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论有道德价值的行为

合集下载

两种平行的价值:道德价值与非道德价值——如何理解康德道德哲学的规范性

两种平行的价值:道德价值与非道德价值——如何理解康德道德哲学的规范性
W ANG Ya n — q i u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P h i l o s o p h y , P e k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n g 1 0 0 8 7 1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I n Ka n t ’ S mo r a l p h i l o s o p h y.a mo r a l v a l u e c o me s f r o m t h e a c t wh i c h a mo t i v a t i o n i s a d u t y wh i l e a n o n — mo r a l v a l u e c o me s ro f m t h e a c t wh i c h a mo t i v a t i o n i s a d e s i r e .Th e s e t w o k i n d s o f mo t i v a t i o n a r e q u i t e d i f f e r e n t ,b u t t h e y a l wa y s e x i s t i n t h e s a me a c t 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he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t h e s e t w o k i n d s o f mo t i v a t i o n i s a k e y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n o r ma t i v i t y i n Ka n t ’ s mo r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t h e t a s k r e q u i r e s p e o p l e t o r e t u r n Ka n t ’ S t h e o — r y o f h u ma n n a t u r e:On l y l i v i n g w i t h t h e h i g h e s t h u ma n n a t u r e s u p p o s e d t o o u g h t t o b e,h e i s i n a r e a l mo r l a r f e e d o m

对康德的评价

对康德的评价

对康德的评价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对哲学和道德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的思想体系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康德革命”,他的评价在学术界广泛存在争议。

本文将对康德的思想进行评价,探讨他的贡献和限制。

首先,康德的哲学思想在伦理学和认识论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伦理学方面,康德提出了“德行的目的论”,强调道德行为的自律性和普遍性。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以理性的原则为基础,而不是基于欲望和情感。

这一观点引发了对道德普遍性的深入思考,对伦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康德的认识论思想以其“先验知识”的理论而闻名。

他认为,我们的认知能力不仅仅是通过经验获得的,还有一部分知识是先验的,是基于我们的认识结构和理性的。

这一观点对于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了后续哲学家对认识的本质和限制的深入探讨。

其次,康德的思想对于道德和政治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提出了“人人作为目的而不是工具”的原则,强调每个人都应被视为具有尊严和自主性的个体。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人权理论和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此外,康德的批判哲学对于解决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对于纯粹理性的界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于知识的可能性和限制进行了严谨的分析。

他的批判哲学不仅仅关注知识的问题,还关注伦理、美学和宗教等领域的问题,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

然而,康德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首先,他的道德理论强调普遍性和自律性,但对于道德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指导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

这导致了对康德道德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使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受到了质疑。

其次,康德的先验知识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哲学家认为,我们的认知能力并不仅仅依赖于理性,而是受到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这些批评认为康德的先验知识理论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

康德的四大原则

康德的四大原则

康德的四大原则康德的四大原则:普遍性、目的性、自由性和公正性,是康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伦理学和道德哲学领域,也贯穿于康德对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思考。

下面我们将依次介绍这四大原则,并探讨它们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重要性。

普遍性原则是康德哲学中的基石之一。

它要求我们的行为和判断应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性和适用性。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个人的好恶或私利来决定我们的行为。

相反,我们需要考虑到我们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并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来决定我们的行为。

这种普遍性原则不仅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理性思考的基础。

目的性原则强调我们的行为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目的。

康德认为,我们的行为应该是有目的的,而不是基于盲目的欲望或冲动。

我们应该根据理性和道德的准则来决定我们的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通过追求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目标,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对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第三,自由性原则是康德哲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康德认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和自主性,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判断来决定我们的行动。

自由并不意味着无限制的行为,而是指我们能够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自主选择我们的行为。

自由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行动之前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并根据道德准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公正性原则是康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公正性要求我们对待他人应当公正、平等和尊重。

康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目的自身,而不是作为他人目的的手段。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尊严,并遵循公正的原则来对待他人。

公正性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只有遵循公正的原则,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和国际秩序。

康德的四大原则不仅是康德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准则。

遵循这些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道德和伦理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这些原则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我们能够成为更加理性、自由和公正的人。

康德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

康德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

康德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康德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康德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他提出了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的概念。

自然法则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规律,而道德法则是指人类行为应当遵守的规范。

以下将详细探讨康德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

一、康德自然法则1. 定义康德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律,这些规律被称为自然法则。

这些规律不受人类意志的影响,而是由于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性质而存在。

2. 特点康德认为,自然法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客观性:自然法则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影响,它们是客观存在的。

(2)必然性:自然法则具有必然性,即在特定条件下必定发生。

(3)普遍性:自然法则适用于所有物质实体,无论其大小、形状、颜色等特点如何不同。

3. 应用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常会利用已知的自然法则来解释自然现象。

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就是自然法则的一种体现,它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领域。

二、康德道德法则1. 定义康德认为,人类行为应当遵守一些规范,这些规范被称为道德法则。

道德法则与自然法则不同,它们是人类社会中人们自主制定的。

2. 特点康德认为,道德法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观性:道德法则是由人类社会中的人们自主制定的,因此具有主观性。

(2)普遍性:道德法则适用于所有人类行为,无论其发生在何时何地。

(3)理性性:道德法则应当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并受到理智思考和判断的影响。

3. 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根据道德法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面对某些伦理问题时,我们通常会根据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三、康德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之间的关系1. 区别康德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自然法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不受人类意志的影响;而道德法则是人类社会中人们自主制定的规范,具有主观性。

2. 联系尽管康德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联系。

首先,它们都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人类行为。

康德: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墓碑铭文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后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我在礼仪认知教学中也喜欢经常引用这句话为结束语,觉得是升华,是点睛之笔。

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荫道上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是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

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

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致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

这就是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仆人拉普。

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

”是的,而且这还是一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

康德毕生既没有过远离故土的经历,也没有过结婚生子的愿望。

他只知道日复一日地沿袭着自己的时间表,简直像一部最精确可靠的机器。

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的康德的一天是这样进行的:五时康德起床,穿着睡衣去书房,先喝两杯淡茶,再吸一斗香烟。

七时康德去教室上课。

课后他又换上睡衣回到书房看书。

十三时康德再次更衣,与朋友共进午餐。

饭后十三时三十分,康德便踏上那条被后人称为“哲学家之路”的小道,哲学家开始散步了……康德的私宅是在校任教后不久才买下的,共两层。

书房里摆着两张普通的书桌,墙上挂着一幅卢梭的画像。

康德的私人书籍并不多,各种书加起来也不过五百本。

正是在这种朴素、单调的环境下,康德度过了他平凡、刻板的一生。

名誉、权力、利益、爱情……,世人渴求的一切都与他终身无缘。

海涅甚至下结论说:康德没有什么生平可言。

康德的政治思想

康德的政治思想

康德的政治‎思想(一)康德的伦理‎思想1 .伦理思想是‎康德政治学‎说的基础。

康德的伦理‎学浸渗了1‎8世纪的启‎蒙精神,高扬近代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旗‎帜,批判封建主‎义。

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 18 世纪的启蒙‎学说。

康德的政治‎学说基本上‎是其伦理原‎则的引申和‎发挥。

2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说的核心‎思想。

人的行为要‎有道德价值‎,一定是为义‎务而实行的‎。

这种义务就‎是按作为绝‎对命令的道‎德法则行事‎,不问目的和‎效果,只问该行为‎所依据的原‎则,即为义务而‎尽义务。

按道德法则‎行事的意志‎就是“善良意志”。

道德法则可‎以归结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

”“道德法则”涉及的仅仅‎是形式而不‎问特殊的具‎体内容。

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他的存在自‎身即是目的‎,不需要任何‎物或人赋予‎他目的。

每个人不应‎把自己作为‎手段,也不应把其‎他有理性的‎人作为手段‎,而应该作为‎目的,这是道德法‎则的绝对要‎求。

道德法则是‎“绝对命令”,人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道德法则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人为自‎己立的法则‎,人们服从道‎德法则是“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

人们都服从‎道德法则,培养“善良意志”,人类最终会‎实现一种“目的王国”。

在“目的王国”中,由“绝对命令”统治着,每个人都把‎自己和他人‎作为目的的‎本身,而不是手段‎。

每个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服从者‎,他制定道德‎法则,又服从道德‎法则,大家的目标‎和谐一致。

3 .评价。

康德关于“道德法则”、“人是目的”等思想,与法国启蒙‎学者关于人‎权、自由、平等和理性‎王国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启‎蒙色彩。

他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主张人的自‎律、自主和自由‎,这种尊重人‎及人的权列‎的思想也构‎成了近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康德哲学的三个问题

康德哲学的三个问题

康德哲学的三个问题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康德是德国最杰出的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西方哲学史上的许多开创者。

在康德的哲学中,有三个最重要的主题:人的存在,自由的行为,以及普世的原理。

在了解这三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康德哲学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康德所倡导的“主权自身批判”思想,他指出,唯一不会被反驳的原理不存在,因此他强调了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性以及思维的可破坏性。

在此基础上,康德的哲学研究了人的存在、自由的行为以及世界的普遍规律。

首先,康德哲学明确了人存在的本质,康德提出人类存在具有同理性,仅仅出于纯推理,就能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种看法是通过纯粹的理性思维得出的,也就是所谓的“主体性”,这就是康德哲学有关人类存在本质的认识。

其次,要研究自由的行为,康德建立了一种"道德哲学",这种哲学是通过探讨一个价值体系和一套原则(也就是康德的"道德法则")来检验行为的有效性,康德的"道德法则"是通过探究人类自身的价值系统,推导出"有无自由的价值行为"而得出的。

康德的"道德法则"包括"公正的行为原则"、"社会正义原则"以及"自然规律原则"。

最后,康德在普世的原理上建立了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更强调对各类事物施以统一的规范力量,以限定因其特点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

这一方法论限定了各种不同情况时人们理性思维的形式、限定了证据来支持其有效性、限定了合理性活动之间形成的共同联系。

这样,康德的普世原理设定了一个共同的思维框架,以及相应的现实参考标准,便于人们对真理的无止境追求。

总的来说,康德哲学所要探索的有关人类存在、自由行为以及普世原理的三个问题,让西方哲学探索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影响了当代哲学史上许多其它重要的哲学家们。

康德论道德的起源-2019年文档

康德论道德的起源-2019年文档

康德论道德的起源在康德的眼中,人之根本在于理性,人应该有一种超越于感性幸福的对于德性的追求。

在这种追求中,人把人本身当作目的,并且人因此获得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感性经验中的欲求,在康德看来,源于人的本能,并且属于现象界。

在这个自然现象界中,人之行动规则受自然因果律的支配,从而不具有自由,表现为一种机械的反应模式。

在这种本能的表现中,人与他物无异,也不具有尊严和价值,因为,在其中,人受他律的影响,并没有一种理性的自律性,没有发挥人之根本的理性的能动性,不能按照理性自身的法则行事。

对于伊壁鸠鲁的幸福观,康德持彻底的批判态度。

因为,在幸福的追求中,人之根本的理性也是道德理性,未能发挥作用。

人的尊严就体现在按理性的法则行事。

而人如若一直努力使自己的意志能够与理性法则相一致,也就是一种道德性。

这种道德性,完全没有任何经验现象的内容,纯然出自理性自身。

康德十分明确的反对在经验中寻找道德的根基,那只不过是缘木求鱼,从根本上,还会败坏道德,甚至是消除道德的存在。

因为,道德法则是理性对自身的绝对命令,表现为一种定言命令,而经验领域中的一切都是假言命令,道德的行为仅仅是为了另外的目的。

在这里,道德成了一种手段,来获得其他的目的。

一、理性为自身订立道德法则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的一个根本观点是:人是有理性的,而且人的理性会为人自身建立法则,不仅仅是知性知识的法则,更重要的是道德知识的法则――道德法则。

理性之所以会建立自身应当遵守的道德法则,康德认为,在于理性的真正能力是产生善良意志,从而理性自身对道德有一种要求,并且会去追求道德的完美性。

[1]而且这种善良意志,康德认为健康理智本身就具有,无需教导。

这表明,理性本身就具有道德因素,理性不仅仅是理论理性,产生纯粹的知识,而且也是实践理性,道德理性,从而产生道德诉求和道德法则。

从这种意义上说,理性是道德的起源。

而且,康德也认为,人不仅仅是去服从道德法则,道德规律,而更根本的是人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创立者[2],或者说,理性为自身建立道德法则。

康德哲学三原则

康德哲学三原则

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The Law of Morality in Kant's Ethics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条“绝对命令”,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

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

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

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

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康德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他对道德和伦理学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的自由意志理论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认为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而这种自由意志是我们行动的基础和道德责任的根源。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首先,康德对自由的定义是独特的。

他认为,自由并不是指我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任意行动。

相反,自由是一种理性的行动方式,是一种遵循道义法则并能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

康德认为,真正的自由必须基于理性的决策和行动,并与我们内在的道德法则相一致。

这就意味着自由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是为了追寻更高尚的目标。

其次,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还突出了个体的道德责任。

他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道德责任,这是我们作为自由个体的一个核心特征。

康德认为,在道德行为中,我们不应该被任何外在因素所左右,而是要根据我们的理性和道德法则去决策和行动。

这种自由意志的行为,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自私欲望,更是为了追求普遍的道德准则。

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还涉及到了人类的尊严和尊重。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一个自主的、有尊严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或目标。

这个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是巨大的。

在一个充满利益冲突和争斗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自由意志,并在行动中考虑他人的利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更加和谐和平的社会关系。

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还与正义和法律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法律和道义的束缚,相反,真正的自由需要建立在一个公正的法律和道义秩序之上。

康德主张建立起一套公正的法治体系,以保证每个人的自由和权益得到公正的保护。

康德的这一观点对于构建现代国家和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最后,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还与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有着紧密联系。

他认为,通过遵循道德法则和行动,我们可以实现我们真正的目标和价值。

只有通过自由意志的选择和行为,我们才能从粗浅的欲望中解放出来,追求更高尚和深刻的幸福。

从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中看“至善”在实践理性中的有效性

从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中看“至善”在实践理性中的有效性

从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中看“至善”在实践理性中的有效性1. 引言1.1 引言康德是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康德认为德性与幸福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即一个人追求德性时,很可能会牺牲自己的幸福;而追求幸福时,德性往往会受到损害。

这种观点在当时颠覆了传统的道德理论,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在实践理性中,康德提出了“至善”的概念。

这种最高的善是不以任何条件或目的为前提,纯粹出于理性的命令。

在实践理性中,个体应该追求至善,而不是追求自身的私利或快乐。

这种至善的观念给人们的道德行为提供了一个准则,使人们能够在道德冲突和困境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至善”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理性的命令,同时也是道德行为的准则和标准。

追求至善意味着个体要放弃私利和快乐的追求,而以道德为先,追求道德的完美和纯粹。

康德的道德理论中的“至善”概念在实践理性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有效性。

通过追求至善,个体可以在道德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德准则。

这种追求至善的精神也可以引领个体走向一种更高尚的道德境界,使他们变得更加清晰和纯粹。

2. 正文2.1 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是他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根据康德的观点,德性和幸福之间存在着一种二律背反的关系,即一个人的德性越高,他所拥有的幸福就越少。

康德认为,德性是通过道德行为来实现的,而道德行为又是根据道德法则来进行的。

一个具有高度德性的人会不顾自身的幸福而遵守道德法则,这意味着他可能会放弃一些对幸福有利的选择来追求道德。

从康德的观点来看,德性和幸福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康德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追求“至善”为目标,而不是追求自身的幸福。

他认为,“至善”是一种超越个体利益和欲望的道德理念,在实践理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于康德来说,“至善”是实践理性的核心概念,是道德行为的根本目标。

实践论原文百科

实践论原文百科

实践论原文百科实践论是一部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的重要哲学著作,也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实践论原文进行解读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和理论观点。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康德对人类自由行为和道德行为的探讨展开。

在实践论中,康德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即人类通过自由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实践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法律行为和美学行为等,这些行为都是基于人的自主意志和理性思维的。

在实践论中,康德强调了人类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是基于理性和道德的,只有通过自由行为,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同时也能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康德认为,自由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需要在道德规范的框架下实现。

只有通过遵循道德法则和道德原则,人们的自由行为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实践论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康德对道德行为的探讨。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是一种基于理性的行为,它是人类自由的表现和体现。

在道德行为中,人们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

康德提出了“普遍化原则”,即人们应该根据道德规范和原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同时也要求人们将自己的行为普遍应用于他人和社会,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

在实践论中,康德还对法律行为和美学行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他认为,法律行为是基于人们对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的遵守和执行,而美学行为则是基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康德认为,法律行为和美学行为都需要人们通过自由的行为来实现,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原则。

只有在法律和美学的框架下,人们的行为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来说,实践论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了人类自由行为和道德行为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自由行为,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同时也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实践论提出了道德行为、法律行为和美学行为等概念,强调了人们通过自由行为来实现这些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

康德的实践论为人们理解和追求自由行为和道德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康德的核心哲学思想-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的核心哲学思想-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的核心哲学思想:康德的哲学思想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核心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核心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康德星空道德的理解

康德星空道德的理解

康德星空道德的理解
康德的星空道德指的是一种基于理性和道德原则的行为方式,他
认为人类应该通过理性思考和道德规范来管理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仅
仅依靠本能或经验。

康德的星空道德的核心概念是“合乎理性的行为”,“合乎理性的行为”是指行为应该基于理性而不是情感或欲望。

康德的星空道德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先验道德原则”,这些
道德原则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就已经形成的,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

康德认为,这些道德原则不应该被随意地改变,而是应该始终保持不变。

康德的星空道德强调理性和道德原则的重要性,认为人类应该通
过思考和道德规范来管理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依靠本能或经验。

这种道德理解对现代伦理学和道德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题研究论文:康德论道德动机与义务感

课题研究论文:康德论道德动机与义务感

158387 伦理道德论文康德论道德动机与义务感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3-0030-05义务是贯穿于康德的伦理学体系中的核心范畴。

在康德那里,义务是由于敬重道德律而产生的行为必然性。

只有那些出于对道德律的尊重所导致的行为,才属于纯粹理性的行为,才能保证行为之动机的纯粹道德性。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全面分析了合乎义务与出于义务、义务与爱好、行为与义务的关系,并指出一个普遍必然的道德的行为,不可能同时出于义务和出于爱好,惟有那些合乎义务且行为者对之曾有直接爱好、但却违背自己的直接爱好、纯粹出于对法则的敬重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如果像康德所说的那样,只有纯粹出于义务的动机,才能保证行为本身的纯粹道德性,那么,在道德评价中,我们如何去发现这种纯粹出于义务的动机?这种动机又是如何在诸多动机之中规定我们行为的纯粹道德性?这些问题是许多哲学家一直在关注的焦点。

一在康德看来,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行为,不是来自上帝的意志,也不是来自人的自然本性和世俗权威,只能是来自于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

善良意志之所以是善的,不是其他的――例如源自爱好的――目的或意图,而是善良意志自身的目的,或由实践理性设定的目的或意图。

然而,由实践理性所设定的目的或意图又是什么呢?康德认为,就是遵照源自善良意志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行事的“义务”。

善良意志活动的关键,需要到某个人出于义务的缘故完成一个合义务的行动时所具有的动机中去寻找。

只有真正出于义务而不是任何别的动机(如爱好、情感),才使行为具有道德价值。

那么,为什么只有出于义务的动机才是道德动机呢?康德认为,道德动机的特别之处,是通过把它与其它至少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够导致合义务行为的动机相对照才获得揭示的。

他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考察了两类行为:合乎义务的行为和出自义务的行为,并指出:“在一切道德评判中最具重要性的就是以极大的精确性注意到一切准则的主观原则,以便把行动的一切道德性建立在其出于义务和出于对法则的敬重的必然性上。

康德三大道德原则

康德三大道德原则

康德的三大道德律为: 普遍的行为法则 , 人是目的 以及 意志自律(详见《实践理性批判》)。

第一条:“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说得简单一点的话就是行为必须具有可普遍性。

也就是要求人们做人人都应当做的事情。

如果指导行为的原则不是一切人所应当奉行的,那么这个原则就没有普遍必然性,就不是绝对命令。

例如,不要自杀和不要骗人,两个命题都不可能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因为它们一旦被普遍化就会成为一个自相矛盾和自我取消的命题,如“自杀”一旦普遍化就没有人再可以自杀了,骗人如果成为普遍化,也就没人能够成功的骗别人了。

第二条:“你要这样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而决不只是用作手段。

”即把自己本人和他人都要当作目的。

例如,我们去帮助别人,仅仅是为了帮助别人本身,让受帮助的人走出困境,而不是以帮助别人为跳板实现自己的私人利益。

同时,康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只对人才有价值,单纯的东西离开人就没有价值了。

在人行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暂时的阶段性的目的,但是总的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本身。

所以“人是目的”贯穿在人的一切其他目的中,其他目的都可以成为单纯的手段,惟有人性本身不能成为手段,它是自己实现自己的终极目的。

康德总结道:不要把自己的人性当手段;不要把他人的人性当手段;以促进自己的人性为目的;以促进他人的人性为目的。

第三条:“作为自己和全部普遍实践理性相协调的最高条件,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这一理念。

”这就是意志自律,也就是自己为自己立法。

所谓自律,是相对他律而言。

他律是指意志由环境、幸福、良心(内在感观)、神意等决定。

康德认为,意志行为服从于这些外在因素是不道德的,因为它不是法由己出的自律。

在他看来,人不是只知服从的物,也不是只知立法的神,而是服从自己立法的主人。

道德律令是绝对服从由自己所立的法的,它以人为目的而普遍有效。

康德的道德义务论

康德的道德义务论

康德的道德义务论康德的道德义务论, 就其内容讲是多方面的, 他提出的善良意志、道德命令、意志自律、善恶观念、道德情感以及至善的道德理想等, 构成其基本内容, 也是构成他的义务论伦理学的基本要素。

( 一) 善良意志。

善良意志是康德义务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康德为完善自己的义务论体系的首要命题。

康德是对理性及其表现“好意志”即善良意志推崇备至的一位思想家。

他认为, 世界上只有一个东西是无条件的善, 不但它自身是无条件善的, 而且也是使一切其他东西成为善的条件, 这个东西就是理性, 即善良意志。

康德认为, 人要有道德的行为, 要有好的意志即善良意志。

所谓善良意志, 是指意志本身的善, 是在宇宙间唯一不加任何条件的, 它是一切善的根源。

也许它不能达到所想象的好的目的, 但这并不妨碍其本身的善。

在康德看来, 好意志之所以好, 就是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出象它一样好的东西。

如果没有好的意志驾驭人的品性, 它们会变成极恶毒、极害人的东西; 属于命运的权势、财富、荣誉、健康、幸福, 如果没有好意志正确地对待和运用它们, 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和自负, 成为恶的东西。

唯有好意志是好的, 即便这个意志无法实现或毫无成就, 也不会因此而丧失其自身的价值。

在康德看来, 义务观念包涵着好意志这个概念, 只有出于义务心的行为才是道德的, 若以各种偏好作为行为的动机, 那都是不道德的。

总之, 善良意志的唯一动机, 就是为了尽自己的务而去尽自己的义务。

( 二) 道德命令。

道德命令又叫绝对命令或道德律, 是构成康德道德义务论的又一重要内容。

道德命令主张人应该遵循的规则能同时成为普遍的道德法规, 以便使他人也能普遍遵循这样的道德法则, 这是一个比善良意志更为深化的道德概念。

人们只有严格按照绝对命令的道德要求去做才是道德的; 反之, 就是不道德的。

由于道德律排除了一切经验内容, 不受经验制约,只剩下形式本身, 因而康德又把这种先验的普遍道德律称为形式道德。

解读康德德性义务中的道德哲学

解读康德德性义务中的道德哲学

解读康德德性义务中的道德哲学康德的德性论思想在西方伦理学史的地位十分独特。

一方而,他是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家批判和责难的对象;另一方而,他又可以被视为当代西方规范美德伦理学发展的源头。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康德赋予德性品质一种新的独特内涵,这不仅扭转了古希腊传统德性伦理学以行为者为中心的思维路径,更开启了现代从行为本身来思考道德德性的伦理新视野。

因此,再次反观康德的德性论思想,对于我们全而理解德性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完整地看待当代德性伦理学新近涌现的各种德性伦理思潮不无启发。

一、对传统德性观的批驳康德在重新确定德性概念之前,对长期以来流行的德性观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传统德性观至少存在着三个方而的错误认知。

第一,认为只有一种德性,并且只有一种恶习。

从纷繁多样的现象中提取统一的普遍本质,是古希腊哲学传统的典型特征,这决定了人们对德性问题的思考也不会停留在对德性多样现象的探讨上。

当苏格拉底询问什么是德性时,他对于曼诺的回答立刻提出了质疑:本来只寻一个德性,结果却从那里发现潜藏着的蝴蝶般的一群德性。

苏格拉底的这种责难态度,事实上反映出古希腊哲人对德性统一性问题的探求和追问。

而后来功能性德性概念的提出,使德性的统一最终成为可能。

多元多样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不同德性,在这一概念之下逐渐统一到知识、正义和幸福的终极目的之上团。

然而,对于这种从多中求一的做法,康德虽然没有否认但是也不赞同。

他认为,德性既不是理性知识,也不是幸福追求,而是理性意志的道德力量,是遵循道德法则的义务强制。

因此,在理念上(在客观上)只有一种德性(作为准则的道德力量),但在事实上(在主观上)却有大量具有异质性状的德性于是,在纯粹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康德把德性的形式(绝对命令)和德性的质料(意志目的)结合起来,解决了德性的一和多的问题:德性的形式是一,这种一和其质料的结合形成一的多。

德性一和多的实质体现的是纯粹实践理性对自由任意的斗争和净化。

第二,把德性设定为两种恶习之间的中道。

康德伦理学对自杀行为的道德判断分析

康德伦理学对自杀行为的道德判断分析

康德伦理学对自杀行为的道德判断分析康德作为一位哲学家,他试图探索复杂的道德问题,作出一个认可的结论。

他把道德学研究做得更深入,关注如何在实践中实施道德准则,以及必要的环境条件使道德准则可以实施。

以自杀为题的道德判断就是研究的范畴之一,康德的伦理学研究也影响到了现代社会对于自杀行为的道德判断。

康德认为,个人只应该行使普遍有效的“自由总原则”,它建立在自由、尊重他人以及对自己进行自我完善之上。

自由总原则要求个人在自己的行为中不应该采用任何恶意或极端行为,而人们可以自由、负责地实施自己的行为。

在自杀过程中,恶意和极端行为被认为是相反的索赔,因此也与“自由总原则”相抵触。

因此,康德的伦理学明确要求自杀行为应该是一个可接受的行为,行动之前应该有足够的道德 REASON进行对比。

在实践中,康德伦理学认为,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以自杀来实施任何道德上的索赔,因为它破坏了道德规则的核心思想,即“尊重他人”以及“对自己进行自我完善”。

违反这些核心思想的行为是不为惩罚的,这句话也体现了康德伦理学对自杀行为的道德判断。

另一方面,康德也认为人的行为责任是个人的责任,适宜的行为可以极大地帮助和发展个人的行为动机和能力,从而帮助个人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自杀会破坏个人的责任,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应用上都会破坏个体的事件,这也是康德认为自杀行为不可接受的原因之一。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康德坚持的原则使得人们更注重自身的行为,避免采取极端的行为来达到目的;而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它加强了道德动机和结果的考量,帮助人完善自己的道德价值,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由此可见,康德伦理学对自杀行为的道德判断是建立在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有效性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 , 康德发现 , 普通人类的理性能够在 日常行为 中找到规定他 “ 应该做什 么” 的根 据或法
则, 康德将其称为普通理性 的道德知识。在这一分析 中, 康德全 面分析 了行 为与义务 、 爱好的 关 系, 并指 出一个普 遍必然的道德 的行为 , 不可能 同时出于义务和 出于爱好 。并且 当一个 义务要 求的行 为 出于义务 , 该行 为即具有道
的。然而 , 康德真正坚持这种 明显地违背我们 日常道 德观念 和道德直觉的观点 吗?他未 曾明确指 出的 出于义 务 的行 为

如康德在其 知识论 , 尤其 是 《 纯粹 理性 批判 》 中提 出
“ 先天综合判 断” 意在解 决知识 如何 能普遍 必然为 真 的问 , 题, 在其道德哲学 中, 康德 也着意 于如何 能普遍必 然地为道 德 的。康德对后 一个 问题 的解决 , 分两个层次 的分析来完 是 成 的: 首先 , 日常 的道德 知识 的层 次 , 常 识心 理学 的角 在 从 度 , 析行为在不 同情 境下 , 分 因行为 者的何 种心理状 态才具
么, 还需要基于同情 的理解 , 致探讨康 德道德 价值论述 的 细 完 整意蕴 。
认为 , 康德在这里表 达了这样 的立场 : 如果行 为者在 实施 一 行为时带着 “ 好 ” 那 么 , 行为 就不 可能有 道德 价值 ; 爱 , 该 相 反, 似乎只有如席勒所说 “ 着去厌恶 它们( 试 爱好 ) 并 “ ” 带着 反感去做义务命令你 的事情 ” (5 行 为才是有 道德价 值 , p2 1)
收稿 日期 : 09—1 0 20 2— 1
天综合命题 的定 言命令 的分析 , 明意志 的 自 的性状 , 说 律 即
第2 8卷
总 第 1 8期 1
科学 ・ 济 ・ 会 经 社
S CⅢ NCE ・ ECONOM Y ・ oCI TY S E
Vo . 8,S m . 1 12 u No 1 8
N o 1,2 0 . 01
21 0 0年
第 1期
康 德 论有 道德 价值 的行 为
周 恩 荣
( 西南政法大学 政治与公共事务学 院 , 重庆 摘 4 12 ) 0 10
与有道德价值 的行 为之 间到底是什 么关 系?为了使一行 为 具有 道德价值 , 该行为应如何构成?康德有道德价值 的行为
的论述其意 图到底是什么?
有道德价值 , 以确定使行为普遍必然地具有 道德价值 的内容 是什么 ; 其次 , 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层次 , 通过对 作为实 的先
解决上面这些问题 , 不仅 需要 回到康德 《 道德形 而上学 基础 》 的语境 中 , 了解 康德 实际 说 了什 么 , 意 图说 些什 去 他
r m u y fo d t .
Ke r s a t y wo d :k n ;mo a w r rl o t h;a t n ;c mmo e s n ci s o o n r a o ;moa o n t n r cg io l i
或许是 由于表述方式 , 或许是语焉 不详 、 神秘难解 , 康德 关 于道德价值的论述 , 历来 议论纷 纭 , 解甚多 。人们 似乎 误
德价值。
关键词 : 康德 ; 道德价值 ; 行为 ; 普通理性 ; 道德知识
中图 分 类 号 : 8 B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 85 2 1 O —0 l 0 10 2 1 (00)1 l4— 4
on K a tSI e ft to t o a o t n d a o he Acinswih M r lW r h
ZHOU En— r n og
( otws U &  ̄t o o ta c ne& L w hn q g4 12 ,hn ) Su e n e i h t y fP li l i c ic S e a .C og i 0 10 C i n a
Ab t a t y e h u t e a a y i ,Ka tfu d t a t e c mmo ra o ln a n h ru d o w t ee mi ewh t sr c :B x a s v n l s i s n n h t h o o m e s n ao e c n f d t eg o n rl od tr n a i a h u h o d ,whc n a l h rlc g i o fc mmo e s n n t i a a y i ,K n e n tae h eai n eo g t o t ih Ka tc l t e mo a o nt n o o i n r a o .I h s n s l s a td mo srt s t e rl t s o b t e n t e a t n a d t e d t s h n l ain,a d p t owad t a n a t n e n e y d t ew e h ci n h u y v .t e i ci t o n o n u sfr r h ta ci ,d ma d d b uy,h s mo a a o a rl wo h u ie s l n e e s rl wh c a n t e d n rm uy a d fo n l ai n a es met nv ral a d n c s a i y y, ih c n o o ef b o d t n m i ci t tt a i ,i a d o l o e r n o h me f n n y i i i d n f 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