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历史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优化总结 课件(13张)
合集下载
人民版历史选修1课件:专题九专题优化总结
专题九
戊戌变法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发展 程度பைடு நூலகம்不同
(1)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国民族资 (2)日本商人、资本家和 本主义仅得 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 到初步发展 政治力量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戊戌变法
项目
明治维新 (1)维新前,农民和 城市贫民起义接连 不断;幕府统治已 摇摇欲坠 (2)以中下级武士、 商人、资本家和新 兴地主为主体的改 革力量也积极倒幕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戊戌变法
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 力量进一步壮大,出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
和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戊戌变法
造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结果 不同的原因
戊戌变法仅是昙花一现,而明治维新则具有里 程碑意义。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有: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戊戌变法
2.清政府要偿还的借款逐年增加,又遇天灾, 造成财政危机日甚,为解决财政问题又大力搜刮 百姓,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3.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造成自然经济进一步解 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
发展,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办
厂的限制,这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合法 化,从而,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戊戌变法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1)资本主义已进 入垄断阶段,迫 切需要扩大海外 市场和殖民地 (2)西方列强已形 成宰割中国的同 盟
(1)资本主义处于自 由资本主义阶段,力 时代 量相对不足 背景 (2)西方大国正在加 不同 紧侵略中国,给明治 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 的国际环境
历史人教版选修1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课件(共18张)
4.戊戌变法的小结 (1)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 级维新力量过于弱小,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②主观原因:
A.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B.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C.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D.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改良) ③客观原因: A.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B.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国际环境不利 ④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
②概况: 商办厂矿数量增加;投资总额迅速增长;轻工业发展
最 阅为读显6:著 材料1: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近代企业表(P.126-P.127) 材料2: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 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属轻工业。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①原因: A.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 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C.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也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主
主立宪制;
影张响:启发发民展智资、本组主织义力。量、制造舆论、形成局面
☆维新思想的传播方式:
△著立说
△上书请愿
△组织学会或学堂
△创办报刊
△
(7)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救亡变法的呼声再起
①原因
A.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B.中国人民展开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C.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D.光绪帝的支持(上清帝第六书) E.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宣传变法 F.守旧派的攻击 G.有爱国心的官员的推动 ②表现:各种改革力量推动下,1898年变法形势进一步高
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462人教PPT课件
1.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同外国人“商战”。
2.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 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康有为
梁启超
康(
19 90
梁 维
世 纪
新
思年
想
代 )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义》,伸民权、 设议院、变法图存
二、宣传变法的实践活动
(一)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办学堂: 广州万木草堂
甲午中 日战争 后
商办
53
官督商办、官办 19
商办
63
官督商办、官办 18
4707 16208
12465 5345
占总资本额 的百分比
22.4% 77.6%
70% 30%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坐标曲线图
1、初步发展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的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的倡
导;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合体理系;特未形点成二完:特 封整建点先的势一天工力:不业的发足双展,重艰资压难迫,金受少外、国规资模本主义和本国 小、技术力量薄弱
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分布图
一、戊戌变法背景
(一)政治方面: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二)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实业救国”的倡导;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特点:发展艰难,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先天不足,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后天畸形, 地区分布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 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3、影响: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 舞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三)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历史舞)政治方面: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件
B.著书立说: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维新变法 的理论基础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C.上书: 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维新思潮发展 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公车上书”部分签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节支增收 (3)结果:
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 机进一步加剧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3、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根本原因:经济基础、阶级 基础) (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实业 救国”的倡导、清 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 制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 哪些特点?其发展存在什么困境?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2)特点: 初步发展、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3)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作 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维新变 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借款、修路、开矿、设厂、开设银行 *资本输出的影响:
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加强了对中国经济、 政治的控制,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 族危机加深了。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一、背景: 1、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1)经济: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 出为主; (2)政治:直接割地转变为强占租借地 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列强瓜分中国的方式:
讲选修一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评价
① 体现了资级利益和要求,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②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 (根本原因: 缺乏必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③为康、梁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2.90年代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2.90年代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著作 理论
特点
《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资级进化论 君主专制 儒家三世说 据乱世 君主立宪 升平世 民主共和 太平世
思想 维新派通过著书立说、办报纸、办学堂、上书、论
战等活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70年代 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的早期维新思想。 主 张
政治上: 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上: 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 主张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思 维新派通过著书立说、办报纸、办学堂、上书等活动, 想 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70年代 王韬 郑观应 薛福成 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 主张 ①洋务运动展开②民族资义产生③民族危机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文化上 - 主张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原 ①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因 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或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或托古改制)
和妥协性。 ③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以减少改革阻力。
利 利: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弊 弊:资产阶级改良派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经济
阶级 政治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级日益壮大, 他们要求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
优课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课件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政治 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 变 由商品输出进入资本输出 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化 为主的阶段 ①强租港口 方 ①争做中国债主 式 ②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 ②划分“势力范围” 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和银行 ③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影 ①帝国主义基本控制中国的财 响 政,并从政治上控制清政府。 ②控制中国铁路干线、霸占了 中国面临被列强 的许多矿山资源和土地资源, 瓜分的危险。 阻碍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门户开放政策使 ③改善了中国的交通结构; 中国陷入列强共 ④冲击了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给 同宰割的局面。 自足的经济体制。
康《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梁《变法通议》谭《仁学》严《天演论》
(4)建立学堂讲学: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 (5)创办报刊: 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 严复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上海有《时务报》。 《国闻报》和《时务派》居当时北南舆论界主导地位。 (6)论战: 维新派同顽固派论战。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
《变法通议》
谭嗣同 严复
《仁学》
译《天演论》
共同点:
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 都主张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梁、谭、严
归纳:戊戌变法的背景
1.政治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必要性 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评价: ①性质:思想主张明显地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 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由器物而制度。 ②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 上启下的作用。 ③局限性: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未付诸实施。
(2)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康梁的维新思想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专题九 戊戌变法》课件
NEWS
1894年的中国
万 寿 无 疆 疆 无
社会花絮
一 人 有 庆 庆 有
1894 年,清朝慈禧太后要过 60 岁生日 。当时有一副对 联为慈禧太后所欣赏,那就是‚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于是 这对联就在宫中和北京城里到处张挂。 当时,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想起慈禧把台湾、澎湖割 让给日寇就非常生气 ,把词序稍作改变,变成了‚一人庆 有,万寿疆无‛。这样一变,就把本来是歌功颂德的意思变 成了辛辣的讽刺!
代表人物
活动地点
主要著述
刊
物
学堂
梁启超 谭嗣同
上海 湖南 天津
《变法 通议》《时务报》
《仁学》 《天演论》 《国闻报》
严复 陈宝箴
湖南
时务 学堂
思考:维新派的准备活动有哪些?
办报立会,宣传变法思想
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
论战权贵,减少变法阻力
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
想一想:强学会的创办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 哪些作用?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的意义是什么? 作用:
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
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 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NEWS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传播
甲午 战败 赔款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 制
民族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戊 戌 变 法
一、戊戌变法背景
1.政治基础: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传播 (1)早期维新思想 (2)康、梁的维新思想
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优质课件
维新派
变者天下之公 理 实行君主立宪 变法之本在育 人才
评析:
论战不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而且是 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反映了资产阶级 的要求和愿望。 其论战的内容直接触及了封建制度,使人们逐 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的高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地主阶级在思想领 域的交锋。 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 歧,没有触及封建制度。
百日维新
1.诱因: 列强掀起瓜分潮 德国强占胶州湾 2.准备:
《应诏统筹全局折》
施政纲领
——资产阶级的施政纲领
内容主张
1、大集群臣,革旧维新 2、设对策所,广征贤才 3、开制度局,重定章程
《应诏统筹全局折》 (上清帝第六书)
原因:它较系统全面的反映了维新变法主张
保国会
——资产阶级政党
3.百日维新
一是儒学传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刻;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保守性,不可能打出 鲜明的旗帜; 三是由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特别 由于其所处时代决定; 因而,康有为为减少改革阻力,采取此策略。
梁 启 超 活 动
担任《时务报》主笔
发表《变法通议》
阐述变法图存道理 维新变法的宣传家
“变者天下之
公理”,只有实行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
△条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洋务运动的兴起 △代表:王韬、郑观应 △主张: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同外国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未付诸实施 △认识: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 康梁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感一章 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下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2018年秋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一、为什么要 大力培育新型 职业农民 (一)深刻背景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人农 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问题日益凸显
陕西抽样调查:
72%
55岁
“80后”“90后”青壮年劳动力(农民工)
务农农民平均年龄
四川抽样调查: 务农农民 50 岁以上 54% , 60 岁以上 30%,70岁以上13%;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1.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由一种思潮发展 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2.此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报馆、学堂、学会,不断上书皇帝, 同顽固势力展开论战,促使维新变法运动不断高涨。 3.1898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不断加剧,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 不断加剧,光绪帝接受了维新派的变法要求,维新变法运动更加高 涨。 4.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维新变法的 上谕和诏书,采取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 5.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9月28日处死“戊戌六 君子”,“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 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 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 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关系,进 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现代)家庭经营+合作组织+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
妇女60%;
初中及以下90%。
一、为什么要 大力培育新型 职业农民 (一)深刻背景 ◆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农业后 继乏人问题步步紧逼
新生代农民工 76% 85% 不愿再回乡务农 从未种过地
(国家统计局2010年10省调查:90%的新生代农
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四课《戊戌变法》PPT课件
雷颐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他的观点。
传统文化的影响
《新学伪经考》在维 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历代 封建统治者认为神圣不可 侵犯的古文经斥为伪经, 主张应予抛弃,这就动摇 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 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变 法制造舆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教版选修一)
戊戌变法
11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兴起的戊 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路程中 的一座丰碑。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既 是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伟大的民 主启蒙运动。这次运动在提高民族觉醒 和民主意识方面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 力量,是中国人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同时,它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至日 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作了必 不可少的准备。
——《康有为墨迹》(一) 转引自张鸣《梦醒与嬗变》
戊戌悲歌
——再探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 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 颐
人物简介:雷颐:(1956—— )吉林大学历史学 硕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戊戌变法时期维 新派的报刊和著述
旧式私塾
维新时期的遗产
“天足会”奖章 梁启超等创办的“经正女学堂”
缠足
谭
康
嗣 同
广 仁
杨 锐
林 旭
刘
杨
光
深
第
秀
1922年,康有为在杭州忽见剧场上演 《光绪皇帝痛史》,急购票入观。观后唏 嘘良久,赋诗道:
电灯楼阁闹梨园, 笳鼓喧天万众繁。 谁识当年场上客, 今宵在座痛无言。
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性)
传统文化的影响
《新学伪经考》在维 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历代 封建统治者认为神圣不可 侵犯的古文经斥为伪经, 主张应予抛弃,这就动摇 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 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变 法制造舆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教版选修一)
戊戌变法
11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兴起的戊 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路程中 的一座丰碑。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既 是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伟大的民 主启蒙运动。这次运动在提高民族觉醒 和民主意识方面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 力量,是中国人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同时,它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至日 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作了必 不可少的准备。
——《康有为墨迹》(一) 转引自张鸣《梦醒与嬗变》
戊戌悲歌
——再探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 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 颐
人物简介:雷颐:(1956—— )吉林大学历史学 硕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戊戌变法时期维 新派的报刊和著述
旧式私塾
维新时期的遗产
“天足会”奖章 梁启超等创办的“经正女学堂”
缠足
谭
康
嗣 同
广 仁
杨 锐
林 旭
刘
杨
光
深
第
秀
1922年,康有为在杭州忽见剧场上演 《光绪皇帝痛史》,急购票入观。观后唏 嘘良久,赋诗道:
电灯楼阁闹梨园, 笳鼓喧天万众繁。 谁识当年场上客, 今宵在座痛无言。
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性)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
戊戌变法 颁布了大量的改革上谕, 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 和顽固派的强大,无法 推行 (1)发生在19世纪末资本 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 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2)帝国主义国家不愿意 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 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 对中国不利
[对应训练] 2.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C )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 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④中国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A.①②
项目
戊戌变法
(1)帝国主义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 空前加剧 (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 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 力较强大
以资产阶级上层为核心, 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 皇帝身上
明治维新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 具体措施 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 由资本主义时期 (2)西方各国忙于本国事 国际环境 务以及英法正帮助清政 府镇压革命运动,客观 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 利的国际环境
[对应训练] 3.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 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 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 B )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确立
3.从变法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
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
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 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 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解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俄国1861年改革、日
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都是推动本国近代化的改革,
而且根源都是西方工业革命影响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上分析的。 B 项在题干中缺乏必要信息支持,另外该选项与 历史事实不符。
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 (1)陷入沦为半殖民地的 危机之中 (2)新兴地主、商人、人 民的不满 社会背景 (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 中下级武士)分化,幕府 成为众矢之的,幕府统 治被武力推翻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 领导力量 等联合,力量强大
3.从四国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 土地制度,其他三国都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多涉及政治改革, 都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但从实施的举措看,日本明治维新更 为彻底,成效也最为显著。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了上资本主义发
展道路,埃及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都未成功, 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本国近代化的发展。
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当时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支持变法,只不过力量
不如日本的改革力量强大,②所述不正确;从康有为上光绪 帝书中提到的“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并不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只不过维新派因其自身的局 限性没有发动和利用,③错误。故选C项。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优化总结
一、全面认识戊戌变法
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 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 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 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 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 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 的意义。
三、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埃及、俄国、日本、中国四 国近代化改革 1.四国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看, 埃及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很大的 相似之处,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 果;而俄国 1861年改革的主要因素是本国农奴制的落后与对 外争霸战争的失败。 2.四国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但其性质却不同。埃及阿 里改革虽然也有发展近代工业的举措,但是属于地主阶级自 救运动;其他三国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俄国 1861年改革的领导阶级是沙皇政府,但是改革后促进了俄国 资本主义发展。
[对应训练] 1.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 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 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B )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解析:A、C、D三项均是从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