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等学生自我觉悟。
“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 础 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 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 克己复礼” (3)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 (3)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 评价 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主流思想。 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问题1、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 “德” ?
2).老子及其道家思想
(1)唯心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唯心: 认为在 “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 界背后 有不变 存在, 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 要顺应“ 而生活。 要顺应“道”而生活。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政治主张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指 王夫之②黄宗羲③李贽④ ①王夫之②黄宗羲③李贽④顾炎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 .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B
黄宗羲、顾炎武、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共 同点包括 ①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②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彻底批判传统儒学的思想体系 ④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 A.①② B.①②③ . .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
C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君者 水则覆舟。 出自《荀子·王制 王制》 水则覆舟。”出自《荀子 王制》。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高一历史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18张PPT)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早期儒学:孔子、孟子、荀子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何为仁? 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何仁? 宽容、推己及人
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仁为内在精神,礼为表现形式
德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德治民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取信于民
孟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性本善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
荀子
“仁之性恶,其善者伪之。”
性本恶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所不为。”
仁义、王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君舟民水
思 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想
政治思想
异 人性论
孔子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世界万物本原为“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 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 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商鞅 (变法措施)
经济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变法主要内容 :
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政治措施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行县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变法主要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 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 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 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小雅· 鱼藻之什
大雅· 荡之什 周颂· 闵予小子之什 商颂
小雅· 都人士之什
大雅· 文王之什 周颂· 清庙之什德”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 展。 (2)具有进步性: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 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4、墨家学派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 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 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 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 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 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 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理科班: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人而不仁,如礼何 • C、为政以德 •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 ②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4)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的思想
① 政治主张:“仁政”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③ 伦理观:“性本善”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 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 庙 杏 坛
——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答案:B
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提出“人不 是他人的工具”的观点,即主张“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下列哲学家的观点与康德最为
接近的是 B
• A、老子 B、孔子
• C、孟子 D、王夫之
3.(山东平邑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考试)温总理2008年1月三次南下指挥抗雪 灾工作时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 导人心才能安”;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 温总理多次强调将救人放在抗震救灾工作的 第一位,以上体现了我国民本思想。在我国 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 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B
(2011· 广东文综)“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 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 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C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 • • • • • 二、表现: (四)、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 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利益。 1、政治上:“无为而治”。 2、哲学上:朴素唯物辩证法。 (五)、庄子——战国﹒继承发展老子学说 1、哲学上:把世间万物看着是相对的。 2、伦理上:放弃一切获得精神自由。说明什么?
请判断下列言论各属于哪一派别,是谁的思想?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家,老子 法家,韩非子 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儒家,孟子 3.“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4.“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孔子
5.“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儒家,荀子 6.“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墨家,墨子
〔材料二〕晋卻①至与周争②田。王命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材料二〕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 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敢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 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 〔材料一〕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 〔材料一〕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 争。──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一年③》 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 之。……战于⑩葛。……郑师合以攻之,王 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 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左 局面? 〔材料四〕初税亩⑦,非礼也,谷出不过 记· 王制》 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左丘明《左 丘明《左传· 哀公二年》 〔材料六〕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丘明 藉,以丰财也。──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 1、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传· 桓公五年》 〔材料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 《左传· 昭公十七年》 年⑧》 2、政治上:社会变革的推动(分封制、宗法制 〔材料七〕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 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材料五〕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 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 材料三〕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 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上述材 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②不失矣;自大夫 不税。……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 料说明了什么?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 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 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 ⑨,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谷 层活跃。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 失矣。 梁氏《谷梁传· 宣公十五年》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自由。 “在德不在鼎”。──左丘明《左传· 宣公三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 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 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 “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 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7.图示解史——百家争鸣
8.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公元 65 年)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陈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 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 兢惧。 ”
问: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思想。 9.图示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 内容、影响。 2.教材空白点:(1)古代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2)古 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 儒内法。 3.备考策略:(1)学习汉 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 突出两点:第一、董仲舒 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影响非 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 思想、刑 罚、科技文化等。(2)注意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 别与联系。
史料解读
——《史记· 太史公自序》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 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 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 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 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 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段反映法家强调 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第三段体现了墨家 “兼爱” 思想。 (3)史料三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 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 可易” “不可废” “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 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 、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 自的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 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 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有渰(yan)凄凄 ,兴雨祁祁。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
单元线索: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儒学从创立到蔚然大宗:孔子、孟子、荀子
“独尊儒术”(汉代): 儒学成为正统:董仲舒
理学(宋明) 儒学的新发展(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程朱、陆王
②.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
牛耕和铁器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 政治制度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二: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 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 民为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三: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 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葛。……郑师合以攻 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韩非子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的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人物
伦理观
治国观念
民本思想
历史观
孔子
性相
仁为政以德
强调节用而爱人
克己复礼比较保守
孟子
性善论
认证,施政于民
提出民贵君轻
主张社会进步
荀子
性恶论
强调仁义和王道
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社会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变,原来社会地位比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勇智者的重用2.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和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主要表现
1.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流派,这些学者和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2.各个学派互相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道家
老子
1.认为世间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欢2.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得理想社会3.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总在不断变化。有无,难易,贵贱,祸福,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
庄子
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只要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自由
主张社会进步
孟子
1.进一步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进一步提出民为贵杜牧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在伦理道德上主张性本善
孟子寻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总结,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荀子
1.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和王道,以德服人2.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3.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入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形成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形成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林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各种思想学派相互竞争,百家争鸣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
而在众多学派中,儒家思想以其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传承而成为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的背景在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段动荡的历史。
秦国的强势统一,给原有的封建制度带来了巨大冲击,各种思想学派顿时涌现出来,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来解决社会问题。
这种思想多元化的现象即被称为“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种学派爆发出了强烈的生命力。
其中,以儒家为代表的学派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以孔子为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并提出了“仁”、“礼”等核心概念。
儒家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人本主义儒家思想以人为本,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追求道德的完善。
儒家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张个体应该以道德规范为准则来行事,追求和谐与善良。
2. 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主张通过道德和礼节来维系社会的和谐。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恪守道德和遵循礼法的行为,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 教育的重要性儒家思想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儒家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百家争鸣中儒家思想的优势百家争鸣中,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主流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 道德准则明确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对于人们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有明确的规定,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有所准则,遵守道德法则。
这为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奠定了基础。
2. 社会秩序稳定儒家思想主张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通过道德和礼节的规范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和谐共处,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
3. 教育制度完善儒家思想非常注重教育,提出了完善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第一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 迅速发展;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 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 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井田制瓦解的根本 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 现。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 的所有权。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地主 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 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 (2)具有进步性: 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 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当时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诸侯割据争霸,社会秩序混乱,统治者为在战争中取 胜,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孔子 “仁”的主张同样不能满足诸侯国君的需要。
哲学 政治 思想
思想 学说
学法指导
(1)切入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的产物;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演变规律:思想文化具有传承性、创新性;求同存异 互相批判、互相取代、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3)把握原则:先局部,后整体 1.局部:代表人物的核心主张、特点 2.整体:知识结构法、时间线索法、比较法、图表法等知识系统 化,整体化 (4)如何对待:珍视传统,古为今用 辩证取舍,发展创新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 《书》 、《礼》、 《乐》、《易》、 《春秋》等书籍, 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 将其言论编印成书, 曰《论语》。这成 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③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 《尚书》、《春秋》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道家
1、代表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东周典藏史官,非常博学智慧,他 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五千字的《道德经》一书中。 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 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思想
1、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用“道”来解释宇 宙的起源和演变,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 说,“道”产生了原初世界的元气,元气生出阴、阳,阴阳又生出了天、地 、人,天地人又生出了世间万物。 同时,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是世间万 物的规律,人们要把握道,遵道而行,顺其自然。所以,老子劝导孔子“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
2、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 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 。 ——《道德经》 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老子运用“道法自然”和辩证法的思想,形成了充满哲 理和智慧的政治、军事思想。《道德经》分《道经》和 《德经》:《道经》主要讲哲学,《德经》主要讲政治 和军事。在治国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主张 君主要“无事取天下”。他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 就是说治理天下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使用权谋 ,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经典诵读
老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还有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 领略一下 以柔克刚 以德抱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遇弱示强 遇强示弱 善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德经》 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冷成金教授在他的专著《读史 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 ,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 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 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引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出了多种学派和思想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
然而,在儒家思想形成之前,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时期,即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交流和争论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探寻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的学术盛景,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
在这个时期,各个学派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争论和竞争。
主要的学派包括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等。
这些学派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
百家争鸣的重要性在于,它促进了各个学派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借鉴。
学派之间的思想交流激发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家争鸣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也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想土壤。
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百家争鸣的学派中,儒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仁爱、礼仪和孝道为基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传统中国社会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了这种和谐的重要性。
其次,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影响。
儒子孔子的思想主张受到了许多当时学者和政治领袖的赞赏,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一种主流的学派。
儒家思想的形成还受到了其他学派的影响。
在与其他学派的辩论中,儒家学者不仅加强了自身的观点,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优点。
例如,在与墨家的辩论中,儒家学者吸取了墨子的关爱广泛人群的理念,并将之融合到儒家思想中。
这种吸收和融合也是儒家思想最终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圣墨王不子作—,—诸平侯放民恣思,想处家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杨氏量为腹我而,食是,无度君也身;而墨衣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
“兽日也夜。不” 休,以自苦为极”
——《孟子·滕文公下》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明鬼”。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 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墨子正是一个对 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的朴素经验论者。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战国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性恶论”、“礼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明鬼;
道家
老子 庄子
春秋 宇宙的本原为“道”;辩证法;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结合树立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代
(1)经济:“井田制”瓦解; (2)政治: 周王室衰微,战乱频繁;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教育: 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为政以德,譬如述北而辰不,作居,其信所而而好众古星共(拱)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注君:君“、述臣,臣传、旧父而父已、,子作子则创始”)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百家争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背景。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学说争相兴起,形成了思想多元的局面。
而儒家思想则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思想流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观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百家争鸣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那个时候,诸侯争霸、兵荒马乱,社会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和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社会秩序的建立以及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等问题。
这种思考的需求促进了各种学派思想的兴起。
而儒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一种重要学派,主要是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努力下逐渐形成。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仁、礼、智等人伦道德观念,提倡君子之道和人心和谐的理念,并试图通过这些价值观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1. 人伦道德观: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应该遵循适应天道的伦理准则,即应该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尊重师长等,形成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2. 君子之道:儒家思想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人的完美境界。
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做到以德化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不良现象。
3. 教育观念: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造人性的重要手段。
儒家强调入仕为官,执政为民,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来培养有道德修养和才干的人才。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通过其独特的观点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显著的贡献。
儒家思想提倡仁政和仁爱之道,影响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政治理念。
在历代帝王统治下,儒家思想成为了君主专制下的主导思想,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孟子的主张
•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仁义礼智根于心;人皆可以为尧舜
四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①施政主张:“仁政” ②君民关系:“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 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在唐后成 为儒学经典,位列 “四书之一。”
私人讲学,有教无类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为政以礼 杏坛说仁 接续文明
《诗》、《书》、《礼》、《乐》、《易》、《春秋》。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 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钱穆
学派 代表
墨家 道家
主要思想 “尚贤” 墨子 “兼爱” “非攻”
老子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 法家 韩非 子
继承老子的学说,相对 主张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老子 治国本应爱民,统治者不要干预民生、民利, 1、 这叫“无为而治”。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尊卑有序,齐之以礼。 2、 3、 庄子 小国寡民固然好,但我更喜逍遥,与天地万物一, 旁观现实,欣赏自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2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二知识准备(参阅必修1第1课,必修2第1课,第4课)1了解西周时期的相关制度(1)政治:(2)经济:(3)教育:三学习内容: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中的人性论,体现了哪家学派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人性的善恶?2 影响诸子百家对社会看法不同的因素有哪些?3.在先秦诸子中,大概老子的生平和姓氏众说纷纭和最富有争议,因为根据惯例,如:孔子姓孔,孟子姓孟,老子就应该姓老,可传说他姓李名耳,请查阅相关资料有老子姓老的说法吗?4 “73,84,阎王爷不请自己去”,请说出这句俗语反映的含义和历史信息。
四、学习小结概念:“百家”泛指数量很多;“争鸣”指争论和诘难经济上:()政治上:()社会原因阶级关系上:()“百家争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局面的出现道家的()儒家的()派别代表墨家的墨子﹃法家的()百形成中国()体系家历史影响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基础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鸣勤奋好学,政绩显著﹄孔子生平和著书立说,创办私学儒政治思想:核心是“()”家孔子思想思孔子和早期儒学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想把“仁”发展成()的孟子思想发挥民本思想,提出()形“性善论”施政用“仁义”“王道”荀子思想提出“()”“性恶论”强调用()来规范人的行为()”道家和法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提出系统的()五.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 战国时期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A 庄子B韩非子 C 孙膑 D 孟子2 以下哪种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A “无为而治”B “道生万物”C “忠恕”之道D“天法道,道法自然”3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A生产力的显著发展 B 大量杰出人物同时产生 C 社会剧烈变革 D 群雄并立的需要4 孟子被称为“亚圣”,最主要的原因是()A 伦理上主张“性善论”B 推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C把孔子的“任”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D 他十分推崇孔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5 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A 法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儒家思想D 墨家思想6 下列表述中属于孟子思想的是()A 制天命而用之B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 择天下之贤者,立以为天子D 民贵君轻7 今天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可以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中的()A“和而不同”和“仁”的思想B民本思想 C “有教无类”的思想 D 民贵君轻的思想8 在对于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与荀子()A 观点相同,说法有异B 观点不同,目的相同C 观点不同,目的不同D 相互借鉴,相互补充9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10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
此时反映了()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克己复礼的思想 C “仁者,爱人”的思想 D 民贵君轻的思想二.材料解析题: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堰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世也。
故曰:则世异则事宜。
请回答,(1)以上四则材料各表达哪些学派怎样的观点或主张?(2)试对材料二和材料四的观点分别做简单的评价。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学习重难点】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2难点:对新儒学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二.【知识准备】参阅必修1第2,3课1 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 西汉初年面临的社会问题有哪些?3 回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学习内容1.西汉治国的指导思想有什么变化?原因有哪些?2.董仲舒为儒家思想添加了哪些内容?有哪些积极意义?3.如何评价“三纲五常”?4某种思想理论要成为主流思想,应具备哪些条件?背景:()目的:()“无为”表现:()的政策从“无为”影响:()到“有为”“有为”背景:()目的:()﹃罢生平:生活在西汉文、景和武帝时代黜生平贡献:把道家、()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百地位思想中,建立新儒学体系家评价:大学问家汉朝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董仲舒独尊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儒主张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政治思想和儒家道德观念术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武帝措施起用()参与国政兴办开学建立()()成为规定的教科书—教育逐渐为儒家所垄断儒学()—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成为教育状况()初步建立—儒学得到推广,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正统私家儒学教育受到鼓励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五.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 秦统一六国后,儒家学派遭受沉重打击的主要原因是()A 此时没有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来领导儒家学派B 秦始皇“焚书坑儒”C 在战国后期的“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派处于劣势D儒家学派的主张不适应秦统一后的统治需要2 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最主要的是()A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B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 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 “民贵君轻”的思想C “性善论”D 大一统思想4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
皇帝的以下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 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 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C 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D 诏书中的常用语“奉天承运”5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1)中央集权的强化(2)思想控制的加强(3)大一统局面的形成(4)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2)(4)B(1)(2)(4)C(1)(3)D(1)(2)(3)6.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兴办()(1)提高了儒学的地位(2)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3)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4)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A.(1)(2)(3)(4)B.(1)(2)(3)C.(1)(2)(4)D.(1)(3)(4)7.下列著作中,不属于“四书”的是()A.《春秋》B.《孟子》C.《中庸》D.《论语》8.下列内容和董仲舒无直接关系的是()A.“君权神授”B.“克己复礼”C.“限民名田”D.乘马不知牝牡9.董仲舒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
对此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把儒家思想变为封建正统思想B.宣扬“君权神授”,神化皇权C.实质是“外儒内法”,巩固皇权专制D.教化臣民是儒家主要任务10.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始于()。
A.春秋B.西汉C.唐朝D.明朝二.材料解析题材料一《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第三课宋明理学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学习重难点】1重点: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2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二.知识准备1.查阅成语“程门立雪”2.列举五位著名的儒学大师和理学家(至少有一位焦作籍的)三.学习内容1.为理学定义.2.宋明理学有什么特点?3.用精辟的语言概括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主要思想观点并找出他们的共性.4.程朱理学对寡妇再嫁和老年人再婚持什么态度?你如何评价?5.思想文化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1.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a背景:盛行并传播B情况:三教互相影响(2 )隋唐a隋:提出“”主张B 唐:统治者举行政策2. 程朱理学(1)北宋代表:兄弟(二程)思想:a 是万物的本源b 把和直接联系起来C 认为“物皆有理”(2)南宋代表:理学集大成者是主张:强调“”编著:《》3. 陆王心学陆九渊:“心”就是“理”王明阳:提出“”和“”4. 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以及产生了深远影响五. 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儒学开始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并有新发展是在什么时期()A 汉代B 魏晋南北朝C 隋朝D唐朝2.儒学在三教融合的过程中得到了新发展,但随着佛教.道教的发展,其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
面对这种形势,首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的是()A.董仲舒B.韩愈C程颢D朱熹3程颢与程颐同为宋代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称“二程”。
下列观点或者主张不属于二程的是:A“人伦者,天理也”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万物只是一个天理”D “有了礼,就有了仁、义、礼、智、信”4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B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5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思想。
这说明唐朝时期()A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B儒学出现危机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D道教的发展6陆九渊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认为求“理”应该是()A“格物致知”B努力读书,研究圣贤之道C进行内心的反省D“致良知”7“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朱子高于孔子”寓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的学说更科学B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C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D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8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王阳明的“良知”是指()A人固有的善性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9.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宋代一位理学家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A否定了传统儒学B创立了心学C阐明了理学的纲常伦理D说明了理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0清朝有一位秦姓的才子,于清朝乾隆年间考中状元,在游杭州西湖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写下“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墓联。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道学B佛学C理学D民族主义二.材料解析题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