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

合集下载

颜色词“红”的发展综述

颜色词“红”的发展综述

颜色词“红”的发展综述作者:杨奉庆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17期摘要:对颜色词的研究可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字修养,在教学中自如运用可为语文教学增色。

汉语颜色词众多,本文从繁多的颜色词中选取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红”作为研究对象,溯本求源,比较辨析随时代而变的词义。

关键词:红颜色词综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颜色词的使用非常广泛。

这些词的使用,不仅为文章增色,也被作者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和内涵。

一、“红”的本义1.《说文》的“红”字释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红,帛赤白色,从糸工声,户工切”。

段注曰:“《春秋释例》曰‘金畏于火,以白入于赤,故南方色红也。

’《论语》曰:‘红紫不以为亵服。

’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朱熹《论语集注》:“红紫,间色不正,且近于妇人女子之服也。

”由此解释可以看出,“红”的造字之初的本义即为一种颜色词,只是它所表示的颜色和现代汉语中的“红”有所不同。

“红”最初表示的是“粉红”,不属于正色,“间色不正”。

而现代汉语中的“红”指称的却不是“粉红”,而是比“粉红”颜色更深的正红色。

现代汉语中的“红”为基本颜色词,而上古汉语的“红”如今日所讲的“粉红”。

根据段注可以推知,在上古汉语中,存在着“赤”和“红”两种颜色。

“赤”和“红”指称的是两种不同且又有关联的颜色。

从人们的日常使用及认知来看,“赤”在使用和认知上,应该比“红”要更加普遍。

2.“赤”与“红”的区别《说文解字》对“赤”字的释义为:“南方色也,从大从火。

凡赤之属皆从赤,昌石切。

”“赤”本为会意字,“从大从火”,即为大火的颜色,也就是大火燃烧时红通通的颜色。

我们现在所讲的“火红”一词,大约就是“赤”字表示的颜色。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赤”字的创造应该是早于“红”字的。

二者表示的意义也有差别,“赤”比“红”的颜色更深,而上古汉语中的“红”指的是在“赤”中加入了白的帛色,颜色应该是比较浅的。

“赤”特指大火的颜色,而“红”从字形上来看,从系工声,所指为丝织品“帛”的颜色。

浅析汉语中“红”颜色及其流变

浅析汉语中“红”颜色及其流变

浅析汉语中“红”颜色及其流变作者:蔺秀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6期摘要:在汉语的颜色词族中,红色词族是文化蕴含最为丰富的一个词族。

古代汉语中表示“红”颜色的主要有:“绛”、“殷”、“朱”、“赤”、“丹”、“红”,这些词语表示“红”的深浅不一,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也略有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朱”、“赤”、“丹”的正色地位被“红”所取代。

关键词:红色;文化内涵:流变作者简介:蔺秀楠(1991-),女,汉,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人,河南师范大学在读本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H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6--01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红色,这种尚红传统自炎帝起就一直延续至今,这也可以从汉语中庞大的红色词族中得到鲜明的印证。

从古至今,这些“红色”被人们赋予了许多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古汉语中各种“红”色比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的第49页“赤”字条目下的解释:“赤,朱,丹,绛,红。

五个字都表示红色,按其由深及浅的不同程度排列,应是绛、朱、赤、丹、红。

”据此,下文也按此顺序分析解释。

[1]“绛”《说文解字》:大赤也。

段注:“大赤者,今俗所谓大红也。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为:深红色。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红”色最深的是绛。

比绛颜色稍浅的是朱。

“朱”《说文解字》:赤心木,松柏属。

段注:朱本木名。

引伸假借为纯赤之字。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朱”为:大红色。

古代王侯用大红色涂门户,所以“朱门”经常作为豪门的代称。

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衣”是红色的公服;古代王侯或朝廷使者乘红漆车,叫“朱轩”、“朱辇”。

可见“朱”多与王侯将向有关,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颜色词。

比朱颜色稍浅的是赤。

“赤”《说文解字》:南方色也。

段注:朱深於赤。

“赤”作为五色之一,是古人心目中的正色,“赤”族也因此而承载上了与王侯显贵、朝廷京城密切相关的文化内涵。

诸如:“赤霄”指帝王所居的京城;京师叫“赤邑”;京畿各县的县尉叫“赤尉”;京师所治县的县令叫“赤令”;中国被称作“赤县神州” 等等。

古代汉语,对外汉语论文选题参考

古代汉语,对外汉语论文选题参考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古汉语又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一:1、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2、苗族民间异术简史:生成与演变3、学思践悟话修养4、王力《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注释商榷5、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基础6、《渑水燕谈录》科举词汇考释7、郭锡良《古代汉语》中古今字被误释为通假字现象指正8、“心折骨惊”与“骨折心惊”9、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10、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11、转折连词“但是”语法化原因的探讨12、“大学”之名与中国近代大学起源考辨13、想象“春天”的不同方式--古典汉诗与现代汉诗“词” 之差异论14、中国语文辞书的分期问题15、“根据”的词汇化及语法化16、古汉语因动用法初探17、常用词“伐”“斫”“砍”的历时演变18、简析《虚字说》19、比较句的演变研究20、蒙古语“猴”词源考21、《论语》同义词辨析22、语言类重要刊物现状分析23、罗多弼:返回古典24、沧浪亭中思兴亡25、中国社科院发布2016年度基础研究重大成果26、鸡年话鸡--论汉英视角下的鸡文化27、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思考28、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注释商兑29、浅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30、王力《古代汉语》疑义四则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二:31、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综述(一)32、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综述(二)33、基于语料库的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34、莫把成语中两个单音词当成双音词35、现代汉语“好(一)个NP”研究综述36、汉民族文化对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研究37、汉语在古代斯里兰卡的传播38、赵撝谦《六书本义》“古今字”探释39、扬弃推进精益求精--张玉金主编《古代汉语》评介40、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41、“良庖岁更刀,割也”句式考辨--兼论古代汉语的判断句42、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中通假字音韵特点研究43、“企”、“业”考释及“企业”成词探源44、词语津梁文化渊薮--《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评介45、略谈古代汉语中“是”的句法功能(下)46、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47、略淡古代汉语中“是”的句法功能(上)48、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49、洛阳方言词语考释5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5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52、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53、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54、“戏”“剧”及其连用关系考释55、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56、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57、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58、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兑十则59、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60、《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三:61、副词“直”的语法化62、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63、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64、赵撝谦《六书本义》“记号”探析65、赵撝谦《六书本义》“六书”辩证66、从《汉语大字典·石部》中收字看中国古代人们的生产与生活67、古代汉语词语注释匡补五则68、“NP+的VP”主谓结构性质的多角度考察69、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70、谈古代汉语词汇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71、《古代汉语》敦煌文献选录献疑72、古代汉语助词的性质探究7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七月》注求疵74、从古代汉语动补结构的衍化看离合词的成因75、古代汉语“何……之V”句式探析76、高师院校开设古代汉语第二课堂的探索77、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78、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79、出土文献之于王力《古代汉语》注解疏证80、“古代汉语”“双改”问卷调查分析与思考81、古代汉语中“之”的意义和用法82、古代汉语合音词研究历史述略与理论辨析83、副词“颇”的来源及其发展84、第十三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征文85、基于人类语言起源的古代汉语语言学价值研究86、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87、王力《古代汉语》古今字注释失误举例88、常用古代汉语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变化89、《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部分抄本句法研究90、构式语法视野下古汉语凝固结构研究91、由“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谈如何理解名词连用--兼与陆希致《例谈古代汉语连用式名词动用》一文商榷92、浅析古代汉语中两种特殊动宾关系93、论古代汉语中“以前”“以后”的应用94、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精彩的游走95、王力《古代汉语》若干词义商榷96、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述评97、《花月痕》代词研究98、从现代汉语复音词反观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现象99、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注释商补100、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问题10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诗律献疑一则102、古代汉语指代词的系统性--以《论语》的指代词系统为例103、王力《古代汉语》文选《史记》注释商榷七则104、古代雄性动物称谓词语历时考察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一:1、以《墨子》为例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2、《马氏文通》中韵律影响句法现象研究3、“道”的文化阐释4、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以《论语》为例5、关于古代汉语绪论的几个问题6、主观化与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双重身份7、从拉丁语到古汉语--汉译《几何原本》卷一“界说”的翻译分析8、诗语、框架与海外经验--张斯桂《使东诗录》浅论9、评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的编排10、当代文学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11、《世说新语》中程度补语的句法和词性研究12、浅析第三人称代词在汉魏以来的发展13、成语、俗语--学习文言文的新途径14、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15、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全球化发展16、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17、古代汉语“远+N”和“N+远”构式的语义与句法历时对比研究18、《论语》同义词辨析19、古诗文吟诵的历史传统与规则要领20、古代汉语字间关系考察--以“薄”与“迫”“箔”“簿”三字关系为例21、粤方言中的文言字词22、浅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23、基于语料库的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24、汉民族文化对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研究25、始于古代日本的汉语翻译文化26、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27、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中通假字音韵特点研究28、浅析“些”的古今用法和变迁29、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3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3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32、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33、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34、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二:3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36、论古典诗词中的“拟形”修辞37、八部古代汉语教材文选比较研究38、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39、《世说新语》名词做状语现象浅析40、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41、八部古代汉语教材通论文字、词汇、语法对比研究42、《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43、从“日”的语音变化看中原与周边民族神话的关系44、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45、现代汉字中不能纳入六书或三书的情况分析46、评唐兰先生的象形一定是独体字说47、关于“形声”名义的理解48、《说文》假借观分析49、现代简化字中古非繁简字关系类型分析50、《异体字整理表》中古非异体字关系类型分析51、同形字与一般假借字的关系52、《说文解字》的学术渊源与创新53、汉字字典部首演变历史54、通假现象的原因及性质55、中学语文教材注释术语“同”和“通”的使用情况56、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57、论成语意义的引申趋势5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59、古汉语述宾结构的语义关系60、古汉语“于”和“於”字比较研究61、古汉语被动句表示方法的疑难问题62、汉字的文化意蕴例说63、古汉语人称代词比较研究64、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65、从《七略》六分发到《隋书·经籍志》四分发的演变66、《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图书分类法的异同67、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志目录出现的原因68、关于伪书定义的思考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三:69、家谱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70、《昭明文选》的体例及其特点71、清代私家藏书兴盛的原因72、《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与子部儒家类的分类区别73、郑珍郑智同父子《说文》研究综述74、莫友芝与影山草堂藏书75、例庶昌与《古逸藏书》76、严可均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7、《诗经》句首语气词的统计及归类78、《诗经》句末语气词的统计及归类79、王念孙的训诂学成就综述80、郑玄的训诂学成就综述81、《颜氏家训》训诂方法述评82、《经义述闻》训诂方法述评83、《汉语大字典》词语误释举例84、《左传》《史记》异文语言浅析85、《世说新语》“某词语”简释86、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87、许慎六书说论评88、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89、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90、“‘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9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9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9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94、形声字起源试论9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96、《说文》省声研究97、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98、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99、通俗文学漫谈100、儒道文学观之比较101、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而绮靡”的逻辑发展10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四:103、知音的审美赏评方法104、试论韩愈的文体革新理论105、白居易诗论与司空图诗论比较106、汉字形体的演变107、明代“真诗在民间”的提出及其影响108、“六书”性质特点109、会意兼形声问题110、假借字与通假字111、古今字与区别字112、古今词义的变化(现象、原因、规律)113、古今代词的比较研究114、汉语重叠词研究115、古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116、词类活用问题研究117、专书词汇研究;专书语法研究118、专书用韵字研究119、方言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研究120、《论语》代词研究121、《诗经》“其”字用法研究122、《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123、陶渊明诗韵部研究124、菏泽方言词汇研究125、古代汉语词语注释匡补五则126、成语文言词义研究127、谈古代汉语词汇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128、古代汉语助词的性质探究129、《论语》宾语前置句的研究130、梅县话派生词研究131、秦汉魏晋时期汉语汉字在古代东北的传播--以高句丽为考察中心132、从古代汉语动补结构的衍化看离合词的成因133、古今字关系探究134、试析《论语》中“之”字的助词用法135、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136、“古代汉语”“双改”问卷调查分析与思考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五:137、浅论成语的存古现象138、古代汉语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39、古代汉语合音词研究历史述略与理论辨析140、基于人类语言起源的古代汉语语言学价值研究141、论古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是时”142、论古汉语变义复词14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论的汉语表达系统144、古汉语“也、矣、乎”等词的基本功能是表示语气145、《东轩笔录》双音形容词分析研究146、浅析宁化客家方言名词后缀“子”147、古代汉语量词“两”研究148、从汉语之特质反思中国当代文学149、常用古代汉语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变化150、《水经注》介词研究151、构式语法视野下古汉语凝固结构研究152、中古汉语选择复句研究153、武汉方言中濒危俗成语例释154、系统功能语言学观照下的中英古典诗歌研究155、浅析古代汉语中两种特殊动宾关系156、论古代汉语中“以前”“以后”的应用157、《世说新语》倾向性分析158、先秦复音词研究综述--兼谈《孙子兵法》的合成复音词159、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精彩的游走160、音韵学知识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作用161、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述评162、《元曲选》宾白感叹句研究163、从现代汉语复音词反观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现象164、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问题165、指人联合式名词的语素序列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166、古代汉语指代词的系统性--以《论语》的指代词系统为例167、唐宋仿古文言中的第一人称考察168、论咸宁方言词汇的特色169、王力《古代汉语》文选《史记》注释商榷七则170、关于中国古文字与日语汉字词词义关联的研究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1、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存现句偏误分析及研究2、对外汉语文化传播中的茶文化传播研究3、汉语有标条件复句的应用研究述评4、浅谈汉语作为二语的分级读物的编写5、新时期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6、面向初、中级使用者的外向型汉英词典检索方法新探究7、“起来”的语法化和习得过程的关系分析8、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及对策9、越南留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运用偏误分析10、关于编写针对蒙古国学生汉语语音教材的建议11、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探析12、对外汉语中的汉英双宾句句法结构对比分析13、现代汉语同义单双音节副词的语频和共现探究14、国情文化视域下我国对外人文交流的现状与反思--基于孔子学院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比较研究15、从会话含义理论看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会话编写16、汉语教材中“什么”否定用法的编写建议17、对“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汉语类图书“走出去”的思考18、“中国梦”指引下的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传播19、论来华医学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20、汉语国际传播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21、蒙古国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22、俄罗斯对外语言传播策略启示23、汉语二语者写作中的高频动词使用研究24、中西茶文化差异对茶叶翻译方法的影响分析25、跨文化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26、对蒙古国学生汉语声母韵母教学的切要、偏误分析及习得顺序27、东南亚留学生汉语写作的调查与分析28、初高中年级留学生习得汉语反语的偏误研究29、改革拼音规则利于入境游发展30、从类型学看东南亚学生汉语结果补语习得--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31、大数据视角下的汉语驱动学习研究32、汉日马文化意象对比研究初探--以成语、谚语为分析对象33、网络语言中汉语拼音文字的使用及其规范化问题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二:34、论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渗透--以惯用语为例35、基于语境视角下的科学共同体学术传播语言选择36、从偏旁部首的含义看对外汉语同义词辨析37、“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语言文化对外传播特点浅析38、跨文化交际理论下对中国菜名翻译的研究39、留学生初级阶段汉语学习偏误浅析--量词运用40、语法教学的新思路--《三一语法》读后41、现代汉字的象形特点与现实意义42、汉语虚拟位移建构的认知机制研究43、《现代汉语词典》单音词编纂问题刍议44、湖南汉语国际推广现状与策略研究45、初级阶段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及策略46、韩国零基础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及教学策略探讨47、概数助词“来”的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探析48、汉语国际教育视阈下中国国情以及“敏感话题”的对外阐释49、双语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50、中外社交礼仪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51、影响字母词语汉化的因素及研究现状52、意大利华人青少年汉语语言态度及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以米兰ZAPPA高中为例53、现代汉语“不用说”的构式研究54、汉语不对称现象类型及其成因的潜显阐释55、基于语料库的“罢了”“而已”语篇功能比较分析56、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态势及有关思考57、探究非语言行为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的作用58、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融合问题研究59、基于翻转课堂的对外汉语学习平台的设计60、对外汉语出版物的海外传播困境及对策61、对外汉语儿童分级阅读研究62、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课堂互动模式研究63、对外汉语课堂沉默现象的非个体因素研究64、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研究65、对外汉语综合教材中的文化词语研究66、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补充材料选取研究67、对外汉语课堂互动中教师反馈语的礼貌策略研究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三:68、对外汉语教材中成语英译问题分析及对策69、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70、基于网站构建和运营视角的对外汉语网站分析71、基于课堂观察的对外汉语课堂交际性量化研究72、对外汉语课堂纠错反馈有效性研究73、对外汉语初级教材语法项目选取及编排研究74、论网络教学资源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应用价值75、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口语课中的文化因素研究76、论对外汉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性77、对外汉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课堂行为比较研究78、对外汉语综合教材中的汉语文化词语研究79、试论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师的作用80、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文化炫耀现象研究81、论对外汉语培训师的角色转换82、中韩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版块的对比研究83、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多维释义模式研究84、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的话语标记语编写设计研究85、韩国初级汉语综合课堂中流行文化引用策略研究86、对外汉语中的多方位语言输入87、对外汉语学科的性质和特征88、浅析对外汉语中华才艺书法课程的学科定位问题89、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红楼梦》90、中小学生书面语表达中的语体转换分析91、母语者和留学生汉字变形部件的认同对比研究92、基于语料库的单一动词句法框架研究及二语习得考察93、二语学习者词汇的理解性知识和产出性知识实证性研究94、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字课中的渗透95、“一带一路”战略下汉语对外传播的SWOT分析96、对外汉语课堂留学生中性行为分析97、外国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98、韩国留学生“了”学习得的中介语分析99、现代汉语“了”字句学习偏误分析及对策100、汉语成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四:101、汉语委婉语的用语特征102、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对比103、汉语数词的文化蕴义104、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105、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06、论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编写107、试析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中的一些文化误差108、跨文化交际与肢体语言109、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110、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111、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心理研究112、学习动机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113、论社会礼貌原则的民族性114、中外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115、中西文化差异在词汇内涵中的体现116、中外文化禁忌语比较117、中西方姓名宗法与宗教信仰异同118、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与语用失误119、从十二生肖中看中外文化对比及翻译策略120、中西文化视野下的汉英广告语比较121、从楹联艺术看中韩文化交流122、从古代瓷器看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123、外国学生汉语听力偏误分析124、汉语和英语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125、汉语和英语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126、汉语何英语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127、汉语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128、汉语和韩语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129、汉语和韩语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130、汉语和汉语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131、汉韩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132、“太”作程度补语时的特征分析133、从认知角度看虚词“与”的语法化134、现代汉语外来词的规范化。

描写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词语

描写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词语

描写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词语黄:杏黄、土黄、梨黄、橘黄、橙黄、柠檬黄、金黄、米黄、嫩黄、淡黄。

红:品红、紫红、桃红、朱红、赤红、银红,殷红,绯红,深红,火红,暗红,鲜红,艳红,亮红,粉红,米红,棕红,浅红,血红,淡红。

蓝:天蓝、淡蓝、青蓝、亮蓝、湛蓝、海蓝。

绿:新绿,翠绿,嫩绿,浅绿,深绿,青绿,葱绿,黄绿,暗绿,明绿,亮绿,鲜绿,草绿,墨绿,水绿,油绿。

黑:墨黑、油黑。

葡萄紫枣红苹果绿橘黄柠檬黄柚黄桃红橄榄绿苹果青海蓝色草绿色花红色柳绿色油黑色墨黑色杏黄色桃红色湛蓝色藏青色灰白色朱红色赤红色黄白色(如人的皮肤)白花花绿油油黑黝黝蓝幽幽蓝湛湛黑漆漆红彤彤绿油油黄澄澄红彤彤红艳艳黑乎乎黑洞洞白皑皑白花花绿莹莹金灿灿红艳艳白蒙蒙黑糊糊黑油油灰溜溜灰蒙蒙绿森森青幽幽绿森森红殷殷红艳艳黄灿灿绿茸茸绿茵茵白嫩嫩白生生碧澄澄蓝晶晶蓝盈盈紫盈盈白茫茫红通通金亮亮绿茵茵黑压压粉扑扑黑生生翠绿鹅黄天蓝血红米白丹紫火红桔红湖绿草绿红:绛、朱、赤、丹、赫、绯、彤白:素黑:淄、黯、黛、褐(黄黑色)青:绀青、苍、碧、绿“青、苍、碧、绿、”五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形容词,表示颜色。

但在古代汉语中是有区别的。

“青”古代和现代都表示“蓝色”,“苍”的本义是“草色”,表示“深蓝色”或“深绿色”,程度最深,“碧”的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表示“浅蓝色”或“浅绿色”,这三个词本来是有区别的,有时也可以混用。

如青天又叫苍天,青草也叫做碧草,青苔也叫做苍苔。

“绿色”和“青色”意义相差较远,混用的较少。

“蓝”在上古汉语中只作为“蓼蓝”的意思,是名词花红柳绿红红的花,绿绿的柳条。

形容颜色鲜艳纷繁花花绿绿原指花草树木鲜艳多彩;形容颜色鲜明多彩花里胡哨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

也比喻浮华而不实在。

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

形容着力描写。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五彩缤纷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

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概念隐喻研究

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概念隐喻研究

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概念隐喻研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颜色词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隐喻的研究对于理解汉语词汇的语义特点和构建具有丰富内涵的语言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揭示颜色词在汉语中的语义特点,为进一步探讨汉语词汇的演变规律和语言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本文将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概念隐喻进行梳理和分类,明确各类颜色词所涉及的概念隐喻类型。

其次通过对具体颜色词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揭示颜色词在汉语中的语义特点和功能。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探讨颜色词概念隐喻的形成机制,以期为其他类似词汇的研究提供借鉴。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颜色词概念隐喻差异,以期为促进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颜色的认知和运用越来越丰富。

在汉语中颜色词作为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然而颜色词在语言学领域尚处于较为薄弱的地位,对其概念隐喻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深入研究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概念隐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从理论角度来看,研究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有助于揭示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

颜色词作为一种视觉词汇,其语义往往与人们的视觉感知紧密相关。

通过对颜色词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人们在理解和表达颜色时的心理过程和思维方式,从而为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其次从实践角度来看,研究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概念隐喻对于提高汉语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颜色词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颜色词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通过对颜色词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可以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策略,有助于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此外研究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概念隐喻还对于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具有积极作用。

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

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

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作者:张潇逸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3期摘要: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或多或少的颜色词,这些颜色词也是语言中一种个性鲜明的语言成分。

汉语的颜色词与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自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在古代语言中的作用,领会其象征意义。

比较而言,在古代颜色词中,红色词是汉民族最常用的颜色词。

在古代,“红义类”颜色有好几个,如“赤、朱、丹、殷、红、绯”等,它们在古代汉语所起的作用及其文化含义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在这里,我们主要就汉民族古代汉语中表红颜色词进行探讨。

关键词:颜色词;红义类;指代;象征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或多或少的颜色词,这些颜色词也是语言中一种个性鲜明的语言成分。

我国古代表颜色的词形成比较早,我们知道,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在甲骨文字中已经有了一些后世的颜色词,如白、赤、青、黄等。

汉语的颜色词形象色彩鲜明,共同构成了汉语中表现力极强的丰富的颜色词系统。

从科学的定义来说,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

由于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及教育和科技的相对落后,在我国文化中,颜色的生成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它的发展受到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较大影响。

在先秦,颜色词就已经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

所以我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其意义具有多元化特征。

下面我们具体讨论一下汉民族最常用并且最喜欢用的颜色--红色。

红色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追求,自古为人崇尚。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讲,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因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

中华初祖在祭祈巫舞的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就自然地产生了。

古人还认为“至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感到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令人振奋,因而对代表太阳的红色产生了特别亲切的感情。

【毕业论文选题】古代汉语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古代汉语论文选题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现在唯一一个文化传承还没断绝的国度,其语言文化传承经过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分为古汉语和现代语两种。

古汉语又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下面是由学术堂整理收集的古代汉语论文选题,希望为各位带来帮助。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一:1、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2、苗族民间异术简史:生成与演变3、学思践悟话修养4、王力《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注释商榷5、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基础6、《渑水燕谈录》科举词汇考释7、郭锡良《古代汉语》中古今字被误释为通假字现象指正8、“心折骨惊”与“骨折心惊”9、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10、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11、转折连词“但是”语法化原因的探讨12、“大学”之名与中国近代大学起源考辨13、想象“春天”的不同方式--古典汉诗与现代汉诗“词” 之差异论14、中国语文辞书的分期问题15、“根据”的词汇化及语法化116、古汉语因动用法初探17、常用词“伐”“斫”“砍”的历时演变18、简析《虚字说》19、比较句的演变研究20、蒙古语“猴”词源考21、《论语》同义词辨析22、语言类重要刊物现状分析23、罗多弼:返回古典24、沧浪亭中思兴亡25、中国社科院发布2016年度基础研究重大成果26、鸡年话鸡--论汉英视角下的鸡文化27、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思考28、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注释商兑29、浅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30、王力《古代汉语》疑义四则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二:31、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综述(一)32、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综述(二)33、基于语料库的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34、莫把成语中两个单音词当成双音词35、现代汉语“好(一)个NP”研究综述36、汉民族文化对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研究37、汉语在古代斯里兰卡的传播38、赵撝谦《六书本义》“古今字”探释39、扬弃推进精益求精--张玉金主编《古代汉语》评介240、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41、“良庖岁更刀,割也”句式考辨--兼论古代汉语的判断句42、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中通假字音韵特点研究43、“企”、“业”考释及“企业”成词探源44、词语津梁文化渊薮--《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评介45、略谈古代汉语中“是”的句法功能(下)46、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47、略淡古代汉语中“是”的句法功能(上)48、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49、洛阳方言词语考释5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5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52、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53、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54、“戏”“剧”及其连用关系考释55、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56、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57、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58、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兑十则59、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60、《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三:61、副词“直”的语法化62、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63、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364、赵撝谦《六书本义》“记号”探析65、赵撝谦《六书本义》“六书”辩证66、从《汉语大字典·石部》中收字看中国古代人们的生产与生活67、古代汉语词语注释匡补五则68、“NP+的VP”主谓结构性质的多角度考察69、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70、谈古代汉语词汇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71、《古代汉语》敦煌文献选录献疑72、古代汉语助词的性质探究7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七月》注求疵74、从古代汉语动补结构的衍化看离合词的成因75、古代汉语“何……之V”句式探析76、高师院校开设古代汉语第二课堂的探索77、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78、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79、出土文献之于王力《古代汉语》注解疏证80、“古代汉语”“双改”问卷调查分析与思考81、古代汉语中“之”的意义和用法82、古代汉语合音词研究历史述略与理论辨析83、副词“颇”的来源及其发展84、第十三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征文85、基于人类语言起源的古代汉语语言学价值研究86、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87、王力《古代汉语》古今字注释失误举例88、常用古代汉语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变化89、《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部分抄本句法研究490、构式语法视野下古汉语凝固结构研究91、由“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谈如何理解名词连用--兼与陆希致《例谈古代汉语连用式名词动用》一文商榷92、浅析古代汉语中两种特殊动宾关系93、论古代汉语中“以前”“以后”的应用94、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精彩的游走95、王力《古代汉语》若干词义商榷96、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述评97、《花月痕》代词研究98、从现代汉语复音词反观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现象99、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注释商补100、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问题10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诗律献疑一则102、古代汉语指代词的系统性--以《论语》的指代词系统为例103、王力《古代汉语》文选《史记》注释商榷七则104、古代雄性动物称谓词语历时考察5。

色彩词的文化内涵事迹材料

色彩词的文化内涵事迹材料

色彩词的文化内涵事迹材料色彩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用色彩词来形容事物,以达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目的。

色彩词不仅仅是对颜色的简单描绘,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有关色彩词文化内涵的事迹材料:1.中国红:中国红是中国传统的代表色彩,象征着中国的繁荣和伟大。

它经常被用来形容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意志。

例如,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红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

2.金色:金色在多个文化中都代表着财富、权力和荣耀。

在古埃及文化中,金色象征着太阳神的力量和统治权。

在现代社会,金色常常用来形容成功人士和富有阶层。

例如,当一位企业家取得突破性的成功时,媒体可能会形容他们是金子般的人物。

3.绿色:绿色在自然界中代表着生命、希望和平静。

在不同的文化中,绿色还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绿色常常被用来形容嫉妒和不安。

而在中国文化中,绿色代表着春天和新生。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人们会赏花踏青,享受绿色生活。

4.蓝色:蓝色是一种冷静和安静的颜色,常被用来形容宁静、思考和深度。

在西方文化中,蓝色也是忧郁、悲伤的象征,例如“蓝调音乐”代表着忧伤的情感。

然而,在东方文化中,蓝色一般代表着稳重和坚定。

比如中国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形容后辈超过前辈的情况。

5.黑色:黑色在不同的文化中带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黑色通常象征着悲伤、丧失和死亡。

但在东方文化中,黑色多被看作是成熟、稳重和庄重的象征。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端庄、稳重的成年人经常喜欢穿着黑色的服装。

这些例子只是其中一部分,不同文化对于色彩词的理解和运用会有所不同,因此色彩词的文化内涵也是多元且丰富的。

通过使用色彩词,人们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描绘事物,并同时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颜色文言文

颜色文言文

颜色文言文
红,乃火之色也。

火光熊熊,炽热如血,是一种充满激情和力量的颜色。

在古代,红常被视为吉祥喜庆之色,常用于庆贺婚礼、新春佳节等喜庆场合。

红色还象征着勇敢和奋斗,激发人们的热情和斗志。

黄,乃土之色也。

黄色明亮温暖,宛如阳光洒落大地,给人以温馨和愉悦的感觉。

古人常用黄色来描绘丰收的田野和金色的稻穗,寓意着富饶和幸福。

黄色也是知识和智慧的象征,如同成熟的稻谷一样,黄色代表着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的积累。

蓝,乃水之色也。

蓝色清澈而宁静,如同湖泊和海洋的广袤蓝天,给人以宁静和安抚的感觉。

蓝色也象征着智慧和理性,如同深邃的海洋一样,蓝色代表着广阔和深沉的智慧。

同时,蓝色还寓意着坚持和希望,如同海洋中的航标一样,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绿,乃木之色也。

绿色鲜活而生机盎然,宛如茂密的森林和嫩绿的春笋,给人以活力和希望的感觉。

古人常用绿色来描绘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寓意着生命和成长。

绿色也象征着健康和平和,如同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样,绿色代表着健康和平和的生活态度。

白,乃金属之色也。

白色纯洁而明亮,如同洁白的云朵和雪花,给人以纯净和清新的感觉。

白色在古代是一种庄重和高贵的颜色,常用于婚礼和祭祀等重要场合。

白色也象征着纯洁和真实,代表着无私和清白的品质。

黑,乃水之色也。

黑色深沉而神秘,如同夜幕降临和深邃的湖水,给人以庄重和神秘的感觉。

黑色在古代是一种庄严和权威的颜色,常用
于正式场合和仪式。

黑色也象征着力量和坚定,如同黑夜中闪耀的星星一样,黑色代表着坚定和勇敢的决心。

上古汉语“红”的语义场研究及其历时演变

上古汉语“红”的语义场研究及其历时演变


上古 汉语 “ ”的语义 场 :丹 、朱 、赤 、赭 、 红
彤、 绛 、红 、绀 、j 帧、缎

《 文 》 : “ , 巴 越 之 赤 石 也 。 ”本 义 为 红 说 丹
色 矿 石 ,可 作 染 料 。后 引 申 为 赤 色 、 大 红 色 , 《 雅 ・ 广 释 时 相 比 ,表 颜 色 的用 例 有 所 减 少 ,但 修 饰 范 围 更 为 宽 泛 ,
察,我们发现 ,上古时与 “ ”相关 的词共有 1 个:丹、 红 O
朱 、赤 、赭 、彤 、绛 、红 、绀 、颊 、鲰 。

丹 青 ”等 。在 句 式 上 则 多 为 “ + 词 ” ,如 “ 画 者 , 丹 名 凡 丹 质 ” ( 《 礼 ・乡射 礼 》 )。 值 得 注 意 的是 , “ 桓 宫 仪 丹 楹 ” ( 《 传 ・ 公二 十三 年 》 )中 “ ”形 式 上 虽 为 主 左 庄 丹 语 ,但 意 义上 却 为 宾语 , 处介 宾 结构 中。 至 东 汉 , “ ”多 以人 名 或 地 名 、水 名 出现 , 与 先 秦 丹
由 上 述 的 例 证 可 以 看 出 , 表 示 “ 诉 ” 义 的 “白 ” 告
产 生 于 西 汉 时 期 , 在 中 古 和 唐 宋 时 期 的 出土 文 献 和 佛 经 译 [1 伽斯那. 1] 百喻 经 [] 南京:金陵书画社,18 . M. M 91
杂 M. 06 文 中得 到 了运 用 和 发 展 。 元 明 清 时 期 受 到 语 言 内外 因素 的‘ [2 立人 . 宝藏 经 [】 北京 : 团 结 出版 社 ,2 0 . 1】
者 相 同级 别 的人 当 中 。
三 、结语
【] 8方一新,王云路. 中古汉语读本 []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 ,2 0. M. 06

描写颜色词语

描写颜色词语

描写颜色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红:红色;朱红;粉红色;梅红;玫瑰红;桃红;樱桃红;桔红色;石榴红;枣红色;莲红色;浅莲红;豆红;辣椒红;高梁红;芙蓉红;胭脂红;鲑鱼红;玳瑁红;海螺红;宝石红;玛瑙红;珊瑚红;金红;铁红;铁锈红;铬红;砖红;土红;紫红(酒红);深紫红;棕红;暗红;鲜红;绯红;米红;深红;淡红;墨绛红;暗绛红;浅绛红。

品红、紫红、桃红、朱红、赤红、银红、殷红、绯红、深红、火红、暗红、鲜红、艳红、亮红、粉红、米红、棕红、浅红、血红、淡红。

蓝:靛青;蓝色;天蓝、蔚蓝;月光蓝;海洋蓝;海蓝;湖蓝;深湖蓝;中湖蓝;冰雪蓝;孔雀蓝;宝石蓝;粉末蓝;藏蓝;海军蓝;宝蓝;墨蓝;紫蓝;浅紫蓝;青蓝;深灰蓝;深蓝;鲜蓝;中蓝;浅蓝;淡蓝;亮蓝;湛蓝;海蓝。

蓝:绿色;豆绿;深豆绿;橄榄绿;茶绿;葱绿;苹果绿;森林蓝;苔藓蓝;草地蓝;灰湖绿;水晶蓝;玉绿;石绿;吉石绿;孔雀绿;墨绿;墨玉蓝;深绿;暗绿;青绿;碧绿;蓝绿;黄绿;灰绿;褐绿;中绿;浅绿;淡绿。

新绿、翠绿、嫩绿、浅绿、深绿、青绿、葱绿、黄绿、暗绿、明绿、亮绿、鲜绿、草绿、墨绿、水绿。

黄:橙色;黄色;深桔黄;浅桔黄;柠檬黄;玉米黄;橄榄黄;稻草黄;芥末黄;杏黄;蛋黄;藤黄;象牙黄;日光黄;土黄;砂黄;金黄;深黄;棕黄;青黄;灰黄;米黄;嫩黄;鲜黄;鹅黄;中黄;浅黄;淡黄。

杏黄、土黄、梨黄、橘黄、橙黄、金黄、米黄、嫩黄、淡黄。

紫:紫色;紫罗兰色;紫水晶色;葡萄紫;茄皮紫;玫瑰紫;丁香紫;墨紫;绛紫;亮青色;乌紫;蓝紫;鲜紫;披头士;深紫;淡紫;淡白紫。

灰:灰色;银灰色;炭灰色;烟灰;雾灰;黑灰。

黑:黑色;炭黑;暗黑;漆黑;墨黑;油黑。

白:白色;象牙白;牡蛎白;珍珠白;玉石白;银白;羊毛白;乳白;米白;雪白;灰白;纯白;本白;粉红白;浅紫白。

杂色:金色;银色;青古铜色;青莲;雪青;驼色;米色;卡其色;奶油色;豆沙色;水晶色;荧光色;彩虹色;棕色;茶褐;淡褐;咖啡;琥珀色。

11十上下义词、类义词

11十上下义词、类义词

十古代汉语的上下义词和类义词一、上下义词的性质上下义词是上义词和下义词形成的词义聚合,也叫上下位词、类属词。

上义词和下义词是相对而言的。

如果甲乙两个概念,甲概念是上位概念,即外延范围大的概念(或叫类概念),乙概念是下位概念,即外延范围小的概念(或叫属概念),乙概念的外延被甲概念包含,那么甲乙两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上下位关系,也叫类属关系。

表达甲概念的词叫上位词,表达乙概念的词叫下位词。

从词义的角度说,上位词是上义词,下位词是下义词。

例如,“学生”相对于“小学生”是上义词,“小学生”相对于“学生”是下义词,“学生”和“小学生”就形成一个上下义词聚。

一个上义词可以有不同的下义词。

例如:军种——陆军海军空军学校一一小学中学大学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家畜一一牛马羊驴骡子猪狗兔子面食一一馒头包子油饼面条水饺花卷烧饼二、上下义词的特点一个上义词最少应有两个下义词。

否则就失去作为上义词的资格。

有的上义词包含的下义词可能很多,如“动物”作为上义词,表示各种动物名称的词都是它的下义词。

一个词相对于甲词是上义词,相对于乙词可能又是下义词。

因此,不同层次的上下义词可以形成一个具有层级结构的链条。

除了链条的两端,每一个词相对于它的上义词是下义词,相对于它的下义词又是上义词。

例如:人——工人——电工车一—汽车——轿车食物——面食——面条——方便面工具——农具——犁——双铧犁乐器——弦乐器——提琴——小提琴植物——树——杨树——毛白杨动物——野兽——豹子——金钱豹生物——动物——昆虫——蚂蚁——白蚁三、古代训释与上下义词的关系阅读《说文》等古代训诂著作,我们要注意它们的训释方式与上下义词的关系。

下面以《说文》训释为例。

《说文》训释有两种主要的方式:1.被释词=区别性义素+指称义素荤,臭菜也。

习,数飞也。

扑,小击也。

痼,久病也。

顾,还视也。

响,应声(回声)也。

这些训释中,上位词:菜飞击病视声下位词:荤习扑痼顾响可见,这种训释即:下位词=区别性义素+上位词2.被释词=指称义素+区别性义素菜,草之可食者。

古汉语基本颜色词研究

古汉语基本颜色词研究

古汉语基本颜色词研究摘要:颜色词是语言中用来描写事物各种色彩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汉语颜色词的特点、颜色词与社会文化等几个角度对汉语颜色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剖析。

关键词:汉语颜色词特点社会文化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所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也就是语言与语言之外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诸如语言与文字、哲学、宗教、艺术、经济等学科的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系统中凝聚着所有文化的成果,保存着一切文化信息,因此,我们有可能通过语言来了解、认识和分析各种文化现象。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思想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在语言里反映出来,汉语颜色词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意义,通过对这一类词的研究,可以为我们展现几千年中国社会多姿多彩的面貌。

一、汉语颜色词的特点(一)构成方式灵活多样。

汉语颜色词在数量上极为丰富,构成方式也灵活多样,可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颜色词作不同的分类。

例如,Berlin和Kay的颜色范畴化理论认为所有语言都有2~11个基本颜色词,可以据此将汉语颜色词分为基本颜色词和非基本颜色词;刘均杰先生从词源角度出发将汉语颜色词分为纯颜色词、物体颜色词、物纯颜色词(物体颜色词跟纯颜色词的组合)、纯颜色词的生动形式四类;詹人凤先生则将颜色词分为基本颜色词和非基本颜色词两大类,非基本颜色词中又分为程度颜色词、实物颜色词、派生式颜色词三种;叶军把颜色词分为具体颜色词(包括基本颜色词和普通颜色词)和抽象颜色词(包括联想抽象颜色词及知觉抽象颜色词)两个大类。

(二)数量众多,分类细致。

古汉语中颜色词的数量多,分类详细。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颜色词也以这种形式作详细区分。

这是与人类早期思维较少抽象与概括能力相关的,所以人们在定义和区分事物时往往非常具体。

有些物质的每种色彩都用一个词来表示。

如《说文》中:“瑕”,玉小赤也;“玖”,石之次玉黑色者;“碧”,石之青美者;“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词语的差别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词语的差别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词语的差别
一、“绛、朱、赤、丹、红”的区别
“绛、朱、赤、丹、红”五个词都表示红色,按其由深到浅的不同程度排列,“绛”的程度最深,《说文》:“绛,大赤也。

”本义是:“深红色”。

“朱”的程度其次,《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

”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

“丹”本义是“辰砂,朱砂”,后表示“红色,赤色”。

“红”的程度最浅,《说文》:“红,帛赤白色也。

”本义是:“粉红色。

”到后来,“红”和“赤”没有区别。

二、“青、苍、碧、绿、蓝”的区别
“青、苍、碧、绿、蓝”五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形容词,表示颜色。

但在古代汉语中是有区别的。

“青”古代和现代都表示“蓝色”,“苍”的本义是“草色”,表示“深蓝色”或“深绿色”,程度最深,“碧”的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表示“浅蓝色”或“浅绿色”,这三个词本来是有区别的,有时也可以混用。

如青天又叫苍天,青草也叫做碧草,青苔也叫做苍苔。

“绿色”和“青色”意义相差较远,混用的较少。

“蓝”在上古汉语中只作为“蓼蓝”的意思,是名词,后来才
具有“蓝色”的意思。

表示颜色的词语

表示颜色的词语

火黑桃黑绯黑陈黑朱黑嫣黑通黑枣黑酒黑素黑之阳早格格创做碧绿果绿青绿湖绿朱绿深绿老绿葱绿草绿翠绿橙黄金黄橘黄老黄湛蓝靛蓝天蓝朱蓝碧蓝海蓝拆素裹绿草如茵青梅竹马黄袍加身蓝田死玉紫气东去灰心丧气碧波万顷漆乌一团桃黑柳绿柳绿花黑山青火绿青黄没有交万紫千黑心灰意热葱翠如濯黑山乌火阳秋黑雪传波黑叶黑黑绿绿仄步青云杳如黄鹤荜路蓝缕黄万紫千黑花黑柳绿青出于蓝姚黄魏紫橙黄桔绿戴有颜色的词汇语:桃黑柳绿、万紫千黑、青黑黑黑、乌黑明显、绿意盎然、绿树成阳、素车黑马、万古少青、漆乌一团、灯黑酒绿、里黑耳赤、青山绿火、黑纸乌字、青黄没有交金灿灿、黄澄澄、绿莹莹、黑彤彤、黑素素、黑通通、黑茫茫、乌乎乎、乌压压鹅黄、乳黑、湖蓝、枣黑、洁黑、火黑、梨黄、孔雀蓝、柠檬黄、象牙黑、苹果绿14.表示颜色多的成语:五彩绮丽、五光十色、万紫千黑、绮丽多彩、色彩斑斓乌】字成语乌里透黑乌黑明显乌没有溜秋乌灯瞎火乌咕隆咚乌黑颠倒乌云压乡指乌讲黑月乌风下漆乌一团颠倒乌黑殽杂乌黑黑山乌火黑日乌夜昏天乌天粉黑黛乌天昏天乌起早摸乌一团漆乌【黑】字成语赤脚起家黑云苍狗黑日降天黑日衣绣黑衣卿相黑头如新光阳似箭完好无缺数黑论黄乌黑明显黑里透黑黑眉赤眼黑里书籍死黑衣秀士鹤收苍髯鹤收皤然黑山乌火黑日乌夜粉黑黛乌仄黑无端瑕没有掩瑜黑日干梦黑头偕老黑没有呲咧黑头齐眉惨黑无力月黑风浑齿黑唇黑没有黑之冤净黑无瑕阳秋黑雪恶叉黑好赤心黑舌黄童老人颠倒乌黑殽杂乌黑心怀叵测唇黑齿黑实相明黑重冤莫黑一浑两黑一贫两黑指乌讲黑一身浑黑青黑黑黑半文半黑没有分黑黑【黑】字成语黑拆素裹黑颜苦命黑花绿叶黑没有棱登黑男绿女黑情绿意黑黑绿绿黑豆相思黑紫夺朱赤子之心赤心黑舌赤心毒舌赤贫如洗赤日炎炎赤舌烧乡赤绳系脚赤体上阵赤天千里赤胆忠心朱紫相夺朱唇玉里朱唇皓齿朱楼碧瓦朱楼绮户里黑耳赤唇黑齿黑灯黑酒绿大黑大绿纷黑骇绿老黑娇绿青黑黑黑黑黑绿绿桃黑柳绿忧黑惨绿近朱者赤纡朱拖紫纡朱怀金传波黑叶黑眉赤眼万紫千黑黑里透黑万紫千黑乌里透黑柳绿花黑齿黑唇黑金无脚赤近朱者赤黑紫夺朱【绿】字成语绿肥黑肥绿叶成荫绿衣使者绿林佳汉绿草如茵绿火青山绿荫如盖柳绿花黑黑花绿叶黑男绿女黑情绿意黑黑绿绿视丹如绿橙黄桔绿大黑大绿灯黑酒绿纷黑骇绿黑黑绿绿花黑柳绿老黑娇绿山青火绿油光碧绿桃黑柳绿忧黑惨绿【青】字成语青梅竹马青黄没有交青云曲上青出于蓝青州进行青蝇吊客青黑黑黑青里獠牙山青火绿山青火碧青山绿火青史留名青灯黄卷青梅煮酒仄步青云绿火青山功标青史黄卷青灯名看重史炉火杂青冬夏少青四季少青万古少青【黄】字成语黄袍加身黄粱一梦黄钟大吕黄卷青灯黄花早节黄粱好梦黄讲凶日黄童老人黄心孺子黄雀伺蝉黄旗紫盖青黄没有交姚黄魏紫里黄肌肥橙黄桔绿飞黄腾达杳如黄鹤一抔黄土一枕黄粱碧降黄泉紫冠黄旗疑心雌黄数黑论黄人老珠黄【蓝】字成语蓝田死玉荜路蓝缕青出于蓝【紫】字成语紫气东去紫冠黄旗万紫千黑万紫千黑黑紫夺朱朱紫上夺黄旗紫盖姚黄魏紫纡朱拖紫【灰】字成语灰心丧气灰没有溜拾灰飞烟灭灰头土脸心灰意热槁木死灰万念俱灰心如死灰黄:杏黄、土黄、梨黄、橘黄、橙黄、柠檬黄、金黄、米黄、老黄、浓黄. 黑:品黑、紫黑、桃黑、朱黑、赤黑、银黑,殷黑,绯黑,深黑,火黑,暗黑,陈黑, 素黑,明黑,粉黑,米黑,棕黑,浅黑,血黑,浓黑. 蓝:天蓝、浓蓝、青蓝、明蓝、湛蓝、海蓝. 绿:新绿,翠绿,老绿,浅绿,深绿,青绿,葱绿,黄绿,暗绿,明绿,明绿,陈绿,草绿,朱绿,火绿,油绿. 乌:朱乌、油乌.葡萄紫枣黑苹果绿橘黄柠檬黄柚黄桃黑橄榄绿苹果青海蓝色草绿色花红色柳绿色油乌色朱乌色杏黄色桃红色湛蓝色躲青色灰红色朱红色赤红色黄红色(如人的皮肤)黑花花绿油油乌黝黝蓝幽幽蓝湛湛乌漆漆黑彤彤绿油油黄澄澄黑彤彤黑素素乌乎乎乌洞洞黑皑皑黑花花绿莹莹金灿灿黑素素黑受受乌糊糊乌油油灰溜溜灰受受绿森森青幽幽绿森森黑殷殷黑素素黄灿灿绿茸茸绿茵茵黑老老黑死死碧澄澄蓝晶晶蓝盈盈紫盈盈黑茫茫黑通通金明明绿茵茵乌压压粉扑扑乌死死翠绿鹅黄天蓝血黑米黑丹紫火黑桔黑湖绿草绿黑:绛、朱、赤、丹、赫、绯、彤黑:素乌:淄、黯、黛、褐(黄乌色)青:绀青、苍、碧、绿“青、苍、碧、绿、”五个词汇正在新颖汉语中皆是形容词汇,表示颜色.但是正在古代汉语中是有区别的.“青”古代战新颖皆表示“蓝色”,“苍”的转义是“草色”,表示“深蓝色”或者“深绿色”,程度最深,“碧”的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表示“浅蓝色”或者“浅绿色”,那三个词汇本本是有区别的,偶尔也不妨混用.如青天又喊彼苍,青草也喊干碧草,青苔也喊干苍苔.“绿色”战“青色”意义出入较近,混用的较少.“蓝”正在上古汉语中只动做“蓼蓝”的意义,是名词汇。

古代汉语色彩词的特点

古代汉语色彩词的特点

古代汉语色彩词的特点
古代汉语色彩词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古代汉语色彩词没有形容词的语法性质,它们的变化与名词的变化相同。

2.古代汉语色彩词的意义范围广泛,不仅仅限于表示颜色,还可以表示性
质、情绪等。

3.古代汉语色彩词的数量较少,而且大多数都有古今转换的问题。

4.古代汉语色彩词的使用习惯较为复杂,有时要根据上下文判断其具体意
义。

总之,古代汉语色彩词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是古代汉语语言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描写颜色词语大全

描写颜色词语大全

描写颜色词语大全黄:杏黄、土黄、梨黄、橘黄、橙黄、柠檬黄、金黄、米黄、嫩黄、淡黄。

红:品红、紫红、桃红、朱红、赤红、银红,殷红,绯红,深红,火红,暗红,鲜红,艳红,亮红,粉红,米红,棕红,浅红,血红,淡红。

蓝:天蓝、淡蓝、青蓝、亮蓝、湛蓝、海蓝。

蓝:新绿,翠绿,嫩绿,浅绿,深绿,青绿,葱绿,黄绿,暗绿,明绿,亮绿,鲜绿,草绿,墨绿,水绿,油绿。

白:墨黑、油黑。

葡萄紫枣红苹果绿橘黄柠檬黄柚黄桃红橄榄绿苹果青海蓝色草绿色花红色柳绿色油黑色墨黑色杏黄色桃红色湛蓝色藏青色灰白色朱红色赤红色黄白色(如人的皮肤)白花花绿油油黑黝黝蓝幽幽蓝湛湛黑漆漆红彤彤绿油油黄澄澄红彤彤红艳艳黑乎乎黑洞洞白皑皑白花花绿莹莹金灿灿红艳艳白蒙蒙黑糊糊黑油油灰溜溜灰蒙蒙绿森森青幽幽绿森森红殷殷红艳艳黄灿灿绿茸茸绿茵茵白嫩嫩白生生碧澄澄蓝晶晶蓝盈盈紫盈盈白茫茫红通通金亮亮绿茵茵黑压压粉扑扑黑生生翠绿鹅黄天蓝血红米白丹紫火红桔红湖绿草绿红:绛、朱、赤、丹、赫、绯、彤白:素黑:淄、黯、黛、褐(黄黑色)青:绀青、苍、碧、绿“青、苍、碧、绿、”五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形容词,表示颜色。

但在古代汉语中是有区别的。

“青”古代和现代都则表示“蓝色”,“苍”的本义就是“草色”,则表示“深蓝色”或“深绿色”,程度最深,“碧”的本义就是“青绿色的玉石”,则表示“浅蓝色”或“浅绿色”,这三个词本来就是有区别的,有时也可以混用。

例如青天又叫做苍天,青草也叫作碧草,青苔也叫作苍苔。

“绿色”和“青色”意义相差较远,混用的较少。

“蓝”在上古汉语中只作为“蓼蓝”的意思,是名词。

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万紫千红、五彩缤纷、五光十色、花红柳绿、五彩斑斓、青红皂白、绿草如茵、黑白分明、绚丽多彩、灯红酒绿、花花绿绿、红装素裹、绿肥红瘦、阳春白雪、青黄不接、白山黑水、漆黑一团、黄旗紫盖、浮翠流丹、姚黄魏紫、红飞翠舞、花里胡哨描绘花朵颜色的词语: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万紫千红花红柳绿翠色欲流古色古香姹紫嫣红橙黄桔绿五光十色灯红酒绿青红皂白绿水青山五彩缤纷光彩夺目黑里透红黑白分明黑不溜秋漆黑一团粉白黛黑一团漆黑白璧无瑕数白论黄黑白分明白里透红红装素裹红花绿叶红不棱登红情绿意红红绿绿红紫夺朱大红大绿纷红骇绿嫩红娇绿青红皂白桃红柳绿愁红惨绿青出于蓝四季长青黄卷青灯黄花晚节黄旗紫盖姹紫嫣红万紫千红红紫夺朱灰不滚偷碧波万顷山青水碧苍松翠柏望采纳五彩缤纷——五彩:各种颜色;缤纷:多样交叠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张潇逸 河北衡水二中摘要: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或多或少的颜色词,这些颜色词也是语言中一种个性鲜明的语言成分。

汉语的颜色词与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自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在古代语言中的作用,领会其象征意义。

比较而言,在古代颜色词中,红色词是汉民族最常用的颜色词。

在古代,“红义类”颜色有好几个,如“赤、朱、丹、殷、红、绯”等,它们在古代汉语所起的作用及其文化含义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在这里,我们主要就汉民族古代汉语中表红颜色词进行探讨。

关键词:颜色词;红义类;指代;象征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或多或少的颜色词,这些颜色词也是语言中一种个性鲜明的语言成分。

我国古代表颜色的词形成比较早,我们知道,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字。

而在甲骨文字中已经有了一些后世的颜色词,如白、赤、青、黄等。

汉语的颜色词形象色彩鲜明,共同构成了汉语中表现力极强的丰富的颜色词系统。

从科学的定义来说,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

由于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及教育和科技的相对落后,在我国文化中,颜色的生成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它的发展受到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较大影响。

在先秦,颜色词就已经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

所以我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其意义具有多元化特征。

下面我们具体讨论一下汉民族最常用并且最喜欢用的颜色--红色。

红色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追求,自古为人崇尚。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讲,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因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

中华初祖在祭祈巫舞的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就自然地产生了。

古人还认为“至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感到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令人振奋,因而对代表太阳的红色产生了特别亲切的感情。

可见颜色的象征意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约定俗成的,它体现出热烈、积极的心理功能。

在古代,表示“红义类”颜色词语有“赤、朱、丹”等。

这些在古代较为常用,而它们在古代汉语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尤其值得探索。

一、红义类颜色词试举及探悉汉语的颜色词结构形式多样,形象色彩鲜明,共同构成了汉语中纷繁复杂而表现力极强的颜色词系统。

这种颜色词系统不仅可以描绘缤纷多彩的色彩世界,还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出现过如下表红颜色的词,“赤、朱、丹、殷、绛、红、绯”。

左民安在他的著作《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中按照它们由浅及深的不同程度做了如下排列:“红、绯、丹、赤、朱、绛、殷”。

下面我们从六书的角度并且结合色彩程度归类试举探悉:“红、绯、绛”均是形声字,以“丝”作形符,特指丝的颜色。

可见,汉语颜色词的来源与“丝”这种民族工艺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红”的形旁说明表红的颜色与中国古代丝染纺织业密切相关,可见红色源于纺织业阶段。

“红”,形声,以“丝”作形符,“工”作声符,本义浅红色的帛,后泛指红色。

《说文解字》“红,帛赤白色。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引申义代指或简称某些与红色有关的东西。

“绯”,形声,以“丝”作形符,“非”作声符。

字义:红色。

如:绯红。

《说文新附》:“帛赤字也,从系,非声”。

“绛”,形声,以“丝”作形符,“将”作声符。

本义:大红色。

《说文解字》:“大赤也,从系,将声。

”再看会意字“丹”和“赤”:“丹”,会意,由井的变体和“、”组合,井指矿井,“、”像一点火,指朱砂,意从矿井里开采出来的朱砂。

本义朱砂,朱砂是红的,引申为红色,如丹枫、丹青。

习惯以红色象征忠诚,所以“丹”引申为“赤诚”。

“赤”,会意,由大火组成,本义是大火。

大火是红色,故“赤”引申为红色。

《说文解字》:“赤,南施也。

从大从火”。

南方朝阳,所以说红色为“南方色”。

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火者南方之行,故赤为南方之色。

从大者,言大明也。

”“赤”色不是赤的本义,但在古代文献中赤字却总是表示红色,这是赤的引申义,大火色,古代的赤色就是今之朱红色,比大红色稍浅淡。

如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岸土赤而壁立”。

又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经大火焚烧后的地方,一切将不复存在。

所以古人把一无所有或空无尽物称为“赤”,如《韩非子·十过》:“晋国大旱,赤地千里”。

“朱”,指事字,《说文解字》:“朱,赤心木,松柏属。

9394从木,一在其中。

”可见朱的本义是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木,朱字用来指颜色是指比较鲜艳的那种即大红色,古代称为“正红”,又称朱红。

在所有颜色中,红、黄、蓝、白、黑五色为正色,其它为间色,各种红色中又以“朱”为正色。

“朱”还在古代汉语中作为姓氏,传说中这源于图腾崇拜(赤心木图腾)①,远古人民将自己称为“朱族”,姓氏即为“朱”。

朱姓是由地名、邑名演变而来。

据史书记载,周代封高阳氏后裔于“邾”这个地方,其子孙就以邑名为氏,只不过是把“邾”字右边的偏旁去掉,变成不带右挂耳的“朱”字。

“朱”字还可以用来形容人的面色和面容,如“朱颜”一词本来指红润的面貌。

宋玉《招魂》:“美人既醉,容颜酡些”。

“殷”,本是会意兼形声,本义震动,音“yin ”。

同音假借为“yan ”,赤黑色,例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

除上述列举之外,我国古代汉语中还有“粉红色”,它是红色的一种变异,可以将其视为红色的一种应合或复归。

在中国文化中,粉红色又叫桃花色。

唐代诗人崔护写下“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以桃花与女人相比,究其根由,是女子为修饰自己而施用粉红色胭脂,脸色白中透红,可与美丽的桃花相比之故。

上面,我们就“红义类”颜色词分别试举探悉,从中可以发现,“赤”、“红”、“朱”是三个涵义深广并且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那么它们三个比较,有什么不同么?《礼记.月令》“驾赤马骝”,孔疏“色浅曰赤,色深曰朱”,也泛指红色,要区别的粉红、桃红都是赤白间色。

到唐代“红”才是大红的意思。

故《论语》中有“红紫不以为亵服”,就因为“红”近“赤”才不作居家衣服。

二、“红义类”颜色词在古代汉语中的的指代作用颜色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代作用。

指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来代替事物,这始于唐代。

从借代方式上看,这是以特征代事物的借代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形式以前不多见,而在唐诗宋词中比较常见。

我们列举表红颜色词的指代作用。

“红”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主要是代指或简称某些与红色有关的东西。

如李贺的诗《南山田中行》:“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冷红”代花。

王琦注:“冷红谓花也,以其开于秋露之中,故曰冷红。

”又如他的《春归昌谷》:“细绿及团红,当路杂啼笑。

”“团红”代花。

王琦注:“细绿,树草之叶,团红则其花也。

”这两句诗中,都是运用了“红”颜色来代替“花”的借代形式,李贺在其诗歌中运用借代使得诗歌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生动鲜明,使诗歌具有广泛的想象空间②。

唐、宋诗词还有许多以表示颜色的词语来代替事物这种借代形式的运用情况。

如:唐代诗人李商隐《赠荷花》:“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翠减红衰”中“翠”是代叶,“红”是代花。

又如柳永《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绿”代叶,“红”代花。

这些例句,都运用颜色词来代替事物,并且用红色代称“花”。

“红”又可称“红绫”等织物,如杨汝士的《贺筵占赠营妓》“一曲高歌红一疋,两头娘子谢夫人”,“红”即代红绫。

也可以代称用红绫,红布或红纸包裹之礼物,如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那其间才受你说媒红,方吃你谢亲酒。

”此外,“红”还可以代“美人”,形成“红颜”,如薛昭蕴的《浣溪纱》:“倾国倾城恨有余,几多红泪沾姑芳”。

红泪,即美人的眼泪。

这里还有一段美丽感人的故事:“三国时期,魏文王曹丕所钟爱的美人薛灵云,在听说自己就要和父母告别入宫的消息后就泪流不止,到登车上路时,就用玉石制作的唾液壶相当于现在的痰盂接住泪水。

她的泪水一滴滴落到壶中,壶立刻变为红色。

到了京城后,壶中的泪水已经凝结在一起,犹如鲜血一般。

后人因此就把女子的眼泪称为‘红泪’。

”③“红”除代“美人”外还指喜庆、美满诸类之事起关键作用的人。

“媒红”就是为男女之间的婚姻牵线搭桥之人,如《西厢记》中的红娘。

中国传统京剧剧目《拷红》中的红字,指的就是红娘。

上面,我们着重讨论了“红”一词的指代作用,可以发现,在古代汉语中,“红”可以作为单独的颜色词去指代或简称某些与红有关的东西,如前面提到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赠荷花》:“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红”代花。

杨汝士的《贺筵占赠营妓》“一曲高歌红一疋,两头娘子谢夫人”,“红”即代红绫。

但更多的则是“红”作为词素与表特征、修饰的词联合构成的双音节词,如李贺的诗《南山田中行》:“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冷红”代花。

又如他的《春归昌谷》:“细绿及团红,当路杂啼笑。

”“团红”代花。

这样更丰富了红的意象,客观上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三、“红义类”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含义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颜色词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我们来看红义类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着很大的差异。

颜色象征意义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从根本上讲,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是基于过去原始、落后的科学、教育状况而形成的,所以颜色的象征意义有一些神交流秘化特征。

“丹”引申为红色,习惯以红色象征忠诚,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粉红色(桃色)可以象征女性,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在红义类颜色词中,“朱”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在古人眼里,朱红色是代表着尊贵和权威的。

用朱红色漆成的门,称为“朱户”,是古代帝王赏赐有功大臣或诸侯的九种物品,即所谓的“九锡”之一。

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多漆成朱红色,以表示尊贵,所以人们多称豪门为“朱门”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说。

“朱轩”是指古代王侯或朝廷使者所乘的红漆轮,称为“朱轮”。

《汉书·杨敞传》说杨恽家族兴盛的时候,光是乘坐朱轮车的人就有十位之多。

可见坐朱轮车也是身份显贵的象征。

在古代,衣服的颜色也是代表身份和等级的一种标记。

上古以朱红为尊,红色的礼服称为朱衣,是专门给皇帝祭祀时穿的,后来也用作大臣的祭服。

中古以后以黄色为尊,黄色成为皇帝服饰的专用色,而红色则成为朝臣的服色,如唐宋是四品,五品官员的礼服为绯红色也称朱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