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发热(体温常在39-40o C),还经常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

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身体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重的病人象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可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

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

洪涝灾情发生后,鼠类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人类生活环境条件下降,与鼠类接触机会增多,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传播。

二、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螭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螭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预防措施1、灭鼠:广大群众要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等各种办法。

2、防鼠:可以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清理环境,以免有鼠类窝藏。

3、预防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有效。

4、灭螭、防蜻: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螭。

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吃熟食,剩余食品应加热后食用。

6、灾后,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治理环境卫生,彻底消除鼠的孳生地。

搞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堵塞鼠洞,避免鼠及排泄物污染环境。

7、做好个人防护,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卫生学处理。

四、流行性出血热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HV),现统称汉坦病毒(HV)。

本病毒为有膜RNA病毒,形态有圆形,卵圆形和长形三种,病毒核心为基因组RNA和核壳,外层为脂质双层包膜,表面是糖蛋白,直径70〜210nm。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出血热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极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不少患者由于出现发热、头痛、尿少、水肿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肾炎或泌尿系统感染;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少数患者有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症状,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白细胞数增高,与败血症非常相似。

一、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笆,热型以弛张热及稽留热为多,一般持续3〜7日。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

二、低血压期: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

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三、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四、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五、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

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一、腔道出血、呕血,便血最为常见:可引起继发性休克,腹腔出血,鼻腔和阴道出血等均较常见。

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发病早期因病毒侵犯中枢神经而引起脑炎和脑膜炎,休克期和少尿期因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引起的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可出现头痛,呕吐,神志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节律改变或偏瘫等,CT检查有助于以上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正文:----------------------------------------------------------------------------------------------------------------------------------------------------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1987年2月4日)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

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

由于病原学研究的进展,特异性实验诊断方法的应用,对非典型病例已可能确诊。

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和食肉目中有30余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确定了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基本上查清了我国的疫区范围,明确了我国存在野鼠型、家鼠型和家鼠野鼠混合型3种出血热疫区,这些研究进展使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措施更有针对性。

但是,近年来作为本病主要传染源鼠类的数量增多,更多的疫区不断被发现,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农业区、林区和城镇又不时有暴发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影响经济开发、四化建设和国际交往。

当前,防治本病尚缺乏经济、简便、特效的方法。

但是实践证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有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卫生部门的作用,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认真抓好组织工作,落实防治措施,完全有可能控制本病流行,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预防部分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超声诊断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肾脏的价值

超声诊断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肾脏的价值

303士旦堕垫塑由2鲤§生§旦丕§鲞箜!§塑Q逝韭Q£鱼也§M£尘£i韭,△!鲤§垡Q Q§,)尘§。

趟Q:!§超声诊断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肾脏的价值李晓萍【摘要】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感染后能引起多器官损害,其中以肾脏病变最为明显,超声声像能准确的判定肾脏的形态改变及’肾周围、腹腔、胸腔的出血情况,对于临床病情的估计及选择治疗手段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

本文就我院超声诊断的~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声像图的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超声在该病的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303-03本文通过对78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肾脏进行B超检查,旨在探讨超声对本病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l资料与方法1.1~般资料78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58例,女20例,年龄16~60岁,平均32岁。

临床症状均为发热、腰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15~30)×109/L,血小板有不同程度下降,重者低了=20x109/L。

尿常规中有显著蛋白尿。

1.2方法全部病例均行超声跟踪复查到恢复期。

所用仪器为A LO K A4000型彩超仪,探头频率6.0M H z。

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经背部或侧腰部对两肾进行纵向、横向扫查,观察肾脏大小、形态、肾内结构及肾周情况。

2结果2.1流行性出血热肾脏声像图表现(1)发热期双肾不同程度的增大,长径12~14cm;(2)肾锥体肿大,回声减低,呈卵圆形或等腰三角形并围绕在集合系统周围呈放射状排列,肾皮质及集合系统肾脏受压变窄,重症患者集合系统不足肾脏厚度的I/2;(3)肾皮质变薄,回声增强,且分布欠均;(4)肾周(肾筋膜下)出现特征性的暗圈或暗带,宽约O.15~1.2c m,暗带町包绕整个肾脏。

流行性出血热致急性肾损害一例报告

流行性出血热致急性肾损害一例报告
出血 热. 5 2 1 2 . P1 2 — 5 5
20 / n 8 mlmi。透 析 液 流 量 为 5 0 / n 0 mlmi 。透 析 频 率 为 隔 日一
作者 单位 :1 0 0 四川 省 乐 山市 市 中 区人 民医 院 血透 科 6 4 0
・ 5 7 ・
发 热 和 中毒症 状 。在 血 管 损 害 的 基 础 上 , 小 板 损 害 、 血 聚集 、 破 坏 和 功 能 障 碍 。加 上 凝 血 机 制 失 调 , I D C形 成 等 引起 全 身 广泛性 出血, 肾血 管 栓 塞 , 透 性 增 加 , 起 肾 问质 水 肿 , 通 引 肾 小 球 基底 膜损 害 , 肾小 管 上皮 细 胞 变 性 、 死 、 落 和 肾小 管 坏 脱
do , R ) 是 由汉 坦 病 毒 引 起 的 以 鼠类 为 传 染 源 的 自 rme HF s , 然 疫 源 性 疾病 , 病 主要 病理 变化 是 全 身 小 血 管 的广 泛性 损 本
害 。临 床 上 以发 热 , 血 压 , 血 , 低 出 肾脏 损 害 为 特 征 。病 死 率
疗 。 血 液透 析 采 用 中 空 纤 维 聚 砜 膜 透 析 器 , 流 量 2 0 血 0 ~

l3 王 占 国. 染 病 学 ( 一版 ) 第 二 章 病 毒 感 染 第 二 节流 - a 传 第 .
行 性 出血 热. 3 3 . P3 — 9
[] 王 海 燕. 2 肾脏 病 学 ( 三 版 ) 第 十 七 篇 第 三章 肾综 合 征 第 .
中外 妇儿健康
2 1 年 1  ̄ An F rin W o n He t ie d o g e me al h
个案分析
流 行 性 出血 热 致急 性 肾损 害 一例 报 告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护理常规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护理常规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护理常规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

二、护理措施(一)按传染病人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二)按昆虫隔离,隔离期至急性症状消失为止。

在毒血症期,患者血、尿可有病毒,具有传染性,应予消毒。

(三)健康教育: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禁忌搬动以减少并发症发生,进入恢复期后鼓励病人适当活动。

2、饮食指导: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1)少尿期给予低蛋白、低钾、低盐饮食,并限制饮水量,病人口渴时可多次少量饮水。

(2)多尿早期同少尿期的饮食。

(3)多尿后期给予含钾、含钠丰富的食物,肾功能恢复后给予高蛋白饮食。

(4)恢复期少食多餐、营养丰富、防止暴饮暴食。

(四)口腔护理。

(五)观察出血倾向。

注意有无皮肤出血,有无鼻衄、咯血、呕血、便血,警惕DIC发生。

(六)发热期护理。

1、按发热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禁用退热药物及酒精擦浴,以免进一步引起血管的扩张。

(七)低血压休克期护理。

1、专人守护,随时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直至稳定。

2、病人平卧,头侧向一边,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

3、氧气吸入。

4、准确记录出入量,通过尿量可以了解休克纠正情况。

5、早期、快速适量补液。

对年老体弱及原有心、肾功能不全者应防肺水肿及心衰。

6、如有皮肤粘膜及各腔道出血,应协助医生及时送验标本,以便了解有无DIC发生。

(八)少尿期护理。

1、此期应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严格限制入量。

2、应量出每日入量为前一天的尿量加400~700ml液体。

3、注意观察、尿毒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高血容量综合及继发感染征等表现。

4、发生尿毒症昏迷时,按昏迷护理常规护理。

5、控制输液速度,每分钟不超过30滴,防止肺水肿。

(九)多尿期护理1、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及休克,此期一般每日尿量可达4000~8000ml,甚至高达15000ml,极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血管壁内皮细胞肿胀、变性,重者管壁可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和破裂等,内脏毛细血管高度扩张,瘀血,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引起各组织、器官的充血、出血、变性,甚至坏死,肾脏、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右心房内膜、皮肤等处病变尤为显著。

炎性细胞虽也存在,但不明显,一般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心脏:右心房有特征性的内膜下大片状出血,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出血则远较右心房为轻,可能与右心房压力较低,心房壁小血管易于出血有关。

镜下见心脏细胞有灶性肌溶和脂肪变性,间质有水肿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肾脏:肾脏肿大,脂肪囊有水肿及出血,尤以皮髓交界处最为严重,二者分界明显乃病理特征之一。

由于小血管的广泛损害,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入球动脉发生痉挛,促使皮髓质间动静脉短路开放,以致髓质血管极度扩张充血,尤以皮髓交界处的直小动脉较为严重。

镜下见肾小球基膜增厚,肾小管明显肿胀,变性和坏死,管腔变窄和闭塞。

脑下垂体:特点是前叶出血坏死。

肾上腺:主要表现为皮质囊状带细胞类脂脱失,偶有散在性灶性坏死。

气管和肺:气管和支气管粘膜有散在性出血点,镜下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极度扩张瘀血,部分有微血栓形成。

肺泡腔内有大量浆细胞和红细胞渗出。

胃肠道:胃粘膜呈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亦有散在出血点,小肠下段和结肠出血点显著减少。

肝:部分肝细胞有脂肪变,并有散在灶性坏死。

腹膜后胶冻样水肿是本病的特征,乃毛细血管静脉端压力升高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渗漏所致。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你知道多少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你知道多少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你知道多少发布时间:2021-12-11T08:44:20.0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8期作者:宋义辉[导读]宋义辉(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感染科;四川成都611830)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EHF),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我国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本病病死率高,危害严重,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该病广泛流行于亚欧等国,中国是全世界受流行性出血热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

我国除青海和新疆外,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有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其中以东北、华北地区和陕西省流行最为严重。

全年各月均可发病,呈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

患者男女比例约3:1,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

它的临床特点是起病迅速,发热(通常为39-40°C),低血压休克、出血、充血及肾损害。

通常伴有疲乏,头痛,背部疼痛和眼眶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早期典型症状包括发烧,“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脸,颈部和上胸部潮红),皮肤和粘膜出血以及肾脏损害。

患者可出现颜面、脖子和上胸部发红,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发生结膜充血和咽部充血,在腋窝和胸部可见斑点和条状出血,可伴有结膜水肿,眼睑和面部水肿。

流行性出血热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病原学治疗药物,主要针对各期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综合性防治。

我们在临床上作为治疗,必须抓好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在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一般我们推荐在就近的二级以上医院治疗。

二、流行性出血热如何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迄今还未完全阐明。

可能有以下3 种:1.虫媒传播:革螨、小盾恙螨为出血热疫区黑线姬鼠鼠窝和鼠体的优势螨种。

早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就将寄生在黑线姬鼠上的革螨制成悬液,注人人体,可产生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

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是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汉坦病毒属(Hanta virus,HV)病毒。

能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包括汉坦病毒属的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NV)、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以及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Belgrade-Dobrava virus,BDOV)等型。

中国的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所引起。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褐家鼠、大白鼠)、鼠(棕背、红背)、田鼠属(主要为东方田鼠)、仓鼠属(主要为黑线仓鼠)和小鼠属(小家鼠,小白鼠)。

中国已查出30种以上动物可自然携带本病毒,除啮齿动物外,一些家畜也携带EHFV,包括家猫、家兔、狗、猪等,证明有多宿主性。

这些动物多属偶然性携带,只有少数几个鼠种从流行病学证明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在中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日本、朝鲜)和中国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中国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至于其它携带本病毒的鼠类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传播途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⒈呼吸道。

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百科名片出血热肾病综合征(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目录疾病名称:出血热肾病综合征[1]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FarEasthemorrhagicfever,hemorrhagic disease,epidemic,Koreanhemorrhagicnephrosonephritis,nephropathiaepidemica,Nidok odisease,Songofever疾病分类:感染科疾病描述:冬春季多见,出血热肾病综合征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

本病广泛流行于亚、欧等许多国家,中国为重疫区。

疾病概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由病毒传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泛,危害严重。

至今,流行性出血热还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病原、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不同,曾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

如我国和日本将其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朝鲜称之为“朝鲜出血热”;苏联称之为“出血性肾炎肾病”;北欧称之为“流行性肾病”等实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将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renal syndrome,HFRS)肾脏是流行性出血热损害最为常见的靶器官。

临床上,肾脏损害往往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有50%~60%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成为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尽管病情凶险、危重,但绝大多数病例,如能尽早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即使是病情极为严重的病例在救治成功后,其肾脏损害也可痊愈,而不遗留慢性病变,更绝少转化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流行性出血热致自发性肾破裂一例治疗体会

流行性出血热致自发性肾破裂一例治疗体会

流行性出血热致自发性肾破裂一例治疗体会作者:赵先诚,于杰,周兵来源:《右江医学》2010年第05期【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肾破裂;自发性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649-02 中图分类号:R 512.8;R 692文献标识码:B-1383.2010.05.079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病毒引起的、经鼠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为特征[1]。

其致自发性肾破裂临床上较少见,我院2009年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病历介绍患者,女,48岁,因“发热1周,尿少3天”于2009年11月入住我院肾内科。

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为38℃,伴有全身酸痛,皮肤潮红,纳差。

无畏寒、盗汗,无咳嗽、咳痰及胸闷、气促,无腹痛、腰痛。

二便正常。

病后于当地医院输液治疗(不详),效果一般,体温波动在37.5℃左右,近三天来出现眼睑及颜面部水肿,且渐加重,并伴有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量中,非喷射性,无咖啡色物,尿量减少,1~2次/日,总量约400 ml,四肢乏力。

遂到我院就诊,既往无肾病史。

入院查体:T 36.9℃、P 100次/min、R 19次/min、BP 147/120 mmHg。

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眼睑及颜面部浮肿,巩膜、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胸廓无畸形,双肺听诊正常。

HR 10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

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及,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双肾区未及包块,无叩击痛。

脊柱四肢无畸形,各方向活动正常。

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血常规 WBC11.83×109/L、N 0.76、RBC 4.17×1012/L、Hb 125 g/L、PLT 49×109/L;尿常规:蛋白(+++)、隐血(+++)、镜检:RBC(+++)/Hp、WBC(2~5)/Hp、上皮细胞(+)/Hp;大便常规未见异常。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 控制感染 – 减轻外渗 – 改善中毒症状 – 预防DIC

强调
– ①减少搬运和颠簸(促使血压下降) – ②禁用强烈发汗退热药:如消炎痛、阿司匹林等(减少
有效循环量,促发和加重休克)。
46
27
28
29

一个发热期伴有明显出血的EHF病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男,20岁,发病后第 30 三天,口腔,粘膜,牙龈明显出血。

表明一个典型的斑块状出血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女,24岁,发病后第四天,右小腿膝
下内侧呈斑块状出血,内踝处为输液处皮下出血,左脚足背淤血肿胀。
31

示左上肢呈明显的融合片状及点状出血
40
鉴别诊断
1.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2.败血症 3.急性肾小球肾炎 4.急腹症 5 .病毒性肝炎
41
【预后】
病死率已经由10%降至3-5%。 常见死因:休克、肺水肿、心衰、尿毒 症、腔道大出血及继发感染等。 50%左右的死亡病例死于法为主, • 早期抗病毒治疗, • 中晚期对症治疗,
21
(三)少尿期
表现: ① 尿量锐减,甚至无尿; ②小便内可有白色或淡红色膜状物或絮状物;(坏 死组织、炎细胞和蛋白) ③ 高血容量综合征:脉搏宏大,颈静脉怒张,进 行性高血压、脉压差增大,血液稀释、脑水肿、浮 肿等; ④ 出血加重,可有内脏出血、腔道大出血; ⑤ 氮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钠、低 钙血症) ⑥ 易并发感染。
毒,我国有67种,主要是啮齿类如黑线姬 鼠、大林鼠、褐家鼠等
• 其它动物猫、狗、家兔等,感染后可从尿
• 人不是主要的传染原
粪及唾液中排毒,但在流行中的意义,尚 需研究
7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不十分明确,公认为多途径感染 • 呼吸道传播:鼠类携粪、唾液等带病毒的排泄物如

流行性出血热对肾脏的损害

流行性出血热对肾脏的损害
维普资讯
第8 卷
第1 期
河 此 医 学
H B I DC N E E ME II E
V0 . No.1 1 8.
20 0 2年 1月
J n ,0 1 a .2 0
X : 79 8 P< 0. .8 01
6 例 尿潴 留患 者 , 产 发 生 率为 8 6 , 9 难 L 1 自然分 娩 率为 l. 4 , 尿潴 留组 的难产 发生率 为2 . 9 , 88 无 O 3 自然分娩率 为7 . 4 , 组有 非 常显著 的差异 。 86 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血压 、 休克 、 急性 肾功 能衰竭 等一 系列病理 改变 和功 能
障碍 。 总之 , 在本 病 的发病 过程 中不 仅有 Ⅱ型变态 反应 参与, 也有 I 型变态 反应 参 与该病 的发病 机制 。 1 3 从 J kn n等在 l 7 年 对 H RS患者 的肾 活检 . o ie 8 9 F 标 本 用免 疫 化学进 行发 病 机理 的研 究 后 , 肾脏病 理 在 方 面也有 了新 的见解 , 明确 了在 疾病 早 期就 有免 疫 复
能 衰竭 的发 生率 可 高达 5 , 4 曾是死 因中 占第 一 位的 休 克 ( 死 率 3 2 ) 近 十 余年 来 已让 位 于尿 毒 症 病 3 1 ,
(7 ) 5 7
1 肾脏 病理与发病 机理 1 1 在 H R F S的 肾脏病 理学 中传统 的描 述 是 肾脏 的 病 变遍及 全 肾 , 包括 肾盂 , 并延 及输 尿管 及膀 胱 , 以 但 肾髓 质 出血性病 变及 肾小 管坏 死 , 即急性 出血性 间质 性 肾炎 。 特征 为 : 其 肾脏 体 积增 大 , 时可 为 正 常的一 有 倍, 髓质 问质 明 显水 肿 、 血 、 泛 出 血 , 及 单 核细 充 广 以 胞、 淋巴细胞 、 时 还有 嗜 酸 细胞 浸 润。 端 和远 端 肾 有 近 小管 上皮细胞不 同程 度的变 性 、 死和脱 落 ; 坏 并有管型

实验动物学判断模拟题及答案

实验动物学判断模拟题及答案

实验动物学判断模拟题及答案一、判断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流行性出血热是人畜共患病,人类感染后,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2、污染物会影响实验动物设施内消毒灭菌,粪便、脏垢、油污常使消毒药液不能直接作用于微生物,从而降低消毒的效果,彻底消毒前必须先洗净脏垢、油污,特别要注意清洗死角。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3、实验动物设施的门:除负压室之外原则上应向外开,应向压力大的方向开启。

门宽和所需设备及饲育用具的大小相称。

门要求气密性好,室内装锁,能自行关闭。

把手、门锁不外露。

门上设观察孔。

最好用耐水、耐药性的金属密封门。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4、实验动物科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科研单位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5、实验动物设施的地面要用耐水、耐磨、耐腐蚀性材料制成。

一般常用环氧树脂,硬面混凝土、水磨石、氯丁二烯橡胶、硬橡胶等常用保护性涂层。

地面要光滑防水。

地面接墙处圆弧面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6、豚鼠胆小,易受惊,所以抓取时必须稳、准、迅速。

( )A、正确B、错误7、小鼠、大鼠大量取血时常用股动脉采血。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8、兔有呕吐反射,而犬则没有。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9、美国的《动物福利法》是一部专门规范实验动物管理的法规。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0、肌肉注射一般选肌肉发达,无大血管通过的部位。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1、豚鼠是最早获得无菌动物的实验动物。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2、成品实验动物饲料贮存要分类存放,标志清楚,注明生产日期,不得与原料混贮。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3、环境中氨浓度过高可促进支原体的生长,继而促进肺炎和中耳炎的发生。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4、鱼的繁殖行为单一,鱼是卵生动物。

流行性出血热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67例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67例分析

TNF—a增 高 , HF 且 RS患 者 临 床 分 型 越 重 , 清 TNF—a含 量 血 越 高 。TNF—a激 活 中性 粒 细 胞 及 血 管 内皮 细 胞 , 而 导 致 白细 从
1 2 治 疗 方 法 给 予 强 力 抗 菌 、 病 毒 药 物 , 用 止 血 剂 , 持 . 抗 应 维 水、 电解 质 、 碱 平 衡 , 液 透 析 , 持 及 氧 疗 治 疗 。密 切 监 测 患 酸 血 支 者 的体温 、 吸、 率、 压 、 量 、 小板 计数 、 脉血 氧分压 、 呼 心 血 尿 血 动
34 8
表 2 功 能 障 碍 脏 器 系 统 的 数 量 与病 死 率 的 关 系
21 6 . 7例 MoD S患 者 各 脏 器 系 统 功 能 障 碍 发 生 率 见 表 1 。 表 1 6 7例 HF S患 者 功 能 障 碍 脏 器 发 生 情 况 R
与 器 官 组 织 细 胞 凋 亡 , 致 或 加 重 MOD 导 S的 发 生 和发 展 。
姚 咏明等“报道 , MODS病 死率 为 7 左 右 。本 文 7 0 6例 病
电解 质 及 凝 血 和 纤 溶 系 统 检 查 . 时 修 正 抢 救 方 案 。 随
2 结 果
胞 和 E 间 相 互 作 用 , 使 释 放 大 量 活 性 氧 与 弹性 蛋 白酶 , 血 C 促 对
管 E 和 组 织 细 胞 产 生 损 害 。TNF—a刺 激 血 管 EC表 达 组 织 因 C 子 , 微血 管表 面促凝 活性 升高 , 制凝 血 酶调节蛋 白表达 , 使 抑 促 进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剂 抑 制 物 一1的 表 达 , 致 纤 溶 活性 降 低 , 发 导 诱 NO 合酶 活 性增 加 导致 微循 环 障 碍加 重 微血 栓 发 展 。 外 , 另 TNF—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典型病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5个期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
发热期:
• 初始尿检无异常,蛋白尿可在第2日出现, 严重者达3+以上,伴血尿
肾脏损害的病理改变
肾小管:
• 免疫荧光:可见IgG及C3沿肾小管基膜沉 积
• 电镜:近端及远端小管空泡变性,胞质内 可见退变的溶酶体。病程长者,肾小管萎 缩,基膜增厚,部分病例肾小管基膜有中 等大小电子致密物的沉积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肾脏损害的病理改变
• 因其有不同程度肾损害,1982年WHO又将 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病原体:
•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于汉 坦病毒属
•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汉坦病毒、汉城病 毒,西欧流行的主要是普马拉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肾脏损害的病理改变
特点:
主要是肾间质小管及血管损害明显, 肾小球病变轻微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肾脏损害的病理改变
肉眼:
• 肾脏体积增大,重量超过正常的1-2倍 • 肾皮质苍白,肾髓质出血肿胀发紫 • 可见灰白色的缺血坏死区
• 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 基膜上
• 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管基膜上 • 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间质血管上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肾脏损害的发病机理
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直接损伤肾组织,并 可通过细胞毒T细胞的介导损伤机体细胞
三、低血压及休克引起肾缺血所致肾损伤 四、各种细胞因子及合并感染所致肾损伤 五、治疗中各种药物(如抗生素)所致肾损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肾脏损害的病理改变
肾小球(免疫荧光):
• 可见IgG、IgM、C3沿毛细血管袢及系膜区 呈颗粒状沉积
• 部分病例有节段分布的C4沉积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肾脏损害的病理改变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传染源:
• 主要是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大 林姬鼠、褐家鼠等
• 其他动物包括猫、狗、家兔等 • 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接触传播 4、母婴传播 5、虫媒传播
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
三明市第二医院肾内科 金哲
内容
• 基本概念 • 病因和发病机理 • 病理改变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 诊断标准 • 治疗原则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基本概念
• 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 休克、充血出血、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 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肾脏损害的病理改变
肾小球(光镜):
• 病变早期,肾小球可见轻度系膜基质增生,细 胞数正常,管腔开放,基膜无增厚,肾小球囊 腔内充满大量均匀的嗜酸性物质
• 随病情进展,系膜基质弥漫性增殖,细胞数增 多,管腔内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基膜节段增厚, 少数球囊粘连
• 病变重者,可见血管壁坏死 • 病程长者,血管壁增厚,透明变性,血管
周围明显炎细胞浸润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肾脏损害的病理改变
肾血管:
• 免疫荧光:可见IgG、C3、C4沿血管壁沉 积
• 电镜:可见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胞质深 染,管腔内有中性粒细胞,内皮下有纤维 素样物质,血管壁弹力膜分层或断裂,一 些纤维素样物质渗出至血管外膜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流行类型:
1. 农村型:以黑线姬鼠为传染源,较重 2. 城市型:以褐家鼠为传染源,较轻 3rrhagic fever,EHF)
肾脏损害的发病机理
一、免疫性损伤
肾小球(电镜):
• 上皮细胞肿胀,足突融合及微绒毛形成,胞质 内见电子致密物沉积及多空泡形成
• 肾小球基膜常分层,电子致密物散在基膜全层 • 肿胀的内皮细胞充塞毛细血管腔致使其阻塞 • 系膜基质增多,伴电子致密物的沉积,系膜区
可见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肾间质:
• 早期表现为水肿、大量出血及炎细胞润 • 后期可见逐步加重的间质纤维化 • 炎细胞浸润以单核细胞、浆细胞为主,偶
可见嗜酸性细胞浸润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肾脏损害的病理改变
肾血管(光镜):
• 肾小球入球微动脉壁内充塞着富含蛋白质 的渗出物,血管内膜常裸露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肾脏损害的病理改变
肾小管(光镜):
• 可见近端及远端小管变性、坏死,肾小管 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化
• 肾小管腔扩张,内含有大量嗜酸性物质及 透明管型
• 伴有大量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管型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肾脏损害的病理改变
注意: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的病理 改变其突出表现为出血性间质性肾炎
• 要注意排除叠加的药物所致间质性肾 炎
• 要注意排除叠加的混合性感染所致肾 损害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
•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急 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个体差异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