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人才培养模式规划方案
3+1人才培养方案
3+1人才培养方案
3+1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学生在大学学习三年,然后在企业或相关机构实习或工作一年的培养模式。
这种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并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
具体的3+1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在大学学习三年,完成相应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获得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这三年的学习时间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在大学学习期间,学校与企业或相关机构建立实习或工作基地,提供岗位和项目给学生进行实践。
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经验。
3. 学校与企业或相关机构共同制定学生实习或工作的计划,并设立导师制度。
导师将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
4. 学生在实习或工作期间,要接受学校和企业或相关机构的双重考核。
学校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估,而企业或相关机构要对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5. 3+1人才培养方案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实习或工作报酬,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
企业或相关机构也可以从中挖掘和选拔优秀的人才,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总的来说,3+1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1123人才培养计划
1123人才培养计划
一、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高技能人才尤其缺口更大,这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迎接人才需求发生的重大变化,我校制定了“1123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和层次,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目标
1. 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培养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3. 培养一批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贡献的应用型人才。
4. 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三、主要举措
1. 拓宽教育模式,建立本专业与其他专业交叉学习的“学分银行”。
2. 实施拔尖计划,重点培养一批有潜质的优秀学生成为未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骨架。
3. 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园实习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 创新生涯规划指导机制,全面评估和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5. 强化跨专业交流与国际视野提升项目。
这是根据“1123人才培养计划”这个标题自动生成的一个大致框架,需要您自行完善和修改。
1.2.3人才培养方案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特色通过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专业从2007级已开始实现“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并深化课程建设,明确课程要求和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推行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实现理论与应用并举。
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紧跟社会与经济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具备的能力,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包含服装设计与服装工程两个方面的专业培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兼顾两者,不可独立朝一个方向培养。
因此,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走访了多家兄弟院校、与企业领导进行沟通交流,经过认证会议而制定的。
从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已基本掌握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
学生主要学习服装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设计、服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按此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的毕业生属于既懂设计又懂技术的艺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在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营销的企事业单位工作;既有理工科的缜密周全之思维,又有艺术文科的策划设计之能力,恰好满足了服装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采用设计+工程的课程分解来安排专业课程,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又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服装工程的解构能力。
通过理论+实践的课程安排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如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就安排40节理论课时+40节实训课时。
专业基础课中的设计理论与服装工程制造相互渗透,让学生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并特别关注工程技术进步为各类设计带来的全新思路和发展空间。
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创新设计的理念,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艺术创作,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艺术创新及工程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在我院特有的“3+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既三年在学校完成基本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一年在企业进行挂职实习)引导下,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和实习实训环节,集中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35.1%,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新人123培训模式及推动要求介绍
新人培养工作发展历程(2009-2015)
2009-2010
2011-2012
2013-2015
工作内容
✓ 建立基本培训观念,搭 建基本制式培训体系;
✓ 引进先进公司销售技术 (5S),并融入制式课 程。
✓ 以百年队伍特征为依据, ✓ 以同业某公司的教材为
设计推动新人123训练
标准运用;
模式;
✓ 以“机构新人指标竞赛”
17.1
26.4%
24.0
1.6
10 二星机构 8688
大连
5.1% 19.0
9.7% 16.4
16.6%
13.1
1.5
11 二星机构 8635
福建
2.5% 7.9
12.5%
24.9
17.0%
13.5
1.6
12 一星机构 8636
江西
4.4% 15.8
10.6% 18.1
15.0%
11.7
1.5
13 三星机构 8623
32.8
26.2%
23.8
1.8
四星机构 3
8661
陕西
3.5% 11.8
17.0%
34.0
21.9%
19.9
2.6
4
8613
河北
5.0% 18.5
12.1%
24.3
21.5%
19.6
1.4
5
8641
河南
3.9% 13.7
10.0%
17.1
26.4%
24.0
1.6
1
8642
湖北
5.3% 19.8
15.9% 31.8
✓ 建立保障模式落地的一
123人才培养模式规划方案
“123”人才培养模式规划方案“123”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零距离”上岗的建筑施工一线中等技能型人才;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前三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通过近1年顶岗实习获得初步工作经验。
所培养的学生既有较能;第四学期为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第五、六学期为企业实践阶段为突出的专业特长,又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性,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构建基于施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通过近一年顶岗实习及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及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等途径实施工学结合,学生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职业能力的训练。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施工资料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及工程概预算等基本理论,能从事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从事一线管理、生产、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主要就业岗位主要就业岗位:1.建筑工程施工,能够负责贯彻施工组织设计,并对作业班组进行全面交底工作。
次要就业岗位:2.建筑工程造价3.建筑工程测量能够从事工程测量工作。
4.建筑安全管理能够胜任安全管理和监督工作。
5.建筑工程监理能够在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展现场监理工作。
6建筑材料管理能够负责专场材料管理工作。
7建筑质量检测能够胜任工程质量检查工作。
8.建筑资料整理能够从事工程项目预算工作。
,其他就业岗位:木工绘图员市政、路桥、隧道管理架子工钢筋工砌筑工水电工房地产营销员合同管理员混凝土工机械员三、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要求:(一)基础知识要求1、掌握一般民用、工业建筑的构造特点,具有相应的地基与基础、柱、墙等基本知识。
2、掌握小区域施工测量、地形图测绘和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熟练掌握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等仪器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3、掌握施工程序、各主要工程和分部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质量标准及其评定方法。
123人才培养模式规划方案
“123”人才培养模式规划方案“123”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零距离”上岗的建筑施工一线中等技能型人才;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前三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通过近1年顶岗实习获得初步工作经验。
所培养的学生既有较能;第四学期为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第五、六学期为企业实践阶段为突出的专业特长,又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性,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构建基于施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通过近一年顶岗实习及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及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等途径实施工学结合,学生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职业能力的训练。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施工资料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及工程概预算等基本理论,能从事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从事一线管理、生产、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主要就业岗位主要就业岗位:1.建筑工程施工,能够负责贯彻施工组织设计,并对作业班组进行全面交底工作。
次要就业岗位:2.建筑工程造价3.建筑工程测量能够从事工程测量工作。
4.建筑安全管理能够胜任安全管理和监督工作。
5.建筑工程监理能够在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展现场监理工作。
6建筑材料管理能够负责专场材料管理工作。
7建筑质量检测能够胜任工程质量检查工作。
8.建筑资料整理能够从事工程项目预算工作。
,其他就业岗位:木工绘图员市政、路桥、隧道管理架子工钢筋工砌筑工水电工房地产营销员合同管理员混凝土工机械员三、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要求:(一)基础知识要求1、掌握一般民用、工业建筑的构造特点,具有相应的地基与基础、柱、墙等基本知识。
2、掌握小区域施工测量、地形图测绘和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熟练掌握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等仪器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3、掌握施工程序、各主要工程和分部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质量标准及其评定方法。
高职印刷媒体技术专业123“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印刷教育2018.5- 59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与合作企业在共同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订单式、“前店后校”模式、组建职教集团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等。
这些模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企双方的发展,但是当前的这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内容过于单一、企业积极性不高、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区域发展等。
基于以上现状,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借助“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建立了123 “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123“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123“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是订单式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共同组织教学,学生与企业签订学徒订单协议,在读期间接受企业岗位技能培训,学生毕业后不受企业约束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六个学期划分成了1+2+3三个不同的阶段,如表1所示。
第一阶段是通用技能阶段,安排在第1学期,主要安排学习职业素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基础技能。
第二阶段是核心技能阶段,安排在第2、3学期,主要安排专业核心课程和岗位专用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和岗位专用技能。
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任务为教学项目,采取“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完成生产任务,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
第三阶段是工作技能阶段,安排在第4~6学期,在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提升学生岗位综合能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习始终。
表1人才培养模式二、课程体系构建依据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学习内容与实际生产工作的一致性,符合专业技能和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123培养人才
在团队中或部门内部创造学习环境,提供各种有挑战性的学习机会。
4
建立培养机制,创建学习型团队。
能够根据组织的战略需求,明晰组织的竞争能力,以及对人员能力的要求,把握员工个人职业期望和企业业务需求发展间的平衡;
建立可支持员工高效成长和发展的人才机制,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创建学习型团队。
事例:
某个部门经理发现由于职责所限,本部门员工与外界沟通机会不多,沟通能力得不到明显提升。于是,在会议上,他鼓励大家主动发言,当有大型活动时,也要求员工全部参加,这就是“培养人才”的3级表现。
了解下属的优劣势,为他们提供能够发展某项能力的学习机会、安排有针对性的工作任务;
引导下属独立解决某个问题,使其能够对任务的结果承担责任;为下属讲解为何这样做的基本的原理,使其真正懂得应该如何去做;
对下属工作进程的关键节点及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指导关心下属的发展,了解其职业发展的目标和策略、个人的优势和不足,提供咨询和指导;
素质要素名称
培养人才
素质要素类别
综合管理能力
定 义: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考虑员工个人发展目标,提供学习和培训等各种锻炼机会。
级 别
行 为 表 现
1
指导下属工作。
在任务实施方面给下属一定的自由度,并告知其开展工作的细节;
能够向下属及时反馈工作完成情况;
通过指导或示范,为下属提供具体的支持和帮助;
2
有针对性的培养下属。
1230人才工程实施方案
1230人才工程实施方案一、1230人才工程的背景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然而,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制约了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提出了1230人才工程,旨在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推动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实现国家繁荣和富强。
二、1230人才工程的目标1.引进优秀人才: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在国内有领先地位的优秀人才,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人才空白,推动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培养青年人才:通过各种培养计划和项目,培养一批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青年才俊,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3.选拔领军人才:选树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在国内有领军地位的人才,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引领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
4.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大国际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国家的开放发展提供更多的外部智力支持,提升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三、1230人才工程的实施路径1. 完善政策制度:加强人才政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2. 加强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设立各种人才计划和项目、推出各种人才政策和福利、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
3. 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青年才俊。
4. 加大对领军人才的支持力度:设立各种科研项目和基金,加强对领军人才的支持力度,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5. 加大对国际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健全国际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提升国际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更多的优秀外国人才。
四、1230人才工程的保障措施1.政策保障:加强对人才政策的宣传和解释,为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
2.资金保障:建立专门的人才发展资金,加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人才工程的顺利实施。
3. 体制保障: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
1+3人才培养试验项目
1+3人才培养试验项目摘要:1.1+3人才培养试验项目简介2.项目优势与特点3.项目实施流程与阶段4.项目成果与应用5.总结与展望正文:一、1+3人才培养试验项目简介1+3人才培养试验项目是我国教育部门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项目旨在通过一年级到三年级的系统培养,使学生在学术、实践、创新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
项目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发展途径。
二、项目优势与特点1.系统性强:1+3人才培养试验项目从一年级开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四年制培养体系,有利于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
2.实践导向:项目强调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个性化培养:项目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师资雄厚:项目汇集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既有丰富的理论研究经验,也有广泛的实践经验,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5.国际化视野: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实习的机会。
三、项目实施流程与阶段1.一年级:学生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学习基础课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术素养。
2.二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进行实践教学,了解行业动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3.三年级:学生深入专业课程学习,开展课题研究,锻炼创新能力。
同时,学生可选择国内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机会,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4.四年级:学生主要以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形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四、项目成果与应用1.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强。
2.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展示了项目培养的成果。
3.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1+3人才培养试验项目
1+3人才培养试验项目
摘要:
1.项目背景与目的
2.项目内容与实施
3.项目成果与影响
4.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正文:
1.项目背景与目的
1+3 人才培养试验项目是我国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设立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项目旨在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更为全面、深入的专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
2.项目内容与实施
1+3 人才培养试验项目的核心内容是“1+3”模式,即学生在本科阶段完成一个专业的学习后,再选择三个相关专业进行深入学习。
这一模式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在实施过程中,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并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项目成果与影响
自1+3 人才培养试验项目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需求,成为各
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同时,该项目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4.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尽管1+3 人才培养试验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师资力量不足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政府和高校应继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青蓝工程人才培养实施办法附考核评价细则
青蓝工程人才培养实施办法(附考核评价细则)青蓝工程作为培养青年早成才、快成才、成好才的关键工程,2023年制定了《青蓝工程”123〃人才培养实施办法》,为了快速提升了青年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考核,抓好过程监督,力求'师带徒〃取得实效。
愿青年在师傅的带领下能担起重任、加强本领,早日成才,助力中心和公司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目的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公司关于人才强企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加快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熟练的青年职工队伍,营造好学技术、练本领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为中心和公司的十四五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第二章原则第二条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
第三条基于"一年成型、两年成熟、三年成才”采取〃螺旋上升梯次培养"的原则。
第三章内容青蓝工程”123〃培养模式由三个层次组成,分别是第一层次青芽工程,第二层次青苗工程,第三层次青梁工程。
第四条青芽工程,夯实成长根基。
以〃加文化〃建设中优秀青年、职工以及新入职大学生为培养对象。
依托《化验员读本》上册、内部初中级培训资料和中级标准化操作视频等,以师带徒等形式,夯实青年分析检验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
要求严格执行〃青蓝工程”活动方案,并按照考核评价细则严格考察培养对象学习掌握情况。
第五条青苗工程,储蓄成长潜能。
以青芽工程中崭露头角的青年骨干以及进入锻炼期的新入职大学生为培养对象。
依托《化验员读本》下册、内部高级培训资料和高级标准化操作视频等,以各项竞赛(比武)为抓手,提升青年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四懂三会(懂原理、懂性能、懂构造、懂用途、会操作、会维修保养、会排除故障)。
要求严格执行“青蓝工程”活动方案,并按照考核评价细则严格考察培养对象能力提升情况。
第六条青梁工程,加快成才进程。
以第二层次锻炼期脱颖而出的青年为培养对象,分两个序列进行培养。
新入职幼儿教师“123”培训模式的构建
新入职幼儿教师“123”培训模式的构建“123”培训模式,即:一、明确目标;二、掌握技能;三、实践探究。
其主要步骤和具体内容如下:一、明确目标在职前培训中,我们要先明确自己的培训目标,了解培训师的期望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渴望通过培训更好地适应教育现场,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的宝宝模块标准及应用,如何使用教具,以及具备了解学生的能力,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入职后的培训,我们要关注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风格,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完善教学计划。
二、掌握技能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工程训练、线上学习、课程学习等方式来进行。
其中,工程训练是实现教育职业能力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让我们更加接近课堂,更加贴近实际,拥有更多的实战经验。
在线教育也成为了新时代的主要学习渠道,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来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
课程学习包括系统地学习标准化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幼儿教育的基础知识。
以上三种方法应该相互补充,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技能。
三、实践探究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公开课、课程实习、实验、学校活动等方式,进行实践。
这是一种重要的提高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实践中我们可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教育工作的水平。
参加学校内部活动,探究成长关键点,了解如何调整策略和实践,更好地响应教育需求。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的培训,我们可以在完成掌握、明确目标和实践探究三个环节中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成长体系。
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优势,提升幼儿教育工作的综合素质,也可以了解更多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相应职业的竞争力。
这一培训模式可以为人们的职业生涯提供很好的支持,是可以推广使用的成熟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
“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作者:于龙凤安福全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08期摘要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水平的最重要标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就是为了找到适合本校教育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该文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设为例,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中图分类号 G423.07;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28-02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规模和层次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得到各高职院校广泛地关注[1]。
人才培养是一个从培养理念到培养目标,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投入各种有形无形资源要素,最后形成培养结果的系统性过程。
人才培养特色是办学特色的基本体现,办学特色生成与特色发展,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不懈探求,而人才培养模式承载着不同高校的特色性“质量标准”,体现出特色性“核心技术”。
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争创特色是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2]。
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在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背景下,按照教育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思路,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进行了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有效探索,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在专业建设中与同类院校进行交流,使本专业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1 “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是高校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整合学校各类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过程的总和,具体包括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等内容[3]。
财经类专业 “1233”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渊三冤推进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强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袁 深化实验实训管理体制改革袁为
野一核心尧两场景尧三融合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遥 积极建设校内实验实训中心袁 打造专业化的专业群实训基
经营版 2018.09
人力资源>>>
财经类专业“1233”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吴敬茹 申丽坤 渊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61冤
摘要院当前袁社会对财经类应用型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袁而在人才培养却存在着培养质量不高尧培养同质化等问题遥 石家庄财经 职业学院联合企业袁深度合作启动了野1233冶要要要一核心尧两场景尧三对接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袁即以综合能力提升为核心袁通过企 业和学校两个教育场景袁形成三对接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遥 在具体实践中袁通过建立财经类专业集群袁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袁优 化实践教学条件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遥
3.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袁与典型任务融合遥 教学过程基于 工作过程袁对接行业生产过程袁通过对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情境 设计的掌握实现课程单元设计的举一反三院 一确定该课程对应 的典型工作过程袁梳理并列出具体步骤曰二实施对该典型工作过 程的教学化处理袁选择对该典型工作过程进行比较的参照系曰三 依据该参照系确定三个以上的具体工作过程袁按照平行尧递进或 包容的原则设计课程单元遥
1.专业链对接产业链袁与岗位融合:将财经类专业对接现代 商贸服务产业链尧融合专业岗位遥 此外袁随着野互联网+冶时代的 到来袁将野互联网+冶思维渗透到专业建设中袁充分利用大数据尧云 平台尧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袁探索专业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袁 推动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遥
“123”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试行)(09年6月1日)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23”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试行)根据《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工程”建设规划》(鲁中高校字…2008‟17号)和学校的专业设臵、课程建设及其发展需要,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术梯队,特制定本办法。
一、层次第一层次,选拔培养10名左右在本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教学科研成果显著的学术带头人。
第二层次,选拔培养20名左右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年龄不超过45岁)。
第三层次,选拔培养30名左右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副教授年龄不超过40岁,讲师年龄不超过35岁)。
二、选拔条件(一)基本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师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科学发展观,遵纪守法,作风正派,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师德高尚,能较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2.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教学方面:独立系统地讲授过1门以上课程,达到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良好,教学评价成绩优秀。
科研方面:具有本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科研成果较丰硕,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
3.其它身体健康;熟悉一门外语;有较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二)必备条件参加各层次选拔的人员,除需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近五年的教学科研情况还须具备下列各层次条件中的二项。
1.第一层次:学术带头人(1)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排名前三);或获国家级科研奖励1项(排名前五);或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2)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1项;或国家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负责人;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及以上奖励1项(排名前五);或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或主持省级精品课程项目2项;或主持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2个。
(3)独立或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有影响的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3篇学术论著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
1+3培养计划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创新思维是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然而,创新思维并非是天生具备的,而是需要通过培养和发展来提升的。
在“1+3培养计划”中,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首先,通过“1+3培养计划”,可以拓宽思维的边界。
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下,人们常常局限于既定的知识框架中,很难有创新的思考。
而在“1+3培养计划”中,学生将接触到多个学科的知识,不再仅限于某一专业领域。
这样的学习模式能够打破思维的局限,激发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其次,培养创新思维需要注重实践和实践。
在“1+3培养计划”中,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实习、实训和创业等。
这些实践活动将为学生提供实际问题和挑战,促使他们思考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
通过实践,学生将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实践创新的能力。
此外,创新思维的培养还需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接受失败。
在“1+3培养计划”中,学生将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可能会经历失败和挫折。
然而,失败并不意味着终止,反而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接受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韧性,为未来的创新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1+3培养计划”对于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拓宽思维的边界、注重实践和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可以培
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新入职幼儿教师“123”培训模式的构建
新入职幼儿教师“123”培训模式的构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也日渐受到社会的重视。
而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一环,幼儿教师的角色日益凸显。
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往往面临着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为他们构建一套适合的培训模式,以提升其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本文将就新入职幼儿教师“123”培训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导师制培训导师制培训是一种以经验传承为核心的培训模式,通过与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实际工作、观摩教学、师徒互动等方式,帮助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快速融入教育工作,并且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123”培训模式中,应设置专门的导师组,由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老教师担任,他们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导师制培训中,导师需要全程跟踪新教师的工作情况,定期进行指导和评估,发现并及时解决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其不断成长。
这种一对一的培训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新教师建立起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理论知识培训除了实践技能的培训外,新入职幼儿教师还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这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培训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在新入职教师的培训过程中,需要为其提供系统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园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帮助新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提升其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还需要加强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互动教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培训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体系进行,也可以通过专业的研讨会、讲座等形式进行。
这样,不仅可以让新教师快速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团队中,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实践教学锻炼在“123”培训模式中,实践教学锻炼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只有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新入职教师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应变能力。
一融入二自主三模块四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一融入二自主三模块四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一、前言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面宽广,更需要具备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因此,为了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各高校纷纷开始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融入二自主三模块四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二、一融入二自主“一融入二自主”的理念,是指在培养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融入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实践能力。
同时,高校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掌握自己的学习节奏。
三、三模块“三模块”指的是以课程为中心的三大模块,分别是“学科核心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能力模块”和“素质拓展能力模块”。
1. 学科核心能力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是围绕着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以学科核心能力为中心,通过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纵向拓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对相关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2. 综合实践能力模块:在这个模块里,学生将学到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实践,并且学会运用综合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模块可以将实践课程、课外活动、实习实训等综合起来,通过项目式教学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素质。
3. 素质拓展能力模块:通过匹配学生的兴趣与大众素质需求,挖掘学生的潜力,进行素质拓展。
这个模块是为了提高学生“身心面”素质,包括心理健康、体魄健康等各方面,充分锻炼学生的超越自我的品质和能力。
四、四结合“三模块”共同体现了育人的全过程,但想要取得好的培养效果,还需要有系统的教学管理方法。
这里提到“四结合”,指的是教学、管理、评价、实践四个方面的紧密结合。
1. 教学与实践结合学生在学习中融入实践,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2. 管理与教学结合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工作体系化,保障教学质量稳定与提升。
3. 评价与学习结合加强学生评价工作,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帮助他们自我检查,不断提高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人才培养模式规划方案“123”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零距离”上岗的建筑施工一线中等技能型人才;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前三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通过近1年顶岗实习获得初步工作经验。
所培养的学生既有较能;第四学期为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第五、六学期为企业实践阶段为突出的专业特长,又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性,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构建基于施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通过近一年顶岗实习及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及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等途径实施工学结合,学生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职业能力的训练。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施工资料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及工程概预算等基本理论,能从事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从事一线管理、生产、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主要就业岗位主要就业岗位:1.建筑工程施工,能够负责贯彻施工组织设计,并对作业班组进行全面交底工作。
次要就业岗位:2.建筑工程造价3.建筑工程测量能够从事工程测量工作。
4.建筑安全管理能够胜任安全管理和监督工作。
5.建筑工程监理能够在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展现场监理工作。
6建筑材料管理能够负责专场材料管理工作。
7建筑质量检测能够胜任工程质量检查工作。
8.建筑资料整理能够从事工程项目预算工作。
,其他就业岗位:木工绘图员市政、路桥、隧道管理架子工钢筋工砌筑工水电工房地产营销员合同管理员混凝土工机械员三、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要求:(一)基础知识要求1、掌握一般民用、工业建筑的构造特点,具有相应的地基与基础、柱、墙等基本知识。
2、掌握小区域施工测量、地形图测绘和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熟练掌握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等仪器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3、掌握施工程序、各主要工程和分部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质量标准及其评定方法。
4、掌握建筑企业的一般经营管理、项目管理知识和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合同、工程招投标文件及工程预算的编制原理和方法。
5、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名称、规格、性能、质量检验、使用和保管方法,了解新材料的发展趋势。
6掌握工程资料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对单位工程能提出一套完整的竣工资料。
7、了解国内外建筑施工管理、经营和技术的最新动向。
(二)学习、工作能力要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职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及需求排序表1(三)就业应具备的素质1、思想道德方面:加强学生德育工作,以准军事化管理为主要手段,以各种活动为核心内容,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为突破口的学生管理示范效应突出。
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2、文化方面: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3、专业方面:毕业学生具有比较系统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理论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及管理的基本应用技能。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所需专业知识调查表专业知识:土木工程识图、土木工程力学、建筑工程材料、建筑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工程构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清单计价、建筑CAD制图、天正建筑制图、建筑内业资料整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结构、建筑法律法规与案例分析。
4、身心方面:毕业学生具备完成岗位工作的身体素质和正确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的心理素质。
力。
(四)职业资格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职业资格证书中专毕业生要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要过硬,到单位工作,要理论结合实际,要吃得苦,要不断学习考取相关证书。
如:建筑施工员、建筑安全员、建筑材料员、建筑测量员、建筑预算员、建筑资料员、建筑质量员、混凝土工、建筑监理员、建筑试验员、水电施工员、建筑技术管理员、砌筑工、建筑机械操作工、钢筋工、建筑绘图员。
四、实施策略1.形成了分段模式、订单式、项目教学法、以学定教以及“双证制”等多种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
2.强化技能培养,顶岗实习占实践教学的35%;改扩建6个实训室,新建7个实训专室;1个建筑专业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新建15家校外实习基地;完成9门核心课程标准,完成省、市、区精品课程8门建设,编写校本教材7门;制作多媒体课件10门。
3.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培养骨干教师6人;“双师型”素质专业教师达95%以上。
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注重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建设、“名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结构完善合理的专兼职教学队伍。
4.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为建筑企业培训400人/年,下岗职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人/年人。
完善校企合作定出计划,选派教师到企业为其提供技术服务,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达到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与企业联合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吸取了学校模式和企业模式的优点,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有利于人才培养与需求紧密结合,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积极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推行顶岗实习,实现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开放和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
依托泸州市建筑企业,加大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力度。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需要制定和实施“以学定教”模式。
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建立学生顶岗实习联系制度、顶岗实习前的安全教育与安全交底制度,强化顶岗实习过程控制,将教学理论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保证一年顶岗实习的效果。
学生最后一年到建筑企业顶岗实习。
通过与施工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企业的教育教学功能,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有学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完成,保证顶岗实习效果。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场地,做到学习与工作过程一致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取相关职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主要课程在实训场地完成,部分课程在施工现场完成,融“教、学、做”为一体。
一年级20%学生有2-3到周工学结合实习时间,二年级60%学生4-8周工学结合实习,三年级学生100%全部顶岗实习。
教学管理、质量评价、质量监控及保障的制度和运作机制不断优化;全面完成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制度建设;建成专业教学质价与保障体系,工学交替管理一系列文件。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制度。
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工作规范、认真、有效,达到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5.通过此次专业建设,使建筑专业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影响能力等方面效果显着提高,完全满足本专业教学、实训、生产性实习的全部需要,使该专业真正成为本地和省内一流职业教育示范专业。
以“提升素质、历练技能”为核心目标,2012、2013每年将举办测量、CAD制图、钢筋制作及焊接、砌筑、抹灰、镶贴、模板、脚手架等技能月活动及竞赛,以满足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施工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绘图员”等关键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需求。
6.强化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建设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对应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新建水泥实验室2;新建混凝土实验室,室外场地,配套实验设备一套;筹建集料实验室。
改扩建砌体材料实验室、购买配套实验设备1套;能同时完成2个教学班的实验、实训。
完成实训室改建、新建计划,筹备对外服务调研工作。
师资队伍,专业特色,教学改革等。
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要,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规格,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需要;逐步形成专业特色。
7.推行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构建规范、完整、高质量、能满足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定和修改教学大纲,选用或编写符合教学大纲的教材、辅助教材,完成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施工图识读与会审4门课程的特色校本教材编写。
其中公共基础:数学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英语、语文、德育。
专业基础:建筑制图基础、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结构、识图实训、建筑构造实训、施工识务8实行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根据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123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等,确定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选题并组织实施。
实施“任务驱动”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和实际工作过程,以任务或项目的形式设置教学小单元,每一项教学单元就是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或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场地,做到学习与工作过程一致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取相关职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主要课程在实训场地完成,部分课程在施工现场完成,融“教、学、做”为一体。
创建以能力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及社会等部门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重点是创建以能力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的学习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要深入建筑企业等用人单位去参与评价教学质量,加强不足方面的教学,从而反过来可以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
学习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遵循“能力为主、知识辅导;过程为主、结果为辅;应会为主、应知为辅;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确定专业理论与职业能力比重,并结合建筑企业考核标准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要考虑企业专家的评价。
9.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实训管理(1)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进度的安排,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护。
课堂教学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教学计划执行良好,教学秩序稳定,各环节质量标准执行良好。
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备课、课堂讲授、辅导答疑、作业(含实验报告)批改、考核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组织。
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工作规范、认真、高效,并能做到教书育人。
(2)强化实训教学管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保证实训基地有效运行,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相关协议,修订学生实习过程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学生成绩评定考核方法等管理制度文件,建立长效稳定的校企合作运行和管理机制,实现对实习、实训全过程的督导、检查、考核,确保教学质量。
建立建筑工程施工基地的运行机制、生产型实训管理制度、质量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等文件。
严格顶岗实习的管理与考核,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
五.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通过2年建设,明显提高该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