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升高中衔接-化学第5讲
专题05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初升高化学衔接教材讲义系列(解析版)
专题05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知识回放】一、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质量分数(1)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2)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二、配制一定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的计算(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三、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m(浓)×a%=m(稀)×b%,其中m(浓)、a%分别表示浓溶液的质量及其溶质质量分数;m(稀)、b%分别表示稀溶液对应的量。
四、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五、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计算;(2)称量;(3)溶解。
【新知精讲】一、物质的量浓度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主要仪器(1)天平:应使用分析天平或电子天平,也可以用托盘天平。
(2)容量瓶:(3)其他仪器: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2.配制过程以配制100 mL 1.00 mol·L-1NaCl溶液为例。
如图所示:【科学探究】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及有关计算问题导引1.若已知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如何求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提示c=2.同一溶质的不同浓度的两溶液混合,混合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与混合前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有何关系?提示同一溶质的不同浓度的两溶液相混合,混合后,溶质的总物质的量(或总质量)等于混合前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之和,即溶液混合存在的关系如下:c1·V1+c2·V2=c(混)·V(混)m1·w1+m2·w2=m(混)·w(混)探究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问题导引如图是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过程:1.在上图操作中,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玻璃棒的下端为什么应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以下的内壁上?提示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以防止溶液外洒而造成损失。
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课件
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课件
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课件
一、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
初中化学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它介绍了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化学实验等基础知识,而高中化学则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化学原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的本质和作用。
因此,初中升高中化学的衔接课件应注重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衔接课件的知识点
1、化学元素:复习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元素及其性质,如氢、氧、碳、铁等,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化学反应:回顾初中化学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深入探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3、化学实验:复习初中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如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处理等,并了解高中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4、化学原理:深入探讨化学原理,如化学键、分子结构、化学平衡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的本质和作用。
三、衔接课件的实际应用
通过实际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讲解铁元素的性质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铁在生活中的作用,如铁制炊具、人体内的铁元素等,从而加深对铁元素性质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在衔接课件的结尾,对初高中化学的衔接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内容,为后续的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升高中化学(通用)衔接教材()全套
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教材〔2021 〕第 1 讲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材分析初中教材要求在初中化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意义。
高中教材要求在高中化学中,要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掌握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之间的定量关系,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来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推断元素性质。
学会计算原子、原子团的电子数。
1.原子原子的英文名 (Atom) 是从 ?τομοζ (atomos,“不可切分的〞 )转化而来。
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 和 18 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
19 世纪晚期和 20 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假设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
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
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
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 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以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 49 个铁原子排列在钢外表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说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 O2、 O3、 H2O、CO2、H 2SO4等。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全集)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全集)走进高中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指导讲义写在前面浙江省初中的理科教学实行的是综合《科学》课程。
这无疑对于综合地认识事物,提高全面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高中的理科教学仍是采用分科课程教学,学生进入高中后,按学科分科进行学习,《化学》就是其中要学习的一门学科。
基于中学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缺乏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学生是无法继续高中化学的学习。
特别是新课程的有效推进和教材的多元化,相对而言,综合《科学》课程中的初中化学知识较为分散、逻辑性、系统性不够强。
使初高中课标、教材、能力方法上的衔接矛盾凸现出来,这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跨度,并且很多学生还未走出初中教学的模式,仍在用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面对高中新课程。
因此,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对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有序存储、合理构建知识网络,通过这种有意义的知识整合、整理,学生可以以崭新的视角认识和把握初中各部化学知识,更加透彻地理解各个化学概念,从而达到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效果。
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途径,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化学衔接学习,这已是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当前大多数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的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道隔离初高中教师交流的屏障。
就化学学科而言,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教学内容和要求,高中教师不熟悉初中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为此,也有必要对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进行有效的介绍。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研究实践,并吸收了我在以往“初高中学习衔接的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编写了《走进高中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指导讲义》(十讲),供大家共享,以便起到指导和沟通初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的作用,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仅自己微薄的力量。
讲义中编入的“典型例题”和“基础练习”内容较多,有的题目难度较大一些,这并不是要求全部去讲和做,而是供不同类型学校在教学中有较大的余地选择使用。
2018届中考化学专题突破讲义:第5讲-物质的微粒观(含答案)
化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第五讲物质的微粒观【题型特点】从微观的视角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
“物质微粒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它的形成对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宏观的事实和现象, 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物质微粒观的建立, 是他们开启化学之门的基础。
“物质微粒观”其核心是微粒作用观,即不同层次的微粒本身是有结构的,微粒结构就是内部微粒间作用的结果;物质变化是微粒间的“强”相互作用代替“弱”相互作用。
物质微粒观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学习过程中。
在初中阶段, 对物质微粒观的认识是以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为标志的。
【主要考查内容】1.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2.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的;3.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隔;4.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必备知识梳理】1.微粒的基本性质: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以下性质:①微粒很小(质量小、体积小)②微粒时刻不停地做规则运动(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③微粒间有间隔(间隔与温度成正比,与压强成反比)④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注意:①微粒时刻不停地做规则运动,温度高时运动速率快;温度低时运动速率慢,但不是不运动。
此观点可解释扩散现象。
②微粒间的间隔与温度成正比,温度高时微粒间的间隔变大,温度低时微粒间的间隔变小。
此观点可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③微粒本身的大小不受温度影响。
2.物质、元素、微粒之间的关系【典型例题】例1:1. (2017•成都)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选项客观事实微观解释A 电解水得到氢气水中有氢分子B 闻到浓氨水的特殊气味分子在不停运动C 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D 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解析】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水中只有氢元素和氧元素,A错误。
【答案】A例2:(2017∙长沙)2016 年12 月16 日第一批“共享单车”进入长沙,方便了长沙市民的绿色出行;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共享单车”的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停止运动B.分子质量变大C.分子本身的体积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减慢D.分子间隔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解析】宏观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间是有间隔的,温度升高间隔变大,气体的体积和压强增大,当气体膨胀发生在有限的空间里,易产生爆炸。
第五讲: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应用
失去ne-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上述规律可总结为:比什么性,找什么剂,产物之性 小于剂。 应用:在适宜条件下,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备氧化性 弱的物质;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备还原性弱的物质;用于 比较物质间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3)价态规律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 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但主要呈现一种性质。物质若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是这 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 应用:判断元素或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无。
例如,FeBr2 溶液中通入 Cl2 时,发生离子反应 的先后顺序为: 2Fe2+ +Cl2===2Fe3+ +2Cl- ,2Br- +Cl2===Br2 +2Cl- 应用:判断物质的稳定性及反应顺序。
例 1 在含有 Cu(NO3)2、Mg(NO3)2 和 AgNO3 的溶液 中加入适量锌粉,首先置换出的是( C ) A.Mg B.Cu C.Ag D.H2
6.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 ,相邻价态 (或无中间价态 )时 不 反
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过程中发生了电子 转移,而氧化剂得电子的总数 (或元素化合价降低总 数 )必然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或元素化合价升高 总数),根据这一原则可以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配平。 配平的步骤: (1) 标好价:依据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的 代数
(4)转化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以元素相邻价态之间的转化最容易;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而 不交叉;同种元素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应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及表明电子转移情 况。 (5)难易规律 越易失电子的物质,失后就越难得电子;越易得电子的物 质,得后就越难失去电子。一种氧化剂同时和几种还原剂 相遇时,还原性最强的优先发生反应;同理,一种还原剂 同时与多种氧化剂相遇时,氧化性最强的优先发生反应。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讲义完整版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讲义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篇走进高中一、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导引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敬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对化学世界充满兴趣是学好化学的前提。
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同学在好奇中学会提出问题,有强烈的欲望去解决问题,学得轻松,同时在学习中学会不断总结,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遵循学习的规律,必将取得好成绩。
善于提出问题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根本。
研究时还具有专业性、正确方向性、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因此,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性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形成和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
课程标准强调“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2.重视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通过化学实验去验证、探索和发现化学知识、原理,从而形成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
课程标准要求“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第5讲
一.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第5讲专题五 离子反应二. 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等概念及其异同。
2. 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3. 会解相关的离子共存等题型。
三. 知识要点:(一)几对概念的辨析 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如:酸、碱、盐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如:蔗糖、酒精。
(2)本质区别: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3)几点注意:①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 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③ 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④ 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因为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故也不是电解质。
如SO 2、SO 3、NH 3、CO 2等,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它们本身都不是电解质。
⑤ 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故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
2.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1)定义: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如:NaCl 、KOH 、H 2SO 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如:CH 3COOH 、NH 3·H 2O (2)本质区别:在水中的电离程度不同,强电解质全部电离,弱电解质仅部分电离且可逆。
(3)存在微粒:强电解质中仅存在溶质电离出的离子(水合离子)。
弱电解质中存在溶质分子及部分电离出的离子(水合离子)。
(4)物质范围:强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
如:强酸(中学阶段有HCl 、HNO 3、H 2SO 4、HBr 、HI 、4HClO )强碱(KOH 、NaOH 、2)(OH Ba 、2)(OH Ca )及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的盐)。
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课件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与性质
0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质,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特
点和性质。
有机反应的类型与机理
02
理解有机反应的类型和机理,掌握常见有机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
有机合成与分离提纯
03
了解有机合成与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掌握常见有机化
合物的合成和分离提纯。
实验技能的衔接
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课堂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 听讲,及时提问,提高课 堂学习效率。
利用多媒体资源
利用网络、教学视频等多 媒体资源辅助学习,加深 理解。
如何应对学习中的困难
遇到困难不退缩
遇到学习困难时,要保持积极心 态,勇于面对,寻找解决方法。
寻求帮助
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向老 师、同学请教,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
总结词:过渡衔接
详细描述:针对初中升高中衔接知识点,设计综合性习题,帮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难度和要求,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 平稳过渡。
THANKS
感谢观看
建立学习小组
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
定期复习
制定复习计划,定期对所学知识 进行复习巩固。
多样化复习方式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复习,如做题 、总结笔记、制作思维导图等。
重点复习
对于重点、难点知识要重点复习 ,加深理解和记忆。
05
习题与解答
初中化学经典习题及解析
总结词:巩固基础
详细描述:选取初中化学经典习题,涵盖物质性质、化学反应、实验操作等方面 ,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高中化学入门习题及解析
总结词:拓展视野
第5讲溶液复习指导【2021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20讲】
【归纳总结】 物质除污的方法、原理及举例
方法
原理
举例
利用溶解原理,使污垢溶解于某些 用汽油洗去衣
溶解
溶剂中,从而去除污垢
服上的油渍
利用乳化原理,使乳化剂作用于油 用洗洁精洗去 乳化
污,发生乳化现象,从而去除油污 碗碟上的油渍
化学 利用化学反应,使污垢与某些物质 用稀盐酸除去
变化 发生反应,从而去除污垢
(2)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和压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 增大。
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g <0.01
0.01~1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内容
意义
曲线上的点:该点所示对应温度下的 溶解度
点 两曲线的交点(P 点):两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 解度相等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
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到 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①内因:溶质、溶剂 的性 质;②外因:温度 。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如硝酸钾、氯化 铵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如氯化钠 等;极少 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
【易错提醒】 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必须指明是在同一温 度下,否则没有意义。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选择结晶方法 (1)陡升型:从溶液中析出该物质时,可采取降温结晶 的方法;并可采 取降温的方法,使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如KNO3。 (2)缓升型:从溶液中析出该物质时,可采取蒸发结晶 的方法;并可采 取 蒸发溶剂的方法,使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如NaCl。 (3)下降型:从溶液中析出该物质时,可采用 升温结晶 的方法;并可通 过升温的方法,使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如Ca(OH)2。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第5讲
初升高化学第五讲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 化学实验安全2.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过滤和蒸发——主要用于分离固液混合物玻璃棒的不同用途:(2)蒸馏和萃取——主要用于分离液态混合物A. 蒸馏装置(如图)分析蒸馏装置B. 萃取:分液漏斗操作注意事项;萃取剂选择注意事项(3)除杂(粗盐提纯)A. 除杂原则B. 粗盐提纯(4)常见离子的检验A. Cl-的检验B. SO42-的检验C. CO32-的检验二、配制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以配制NaOH溶液为例)1. 仪器: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容量瓶、胶头滴管2. 容量瓶使用:①容量瓶刻度②检漏③读数3. 配制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转移:⑤洗涤:⑥定容:⑦装瓶、贴签:4. 配制注意事项:5. 误差分析:依据公式n mcV M V==⨯浓度误差取决于m和V 的值是否准确可能引起误差的操作过程分析对c的影响m V称量前小烧杯有水——不变用滤纸称量NaOH ↓—偏低转移时有液体流到容量瓶外↓—偏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偏低未冷却至室温即转移、定容—↓偏高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后用滴管吸出↓—偏低定容时俯视读数—↓偏高定容时仰视读数—↑偏低6. 浓溶液稀释成稀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练习题1.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C.酒精灯着火时可用水扑灭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条件下慢慢加入浓硫酸解析:本题既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同时也考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如不慎将酸溅到衣服或皮肤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浓硫酸,要迅速用抹布擦拭,然后用水冲洗),然后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点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点篇一: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目录:第一讲:何谓化学学科第二讲:物质分类和重要物质的化学性质第三讲:酸碱盐的反应第四讲:原子结构第五讲:化学计算第六讲: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一讲何谓化学学科【课程目标】1.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能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理解并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他们的实质区别。
2.能简便、确切地使用化学用语表达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变化。
3.提高应用化学用语进行思维和综合演绎的能力。
【学海导航】一、化学的定义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它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科学。
二、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原子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是相等的,整个原子呈不带电的中性。
相同或不同元素原子间按一定的比例组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
元素与原子概念的区别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就变成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三、物质的组成四、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仅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
2、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化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反应物的组成和化学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常伴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例题解析】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C、酒精和水等体积混合后,总体积不变D、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容易干燥,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加快解析: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第05讲氯及其化合物2024年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原卷版)
第05讲氯及其化合物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考点一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考点二氯气与水、碱的反应 (2)考点三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 (4)......................................................................................................................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2.了解氯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3.了解氯气的氧化性(与氢气、钠、铁、某些盐等的反应)及其与水、碱的反应4.知道氯水的消毒和漂白原理。
5.了解次氯酸的强氧化性。
-的检验方法。
考点一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氯元素的存在、物理性质和应用1.氯元素的存在:氯在自然界中以存在着,是一种重要的“元素”,在自然界中除了(主要)、、等形式大量存在于海水中,还存在于陆地的盐湖和盐矿中。
2.物理性质:3.氯气的应用:氯的单质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大量用于制造、有机溶剂、农药、染料和药品。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5——身边的化学物质
走进高中——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指导讲义第五讲身边的化学物质(三)1、金属(1)金属的性质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除汞外,元素的中文名称都带有金字旁。
区别金属和非金属金属非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大都数呈银白色有多种颜色具有延展性没有延展性具有可锻性不具有可锻性硬度通常较大硬度不一致是良好的导电体一般不可以导电是良好的导热体导热性能差密度高密度低熔点高熔点低金属物理性质:常温下为固体(汞为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数为电、热的优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金属的化学性质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Mg + O2 2MgO4Al + 3O2= 2Al2O3占姆3Fe+2O2 =^= Fe3O42Cu + O. =^= 2CuO2除银、金铂外,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Mg、Al 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Fe、Cu等在常温时几乎不与氧气反应,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② 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Mg + 2HCl == MgCl 2 + H 2 T Mg + H 2SO 4 (稀)=MgSO 4 + H 2 T Zn + 2HCl === ZnCl 2+ H 2T Zn + H 2SO 4 (稀)=ZnSO 4+ H 2 T Fe + 2HCl = FeCl 2+ H 2T Fe + H 2SO 4 (稀)=FeSO 4 + H 2 T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而位于氢后面 的金属则不能。
几种不同金属的混合物与同一种酸或盐反应时,按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 序,依次逐一的发生反应。
③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2Al + 3CuSO 4= Al 2(SO 4)3 + 3Cu Zn + CuSO 4 = Zn(NO 3)2 + Cu Fe + CuSO 4= Cu + FeSO 4 Cu + 2AgNO 3= Cu(NO 3)2 + 2Ag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 出来。
第5讲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学生版)
第5讲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一)化学反应速率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计算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同一反应在相同条件下可用不同物质来表示其反应速率,其比值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如:a A(g)+b B(g)c C(g)+d D(g),则v(A)∶v(B)∶v(C)∶v(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较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时,要将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用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说明:①对于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反应,由于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的密度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固体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浓度不变(可视为常数),因此,不能用固体物质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但是固态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
如煤粉由于表面积大,燃烧就比煤块快得多。
②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其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即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也就代表了整个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主要因素)对于不同的化学反应,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2.外因(外界条件)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外界条件不同,反应速率也不同,其中常见的外界条件有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
(1)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__;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__。
原理运用:通常采用调控温度的方法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如用电冰箱储藏食物等。
说明: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反应物状态无关。
(2)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加入催化剂能极大地____________化学反应速率。
原理运用:据统计,约有80%的化工生产过程都要用到催化剂,以增大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说明:有的催化剂(正催化剂)能够增大反应速率,有的催化剂(负催化剂)能够减小化学反应速率,若无特殊说明,通常所说的催化剂都是正催化剂。
第5讲电解质与非电解质-2023年暑假初升高化学完美衔接精品课(人教2019)
《初高中衔接教材》——第5讲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回顾初中所学习的有关氧化物、酸、碱、盐的基本组成和通性。
2. 正确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常见的电解质,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和素养。
3.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能力。
4.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培养变化观念。
1.导电性实验证明:NaCl 、NaOH 、H 2SO 4的水溶液能够导电,蔗糖、酒精的水溶液不导电。
HCl 、H 2SO 4、HNO 3、HBr 和HI ;强碱是NaOH 、KOH 、Ba(OH)2和Ca(OH)2。
4属于强酸的酸式盐,而NaHCO 3属于弱酸的酸式盐。
1.碱溶液中都含有OH -,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
下列关于Ba(OH)2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 ) A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B .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C .能与Na 2SO 4溶液反应生成BaSO 4沉淀D .能与CO 2反应生成水 【答案】C【解析】Ba(OH)2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是Ba(OH)2溶液中的OH -与石蕊发生反应所致,属于碱的通性;Ba(OH)2溶液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是Ba(OH)2溶液中的OH -与盐酸中的H +反应生成水,属于碱的通性;Ba(OH)2与Na 2SO 4溶液反应的实质是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沉淀的缘故,与OH -无关,不属于碱的通性;Ba(OH)2溶液能与CO 2反应生成水,与溶液中的OH -有关,属于碱的通性。
故选C 。
2.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 .用浓硫酸干燥湿润的氧气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2节 离子反应B.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留硫酸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D.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答案】A【解析】A项,用浓硫酸干燥湿润的氧气,利用的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B项,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留硫酸,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C项,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D项,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氢氧化铝与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第5讲电解质的电离-2023年初升高化学衔接班课程(通用版)
第5讲电解质的电离本讲·学习目标1.了解电离的概念,认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2.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
3.掌握电解质电离的表示方法,并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4.了解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因素。
新知·知识精讲【知识点1】物质的电离1.实验探究(1):物质的导电性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干燥的NaCl固体、KNO3固体和蒸馏水,如图所示连接装置,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三个烧杯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取上述烧杯中的NaCl固体、KNO3固体各少许,分别加入另外两个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杯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溶液。
如图所示,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NaCl溶液、KNO3溶液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一中灯泡不发光;实验二中灯泡发光。
实验结论干燥的NaCl固体、KNO3固体、蒸馏水___________。
NaCl溶液、KNO3溶液___________。
2.实验探究(2):氯化钠的导电性样品固态氯化钠熔融状态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导电性不导电导电原因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Na+和Cl-能够自由移动(1)水溶液导电: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2)熔化状态导电:温度升高,离子运动加快,克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自由移动的Na+、Cl-。
【结论】导电的原理必须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
电解质的水溶液(或熔化而成的液体)能够导电,说明在这些水溶液(或液体)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
3.电离(1)概念: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解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式子。
例如:将氯化钠加入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脱离NaCl晶体表面,形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Na+和Cl-;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为:NaCl == Na+ + C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讲专题五 离子反应一. 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等概念及其异同。
2. 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3. 会解相关的离子共存等题型。
二. 知识要点:(一)几对概念的辨析 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如:酸、碱、盐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如:蔗糖、酒精。
(2)本质区别: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3)几点注意:①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 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③ 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④ 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因为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故也不是电解质。
如SO 2、SO 3、NH 3、CO 2等,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它们本身都不是电解质。
⑤ 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故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
2.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1)定义: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如:NaCl 、KOH 、H 2SO 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如:CH 3COOH 、NH 3·H 2O (2)本质区别:在水中的电离程度不同,强电解质全部电离,弱电解质仅部分电离且可逆。
(3)存在微粒:强电解质中仅存在溶质电离出的离子(水合离子)。
弱电解质中存在溶质分子及部分电离出的离子(水合离子)。
(4)物质范围:强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
如:强酸(中学阶段有HCl 、HNO 3、H 2SO 4、HBr 、HI 、4HClO )强碱(KOH 、NaOH 、2)(OH Ba 、2)(OH Ca )及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的盐)。
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水及少数盐(有共价化合物倾向的盐)。
3. 导电性强弱:溶解度大小与电解质强弱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取决于在相同条件下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浓度及其所带的电荷。
溶液导电性的强弱与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及电离程度之间均没有必然联系。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强,溶解度大的电解质不一定是强电解质。
如:COOH CH 3晶体(冰醋酸)易溶,但部分电离,为弱电解质,当浓度较大时,导电能力较强;4BaSO 晶体难溶,但溶解的部分全部电离,为强电解质,但其溶液导电能力较弱。
(二)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1.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的类型① 离子之间的交换反应如: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复分解反应等。
② 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溶液中的置换反应等。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向着降低某些离子的浓度或数目的方向进行,即有难溶物(↓)难电离的物质(O H 2等弱电解质、2CO 等非电解质、2H 金属及单质)生成时。
2. 离子方程式(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书写步骤:一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符号,把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三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四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说明: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是第二步拆,能否可拆取决于该物质是否是电解质,是否符合电离的条件,是否完全电离,在体系中是否以离子形态大量存在。
3. 离子方程式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1)在非溶液中进行的没有自由移动离子参加的反应不属于离子反应,不能书写离子方程式。
如:NaCl 2(固)42SO H +(浓)↑+∆HCl SO Na 242(2)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包括:单质、氧化物、难电离物(弱酸、弱碱、水)、难溶物(如难溶的碱、盐等)、易挥发性的物质(如气体等)、非电解质。
(3)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不能拆写。
如:-++++→233CO H Na NaHCO (×)(4)当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以化学式表示。
如:42SO Na 溶液与3AgNO 溶液反应:↓=++-42242SO Ag Ag SO 当反应物中有微溶物处于稀溶液状态时,写成离子形式。
如:2CO 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O H CaCO OH Ca CO 23222+↓=++-+当反应物中有微溶物处于浊液或固态时,仍以化学式表示。
如:将2Cl 通入石灰乳中:O H CaCl ClO Ca OH Ca Cl 222222)()(22++=+ (三)常见的几种题型1. 书写已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方程式所反映的与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有区别的。
对于反应物,离子方程式所要表达的是反应物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这是书写离子方程式规则的主要出发点。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如Fe 跟稀HCl 反应,写成↑+=+++233262H Fe H Fe 是错误的。
(2)看物质是否可拆。
如跟稀HCl 反应,写成O H CO H CO 22232+↑=++-是错误的。
(3)看是否守恒(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等)。
如:++++=+Ag CuAg Cu 2↑++=+-+22H OH Na O H Na 都是错误的。
(4)看是否漏掉离子反应。
如稀42SO H 和2)(OH Ba 溶液反应,写成↓=++-4224BaSOBa SO 或-++OH H O H 2=都是错误的。
较复杂离子反应的方程式,今后还要继续深入学习。
3. 根据离子方程式书写具体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写出的化学方程式能“还原”为原离子方程式。
例:↓=+-+4242BaSO SO Ba正确:NaCl BaSOSO Na BaCl 24422+↓=+ 错误:↓+↓=+2442)()(OH Cu BaSOCuSO OH Ba 因为该方程式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42422)(2OH Cu BaSO SO Cu OH Ba4. 离子共存问题要求: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不能发生任何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易挥发物质难电离物难溶物生成复分解反应同时需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无色溶液、酸性或碱性溶液等。
规律:(1)所有弱酸的酸根离子均不能与+H 大量共存。
如:-23CO 、-2S 、-23SO 、-COO CH 3等。
(2)所有弱碱的阳离子均不能与-OH 大量共存。
如:+4NH 、+3Fe 、+2Fe、+2Mg、+3Al 、+2Cu 等。
(3)所有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既不能跟+H 也不能跟-OH 大量共存。
如:-3HCO 、-3HSO 、-42PO H 、-24HPO 等。
(4)相互间反应生成沉淀或微溶性物质的有-24SO 与+2Ba 、+2Ca 、+Ag ;-23CO 与+2Ba 、+2Ca 、+2Mg 、+Ag ;-Cl 与+Ag ;-OH 与+2Mg 、+3Al 、+2Zn 、+2Fe 、+3Fe 、+2Cu 、+Ag 、+2Ca 等。
【典型例题】[例1] 下列各组离子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Na 、+2Mg、-Cl 、-OHB. +H 、+2Ca、-23CO 、-3NOC. +2Cu 、+K 、-24SO 、-3NO D. +Na 、-3HCO 、-OH 、+2Ca解析:溶液中大量共存的离子必须相互不起反应。
A 中+2Mg 和-OH 能起反应生成↓2)(OH Mg ;B 中+H 和-23CO 、+2Ca 和-23CO 都能起反应;C 中可以;D 中-3HCO 和-OH 、+2Ca 和-OH 都能起反应。
答案:C[例2]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A. 亚硫酸钡与盐酸反应:O H SO Ba H BaSO22232+↑+=+++ B. 少量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NaOH 溶液:--=+32HCO OH COC. 澄清的石灰水跟盐酸反应:O H OH H 2=+-+D. 亚硫酸氢钠溶液与NaOH 溶液反应:O H SO OH HSO 2233+=+---解析: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应注意① 是否符合客观实际;② 应该用化学式表示的(气体、沉淀、水、弱酸、弱碱、氧化物、单质等)是否写对,应该删掉的离子是否删去;③ 是否配平,电子转移是否合理。
据此检查各选项,A 、C 、D 正确。
B 错,因少量的2CO 通入足量的NaOH 溶液中,应生成-23CO 。
正确的写法为:O H CO OH CO 22322+=+-- 答案:B[例3] A 、B 、C 、D 四种可溶性盐,它们的阳离子分别可能是+2Ba、+Ag 、+Na 、+2Cu中的某一种,阴离子分别可能是-3NO 、-24SO 、-Cl 、-23CO 的某一种。
(1)若把四种盐分别溶解于盛有蒸馏水的四支试管中,只有C 盐的溶液呈蓝色。
(2)若向(1)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盐酸,B 盐溶液有沉淀产生,D 盐溶液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
根据(1)、(2)实验事实可推断它们的化学式为:A 、B 、C 、D 。
解析:有关离子的推断问题是离子反应较高层次的题目。
答好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好典型离子的性质。
首先,因A 、B 、C 、D 都是可溶性盐,故+2Ba不能与-24SO 、-23CO 组合;+Ag 只能与-3NO 组合;+2Cu 不能与-23CO 组合。
由(1)可知,C 为铜盐。
由(2)可知,B 盐为3AgNO ;D 盐含-23CO 离子,而-23CO 与+2Ba 、+Ag 、+2Cu 均不能共存,故D 只可能为32CO Na 。
余阳离子为+2Ba,故A 含之;余阴离子为-24SO 、-Cl ,而+2Ba与-24SO 不能共存,故A 只可能是2BaCl 。
因而C 为4CuSO 。
答案:A. 2BaCl B. 3AgNO C. 4CuSO D. 32CO Na[例4]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反应 (2)碳酸钙和盐酸反应(3)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反应 (4)氢氧化钙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5)少量23)(HCO Ca 与足量NaOH 溶液反应 (6)将盐酸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中 解析:(1)O H BaSOSO H OH Ba 244222)(+↓=+ O H BaSO SO H OH Ba 24242222+↓=+++→-+-+ (2)↑++=+22232CO O H CaCl HCl CaCO↑++=+→++22232CO O H Ca H CaCO (3)33NaNO AgCl NaCl AgNO +↓=+↓=+→-+AgCl Cl Ag(4)NaOH CaCO CO Na OH Ca 2)(3322+↓=+↓=+→-+3232CaCO CO Ca(5)属于书写离子方程式的难点问题,即反应物相对量不同时离子方程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