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3

合集下载

高中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PPT

高中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PPT
栏目导航
[文本精析] 1.本诗开篇写“花”,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 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栏目导航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 转折点。中唐大历前后的诗歌呈现一种过渡状态。元结、顾况等人 用诗歌反映现实,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刘长卿、韦应物主要以 山水诗见称;李益则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传统;他们在艺术上都具 有自己的特色。此外,在当时还有影响较大而实际成就较差的“大 历十才子”。由于社会的动乱和王朝的衰微,中唐前期的诗歌多半都 染上了感伤的色彩。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写了诗人贬官潮州的悲愤和衰朽残 年的感受。诗中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通过登楼远眺的景色 描写和聚会无期的感情抒发,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保守势力的愤慨 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
栏目导航
《西塞山怀古》通过历史的兴亡史实,表达了天险不足恃、 割据注定失败、国家不容分裂的主题,寓含隐忧,并严正劝告。全 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栏目导航
中唐诗歌是唐诗发展的又一高潮,其间诗人辈出,诗风各呈异 彩。创新求变是其主题。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
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 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揭 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 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自河南经乱……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抒发了在战乱饥馑、 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兄弟姊妹抛家弃业羁旅一方的离乱之苦。全诗 用白描手法,毫不雕琢,如话家常,却颇生动感人,显示出白诗的 风格。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课件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课件

• 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 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 看法。
•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 抒写朋友间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 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 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他想辞官归 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 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 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正是这样一种淡 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 味。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作者及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
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
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 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 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 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 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 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 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 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 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二、背景
唐宪宗一心想着长生不老,把死去的高僧骸 骨迎奉到朝廷大内,一时上下乌烟瘴气。韩愈正 是上疏驳斥这种无聊之举,而触怒唐宪宗。幸得 好友裴度、崔群等人力争,才得以免死,由刑部 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 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 而知的。而有司急命赴任,家人随即也被驱赶。 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先行赶到,自己的 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诗人在这种情况下, 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名篇。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 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 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 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 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 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

经济基础
随着土地制度的改变和商 业的繁荣,中产阶级崛起 ,为中唐诗的发展提供了 物质基础。
文化氛围
儒、释、道三教并行,思 想多元,为中唐诗的创新 提供了思想土壤。
中唐诗的文学特点
内容广泛
中唐诗题材广泛,涉及社 会、历史、人生、自然等 多个领域。
风格多样
既有豪放派,也有婉约派 ,还有以白居易为代表的 新乐府运动。
吸取中唐诗的求变理念
求变理念
中唐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变化和多样性,不断突破 自我和传统。现代诗歌创作应该借鉴这种求变理念, 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推陈出新。
具体表现
中唐诗人如杜甫、韩愈等,在诗歌中不断尝试新的题 材、风格和技巧,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现 代诗歌创作者可以从中学习如何保持开放心态,勇于 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和风格。
语言精练
中唐诗人注重锤炼语言, 力求言简意赅,意境深远 。
中唐诗的影响与地位
对后世影响
中唐诗的创新和变革,为宋诗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诗 歌的发展。
文学史地位
中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被视为唐诗发展的高峰之 一。
02
中唐诗的创新求变
形式创新
总结词
中唐诗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打破了传统诗歌的限制,为诗歌创作带来 了新的可能性。
风格多变
总结词
中唐诗在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 ,也有婉约细腻的风格,既有清新自然的风格,也有奇崛险 怪的风格。
详细描述
中唐诗人各具特色,风格迥异。如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 的平易通俗,李贺的奇崛险怪等。这些不同的风格使得中唐 诗更加丰富多彩,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发挥中唐诗的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3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3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第五句,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 言简意赅。与前四句止就一事而言相比 较,简繁得益。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 流”,通过前一句放眼六朝兴亡,在这 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山形”
西塞山,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山川 “依旧”,而人世已经历几回朝代交替, 通过对比,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 短促。
最后一联,第七句,直写“今逢”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 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 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 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 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 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 作结。
•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 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 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 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这就很自然地 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作者的高明之处。在 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 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 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 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 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 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 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范仲淹评价是《寄李儋元锡》“仁者之言”,试分 析作品在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主要指颈联和颔联。颔联表达诗人念 及时局动荡、百姓困苦和春夜难眠的愁绪。 颈联表达了自己因无所作为,年老多病想 辞官回家;同时,看到百姓流亡,为自己 没有尽到责任而惭愧。诗人忧国忧民,作 为一个封建官员,不但正直廉洁,还能引 咎辞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无论对国家 的忠诚,还是对百姓的怜爱,再加上对自 己的苛责,都表现了诗人的仁者境界。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

创新求变的背景与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中唐时期社会动荡,对诗歌表现形式提出了新要求。
创新背景
对唐诗的传承转型,使中唐诗歌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 变化。
自由散文体的出现
1
时期背景
与五言诗和七言诗不同,自由散文体对古诗体制的打破。
2
特点介绍
细腻真实的描述,逼真的情境重现与自由的表现形式是自由散文体的特点。
3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PPT课件
介绍中唐诗歌的发展历程,从创作背景、表现手法到文化价值。
中唐诗与唐代诗歌的区别
1 文化氛围
2 文学风格
3 审美意识
与盛唐时期不同,中唐处于 玄宗后期的文化低谷时期。
中唐诗歌表现风格更为细腻, 注重真诚与体验。
中唐诗歌追求自由,注重实 际对人生的反应,较少墨守 成规。
反语以证言,直接表述情感和 感受,以及用白话更加通俗易 懂的表达方式是具体的表现手 法。
特点分析
口语化表现方式使得中唐诗歌 的民主性、接近性和普及性更 加突出,符合中唐时期的文化 特点与社会氛围。
以人物为素材的诗歌创作
骆宾王
《乌衣巷》等诗体现出自己对美好 生活向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怜 悯之情。
杜牧
《静夜思》
舞袖纶巾朱门别,春归何处不归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
《临安春雨初霁》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林行。谁 家狗吠乡闾里,垂老头。
中唐诗与今人的生活联系
1 文化交流
中唐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社会有深远的意义。
2 价值观启示
中唐诗歌中融入的人文思想、人类情感在当代社会同样必不可少。
1
风景描写多样化
唐诗中多样化的风景描写的让文化表现更加丰富,独特的人文风貌呼之欲出。

【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

【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

诗歌赏析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 •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 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 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 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次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显然,“世事茫茫”是指 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 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 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 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 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 所作为,黯然无光。
讨论分析
这首诗是否表现了诗 人的淡泊情怀?
•韦应物的这首诗是寄赠给朋友的,但并 不只限于抒写朋友间的情感,而是表达了 自己面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拖着 病体,为官一方,并不是贪恋名利。看到 百姓流离失所,于国于民都有愧,因此, 不能一走了之。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 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
•三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 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 •三 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 联 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 具 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 体 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 写 情的慰勉。 自 •末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 己 作结。 的 思 想 矛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 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 切,故写得细致。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 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 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 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 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 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 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 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 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

5.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 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 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邦弟妹》一诗语 言浅切平易,学生借助注解及注解①的背景介绍,理 解本诗的内容是没有困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诗 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6。李贺《天上谣》是一首游仙诗,学生借助注解 理解诗人所写的仙境,一般不存在问题,但要理解诗 人的寄托却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李贺的生 平事迹以及诗中仙境和人间的对比来进行讲解。
3.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学生对诗歌 中的凄切语气容易理解,但对“不衰飒”的抒情特征 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韩愈的生平事 迹及其性格特点来解读这种抒情方式。 4.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古 诗,但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限,理解这种寓意有 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诗人所处时代的政 治格局以及传统的大一统思想来对诗歌进行恰当的解 读。
本专题选取了这一时期的六首诗歌。教师在进行单篇 作品的鉴赏教学时应注意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来把握。 因此我们建议: 1.对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一诗,教师可以采取 让学生自学或讨论的形式,分析这首诗是否表现了诗 人的淡泊情怀,从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2.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一诗的情景结合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师应该 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抓住本诗以哀景写哀情的特点 来解读此诗。
1.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 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 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 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 一方的政权。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 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 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 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 果。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

中唐诗的影响与评
04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 2
开启诗歌创作新篇章
中唐诗以其特殊的风格和内涵,为后世的诗歌创 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 转折点。
推动文学发展
中唐诗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后世文人墨客的创作 热情,有力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繁华。
3
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中唐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通过代代 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精练
中唐诗歌语言精练,意境深远,表 现了文人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
中唐诗的创新之处
题材创新
中唐诗歌在题材上有所创 新,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 题,反应了文人对社会现 象的深刻思考。
情势创新
中唐诗歌在情势上也有所 创新,出现了格律诗、词 等多种诗歌情势,丰富了 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思想创新
中唐诗歌在思想上也有所 创新,反应了文人对于人 生、社会的深刻思考,体 现了文人的独立精神。
对照的运用
总结词
中唐诗在对照的运用上奇妙特殊,通过对照不同的事物或情感来突出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详细描述
中唐诗人善于运用对照手法,通过对照不同的事物或情感来突出主题,增强表达效果。这种手法能够使诗歌的表 达更加鲜明和生动,引发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中唐诗人还善于运用对照来表达自己的批评或赞扬态度,使 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和有力。
重视情感表达
中唐诗歌强调情感表达,关注个体情感与社会现实的交融。 现代文学创作应借鉴这一特点,重视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和深 刻性,让读者产生共鸣。
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变革与开放
中唐时期的社会处于变革与开放的状 态,为诗歌的创新求变提供了土壤。 现代社会也应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鼓励创新思维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解析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解析
吴之战的形势?有何用意?
对比的手法。 1、从形象上看, “千寻”与“一片”、“沉”与“出”相对。 2、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 的白旗。 3、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上句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却很快就被攻破。下句描 绘吴国投降时的壮观景象,暗含讽刺嘲弄的意味。
记一记,背一背,写一写
三、合作探究
1、苏轼评价韦应物的诗多体现出“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 于淡泊”(在简朴古雅之中抒发纤微浓郁的思想感情,在朴素 无华的语言中寄托深远趣味)的特点,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 解。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朋友间的情 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 体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 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 ,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 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
拓展鉴赏:
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在 主题表达上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感慨藏 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通过这种对比意在表明: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 险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探究3:刘禹锡所处的时代是唐代藩镇割据、王朝 走向衰亡的时代,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尾联的理解。
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 “今逢四海为家日”句是说:国家基本统一,没有什么战事。 诗人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维护国家统一 的坚定立场。 “故垒萧萧芦荻秋”句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 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诗人慨叹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 亡、分裂失败的象征。同时,这也是诗人的隐忧,是对君王的提 醒、警诫和忠告: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又会燃起战火? 诗人在字面的赞颂里透露着要以前朝兴亡为鉴的良苦用心。

高考语文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背 景
• 皇帝唐宪宗非常迷信佛法,元和十四年他派出一批 太监与和尚,从法门寺把所传的佛祖释迦牟尼的一 节指骨迎到长安皇宫里供奉,顶礼膜拜三天之后, 又把这节指骨送到长安的各大寺院里依次供奉。一 时间,京城内外的王公大臣们掀起了奢侈铺张的狂 热活动,街头巷尾的老百姓议论纷纷。韩愈觉得皇 帝这样崇尚迷信活动,对于国计民生丝毫没有好处。 他花时间精心写了一道奏章(即《论佛骨表》),痛切 地指出其害,请求皇帝立即下令制止。并勇敢地表 示“佛有灵,能作祸祟(带给人灾祸),凡有殃咎(使 受责罚、祸害),宜加臣身。”唐宪宗怒不可遏,几 乎要下令杀了韩愈,幸有裴度等正直的大臣竭力救 援,使唐宪宗不得不改变主意,但仍然把韩愈贬为 潮州刺史。
• ⑵哪些诗句是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
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 侄孙湘”。第五六句写征 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 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 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 忧怨。
⑶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 明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 惜残年”。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 非罪远谪的愤慨,也表明了尽管招 来这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要保持老 而弥坚、刚直不阿的品格。
㈢名句鉴赏: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 蓝关马不前
这两句借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 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 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 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 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 雄失落之悲。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 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 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挚友 刘禹锡等被召回京,柳宗元怀着极大的 喜悦准备重启人生,却不料遭遇到了更 为沉重的人生打击。由于宰相武元衡等 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 布改贬:柳宗元改贬到更加偏远荒蛮的 柳州(今广西柳州市)任刺史,刘禹锡 至播州任刺史。这次贬谪在身体健康与 心理上给了柳宗元事实上的致命一击, 年甫47岁,这位宗师级的巨星,便在凄苦 悲慨中与世长辞,黯然落幕。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56页PPT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56页PPT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56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81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81
提示
二、悟读,诗情画境 枯瘦的毛驴,因你在背上而不显单薄;身上的 锦囊,塞满又空过;瘦长的手指,专门为锦囊 而生。没有了诗,就没有了你长吉的魂魄。桑 田沧海的变化,化作一尾鱼悄然遁去,又是哪 一个清晨,在衰兰遍生的十字路口,听纺织娘悠长的哭声?天上人间, 都已被你的诗写满。再过千年仍然如此,你的诗句水晶般洒落在我的额 头,让我梦也断肠,醒也断肠。
答案
文本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园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注]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 嫣香:指娇艳的花朵。 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试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许多人企求着生活的完美结局,殊不知美根本不在结局,而在于追求的过程。

2、慢慢的才知道:坚持未必就是胜利,放弃未必就是认输,。给自己一个迂回的空间,学会思索,学会等待,学会调整。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背不动的,放下了;伤不起的,看淡了;想不通的,不想了;恨不过的,抚平了。
二、诗词故事 李贺呕心觅锦句
李贺平常出门时,骑着毛驴,带着笔墨文具。令一个小仆人背着丝 袋跟在后面。灵感来时,马上写成诗句,投入丝袋。晚上回家后,整理 袋内的纸条,然后将它们排成整首的诗。每天都如此。他母亲总是心疼 儿子: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李贺果真是呕心而死。
三、文题背景 1.李贺对冷艳凄迷的景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大量使用“泣”、“啼” 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故人称“鬼才”、 “诗鬼”。 2.《天上谣》是一首游仙诗。用韵较自由,声音富于变化,吟诵起来, 轻快优美。

18、人生最大的喜悦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它了!

19、如果你真的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最差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新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歌 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赏 析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 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 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 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 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 之态。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在 离京去贬所,到达蓝关时写的,此时诗 人的怨愤尚有余息。此前,韩愈已是刑 部侍郎,经过多年的历练,其仕途正是 通达之时,而且是抱定“为圣明除弊事” 的政治理想,力辟佛教,但皇帝不察忠 心,几至杀身。故此,诗歌中充满了不 平之气。“不平则鸣”,所以诗虽出以 凄切之语,却不衰飒,有一种“忠犯人 主之怒”的豪气充斥在诗歌中。
“流水对”
流水对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求形式 上的严格工整,注重情感思绪的自然贯通,两句 连贯而下如行云流水,所以叫做流水对。 流水 对是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 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 掌”,是作诗的大忌。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 讲的是同一件 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 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如《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 洛阳”,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 流水对。
•第五句,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 言简意赅。与前四句止就一事而言相比 较,简繁得益。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 流”,通过前一句放眼六朝兴亡,在这 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山形”
西塞山,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山川 “依旧”,而人世已经历几回朝代交替, 通过对比,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 短促。
最后一联,第七句,直写“今逢”
• 第二联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 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登城楼而 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 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 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 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 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 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 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 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 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 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审美趣味: 内敛、锻炼、低沉、高秀。
中唐代表诗人
韦应物、刘禹锡、韩愈、柳宗元、 李贺、孟郊、贾岛、白居易、 刘长卿、戴叔伦
学习新诗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写作背景
•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 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 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 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 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cǐ ) 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 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 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 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 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 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 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 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 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 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 作结。
赏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
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 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 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 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 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 次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显然,“世事茫茫” 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 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 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 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 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 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 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 所作为,黯然无光。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概述)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 而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 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唐诗由此进 入另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中唐 的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 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 倾向。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概述)
情感基调:
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
艺术风格: 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 或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 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 美
•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 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 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 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这就很自然地 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作者的高明之处。在 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 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 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 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 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 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 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诗的前四句,简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
了交战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失败者的黯然失色, 仓皇逃窜,从而也体现了胜利一方的摧枯拉朽, 咄咄逼人。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另外,诗人写晋吴之战,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 军出发,下面就重点写东吴,写吴又着重写出精 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 不足恃。从而反面阐发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 地形”的深刻思想。
体会“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的表达效果。
写登楼所见景物,都极富象 征意蕴。那惊风吹动的水中 亭亭玉立的芙蓉和密雨抽打 的墙边的薜荔,自屈原而下 便象征着高洁的人格,有特 定的文化内涵。而“惊风” 和“密雨”暗比摧残自己的 邪恶势力。
讨论分析 诗人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
• 诗人将自己被贬谪的哀情寓于 哀景的铺叙之中。“高楼大荒”, “海天茫茫”,“惊风乱飐”, “密雨斜侵”,“岭树重遮”, “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 对唐代的贬谪诗人来说,都是哀 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是通过这 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 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了
学习新诗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诗歌赏析
•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 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 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 风丧胆.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煞费 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不情愿地 沉入江底,吴军在石头城上举旗投降。这一联中, “沉”和“出”二字,细腻传神地分别点出孙吴 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垮败时的惊慌 失措之丑态。
范仲淹评价是《寄李儋元锡》“仁者之言”,试分 析作品在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主要指颈联和颔联。颔联表达诗人念 及时局动荡、百姓困苦和春夜难眠的愁绪。 颈联表达了自己因无所作为,年老多病想 辞官回家;同时,看到百姓流亡,为自己 没有尽到责任而惭愧。诗人忧国忧民,作 为一个封建官员,不但正直廉洁,还能引 咎辞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无论对国家 的忠诚,还是对百姓的怜爱,再加上对自 己的苛责,都表现了诗人的仁者境界。
诗歌赏析
• 首联“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 “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 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 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 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 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 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 “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 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 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 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
之世,四海为一家,江山一统;第八 句又把视线放在眼前的景色上来:往 日的军事堡垒,如今荒废在一片秋风 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是六 朝覆灭的见证,是分裂失败的象征。 “四海为一家”江山一统,才是最终 的必然结果。
诗歌的寓意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 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 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 (824) , 河 北 三 镇 又 恢 复 到 了 割 据 状 态 。 金 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 的政权。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 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 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 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 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 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岭树”、 “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 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 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 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 “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 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 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 以骈偶之辞运单行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 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 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 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 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艺术特色
•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 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 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 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 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 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 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 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 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 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 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
讨论分析 如何理解“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 诗中的“朝奏夕贬”、“路八 千”、“衰朽残年”、“家何在”、 “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 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基 调并不衰飒。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 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 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横雪拥”, 境界雄阔,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 心的力量,所以读起来不觉得衰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