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废除的影响及反思

合集下载

科举制度废除影响

科举制度废除影响

科举制度废除影响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教育制度,起源于隋朝,盛行于唐宋时期。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不仅对教育、政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人才选拔、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遭到废除,这一决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包括了教育制度、官员选拔、社会流动等方面。

一、教育制度的变革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科举制度依靠考试选拔人才,注重的是功利性的知识学习。

然而,科举废除后,新的教育体制开始逐渐建立起来。

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逐渐传入中国,学校教育、普及教育等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科举制度的废除也意味着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科举制度注重经典文献的研读,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限制了人们的学识广度。

然而,科举废除后,知识的开放性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这对于知识的传播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官员选拔机制的改变科举制度废除对官员选拔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以考试的表现为依据,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并没有考虑官员的实际能力和才干,而是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废除科举制度后,新的官员选拔机制逐渐建立起来。

选拔官员注重候选人的综合素质,强调实践经验、处理问题能力以及领导才能。

这种官员选拔机制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更具能力、胜任的官员,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三、社会流动性的变化科举制度废除对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官场,而其他阶层的人则难以通过这种途径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然而,科举废除后,社会流动性有了一定的增加。

人们不再被科举制度所束缚,可以通过劳动创业、学习进修等方式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结论:科举制度废除对中国教育制度、官员选拔机制和社会流动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在清末的新政中,教育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废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

1.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政府规定从1902年起废除八股文章。

1905年9月,清政府宣布宣告废除科举考试以及相关的教育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新式学堂。

12月设立学部。

科举制度的废除,不仅是一种教育制度的退出,而且是一种政治制度的终结。

2.设立学堂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为大、中、小学堂。

1904年制定了一套以日本教育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制度,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和高等学堂三级。

随着新学堂的大规模兴办,从幼儿园到研究院,各级各类学堂配套成体系,这表明资产阶级性质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确立。

《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规定学制的文件,又称壬寅学制。

由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1902年颁布。

他将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全学制共20年,与高等小学堂平行的有简易实业学堂;与中学学堂平行的的有中等实业学堂,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有仕学馆,高等实业学堂,师范馆。

该学制的颁布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民国学制改革与教育发展的基础,虽正式公布,但未付诸实施。

1904年为癸卯学制颁布后废止。

《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的法令,又称癸卯学制。

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等草拟。

除规定学制系统外,还订立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及学校设置方法等,施行至辛亥革命为止。

癸卯学制规定教育年限,小学为9年,中学为5年,高等学堂及大学6至7年,入学年龄为六岁。

该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为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对近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3.奖励留学: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4.科举制度废除的负面影响:首先是新教育出现贵族化倾向。

其次是新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

最后是新教育依然没有脱离科举陋习的侵蚀。

略论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对士人的影响

略论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对士人的影响

略论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对士人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08-18T11:06:01.8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1期作者:李娟[导读] 科举制度建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发展于宋朝,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但同时也衰落于清朝。

李娟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科举制度建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发展于宋朝,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但同时也衰落于清朝。

科举制度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适应于君主专制统治和官方选拔制度的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

一、清末科举制度废除的主要原因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

在整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不仅适应了封建社会集权制度的需要,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政治结构的稳定。

但由于科举制度自身具有封建主义属性,加之弊端丛生,在明清时期经过短暂的鼎盛发展之后就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已经成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障碍,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可避免地被废除。

科举制度之所以被废除是由于它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科举制阻碍了近代新式人才的成长。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后,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下,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例如训练士兵、制造兵器等。

而科举制依然停留在八股文、帖文,所取之人“问以五洲形式,列国政治,历朝史鉴,诸子百家,天算、动植、形声、格致之学,皆懵然默然,不知所对”[ 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69.]。

这些人既不能治国兴邦,也不能抵抗外敌入侵,进而说明了科举制度完全不适应近代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科举制度阻碍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西方列强在对中国进行政治和经济掠夺的同时,也向中国展示了西方近代教育的先进模式。

国内的有识之士随即效仿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兴办近代教育。

但是近代教育并未能摆脱科举制度的影响,形式上接受而实质上并未接受。

张之洞说:“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M].中华书局,1959:4998.]。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科举制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度使得社会身份不再世袭,为封建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条件.科举制度使得贫苦孩子可以靠勤奋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员.2、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和专制,消灭了士族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在于巩固帝王的中央集权.科举制度消灭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制度,从此贵族阶层再也无法与君权抗衡.3、促进了中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度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从而增加了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比例.4、科举制度摧毁了中国文人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为专制政权输送了大量经世愚民的官僚.5、科举制度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官员选拔制度.6、科举制度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当时的很多附属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比如:高丽、越南等国!二、消极影响(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2)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三、对外国的影响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欧美人把科举这一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发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

科举制度的弊端一、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奴化臣民的工具。

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历史产物,通过科举考试授予官职,将读书人培养成为忠实于朝廷,忠于皇帝的奴仆。

尤其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和形式上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备,造成官员人数剧增,官职冗杂,官僚机构庞大,相反行政效率低下的现象。

由于科举考试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科举制度废除

科举制度废除

科举制度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考试和选拔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科举制度也逐渐开始暴露出许多问题,最终被废除。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教育等角度来探讨科举制度的废除,并对废除后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制度,起源于北周时期。

后来,唐朝将科举制度完善,并继承了后世的宋、元、明、清等朝代。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其选拔资格不仅仅是通过世袭和官僚的身份,而是通过考试来选择才能出众的人才。

它是中国古代士人世界的中心,因此也被视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象征之一。

二、科举制度的弊端然而,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言文和朝廷知识,忽视了实际技能和实用知识的培养。

其次,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僵化,缺乏变通和适应性,容易被过时和陈旧的思想所束缚。

再次,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过于刻板,强调对考试内容的死背硬记,忽视了考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此外,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例如,科举制度的考试范围过于狭窄,难以体现综合能力和素质;另外,科举制度的考官和出题人存在腐败、贿赂等问题,阻碍了公平竞争和公正选拔。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晚清时期提出了废除科举制度的主张,并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和响应。

清末民初时期,废除科举制度成为了广泛的社会议题。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得到了政治权力,成功推动了废除科举制度的改革。

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开创性变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废除科举制度打破了士人世界封闭的局面,开放了社会选拔的新渠道。

其次,废除科举制度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多元化,打破了单一的选拔标准。

再次,废除科举制度提高了教育的社会意义,倡导了实用性教育,大力发展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四、废除科举制度后的影响废除科举制度后,中国社会和教育发生了巨大变革。

科举制废除的影响

科举制废除的影响

科举制废除的影响科举考试是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

始于隋朝,于清末废,自隋唐到清代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的存在对我国封建王朝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废除对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同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05年,在中国推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被正式废除,在当时掀起巨大波澜,但对于此事,我们应该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科举制废除的得失。

科举制的废除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科举制被废除后对中国的发展也确实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的废除对高等教育近代化与女学兴盛产生了推动作用。

有学者认为,早在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已兴起了新式高等教育,但在科举废止前,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的步伐一直十分缓慢。

这是由于科举不仅是传统高等教育的重心所在,而且还极大地制约着新式学校教育的发展。

因此,科举改革事关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变革之全局。

科举存废成为新旧高等教育转化的关键所在。

废除科举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新学制迅速推广,近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留学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废科举所带来的另一个有利影响是女学的兴起。

作为社会半边天的女性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女性接受教育则是反映其社会地位高下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平等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废除科举制度后的1907年,清政府已正式承认女学堂的合法性,女子教育也被正式纳入学校系统,这为女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女学从此便蓬勃地开展起来,且层次不断提升。

其次,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留学运动和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

因受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的强烈刺激,中国人的出国留学热潮在20世纪初如狂飙突起,日甚一日。

据统计,从1904年到1909年,全国新式学堂的在校人数,增至156万人;赴日留学生也由1901年的274人增至1908年的3万人,此后历年皆有增加。

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历程及影响.doc

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历程及影响.doc

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历程及影响摘要:在晚清其亡国灭种的危机越发严重,一些开明人士逐渐深入分析传统教育的制度,尤其是科举制的弊端,同时提出废除与改革科举制思想,并且在20世纪初期最终废除了科举制。

本文分析了清末实际科举制的废除历程,探讨科举制废除的主要原因,同时研究废除科举制以后带来的消极、积极影响。

关键词:科举制废除过程废除原因影响科举制属于我国古代文人考试的制度,同时还是选官的制度,在唐朝与宋朝时期渐渐完善,而在明朝与清朝中期走向辉煌。

但到了清朝末期,由于受到各种变革的潮流冲击,科举制被废除,这一重要举措对当时的社会与中国未来发展产生于巨大影响。

一、清末的科举制废除历程科举制度属于隋朝与唐朝后各个王朝成立的选官制度,在隋文帝将世族垄断九品中正制废除以后,在开皇七年设置了清平干济与修谨两科。

在唐朝增设了明算、秀才、明书与明法等,同时还有道举、一史、童子与开元礼等科。

而后武则天行殿试,增设了武举,使得科举更加丰富。

但是在众多科目中,只有进士属于常设科目,并且较为重要。

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末期,在洋务运动发展与西学传播背景下,科举制产生改变。

1888年清朝政府第一在考试内容中纳入了自然科学,到了1898年增设了经济科,培养经时济变的人才。

应康有为的建议,将八股废除,改为策论,将实务作为命题[1]。

在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以后,慈禧太后命令全部考试都按照旧制度。

在1901年9月实施新政以后,各个地区的封疆大吏开始上奏折,提出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经济特科恢复,到了1904年清朝出台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时候科举考试逐渐改成策论,但是并没有彻底废除。

直到1905年慈溪下达诏书,正式宣布从1906年(开始光绪32年)将科举制废除。

同年九月二号张之洞与袁世凯上奏,请求将科举考试停止,推广咸趋实学与建立学堂。

1906年清廷准奏,停止了全部乡会试,同时派学务大臣分发教科书,在各个州县设置小学堂。

到此在我国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被彻底废除,学校教育和科举取士也完全分离[2]。

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

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

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简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一千多年,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特点。

然而,科举制度在清朝末年被废除,废除的原因有许多。

本文将探讨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 社会变迁科举制度在废除前的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尤其是近代工业化和西方文明的冲击,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传统的科举制度难以适应这些变革,并且在面对外国势力的侵略时也暴露了脆弱性。

科举制度依赖于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学习,而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废除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

2. 腐败和贿赂科举制度的运作方式使得贿赂和腐败成为晋升的主要途径。

由于科举考试的竞争激烈,官员们常常采取贿赂考官的手段来获取高分。

这种情况导致了权力和地位的不正当积累,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和社会道德。

科举制度的废除为国家改革机构和选举制度提供了机会,减少了贿赂和腐败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官员选拔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 教育局限科举制度侧重于对经典文化的考察,忽视了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实践知识的培养。

这种局限性使得科举制度的毕业生缺乏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造成了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

废除科举制度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重视现代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有实际能力的专业人才。

4. 政治改革需求科举制度的废除也与政治改革的需求有关。

由于科举制度追求的是社会地位和名誉,而非具体的政绩和治理能力,导致官员们的治理水平和责任意识不够强。

废除科举制度为政府的管理体制和官员选拔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回应社会需求,并提高效率和效果。

结论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变迁、腐败和贿赂、教育局限和政治改革需求。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废除科举制度,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政治和教育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

科举制的废除与中国读书人的命运沉浮

科举制的废除与中国读书人的命运沉浮

科举制的废除与中国读书人的命运沉浮一、科举制被废除造成社会断裂,中国失去社会重心科举制为社会的上下流通提供了渠道,这在世界上其他地区并不存在。

对中国人而言,哪怕是处于底层的贫苦放牛娃,只要能读书、愿意读书,就存在向上流动的可能,就能够通过科举进入上流社会。

科举制强大的流动功能,使宋代以后中国的政治制度能够从底层源源不断地吸纳人才,从而维持政治的稳定。

因此,科举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这个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

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

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

民国初年,开始有了国会议员选举,失去向上流通渠道的部分读书人把竞选议员视作新的“科举制”,把加入政党、当国会议员看成是做官,但这实际上并不具有科举制的功能。

科举制被废除造成了社会断裂,从此之后,中国的读书人和国家之间再也没有制度化的联系了,知识分子不再是国家精英,成了自由浮动的资源,被抛向了社会,到了军队、商业、金融、实业、媒体、出版业和学院。

也有一部分生存在社会正式结构的边缘和外围,成为国家的反叛者和造反者。

二、礼治缺乏制度性规定,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是礼治而非法治,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相信人。

法治不相信人,它拥有严格的制度设计,建立了超人格的制度化体系。

礼治却是建立在相信人的基础之上的,依赖于个人的德性,基础是人与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以道德伦理为中心的礼治秩序。

它所缺乏的是宪政所必需的政道,即制度性、程序性的规定。

因此,在这个体系下,人就显得十分重要。

传统社会中,儒家士大夫强调教化和道德的表率风气,希望通过个体的道德表率来引导社会风气。

清朝末年,士大夫阶层中出现了一大批精英,造就了同治中兴的辉煌。

如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等都是这样的精英。

但在他们之后,士大夫阶层再也没有出现过优秀人物,这个阶层已经开始衰落了。

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有哪些

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有哪些

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有哪些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那么你了解科举制度的废除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希望能帮到你。

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清末民初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中国近代教育的大事,那就是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

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了,接下来就来谈谈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先来说说科举制度废除的积极影响。

科举制的废除,冲击了盛行一千多年的“学而仕则优”的思想,并且直接切断了人才选拔链条,也就意味着捣毁了封建官僚机制,间接的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另外,科举制度废除后,国家依然需要选拔人才,这就使得需要建立全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选拔制度,创办新式学堂教育,即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促进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且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在外来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潮流和国内维新变法的深远影响基础上为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

科举制度废除的消极影响有哪些呢?科举制度之所以能掀起全民读书的狂潮,在于它的教育成本不高,而且如果科举中了就能光宗耀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但是现代教育建立新式学堂,投资成本高,教学内容是以近现代科学技术为主,不再是传统儒学,加之人才选拔不再依靠科举考试成绩,因此在广大农村新式学堂得不到推广,导致农村教育的停滞。

而有钱的乡绅为了更好的生活,去了城市生活,间接的抽走了农村建设的资金,因此科举制的废除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差距。

以上便是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不可避免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因此需要扬长避短,避重就轻,不可一味否决。

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科举制度从隋朝产生,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是采取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在中国存活了一千三百多年,最终被废除,那么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想知道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就要了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自产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学习狂潮,社会风气也变得温文尔雅。

科举制度废除对农村的影响

科举制度废除对农村的影响
科举制的形成发展过程
• • • • 隋朝:创立 唐朝:不断发展完善 宋朝: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明清:科举体制内容形式日益僵化
•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科举考试的流程
• 先参加院试考秀才,成为秀才后参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试 考举人,考上举人参加会试成为贡士,成 为贡士后参加殿试。殿试分为三甲:一甲 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 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敬 谢 观 赏
科举废除对农村的影响 ——消极影响
一、导致了农村教育的停滞 二、扩大了城乡差距 三、对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理方面 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四‘乡村社会结构的破坏和动荡
科举废除对农村的影响 ——积极影响
寒门子弟不再醉心于 科举,客观上为农业发展 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
总而言之,科举制度的废 除加剧了乡村社会的衰败,在 一定程度上导致近代农村社会 的贫穷落后。
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 科举制是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 等方面功能的基本建制,上至官方政教、 下至士人耕读,使整个社会处于循环流动 中,在中国社会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 维系作用。 • (1)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和察举制 • (2)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大一统”,加强 了中央集权
严复在废科举的第二年说: “此事乃 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 言其重要, 直 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造因如此, 结果何如, 非吾党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

科举制度对当今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当今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当今的影响引言: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在清朝末期废除,但其所秉持的选拔人才的原则和标准,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人才选拔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探讨科举制度对当今的影响。

一、教育体制的改革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起到了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科举制度以经典文化为核心,对其他学科的发展相对较少关注,导致了狭隘的教育观念。

然而,在当今社会,全面发展人才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点。

受到科举制度的启发,现代教育体制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人才选拔的改革科举制度以功利为导向,只注重对文化知识的考核,对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评价相对较少。

然而,在当今社会,人才选拔已经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

尽管学历证书仍然是评估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开始注重候选人的实际表现和专业能力。

这种转变使得科举制度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

科举制度所倡导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观念,引起了人们对人才选拔公平性和可信度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社会发展的推动科举制度建立在对人才的公正选拔和尊重人才的基础上,这种观念对中国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社会中的人才得到了更多机会,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样,在当今社会中,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和重视人才的价值观念,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举制度所追求的公平、公正和才能优先的理念,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结论:科举制度虽然在近代被废除,但其思想和精神仍然对当今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体制的改革、人才选拔的多元化以及社会发展的推动,都离不开科举制度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和才能优先的理念。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不能简单地将其观念和理念照搬到现代社会中。

浅析科举制度的废除对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

浅析科举制度的废除对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
浅析 科 举 甫 度 硇 废 晾 对 辛 亥量 命 产 生 昀 影 响 ¨
上海海事大学文理 学院 甘会 闯
[ 摘  ̄]9 5 10 年在 中国延续 了近 10 年 的科 举制度废除 , 30 科举 制的废除促进 了思想解放和社会 阶级 的分化 , 掀起 了留学潮 , 并使得 大量的知识分子加入新 军, 向革命 , 走 对辛亥革命 的爆 发起到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关键词】 举制度 废除 辛亥革命 影 响 科 心力 , 但是他们 原有的威望 和影响还没 有马上消 失。如果要维 护其权 威和地位 , 他们 必须: 弓寻出路 , 因此士绅 阶层开始把 目光和精力投 向地 方, 借清政府 开办新 政之机 , 利用 他们 在社会上 的影 响和声望 , 直接 同 清朝 中央政 府分庭抗礼 。清末立宪运动 的高涨 及立 宪派势力的膨胀是 与士绅 阶层 背离中央政府的政治倾 向分不开 的。在 清末新政 中多数士 绅在 预备立 宪 中通 过选举进 入各级谘 议机关 。据张朋 园对全 国 2 省 1 谘议局 总数 14 名 议员 中 1 8 名身份的统计 , 63 28 有生员 功名 以上议员 占 二 、 举 制 度 产 生 的 废 除 科 8 . %。而据 贺跃 夫 的研究 , 91 3 有科 举 功名 背景 的议员 比例 比这 还要 如广东谘议局 9 名议 员几乎全部来 自士绅阶层 。科举废 除最初十 4 到了清代 晚期 , 中国社会面 临西方殖 民势 力人侵 和近代化 发展 的 高, 需要 的强大 压力 , 旧的儒学官僚 日益表现 出失措 和腐 朽。无数有 志之 年导致 的一个 直接结果就是清末各省谘议局议员几乎 全部来 自士绅阶 士强烈要求进 行社会变革 , 废除科举 , 光绪三 十一 年八月初 四(95 10 年 层 , 这时期士绅 权力达 到了一个顶点 。这些新兴 的士绅阶级他们 初步 9 2 , 月 日)清廷 接受袁世 凯等人的奏请 , 谕令立 即停 罢科举, 其诏文 ( 节 学会 了新的参与 政治的组织 形式—一组织 政党 , 懂得 运用报 刊这 种新 录) 如下: 的大众 传播媒介来 扩大 自己的影响 ; 由于他们许 多人 又是新 型工 商企 方今时 局多艰 , 储才为 急 。朝 廷 以近 日科举 每 习空文, 降明诏, 业家 , 屡 他们 有足够的财力来伸张 自己的政治 主张 。因此 , 绅士——立 新 以令 各省督 抚, 广设学 堂, 将俾 全国之人, 趋实学, 咸 以备任用, 意至 宪派 的政治倾 向 , 用 对清政府的存亡 至关重要 。但是 皇族 内阁的成立 , 使 为深厚 。前因管学大 臣等议 奏, 已准将乡试 、 会试 中额 分三科 逐减 。兹 得士 绅阶层对清政 府彻底失 望而转 向革命 , 甚至 于一小部分 士绅 因对 据该 督 等奏 称, 科举 不停, 民间 相率观望 , 欲推 广学 堂, 必先 停科举 等 清政府 失去 信心转 而直接投向革命 。例如在 以孙 中山为核心的领导集 语, 所陈不 为无见 。著 即 自丙午科 ( 三十二年 , 光绪 公元一 九 0 六年) 为 团中 , 黄兴 、 胡汉 民、 汪精 卫 、 陈炯 明等人 原来 都是 有举人 、 秀才 身份 始, 所有 乡试 、 会试一律停 止。其以前举 、 、 贡 生员, 分别 量以出路, 及其 的。1 1 年武 昌首义后 , 91 各省谘议 局纷纷组 织和平独立 , 绅权最终彻底 余各 条, 著照所请办 理『。在 中国延续 了 1 0 多年 的科举制度 正式 抛弃 了王权 , 均 【 l 】 30 为辛亥革命 的爆发减少 了阻力 。 废除 。 3 大量知识分子加入革命对辛亥革命爆发产生 了直接 的影 响。 、 三、 科举制废除对辛亥革命 的影响 科举制废 除后 , 断绝了延续了一千多年 的中国读 书人 的士路 , 迫使 1 科举制 的废 除是一 次思想解放 , 、 对辛亥 革命 的爆 发奠定 了思想 其不得 不另寻其 它的进身之路 , 与此 同时许多 旧式读 书人在原来科 举 基础 。科举 制度不仅决 定 了人们 的前途和命 运 , 而且 还左右 了当时的 制下所 享有 的特权 ( 如减免赋 税) 随之 消失 , 也 他们 的生活陷入窘境 , 为 人们 的教育 , 政治 , 文化和社 会各个方面 。因此它 的废 除也对社会的各 了生存 , 不得不从科举 的梦魇中回到现实 中来 , 而军人所享有 的优厚待 个方 面产生 了影响。 遇, 自然成 为这些人 另觅出路时的 , 等虑 于是条件好 的知识分 子或进学 () 1科举 制度 的废 除促进 了大量新式学堂 的出现 。 堂或 出国 留学 , 而大多数 的贫寒士 子则投 入了新军 。当时许多地 方 出 光绪 三十一年( 0 年) 1 5 科举之途 中断之后 , 9 新式教 育有 了长足的进 现 了旧式读书人充 军的热潮 , 许多 旧式 的知识分子在 生计的压迫 下加 展 , 国学 堂总数 的增长情 况是 : 10 全 “ 94年新式 学堂增 至 4 7 所 , 4 6 而到 入 了新军 , 于是在 这时候掀起 了秀才从军热 , 大批有文化 的知识分 子加 10 9 5年达到 87 所 。以后几 乎每年 增加 10 0多所 , 1 0 年 , 加 入 了清 末 的新 军 , 队 吸引 了越 来 越多 的社 会 精英 , 27 00 到 99 增 军 据陈 孝 芬 回忆 到 5 17 ; 9 1 所 在校 学生 总数 的增长 情况 是 :9 5年 以前最 多不过 2 8 “ 9 5 10 5, 10 年与其 同人湖北 新军马 队 l 标 之 9 人 中 , 1 6 竞有 2 个 廪生 ,4 O 2 个 83 ( 7 人 不含军 事 , 教会学 堂)1 0 年达 到 1 04,8 人 ,9 9 达到 1 ,9 7 ,2 9 8 10 年 , 秀才 ” 。这 些军 官士兵有 一定 文化知识 , 清廷失 望 , 对 容易 接受新 思 8 , 3 ,4 人 1 1 年 ,3 ,8 人 , 加上未经 申报立案的 想 , 在军 队这个特 殊的环境中 , 他们能接触和 了解西方 资本 主义国家的 公私 军事学堂 以及教会所 办学校 的学生 , 估计 到辛亥 年问国 内学 生数 自由民主思想 , 为了辛 亥革 命的支持者或倾 向着 , 成 在革命成 为武 昌起 在 3 0 人左右 , 乎是 10 年 的 1 倍 。科举制 的废止真正推动 了 中 义主力 , 0万 几 95 2 新军 中的相 当部分一 步步 由清王 朝的武装变 为起义 的革命 武 国教育近代化 的进程 , 在人们思想解放过程 中所起 的作用是 巨大 的。 这 装 , 开 了新军 政治性兵变 的序幕 ; 1 年 2 , 揭 1 0 9 月 广州新军 发动庚戌 起 () 2 科举制度 的废 除 , 进了西方科技和民主思想 的传播 。 促 义, 再一次显示 了反叛新军 的革命 力量 ;9 1 l 月 1 1 1 年 O 0日, 由工程第 八 新 式学堂 的种 类也大 大改观 , 学堂的学生 的知识结 构也发生 了翻 营革命党人打 响的起 义第 一枪 , 揭开了新军发难辛亥 的序幕 , 革命 派与 天覆 地 的变 化 , 在当 时还专 门设 立 了专 门的学堂 , 比如 军事 、 矿物 、 铁 新军联合取 得武 昌首 成功后 , 省新军纷纷起 义 , 中 , 辽 各 其 湖南 、 江西 、 路、 水师 、 务 、 农 茶农 、 桑蚕 、 医学 等学 堂 , 这样人们学 习的不再是 旧时的 陕西 、 山西和云南 的起 义 , 由新 军领导 ; 均 而在 贵州 、 浙江 、 广西 、 安徽 、 四书 五经 , 而是 更适应 时代发展需 要的科技知识 。科举 考试 以儒 家经 福建 、 东 、 广 四川 和江苏等省 的革命 中 , 也得 到了新军 的有力支持 。据 典为 主要 内容, 而为科举应 考做准备 的各级各类 教育也是 以传授儒 家 统计 , 当时全 国新军 2 .万人 , 中南方各地 镇协 的9 万 名新军差 不 41 其 . 5 经典为 主要 内容的, 于是儒家思想 中的“ 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一方 面由 多都 站在 了起 义 的一 边 , 些则 是废 科举 者所 始料 未及 的 。再如 至 这 教育与管理传播 到了平 民, 一方 面由制 度与文本渗透到 了法律,日趋世 1 l 年底 , 国共有 1 91 全 6个省宣告独 立。其中 6 个省在 新军领导 的起 义 俗化 、 德化, 道 并作为 一种荣誉与象 征, 向社会垂范, 了整顿风俗 与生 下独立 。独立 的 1 个省 中相 继 出现 的2 成 6 5位都督 中,5 为新军成员 , 1人 活的教 官 9 5 以后三 民主义革命思潮在 中 国的传 播与科举制 度 这表明新军成为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主力军 。 。10 年 的废除 也与人们思 想的解放有 很大关 系 , 因此科 举制度 的废 除削弱 了 4 科举制度 的废除促进 了 出国留学风潮 , 辛亥革命产 生 了推 动 、 对 儒家思 想对人们 的束缚 , 得人们得 以了解和学 习西方 的科 技知识 和 作用 。 使 民主 思想 , 促进 了人们 的思想解 放 , 为辛亥 革命 的爆发 奠定 了思想基 在这一时 期 , 内出现了 向国外 学习的高潮 , 国 主要是 向 日本学 习 , 础。 其次��

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科举制,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其废除对中国社会,特别是乡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科举制废除后乡村社会的变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这一制度变革对乡村社会结构、文化心理、教育发展以及乡村治理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科举制的废除标志着中国选官制度的重大转变,从传统的以科举考试为主的选官方式转变为现代的教育和考试体系。

这一转变在乡村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对乡村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乡村社会的精英选拔机制、权力结构、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文化心理、教育发展和乡村治理等多个方面对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梳理相关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本文旨在揭示科举制废除对乡村社会的具体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塑造了乡村社会的现代面貌。

本文也将对科举制废除后乡村社会的变迁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乡村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科举制废除对乡村教育的影响科举制的废除,无疑在中国教育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而乡村教育所受到的影响尤为深远。

科举制废除之前,乡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因此教育内容多围绕四书五经等经典文献。

废除科举制后,乡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乡村教育的目标开始转向实用主义。

随着科举制的废除,新式学堂逐渐兴起,这些学堂不再以科举考试为唯一目标,而是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

这种转变使得乡村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乡村教育内容也发生了变革。

新式学堂开始引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知识,使得乡村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知识领域。

这种变革不仅拓宽了乡村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就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然而,科举制的废除也给乡村教育带来了不少挑战。

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新式学堂在乡村地区的推广并不顺利。

科举制废除的影响及反思

科举制废除的影响及反思

科举在中国影响深远,具有维持封建社会统治、选拔人才、促进教育、繁荣文化、保持社会流动等功能,也有内容僵化、阻碍自然科学发展等弊端。

作为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它不适应近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然而缺乏理性地直接废除科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作用,乡村教育停滞、城乡差距扩大、选官制度缺失等问题令人们重新审视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功能。

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西方仿效科举制度而实施的文官制度,可见科举制影响的深远。

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时过百年之后,学术界对此事做历史性的反思,依然缺乏最终的结论,颇具争议。

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提出“为科举平反”,部分学者如龚友德则反对平反。

本文试就科举制度废除前后的一些事件予以讨论和反思,敬请批评。

一科举制的功用及弊端科举制度发端于隋朝,兴起于唐朝,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

概括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科举制具有人才遴选功能,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和察举制。

唐朝以前,选拔官员主要依靠世卿世禄制或察举制,前者的选拔标准是血缘关系,后者则靠德行和才学,但更关键的在于得到权贵的赏识和举荐。

大批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官府,形成与门阀势力相抗衡的力量,他们打破了士族的政权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为封建政权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缓和了社会矛盾,减轻了吏治腐败。

这些官员有学识,是当时的国家精英。

这些人才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

第二,科举制度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

科举制的实施,把官吏选用大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加强了君主的中央集权;由于科举考试的存在,全国想要做官的人都全力适应皇帝制定的标准,从而能够加强思想的统一,例如,明太祖读《孟子》后,大发脾气,把孟子赶出孔庙,后来虽然同意恢复孟子在孔庙中的神位,但仍命令儒臣检删《孟子》。

为什么科举制度会被废除?

为什么科举制度会被废除?

为什么科举制度会被废除?一、思想观念的变革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经历了长时间的运行和历史的变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改变,科举制度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追求的主要是文化与知识的积累,却忽视了人的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在科举制度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接触和思考能力的欠缺。

其次,科举制度所追求的文化成绩和学术成就,最终成为评判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因此,人们开始反思科举制度是否还适应了时代的需求,是否还能有效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二、政府改革的需要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对于科举制度的态度是复杂多样的。

时至清末,明朝、清朝的政府在改革方面,对科举制度也屡有尝试。

然而,由于种种限制和问题,这些尝试并未取得较好的效果。

近代以来,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础。

而科举制度的废除,也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

政府的改革需要新的人才和思想,科举制度的废除能够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

三、社会民众的要求科举制度的废除也与社会民众的呼声有关。

受封建思想的束缚,科举制度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人们机会的不均。

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官职,这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限制。

废除科举制度,可以打破这种封闭的局面,给予每个人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为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提供了保障。

四、外部文化的冲击与西方强国的接触,使得中国的实力与之相比逐渐落后,科举制度也逐渐暴露出其不足之处。

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科举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西方国家的高效率教育体系与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启发了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

因此,为了适应外部文化的冲击,废除传统的科举制度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五、社会现实的呼唤科举制度在实际操作和效果上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科举制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

科举制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

科举制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它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科举制在清朝末期被废除,但对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和教育体系等方面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探讨科举制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科举制对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以经典为基础,考察候选人的文化水平和道德品质,要求候选人具备“文化素养、诚信正直、礼仪廉耻”等传统道德观念。

这种选拔标准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注重规范和礼仪。

此外,科举制还强调了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这对中国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产生了影响,使得中国人更加重视学习和知识的积累。

二、社会结构科举制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鼓励人才的涌现和流动,使得社会上层阶层的形成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在科举制时期,只要有才华和能力,就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从而跻身社会上层。

这种社会结构的特点在现代中国依然存在,中国社会上层阶层的形成依然是多元化和灵活的,人才的流动性更加突出。

三、教育体系科举制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强调文化素养和知识积累,这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中国,教育体系也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积累,这与科举制有着相似之处。

此外,科举制还强调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对现代中国教育考试制度产生了影响,使得现代中国的教育考试更加注重公正和公平。

综上所述,科举制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仍然存在。

科举制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和教育体系等方面,使得现代中国人更加注重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知识积累。

同时,科举制也影响了现代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使得考试更加注重公正和公平。

科举制的影响不仅是历史的,更是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科举制废除的影响

科举制废除的影响
核心机构编制局 的 2 9名 职 员 中 , 留 学 生 就 占 了 1 9人 。显 然 《 法 大 宪
纲 》 主 要 是 由 留 学 生 起 草 的 。 它 规 定 了二 元 制 君 主 立 宪 ,具 有 有 进 步 意 义 。 由于 预 备 立 宪 ,朝 廷 放 松 了对 集 会 结 社 的 限制 ,这 就 使 新 的 士 绅 阶 层 有 机 会 成 立 立 宪 团体 ,一 旦 有 了一 致 的政 治 要 求 ,此 处 一 声 号 召 ,全
文史 研 究
.4 1 1.
科 举制 废 除 的影 响
刘 璐
( 郑州 大 学 河 南 郑 州

400 ) 5 0 1
要 :10 9 5年 科 举 制 的 废 除 无 疑 是 中 国历 史上 体 制 的 重 大 变革 之 一 。科 举 制 度 的 废 除 ,对 清末 的统 治秩 序 、 政 治 改 革 造 成 了 巨 大 的

对 教 育 制 度 的影 响
科 举 制 度 停 罢 以后 , 当 时 的知 识 界 认 为此 举 意义 深 远 ,严 复 称 ,废
除科举 “ 不佞尝谓此乃吾国数千年莫大之举动 ,言其重要 ,直无异 于古 者 之 废 封 建 ,开 阡 陌 。 科 举 制 的 废 除 首 先 波 及 到 了 教 育 制 度 。 因 此 , ” 在 科 举 时 代 中 国没 有 一 个 专 门的 教 育 行 政 系 统 。 10 9 5年 科 举 废 除 以 后 , 随 着 学 校 教 育 的 发 展 ,清 政 府 专 设 学 部 掌 管 全 国教 育 , 礼 部 失 去 管 理 教 育 的 职 能 。 之 后 ,地 方 教 育 机 构 的 改 革 也 提 上 了 日程 。10 9 7年 ,清 政 府 实 行 地 方 官 制 改 革 ,改 学 政 为 提 学 使 掌 管 一 省 教 育 ,各 府 厅 州 县 设 劝 学 所管理各该地方教育 。从 中央到地方的专 门教育: 行政体 系由此形成 ,这 也是中国教育行政制度早期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科 举 革 废 同 时促 进 了 新 式 学 校 教 育 制 度 的 形 成 。 中 国近 代 官 办 新 式 学堂始于京师同文馆 ,但在科举时代 ,近代教育 发展缓慢 。10 9 3年 ,袁 世 凯 上 奏 称 : “ 举 一 1不 废 , 即学 校 一 日不 能 大 兴 . 学 校 不 能 大 兴 , 科 3 将 士 子 永 远无 实 在 之 学 问 ,国 家 永 远 无 救 时 之 人 才”,并 提 出 分 科 递 减 , 废 止 科举 。科 举 废 除 后 ,大 批 新 式 学 堂 如 雨 后 春 笋 般 地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兴起 。据 统计 ,到 10 在 长 江 流 域 各 省 中 ,最 少 数 之 安 徽 也 有 学 堂 9 9年 8 5所 ,最多数之 四川学堂多达 16 1所。 94年清廷谕令颁布 《 6 06 1 0 奏定 学堂章程 》 ,规定 了从蒙养院到 大学 院的三等九 级 的教 育体系 ,是 中国 近代第 一个通行 全国的近代学制 。它规 范了 中国近代学 校教育 的发展 , 对 民初 学 制 产 生 了很 大 的影 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科举制具有社会教化和文化繁荣功能。教育、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但并不是社会中的所有人都能够享受这一权利。科举制度实施后,儒家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强化,这对于仕子们认识、了解、研究儒家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许多读书人,即使考试落第,还可以在乡村从事私塾教育来谋生,这不仅给读书人提供了生活的收入,而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受功名利禄的吸引,读书人也空前增加,不分城乡,皆多读书之人,正是“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大批的诗人、词人,如“三苏”,也是进士出身,这不能不说是科举制的教化作用。对其他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科举制度也有积极作用。
三 反思
鉴于科举废除后的种种后果,清末民初即有人主张为科举平反: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认为“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公开说“复科举便!”;杜亚泉说:“吾直以当日之设学堂、废科举,为多事矣”;孙中山则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胡适认为“(科举)确实十分客观、十分公正…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政府应掌握在最能胜任管治工作的人的手中;政府官员并非天生就属于某一特殊阶级,而应通过某种向所有志愿参加考试的人敞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来选任”,“学堂是造就人才的地方,学堂不能代替考试的制度;用学校代替考试,是盲目的改革,结果造成中国二十五年来用人行政没有客观的、公开的用人标准”。
二 废除科举制后的社会影响
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这给清末和民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农村教育的停滞。最初,人们预测,“科举废矣,学堂其必勃然兴”,盖上可“以用于科举之费而用于学堂”,下则“以求于科举之人才而求于学堂”,学堂之经费和学生都会“顿增无数”。不过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中国传统教育投资是比较低的,而新式学堂教育的投资则比较大,办学经费遇到了困难;出于对读书前景的失望和对新的教育体制的不信任,家长们也不再热衷于将学生送进学堂,他们甚至担心“习体操也,谓将练习飞檐走壁,以为窃盗之预备;学唱歌业,谓将练习吹弹演唱,以为优伶之预备;信口诋谤,无所不至”。这样,在农村,读书人的数量日益减少,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
第二,科举制影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科举制以儒学为考试内容,从而导致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四书”在观念上成为学问的全部,自然科学技术则被视为无足轻重乃至与传统利益相悖逆的东西。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三项出现在科举制度行星的时期,但火药和指南针都难以找到发明者,可见科技发明的不被重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写成后,因“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而遭冷落;李时珍历试不中后,潜心从事医学研究,但他的《本草纲目》写成后无人问津,甚至在他去世后朝廷仍然不许刊行,“从皇帝到文人学士,对自然科学技术不仅不懂,而且不屑一顾,盲目排斥”。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功能。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西方仿效科举制度而实施的文官制度,可见科举制影响的深远。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过百年之后,学术界对此事做历史性的反思,依然缺乏最终的结论,颇具争议。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提出“为科举平反”,部分学者如龚友德则反对平反。本文试就科举制度废除前后的一些事件予以讨论和反思,敬请批评。
第三,考试与选官的脱离。科举制担负着为政府选拔人才作为官员的任务,科举制度在中国建立起了一个从政治录用到政治角色养成的行政录用机制,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上下沟通、沪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举制度废止后,在选官制度上出现了缺失。民国时期,按照孙中山的设想,南京政府设立考试院,但它已无法像中国古代一样组织全国规模的大型选官考试了。
第二,科举制度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科举制的实施,把官吏选用大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加强了君主的中央集权;由于科举考试的存在,全国想要做官的人都全力适应皇帝制定的标准,从而能够加强思想的统一,例如,明太祖读《孟子》后,大发脾气,把孟子赶出孔庙,后来虽然同意恢复孟子在孔庙中的神位,但仍命令儒臣检删《孟子》。君主通过删除不利于自身统治的思想、以符合自身利益的内容为答案等手段,选拔符合封建统治的人才,并借此来统一全社会的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从而做到“天下英雄如吾彀中”。
值得一提的还有科举制的公平原则,“其公平竞争机制,使有才学者能够脱颖而出”,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时代贫民子弟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事实是很多的。
当然科举制度也是有弊端的,总结起来有以下方面:
第一,科举制度的僵化行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科举制,在其初设时,隋唐时期注重文词诗赋,对文化的促进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唐诗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块瑰宝;宋朝时,也有较发达的理学、文学和史学,但明清以后,由于八股取士,以程朱理学为依据,从而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致使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大多数成为范进式的庸才腐儒,流弊无穷,影响到了社会的各阶层。由于功名的诱惑,大批读书人不能静心学习,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以考试为指挥棒致使太学教育受到科举考试的弊病;宋朝,只重科举取士而忽视学校育才,助长了侥幸奔竞的风气,士子们无心学问,士风学风败坏,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第三,科举制巩固封建皇权,为专制社会的苟延残喘补充活力。这种理由也不成立,论者据此反对为科举制平反,缺乏理性思维。这一论调建立的前提在于科举制仅仅能够为封建皇权服务,但事实上,英美的文官制度是学习中国的科举选官建立的,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科举制仅仅作为封建专制的附属品。
第四,科举制是否扭曲人性?这是关于科举制是否能真正起到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作用的反思。刘海峰教授等学者认为科举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而反对者如龚友德教授则认为“科举制确实选拔了一些优秀的官员,但另一方面为此而被它淘汰、扼杀、扭曲的各类人才何止千万倍”,且许多人才也不是科举培养出来的。尤其科举目的是选拔官员,而考试内容是测试记忆理解,因而考试内容与职业是脱离的。教育只能为选官服务,使人才发展畸形化。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在封建社会里人们提高身阶、实现自身发展的路径,同时,由于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意义过于重大,以至于人性的被扭曲。在高考恢复的最初几年,也出现过因为高考失败而轻生的现象。而今,高考不再是人们成才的唯一途径时,就没有为高考而轻生的现象了。可见,我们可以批判科举制度成为进身唯一途径、成为人们的唯一希望时,大大地扭曲了人性,但因此而不要科举、直接否定科举,未免过于简单化。同时,我们仅仅将孔乙己视作科举制度下的一个可怜虫,未免看问题太简单化了吧?如果我们要让知识分子从事耕作炼铁等重体力劳动,他们真的比孔乙己更胜任吗?

2005年,刘海峰在《书屋》杂志上撰文《为科举制平反》,主张为科举制平反,引起了较大的争议,遇到了诸多的反对声。如龚友德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上作《质疑“为科举制平反论”》,反对“平反”。本文在此提出几个问题抛砖引玉:
第一,关于科举制废除后的乡村教育停滞问题。乡村识字率的下降被用来论证科举制的废除是历史冤案,在我看来还缺乏足够的理由。科举制垂千年而立,因而其一旦废除,导致农村教育出现缺失,这是可以理解的。以妇女裹脚为例,当人们提出要解掉妇女的裹脚布时,个别地方也出现了抵制解脚令的情况,甚至个别妇女宁愿自杀也不愿放脚。乡村教育问题也是这样,学堂在农村的兴办面临困难,因而导致农村识字率下降,这个问题不是教学内容所造成的,而是客观形势和主观认识造成的。
科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垂垂千年,它是适应自然经济条件的一种教育考试方式,在近代社会,由于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甚至文化危机,在缺乏理性的深刻认识的条件下被匆忙废除,终于出现了诸多不曾预料的消极后果。然而科举制的废除自有它不适应新形势的弊端,现在,我们以加强对科举制的研究和再认识,以便科举制的公平精神得到新时代的发挥,以便考试起到促进学习的功能。
总之,科举制度既有其存在的优势,又有种种弊端。当人类进入到近代社会,中国的传统的科举制度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其考试内容始终停留在儒家学说上,因而与近现代的工业文明脱节,既无法教育出先进的科技人才,反而科举出身的官僚们鄙视科学,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阻碍;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承袭千年的古老制度,它自身也体现出了一些最初没有被人们发现的弊端,比如科甲朋党的形成与发展,所谓座主、们省、同年等新的称谓的出现,一个读书人,不以教授他知识的老师为恩门,却以录取他的主考官为恩门,不看重同窗苦读的同学关系,却看重同科及第的同年关系,这显然是重利轻义的表现。唐朝以后,朋党之争愈演愈烈,也体现了科举制度下的党争问题。
一 科举制的功用及弊端
科举制度发端于隋朝,兴起于唐朝,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概括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科举制具有人才遴选功能,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和察举制。唐朝以前,选拔官员主要依靠世卿世禄制或察举制,前者的选拔标准是血缘关系,后者则靠德行和才学,但更关键的在于得到权贵的赏识和举荐。大批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官府,形成与门阀势力相抗衡的力量,他们打破了士族的政权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为封建政权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缓和了社会矛盾,减轻了吏治腐败。这些官员有学识,是当时的国家精英。这些人才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
第二,关于科举废除后的城乡差距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到:过去的城乡差距小,与其说是差距小,毋宁说是城市发达程度较低:尽管在宋朝以后中国的城市就有较大的发展,毕竟缺乏现代的工业、金融业、商业等现代要素的支撑。近代中国城乡差距扩大,是中国的城市在欧风美雨下走向同化,而农村则依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封建生产关系下无法良好发展的结果。其解决之道,在于促进农村的发展,而不是归因于科举制。
第二,科举制扩大了城乡差距。在科举制度下,士人趋于乡村—城市—乡村间的流动模式,遍布乡村的士人从乡村流入城市,最后又从城市回到他们心理与情感上真正认同的人生归宿——乡村,这种流动模式维持着城乡文化一体同步发展。科举废除后,传统士绅区城市就读,调走了文化资源,乡村文化开始衰落,他们区城市就业,则抽走了乡村的资金,乡村经济开始贫穷。从教学内容看,各类学堂中学的是法政、医学、工业、和外语等专业,学农业的很少。新式学堂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培养的是适应城市的知识分子,必须在城市谋生,而在农村无法就业。“科举制虽以一纸诏书废除,但是新式学堂却非一纸诏书所能在农村建立,这导致了士绅流向城市就读就业,也带走了乡村的文化和经济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