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
浅析特权思想和作风及治理对策
浅析特权思想和作风及治理对策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从自身做起,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对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充分说明了治理特权现象是当前反腐败的重要任务,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
近期,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干部作风明显转变,特权现象有所收敛,但笔者认为,特权思想始终顽固植根于现实工作、生活之中。
近些年来,特权现象在有的部门还有愈发蔓延之势,治理特权现象务必上下齐心、究其根源,强化措施、力堵源头,标本兼治、持之以恒,方能取得理想效果。
一、特权思想和作风的主要表现特权,是指个人或集团凭借政治地位、经济势力、特殊身份在相关领域所享有的特殊权利或权力。
这些权利或权力,有的是为了完成特别任务由法律政策特定赋予的,不得非议。
本文所指的特权则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并且是建立在对权利或权力分配不公基础之上的。
当今中国,特权现象比较普遍,范围较广,表现形式纷繁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务消费过度。
职务消费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为保障正常行使职权而产生的各种合理消费支出,职务消费是公务活动中不可避免的消费,是客观的、也是必要的。
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职务消费出现了消费过度、过滥现象,已逐渐演变成了个人消费,甚至成为了职务享受和假公济私的手段,引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职工的强烈不满。
譬如公务用车超标及私用。
不少地区、单位在公车配备方面存在超编超标现象,用公车接送子女上学、串亲戚甚至节假日到风景名胜区游玩等现象,一度时期随处能见。
又如公务接待超标准、扩大化。
有些公务接待不执行或无标准,住豪华酒店、喝高档酒、抽高档烟、吃天价宴席、进娱乐场所等高消费现象屡见不鲜。
(二)潜规则办事得力。
现时的突出表现是人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总喜欢托人情、找关系,不这样做,就觉得不踏实。
领导干部特权的危害、根源及治理
领导干部特权的危害、根源及治理作者:任家英何丽君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4期〔摘要〕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的存在,不仅会破坏和谐干群关系,危及社会公平正义,而且会削弱决策有效性,损害党的执政形象。
官本位思想、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是领导干部特权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
要治理领导干部特权现象,就必须科学制定反特权制度、建立健全反特权监管机制和教育体系。
〔关键词〕领导干部;特权;危害;根源;治理〔中图分类号〕D262.3 ; ;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5)04-0029-02领导干部特权指的是领导干部凭借政治地位、特殊身份而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特殊权利或权力。
笔者认为,领导干部特权现象是一种反社会、反权利、反法治、反制度的政治现象,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事关现阶段党的作风、形象和干部队伍建设,是目前我们党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认真探讨和研究。
一、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的危害随着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领导干部特权现象悄然而生,并呈现出特殊性、等级性、不公平性等特征。
与此同时,领导干部之间权力相互交换,不断维系、拓展并巩固既得利益,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一,影响党和政府形象,破坏和谐干群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往往享有许多百姓无法享受到的各种特权,甚至腐化堕落。
这些领导干部的种种特权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背道而驰,极大地侵蚀党的肌体,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党群、干群关系不容乐观。
第二,破坏社会公平,腐蚀社会良好风气。
实现公平正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借助特权肆意侵占优质资源,与公众期望的公平正义理念相差甚远。
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的存在,不仅极大地损害党的声誉、侵蚀党的肌体,而且会降低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破坏社会公平、腐蚀社会良好风气。
对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的思考
思想观念问题
个人价值观扭曲
一些领导干部的个人价值观出现扭曲,将权力视为个人私有财产,追求个人利 益最大化。
社会风气影响
一些地方的社会风气存在问题,对领导干部特权现象持默许态度,助长了不良 风气的蔓延。
05
防止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的对策 建议
完善制度建设
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
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复杂性,制定合理的薪酬标准,避免 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加强媒体监督
媒体是监督领导干部的重要力量,应鼓励媒体对 领导干部的言行和行为进行客观报道和批评监督 。
推进群众监督
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鼓励群众举报领导干部 的特权行为,并对群众的举报进行认真调查和处 理。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教育培训
01
对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职业
操守,让他们认识到特权行为的危害性和不良影响。
破坏党风廉政建设
01
损害党的形象
领导干部特权现象败坏党的形象 ,使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降低 。
02
破坏党风廉政建设
03
诱发腐败行为
特权现象与党的廉洁自律准则背 道而驰,破坏党的纪律和规矩, 影响党风廉政建设成效。
特权现象容易滋生腐败行为,一 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降低政府公信力
影响政府形象
领导干部特权现象使政府形象受损,人民群众对 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削弱政府执行力
特权现象可能导致政府决策执行不力,政策得不 到有效落实,降低政府执行力。
引发社会不满情绪
特权现象引发社会不满情绪,人民群众对政府的 不信任感增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
04
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的原因分析
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思考
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思考作者:熊小刚来源:《企业文化》2019年第11期摘要: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这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
因此,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既要认清其内涵、表现及危害,又要坚持教育、强化监督、加大惩处等,通过标本兼治,从根本上遏制和清除特权现象。
关键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内涵;表现;危害;预防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这一宣誓振聋发聩。
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强调,“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保护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并对反对特权作出重要部署,彰显党中央反特权的坚定一以贯之、坚如磐石的决心。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乃至个人生活作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但是作风转变不会一蹴而就,是一个常抓不懈的过程。
特权思想在個别领导干部中根深蒂固,特权现象还时有发生,极大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
因此,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成为当前正风肃纪的重要任务,也是精准掐住解决“四风”问题的命门。
一、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内涵及产生的原因所谓特权,是相对于普通权力而言的,既包含了正当职权,也包含了不正当法外特权。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各级党政机关利用权力获取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以外的私利及不正当权力而产生的思想和行为,它具有权势性、特殊性、排他性、局限性、传染性,与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先进性、纯洁性政党格格不入,与建设和谐社会目标背道相驰,危害巨大。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产生的原因不仅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封建主为了统治阶级利益,制定了严酷的立法,残酷的压迫人民,这就是特权统治的历史原因,封建礼教、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官员出行,八抬大轿,前呼后拥,人分三教九流的等级划分,都深深烙下特权的烙印,历史绵延、根深蒂固、影响至今。
关于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以及反腐工作的几点思考1
关于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以及反腐工作的几点思考一、如何治理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是眼下在领导干部这一群体中十分普遍的现象,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形形色色的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却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和清除,这些表现各异的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给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危害不可忽视。
各级领导干部存在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和认识。
首先是体制问题,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蜗行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甚相符,对领导干部缺乏有效地监督和制约,权利的高度集中造成在某一单位、某一地区,一把手拥有绝对的权威,在党政机关内等级森严,不同级别的官员待遇很不相同,职务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同时人大、媒体、群众等监督媒介形同虚设,例如很多地方的人大主任都是书记兼任,人大又是监督机构,怎么可能自己监督自己呢?不是每位领导干部都有周恩来、朱镕基那样的人格、品行。
许多地方没有私营的报刊,而官方报刊的版面布局中都可能体现着领导意志,媒体如何监督?眼下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多半流于形式,相信没有哪家单位会把本单位的开支如实公开,人民群众又如何得知真相?只能寄托于“偷拍”、“爆料”。
其次是认识问题,几千年封建社会留下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消亡的,“官本位”的思想在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把手中的权利视为别人“高看一眼”的砝码,同时职务的世袭造就了一大批“官二代”,许多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子女在各个方面“争取”到了常人无以比拟的巨大优势,不可避免的在其子女心中留下了“我就是高人一等”的印象,特权阶级由此产生。
特权每时每刻都在力求摆脱监督制约,以便毫无限制的行使手中的权力。
因此消除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根本措施在于建立行之有效的权力约束、监督和惩治机制,加强监督,把对权力的制约落到实处,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反对特权的基本制度,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从政行为,完善对违纪行为的惩处制度,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另一方面,树立法律的神圣地位,所有权力行使者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浅析领导干部特权现象与治理对策
浅析领导干部特权现象与治理对策作者:何炳文来源:《世纪桥》2013年第07期摘要: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的存在,不仅会降低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影响党群、干群关系,而且会损坏社会的公平和公正,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本文从特权现象的“四化”表现入手,剖析产生特权现象的主要原因,提出平等、公开、服务用权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领导干部;特权现象;治理对策领导干部特权现象,是指某些领导干部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在政治、经济或其它方面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特权体现为公共权力的私用化、职权的滥用、获得法定之外的利益。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会降低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影响党群、干群关系,而且会损坏社会的公平和公正,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更深一层地说,特权是社会的蛀虫,能从里到外把社会的根基蛀空。
一、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一)职务消费的扩大化职务消费是领导干部活动正常行使职权、顺利履行职责所必须发生的消费,包括公务用车、公务接待、通讯、出差、会务、办公等费用支出,这是国家允许的合理消费。
一旦职务消费出现消费过度、过滥的扩大化现象,演变成个人消费、职务享受和假公济私的手段,从而异化为一种特权。
主要表现为公车私用扩大化、公务接待扩大化、公务送礼扩大化、公款娱乐扩大化等。
(二)履行职责的偏移化有些部门在履行职责时是可选择的,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在履行职责时往往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那些利民的、付出的职责,则隐之藏之,不执行或少执行。
如征地拆迁,征地工作暴风骤雨,而补偿工作则细水长流,农民利益受到侵害,容易引发上访事件。
(三)权力资源的利益化各部门由于职能关系,会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
这些资源本是为人民服务的。
然而,有的部门却利用其所掌握的资源限制民众的使用或采取有偿使用;有的部门利用这种资源与其他的部门进行利益交换,谋取私利。
(四)行使权力的个人化国家机关本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但掌握权力的个人,有的以权谋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完整版)关于特权思想
关于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调研2013-03-25 10:54来源:人民网T|T字号:打印参与评论李景辉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表现形式不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
有的单位一把手抵制或压制不同意见,容不得别人批评,“三重一大”事项不经过集体研究,或虽经集体研究,但在意见有严重分歧时搞“一把手拍板”,归根结底仍是“领导个人说了算”。
这就导致有的领导班子成员在集体决策时不是负责任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是察言观色、揣摩逢迎,甚至对明显违反纪律、法律规定的做法也不提出反对意见,出现“权大于法”的现象。
违反客观规律或违规干预市场经济活动。
有的领导干部不经认真分析、科学决策,脱离实际,凭“长官意志”盲目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有的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向相关部门、单位或者有关人员以指定、授意、暗示等方式提出要求,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或者干扰正常监管、执法活动;有的违规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项目承发包、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
个人生活追求特殊化。
有的领导干部接受超标准接待或到下属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有的私人请客公款买单,或者借口公务接待大吃大喝;有的违规驾驶公车、超标准配备小汽车;有的使用公用车辆接送子女上学、旅游、办私事、参与婚丧嫁娶等非公务活动;有的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借机敛财。
工作作风漂浮、不负责任。
有的领导干部不深入实际调研,下基层走马观花,不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下指示作决定不切实际;有的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如城镇房屋拆迁、土地征收征用、国有和集体资产的管理和处理等方面,不向群众公开,不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搞强行命令;有的优亲厚友、吃拿卡要、以权谋私;有的作风霸道,对待下级和群众态度言辞生硬、蛮横。
产生原因及危害封建专制传统是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搞特权,这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
特别是“少、边、穷”地区,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文化教育比较落后,封建思想的残余,如家族观念、宗法制度、等级尊卑思想等,仍在时不时左右人们的思想,助长了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结合廉政风险防控,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结合廉政风险防控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多年,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随之不断滋生。
本文旨在结合廉政风险防控,排查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的表现形式,分析其弊害,并提出具体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反对腐败风险防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旗帜鲜明,措施有力,并取得明显成效。
但随着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不少党员干部、领导干部却忘记了革命先辈的教导,失去了为政者应有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及爱民之心。
他们以功臣自居,以“父母官”自居,小官大贪,大官巨贪,贪腐现象层出不穷令人咋舌,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不断滋生防不胜防。
本文旨在结合廉政风险防控,排查当前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的表现形式,分析其弊害,并提出具体的防控措施。
一、当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表现形式特权,是指个人或集团凭借经济势力、政治地位、公共权力与身份地位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所享有的特殊权力、利益。
特权与腐败二者并非泾渭分明,特权中包含着腐败因素,不少腐败正是通过特权来实现的。
目前,一些干部的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一)思想上存在“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廉政风险。
认为自己是领导、是干部,很容易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凌驾于制度之上,凌驾于组织之上,凌驾于人民之上,永远突出自己,自己永远正确。
在对待群众时不是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而是潜意识的“俯视”、“居高临下”,不是急民之难、解民之困,而是冷眼旁观、隔岸观火;对待下属、群众作风霸道蛮横,做事简单粗暴,听不到民众呼声,听不到党内外其他声音,失去一颗平常心。
(二)决策时存在搞“家长制”、“一言堂”的廉政风险。
在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使用的过程中,有些领导干部或利用职权影响下属、下级单位和部门正确行使职权,或拉山头、拜把子,搞“家长制”、“一言堂”。
他们做决策时,不出门,不走访,不调研,关起门来想点子,“拍脑袋决定”;上项目时,虽情况不明,心中无数,缺乏科学细致的可行性论证,但决心很大,“拍胸脯保证”;盲目上马、重复建设,搞“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任期一到,“拍屁股走人”,换个地方继续做领导,继续高升。
新时代增强领导干部制度意识的现实困境及对策
新时代增强领导干部制度意识的现实困境及对策作者:周敏晖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4期周敏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
”然而,进入新时代,部分领导干部仍然存在制度意识薄弱的问题,这显然与当前党中央“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
因此,探析新时代增强领导干部制度意识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时代增强领导干部制度意识的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对于规范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督促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制度和形成自觉尊崇制度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范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必要前提领导干部的公权力应当在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范围内行使,并受之约束,以此实现组织目标。
然而,部分领导干部制度意识薄弱,容易出现“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违反组织规章制度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不利于领导干部自身的成长,还损害了组织的利益,阻碍了组织目标的实现。
因此,增强领导干部制度意识,是规范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必要前提。
(二)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制度的客观要求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然而,仅仅执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严格执行。
领导干部作为制度的执行者,必须具备严格执行制度的意识。
部分领导干部执行制度时,会出现执行不力的现象,比如“蜻蜓点水”般的制度执行,只做表面功夫,没有深入贯彻和执行的力度;或者“不痛不痒”的制度执行,问题点出来,措施也采取一些,但是不能整治根本问题;抑或“放水式”的制度执行,明明发现一些部门存在问题,但由于某些原因对其视而不见,等等。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部分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还不够。
因此,严格执行制度需要增强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
(三)有利于形成自觉尊崇制度的社会氛围领导干部是制度执行的“垂范”和“表率”,其自觉遵守制度和严格执行制度的行为对组织内部成员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其言辞之说服力和行为之感染力直接影响身边的人,最终也会为人民群众所学习和效仿。
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思考
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思考玉龙县纪委监察局和德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绝不允许搞特权。
特权思想及其衍生的特权现象,严重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的事业,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背道而驰,必须坚决加以反对、予以克服。
这些论断,是深刻总结人类反腐败斗争史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内涵所谓特权,是指个人或集团凭借经济势力、政治地位、特殊身份等而在相关领域所享有的特殊权利或权力。
这些权利或权力,有的为法律所规定,更多的则是在法律规范之外,并且是建立在对权利或权力分配不公基础之上。
由特权所衍生出的思想,就是特权思想,它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在现实中的反映,是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脱离群众现象的总根源。
如苏联东欧共产党垮台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特权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导致党严重脱离群众,失去向心力凝聚力。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应该是指党员和领导干部、各级党政机关获取和实现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的私利和不正当权力而产生的思想和行为。
具体包涵以下几个方面属性:一是权势性。
产生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首先必须拥有权力或势力,因此多发生在权力职位、特殊行业等;二是特殊性。
超越法律政策规定和工作职权,突破规范和规则,搞特殊化。
就是不守纪律、不守规则;三是排他性。
自己可以超越突破、不受限制,别人不允许,坚持双重标准;四是局限性。
特权也有一定适用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自己说了算的地域、一亩三分地),或针对一定的对象(对其有影响、起作用的人群)发挥效力;五是传染性。
特权具有示范性和传染性,上行下效,扩散、蔓延速度快,影响性和破坏性较大。
中国共产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对、经受和战胜各种风险考验的重要法宝。
调研报告:关于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表现形式、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调研报告:关于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表现形式、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调研报告:关于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表现形式、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任何不受制约的权力最终会走向腐败。
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位居权力运作的核心部位,发挥关键作用,直接关系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事业的兴衰成败。
因此,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的监督管理,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防止权力滥用产生腐败,是当前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实践难题。
一、当前基层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具体表现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在基层,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职权行使方面,特权主要表现为:一是分工不分权。
班子分工流于形式,把人财物等实权全部抓在手中,独揽所有事务的“拍板权”。
如极个别单位甚至出现了“班子成员参加的会议决定普通问题,少数人参加的会议决定重大问题,个别人参加的会议决定核心问题,一对一的口头交代决定特别重要问题”的非正常现象。
二是决策一言堂。
民主集中制原则形同虚设,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往往是先定调后过套。
三是花钱一支笔。
开支不管是否合理,只要有领导的特批就可以暂时让制度靠边。
如201X年查处的田心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某,利用掌管财务的权力,挪用公款130万元。
四是用人一句话。
选人用人全凭领导一句话,领导说你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二)在职务消费方面,特权主要表现为:服务一条龙,大到衣食住行玩,小到油盐酱醋茶,都是公款消费,处处彰显特权;出门有公车代步,吃饭有公务接待,购物有公款消费,每年还要千方百计寻机到各地甚至国外考察学习,铺张浪费成风;领导上任伊始,不谋工作谋待遇,首先购买新车,装修办公室,专用小车越坐越豪华,办公条件越来越超前。
视单位为个人之家,公车私用,私客公待,公款送礼,公款旅游、公款高额消费。
总之,领导假公济私的一切费用都可以肆无忌惮地公款报销。
解决“四风”必须反特权反特殊化
解决“四风”必须反特权反特殊化作者:丛松日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4年第05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
反对特权和特殊化,是解决“四风”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
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铺张浪费都是特权思想的表现,是从特权和特殊化中滋生出来的。
据报道,有些地方领导干部“三公”费用支出或职务消费挥霍无度,成了搞特权、搞特殊化,大开享乐和奢靡之风的典型。
这样的领导干部怎么可能会关心群众呢?他们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为自己捞取私利的工具,继而在工作上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在群众眼里,个别领导干部成了特权和腐败的代名词,他们的特权和特殊化作为,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使党渐渐地脱离群众,失去民心。
邓小平同志曾强调:“克服特权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
习近平同志也说,“关键是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点”。
制度不健全,就会让掌权者胆大妄为。
因此要“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
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
加强制度建设,让制度监督和规范权力,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还要制定群众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同时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彻底解决搞特权和违法乱纪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不管牵涉到谁,都要按照党纪、国法查办。
要真正抓紧实干,不能手软。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要做到习近平同志强调的那样:领导干部要严格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自己身边工作人员,“坚决不搞特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就必须加大制度建设,让制度在反特权、反特殊化过程中达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效果。
践行“严以用权”需突出三个维度
践行“严以用权”需突出三个维度作者:高巨云,朱海波来源:《新长征》 2016年第5期高巨云朱海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
”可见,“严以用权”的目的是为民用权、用权为民。
如何对待权力,怎么使用权力,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以用权”的重要讲话精神,应从3 个维度去着眼,即用权不谋私、用权不触线、用权不怠政。
用权不谋私“严以用权”,核心是“权”。
权力意味着什么?对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的人来讲,权力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对以权谋私的人来讲,权力是陷阱,权力越大,就会陷得越深。
“严以用权”,关键在“用”。
权力应当用到何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行使权力始终要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严以用权”,要求是“严”。
这个“严”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要严格区分公私界限,从思想上、行为上杜绝以权谋私,拒绝各种特权;第二层含义,要严格依法办事、严守规则和制度行使权力,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第三层含义,要严格接受人民监督,时刻听取群众的反映和意见,及时加以改进。
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应该当人民的勤务员,做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掌好权力。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讲要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用权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中国共产党人的权力观从根本上解决了3 个方面的问题,即权力的来源,那就是权为民所赋;权力的目的,那就是权为民所用;权力的功能,那就是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领导干部和普通百姓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是领导干部手中有权、肩上有责。
领导干部越是身居高位,越要怀有敬畏之心。
周恩来同志在国家经济还困难的情况下,坚决不允许修建政府办公大楼,不允许翻修他住的西花厅,他还反复要求党员干部要过“五关”,即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他给自己的亲属立下“十条家规”,不允许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特殊身份谋取利益。
对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的思考
对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的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领导干部作为国家的中坚力量,其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必须承认,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的存在。
领导干部特权现象是指在一些历史和社会条件给予领导干部意向选择和个别权利的同时,同时削弱其他公民的一定权利,形成一种特权固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会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不平等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
一方面,领导干部是国家和民族的领导人,承担着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推动国家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一定的福利待遇是应得的,也是鼓励领导干部投身公共事务、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条件之一。
这种待遇应是全面的、实质的,为了发挥其工作效能,也有必要给予一定的特权。
另一方面,领导干部特权现象如果被滥用和过度,就会降低干部的道德水平、政治准则和工作效能,引起群众不满和不信任感,甚至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影响社会稳定。
要有效解决领导干部特权现象,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干部工作机制。
干部选拔任用应该注重能力和自身素质,重视实绩和潜力,不为特权和关系干扰。
同时,应该加强工作纪律监管,加大问责和惩处力度,对特权现象进行严肃打击和追究。
二是压缩和规范领导干部特权范围。
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是权力腐败的根源,我们要严格规范干部操守,让他们清醒认识权力的重大责任和风险,减少红包、违规福利和权力性受益等现象,保证公正廉洁的工作环境。
三是加大干部培训和宣传教育力度。
领导干部是民主社会的中坚力量,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和平等必须保持高度敏感和责任心。
我们应该加强国民教育,加强理性思考和职业道德培训,树立追求真理、理性和公正的价值观。
四是积极推进社会公平和民生保障建设。
领导干部特权现象如果会无限加剧社会矛盾,破坏发展和稳定的根基。
我们要积极提高社会公平、民生保障、就业服务水平。
推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扩大职业教育普及应用,这实际上也对干部特权进行思考的解决。
领导干部用权方面存在的问题
领导干部用权方面存在的问题
领导干部用权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腐败问题:领导干部在用权过程中存在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这会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公平正义的破坏。
权力过度集中问题:领导干部在用权过程中,有些人会将权力过度集中,导致对下属的压迫、对公民的限制和对竞争的扼杀。
不公正问题:领导干部在用权过程中,有些人会出现不公正现象,如利益输送、人情脉络等,导致公民的不信任和社会的不稳定。
独断专行问题:领导干部在用权过程中,有些人会出现独断专行现象,不顾及他人的意见和利益,导致政策的不合理和社会的反感。
能力不足问题:领导干部在用权过程中,有些人会因为自身的能力不足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政策的失败和社会的损失。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加强监督和制约机制,提高领导干部的公共责任感和专业能力,推进权力运行的透明化和法治化。
最新-没有特权的干部才是真公仆 精品
没有特权的干部才是真公仆最近,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了关于追授杨善洲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
全国上下也迅速掀起了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的热潮。
杨善洲以他的感人言行为人民公仆作了一个完美的注解。
杨善洲曾是XX省保山地委书记,退休已近30个年头,但却是如此值得让每名党员干部扪心自问的先进典型。
因为下乡吃饭没支付伙食费,他叫秘书专程回去支付,理由是“领导机关的人不能占基层便宜”;走路有车给搭坚决不搭,理由是“回家是私事,不能用公车!”下乡从没拿过一天的补贴,理由是“和群众比,我有一份工资,已经很好了。
”他的言行是最为细微的,他的品质是最为朴素的,但是他的精神却如阳光一般可以照耀一切。
他点点滴滴的小事,体现了一名人民公仆光辉的形象。
杨善洲之所以如此深深地打动人,在于他有权力却没有特权。
在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同志深刻地指出:“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分水岭,是真共产党员、假共产党员的试金石。
”作为党员,杨善洲是一名真党员,作为干部,杨善洲是一位好干部。
现实生活中,要是哪位干部能有这样的公仆心,那么他与群众的距离一定是最近的,他对自己的要求一定是最高的,他对党也一定是最忠诚的。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每位党员干部都应当在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展示形象,体现先进性,特别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除了要履行好行政管理职责,还要在服务社会管理中起好先锋模范作用,消除官本位意识,真正把被管理者当作主人翁,把被管理者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把宪法、法律和规章制度视为立身为官处事的圭臬,自觉接受被管理者的监督,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决不做高高在上作威作福与民争利的官老爷,努力以自身言行的表率作用,促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良性互动。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一个没有特权的公仆值得人民永远敬仰和怀念,一个弄权夺利的政客只会落得个千古骂名。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当时时刻刻摆。
制度面前没有特权
制度面前没有特权
佚名
【期刊名称】《党建文汇:上半月版》
【年(卷),期】2011()11
【摘要】梁超2011年10月3日在《学习时报》上载文《制度面前没有特权》认为,重制定、轻执行,继而导致制度经常苍白无力、失灵失效,是一个令人堪忧的真实现状。
可以说,我们缺乏的不是制度本身,而是缺乏制度的执行,即制度不能被平等执行,当制度遭遇特权时,便被权力的傲慢柬之高阁;
【总页数】1页(P42-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9
【相关文献】
1.制度面前没有特权
2.制度面前没有特权
3.制度面前没有特权
4.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
5.制度面前没有特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干部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
作者: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1年第02期
从新版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到限制“裸官”出境新规,再到新近出台的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0年,中国政府密集出招,多措并举划定反腐路线图。
这一方面凸显出官方的肃贪决心,同时也昭示着制度反腐已成各方共识,并开始走向深水区。
同时,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推进,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一方面,反腐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腐败现象在得到有效遏制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在这一现实情形下,中国的反腐之路未来将走向何方?引人深思。
回顾:制度反腐步伐加快
2010年,中央继续重拳反腐,多次开会部署,一批廉政新规密集出台,剑指各类腐败现象。
随着越来越多的反腐法规相继出炉,中央试图通过制度建设肃贪促廉这一“反腐路线图”已渐趋明朗,并开始走向深水区。
——1月11日至13日,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的全体会议公报提出了关于领导干部行为的五个“严禁”。
此次会议全面部署了2010年反腐倡廉的工作安排,也拉开了重拳反腐的大幕。
胡锦涛在会上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
——1月18日,《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由中共中央颁布施行。
《准则》首次明确了8个方面“禁止”、52个“不准”的具体规定,清晰划定了官员廉洁从政的“高压线”。
——2月22日,监察部发布《国家预防腐败局2010年工作要点》,提出要以防止权力滥用、规范权力运行和防止利益冲突为重点,着力探索预防腐败的措施和办法,努力实现有效预防腐败的工作目标。
——3月5日,温家宝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人经济和财产,包括收入、住房、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等重大事项的规定,并自觉接受纪检部门的监督”。
——3月23日,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温家宝在会上强调健全制度并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要求重点抓好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七方面工作。
——3月底,中共中央制度反腐“再出重拳”,连续发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四份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文件,共同构成了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体系,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和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
——6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修改后的《行政监察法》,并已于10月1日生效。
此次修改扩大了监察对象范围,完善了举报制度,明确规定监察机关对监察对象执法、廉政、效能情况进行监察。
——11月17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在京召开部分专家学者座谈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会上强调,要积极推进反腐倡廉理念思路、工作内容、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临近年终,中央再出反腐重拳。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作了进一步明确,同时对审计对象范围进行了扩展,涵盖了从乡镇级到省部级的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此次出台的规定将审计对象进一步扩大。
专家评论称,新规定的出台,表明中央已将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纳入反腐倡廉的视野,是反腐败工作的一大进步。
追问:如何提高制度反腐执行力
中国的反腐制度不可谓不严密,党内党外的立体式监督如果能够到位,可以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但是,就在这样严密的反腐制度的监控下,仍然无法遏制腐败,地方政府所推出的“反腐创意” ,也难起根本效果。
对此,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颁布的法律制度,之所以对惩治腐败的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制度设计科学性有待加强。
我国目前的制度设计,虽然也注重权力的制约,但没有形成权力制衡的有效机制。
其次是法律条文内容紊乱、形式分散,或见之于刑事法律,或见之于
行政经济法规,或见之于部门规章制度,在反腐败斗争中难以操作,随意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腐倡廉工作的进展。
二是制度执行没有刚性。
立法难,执法更难。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不执行,就会形同虚设,执行不到位,就会如同一纸空文。
就执法需要而言,现在惩治腐败犯罪方面的法律明显滞后。
现有刑法既没有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廉洁自律方面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作出特殊规定,对腐败犯罪的惩处又明显低于一般的盗窃犯罪,没有贯彻罪刑相适的原则,难以起到应有的惩戒和威慑作用。
对腐败惩治不力,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惩治不力的原因。
三是反腐败工作没有一部统一的纲领性法律。
目前,我国防治腐败的法律法规种类繁多,各种法律、规章制度多达1200余件。
建议出台一部具有纲领性的反腐败法,来协调各反腐败机构的关系,指导反腐败立法,解决反腐败机构职能交叉重叠、反腐败法律互不统属、同一案件参照法律自由度较大等问题。
综上所述,要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必须提高制度的质量和执行的刚性。
前瞻:制度反腐成为大方向
2010年,中央以反腐倡廉建设新成效取信于民,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约制度等“显规则”,破除消极腐败的“潜规则”,体现出坚定的反腐决心。
回首2010年中国反腐路,一大批旨在肃贪倡廉的新规不断出炉,“制度反腐” 理念也渐成各方共识。
中国在这一基调下继续展开廉政风暴,因此2010年也被称作“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年”。
坚持“制度反腐”也无疑将成为中国未来反腐的大方向。
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干部选任工作追责办法、新版行政监察法、限制“裸官”出境新规、直至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这一系列反腐新规的出台,构筑起明确的制度框架,成为中国未来反腐斗争的重要标尺。
同时,反腐败斗争要向标志性廉政制度发展,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制度执行力。
唯此,制度反腐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威力,避免反腐制度“重制定、轻执行”现象,从而在根本上遏制“前腐后继”现象,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这一点,中央领导层业已多次强调。
2010年全国“两会”一结束,国务院即召开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温家宝在会上强调健全制度并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要求重点抓好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七方面工作。
在强化制度执行力的同时,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立足当下,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
针对近来突出存在的“用人腐败”、“一把手权力失范”等现象,必须紧紧抓住“制权、管钱、用人”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切实解决导致腐败滋生的深层次问题。
此外,世界各国在加强对人的教育、对权力的制衡和对个人财产的监督上,已建立了一系列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制度。
特别是在权力制衡和个人财产监督上,一些发达国家以其源远流长的法理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权力制约模式。
如家庭财产申报制、金融实名制、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等经济社会管理制度。
这其中既包括直接打击腐败的反腐制度、反腐机构,也包括与之配套的辅助性制度。
这些制度的组合运用,对于政治权力的制约和腐败犯罪的预防惩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此,有媒体评论指出,世界各国的反腐实践一再证明,最有效的反腐败措施就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因此,反腐败创新的重点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那些“花拳绣腿”的做法,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劳民伤财,引起干部群众的反感。
世界各国既有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在未来反腐道路上加以借鉴。
反腐倡廉建设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树立新的理念思路,探索新的方式方法,特别重要的是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反腐倡廉建设才可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本刊编辑部根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有关文章汇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