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观察与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
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意義:
步驟一了解兒童發展與進程
步驟二了解兒童行為與個體的意義
步驟三兒童的行為有違常理時(不合理、怪怪的)=>感覺上
步驟四進行兒童行為觀察(比較與正常之間的差異)
步驟五找出問題行為
步驟六介入問題進行輔導
第一章兒童成長與行為發展
▪發展的一般原則:規律性、共同模式、個別差異、連續性
▪行為發展的本質:先天與後天、主動或被動、連續或階段、質變或量變
▪兒童行為發展理論:行為取向、生物取向、認知取向、社會認知取向、社會文化取向、心理動力取向。
發展的一般原則:順序有規律、遵循一定模式、大同小異、連續又循序漸進
兒童行為發展的歷程受到「遺傳、環境、成熟與學習」四大因素交互影響下,發展出許多的特徵與原則。
行為發展的本質:先天與後天、主動或被動、連續或階段、質變或量變
先天與後天:先天論有卡迪爾與康德後天論有洛克、詹姆士
主動或被動:主動論-皮亞傑、布魯納被動者-行為學派
行為發展理論
行為取向:主張者:華生、斯肯納;生物取向:主張者:赫爾、蓋塞爾;認知取向:主張者:皮亞傑1.基模2.適應3.同化4.調適5.平衡;社會認知取向:主張者:哈維葛斯特、班都拉;社會文化取向:主張者:米德、維果斯基;心理動力取向:主張者:佛洛伊德
皮亞傑: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型式運思期動作表徵、影像表徵、符號表徵
佛洛伊德: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兩性期;意識、前意識、潛意識。
MBTI人格有五大特質
(1)開放性:幻想、愛美、重感受、活躍性、有理想及價值觀。
(2)謹慎性:按部尌班、責任心、勝任感、追求成尌自我約束及從容。
(3)外向性:熱心、樂群、肯定、樂於活動、追求刺及正面情緒。
(4)親和性:信賴、坦承、利人、順從、謙卑及慈愛為懷。
(5)神經質:焦慮、憤怒、敵視、抑鬱、自我意識、衝動性及攻擊性。
柯博格「道德發展」三期六階段
(1)道德成規的前期:
第一階段:為避免處罰或服從權威;第二階段:以自己的興趣或個人的需要作為行為準則
(2)道德成規期
第三階段:人際和諧導向階段;第四階段:維持社會系統導向階段
(3)道德成規後期
第五階段:為社會契約、法規導向的階段;第六階段:為普同的道德原則
第二章兒童輔導的基本概念
1.認識兒童發展與問題:
a.學齡前兒童發展特徵:(1)生理特點(2)社會化特質(3)情緒發展(4)心智特點
b.兒童發展一般特徵(低中高年級)
c.學齡兒童發展任務:(1)具體運思期(2)技能學習(3)自我評價(4)友誼團隊遊戲
d.學齡兒童輔導策略
1.欣賞孩子
2.多鼓勵
3.製造機會3.製造機會盡量把人和事分開思考4開放性的發問的思考能力5.教導孩子表達情緒6.輔導孩子尊重別人7.發展多元的智慧8.身教重於言教9.運用行為改變技術10.增進團隊共識的能力。
兒童輔導的基本理論
(一) 精神分析學派:(二) 阿德勒個人心理學派:(三)存在主義學派與意義治療法:(四)人本主義學派:(五)完形心理學派:(六)溝通分析學派:(七)理性情緒治療法:(八)行為治療法:(九)現實治療法:
兒童輔導歷程與應用
1察覺兒童問題行為發生原因、2確定問題性質、3蒐集資料
分析診斷、輔導策略與方法、輔導的效果評估
第三章行為改變技術
1.行為改變技術的意義與特性:
來自於實驗心理學,主要運用增強、懲罰、削弱、類化
特性:操弄自變項,控制變項,評估依變項
意義:主要增進個人適應行為,減弱不適應行為
2.行為改變技術原理原則:
原理:反應性制約、操作性制約、社會學習、認知行為改變
原則:增強(正增強、負增強、代幣制度)
正增強實施、負向行為結果的應用、增強分配方式
消弱(停止增強)、類化作用與辨別作用、逐步漸進法(工作分析法)、模仿(身教與境教)、相互牴制法(矛盾說)、系統减敏法(少見多怪;多見不怪)、飽足法(嫌惡刺激)、撤除正增強(隔離法、虧損法)、遠離增強物(禁制法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3.認知行為改變技術:
合理情緒治療法、自我肯定訓練、自我教導;間歇增強分為(比率分配)與(時距分配),有固定與變動二類。
比率分配:固定的「比率分配」、變動的「比率分配」
時距分配:
4.應用行為分析法
有效使用逐變標準設計
(1)基準線與處理階段的長度(2)標準改變的程度(3)處理階段或標準改變的數目
*行為改變的歷程
確認問題行為、評量問題行為的嚴重性、探究兒童問題行為的前因後果ABC、確定目標行為與終點行為、執行行為改變方案、評估輔導成效)
第四章兒童行為觀察的基本概念
1.觀察的意義:以詳細、精確、客觀、有目的有系統的觀看,並紀錄兒童行為。
2.行為觀察的目的:(1)覺察安全問題(2)注意兒童健康訊息(3)提供即時適切的協助(4)提供指引與輔導(5)發現兒童興趣(6)了解兒童學習型態及擬定教學策略(7)延伸學習(8)計劃課程(9)衡量兒童進步的情形(10)評量(11)評估(12)和兒童溝通(13)和家長溝通(14)進行教學方法或管教方法的自我反省(15)檢視整體課程計劃的符應性(16)進行轉介
*3.觀察類型:
*4.兒童行為觀察的倫理規範
知情同意的權利
1.進行觀察前最好獲得父母的書面同意。
2.父母有權利同意或拒絕兒童被觀察。
3.要與觀察對象或其照顧者有清楚的協議,讓研究對象了解他們能從觀察中獲得什麼以及需要完成什麼義務。
4.兒童或其照顧者在觀察過程中有權利決定是否要繼續被觀察。
自尊的權利
1.頇留意兒童的感受。
2.避免將兒童和其他兒童比較。
維持隱私與機密性的權利
1.以代號或化名呈現
2.觀察資料頇小心收存
3.僅提供予「必要知悉」的人士
4.紀錄應隨著兒童轉移,當進入另一個機構時,頇經由家長同意後進行移交。
第五章質化的兒童行為觀察紀錄法
1、日記法:紀錄幼兒(年齡較小的嬰幼兒)新發展的行為。
2、教學日誌法:兼顧日記法的優點,紀錄教學中的重要事件,對老師而言,是較實務的做法。
3、軼事紀錄法:一段時間內所發生的事,只要觀察者感興趣的都可紀錄下來,任何地方只要有
紙和筆都可以做。
4、樣本描述法:根據一些已決定好的標準,如一天中的某段時間、人物、情境等,去紀錄所看見的事情及狀況,使其他人看了紀錄後,都能像看到真實發生的狀況一樣,並能夠想出當時的情境。
5、事件取樣法:以一個特殊事件作為觀察目標,針對事件進行觀察,不受時間的限制或被時距分割,對於特別行為或事件發生時的每一個情境都加以紀錄。
第六章量化的兒童行為觀察法
量化觀察資料法的最大優點尌是能快速獲得及處理大量觀察資料。
1.時間取樣法特色:時間取樣法是在一個合理的時間架構下,從更多不同的情境中選取大量的觀察對象
或觀察資料;時間取樣法允許觀察者記錄並標示行為,記下行為發生的頻率,或是
2.檢核表的特色:容易使用,記錄者只要根據行為是否表現出來,表現出行為者勾記,沒有表現出行為
者空白或打叉,來查核即可。
因此,可以很容易的收集到兒童日常生活的行為表現。
3.評量表的特色(四等量表、五等量表、七等量表):評量表可以大量又快速地評量孩子在各方面發展的狀況,也可運用在比較幼童們的個別差異上,還可用以確認幼童是否可以理解某項指令,或是學到某種技能。
因此,對幼教工作者而言,量表的使用對評量課程環境特別有助益。
4.範圍單位分析法的特色:是在觀察前即將行為區分為許多連續的單位,並將其轉換成各種不同的代碼
或符號來代替,觀察者事前需熟記各種代碼或符號的意義,當行為發生時,
只要將代碼或符號登錄,即能獲取連續行為的各項資料,不但方便現場觀察記
錄,事後資料的分析處理也相當方便。
5.佛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Categories, 簡稱FIAC)將師生互動行為分成(教師語言型態)(學生語言型態)(無從辦別行為)等三大類型,共計十種基本行為類別。
6.SRI教室觀察系統:(佛蘭德斯系統加強版)是同一時間內涵蓋多種重要範圍的系統。
該系統是從Flanders 的系統建立起來的,除保有FIAS的特色外,又擴大了教師在討論團體之外的語調及非口語暗示。
該系統共包含:
(1)物理環境資料(2)課室查核表(3)五分鐘互動時間表等三個分開的工具。
第七章觀察資料的詮釋與應用
1. 完整的兒童行為觀察應包括:
(1)兒童行為現象的客觀觀察與紀錄,觀察時隨時檢是參照架構
(2)對於兒童行為的省思與行為模式的探討發現需要以各種觀察方式所獲得訊息中依照整體性來尋找出重複的特性及模式
(3)合理的詮釋-推論-結論,詮釋是對於行為觀察賦予意義其所觀察的現象與兒童發展教學做為連結幫助我們去了解觀察的現象,並提供應用教學的基礎。
2.兒童行為現象的客觀觀察與紀錄兒童行為觀察之時頇避免自身的參照架構而影響觀察的客觀性有:(1)觀察者的童年經驗
(2)觀察者受教育和訓練經驗
(3)觀察者與兒童相處的經驗
(4)觀察者的價值觀如:成見與偏見與觀察者個人的因素
*如何做好客觀的觀察?
1.只紀錄事實
2.依發生次序紀錄
3.以準確、真實的細節描述情境及行動
4.不刪除任何部分盡可能詳實紀錄
5.準確收錄說話的內容
6.觀察時絕不做詮釋
7.不記錄任何沒有看到的事情
8.運用文字來描述,但是不做判斷或詮釋
**從觀察探討中發現兒童行為的模式:
1.尋找兒童不重複行為的模式
2.發現在何種情況下會重複某些行為
3.觀察的行為如何影響兒童的學習及其他人的關係
4.發現兒童未了滿足需情及發展任務所做出的行為,且該行為是否得到想要之結果
5.傾聽兒童的談話找出問題,了解兒童所認識的世界。
3.詮釋:是對於所觀察的行為賦予意義。
其中包含了分析、評量、導向推論及結論。
詮釋的功能:1.使觀察具有意義2.將觀察放入一個觀點中和已知的部份做聯結3.幫助我們去理解觀察到的現象4.提出行動之議題5.提供應用觀察結果的實施基礎6.將觀察到的現象與理論結合。
4.推論:從現象觀察中依據客觀真實觀察訊息作合乎邏輯的推論。
導向結論:讓詮釋的資料成為決策及行動時有用的訊息。
5.擬定行動時需要考慮的因素:(請參閱課本)
**觀察行為信效度:任何人來觀察結果都一樣。
(意思清楚)
例如:考題意思清楚,每一位學生都知道意思。
一致性信度係數=觀察一致的數目÷(觀察一致的數目+不一致的數目);1>一致性信度係數>0.7
提升信度的方法
(1)精確定義行為,觀察項目必頇明確。
(2)系統化的紀錄。
(3)進行觀察訓練與其他觀察者達到一致共識。
**觀察行為效度:所觀察的尌是所要探討的問題。
(看得明白)
例如:考題能考出實力來。
兒童行為觀察的應用價值
(1)看到兒童的獨特性:健康及生理發展、氣質、技巧及能力、興趣、文化及家庭環境、學習方法、語言使用情形、肢體語言的運用、成人與同儕的社會互動
(2)學習由生態觀點看待兒童的行為(小題大作)
(3)學習尊重並予兒童回應
(4)學習適當地介入以培養兒童成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