉器“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装饰风格。
双联翡翠磬清代长16.7、宽16.5、厚0.3厘米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玉质洁白温润。
片状,分一大一小两部分,中间由二对鱼连接。
上部镂空蝙蝠,下部为磬形,磬面饰有桃、鹤、灵芝,背面为松树、羊等。
此器上下之合寓意为“吉庆有余”。
二龙戏珠纹磬形玉佩清代长12.7、宽2.6、厚0.6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大理岩质,色白有杂质,不透明。
佩为磬状,绳纹凸棱边沿,其内一周凸弦纹,减地雕成二龙戏珠图案,宝珠上方为一方胜,鱼子纹地。
佩上、下均有穿系。
福寿纹磬形玉佩清代长25.5、宽15.8、厚1.5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灰褐色,细密坚实,有黄色沁。
形似三角形蝴蝶状,扁平体,双面雕琢。
正面磬体中部为圆形“寿”字,一只蝙蝠在上,四只在下,作飞翔状。
凤鸟展翅相伴左右。
顶端有一穿孔。
周身为卷云纹,上下有四个卷云状穿孔。
中部下端为三角形桃状缺口。
构图丰富饱满,喻意“五福捧寿”。
三联翡翠磬清代长30、宽25.5、厚0.7厘米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翡翠质,绿色均匀,内含闪白色晶体。
体扁平,分一大一小两部分。
以阴刻,镂雕,等雕琢而成。
上边一小磬,椭圆形,中间为一圆形“寿”,两侧各镂雕龙形,口衔圆“寿”字,意为双龙戏珠吉祥图案。
下为一大磬,长方形,中心为一小圆“寿”,周围镂雕“五蝠(福)捧寿”。
此器图案寓“吉祥长寿”之意。
夔纹玉戚清代长11.4、宽6.1、厚0.2厘米现藏于北京颐和园玉质青色,表面有浅褐色沁斑。
片状,上窄下宽,窄中部有一穿孔,两面刻夔纹,两侧各有六条突起的牙。
整体造型简练而凝重,仿商代玉戚风格。
颐和园旧藏。
玉柄镀金铁刀清代全长24.5厘米现藏于福建博物院玉质白色,纯净细腻。
长条形,体稍厚,分刀和刀鞘两部分。
刀为铁质,刀格镀金,刀面镀金漫蚀。
刀柄为玉质,长条形,素面。
刀鞘为玉,近格处浮雕一螭虎,螭虎项颈戴玉环,可供穿系佩戴。
螭凤纹玉剑首清代长4.8、上宽3.3、下宽2.6、厚1.5厘米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玉质白色,有褐色沁。
剑首呈梯形,上下边棱有三个扉牙,扉牙中部有一道槽。
前后两面分别浮雕螭龙纹与凤鸟纹,四周以阴线刻出梯形边框。
螭龙头部呈椭圆形,圆眼弯眉,耳下垂。
胸部圆挺,身体较直,尾卷曲。
前肢双双前伸,后肢一前一后。
另一面的凤鸟呈侧面站立姿,尖喙微勾,眼梢较长,氏冠后抿,翅张尾翘,身上以卷云纹和折曲纹表示羽毛。
此剑首上螭龙鸟纹均为仿秦汉同类纹饰雕琢,但从轮廓线条来看,在转折处尖锐,弯转处圆弧饱满,为典型的清代玉雕表现技法。
螭纹玉剑璏清代长6.8、宽2.5、高1.3厘米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玉质白色,有褐色沁。
剑璏俯视为矩形,前后两端内卷,背有长方形銎用以穿插腰带。
正面铲地浮雕两对一大一小的螭纹,大的在中间,小的在两端,两两追尾环绕。
大小四只螭,均头大、身小,无四肢,身躯呈U形,周围有水波纹,似在水中回游嬉戏。
两对螭纹造型十分相仿,略有区别。
左边一对:大螭的头似侧面鸟首,椭圆眼,眼梢较长,尖喙;小螭头部略方,面、额、角呈三级台阶形,面部呈梯形,只有一对圆涡表示眼睛;额头平,与颈部等宽;两只U形角直竖。
右边一对:大螭的头似侧面鸭首,圆眼,长嘴。
小螭的形态与左边一只相仿,只是面部呈三角形。
整个面画布局对称,动感十足,刀法硬朗明快,碾琢抛光精细,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统一。
兽面纹玉剑珌清代长5.1、宽4.2、厚2厘米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
珌呈梯形,剖面为橄榄形,双面均饰兽面。
兽面略方,大眼,上眼眶近平,眼梢伸出脸廓,眉毛方折近矩形,蒜头鼻,额头两侧、眉心、脸颊各有一阴起乳突,呲牙咧嘴,面目狰狞。
兽面轮廓周围铲地碾平,压地雕琢的鼻子边缘以阴线勾勒轮廓,眼眶、嘴唇以偏刀斜削,突出了凶狠的眼神和张咧的嘴,从而强化了兽面的恐怖感。
梯形珌的上方双面斜削,其顶边和梯形的两个斜边磨平。
珌下方的平面呈橄榄形,中间有一圆形卯眼,其两侧各有一斜向穿孔打入卯眼腰部,用以固定剑鞘头部的榫头。
蕃莲纹玉刀柄清代长13、宽4、厚2厘米现藏于常熟博物馆玉质青灰色,有赭黄及褐色沁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