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说课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形成涉及到溶质的溶解过程以及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溶液的形成过程。
一、溶质的溶解过程1.1 溶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溶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其溶解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可以分为离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间氢键作用力、分子间范德华力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决定了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1.2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关键。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分为离子-离子相互作用力、离子-分子相互作用力、分子-分子相互作用力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会影响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和溶液的稳定性。
1.3 溶质的溶解过程溶质的溶解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溶质分子从晶体中脱离、溶质分子在溶剂中扩散。
这些步骤相互依赖,共同决定了溶质的溶解速度和溶解度。
二、溶液的浓度2.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2.2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溶液的浓度可以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表示。
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体积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体积,摩尔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
2.3 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溶液的稀释是指在保持溶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溶剂的体积,从而降低溶液的浓度。
溶液的浓缩是指在保持溶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溶剂的体积,从而增加溶液的浓度。
三、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3.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以及温度有关。
3.2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随溶剂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溶解度曲线可以反映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标题:《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引言概述:
《溶液的形成》是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深入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及其暗地里的化学原理。
本说课稿将环绕溶液的形成展开,通过引导学生探讨溶液的形成过程,匡助他们建立深刻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一、溶液的形成过程
1.1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1.2 溶质份子在溶剂中的分散与会萃
1.3 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1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2.2 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2.3 溶质种类对溶解度的影响
三、溶解过程的动力学
3.1 溶解速率与溶解度的关系
3.2 搅拌对溶解速率的影响
3.3 温度对溶解速率的影响
四、溶解度曲线的解读
4.1 饱和溶液的定义及特点
4.2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曲线
4.3 非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特点
五、溶液的应用
5.1 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2 溶液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5.3 溶液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对溶液的形成过程、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过程的动力学、溶解度曲线的解读以及溶液的应用进行深入讲解,希翼能够引导学生建立起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全面理解,并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愿本说课稿能够为学生打开化学学科的大门,让他们在探索中收获知识的欢跃。
《溶液的形成》 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物,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的组成和特征,为后续学习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内容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溶液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溶液,如糖水、盐水等,但对于溶液的本质特征和形成过程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逐步构建溶液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征。
(2)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判断溶质和溶剂。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溶液的形成说课PPT课件
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 在,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
联系:蔗糖和氯化钠溶解后,只要水 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 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 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 相同。
16
四
教学过程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 里,形成
18
四
教学过程
实验9-3 一种液体物质放入到另一种液体物质中 能形成溶液吗?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19
五
教学过程
探讨:如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呢?
1 当固体或气体溶解于液体时,一般固 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2 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 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是水,无论多少一般把水 叫做溶剂。
水和植物 油
水和植物 油及洗涤 剂
振荡前
现象
振荡 后
静置 后
倒掉液体后试管是否干 净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思考: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特点是什 么?为什么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可以稳定存在?
24
洗涤剂为什么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呢?
25
五四
教学过程
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 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从而除 去油污.
9
三
教法学法分析
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 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 实验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 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 板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说学法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马鸣初中化学教研组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的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等。
这一课题主要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溶液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可用动画模拟讲解,并注意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知道溶液是一类常见的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四)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七)教学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二说教法讲授法对于溶液的形成,本课题的第一个实验是蔗糖和食盐的溶解,很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
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建立上。
要抓住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所谓的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是一样的,稳定,则是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2、实验法通过对26页的【实验9-1】、28页的【实验9-2】来加深了学生对溶质、溶剂、溶液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让他们不仅经历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把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了解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08306015唐祯徽尊敬的林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
是一节课前说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特色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首先是第一部分一、教材分析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
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
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置了三维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过实验和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二、学情分析思维特征: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观察现象、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它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一种均匀的混合物。
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和溶解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溶液的形成过程入手,详细介绍溶液的特点、形成条件以及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一、溶液的形成过程1.1 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液形成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溶质的份子会与溶剂的份子进行相互吸引,从而形成溶解过程。
1.2 溶质份子的离子化在溶解过程中,一些份子性的溶质会发生离子化反应,将其分解为离子形式。
这些离子在溶液中会与溶剂份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离子溶液。
1.3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解过程中会伴有着一定的热效应,有些溶解会吸热,有些则会放热。
这种热效应会影响溶解过程的速度和热力学条件。
二、溶液的特点2.1 均匀性溶液是一种均匀的混合物,其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例是均匀的,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2 透明性大多数溶液是透明的,因为其中的溶质份子已经被溶剂份子包围,不会散射光线。
2.3 电导性离子溶液具有一定的电导性,因为其中的离子能够在电场作用下挪移。
三、溶液形成的条件3.1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质与溶剂之间需要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力,才干实现溶解过程。
3.2 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溶解过程的速度和平衡条件,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3.3 压力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压力的增大会促进溶解过程,因为溶解度与气体分压成正比。
四、溶解度的影响因素4.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会增大。
4.2 压力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压力的增大会促进溶解过程,使溶解度增大。
4.3 溶质的性质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受其性质影响,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五、结语通过对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形成条件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组合形式,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形成是指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分散、溶解的过程。
本文将从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溶解度、溶解热和溶液浓度等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 溶液的定义1.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1.2 溶解过程: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逐渐分散、与溶剂份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2. 溶液的形成过程2.1 分散: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逐渐分散,形成离散的份子或者离子。
2.2 作用:溶质份子与溶剂份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如氢键、离子键等。
2.3 溶解:溶质份子或者离子与溶剂份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份子或者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份子或者离子被溶剂份子包围,形成溶液。
3. 溶解度3.1 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2 影响因素: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份子或者离子的大小、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溶解度。
3.3 饱和溶液: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一定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再也不变化,称为饱和溶液。
4. 溶解热4.1 定义:溶解热是指单位物质溶解时释放或者吸收的热量。
4.2 热效应: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从而释放或者吸收热量。
4.3 溶解热的测定:可以通过测量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来计算溶解热。
5. 溶液浓度5.1 定义:溶液浓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相对含量。
5.2 浓度计算方法:常用的浓度计算方法包括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
5.3 浓度的调节:可以通过溶质的加入或者溶剂的蒸发等方式来调节溶液的浓度。
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了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溶解度、溶解热和溶液浓度等方面的知识。
溶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热的释放或者吸收以及溶液浓度的计算与调节等内容。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04
难点2
掌握溶液的基本性质,并能够通过实 验进行验证。
06
应对策略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 力,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验证溶液性质的方法 和技巧。
03 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
实验目的和原理介绍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培 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 产中的应用实例。
重点知识点梳理
01
02
03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
重点是理解溶液的概念, 掌握溶质、溶剂和溶液的 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溶液的形成过程
重点是理解溶解和扩散等 物理过程对溶液形成的影 响。
溶液的性质
重点是掌握溶液的基本性 质,如均一性、稳定性等, 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及溶液的性质。例如,食盐在水中溶解 时,水温会略有升高,溶液呈无色透明状;蔗糖在水中溶解时,水温也会略有升高,溶
液呈无色透明状;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时,水温会略有降低,溶液呈紫红色透明状。
数据记录、结果分析及讨论
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和溶液性质不同。
利用溶液和过滤的原理,设计一 个简易的净水器,以去除水中的 杂质和有害物质。通过这个实验, 可以让学生了解溶液在实际应用 中的价值,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 力和创新精神。
06 课程总结与反思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
学生应掌握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的,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及其相互 关系。
溶解度和浓度
实验原理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的形成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解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
本文将以《溶液的形成》为主题,通过引言概述和正文内容的方式,详细阐述溶液的形成过程及其相关知识点。
一、溶液的概念及特点1.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1.2 溶液的特点溶液具有以下特点:- 均匀性:溶质和溶剂充分混合,形成一个均匀的混合物。
- 透明度:溶液通常是透明的,能够通过它看到暗地里的物体。
- 可溶性: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形成溶液。
- 可变性: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改变溶质或者溶剂的量来调节。
二、溶解过程2.1 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溶解过程中的关键。
常见的相互作用方式包括:- 极性相互作用:极性溶质和极性溶剂之间通过氢键或者静电相互作用来实现溶解。
- 非极性相互作用:非极性溶质和非极性溶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作用来实现溶解。
2.2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解过程中会伴有着热效应的发生,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吸热过程:当溶解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时,称为吸热过程。
例如,氯化铵溶解时会吸收热量。
- 放热过程:当溶解过程释放热量时,称为放热过程。
例如,氯化钠溶解时会释放热量。
- 温度不变过程:当溶解过程中温度不发生变化时,称为温度不变过程。
例如,无水硫酸铜溶解时温度不变。
2.3 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主要包括:- 温度:温度升高会增加溶质和溶剂的动力学能量,促进溶解速率的增加。
- 溶质粒子的大小:溶质粒子越小,表面积越大,溶解速率越快。
- 溶液的搅拌程度:搅拌可以增加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促进溶解速率的增加。
三、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3.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3.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主要包括:- 温度: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者减小,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不同。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二、说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元墩镇九年制学校付媛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第一课题的内容,本节主要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解和乳化两部分。
本节教材的学习为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及酸碱盐概念的理解等相关内容作出重要铺垫作用。
结合课程标准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特制定出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微观表象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接下来,我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结合本节教材特点及初三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以下教法:探究性教学法,讲述法,反馈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当然,教法的形成离不开对学生学法的考虑,本节课主要采取以下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通过采取上述教法和学法,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体现了我们新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接下来,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又主要包括四大环节:(一)创设情境,新知引入环节此环节我先通过展示5瓶不同的溶液,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以此来引出课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出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形成是一个涉及物质溶解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本文将从溶液的定义、形成原因、溶解过程、溶解度以及溶解热等五个大点展开阐述。
正文内容:1. 溶液的定义:1.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1.2 溶质和溶剂的区别: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2. 溶液的形成原因:2.1 分子间相互作用:溶质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溶质分子离开原有的状态,进入溶剂中形成溶液。
2.2 极性和非极性物质的溶解:极性物质在极性溶剂中容易溶解,而非极性物质在非极性溶剂中容易溶解。
3. 溶解过程:3.1 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力进行相互吸引。
3.2 溶质分子的离解和溶剂分子的包围:溶质分子在溶剂中发生离解,被溶剂分子包围形成溶解层。
3.3 溶质分子的扩散和溶剂分子的运动:溶质分子在溶剂中扩散,溶剂分子通过扩散运动形成溶液的均匀分布。
4. 溶解度:4.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4.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因素会影响溶解度的大小。
4.3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当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时,称为饱和溶液;当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超过最大值时,称为过饱和溶液。
5. 溶解热:5.1 溶解热的定义:溶解热是指单位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5.2 溶解热的影响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等因素会影响溶解热的大小。
5.3 热溶解和冷溶解:当溶解热为正值时,称为热溶解;当溶解热为负值时,称为冷溶解。
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到溶液的形成是一个涉及溶质溶解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溶液的形成原因包括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溶质溶剂的性质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纸笔练习 家庭小实验 理论+实践 感性 理性
板书设计(一)
1.纯净水 溶液 2.矿泉水 3.蔗糖水 4.食盐水 5.蔗糖食盐水 6.橙汁汽水 水 溶剂 水 水 水 水 水
分子或离子 分散
溶质 矿物质 蔗糖 食盐 混合物 均一 稳定 特 征
蔗糖、食盐 二氧化碳等
溶液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学法指导
感性认识理论化、系统化 联系生活实际 探究活动中合理分工,准确、及时记录 对比、分析、归纳、积极交流 我们生活在溶液的世界中
有滋有味品溶液 拨开迷雾识溶液 七嘴八舌话溶液
教学程序/活动线路图
准备六杯饮品 分析成分 观察、品尝、描述、猜测 透过现象看本质
设置真实的情景,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学 生亲身体验,并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
湖北省中学化学说课比赛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宜昌市第十五中学
姜君
指导:宜昌市教研中心
刘永舜
宜昌市第十五中学 文全新
E-mail: janejiang1979@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法分析
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 讨论要充分,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究活动中鼓励参与,鼓励交流,注意培 养实验能力。
学习对比、分析、归纳、合理分工
回忆与联想: 你说我说大家说
实验3
判断方法 反馈练习
实验4、自学
认识重要作用 认识酒精做溶 剂
溶质分散 前是液体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 液中角色可能不同
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1.学完本课你知道什么?
培养归纳能力
2.你还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扩展思维,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反馈练习
溶液 高锰酸钾 碘酒 盐酸 10mL水 90mL酒精 溶质 高锰酸钾 碘 氯化氢气体 溶剂 水
酒精
水 水
酒精
宏观
讨论共同点 猜测、观看 动画、描述
微观 感性
理性
再议共 同点
结论、应 用、举例
宏观特征
微观形 成过程
溶液、溶质、溶 剂概念及三者间 的关系
联系分子的运动,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微观 形成过程。
巩固辨析
实验2
结论
实验:植物油 溶解在汽油中
加强理解;溶质 分散前可以是固 体和气体
汽油也是 常见溶剂
板书设计(二)
1、无色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吗?(反例:水) 2、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反例:橙汁)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只是一种吗?(反例:盐糖水) 4、溶质只能是固体吗?(反例:汽水) 5、只有水能做溶剂吗?(汽油、酒精)
板书设计(三)
判断方法
体系 气+液 固+液 无水 液+液 有水 其它 水 溶质 气体 固体 量少 溶剂 液体 液体 量多 10mL植物油 90mL汽油 植物油 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