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

合集下载

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
通过以上医生、患者和政府三 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有效 地预防和控制药物性肝损伤的 发生,保护患者的肝脏健康, 提高医疗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患者的自我保护
遵医嘱服药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建议使用药物,不随意更改药物剂量 或疗程。
了解药物副作用
患者应了解所服药物可能的副作用,特别是肝损伤的风险,以便在 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
避免自行用药和滥用药物
患者应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尤其是那些具有肝毒性的药 物。同时,避免滥用药物,如滥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
少数患者可能伴有肾损害 、血液系统损害等肝外表 现。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检查常 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升高,部分患者可伴有胆
红素升高。
血清学检查
检测药物特异性抗体或自身抗体 有助于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

病毒学检查
排除病毒性肝炎等其他肝损害原 因。
患者需充分休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 免刺激性食物。
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
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 物质。
3
密切监测肝功能
定期检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AST)等,以及凝血功 能、胆红素等。
特效药物治疗
抗炎保肝药物
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等,具有抗炎、保肝作用,可减 轻肝脏炎症损伤。
免疫抑制剂
对于免疫介导的药物性肝损伤,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 质激素进行治疗,但需注意其副作用及适应症。
解毒剂
针对某些特定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可使用特异性解毒剂, 如N-乙酰半胱氨酸(NAC)用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引起 的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药物的代谢、免疫反应、氧化应 激等多个方面。
病理生理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肝 细胞的坏死、炎症、纤维化等,最终 可能导致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药物的代谢、免疫反应、氧化应 激等多个方面。
肝区疼痛
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可放射至 肩背部。
黄疸
皮肤、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变深 。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异常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 酶(AST)等指标升高。
总胆红素升高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 高。
白蛋白降低
合成功能受损。
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 活动度降低。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异常
慎重使用药物
在使用任何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说明 书,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定期监测肝功能
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 查,以便及时发现肝损伤。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特别是已知有肝毒性的药物。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特别是已知有肝毒性的药物。
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患者因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乏力 、食欲不振等症状,停药后肝功能仍持续异常。
案例二: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患者因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乏力 、食欲不振等症状,停药后肝功能仍持续异常。
案例三:联合用药的肝毒性风险

药物性肝损害损伤

药物性肝损害损伤

药物性肝损害损伤作者:张聿良来源:《肝博士》 2016年第2期张聿良(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内九疗区主任)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包括各种草药和非草药类的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

目前DILI已是仅次于心脏病、癌症的第三大死亡原因,美国、欧洲每年死于药物性肝损伤的人数各有20万左右。

上市药品中有1100种有肝毒性。

在欧美发达国家,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感染药物、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是导致DILI的常见原因。

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作为DILI的病因在全球越来越受到重视。

2013年冰岛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该国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占DILI病因的16%,美国数据显示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占DILI病因的20%以上。

国内有报道DILI中草药占23%、抗感染药占17.6%、抗肿瘤药占15%、激素类药占14%、心血管药物占10%、非甾体类抗炎药占8.7%、免疫抑制剂占4.7%、镇静和神经精神药物占2.6%。

药物性肝病已相对明确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年龄:高龄是DILI的重要易感因素。

20%老年黄疸由药物引起,随着年龄增长,肝肾功能逐步下降,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

老年人肝脏血流减少,血液中主要药物载体蛋白为血清白蛋白和a1酸性糖蛋白,两者也均下降。

一项1000例患者的研究显示,使用异烟肼治疗时转氨酶升高率老年人组要高于低年龄组5倍以上。

2、性别:在两个大规模的研究中,61%~66%药物性肝损伤发生于女性,约为男性1.5倍。

其性别差异出现在20岁以后。

3、药物因素:药物的化学性质、剂量、疗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常可影响DILI的潜伏期、临床表型、病程和结局。

一种药物可改变其他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药理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临床上DILI风险增加不容忽视的因素,如当抗结核药物与唑类抗真菌药、甲氨蝶呤、抗痉挛药等药物同时使用时,DILI的发生率将增加;利福平和异烟肼联合用药,比单用异烟肼产生毒性更早,转氨酶水平更高。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2
DILI发病率逐年增高,西药制剂中以 抗生素(特别是抗结核药物)、解热镇痛 药、抗肿瘤药引发肝损害居多。值得注意 的是中药引起的肝损害比率逐年升高。 在已上市的各类药物中,目前已知有 1100多种药物具有肝毒性,引发DILI的 各种药物所占比例国内外有差异,国外报 道,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是导致DILI及 急性肝衰竭的首位原因,其次为抗生素及 神经系统药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4
三、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因素 药物性肝损伤不是单纯的药源性肝病, 医生还应结合药物、遗传背景和基础疾病加 以分析和处理。 1.药物本身的因素:有些药物本身就具有 肝脏毒性。如抗生素(尤其抗结核药物)、 抗肿瘤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非甾体抗 炎药是常见的引起DILI的药物 。 国外导致DILI的药物主要为抗炎镇痛药, 国内中药发生DILI居各种药物之首。近些年 减肥、保健、美容的时尚风行,也导致肝损 害的增加。
3
在我国通过总结 2003年-2007年国内 发表的DILI相关文献,发现抗结核药物是 导致我国DILI的首要病因(常见药物有异 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在抗结核药 物治疗中肝毒性发生率为8%-30%,而且 以老年人多见。有报道所有因为DILI行肝 移植患者中,14%由异烟肼导致。DILI的 实际临床发生率远高于报道率。
6
一、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 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药物代谢大致分为3相:第Ⅰ相为非极性 (脂溶性)药物通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 生成极性基团;第Ⅱ相是极性基团与内因性高 极性化合物结合,生成水溶性高且易于排泄的 代谢产物;第Ш相为药物或代谢产物经肝细胞 运转分泌,再由胆汁排泄,也有人将药物向肝 细胞内运转称为0相。
药物性肝损伤
1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 DILI)

药物性肝损伤恢复的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恢复的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恢复的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药物治疗引起的肝脏功能异常,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肝功
能衰竭。

在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过程中,了解肝损伤的恢复标准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药物性肝损伤恢复的标准。

首先,对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停止使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肝损伤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

其次,对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进行监测是非常关键的。

包括血清转氨酶水平、
总胆红素、蛋白质合成功能等指标的监测。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肝脏的功能状态,有助于评估肝损伤的程度和恢复情况。

此外,患者在药物性肝损伤恢复期间需要严格控制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物质,以减轻肝脏的负担,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在药物性肝损伤的恢复过程中,患者还需要避免饮酒和接触有毒物质,以免对
肝脏造成二次损伤,延缓肝脏的恢复进程。

同时,患者在恢复期间需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加速肝脏的修复和恢复。

最后,患者在药物性肝损伤恢复期间需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及时
就医并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才能更好地进行恢复,避免出现并发症和加重肝损伤的风险。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的恢复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配合治疗,避免二次损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和修复。

希望本文能够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恢复过程有所帮助。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建议4:不建议NAC用于儿童严重DILI患者。
DILI的预防
减少同时 使用药物
的种类
仔细询问 药物过敏

预防 措施
选择用药、 监测肝功能
必要时使 用护肝药
注意药物 配伍
DILI的预防
• 特殊情况可以预防性的使用“保肝”药 • 1.抗肿瘤化疗,尤其是大剂量使用化疗药物; • 2.抗结核治疗; • 3.器官移植后使用抗排异药物; • 4.长期使用抗癫痫药; • 5.长期使用治疗甲亢的药物; • 目前无证据显示2种或以上抗炎保肝药物对DILI有更好的疗效,因此不推
行区旅居史等高度可疑的临床线索时,应考虑检测。 • 若有相关临床表现,应排除肝豆状核变性和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DILI诊断相关建议
• 建议2:对疑似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 • 所有病例均应进行B超/CT等腹部影像学检查,以除外胆道疾病。 • 腹部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明确胆道疾病证据的患者,应做原发性胆汁性肝
正确的诊断书写格式? 药物性肝损伤,肝细胞损伤型,急性,RUCAM 6分(很可能),严重程度2级
病例1
• 1月19天,男性,2020.09.24入院 • 病史:咳嗽2天,伴喘息,无发热,无呕吐等,未予特殊处理,既往体健 • 体查: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明显干湿啰音 • 诊断: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化验,TBil:9.3umol/L,
痛、发热,皮疹和/或嗜酸性粒细胞>5%。
DILI的治疗-针对发病机制
➢固有型 ✓促排出:洗胃、导泻、血液净化 ✓解毒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 ➢代谢特异质型 ✓促排出:血液净化 ✓解毒剂: N-乙酰半胱氨酸(NAC) ➢免疫特异质型 ✓抗免疫:糖皮质激素
不建议NAC用于儿童严重 DILI患者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引起的肝脏功能异常或肝细胞损伤的疾病。

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明确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这一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重不一。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腹痛、恶心、呕吐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瘙痒、皮肤色素沉着、尿色加深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认真询问患者用药史,对于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要有高度警惕。

二、实验室检查。

对于怀疑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应当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是判断肝功能是否异常的重要检测项目。

此外,还可以进行肝脏B超、肝功能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符合药物性肝损伤特点,如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2.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异常;3. 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伤的因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4. 与用药时间的关联性,如停药后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四、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对于轻度肝损伤患者,可以采取保肝、解毒、调理肝气等中医治疗方法。

对于重度肝损伤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等手术治疗。

五、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医生在用药前应当充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对于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要慎重使用,并定期进行肝功能监测。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当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就医。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肝脏疾病,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要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治疗,以降低患者的病情恶化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肝酶升高、黄疸、肝功能异常等。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和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肝功能检查。

1. 肝酶升高。

肝酶升高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表现之一。

临床上常用的肝酶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

药物性肝损伤时,这些指标往往会显著升高,提示肝功能异常。

2. 肝功能异常。

除了肝酶升高外,药物性肝损伤还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胆红素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

因此,在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时,需要综合考虑肝功能检查的各项指标,以全面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

二、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乏力、黄疸等。

这些表现并非特异性,但结合肝功能检查结果,可以有助于对药物性肝损伤进行初步判断。

三、病史。

患者的用药史对于诊断药物性肝损伤至关重要。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长期用药史、药物剂量、用药途径等,以判断是否存在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性。

四、排除其他病因。

在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伤的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排除其他病因,从而更加准确地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五、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疑似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肝活检,可以观察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从而明确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综上所述,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肝功能检查、临床表现、病史、排除其他病因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疑似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时,需要谨慎细致地进行评估,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指南
目录
• 药物性肝损伤概述 •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与评估 •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与管理 •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 药物性肝损伤的科研进展与展望
01
药物性肝损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在使用某种或 多种药物后,肝脏受到的损害或 异常反应。
分类
药物性肝损伤可按发病机制、临 床表现、严重程度等进行分类。
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 功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肝损伤。
合理用药
遵循医嘱,避免超剂量、超疗程用药,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管理策略
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等 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降低肝损伤风险。
及时停药
一旦发现肝损伤,应立即停药, 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
药物治疗
对于轻中度肝损伤,可采用保肝 药物治疗,促进肝功能恢复;对 于重度肝损伤,应及时住院治疗。
除了传统的药物性肝损伤研究,还应关注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对肝脏
健康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发病机制
01
02
03
直接毒性作用
某些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 中产生有害物质,直接对 肝脏造成损害。
过敏反应
机体对药物的某些成分产 生过敏反应,导致肝脏炎 症和损伤。
抑制肝脏代谢
某些药物会抑制肝脏的正 常代谢功能,导致肝脏负 担加重,引发损伤。
临床表现
肝功能异常
肝区疼痛
消化系统症状
其他症状
表现为转氨酶、胆红素 等肝功能指标升高。
新型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和研究
建立更接近人类的动物模型,用于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04
损伤的影响和机制
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
诊断方法: 生物标志物、 影像学检查、 肝功能检测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等
新型药物研 发:针对不 同病因和机 制的药物研

综合治疗方 案:结合多 种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

预防策略研究
01 药物筛选:通过实验筛选出 对肝脏损伤较小的药物
氟喹诺酮类:如左氧 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磺胺类:如磺胺嘧啶、 磺胺甲恶唑等
其他:如利福平、异 烟肼等
药物性肝损伤的
4
研究进展
发病机制研究
药物代谢: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
01
过程和影响 药物毒性: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
02
用和机制 免疫反应: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
03
和肝脏损伤的关系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药物性肝
预防:避免滥用药物,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及时发现和治疗肝损伤。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停药、保肝治疗、抗炎治疗 等,严重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
预防措施:加强药物使用管理,提高公众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常见引起药物性
3
肝损伤的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
01
致肝损伤
02
顺铂:一种常 用的抗肿瘤药 物,可能导致
肝损伤
03
5-氟尿嘧啶: 一种抗肿瘤药 物,可能导致
肝损伤
04
奥沙利铂:一 种抗肿瘤药物, 可能导致肝损

05
伊立替康:一 种抗肿瘤药物, 可能导致肝损

06
卡铂:一种抗 肿瘤药物,可 能导致肝损伤
07
博来霉素:一 种抗肿瘤药物, 可能导致肝损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治疗
定期复查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保肝药物,促进肝功能 的恢复。
在恢复期间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以便 及时了解恢复情况。
注意事项
预防为主
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关键是合理 使用药物,避免滥用、误用药物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肝损伤症状,应及时就 医,确诊后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导
致肝损伤的药物。
谨慎用药
对于有肝损伤史或高风险的患者 ,应谨慎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 药物,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治疗。

分类
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急性药物性肝损 伤和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其中急性药 物性肝损伤又可分为急性肝炎型、急 性胆汁淤积型和急性脂肪肝型。
发病机制
01
02
03
直接毒性作用
某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对 肝脏细胞有毒性作用,导 致细胞死亡和肝功能异常 。
免疫介导反应
某些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 肝细胞结合,引发免疫反 应,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 。
代谢异常
某些药物影响肝脏代谢酶 活性,导致药物代谢异常 ,进而引发肝损伤。
流行病学
发病率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较 高,据报道,在西方国家 每年每10万人中有超过 老年人、儿 童、孕妇和身体虚弱者更 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常见药物
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 抗肿瘤药、抗结核药等是 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 药物。
排除其他肝病
通过检查排除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诊断方法
血液检查
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如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AST)、总 胆红素等。
影像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
通过肝穿刺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 检查,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金标准 。
通过超声、CT等检查观察肝脏形态、 大小及质地。

药物性肝损伤综述报告

药物性肝损伤综述报告

药物性肝损伤综述报告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于接触药物而导致肝脏功能异常或组织损伤的一类疾病。

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肝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在药物不良反应中居首位。

药物性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不同,从暂时性的肝酶升高到急性肝衰竭、肝坏死等严重后果。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复杂,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药物性肝损伤与药物代谢障碍、免疫反应和氧化应激等因素相关。

药物代谢障碍主要指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途径异常,使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肝脏积蓄,从而形成肝毒性物质。

免疫反应方面,有些药物可能触发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肝脏受损。

此外,氧化应激也可能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之一。

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表现可以多样化。

轻度的肝损伤可能仅表现为肝酶升高,而不伴有其他症状。

但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腹痛、乏力、食欲不振等肝功能异常的症状。

对于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可能发生肝衰竭、肝坏死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详细的临床病史和肝功能检测结果。

在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伤的因素后,进一步评估与药物应用的时间关系以及其他致肝毒性药物的使用等因素,可以帮助确定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方法包括停用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对症治疗和对肝功能的支持。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改善情况,调整治疗策略。

为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临床上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需注意患者的肝脏状况,对于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应谨慎使用,并进行适当的监测和评估。

此外,患者应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在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时了解肝脏状况。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准确诊断和及时干预对于预防和治疗药物性肝损伤至关重要。

医生应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和警惕性,以减少该疾病的发生和危害。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医学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医学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目录
• 药物性肝损伤的概述 •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 •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后与转归
01
药物性肝损伤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导致肝脏功能异 常。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直接肝损伤和间接肝损伤。直接肝损伤是 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间接肝损伤则是通过免疫机制、 过敏反应等间接方式导致肝脏损害。
Hale Waihona Puke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 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降低肝损伤风险。
预防措施
控制药物剂量
严格按照医嘱控制药物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避免联合用药
尽量减少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 药。
注意药物成分
关注药物成分,特别是可能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应谨慎使用。
公众教育
提高公众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考虑 使用人工肝支持治疗,暂时替代 肝脏功能。
肝移植
对于药物性肝损伤导致肝功能衰 竭的患者,肝移植是一种有效的 治疗手段。
04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预防原则
合理用药
遵循医生指导,避免自行滥用药 物,特别是肝毒性药物。
定期监测
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 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肝损伤。
其他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如抗肿 瘤药物、抗生素等。
03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
一般治疗
停用可疑药物
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 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这 是治疗的首要步骤。
休息与饮食
患者应充分休息,避免过 度劳累。饮食上以高蛋白、 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 主,适当补充维生素。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医学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医学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医学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于使用药物而导致的肝脏功能异常或结构损伤的情况。

随着人们对药物治疗需求的增加,DILI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

因此,对于DILI的诊断和治疗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DILI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指导。

一、DILI的定义与分类DILI是指使用药物后引发的肝脏功能异常或损伤。

根据其致病机制,DILI可分为两类:直接肝细胞损伤和免疫介导的肝损伤。

直接肝细胞损伤主要是由于药物代谢产生的毒性代谢物对肝细胞直接产生损伤;而免疫介导的肝损伤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的肝脏损伤。

二、DILI的临床表现DILI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肝功能异常、黄疸、肝大、腹胀等。

对于疑似DILI病例,应及时进行肝功能及相关检查,以确定诊断。

三、DILI的诊断DILI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首先应排除病毒性肝炎、肝胆疾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其次,需要了解病史,包括最近使用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肝损伤的因素。

诊断DILI的黄疸发生时间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一般来说,药物性肝损伤在停用药物后1-3个月内会显现黄疸。

同时,还需检查肝功能、肝酶、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以确定肝功能异常的程度。

四、DILI的治疗对于DILI患者,首先应停用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

接下来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情的具体表现进行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等。

对于免疫介导的DILI,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肝酶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变化。

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营养支持、保护肝功能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五、DILI的预防DILI的预防非常重要,首先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毒性预测患者是否易患DILI。

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式使用药物。

药物性肝损伤最全

药物性肝损伤最全

-3
C.停药至检查正常的时间(<2倍正常值)
胆汁淤积<6个月或肝细胞损伤<2个月
3
肝细胞损伤>2个月
0
Ⅱ除外其他原因
病毒性肝炎(HAV、HBV、HCV、CMV和EBV)、酒精性肝炎、
阻塞性黄疸、其他(妊娠血压低下)
完全除外
3
部分除外
1
可能有其他原因
-1
可疑其他原因
-3
Ⅲ肝外症状
出疹、发热、关节痛、白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增多(>6%)
4项以上阴性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 3项阳性
3
1项阴性
2

1
Ⅳ有意或无意再用药
出现症状
3
无症状或未再给药
0
Ⅴ所用药物有肝损报告

2
无(上市5年内)
0
无(上市5年以上)
-3
最后判断:>17确定,14~17可能性大,10 ~ 13有可能,6 ~ 9可能性小,<6除外
临床分析线索:
1、是否具有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血清生化指标改变 的时序特征:首次用药出现在5~90天,停药 后迅速恢复,再次用药出现。
特殊解毒剂
1、异烟肼引起的肝损害可以用较大剂量 的维生素B6静脉点滴。
2、N-乙酰半胱氨酸对扑热息痛过量患者 有特殊的疗效。
预防
1、正确选择和应用各种药物,尤其慎用已知有 肝毒性的药物。
2、忌长期用药及滥用药物,已出现过反应者应 避免再次给与同样或相似药物。
3、注意个体情况,避免促进和诱发药物性肝病 的因素,如年龄、妊娠、饮酒、营养不良和 过敏体质。
1、肝细胞性损伤:临床表现与急性病毒性 肝炎类似,常见于异烟肼、氟烷、扑热 息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
详细询问用药史,包括种类、剂量、疗程、 详细询问用药史,包括种类、剂量、疗程、以及 药物过敏史。 药物过敏史。 早期可能仅有非特异性的症状甚至无症状, 早期可能仅有非特异性的症状甚至无症状,黄疸 等肝病症象通常出现较晚。 等肝病症象通常出现较晚。 需排除或明确是否合并其他肝病, 需排除或明确是否合并其他肝病,事实上肝病患 者更易出现药物性肝损害。 者更易出现药物性肝损害。 肝活检通常没有特征性改变, 肝活检通常没有特征性改变,如果肝损伤难以用 其他已知肝病解释,则需考虑药物性肝病可能。 其他已知肝病解释,则需考虑药物性肝病可能。 重视服药和出现肝损害的时间关系、 重视服药和出现肝损害的时间关系、停药后的效 应以及偶尔再次用药的反应对疾病诊断的价值。 应以及偶尔再次用药的反应对疾病诊断的价值。
转硫基作用
谷胱甘肽含量 谷胱甘肽
氧自由基 含量
Na + -K + A T P 酶活性
内网膜脂 质过氧化
保护肝细胞
Martin Duce et al. 1988, Arias 1983, Arias 1986, Pisi et al 1990, Yousef et al. 1987,1992
外源性谷胱甘酞不能增加 血清谷胱甘肽含量
思美泰治疗后抑郁症状好转 30 Hamilton评分 25 20 15 10 5 0 0 4 7 治疗天数
刘平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94-6.
14
21
28
思美泰®是唯一具有改善情绪作用 唯一具有改善情绪作用 的保肝药物
对于因肿瘤化疗所致的药物性肝损患者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情绪, 提高患者免疫力, 提高患者免疫力,加快疾病恢复
药物性肝病治疗
治疗: 治疗: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和可疑药物
(一)内在毒性 迅速促进药物排泄和代谢,保护肝机能 保护肝机能。 迅速促进药物排泄和代谢 保护肝机能。 大量服用可洗胃, 大量服用可洗胃,血透或血浆置换 (二)过敏特异性 二 最初可有瘙痒和皮疹,嗜酸细胞> 最初可有瘙痒和皮疹,嗜酸细胞>6% 症状重者甚用皮质激素 黄疸患者可用UDCA 黄疸患者可用 (三)代谢特异性 三 可选用抗氧化剂
* Ikegami T, Hepatol Res. 2008 Jan 9;38(2):123-31. **郑培良《中国临床医生》2001 年第29 卷第4 期
思美泰®三大作用机制,360º有效保护肝脏 三大作用机制,360º
思美泰®多重机制,全面保护肝细胞 多重机制,
思美泰 ® 转甲基作用
细胞膜磷脂/ 胆固醇比例 肝细胞膜 流动性 保护肝细 胞骨架 胆汁硫酸化 结合胆汁酸 促进胆汁 分泌
分类:慢性药物性肝炎 分类:
上世纪70 上世纪70年代认识到药物可诱导自身免疫 70年代认识到药物可诱导自身免疫 性肝炎(AIH) 性肝炎(AIH)相彷的肝损伤 现已知大多药物性慢性肝炎与AIH AIH相关 现已知大多药物性慢性肝炎与AIH相关 不明原因的慢性肝炎应考虑药物诱导的AIH AIH, 不明原因的慢性肝炎应考虑药物诱导的AIH, 所服用的任何药物都应怀疑 药物撤除后仍有6% 6%可发生慢性肝病 药物撤除后仍有6%可发生慢性肝病
药物性肝损伤保肝药物的优化选择
第四: 第四: 独特的益处, 独特的益处, 提升治疗价值
第一:多重作用 第一: 机制, 机制,简化用药
第二: 第二: 疗效确切 第三: 第三: 安全性高
常见保肝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常用保肝药物
还原型谷胱甘肽 多烯磷脂酰胆碱 甘草甜素制剂 硫普罗宁 熊去氧胆酸* 茵栀黄、苦黄 思美泰** 思美泰 360º有效保护 360º有效保护 肝细胞
Reduced L-glutathione .Investigator’s brochure.2007
®的安全性 思美泰
循内源性S 循内源性S-腺苷蛋氨酸的途径代谢 长期大剂量使用亦无大的不良反应 大鼠LD50 静脉使用) LD50( 大鼠LD50(静脉使用)1071 mg/kg 对孕妇和胎儿无影响,中国SFDA批准唯一 SFDA批准唯一可用于 对孕妇和胎儿无影响,中国SFDA批准唯一可用于 孕妇 与其他药物无相互作用 无心血管、 无心血管、抗胆碱能及体位性副作用 可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药物性肝损伤的 预防和规范化治疗
流行病学现状
损肝药物高达1000多种, 损肝药物高达1000多种,几乎遍及各类药物包括 1000多种 抗生素、抗结核药、抗真菌药、降血脂药、 抗生素、抗结核药、抗真菌药、降血脂药、解热 镇痛药以及中草药。 镇痛药以及中草药。 进入21世纪,药品+保健品>3万种; 21世纪 >3万种 进入21世纪,药品+保健品>3万种;加上食品添加 剂和环境污染物,人类暴露于6 剂和环境污染物,人类暴露于6万种以上化学物质 威胁中。 威胁中。 药物性肝病占住院黄疸患者的2 5%、 药物性肝病占住院黄疸患者的2~5%、急性肝炎的 10%、急性肝衰的25% 占中老年肝炎患者的40% 25%, 40%。 10%、急性肝衰的25%,占中老年肝炎患者的40%。 接受药物治疗患者住院期间约1%可发生Dili 1%可发生Dili, 接受药物治疗患者住院期间约1%可发生Dili, 实际人数推测可能为报道数的10 16倍以上 10- 倍以上。 实际人数推测可能为报道数的10-16倍以上。 Eur J Clin Pharmacol 2005,61:135
各组间比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各组间比较,
ab,cP<0.05 <
APAP:对乙酰氨基酚 NAC:乙酰半胱氨酸 Marcus V, et al. JPET.2007;320:99-107.
思美泰促进肝细胞再生优于GSH 思美泰促进肝细胞再生优于GSH
思美泰®改善TACE后肝功能优于传统药物 改善TACE TACE后肝功能优于传统药物
药物/毒物→氧化/还原( 相酶类) 药物/毒物→氧化/还原(1相酶类) 结合反应( 相酶类) →结合反应(2相酶类)→胆汁排泄 相反应) (3相反应)
细胞结构破坏
肝 性悸 细 胞
细胞膜破坏、膜流动性下降 细胞膜破坏、

下降 下降
临床表现
无症状性的肝酶轻度增高 急性、 急性、慢性肝损 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大泡性/小泡性脂肪肝、 大泡性/小泡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 急性、 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硬化 肝脏血管病变 肝脏良恶性肿瘤
有关药物
氨苯砜、苏灵大、 氨苯砜、苏灵大、苯妥英 对氨基水杨酸、苯妥英、 对氨基水杨酸、苯妥英、苏灵大 甲基多巴、呋喃妥因、酚丁、 甲基多巴、呋喃妥因、酚丁、二甲胺四环素 氯塞苯氧酸、双肼苯哒嗪、 氯塞苯氧酸、双肼苯哒嗪、氟烷 保泰松、 保泰松、苯妥英
甲氧氟烷、苏灵大、 甲氧氟烷、苏灵大、苯茚二酮 保泰松、 保泰松、四环素
分类: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分类:
约90% 在4周内发病,重型4周后多,平均潜伏期81天。 周内发病,重型4周后多,平均潜伏期81 81天 瘦身和保健药平均为83 83天 药肝潜伏期最长可350 350天 瘦身和保健药平均为83天。药肝潜伏期最长可350天。
全身表现
过敏反应 发热、皮疹、 发热、皮疹、嗜酸细胞增多 假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淋巴结增生、 淋巴结增生、淋巴细胞增多 和异形淋巴细胞 抗核抗体 LE因子 LE因子 抗微粒体抗体 造血系统 骨髓损伤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症 溶血性贫血 肾损伤 胃肠道(溃疡、胰腺炎) 胃肠道(溃疡、胰腺炎)
作用机制
解毒、抗过氧化物、抗氧自由基 生物膜(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修复 控制肝脏炎症 解毒保肝、清除自由基 促进胆汁酸转运,促进胆石溶解和排出 不详 转甲基和转硫基和转丙氨基作用; 转甲基和转硫基和转丙氨基作用; 改善肝细胞膜流动性,保护细胞骨架, 改善肝细胞膜流动性,保护细胞骨架,增加肝脏 解毒物质,抗炎症介质、 解毒物质,抗炎症介质、细胞因子
研究显示,CFTR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囊性 研究显示,CFTR基因敲除小鼠模型(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 纤维化病) 纤维化病)口服谷胱甘肽后并不能增加血 清谷胱甘肽的含量。 清谷胱甘肽的含量。 补充外源性GSH治疗肝病, GSH治疗肝病 补充外源性GSH治疗肝病,疗效值得商榷
Reduced L-glutathione .Investigator’s brochure.2007
治疗第8 治疗第8天,思美泰改善肝功能显著优于甘利欣,P<0.05 思美泰改善肝功能显著优于甘利欣,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ALT AST TBIL DBIL 51例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手术当天开始护肝治疗,治疗组思美泰1000mg/d, 28例;对照组肝利欣,30ml/d,23例,共8天
肝脏的药物代谢
药物 代谢激活 相反应) (第1相反应) CYP450 遗传因素 活性中间体 环境因素 灭活、解毒 灭活、 相反应) (第2相反应)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环氧化物水解酶 稳定代谢物 蛋白质 核酸 获得抗原性 基因突变 变态反应 癌变·致畸 细胞凋亡 脂质过氧化 共价结合 蛋白质 细胞死亡 膜功能损害 酶功能损害 细胞坏死 修复机制
思美泰®有效逆转APAP诱导的GSH降低, 有效逆转APAP诱导的GSH降低, APAP诱导的GSH降低 效果优于NAC 效果优于NAC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VEH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VEH组、APAP组、 思美泰+APAP组、NAC+APAP组。先腹腔 VEH组 APAP组 思美泰+APAP +APAP组 NAC+APAP组 小鼠 注射等摩尔的思美泰或NAC(1.25mmol/kg) 4h后腹腔注射APAP300mg/kg。 NAC(1.25mmol/kg), 后腹腔注射APAP300mg/kg 注射等摩尔的思美泰或NAC(1.25mmol/kg),4h后腹腔注射APAP300mg/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