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档案
国宝档案作文素材

国宝档案中华文物浩如烟海,称得上国宝的文物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这些国宝大多都在各地的博物馆中,想全部欣赏这些国宝,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的。
所以我便在书店买了这本《国宝档案》。
这本书中收录了56件“重量级”的国宝,分为6类,分别是青铜器类、玉器类、瓷器类、石刻类、书画类和其他类。
几乎每一件奇珍异宝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婉转悠扬的故事,既回味悠长,又让人流连忘返。
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沉浸在这些故事里,或欣喜若狂,或扼腕长叹,与众不同的流传经历让这些无价之宝在视野中慢慢呈现。
回肠荡气之余,让你在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匪浅。
这本书中有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氛围,因为中国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不少国宝都“流离失所”,很多爱国主义人士都想尽一切方法来保护这些贵重的国宝,不被金钱、官职所利诱。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比如虢(音“国”)季子白盘,是刘铭传家中四代的共同守护,才使得它流传至今(现藏北京的博物馆)。
虢季子白盘这个青铜器是商代一个诸侯打铸的,重达215.3公斤!刘家为了让虢季子白盘不落入坏人手中,作为一条祖训让子孙们保护好它。
后面三代传人更是铭记着祖训。
每次有坏人来索要盘子,都被刘家以各种方法拒绝,他们气急败坏地在刘家掘地三尺,可仍没找到。
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家第四代传人刘肃增解开了秘密:原来刘铭传栽了一颗桂花树,将虢季子白盘埋了下去,现在已长成了参天大树。
刘肃增含泪砍倒了这个“功臣”,将虢季子白盘取出毅然交给了国家。
刘家四代竭力保护国宝已成了一段佳话,他们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国宝档案》,觉得受益匪浅,他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国宝知识,而且还领悟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他们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记载了中华的古老文明,宛如一条血脉连载着过去、今天和未来。
通过这些国宝,我了解了中国的发展历程,了解了我国的灿烂文明。
它们就像是立体的历史书!《国宝档案》带您穿越时空,进入一个神奇瑰丽的世界。
国宝档案知识点总结

国宝档案知识点总结一、国宝档案的定义1. 国宝档案是指由国家认定并加以保护、研究和利用的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重要档案资料。
2. 国宝档案是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历史文书、实物文物、图书资料等多种形式的档案。
3. 国宝档案具有珍贵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并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依据价值。
二、国宝档案的保护1. 国宝档案的保护是国家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由国家档案局负责统一组织和实施。
2. 国宝档案的保护包括档案馆、档案库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及对档案资料本身的保护措施,如防火、防水、防虫等技术措施。
3. 国宝档案还需要开展鉴定、修复等工作,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对于国宝档案的出借、移交等活动,需要进行严格管理和审批,避免对档案资料造成损害和丢失。
三、国宝档案的研究1. 国宝档案的研究是对档案资料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以揭示历史真相、文化内涵及科学原理。
2. 国宝档案的研究需要结合多学科知识,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文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3. 国宝档案的研究可以通过对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数字化处理等方式,使其更好地为研究者和公众服务。
4. 国宝档案的研究成果应当及时发布和推广,以便更好地推动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国宝档案的利用1. 国宝档案的利用包括对档案资料的展示、教育、科研等多种形式,使其更广泛地惠及社会大众。
2. 通过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的展示,国宝档案可以为公众提供文化教育和历史感受。
3. 国宝档案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和证据,促进历史和文化领域的学术进步。
4. 国宝档案的数字化利用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为更多人提供便捷的使用途径。
五、国宝档案的保护与利用案例1. 敦煌莫高窟壁画档案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壁画中蕴含了丰富的宗教、艺术、历史等信息。
国宝档案保护机构多年来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档案进行了详细记录和研究,不仅保护了这一文化遗产,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国宝档案目录

《国宝档案》每集介绍一个具体的国宝文物,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历代传世国宝文物,既有受到政府保护收藏在祖国大陆各个博物馆中的,也有收藏于民间被国人精心呵护的;既有因历史原因东渡海峡存于宝岛台湾的,也有历尽磨难流失海外漂泊他乡的……国宝档案I《剧情简介:目录:1、清明上河图(一)2、清明上河图(二)3、清明上河图(三)4、清明上河图(四)5、溪山行旅图(上)6、溪山行旅图(下)1、八十七神仙卷(一)2、八十七神仙卷(二)3、八十七神仙卷(三)4、八十七神仙卷(四)5、芙蓉锦鸡图6、腊梅山禽图1、韩熙载夜宴图(一)2、韩熙载夜宴图(二)3、韩熙载夜宴图(三)4、韩熙载夜宴图(四)5、万树园赐宴图(上)6、万树园赐宴图(下)1、三希宝帖(上)2、三希宝帖(中)3、三希宝帖(下)4、苕溪诗卷(上)5、苕溪诗卷(中)6、苕溪诗卷(下)1、石鼓(一)2、石鼓(二)3、石鼓(三)4、石鼓(四)5、石鼓(五)6、鸭型盉1、蓝釉灯(一)2、蓝釉灯(二)3、蓝釉灯(三)4、蓝釉灯(四)5、嵌蓝宝石戒指(上)6、嵌蓝宝石戒指(下)1、富春山居图(上)2、富春山居图(中)3、富春山居图(下)4、鹊华秋****(上)5、鹊华秋****(下)6、雪景寒林图1、北海铁影壁(上)2、北海铁影壁(下)3、北海九龙壁4、铜仙承露盘5、颐和园长廊6、颐和园铜牛1、北朝墓群之兰陵王墓(上)2、北朝墓群之兰陵王墓(下)3、安菩墓(上)4、安菩墓(下)5、汉光武帝陵(上)6、汉光武帝陵(下)1、清东陵台里素材2、清孝陵3、清昭西陵4、清裕陵妃园寝5、菩陀峪定东陵6、娲皇宫1、大盂鼎(上)2、大盂鼎(中)3、大盂鼎(下)4、大克鼎5、司母戊鼎(上)6、司母戊鼎(下)1、毛公鼎(一)2、毛公鼎(二)3、毛公鼎(三)4、毛公鼎(四)5、蕃禺鼎6、青铜烤炉1、虢季子白盘(上)2、虢季子白盘(下)3、散氏盘(上)4、散氏盘(下)5、匽侯盂1、大禹治水玉雕(上)2、大禹治水玉雕(下)3、渎山大玉海(上)4、渎山大玉海(下)5、承光殿白玉佛(上)6、承光殿白玉佛(下)1、四羊方尊(上) 2、四羊方尊(中) 3、四羊方尊(下) 4、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上) 5、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中) 6、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下)1、龙耳虎足方壶(上)2、龙耳虎足方壶(中)3、龙耳虎足方壶(下)4、莲鹤方壶(上)5、莲鹤方壶(下)6、虎噬鹿器座国宝档案II剧情简介:目录:1.洛神赋(上)2.洛神赋(中)3.洛神赋(下)4.五牛图(上)5.五牛图(下)6.虢国夫人游春图(上)7.虢国夫人游春图(中)8.虢国夫人游春图(下)9.一团和气图(上) 10.一团和气图(下) 11.子虚上林图 12.斗牛图1.步辇图(上)2.步辇图(下)3.十咏图(上)4.十咏图(中)5.十咏图(下)6.胡茄十八拍(上)7.胡茄十八拍(中)8.胡茄十八拍(下)9.出警入跸图(上) 10.出警入跸图(下) 11.兰亭修楔图 12.千里江山图1.开成石经(上)2.开成石经(下)3.石台孝经碑(上)4.石台孝经碑(中)5.石台孝经碑(下)6.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上)7.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下)8.争座位稿碑(上)9.争座位稿碑(下)10.鸳鸯七志斋藏石(上) 11.鸳鸯七志斋藏石(中) 12.鸳鸯七志斋藏石(下)1.昭陵六骏(一)2.昭陵六骏(二)3.昭陵六骏(三)4.昭陵六骏(四)5.昭陵六骏(五)6.昭际六骏残片7.怀仁集王圣教序碑(上)8.怀仁集王圣教序碑(下)9.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 10.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下) 11.晋祠唐碑(上) 12.晋祠唐碑(下)1.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上)2.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下)3.正统青花龙纹大缸(上)4.正统青花龙纹大缸(下)5.青花云龙纹蟋蟀罐(上)6.青花云龙纹蟋蟀罐(下)7.清雍正粉彩橄榄瓶(上)8.清雍正粉彩橄榄瓶(中)9.清雍正粉彩橄榄瓶(下) 10.斗彩灵芝云纹杯(上) 11.斗彩灵芝云纹杯(下) 12.乾隆山水庭院纹大盘1.雍正祭红碗(上)2.雍正祭红碗(下)3.玫瑰紫釉葵花花盆(上)4.玫瑰紫釉葵花花盆(下)5.乾隆粉彩六方套瓶(上)6.乾隆粉彩六方套瓶(中)7.乾隆粉彩六方套瓶(下)8.唐三彩(上)9.唐三彩(中) 10.唐三彩(下) 11.青花芝竹纹盘 12.素三彩鸭熏1.永乐大钟(上)2.永乐大钟(中)3.永乐大钟(下)4.金编钟(上)5.金编钟(中)6.金编钟(下)7.鎏金铜编钟(上)8.鎏金铜编钟(中)9.鎏金铜编钟(下) 10.青铜马(上) 11.青铜马(中)12.青铜马(下)1.殷墟甲骨片(上)2.殷墟甲骨片(中)3.殷墟甲骨片(下)4.秦始皇陵青铜鹤5.秦始皇陵文官俑6.秦始皇陵百戏俑7.秦始皇陵青石甲胃8.翠玉白菜(上)9.翠玉白菜(下) 10.鞍山玉石王(上) 11.鞍山玉石王(中) 12.鞍山玉石王(下)国宝档案3剧情简介:01.永乐大典上02.永乐大典下03.四库全书上04.四库全书中05.四库全书下06.福建舆图上07.福建舆图下08.赵城金藏上09.赵城金藏中10.赵城金藏下11.样式雷图档上12.样式雷图档下201.大沽铁钟一02.大沽铁钟二03.大沽铁钟三04.大沽铁钟四05.大沽铁钟五06.辽三彩大罗汉之谜一07.辽三彩大罗汉之谜二08.辽三彩大罗汉之谜三09.辽三彩大罗汉之谜四10.高树龛主尊佛头雕像上11.高树龛主尊佛头雕像下12.素三彩菩萨像301.淳化阁帖一02.淳化阁帖二03.淳化阁帖三04.淳化阁帖四05.淳化阁帖五06.研山铭上07.研山铭中08.研山铭下09.曹全碑册上10.曹全碑册下11.多景楼诗册上12.多景楼诗册下401.浴马图上02.浴马图下03.挟弹游骑图04.重屏会棋图上05.重屏会棋图下06.雍正像耕织图上07.雍正像耕织图中08.雍正像耕织图下09.百子团圆图上10.百子团圆图下11.冰嬉图上12.冰嬉图下501.故宫钟表上02.故宫钟表中03.故宫钟表下04.滇王金印05.马头鹿角金饰件06.晋侯苏编钟上07.晋侯苏编钟下08.人形铜灯09.西汉雁鱼灯10.青铜冰鉴11.龙虎纹铜尊12.驹尊601.海晏河清瓷尊上02.海晏河清瓷尊下03.釉里三彩海水云龙纹瓶04.青花万寿字大瓶上05.青花万寿字大瓶下06.乾隆粉彩空套瓶上07.乾隆粉彩空套瓶下08.珠山八友瓷绘艺术09.青花龙辇图瓶10.五彩人物故事图盘11.青花伯夷叔齐人物故事笔筒12.瓷枕701.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上02.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下03.太阳神鸟金饰上04.太阳神鸟金饰下05.鸟谱上06.鸟谱下07.髹金漆云龙纹宝座上08.髹金漆云龙纹宝座下09.乐舞彩绘人物浮雕砖上10.乐舞彩绘人物浮雕砖下11.清代鼻烟壶上12.清代鼻烟壶下801.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上02.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下03.纪泰山铭刻石上04.纪泰山铭刻石中05.纪泰山铭刻石下06.温凉玉圭07.沉香狮子08.黄釉青花葫芦瓶上09.黄釉青花葫芦瓶下10.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上11.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下12.泰山龙袍国宝档案IV剧情简介:DVD 11 清功臣像(上)2 清功臣像(下)3 朱元璋画像之谜(上)4 朱元璋画像之谜(下)5 花鸟草虫图卷(上)6 花鸟草虫图卷(下)7 万笏朝天图(上)8 万笏朝天图(上)9 丹崖玉树图(上)10 丹崖玉树图(下)11 宋徽宗书画专集(上)12 宋徽宗书画专集(下)DVD 21 秋深帖(上)2 秋深帖(下)3 姨母帖(上)4 姨母帖(下)5 鸭头丸帖(上)6 鸭头丸帖(下)7 《兰亭序》摹本(上)8 《兰亭序》摹本(下)9 行书十札卷(上)10 行书十札卷(下)11 行书参政帖页12 苦笋帖DVD 31 唐代诗文善本2 忘忧清乐集3 中国古典小说集锦4 味青斋藏书画目5 元代岳氏孝经刻本6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7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8 西夏译经图9 祭侄文稿10 赵孟頫书法绘画(上)11 赵孟頫书法绘画(下)12 快雪时晴图DVD 41 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上)2 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中)3 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下)4 永乐宫壁画(上)5 永乐宫壁画(中)6 永乐宫壁画(下)7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上)8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下)9 小西天彩色悬塑(上)10 小西天彩色悬塑(下)11 前后赤壁赋卷(上)12 前后赤壁赋卷(下)DVD 51 曾侯乙青铜尊盘(上)2 曾侯乙青铜尊盘(下)3 吴王夫差盉(上)4 吴王夫差盉(下)5 克氏青铜器(上)6 克氏青铜器(下)7 晋侯鸟尊(上)8 晋侯鸟尊(下)9 西周铜禁(上)10 西周铜禁(下)11 伏鸟尾双鸟铜虎12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DVD 61 铁制夹纻弥勒大佛(上)2 铁制夹纻弥勒大佛(下)3 西汉楚王金缕玉衣(上)4 西汉楚王金缕玉衣(下)5 越王勾践剑(上)6 越王勾践剑(中)7 越王勾践剑(下)8 琱生簋9 琱生尊10 黄河铁牛(上)11 黄河铁牛(下)12 大云寺铁佛头DVD 71 破解千年谜团—孙氏兵法(上)2 破解千年谜团—孙氏兵法(下)3 陶三轮马车(上)4 陶三轮马车(下)5 击鼓说唱俑6 宫廷如意(上)7 宫廷如意(下)8 宫廷玻璃器(上)9 宫廷玻璃器(下)10 五彩人物图盘11 秋山行旅图玉山12 皇帝南巡碑DVD 81 李斯碑(上)2 李斯碑(下)3 双束碑(上)4 双束碑(下)5 泰山无字碑(上)6 泰山无字碑(下)7 泰山石敢当(上)8 泰山石敢当(下)9 唐宋玉册(上)10 唐宋玉册(中)11 唐宋玉册(下)12 乾隆与泰山祭器第五部:金嵌珍珠天球仪乾隆宝玺乾隆御用刀乾隆田黄三链章金册北京故宫藏皇家金器金瓯永固杯(上)金瓯永固杯(中)金瓯永固杯(下)地动仪(上)地动仪(下)阳高窖藏战国钱币2圆明园百景图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圆明园巨型雕塑故宫珐琅彩瓷器(上)故宫珐琅彩瓷器(下)粉彩瓷器(上)粉彩瓷器(下)走进广西—桂林梅瓶揭秘(上)走进广西—桂林梅瓶揭秘(中)走进广西—桂林梅瓶揭秘(下)粉彩八蛮进宝图瓶(上)粉彩八蛮进宝图瓶(下)3都江堰(上)都江堰(中)都江堰(下)雷峰塔经(上)雷峰塔经(下)雷峰塔地宫探秘(上)雷峰塔地宫探秘(下)步辇图与文成公主八思巴文(上)八思巴文(下)雍和宫文物珍赏(上)雍和宫文物珍赏(下)4启功与国宝(上)启功与国宝(下)启功书画作品中国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荟萃楚辞集注宋版古籍与《毛主席诗词》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上)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下)四神云气图(上)四神云气图(下)陆游自作诗卷5杜岭方鼎克盉与克罍青铜利簋虢国墓青铜器妇好鸮尊(上)妇好鸮尊(下)莲鹤方壶(上)莲鹤方壶(下)云纹铜禁(上)云纹铜禁(下)王子午鼎(上)王子午鼎(下)6针灸穴位铜人(上)针灸穴位铜人(下)鎏金铜玄武者旨於睗剑(上)者旨於睗剑(下)玉柄铁剑武曌金简(上)武曌金简(下)中国古代乐器(上)中国古代乐器(中)中国古代乐器(下)走进广西—桂海碑林7清东陵—选址之谜清东陵—孝陵建造之谜清东陵—裕陵地宫之谜清东陵—慈禧陵三大殿之谜清东陵—裕陵圣德神功碑楼之谜明十三陵地宫寻宝(上)明十三陵地宫寻宝(下)悬空寺(上)悬空寺(中)悬空寺(下)奉国寺(上)奉国寺(下)8大足石刻(上)大足石刻(下)大足石刻寻奇(上)大足石刻寻奇(下)大足石刻之千手观音(上)大足石刻之千手观音(下)云冈石窟昙曜五窟云冈石窟寻奇(上)云冈石窟寻奇(下)赵州桥(上)。
《国宝档案》关于文字的起源和甲骨文的影片,写观后感

《国宝档案》关于文字的起源和甲骨文的影片,写观
后感
《国宝档案》是一个每天只有10分钟的电视节目。
其介绍的内容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国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结晶,具有着无穷的魅力。
《国宝档案》通过短短的十分钟,以独特的视角,突出重点,以大众化通俗化的的表达方式,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因为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将节目中的精彩内容编纂成书,既满足了人们深入了解的求知欲,又进一步发挥了文化传播的作用。
《国宝档案》涉及面极为广泛,从国家各级博物馆的文物精品,到全国各地的古迹遗址,到各种自然和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到古建筑、壁画,小到古籍文献书画瓷器,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为了让国人更多的了解中国国宝流失海外的情况,栏目专门推出了海外寻宝节目,也从另一个方面激发了人们对国宝文物的保护意识。
每一件文物经过漫长岁月的洗刷,能够流传至今都是一个奇迹,它们每一个身上都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曲折动人的故事,去了解它们,去探知它们背后的故事,也就成了一个感受中国浓厚文化底蕴,了解中国文化传承的极好的途径。
类似的保护文物的事情很多,这充分的体现了国家对文物的重视,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品质和觉悟,正是
国家的支持和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和聪明智慧,才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留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当然,所有这些宝贵的遗产仅仅靠文物专业人员的保护是不够的,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去更多的了解它们,共同保护和传承。
《国宝档案》观后感

《国宝档案》观后感【实用版2篇】篇1 目录一、引言二、《国宝档案》的内容和意义三、《国宝档案》的观后感想四、结语篇1正文一、引言《国宝档案》是一部讲述中国国宝背后故事的纪录片,它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一件件奇珍异宝的神秘面纱。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将根据所提供的文本,分享我的观后感。
二、《国宝档案》的内容和意义《国宝档案》全面反映了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影片中,每一件国宝都有着一个婉转悠扬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在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匪浅。
国宝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
影片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些国宝流传的经历,感叹它们曾经的璀璨和今又流芳。
三、《国宝档案》的观后感想观看《国宝档案》后,我深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悠久。
这些国宝的故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为身为中华儿女而自豪。
同时,《国宝档案》也警示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
四、结语总的来说,《国宝档案》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们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篇2 目录一、引言二、《国宝档案》的内容和意义三、国宝背后的故事四、国宝的流传经历和文化价值五、观后感想与启示篇2正文一、引言《国宝档案》是一部讲述中国国宝文物的电视节目,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故事性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中国国宝文物的传奇经历和历史渊源。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观看《国宝档案》后,我深感震撼和激动,不禁想对这部节目做一些观后感想和分析。
二、《国宝档案》的内容和意义《国宝档案》涵盖了中国各大博物馆、考古遗址等重要文化场所的珍贵文物,它们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观看这部节目,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绝伦的文物,还可以了解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节目中还介绍了许多珍贵的国宝文物,如圆明园的秘密、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宝档案等,这些内容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革命史和传统文化。
国宝档案记录300字

国宝档案记录300字《国宝档案》这档电视节目,每天播出时间仅10分钟。
它所介绍的内容均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它是中国五千年来深厚文化底蕴的产物,有着无穷的魅力。
《国宝档案》在短短10分钟的时间里,用独到的眼光、重点突出、大众化通俗化表达、细微处小处着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由于该栏目受到受众的欢迎,在广大受众的强烈诉求下,该栏目的精彩片段被汇编成册,这不仅满足了民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也进一步起到了传播文化的目的。
《国宝档案》内容极其广泛,上至全国各级博物馆文物精品、全国古迹遗址、各类自然与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以古建筑、壁画、多以古籍文献书画瓷器等全方位介绍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为使全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国宝在国外流失的状况,该栏目特别推出海外寻宝节目,这也在另一个方面启发人们保护国宝文物。
每一件文物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涤后,能流传到今天,都是个奇迹,每件文物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曲折感人的故事,去了解它们,去探知它们背后的故事,也就成了一个感受中国浓厚文化底蕴,了解中国文化传承的极好的途径。
《永乐宫壁画》永乐宫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元代修建的着名道教庙宇之一,规模宏伟,布局合理,分龙虎殿、三清殿和纯阳殿、重阳殿等4座殿堂,飞檐翘角,斗拱交叠,为我国元代宫廷建筑之楷模。
而永乐宫之所以闻名世界,主要是它的四大殿中的壁画,总面积高达1000平方米,描绘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各种神仙。
永乐宫壁画以其精细的画工、协调的用色、宏大的面积、精致的刻画,均可称之为举世无双、中华艺术中的珍品。
瑰宝中。
然而,1956年,因为三门峡水库的修建,永乐宫将被淹没,为保护这一文化瑰宝,国务院决定将永乐宫及壁画整体迁移,周恩来总理当面批示:永乐宫及其壁画必须好好保护。
但是,在1000平方米的大范围内,这样画工细腻的壁画要想完整无损地整体迁移,是不是又很容易呢?正当连请自捷克的二位专家也抓不住时,这位中国专家果断地决定亲力亲为,把壁画移植好。
《国宝档案》观后感

《国宝档案》观后感【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一、《国宝档案》观后感的背景和目的二、国宝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价值三、国宝的流传经历和文物保护四、观后感的感悟和启示正文(篇1)《国宝档案》观后感《国宝档案》是一部展现中国文物历史和文化的电视节目,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国的文物和历史。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观看了这部节目后,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国宝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价值令我叹为观止。
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们经历了沧桑岁月的洗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在这些国宝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婉转悠扬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回味悠长,或让人扼腕长叹。
深入了解这些国宝,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国宝的流传经历和文物保护也是节目的重要内容。
每一件国宝的流传经历都是与众不同的,它们或历经劫难,或失而复得,或流传至国外,或被民间收藏。
这些流传经历让我们深感国宝的珍贵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节目中对国宝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介绍,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观看《国宝档案》后,我深感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
我们要以国宝为榜样,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保护和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国宝档案》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的电视节目,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国的文物和历史,启发了我们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目录(篇2)一、《国宝档案》观后感的背景和意义二、国宝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价值三、国宝的流传经历和文化传承四、观看《国宝档案》的感受和启示正文(篇2)《国宝档案》观后感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有幸观看了《国宝档案》这一节目,深感受益匪浅。
这个节目不仅让我对国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国宝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价值让我印象深刻。
国宝档案目录

《国宝档案1》DVD101 清明上河图(一)02 清明上河图(二)03 清明上河图(三)04 清明上河图(四)05 溪山行旅图(上)06 溪山行旅图(下)07 八十七神仙卷(一)08 八十七神仙卷(二)09 八十七神仙卷(三)10 八十七神仙卷(四)11 芙蓉锦鸡图12 腊梅山禽图DVD201 韩熙载夜宴图(一)02 韩熙载夜宴图(二)03 韩熙载夜宴图(三)04 韩熙载夜宴图(四)05 万树园赐宴图(上)06 万树园赐宴图(下)07 三希宝帖(上)08 三希宝帖(中)09 三希宝帖(下)10 苕溪诗卷(上)11 苕溪诗卷(中)12 苕溪诗卷(下)DVD301 石鼓(一)02 石鼓(二)03 石鼓(三)04 石鼓(四)05 石鼓(五)06 鸭型盉07 蓝釉灯(一)08 蓝釉灯(二)09 蓝釉灯(三)10 蓝釉灯(四)11 嵌蓝宝石戒指(上)12 嵌蓝宝石戒指(上)DVD401 富春山居图(上)02 富春山居图(中)03 富春山居图(下)04 鹊华秋色图(上)05 鹊华秋色图(下)06 雪景寒林图07 北海铁影壁(上)08 北海铁影壁(下)09 北海九龙壁10 铜仙承露盘11 颐和园长廊12 颐和园铜牛DVD501 北朝墓群之兰陵王墓(上)02 北朝墓群之兰陵王墓(下)03 安菩墓(上)04 安菩墓(下)05 汉光武帝陵(上)06 汉光武帝陵(下)07 清东陵台里素材08 清孝陵09 清昭西陵10 清裕陵妃园寝11 菩陀峪定东陵12 娲皇宫DVD601 大盂鼎(上)02 大盂鼎(中)03 大盂鼎(下)04 大克鼎05 司母戊鼎(上)06 司母戊鼎(下)07 毛公鼎(一)08 毛公鼎(二)09 毛公鼎(三)10 毛公鼎(四)11 蕃禺鼎12 青铜烤炉DVD701 虢季子白盘(上)02 虢季子白盘(下)04 散氏盘(下)05 匽侯盂07 大禹治水玉雕(上)08 大禹治水玉雕(下)09 渎山大玉海(上)10 渎山大玉海(下)11 承光殿白玉佛(上)12 承光殿白玉佛(下)DVD801 四羊方尊(上)02 四羊方尊(中)03 四羊方尊(下)04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上)05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中)06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下)07 龙耳虎足方壶(上)08 龙耳虎足方壶(中)09 龙耳虎足方壶(下)10 莲鹤方壶(上)11 莲鹤方壶(下)12 虎噬鹿器《国宝档案2》DVD 101 洛神赋(上)02 洛神赋(中)03 洛神赋(下)04 五牛图(上)05 五牛图(下)06 虢国夫人游春图(上)07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08 虢国夫人游春图(下)09 一团和气图(上)10 一团和气图(下)11 子虚上林图12 斗牛图DVD 201 步辇图02 步辇图03 士咏图(上)05 十咏图(下)06 胡茄十八拍(上)07 胡茄十八拍(中)08 胡茄十八拍(下)09 出警入跸图(上)10 出警入跸图(下)11 兰亭修禊图12 千里江山图DVD 301 开成石经(上)02 开成石经(下)03 石台孝经碑(上)04 石台孝经碑(中)05 石台孝经碑(下)06 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上)07 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下)08 争座位稿碑(上)09 争座位稿碑(下)10 鸳鸯七志斋藏石(上)11 鸳鸯七志斋藏石(中)12 鸳鸯七志斋藏石(下)DVD 401 昭陵六骏(一)02 昭陵六骏(二)03 昭陵六骏(三)04 昭陵六骏(四)05 昭陵六骏(五)06 昭陵六骏残片07 怀仁集王圣教序碑(上)08 怀仁集王圣教序碑(下)09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10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下)11 晋祠唐碑(上)12 晋祠唐碑(下)DVD 501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上)02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下)03 正统青花龙纹大缸(上)04 正统青花龙纹大缸(下)05 青花云龙纹蟋蟀罐(上)06 青花云龙纹蟋蟀罐(下)07 清雍正粉彩橄榄瓶(上)08 清雍正粉彩橄榄瓶(中)09 清雍正粉彩橄榄瓶(下)10 斗彩灵芝云纹杯(上)11 斗彩灵芝云纹杯(下)12 乾隆山水庭院纹大盘DVD 601 雍正祭红碗(上)02 雍正祭红碗(下)03 玫瑰紫釉葵花花盆(上)04 玫瑰紫釉葵花花盆(下)05 乾隆粉彩产主方套瓶(上)06 乾隆粉彩产主方套瓶(中)07 乾隆粉彩产主方套瓶(下)08 唐三彩(上)09 唐三彩(中)10 唐三彩(下)11 青花芝竹纹盘12 素三彩鸭熏DVD 701 永乐大钟(上)02 永乐大钟(中)03 永乐大钟(下)04 金编钟(上)05 金编钟(中)06 金编钟(下)07 鎏金铜编钟(上)08 鎏金铜编钟(中)09 鎏金铜编钟(下)10 青铜马(上)11 青铜马(中)12 青铜马(下)DVD 801 殷墟甲骨片(上)02 殷墟甲骨片(中)03 殷墟甲骨片(下)04 秦始皇陵青铜鹤05 秦始皇陵文官俑06 秦始皇陵百戏俑07 秦始皇陵青石甲胄09 翠玉白菜(下)10 鞍山压石王(上)11 鞍山压石王(中)12 鞍山压石王(下)《国宝档案3》DVD 101 永乐大典(上)02 永乐大典(下)03 四库全书(上)04 四库全书(中)05 四库全书(下)06 福建舆图(上)07 宝建舆图(下)08 赵城金藏(上)09 赵城金藏(中)10 赵城金藏(下)11 样式雷图档(上)12 样式雷图档(下)DVD 201 大沽铁钟(一)02 大沽铁钟(二)03 大沽铁钟(三)04 大沽铁钟(四)05 大沽铁钟(五)06 辽三彩大罗汉之谜(一)07 辽三彩大罗汉之谜(二)08 辽三彩大罗汉之谜(三)09 辽三彩大罗汉之谜(四)10 高树龛主尊佛头雕像(上)11 高树龛主尊佛头雕像(下)12 素三彩菩萨像DVD 301 淳化阁帖(一)02 淳化阁帖(二)03 淳化阁帖(三)04 淳化阁帖(四)05 淳化阁帖(五)06 研山铭(上)07 研山铭(中)09 曹全碑册(上)10 曹全碑册(下)11 多景楼诗册(上)12 多景楼诗册(下)DVD 401 浴马图(上)02 浴马图(下)03 挟弹游骑图04 重屏会棋图(上)05 重屏会棋图(下)06 雍正像耕织图(上)07 雍正像耕织图(中)08 雍正像耕织图(下)09 百子团圆图(上)10 百子团圆图(下)11 冰嬉图(上)12 冰嬉图(下)DVD 501 故宫钟表(上)02 故宫钟表(中)03 故宫钟表(下)04 滇王金印05 马头鹿角金饰件06 晋侯苏编钟(上)07 晋侯苏编钟(下)08 人形铜灯08 西汉雁鱼灯10 青铜冰鉴11 龙虎纹铜尊12 驹尊DVD 601 海晏河清瓷尊(上)02 海晏河清瓷尊(下)03 釉里三彩海水云龙纹瓶04 青花万寿字大瓶(上)05 青花万寿字大瓶(下)06 乾隆粉彩楼空套瓶(上)07 乾隆粉彩楼空套瓶(下)08 珠山八友瓷绘艺术09 青花龙辇图瓶10 五彩人物故事图盘11 青花伯夷叔齐人物故事笔筒12 瓷枕DVD 701 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上)02 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下)03 太阳神鸟金饰(上)04 太阳神鸟金饰(下)05 鸟谱(上)06 鸟谱(下)07 髹金漆云龙纹宝(上)08 髹金漆云龙纹宝(下)09 乐舞彩绘人物浮雕砖(上)10 乐舞彩绘人物浮雕砖(下)11 清代鼻烟壶(上)12 清代鼻烟壶(下)DVD 801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上)02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下)03 纪泰山铭刻石(上)04 纪泰山铭刻石(中)05 纪泰山铭刻石(下)06 温凉玉圭07 沉香狮子08 黄釉青花葫芦瓶(上)09 黄釉青花葫芦瓶(下)10 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上)11 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下)12 泰山龙袍《国宝档案4》DVD 11 清功臣像(上)2 清功臣像(下)3 朱元璋画像之谜(上)4 朱元璋画像之谜(下)5 花鸟草虫图卷(上)6 花鸟草虫图卷(下)7 万笏朝天图(上)8 万笏朝天图(下)9 丹崖玉树图(上)11 宋徽宗书画专集(上)12 宋徽宗书画专集(下)DVD 21 秋深帖(上)2 秋深帖(下)3 姨母帖(上)4 姨母帖(下)5 鸭头丸帖(上)6 鸭头丸帖(下)7 《兰亭序》摹本(上)8 《兰亭序》摹本(下)9 行书十札卷(上)10 行书十札卷(下)11 行书参政帖页12 苦笋帖DVD 31 唐代诗文善本2 忘忧清乐集3 中国古典小说集锦4 味青斋藏书画目5 元代岳氏孝经刻本6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7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8 西夏译经图9 祭侄文稿10 赵孟頫书法绘画(上)11 赵孟頫书法绘画(下)12 快雪时晴图DVD 41 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上)2 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中)3 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下)4 永乐宫壁画(上)5 永乐宫壁画(中)6 永乐宫壁画(下)7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t-)8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下)9 小西天彩色悬塑(上)10 小西天彩色悬塑(下)11 前后赤壁赋卷(上)DVD 51 曾侯乙青铜尊盘(上)2 曾侯乙青铜尊盘(下)3 吴王夫差盉(上)4 吴王夫差盉(下)5 克氏青铜器(上)6 克氏青铜器(下)7 晋侯鸟尊(上)8 晋候鸟尊(下)9 西周铜禁(上)10 西周铜禁(下)11 伏鸟双尾铜虎12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DVD 61 铁制夹垃弥勒大佛(上)2 铁制夹垃弥勒大佛(下)3 西汉楚王金缕玉衣(上)4 西汉楚王金缕玉衣(下)5 越王勾践剑(上)6 越王勾践剑(中)7 越王勾践剑(下)8 碉生簋9 碉生尊10 黄河铁牛(上)11 黄河铁牛(下)12 大云寺铁佛头DVD 71 破解千年谜团孙氏兵法(上)2 破解千年谜团孙氏兵法(下)3 陶三轮马车(上)4 陶三轮马车(下)5 击鼓说唱俑6 宫廷如意(上)7 宫廷如意(下)8 宫廷玻璃器(上)9 宫廷玻璃器(下)10 五彩人物图盘11 秋山行旅图玉山12 皇帝南巡碑1 李斯碑(上)2 李斯碑(下)3 双束碑(上)4 双束碑(下)5 泰山无字碑(上)6 泰山无字碑(下)7 泰山石敢当(上)8 泰山石敢当(下)9 唐宋玉册(上)10 唐宋玉册(中)11 唐宋玉册(下)12 乾隆与泰山祭器《国宝档案5》DVD 1金嵌珍珠天球仪乾隆宝玺乾隆御用刀乾隆田黄三链章金册北京故宫藏皇家金器金瓯永固杯(上)金瓯永固杯(中)金瓯永固杯(下)地动仪(上)地动仪(下)阳高窖藏战国钱币DVD 2圆明园百景图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圆明园巨型雕塑故宫珐琅彩瓷器(上)故宫珐琅彩瓷器(下)粉彩瓷器(上)粉彩瓷器(下)走进广西—桂林梅瓶揭秘(上)走进广西—桂林梅瓶揭秘(中)走进广西—桂林梅瓶揭秘(下)粉彩八蛮进宝图瓶(上)粉彩八蛮进宝图瓶(下)都江堰(上)都江堰(中)都江堰(下)雷峰塔经(上)雷峰塔经(下)雷峰塔地宫探秘(上)雷峰塔地宫探秘(下)步辇图与文成公主八思巴文(上)八思巴文(下)雍和宫文物珍赏(上)雍和宫文物珍赏(下)DVD 4启功与国宝(上)启功与国宝(下)启功书画作品中国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荟萃楚辞集注宋版古籍与《毛主席诗词》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上)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下)四神云气图(上)四神云气图(下)陆游自作诗卷DVD 5杜岭方鼎克盉与克罍青铜利簋虢国墓青铜器妇好鸮尊(上)妇好鸮尊(下)莲鹤方壶(上)莲鹤方壶(下)云纹铜禁(上)云纹铜禁(下)王子午鼎(上)王子午鼎(下)DVD 6针灸穴位铜人(上)针灸穴位铜人(下)鎏金铜玄武者旨於睗剑(上)者旨於睗剑(下)玉柄铁剑武曌金简(上)武曌金简(下)中国古代乐器(上)中国古代乐器(中)中国古代乐器(下)走进广西—桂海碑林DVD 7清东陵—选址之谜清东陵—孝陵建造之谜清东陵—裕陵地宫之谜清东陵—慈禧陵三大殿之谜清东陵—裕陵圣德神功碑楼之谜明十三陵地宫寻宝(上)明十三陵地宫寻宝(下)悬空寺(上)悬空寺(中)悬空寺(下)奉国寺(上)奉国寺(下)DVD 8大足石刻(上)大足石刻(下)大足石刻寻奇(上)大足石刻寻奇(下)大足石刻之千手观音(上)大足石刻之千手观音(下)云冈石窟昙曜五窟云冈石窟寻奇(上)云冈石窟寻奇(下)赵州桥(上)赵州桥(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宝档案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8)雁纹玉饰元代宽5.3、高4.5、厚1.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色,沁成鸡骨白色,有牛毛沁。
带板作委角方形,以深雕法琢穿梭于花朵中的大雁,以阴刻线作纹饰,大雁展翅欲飞,栩栩如生,花朵用斜削和打洼手法表示。
整器构图疏密有致,雕工精细。
龙纹玉饰元代长5.2、宽4、厚1.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略带沁。
边框委角,减地浮雕饰一龙戏珠,龙身细小卷曲,满身饰双阴刻线表示龙鳞,龙发往后飘拂,大眉压眼,颈、腿施重刀,龙身和龙头可见钻孔痕迹,典型元代龙纹造型。
龙穿花纹玉饰元代长7.4、宽6.6、厚1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中带青灰斑。
单面透雕花果龙纹,龙身卷曲,细颈长嘴,须发飘扬,底纹为透雕枝叶花卉。
制作采用管钻深雕法,钻痕不加修饰,有明显的元代制玉风格。
云龙纹玉尾元代长9、宽5.5、厚1.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黑白两色。
器体呈长方形,扁平。
正面根据玉料颜色的不同巧雕龙纹和云海纹。
在一火焰形开光内,浮雕一龙,龙菱形眼,嘴前伸,龙发下飘,细颈,身体扭曲,尾压于后腿之下。
墨玉部分浮雕海水云纹,海水中凸起连绵的山脉。
背面平整无纹,四角各有斜穿小孔一对。
此器利用黑白玉色巧雕而作,匠心独运。
鹘攫鹅纹玉带环元代长7.2、宽6.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
在椭圆形托环上高浮雕、镂雕海东青(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
一矫健有力的海东青(鹘)正啄住仓皇逃窜的天鹅,充满紧张肃杀之气。
“春水”玉之题材虽滥觞于辽契丹族的“春捺钵”,但目前辽代此类玉器还未有出土,所见多为金元玉器。
此玉两侧均有长方形隧孔,应为束带中所用之带环,可供带钩或绦带穿过。
狮戏球纹玉带环元代宽6、高4.6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
镂雕狮戏球形象。
正面为狮与球舞动的飘带,巧妙地把球甩在了背面,两侧各有一对孔可供绦带穿缀用。
狮子头上的鬣毛呈球状,高高隆起,尾巴两侧为卷云纹,中间呈拂尘状;飘带翻卷,立体感很强。
狮子古称狻猊,被视为神兽。
自宋以后,随着社会意识向世俗化发展,狮子开始步入民间艺术领域,成为玉雕作品中最典型、最流行的题材。
双螭纹玉带环元代长8.2、宽7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环上有四个横穿孔,可以和绦带固定,螭背部与钩相扣,用于绦带佩饰。
三狮戏球纹玉带环元代长7.7、宽6.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表面有黄褐色沁。
整器略呈长方形,表面高浮雕、镂雕。
中间一绣球,镂雕,旁有彩带环绕。
球之中心镂雕出一活珠,珠可灵活滚动并发出响声。
三只小狮子围着绣球嬉戏,小狮或奔跑,或站立,均注视着绣球,十分活泼可爱。
此器两侧有凹入之孔,可供带钩或绦带穿入。
花鸟纹玉带环元代直径6.3、厚1.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红褐色玉皮。
整器在一圆环之上高浮雕、镂雕花鸟纹。
一只绶带鸟站于花枝之上,圆眼、回首,展翅、长尾,身旁花叶繁密,利用玉璞之原色俏色雕琢花叶,色彩绚丽。
玉之左侧特意留出一孔,可供带钩穿入,由此可知其为用于腰束带上的带环。
花鸟纹玉带环元代长8.05、高5.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
整器在一圆托环之上进行多层镂雕,三只绶带鸟或飞或停于葵花丛中,花及叶面深雕凹入,枝叶穿插,似一幅立体的玉图画。
在玉环托之左侧中部,有一明显斜磨下凹留出空隙以供穿系的痕迹,故他们应是一种腰带上的饰物。
这种环托高浮雕、镂雕的玉图画类带环,纹饰可达三到四层,其装饰题材十分广泛,它们或与带钩配套使用,或直接与绦带相系。
流行于宋元之际。
元以后,因服饰的更张,它们常被当做嵌件,成为嵌于如意头上的如意瓦子。
玉带环(3件)元代左:长4.5、宽3.2、厚0.9厘米;中:长4.1、宽3.2、厚1.2厘米;右:长4.9、宽3.5、厚1.4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左:玉质青色,细腻温润。
此器为长方形,四边委角,周边起细框。
中间图案为减地浮雕龟纹,龟口吐祥云,云角较长,云头较小,形成流云状,龟背部用阴刻线刻龟背纹。
背面平整光素。
下方有一扁圆形环,可悬挂系物,侧面挖空呈长方形孔洞,便于横穿革带系。
中:玉质青色,夹有黑色小斑点。
该器为长方形,四边委角,多层透雕而成。
正面凸起,镂雕花卉、枝叶,叶子上还采用深、浅两种阴线表现筋脉,图案简练紧凑。
下有扁圆形环,可供挂系物品用。
背面光素,周围有边框。
侧面留有矩形孔,可供穿带。
右:玉质青白色,夹有黑色小斑点。
此器为长方形,四边委角状,周边起细框。
中心减地浮雕瓜叶纹,瓜上用浅阴刻线表示瓜瓣,瓜叶上用阴线表示叶脉。
下有扁圆形环,可供挂系物品用。
背面平整光素,侧面留横贯矩形孔,可供穿带。
灵芝纹玉带环元代长3、高3.9、厚1.1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
四边委角,器面中间图案为减地浮雕一灵芝,灵芝用阴刻线深雕,立体感强。
下有一鸡心形挂环,可供挂系用。
侧面有横贯矩形孔,用于穿腰带。
鹘攫鹅纹玉带环(2件)元代宽4.5 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玉质青色,含白斑。
一套两件,玉质相同,器形相近,纹饰相对。
委角长方形,侧面有长方形穿孔用以贯穿皮带,一件下面附提携环,背面平素。
正面宽边框内饰以浮雕鹘捕天鹅图。
天鹅伸长了脖子在水草中穿行,鹘则早已看准目标,收起双翅,向着天鹅的头部俯冲下来。
画面准确地捕捉到鹘抓捕天鹅时最紧张、最精彩的一瞬间,反映出设计者和制作者非常熟悉生活。
委角方形、提携环上带壸门状缺口,均为元代常见形式,纹饰生动,风格粗犷,特别是动物细部雕工与辽金时期“春水”纹饰更加接近,绝无明清时期的矫揉造作之气。
玉带饰元代左:长3.8、宽2.8、厚1.7厘米右:长4、宽3.8、厚1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左件:玉质青白色,温润无瑕。
器呈长方形,四边委角状,两面纹饰相同,中心透雕枝叶及桃纹,桃子中心用刻痕较深的阴线分为两瓣。
侧面有横贯矩形孔,用于穿带。
元代玉匠在方形玉器的处理上,委角的处理非常得体。
这种将硬挺的直角变为流动的委角的做法,使元代玉器的造型、线角显得十分优美。
右件:玉质偏黄色,有褐色绺纹。
器为近正方形,四边委角状,深层透雕而成,上部雕一盛开花朵,花瓣卷曲深凹,下部为一对舒展的花叶,花瓣和花叶上均有细的阴刻线,丰满生动,刀法粗犷有力。
背面光素,挖圆形孔,四周留边框。
侧面挖空留长方形孔洞供穿带用。
螭纹玉带饰元代高4.8、宽4.9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玉质灰白色。
委角方形边框。
框内减地高浮雕螭虎,螭虎直鼻连眉,双耳下耷,背有阴刻脊线和冰纹。
背面平素,但保留原来有横穿被磨去的痕迹。
鹘攫鹅纹玉带饰元代长7、宽4.6、厚1.1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偏黄褐色。
此带饰以“春水”图案为主题,描写天鹅为了躲避鹘(海东青)的追猎慌忙藏匿于花草丛中的情景。
画面上天鹅长颈弯曲,躲藏在枝叶交错的荷叶丛中,海东青向下俯冲欲啄其脑。
场景生动传神,工艺方面以多层镂雕的技法处理,加强了玉雕的深厚度,凸显立体效果。
下端背面有挂扣,供系物用。
龟吐云纹铜托玉带饰元代长7、宽5.2 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玉质青白色。
带饰呈长方形,四边委角,背后镶有铜托,铜托上有纽。
正面浮雕龟吐云纹图案,龟右前腿抬起,作行走状,头反向上仰,口吐“品”字形祥云,两侧各有一三角形孔,带饰背面刻有“祥云万寿”四字,寓长寿之意。
此件带扣雕刻工艺粗犷质朴,动物形态生动,云纹为“品”字形,同类“龟吐云纹”的饰物在出土元代玉器与金器中均有发现,上海松林区西林塔出土过一件元代青玉龟吐云纹带饰,北京地区元代铁可墓中出土过一件“龟云四合”金饰,这两件元代出土饰物的龟云纹饰与此件器物的纹饰风格均相同。
云龙纹玉带板元代长8.8、宽8.2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色,利用灰色玉皮巧雕两组如意云纹。
剔地浮雕一条三爪龙。
龙首上扬,身卷曲,前爪握宝珠,素身雕刻几组火焰纹,下方为海水岩石,衬托飞龙向空中升腾。
带板表面平整,窄边,制作手法属元代工艺,为元代后期作品。
龙穿花纹玉嵌饰元代长7、宽6.5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
呈正方形,双层透雕,窄边,镶嵌在金属托内。
纹饰为龙穿花传统纹样,龙作回首状,素身,三趾。
龙身细长圆润,尾雕琢成花形。
花叶叶面打洼,立体效果明显,为元代常见作品之一。
天鹅穿莲芦纹玉饰元代长5、宽4、厚1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洁白温润,带褐色沁。
以浮雕手法雕刻天鹅穿梭于芦苇之中的图案,风格上承袭了金代“春水”的传统题材。
画面生动写实,朴实自然。
天鹅纹玉饰元代长6.5、宽5.5、厚1.8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青白色。
椭圆形,透雕一天鹅游于荷花芦草之间,为“春水”题材纹饰。
螭穿花纹玉饰元代长8.2、宽6.5、厚1.5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青色,有絮斑,莹润。
器为椭圆形,并以圆润的椭圆形环为底边,多层镂空雕刻而成。
器物正面微凸,起伏较大,一螭穿绕于花草云间,圆头圆脑,五官集中在头部下方,额头刻“王”字,脊背饰双阴线及数对短小阴线。
花瓣花叶采用斜磨深挖手法,立体感极强,呈现一种微风吹拂、翻卷摆动的姿态。
线条粗放,刀工刚劲有力,是一件深具元代特色的玉器作品。
鸟衔花纹玉饰元代直径5.4、厚1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
双层镂空透雕。
器物背面有一环形托,上琢两只鸟站在枇杷树丛中相互回望,翼部用细阴刻线表示羽毛。
枇杷叶脉深挖,出现锯齿状,富有立体感。
荷莲龟游纹玉佩元代长7.4、宽5.4、高1.7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有黄色玉皮。
利用玉料与玉皮俏色而作。
椭圆形,向内凹进,凹进部分雕有一只龟和几朵荷花,似龟在荷花中游玩,活灵活现,十分逼真。
牡丹凤纹玉饰元代长11、宽9.2、厚2.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
多层透雕,层次繁复,器物正面微凸。
饰牡丹、琼花,中间琢一凤。
细长眼,凤鸟翅膀阴刻线密集,用短阴刻线表示羽毛,双翅出现方折角度。
花鸟纹玉饰元代长4.3、高8.3、厚1.2厘米玉质白色。
多层透雕正面凸起,呈椭圆形。
中间饰一绶带鸟站在花丛间,双翅有密集且排列整齐的阴刻线,花瓣打挖很深,花叶出现锯齿状,脉络清晰。
绶带鸟寓意富贵,与花卉配合有“富贵长春”之意。
凌霄花形玉饰元代长10.4、宽7.5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纯净细腻。
透雕。
正面雕四朵盛开的凌霄花,背面不加雕饰。
陆游曾用“高花风坠赤玉盏”来形容凌霄花之美。
此器构图巧妙优美,刀工简练而生动。
花鸟纹玉饰元代直径5.2、厚0.9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白色,温润光洁。
圆形,正凸背凹,正面多层次透雕。
一鸟登枝侧视,一鸟回首展翅欲飞,四周雕琢花瓣、叶脉,阴刻勾饰鸟纹、花纹。
背面外框为凸线圆形,框内凹素工无纹。
层次清晰、主体感强。
凤纹玉饰元代长4.9、宽4.3、厚1.2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白色,光洁细密,有褐色沁。
椭圆形,多层透雕。
凤首回视,顶翎后披,重圈眼,短喙微张,双翼展翅,双尾弯曲,穿于花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