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1.3地球运动 第1课时
高中地理必修1 - 1.3 地球的运动 导学案1
1.3 地球的运动课时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习目标】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地球公转的速度2.难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自主学习】一、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地轴旋转的运动,地轴始终指向 附近,且与 垂直。
2.读图判定地球自转的方向①侧视:②俯视·从北极上空看呈 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 时针3.根据参照物不同,地球的自转的周期也不同①恒星日,自转360º, 时 分 秒,地球真正的周期②太阳日,自转360º 59′, 小时,日常所用的周期4.根据课本图1.16读出地球自转的速度①角速度·概念:地球表面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规律:两极点为 °/h ,其他各地相同,皆为 °/h 或1°/4min②线速度·概念:地球表面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规律:两极点为 km/h ,赤道为 km/h ,其他各地由 向 递减★必须填写: 2016级 班 组 姓名二、地球公转1.概念:地球绕旋转的运动2.方向·侧视:·俯视:从北极星上空看,呈时针防线旋转3.周期:地球公转一周为1年,时间长度为日时分秒,称作1 年4.轨道和速度(读下图)·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上·远日点:月初,地球位于点,公转速度近日点:月初,地球位于点,公转速度【合作探究】1.儿子骄傲地对他父亲说,他今天已经绕地球转了2圈了。
他父亲说,这不稀奇,我都已经绕太阳转55圈了,我还准备再转几十圈呢!请回答:⑴儿子的职业是什么?⑵父亲的话是真的吗?为什么?2.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的日数的179天,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的是什么?【自主演练】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运动的是( )2.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心的运动B.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C.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地轴D.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3.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各点的角速度都大约为15º/小时B.地球表面各点的线速度都相等C.地球表面各点的角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D.地球表面各点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4.地球公转到右图中的四点时,公转速度最快的是:()5.下图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一、课标解析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的,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1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日:昼夜更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用度:极点为,其他各处相同,线速度:自向减小(赤道处最大)。
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从南极上空看呈。
周期:一个年,日时分秒。
形状:近似正圆的。
2.公转轨道:近日点:初。
远日点:初。
角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速度线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地球运动是与的叠加。
2.黄赤交角:指平面与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3.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运动,并使地面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三、典题解析1.在下图中表示太阳日的是()A.a B.b C.a+b D.a-b解析:时间与我们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该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每一天长短的确立的理解程度。
就能力考核来说,则也可以说是看看考生对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的强弱。
题目中隐含着的一个知识点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方向是一致的。
即,从空中看地球,如果其公转方向是逆时针的(如该图所示),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也一定是逆时针。
有了这个基础常识,读图即可以明白,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答案:C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角∠α、∠β的度数是,从其大小及其所对应的弧长分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特点是。
(2)图中C点的经度是,如果E点是10点钟,则C点的时刻是点钟。
(3)由C向A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发生向(东、南、西、北)偏移的现象,由C向D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发生向(东、南、西、北)偏移的现象。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涉及到经度的概念、地球自转速度、时间计算和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等知识点。
首先根据经度的概念得出∠α、∠β的度数是4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补充内容:有关地球仪的知识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4.纬度与经度的划分5 .经纬网确定方向在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相互方位时,应注意的问题是:①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第1课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来感知地球的运动。初中学过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础知识,并且物理中学习过参照系和速度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知道太阳日和恒心日的区别;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吸引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1、自转运动
你是如何感知地球自转的?
Ppt展示北极上空的星辰轨迹图。从图中大家看到了什么?有何感觉?
我们看到的是星辰运动的轨迹,但实际上,是地球运动造成的,地球在自转。可以从中心、方向、周期和速度描述地球的运动。
2、自转运动的方向和中心
地球自转的中心是?运动方向是?请同学上台演示地球的自转。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把握几个要点。
培养读图能力,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自转运动的差异。
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
二、地球的公转
以前的人们都人为太阳是围着地球转的,提出了“地心说”。但是哥白尼发现,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提出了“日心说”。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就是地球的公转运动。
上台演示。
直观感受公转速度不是匀速的,而是由快有慢。知识
板书设计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
地轴(指向北极星)
自西向东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角速度
线速度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日/366日
靠近近日点速度快;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1
第一课时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一天当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既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2、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展示:“二分二至地球太阳光照图”学生看图思考总结: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总结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距离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例:夏至日,南宁、兴国、上海哪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哪个最小?(2)季节变化规律过渡:我们在夏天的时候特别热,冬天的时候特别冷。
正午太阳高度的太小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获得热量的多少。
请看我们兴国和以下几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季节有什么变化规律,什么时候达到最大、小值?思考:兴国(26.5°N,115°E)、北京(39°N,116°E)、海口(20°N,110°E)、悉尼(34°S,151°E),正午太阳高度什么时候达到最大值?什么时候最小?发现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离太阳直射点最近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
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春秋分时南北半球辐射相当。
总结:通过下列表格,总结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讲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所有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900。
3、计算H=90°─纬度差|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例:1、春分日兴国县的正午太阳高度;2、北京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最小值;第二课时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地球的历史(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据图说出沉积岩地层构造特点、古生物化石分布和地质年代表的相互关系,了解认识地球历史的途径及地球的历史;2.举例说明不同地质的地球环境及古生物特点。
3.通过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不同地质年代的时间尺度和地球的演化过程;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1.了解地质年代表的划分依据和地质年代表的时间单位。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师:恐龙作为大家最为熟悉的地球史前生命,它们的形象一直活跃在我们的各种电影、漫画、书籍中,它们是虚构的吗?如果它们真正存在过,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怎么知道它们的样子、种类和生存的年代呢?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
师:化石和地层,为我们研究地球的演化史提供了依据。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化石。
出示:恐龙脚印化石和恐龙化石师:目前我们通过发现的各种恐龙骨骼化石、脚印化石、粪便化石等来还原地球上曾经的恐龙时代。
这些化石是怎么留下来的?为什么恐龙没能继续在地球上存活下来?地球的环境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地球的历史【讲授新课】出示:化石的形成示意图师: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如果说文字是记载人类社会历史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么化石就是大自然史册的天然记录者。
沧海桑田的地球历史变迁都被各种各样的化石记载了下来。
出示:三叶虫化石、蕨类植物化石、鱼类化石师:生物化石是记载地球生物进化历史的最佳证据,地质学家们通过解读化石中蕴含的丰富信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地球历史的鲜活画卷,让我们初步了解地球46亿年以来的生命演化史,化石也因此被当作是开启地球历史之门的重要钥匙。
(板书)化石师:化石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样的岩石中呢?生:(可能的答案)沉积岩出示:太行山王莽岭的沉积岩地层师:化石是生物遗体和遗迹沉积在地层中保存形成的,因此只有在沉积岩地层中才有可能找到化石。
地层是指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1.3节 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共21张PPT)
1.3节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思考 教学楼一侧还是行政楼一侧停的车比较多?为什么?
N
N
1.3节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区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的概念;会简单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理解正 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小组合作探究 和讨论,探究知识中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发现, 体会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学 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重要意义。
1.3节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
【预习检查】 1. 太阳高度角:_太___阳__光__线______与____地__面_______的 夹角a,简称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地方
1.3节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小组合作】
(1)春分日——夏至日期间,海口市(20°N)的正午太 阳高度 如何变化? (2)秋分日——冬至日期间,海口市(20°N)的正午太阳高度 如何变化? (3)海口市(20°N)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如何变化?
①春分—夏至:先变大后变小,直射20°N时达全年最大值。 ②(夏提至示—:秋结分合:下先图变画大太后阳变直小射,点直移射动2轨0°迹N图再分次析出,现“最如大何值变。化”从 ③变秋大分或—变冬小至,:达逐到渐一变年小当,中冬最至大日、时最达小全值年的最纬小度值位。置等方面描述)
点
位置
达到最 达到最 大值时间 小值时间
A 北回归线
B 及其以北 夏至日 冬至日
E
南回归线 及其以南
冬至日
夏至日
C
赤道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 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教学设计
【演示】地球自转的极投影和侧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和晨昏线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关系。
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动画,观察并思考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这两条分界线的特点得出判断的依据。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
完善板书
总结要点,突出重点
课堂反馈
布置练习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当堂完成作业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板书】一、昼夜交替
【提出问题】在动画演示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昼夜半球之间始终存在着分界线,请同学们来思考这两条分界线有什么不同之处?如何判断这两条分界线?
【演示】地球自转的极投影,指导学生观察经过昼夜半球分界线的变化过程。
【小结】经过观察和讨论我们发现:按地球自转方向一条分界线是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另一条分界线是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因此,按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分界线就被称为“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分界线就被称这“昏线”。这就是晨昏线的判断依据。
学习是为了使用,使用可以巩固学习。本节课教学中辨证地处理学与用的相互关系,做到以用为主,学用结合,使知识得到迁移,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了达到此目的,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和谐发展,教学相长。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复习内容,特选择了有针对性的习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边练,及时有效地掌握相关教学内容。
【板书】三、地方时的计算步骤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一章第三节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读图甲、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甲回答, 赤道上的线速度与 60° 纬线圈上的线 速度的关系。 (2)描述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规律。 (3)描述从 B 到 A(逆时针)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
解析: 第(1)题, 据图甲可知, 赤道上的线速度为 1 670 千米/时,60°纬线圈上的线速度为 837 千米/时,故前者 约为后者的两倍。
第二步:在图中过球心作地轴的垂线,即赤道,如 图 2。 第三步:作条直线连接左右(即东西向的)两个球心, 如图 3。 第四步:如果直线指向北半球(北回归线),为北半球 夏至日, 即图 3 中的 A; 如果直线指向南半球(南回归线), 为北半球冬至日,即图 3 中的 C。
第五步:再根据二至日的位置和公转方向,确定 D 为春分日,B 为秋分日。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形成
2.特点 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 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 。其含义如下:
特点பைடு நூலகம்
一 轴 两 面 三 角 度 一轴
黄道面
赤道面
含义 地轴(自转轴,与赤道面垂 直)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地球自转的平面,与地轴 垂直 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 目前为23°26′
知识点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诗词中的地理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送瘟神》
思考探究: 该诗句主要反映了地球运动的哪种形式? 与诗句最相吻合的地点在哪里? 提示:地球的自转,最相吻合的地点是赤道。
1.地球自转
2.地球的公转
1.读下图,探究下列问题。
(1)在图 1 中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在图 2 中, 判断 C、D 两点分别是近日点还是远日点?
第(2)题,据图可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不随纬度的 变化而变化,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第(3) 题,图乙中,A 点为冬至日,B 点为夏至日,1 月初,地 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7 月初,地球公转到 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故从 B 点逆时针到 A 点,公 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的运动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尝试进行探究学习。
基本思路:四、教学方法教法学法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实验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教学法、总结归纳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画图用具(直尺、圆规)、铅笔六、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3分)导入:多媒体播放“地球运动动态模型”导入同学们边看模型,老师用诗句切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出几个本课要重点研究问题记录下来。
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②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结合他们的预习情况思考刚才的现象,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分享。
可能会提出问题:①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情景导入讲授新课,让大家思考“坐地日行八万里”能实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景导入讲授新课地球自转课堂总结线速度角速度习题检测,知识巩固知识点反馈,解释诗句原理地球公转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二、讲授新课【一】(15分)一、地球的自转(板书)请三位同学上来根据预习的情况给大家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
(老师在旁边指导)老师演示,知识升华,加强同学对地球自转的绘图能力。
观察地球沿着地轴转动方向【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问】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每小时多少度?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位置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全班同学按照座位前后排分小组,他们自己选出组长,整合每个人的问题边听老师的讲解,边解决问题:【同学回答:】……【同学回答:】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
一、昼夜交替与时差:本部分从昼夜交替现象导入,然后将地方时、区时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内容引入;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教材阐述了地转偏向力的原因和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地球自转的特征,解释与自转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2.过程与方法:认识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理现象,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真实的地球运动,形成正确的地球观。
【教学重难点】1.晨昏线及相关概念。
(重点)2.地方时和区时。
(难点)3.国际日期变更线。
(难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材、PPT翻页笔、粉笔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2007年2月,美国空军F-22战斗机群飞离夏威夷群岛,前往日本,进行首次海外之旅。
刚开始切正常。
然而,当战斗机机群经过180°经线附近海域上空时,一些战斗机的导航等多个电子系统出现故障,甚至完全失灵。
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一下子变成了“瞎子”。
美国空军后来找到了这次行动中战斗机出现故障的原因,是电脑系统设计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地理问题。
这批战斗机为什么在经过180°经线附近海域上空时会变成“瞎子”?其电子系统设计时忽略了哪一重要的地理问题?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
因为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发光、不透明这一现象决定的,与地球自转无关。
昼夜更替现象不会存在。
板书:3.晨昏线【问题】1.什么是晨昏线?2.晨线、如何判断?(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称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称为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作晨昏线(圈)。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板书:4.地方时【问题】1.什么是地方时?2.地方时该如何计算?(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
2. 利用地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3. 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引发学生兴趣。
2. 地球自转: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地球公转: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引导学生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4.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5. 案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板书设计:地球自转: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
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地球公转:概念: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的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1.3地球运动 第1课时 Word版含解析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二、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教学媒体教具】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学生回答】是【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
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提问】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学生回答】略。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学生回答】略。
【过渡】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
我们一【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课标细化】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说出并判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说出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
4.通过演示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理解晨昏线的特点,掌握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5.理解时差的形成原因,区分地方时、时区和区时,准确计算地方时或区时。
6.理解日界线划分方法及日期判断和计算。
7.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和影响8.掌握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计算。
9.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计算。
10.理解四季的划分与更替及五带的划分。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
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在教材中的地位——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球的运动其地理意义”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一个延伸。
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大气环境”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高中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历史教案
4、新生代:意为“最近的生物时代”
时期
时间
地质年代
演化特点
3
新生代 (最近的 生物时代 )
6600 万 年 古近纪 至今
新近纪 第四纪
①海陆演化:
联合古陆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①海陆演化: 地壳运动剧烈, 形成联合古陆;
②生物演化: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 海 洋 无 脊 椎 动 脊椎动物 :鱼类
物 物 ( 三叶虫、笔 - 两 栖 类 - 爬 行 石,鹦鹉螺等 ) 类
植 陆上低 等植物 裸 子 植 物 出
物 (蕨类植物)
现,蕨类植物
繁盛 (成煤期 )
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 95%的物种消失
A .蕨类植物 → 被子植物 → 裸子植物
B .三叶虫 → 鱼类 → 恐龙
C.元古代 → 古生代 → 太古代
D .哺乳动物 →爬行动物 → 两栖类
4、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题。
为学生展
( 1)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B ) A .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 .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 .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1、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B)
A .古生代末期 B .中生代末期 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2、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C)
A. 原始鱼类
B. 古老的两栖类
C.海洋中 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
D. 蕨类植物
3、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对地球形状、气候、季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地球形状、气候、季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形式。
利用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形状的影响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球为扁球体。
展示地球形状变化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形状的形成。
气候的影响讲解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如昼夜温差、季节变化等。
分析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气候的关系。
季节的影响讲解地球公转对季节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季节的变化规律。
分析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季节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讲解地球运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如生物分布、生态环境等。
分析不同纬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4.案例分析展示地球运动对某地区气候、季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案例。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地球运动的作用,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强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下节课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地理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8--2019学年 人教版 必修一:1.3地球运动第一课时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1.3地球运动第一课时教案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教法与学法教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地图册教学活动设计师生活动第一课时每天我们都要经历很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如,白天和黑夜的更替,它反应了地球的运动,那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1、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动画:“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主指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识图分析的能力。
批注出其自转方向,以及在南北极点上观察的俯视图的自转方向的不同。
活动:学生绘制俯视图,教师更正,指导(3)展示表格及图片,总结及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以及对比其不同。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
(4)通过观察图1.16,以及阅读课本P14上面的文字,提问: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以及规律有什么特征?学生观察,并回答培养学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结合数学公式来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线速度存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本节课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现象和运动周期,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直观的演示和观察、广泛的交流与思考,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
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秒。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3.地球自转速度
二、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4.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