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新动能视角下中国省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新动能视角下中国省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一、引言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动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各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各省域科技创新能力差异较大,本文将从新动能视角下对中国省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新动能的内涵和特点新动能是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具有高技术含量、创新性强、对经济增长贡献度高的特点。
新动能产业对科技创新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创新团队和科技人才支持,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的需求。
2. 省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1)科研投入:包括省级财政科研经费投入、高校科研经费支出、企业科研开发投入等指标。
(2)科技人才:包括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数量、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研发人员数量等指标。
(3)科技创新成果:包括专利申请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指标。
(4)新动能产业发展情况: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以上指标,对各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发现以下情况:(1)科研投入: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科研投入相对较多,如北京、上海、广东等,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科研投入相对较少。
(2)科技人才: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拥有较多的高层次人才和研发人员,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
(4)新动能产业发展情况:一线城市和一些省会城市的新动能产业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新动能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通过对上述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各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三、提升省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为了提升各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1. 加大科研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进行重点支持,加强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和科研项目的扶持。
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
2013年第2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3No.2收稿日期:2012-04-23,修回日期:2012-08-06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D2*******)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3.02.005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曹琼,李成标(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通过设置评价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指标体系,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分,得到中部六省的排名。
结果表明,该方法比较科学客观,评价结果可以为中部六省以后制定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评价;因子分析中图分类号:F127;F27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3)02-0017-03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Ability in Central China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CAO Qiong ,LI Chengbiao(School of Management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China )Abstract :By setting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index system of evaluating the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and with the help of SPSS17.0statistical software ,the paper uses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score the middle part of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which gets the ranking of the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is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and the evaluation can be used for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who will make strategic plan lat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Key words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independent innovation ;evaluation ;factor analysis1引言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计划;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国东部省份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中国东部省份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作者:杨力徐悦朱俊奇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21年第08期[摘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重要议题,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地区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
以我国东部12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识别高权重指标、对评价对象的贴近度进行测算,并以此为参照,进一步通过对抗解释结构模型(AISM)对研究对象进行优劣层级划分。
结果表明:工业企业R&D项目数、地方财政预算、R&D经费投入是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且各省份之间表现差异较大。
广东省科技创新水平较高;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天津、福建、河北8省份科技创新水平依次递减;辽宁、广西、海南3省份排名靠后,地区科技水平还有待加强。
因此,未来应侧重于短板因素提升,并加强资金监管、人才管理、产业结构改革等方面综合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能力评价;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对抗解释结构模型一、引言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創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1。
关注区域科技高质量发展,探讨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影响和驱动机制已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
东部省份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区域,整体具有较好的贸易基础和经济基础,且东部地区对中国整体科技创新贡献较大。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差异,各省份科技创新能力状态强弱不均。
如何利用区域优势,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协调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对各省份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合理测度,是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学术界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集中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科技产出分析、科技就业与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等。
熊彼得创新理论阐述了科技投入对科技创新能力有正向激励作用,投入主要来源于FDI、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1]。
蒋兵等通过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发现企业自主研发投入、FDI流入和政府补贴这3个门槛变量对科技创新均有促进作用[2],证实了前人理论。
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对一个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估和衡量。
它包括了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科技创新的投入、科技创新的产出以及科技创新的环境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价,可以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
首先,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是评价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这包括了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科研机构的数量和质量、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等方面。
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充足的科技人才和先进的科研机构,以及完善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那么它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会比较强。
其次,科技创新的投入也是评价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科技创新的投入包括了研发经费的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等方面。
一个地区如果能够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以及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那么它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会比较强。
再次,科技创新的产出是评价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科技创新的产出包括了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科技产业的规模和效益等方面。
一个地区如果能够取得丰硕的科技成果,以及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产业,那么它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会比较强。
最后,科技创新的环境也是评价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科技创新的环境包括了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
一个地区如果能够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以及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那么它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会比较强。
综上所述,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科技创新的投入、科技创新的产出以及科技创新的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可以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
这将为地方政府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进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
报告
政策
各地区
通过
科技
资源
科技
报告
创新 发展
分析
评价
评价
成果
中国
配置
方面
区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是一本全面深入剖析中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权威报告。本报告 以严谨的数据分析为基础,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详细评价了中国各地区的科 技创新水平、特点和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报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创新资源配置:本报告详细评价了中国各地区在创新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方面的配 置情况,并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创新效率与成果:本报告运用多指标评价体系,全面评价了各地区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成果。通过 数据分析,报告发现各地区在创新效率和创新成果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地区的创新成果质量 和数量还有待提高。 创新环境与政策:本报告对各地区的创新环境与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精彩摘录
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包括政策、资金、人才等各个方面。只有通过全 面、系统的发展,才能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不断向前。” “在评价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时,我们不能只当前的成果,更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评 价该地区的科技创新潜力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中国,一些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具有很强的 可持续性,而另一些地区则需要更多的努力。” 以上摘录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内容,请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中部六省为数据收集样本,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
在科学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基础上,对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能力;因子分析;指标体系一、引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制造业以及再加工行业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繁荣显然已经后劲不足,只有坚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才是各地区经济崛起的强劲动力。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的论述,他将创新理解为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并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1]。
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其强弱是评价一个区域创新实力的重要尺度。
二、主成分因子分析然而,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社会、经济基础和环境等多方面内容。
一个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由若干指标组合而成的指标体系,而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以下功能:1、导向功能。
指标体系要能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导向性,即通过指标体系能够明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点所在,为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提供方向依据。
2、描述功能。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要反应出某一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现状以及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2]。
3、评价功能。
评价功能要求指标体系能够对各指标的一级变量以及综合自主创新能力作出合理的评价比较,明确优劣势。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4、监测预警功能。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定量的预测分析,能够进行及时的监测预警[3]。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的关键指标解析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的关键指标解析引言: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各国纷纷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对其进行评价。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工具,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衡量相关领域的实力和潜力。
本文将从六个关键指标出发,解析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的要点和意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来评估科技创新能力。
一、研发投入指标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该指标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度量,如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企业研发经费占比等。
一个国家或地区研发投入的多少和比例,可以反映出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实际能力。
同时,研发投入指标也可以分解为不同的来源和用途,以更细致地评估科技创新的实际情况。
二、专利申请与授权指标专利是科技创新的成果和保护,对创新能力评估至关重要。
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是评估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
专利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表明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和竞争力。
此外,还可以从不同技术领域和公司类型的专利数量、技术交叉与合作等维度,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三、科技成果转化指标科技创新不仅仅是为了研究和发现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和经济效益。
科技成果转化的指标可以包括科技成果产业化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成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效果。
四、人才培养与引进指标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人才培养与引进是评估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
通过衡量人才数量、人才结构和人才流动情况等指标,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培养和吸引人才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考察相关的政策措施和科技人才的国际化情况,以进一步评估科技创新能力。
五、技术创新与应用指标技术创新与应用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
评估技术创新与应用指标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如科技园区数量与规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
此外,还可以关注企业创新成果对行业和市场的影响力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形成情况等,以全面评估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中部六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 1江西 师范 大学 研 究生学 院, 江西 南昌 3 0 2 ;. 3 0 2 2南昌航 空 大学 经 管学 院, 江西 南 昌 3 0 2 ) 30 2
摘
要: 高校 在 国 家f 区域1 创新 体 系 中占有 举足 轻重 的地位, 高校科技 创新 能力 比较 研 究具有 积极意 义。建
为 区域制定 高校科 技创新 战略 和对策 提供依 据 。
入 , 则, 否 高校科技 创新 将难 以进行 , 更难 以成 功。 () 3 科技创 新产 出能力 。科技 创新产 出是 高校 科技创 新 能力强 弱 的最 直接体 现 . 也是科 技创新 活 动成功 与否 的 客 观尺度 , 同时还会 在较 大程度 上决定 以后 高校科 技创新
响 。因此 , 高校科 技创新 基础 能力是 高校 科技创 新能 力 中
最 基 础 、 是 最 重 要 的 能 力 , 少 了 它 , 校 科 技 创 新 将 成 也 缺 高 为空 中楼 阁。
() 2 科技 创新 投入能 力 。 高校科 技创 新需要 大量 资金 、 人力 的投入 , 尤其 是研 发资源 的投 入 。研 发活 动是 为了增 强 高校 知识 和技 术 的积 累 , 以及 利用 积 累对 新 知识 、 技 新 术 的新用途 进行 系统 的创造性 工作 . 是整 个高 校科 技创新
高生 产力 水平 而对 科 学研 究与 技 术开 发所 产 生 的具有 实
用价值 的科技 成果 所进行 的后续试 验 、 发 、 开 应用 、 广直 推 至形成 新产 品 、 工艺 、 新 新材 料 和发 展新 产业等 活动 高校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能 力 是 指 高 校 把 科 技 创 新 成 果 转 化 为 生 产
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区域统计年鉴 、 教育统计年鉴、 科技统计 年鉴 、 工业统计年鉴等 )
获得 , 或者是在现有资料上通过 简单加工整理获得 ; 或者通过对 研究对象进行 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 获得 ; 二是数据资料可量化 , 定量指标数据要保证其真实 、 可靠和有效 , 而定性 指标和经验指 标应尽量 少用 , 或尽量选取 那些能通过专 家间接赋值或测算予 以转化定 量数据的定性指标( 如等级)三是评价指标不能过多 , ;
统 和 制 定 区域 发展 政 策提 供 依 据 。
必须建立在科学 的基础上 , 观真实地反 映出 自主创新能力 的 客 内涵与规律 , 突出 自主创新对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作用。
指标 的选 择 要 有 代 表性 、 完整 性 和 系统 性 , 即各 指标 能够 全 面 反
关 键词 : 自主创 新 ; 中部 六 省 ; 价 指 标 体 系 ; 价方 法 评 评
者 同一 区域 在 不 同 发展 阶段 ) 自主 创 新 能 力 的实 际 水 平 和 变 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六省如何抓住 2 1世纪头 2 的战 略机 遇期 实现 中部崛起 , O年 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 自己的核 心竞争力 。因此 , 大力 提
升科技创新能力 , 尤其是 自主创新能力 ,是实现 中部崛起 的突
一
新能力评价 比较复杂, 设计反 映中部六省 自主创新 能力的指标 时, 要综合运用定性指标 和定量指标两类 , 定量指标可 以根据统 计和测算得到实测值 , 而定性指标难 以量化 , 只能通过专家判断 然后将判断结果定量化处理 。 5 互斥性原则 。指各指标之 间尽 量不 要相 互包容 , . 要保 持 各指标之 间的相对独立性 , 避免在评价 时, 部分指标被重复考 虑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估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期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以及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包含的关键要素和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践案例,分析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接下来,本文将构建一套新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将综合考虑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多个维度,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运用这套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实际操作,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或实证研究,对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和评估,以检验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为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创新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竞争力理论。
创新理论最早由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新组织形式和新的原材料来源的实现。
区域发展理论则强调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认为某些地区由于其特有的资源和优势,可能会成为创新的热点。
而竞争力理论则着重于分析区域或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被视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外学者如Porter (1990) 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以及政府和机遇六个方面评估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其中创新能力是核心要素之一。
中部六省科技能力评价
投 入 占 GD 的 比 例 与 科 技 人 员 人 均 R D P & 经 费 支 出 严 重 偏 低 , 四 大 区域 板 块 中数 值 在
最小 . 与东 部 地 区在 科 技 投 入 上 的 差 距 尤 为
第 二 ,科 技 经 费 投 入 偏 低 。2 0 0 3年 , 全
国、 部、 北 、 东 东 中部 、 部 的 R 西 &D经 费 内 部
参考文献:
『 楼 顺 天 . 于 MA L B 的 系统 分 析 与 设 计— — 5] 基 TA
4 结 论
本 文 基 于 S go u e n模 糊 模 型 构 建 了 要 素
模 糊 系 统 [ . 安 : 安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出版 M]西 西
社 . o .1 0 . 2 o19 -1 3
( ) 技 产 水 平 低 。 首 先 从 图 1看 , 1科
o s n y t ms, n, n Cy e n t s P r B: n o S se Ma a d b r ei ・ a t c
7 08 4x x = . 7 ̄ o 5
模 糊 系 统 模 型 与 回 归 模 型 的 性 能 比 较
时代 背景 , 中部 六 省 科技 能 力 从 三 个 维 度 进 行 评 价 分 析 , 从 科 技 投 入 、 技 产 出和 科 技 产 业 化 水 平进 行 东 、 、 、 就 即 科 中 西 东北 的 总体 对 比 分析 : 科 技投 入 、 技 产 出和科 技 贡 献进 行 中部 六 省 内部 结 构 对 比 分析 。 后 进行 S T分 析 。 从 科 最 WO 关键词 : 中部 六省 ; 技 创 新 能 力 ; 技 投 入 ; 科 科 科技 产 出 ; 技 贡 献 科
基于密切值模型的中部六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六届 五中全会 把增强 自主创新能 力作为 国家 战略摆 在经济社 会发 展 的突出位置 。这标 志着 “ 国制造 ” 育着 向“ 国创 中 孕 中
造 ” 变 , 自主创新 是国家竞 争力 的核 心” 支撑一个 国家 转 “ 是“
崛起 的筋骨” 。它 已成 为“ 十一五” 规划 的主导思想写进 国家 的
陈琦, 基于密切值模型的中部六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等:
d iO3 6 ̄i n10 - 5 X2 1. . 2 o: . 9.s. 5 12 . 0 0 l 9 s 0 01 8 2
技 术 与 方 法
基于密切值 模型 的中部六省科技创新 能力评价
陈 琦1。 , 贾元华 ’ 2
(. 1 北京交通 大学 交通运输学 院 , 北京 10 4 ; 004 2中国联合 网络通信集 团有 限公 司 , . 北京 103 ) 003
:
反映地 区科技 创新能力 的指标进行 分析 ,综合评 价中部六省
的科技创新能力 , 为决 策者决策 提供数量上 的依据 。
I , =2 ,_ 1… ’ l ” =2 , 工 , , ,, , 叫 , ,
数。 密切值法作为系统工程多 目 标决 策的一种优选方法 , 可根 据实际情况构成最优 和最 劣样 本进行地 区科技创 新能力 的评
价与排 序 , 该方法 概念清晰 , 参数 的意义 明确 , 克服 了多义性 和不确定性 , 且无需确定隶属 函数 等主观性参数 , 必要时可方 便地根据评价指标 的重要 性赋予不 同的权重 ,从 而使结果更
A ss me to c- e h I n v t nCa a i t ft eSxP o ic s f n r l h n s es n fS i T c n o ai o p bl y o h i r vn e o Ce t a C i aBa e Ol c l t nVau i s d i Os u ai o l eMo e dl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中国区域之间的创新能力也逐渐得到了普遍关注。
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创新的投入力度,创新成为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因此,对于中国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1.指标体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刻画一定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可以从科技创新、创新环境、人才创新、固定资产投入、效益产出等多维度因素来进行创新能力评价,并通过数据分析方法等途径得出评价结果。
2.评价结果通过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如在科技创新维度上,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表现优异,但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在人才创新维度上,长三角地区相对其他地域更具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欠缺。
总体上,中国的创新能力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创新环境、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工作。
二、影响因素研究1.人才因素人才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人才创新方面,各个地区的优势并不相同。
例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拥有较为优越的人才资源,而中西部大多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仍需加强。
因此,加强区域人才培养、引进、留用等工作,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2.科技创新因素在科技创新方面,科研设施、创新投入等因素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
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区因为科研设施相对完善,科研人员规模较大,且高科技产业集聚能力较强,因此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高的优势。
此外,还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
3.产业因素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的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更容易形成创新的合力,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支持。
例如,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其相对成熟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为创新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持。
中部六省科技发展状况分析及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1 3
l 3 1 0 1 l l 1 9
1 7
1 4 1 7 l 5 l 7 1 5
2 5
2 7 2 7 2 7 2 7 2 7
响其科技 创新 能力的主要因素 科技 创新 投入 主要包 括人 力资 源投 入 和科技 经费投入 。每万人 口中科学家和工程 师人数 、从业人 员中科 学家和工程 师构成 、 R & D 人员 全时当量总计 与总人 口之 比是反 映人力 资源投入 的主要 指标 ,中部地 区这 3 项投入均低 于全国平均水平 。R &D 经 费 占 C D P 的比例 和地方 财政科技拨 款 占地 方财 政支 出 比例 是反 映地 区科技 经费投 入 的主 要指标 ,也落后 于全国平均投 入水平 。 ( 三) 中部地区科技创新转化为科技产 品的能力较弱 科 技创新的核心是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 科技产品,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为企业创造价 值, 为社会创造财富。 00 2 8 年中部地区的科技 转化能力 相对 于东部 和西部显得落后 了 通过上面数据的展示 , 不难看出中部六 省科技创新 能力 有较大 的提升 ,但是相 对于 东部地 区依然存 在较大 差距 ,同时正在被西
中部地 区科 技创 新能 力总体 评 价 份在较短 的时间 内缩小与东部 地区的差距 。 中部六省 在我 国经 济建 设 中具 有 枢纽 ( 一 )中部地 区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有所 性作用 ,在区位上联结 东西 , 在经济上它是 提高 ,但与东部差距依然存在 我 国重要 的农业 、 能源原材料和工业生产基 近年来 ,中部地 区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不 地 。中部六省紧紧抓住 “ 中部崛起 ”战略的 断深入 。 科 研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 科技 创新 发展契机 , 从社会发展 、经济增长和科技创 成果产业化不断提升 。 但是总体上看 ,中部 新等方面诠释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中部崛 地 区科技 创新 能力与 东部地 区 比较依 然存 起战略的关键是通过科技创新 , 促进 中部省 在很大的差距 。 表 l 2 0 0 3 年与 2 0 0 8 年中国各经济 区域科 技创新 能力 比较 年份 经济区域 综合指标 一级评价指标 知识创新 能力 知识获取 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 能力
基于DEA方法的中部六省科技创新绩效分析
关键 词 : 中部 六 省 ; 技 创 新 绩效 ; 科 DEA
中图 分 类 号 : 2 2 3 F 7 .
到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文 就 是 根 据 中部 经 济 的 发 展 阶 本
段分析 了六 省 的科 技创 新绩 效 , 对其 存在 的 问题 给 并
出 了对 策 建 议 。
性 、 性 、 效性 和 最小 性 的公理 假设 的情况 下, 锥 无 D A 模 型具有 的生产 可能集 合 为 : E
S .t
∑
=
+s 一Oo,∈ (,, ) xoi 12…,
() 2
1
年 的研究 多数都 采 用 了定 量研 究 , 是他 们在 指标 的 但
选取 方面 只侧重 了其 中的某 些 方 面 , 够 全 面 , 而 不 从
收 稿 日期 : 0 0 1 2 2 1 —0 —2
国落实 区域 发展 战略 的需要 , 中国实 现整体 发展 的 是
1 DE 模 型 说 明 A
D A 方法 和 模 型 是 由 美 国 著 名 运 筹 学 家 A. E
C a n s W .W .C o e 该
必走之 路 , 系到 我 国经济 社会发 展 的全局 。 中部 六 关 省经济 的增 长主要 靠生 产要 素 的投 入来 实现 , 这种 经
第 1 O卷 第 4 期 2 1 O O年 4月
V 0.1 1 0.N o .4 A p ., r 2 0 01
基于D A方法的中部六省科技创新绩效分析 E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
目录分析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是一本关于中国各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全面评 估报告。其目录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的 详细概览。以下是对该书目录的分析。
该报告的目录以概述、方法和评价体系为核心,详细阐述了评价的背景、目的、 原则、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然后,以各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单位,分章 节介绍了各地科技创新的评价结果。这种结构使得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基础, 又有微观的实际数据支撑,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未来充满了期待。随着国家对科 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及各种政策措施的不断推出,我相信我国的科 技创新事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仍有很大 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应该持续努力,积极探索,勇于 创新,以实现我国科技创新的更大突破和发展。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但其雄厚的工业基 础、科技人才储备以及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为其科技创 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这些只是《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中的部分精彩摘录。通过这些摘录,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各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独特优势。当然, 每个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都有其独特之处,需要深入挖掘和细致分析。如果大 家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的内容,不妨阅读这本书,相信大家会有 更全面的认识。
精彩摘录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是一本全面反映我国各区域科技创新状况的权 威著作。书中不仅对全国各地的科技创新进行了综合评价,还深入挖掘了各地 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潜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技创新的魅力。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强大的科研实力、丰 富的人才储备以及浓厚的创新氛围,使得北京在科技创新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 位。”
中部六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状况分析
2. 7 0
单位 : %
2 o 5 9
1 31 5.
2 0 05 1 .5 5 8
1 .8 6 3
6. 8 0
总 全 国 一 .3 3 C 4 3 .7 r 里 E 中 部 一60 4 2 .4 .3
2 2 创 新经 费 .
来越快 ,这说明中部地区大中型企业的创新意识在
逐 步增 强 。然而 , 1 内的平均 增长 速 度仍然 低 这 0年
于 全 国平均 水平 。 是 , 但 由于 中部地 区大 中型企业 从
创 新 经 费 是 企 业 从 事技 术 创 新 活 动 的物 质 基 础 。全 国以及 中部 6省大 中型工 业企 业 的科技 活 动
— .2 —13 —0 0 3 2 46 .5 .8 .5 —37 —7 2 —0 5 0 2 .1 .0 .3 .2
—2 9 1 .1 .7 20 7 1 .3
3 41 0. — 1 5 — 7. 6 3. 0 0 — 6. 5 7
以解 决 。
均 水平 , 超过 全 国水 平 。安徽 和湖 南从 2 0 以 还 0 4年
相 对较慢 的速度 在增 长 ,1 内的平 均增 长速 度低 0年 于 中部 地 区平均 水平 。江 西 省和 湖北 省 大 中型 企业
2 技 术 创 新 投 入 发 展 状 况 分 析
企业 技 术创新 决 策能 否正 常运 转 的一个 重要 因
业人 员基 数不 大 ,1 内科 技人 员的 比重基 本 上保 0年 持稳 定增 长 ,并 且 比重 的平 均增长 速 度超过 全 国水 平 。具体 到 中部 地 区的 6 省 , 总量 方面 , 个 在 山西 省
活 动 开 展 得 越 好 ,其 所 在 区域 的竞 争 能 力也 就 越
提高中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2. 90 7
2 .4 34
3 .5 0 3
2 .7 34
安 徽
江 西
2 _1 78
2 .2 45
2 3 _ .9 0
1 .4 89
1 ,0 88
2 .1 17
3 .8 17
1 .8 57
3 .2 15
3 .1 06
3 .2 05
3 .6 41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西 部 经 济 区
2 .5 70 2 _5 93 2 .1 98 2 .3 35
2 .6 36 2 .7 53 2 .4 56- 1 .3 86
2 .6 21 2 .5 45 2 .6 36 2 .1 14
2 .8 53 3 .6 00 3 .6 39 2 .5 14
东北 经 济 区
辽 宁 吉 林 黑龙 江
2 .5 7 6
3 .7 17 2 .4 71 2 .5 40
2. 1O 5
2 .7 33 1 .7 70 2 .8 40
2 _ 69 3
3 .O 85 1 .7 74 2 .1 32
2 . 72 9
2 .2 97 3 .1 10 2 .5 11
72 -1
2 .0 44
1 .0 57
2 .4 54
2 .4 11
3 .6 47
3 .8 5O
3 .4 09
甘 肃
2 .1 2 4
1. 8I 1
2 .2 8 O
2. 07 7
2 . 3 3 7
2 .1 1 8
青 海
宁 夏
新 疆
1. 84 1
i. 97 2
中部六省会科技水平比较研究
摘要中部六省会科技水平比较研究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号:5501106016姓名:荆俊杰指导老师:董秋仙摘要科技水平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研究与开发及科技创新活动,运用科技资源和进行成果转换而创造出的科技产出效应的综合反映。
科技水平评价是在现有的科技资源下,一定区域内的学术、学识以及技术创新的体现,并且其反应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上的效益。
科技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科技的研究起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各省会的科技效益、科技资源、科技规模这三方面进行考核,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从而为进一步明确与细化我国中部六省会科技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关键字:中部六省、科技效益、科技资源、科技规模、评价矩阵、GDPThe level of technology research of the six capitalcities in centralAbstractLevel of technology is a national and regional activities throug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se of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results of conversion of technology to create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the effect on output.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of technology in the existing resources, a certain academic area, the embodiment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ts response to certain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Technology for the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d competitivenes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y an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Based on the provinci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benefi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the scale of these three aspects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AHP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it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so as to further define and refine the provincial capital of Central Chin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ixStrategy for reference.Keyword :Six central provinces, Technology effectiveness, Technology resources, Technology scale, Evaluation matrix, GDP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引言 (1)1.1 内涵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背景 (1)第二章中部六省会科技水平评价体系构建 (2)2.1 科技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中部六省会科技水平评价体系 (3)2.3 科技水平集对分析评价模型的构建 (5)2.4 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水平的综合评价 (8)第三章中部六省会城市综合分析及建议对策 (13)3.1 中部省会城市综合竞争力总体排序分析评价 (14)3.2 各省会战略构想 (15)3.3 提高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9)第一章引言1.1 内涵及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基地 , 科 技 原 始 创 新 的 重 要 平 台 , 技 创 新 是 科 能力 的提 升 可 以通 过 构建 区 域 科 技 创 新 与 协 同发 展 联动 平 台 j 或 者 建 设 由成 果 购 买 制 度 、 上 项 , 网 目招标 制 度 、 客模 式 以及 网上 技 术 市 场等 构 成 的 威
2 0 S S 0 8 项 目负 责 人 : 薛 桥 ) 果 之 一 。 08X K 1; 石 成 作者简介 : 佑元 , 彭 中央 财 经 大 学 商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 中北 大 学 经 济 与 管理 学 院 副 教 授 , 研究 方 向 : 资项 目评 价 、 国公 司 管 理 ; 国辉 , 投 跨 孙
份在较 短 的 时 间 内缩 小 与 东 部 地 区 的 差 距 , “ 与 东 北老 工业 基地 ” “ 部 大 开 发 ” 、西 战略 共 同成 为 中 国 经济 与社 会 均 衡 稳 定 发 展 的 引 擎 。我 国 学 者 也 围 绕“ 中部 崛起 ” 命题 , 不 同层 面为 “ 从 中部 崛起 ” 寻求 理论支 撑 , 政 府 决 策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其 是 针 对 为 尤 中部科 技创 新 的理 论研 究 十分 丰 富 : 些 学 者 针 对 一 不 同时 期 中部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的 现 状 运 用 不 同 的 数 量模 型 进行 评价 , 中部 地 区 科技 政 策 的制 定 提 供 为 数 量支持 H , 为 提 升 中部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是 中 部 认 崛起 的突破 口I , 点 实验 室是 提 供 科 技 动 力 的 重 6重 ]
21 0 1年 4 月
第 2期
第2 4卷
总 第 1 0期 4
中部 六 省科 技 创新 能 力评价
彭佑 元 孙 国辉 石 薛桥 ,
( 1中 央 财 经 大 学 商 学 院 ,北 京 10 8 ; 0 0 1 2中北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太 原 0 05 ) 30 1
部差 距依 然存 在
“ 十一五 ” 间 , “ 期 是 中部 崛起 ” 战略 的起步 阶段 , 中部地 区科技 创新体制 改革不 断深入 , 研基础 建设 科 不 断加 强 , 创 新成 果 产业 化不 断 提 升 , 科技 富有 中部
特 色的科 技 创 新 体 系 已经 初 步形 成 。但 是 , 总体 上 看, 中部地 区科技 创新 能力 与东部地 区 比较依然 存在
进 中部 地 区 崛 起 战 略 。从 此 , 中部 六 省 紧 紧 抓 住
中部 崛起 战 略 实 施 5年 后 , 中部 六 省 的科 技 创 新 能力 是 否得 到 提 升 , 整 体 竞 争 力 是 否 增 强 , 其 内 部创 新 能力排 名是 否发 生 改 变 , 文 运中部 六 省 的科 技 创 新 能 力 直 接 影 响 中部 崛 起 战略 的成 败 , 中部 崛 起 战 略 实施 5年 之 后 , 中部 地 区的 科 技 竞
争 能 力 与 东部 地 区 的 差 距 依 然 存 在 , 且 有被 西 部 赶 超 的 趋 势 , 主 要 原 因 : 并 其 中部 地 区的 科 技 投 入 不 足 、 技 产 出 科 效 率 不 高 、 技 创 新 机 制 存 在 缺 陷 。运 用 密切 值 模 型 对 中部 六 省 的 科 技 创 新 投 入 、 技 创 新 产 出和 科 技 创 新 产 业 科 科 关联 指 标 三 方 面进 行 评 价 , 析 中部 六省 内部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的 差距 , 加 科 技 创 新 投 入 和 改 进 科 技 创 新 成 果 转 化 分 增
“ 中部崛起 ” 略 的发 展 契 机 , 社会 发 展 、 济增 战 从 经
长 和科技 创新 等方 面诠 释 着 这 一 难 得 的发 展 机 遇 。
《 中国统计年鉴》 《 、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
《 中国科技 统 计年 鉴 》 以及 中部 六 省统 计 年 鉴 数据 ,
中部 崛起 战 略的关 键 是 通 过 科 技 创新 , 进 中 部 省 促
采用 密切 值 模 型 , 科 技 投 入 、 技 产 出和 科 技 产 从 科
业关 联三 方 面 指标 对 中部 六 省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进 行
全 面评 价 。
1 中部 地 区科 技 创 新 能 力 总 体 评 价
1 1 中部 地 区科技 创新 综 合能 力有所 提 高 , 与 东 . 但
科 技创 新 网络 J 。
业 、 源原 材 料 和 工 业 生 产 基 地 , 随 着 东 部 经 济 能 但
持 续发展 、 部大 开 发 和 振 兴东 北 老 工 业 基 地 战 略 西 的实施 , 中部 经 济 有 塌 陷 的 趋 势 , 此 , 0 4年 3 因 20 月, 温家 宝 总理在 政 府 工作 报 告 中首 次 明确 提 出促
机 制 是 中部 六 省提 升科 技 创 新 能 力 的 重 要 途 径 。 关 键 词 :中部 六 省 ; 技 创 新 ; 科 密切 值 模 型
0 引 言
中部六 省在 我 国经 济建 设 中具 有 枢 纽 性 作 用 , 在 区位 上 联 结 东 西 , 经 济 上 它 是 我 国 重 要 的 农 在
基 金 项 目 : 育 部 新 世 纪 优 秀 人 才 支 持 计 划 项 目— — “ 国 企 业 国 际 知 名 品牌 发展 战 略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C T一0 0 5 ; 目负 责 人 : 教 中 ( NE 8— 8 6 项
孙国辉) 成果之一 ; 西省 哲 学社 会 科学 规 划项 目——“ 现 官产 学 研有 机结 合 促 进 山西 企 业 自主创 新 的 动力 机 制研 究 ”( 目编 号: 山 实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