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沈从文的个性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沈从文的个性批评

作者简介:张雪(1987-),吉林松原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摘要:沈从文有着与众不同的批评个性和批评方法,突出的是他能够以发展而不局限的视角和态度对待他所评价的作家、作品,在《沫沫集》的写作中可从其对作家创作进行分期评价、重视作家写作风格的长远发展、超前地认识作家的价值几个方面见出;在批评方法上,沈从文文学批评的话语展开模式表现出了鲜明的“树形”特征,这一点在《沫沫集》的行文方式上表现得很明显。

关键词:沈从文;批评;发展的眼光;《沫沫集》;“树形”批评结构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沈从文作为一位现代文学大师,他的思想、作品在近年来已经得到相当多的关注,他的文学批评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但是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文学观都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学习。而尤为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独立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是独树一帜的,这一观点已为很多人接受。此处仅从补充说明的角度对其批评方法与话语展开模式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作家、作品

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其客观公正性,更在于其能以敏感的、科学的、卓越的批评态度对待作家、作品。

其一,沈从文注重对作家创作进行分期的评价,重视对作家风格的转变、转变前后不同表现的分析与批评。作家的风格是逐渐形成的,在作家的成长过程中,风格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风格甚至会因个人经历、价值观、文学观的变化而改变。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从中国的汉代杨雄对赋的态度到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思想的改变,作家创作方向、价值观念的转变并不罕见。

作家创作风格转变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要求批评家对作家的创作分期进行宏观的把握,对作家作品的全貌有所了解。作家风格的转变往往为许多批评家在进行具体的批评工作时所忽略,不是对作家作品“捧杀”到底,就是对作家作品“一棍子打死”。

与此不同,《沫沫集》中有相当篇幅的文章谈论了作家风格的转变。集中第一篇即为对冯文炳的评论。冯文炳的《竹林故事》、《桃源》所形成的如周作人一般的“清淡朴纳”风格,是深为沈从文认可的,然而沈从文却并不认同冯氏受当时“趣味化”影响而创作的《莫须有先生传》,“把文字转到一个嘲弄意味中发展也很有过,如象在最近一个长篇《莫须有先生传》,把文字发展到不庄重的放肆情形下,是完全失败了的一个创作。”

又如在《论汪静之的》一篇中,沈从文认为汪静之新的诗集《寂寞的国》并没有超越原有的成就,“生活,年龄,虽使作者的诗的

方向有所不同,然而除了新的诗集失去了《蕙的风》在当时的长处以外,作者是不以年龄的增进在作品中获同样进步的”;再如在《论中国创作小说》一篇中也提到,“叶绍钧因为矜持,作风拘束到自己的习惯里,虽还在继续创作,但给人的感动,却无从超越先一时期所得的成功了”,不必一一列举类似的评论,我们就可以看出沈从文所具有的对作家创作的整体性关照。

其二,沈从文对某些作品有着超乎时代局限的预见性。具体讲来,就是沈从文能不为历史条件所限制,看到某些作品超越时代意义的可贵之处,并且能够对作品的生命力做出较为准确的估量。这看似玄妙的能力实际上源于沈从文客观、全面的批评观,源于他不囿于时代潮流的、发展的批评眼光。

在评论沅君和冰心作品的时候,沈从文的态度也是比较鲜明的。虽然沅君的作品能够“以崭新的趣味,兴奋了一代青年人”,在当时也能够展现出超越鲁迅、郁达夫的市场占有量,能给年轻人带来冰心作品所不能带来的惊喜,但就生命力来看,沅君的作品是不如冰心的作品的,因为“《超人》在时代各样趣味下,还是一本适宜于女学生阅读的创作,《卷葹》能给当时的年青人感动,却不如《超人》长久个人感动”。

另外,沈从文发展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作家秉赋对文学发展规律的理解,对作家创作能力的相信上,他时刻对作家更大的成就报以期待。现在看来,沈从文的批评眼光有一种近似伯乐的意味。他似乎知道什么样的作家能够有着更长足的进步,也知道什么样的作

家能够在文学史中“升值”。

虽然沈从文对郁达夫只抒写自己主观感受,只以自己的一小片天地为表现内容不很满意,但沈从文仍然认为郁达夫在以后的创作中能够有新的突破。沈从文相信,“在新的时代开展下,郁达夫为一种激情所影响,或将给我们一个机会加以诚实的敬视。”在保持公正客观态度的基础之上,沈从文的批评甚至有些近乎琐碎。与其说他是在以一个批评家的态度来对待作家、作品,不如说他是在以一个同行甚或是朋友的身份来看待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中作家和作品。但不同于常人之处在于,沈从文并没有因为私人感情的好坏对他的文学批评产生干扰。

1.2“树形”结构的批评特点

“树形”结构这一概念多见于理工学科,在这里仅取其表意,用于概括沈从文批评方法的特点,以更好地认识沈从文独特的批评个性,研究沈从文文论中存在的基本规律。顾名思义,树的结构有干有枝,枝干纵横。而沈从文文论的话语展开方式也有着这样的特征。

首先,沈从文“树形”的文学批评表现在他对作家风格的前后继承和相互关联上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较为清晰的体认。如在《论施蛰存与罗黑芷》一文中,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众多作家与鲁迅的关系进行了概括:王鲁彦分得了鲁迅诙谐的嘲弄这一特点;“许钦文则在其作品中,显现了无数鲁迅所描写过的人物行动语言的轮廓”;罗黑芷与鲁迅忧郁的风格相似;施蛰存在取材和表现内

容上与鲁迅有共同之处。这一段为数不多的文字,却理清了几位作家风格的因成与迥异。且这种情况在《沫沫集》中不是孤例。

另外,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独特之处表现在文论的话语展开方式上。《沫沫集》中的大部分篇章中都有这样的现象:文论的主题或题目是谈论一、两个作家及其作品,开篇却偏偏从另外一个人处引来,而在对题目中的作家、作品进行批评时,往往又蔓衍出另外几位作家,这样的结构甚至是多层的。与绝大多数作家按部就班、条分缕析的评论相比,沈从文的批评更像是在画一株梅或是一棵树,枝枝蔓蔓,形散却神不散。

这样的话语展开有着显而易见的优长。由点及面,散点与各自构成的平面成为一个小小的系统,整篇文论中更包含了多个这样的系统,内含量极大,批评范围极广,这也是小小的《沫沫集》能够涉及中国文学发展史上40多位作家的原因。汪洋恣肆的评论风格表现了沈从文对作家、作品的熟稔,,也表现出了沈从文把握作家、作品状况的游刃有余。由于有着多年编辑报纸、刊物的经验,他对作家、作品的熟悉程度要超过一般的批评家,这也是他能够挥洒自如的主要原因;但这样的组织也有它的短处:天女散花似的评论大大增加了读者的信息接收量,使人应接不暇;批评对象的经常性变换、人称指代的模糊性也常常给读者带来很大疑惑。

注解:

①同上,第160页。

②同上,第17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