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管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合集下载

基于供给管理的宏观调控理念及政策建议

基于供给管理的宏观调控理念及政策建议

调控理 念应 由苡需 求管理为主 转 向需求 管理与供 给 管理 的协调 配合 作为 主要政 策 工具。
关键词 : 供给 管理 中图分类号 :2 2 F 0 宏观调控 影 响机 制 微观 监 管 文章编号 :6 2 9 4 ( 0 10 — 0 4 0 17 — 5 4 2 1 )6 0 4 — 4 行 为就 会 随 之 改 变 。正 的激 励 吸 引人 们 做 一 些 事 文献标志码 : A
过剩 、 流动性过剩 、 经济发展不平衡 等问题 , 并没有在 近 两年来 的调控 中得 以消减 , 而伴 随 反 着新一轮的投 资高增 长而有所加 重 ,我们有 必要在科 学发展 观的指 引下探 索宏观调控 模式
的重构 。本 文在理论推 演、 国外经验借 鉴 以及我 国实践 的经验研 究基础上提 出 : 的宏观 当前
人物 拉弗 所说 ,一 旦 人们 面 临的激 励发 生 变化 , “ 其
[ 收稿 日期 ]00 0 —6 2 1 — 9 0 [ 者简介 ]L , 作 孑哲 经济师 , 硕士 , 研究方向为宏观调控与区域金融 。
进入 2 世纪 以来 ,伴随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 l 结 构 调 整 和 经 济全 球 化 所 导 致 的 区域 经 济 布 局 的 深刻变化 , 以及人们对长期经济增长命题的关注程 度 不 断 提 高 , 得 产业 政 策 、 使 区域 政 策 以及 针 对 长
政 策 的核 心 ,而 劳 动 者 的 激励 取 决 于 两 个 相对 价 格: 工作 与 闲暇 的相 对价 格 和未 来 消费 与 现代 消 费 的相 对价格 ( at tadR t ,9 3 。第一个 相对价 B re n o 1 8 ) lt h

供 给 管 理 的 基本 内涵

对当前宏观政策的几点看法与建议论文

对当前宏观政策的几点看法与建议论文

对当前宏观政策的几点看法与建议论文对当前宏观政策的几点看法与建议论文应将调控重点从反通胀为主调整为反通胀与稳增长、调结构等并重,将政策重心从需求管理转变为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货币政策要坚定不移控制通胀,财政政策则需在健全食品供给体系、稳定增长、促进创新、调整结构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一、宏观经济政策到了需要适当调整的时间窗口我国宏观经济已经部分实现“软着陆”,从当前的经济增长数据来看,虽然宏观经济政策是否立即放松尚需进一步观察,但进一步紧缩的理由似乎已不充分。

而从物价角度来看,则仍然存在继续甚至进一步紧缩的必要。

因此,笔者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到了需要适当调整的时间窗口。

由于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化的趋势分化,宏观经济政策到了需要进行目标分解、角色分工、以各司其职的时候。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不是需求冲击而是供给冲击,因此,需要将政策重心转变到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并重、以供给管理为主的方向上来,推动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二次转换。

货币政策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反通胀,财政政策则需要在稳经济、促创新、保供给、调结构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考虑到政策紧缩的滞后效应需要现在开始考虑政策调整总体来看,现在的政策紧缩程度已与2008年上半年相当甚至更紧,当然由于目前不可能再次发生危机,不必担心下一步经济增长会像2008年四季度那样急剧下滑,但物价也不会像2008-2009年那样容易控制,充分认识抑制通货膨胀的艰巨性十分必要。

虽然目前还不能说已经存在明显的政策“超调”,但前期政策紧缩的滞后效应不能不提前考虑。

由于银行创新等脱媒现象,货币供应量已不能全面反映资金供给情况,需要观察社会融资总量指标,但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包含的政策信息不可忽略。

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从2010年2月开始下降已超过5个季度。

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从2009年12月开始下降已超过6个季度。

目前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均已略低于危机前水平,且狭义货币增长率已经慢于广义货币增长率。

针对12年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一些建议

针对12年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一些建议

针对12年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一些建议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除了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外,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没有明显缓解,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1、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

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

同时,要着力优化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调节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比例,防止短贷长用、挤占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营运资金紧张。

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

2、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目前我国物价总水平仍然处于可控区间。

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翘尾因素比新涨价因素影响要大一些,新涨价因素中也主要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总的来说还是一种结构性上涨。

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库存充裕,当前小麦苗情长势较好,夏粮有望获得丰收,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进口增速较快,稳定物价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我们要增强做好价格工作的信心。

国务院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对稳定物价总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不能有丝毫懈怠。

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走势的影响,及时发现导致价格波动的异常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

对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分析及建议

对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分析及建议

率。 进而 , 投资率在高位连续 上攀 , 0-2 1 年分别为 5 2 6 00 0
5 . 5. 6. 1 %、5o 55 5 %、 %和 6 . 在 20 年和 20 99 %。 0 6 0 7年时 , 我E 资率已经明显偏高 , 投资 已经处于膨胀 状态 。从 20 年一 08 起, 我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 政府 又进 一步扩张投 资 之 以宽松的财政政 策与 宽松 的货 币政 策。其中 , 中央政_ [ 『

斑。 据银监会的口径 , 0 年初 , 2 8 0 全国地方融资平台贷
为1 . 7万亿元 ,0 9年末达到 73 万亿元 , 20 _ 8 是两年前的 4: .
平均每年翻一番还多 。 0 0年 6月末达到 7 6 21 . 万亿元 , 6 1 达到 9 9万亿 元 , . 0 占全国各项人 民币贷款的 1 . %, 91 6 目自 定超过 1 万亿元 。若按人民银行 口径 ,则数量更为 巨大 0 年末 已达 1 万亿元 。 08年下半年开 始的投 资扩张 , 4 20 在
冬天以来的调控操作表明 , 调控 当局认 为“ 动 陛过剩 ” 当前 流 是 通胀发展的主要 原因 , 应对 措施便是主 要通 过上调存款 准备 其
金率来抑制 “ 流动性 ” 。9次 上调 , 共冻结了 32 . 2万亿元 左右的 存款 。 然而 , 现实效果并不理想 , 副作用却不少 。 价涨势依旧 , 物
学, 其价值主要在于应用 。从 当前的实际情况看 , 乎调 控当局 似 对现代 经济学理论并未真正理 解 , 更不能结合实际 国情正确地
有积极意义的, 它填补了由于出口剧减及消费者信心不
生 的总需求不足 , 了经济的平稳运行 。但是 , 了 2 促进 到 O 出口回升 、 消费者信心恢复 , 加上底 层劳动者工 资大 幅度

关于当前宏观调控的建议

关于当前宏观调控的建议

关于当前宏观调控的建议宏观调控是指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手段来调整经济运行状态,以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当前,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宏观调控形势,经济增长乏力、去产能任务重、金融风险增加等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在这种背景下,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宏观调控建议。

一、稳定经济增长稳定经济增长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为此,我们应该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适度扩大公共投资和加大货币供应量等措施,刺激需求,提振市场信心。

同时,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推动结构调整当前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也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风险。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大去产能力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转移。

此外,还应加强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

三、加强金融监管金融风险是当前宏观调控中的一大难题。

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加强金融监管,把握好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

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防范金融风险传导。

此外,还要完善金融法律法规,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增强金融市场的运行稳定性。

四、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因此,应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方面,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贷款、减免税费等支持政策。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支持,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等方式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五、加强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向之一、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成果的有效运用。

此外,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在当前宏观调控的形势下,我们需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采取适度灵活的政策手段,确保宏观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和可持续性。

对当前宏观调控的三点建议

对当前宏观调控的三点建议


弓 言
平。 这主要得依 靠财政政策 , 至于货币政策是
鲜有成效的。
热 降 通 势 平抑, 缩 会 抬 度 温, 胀 头 通 就 立即
( ) 二 面对物价上涨 势头 。 当较多地 应
考 虑保 护底 层 群 众 的 利益
目前 , 价涨 势 明 显 。 比如 , 江 7月 的 物 浙
至 于 去 境 外 的消 费则 名 列 世 界 前 茅 。
上述 畸形消费格 局 ,一则反 映 了当前 我
曰贫 富 差 距 已经 过 大 ;二 则 反 映 了 当前 我 国
常 高 。 闪此 , 论 从 哪 个 角 度 上 说 , 应 当 十 无 都 分 注意 保 护 底 层 群 众 的利 益 ,防 止 他 们 在 这
江 省 17月 份 商 品 房 销 售 面 积 同 比增 长 一 O — 2.
9 销售金 额同比增 长 一 .%, %, 46 如果以此 推算
则 房 价 可 能 上 涨 2 . , 远 高 于 C I中 的 0% 6 P
68 再 如 , 杭 州 ( . %。 从 7月 C I 幅 为 4 %) P涨 . 消 2

加大“ 收人分配” 改革力度 , 使怖力劳
¨ _ I I.‘ f 思 佻
= 对 当前 宏 观调控 的
— — —
-▲
占 议 建
、、
> 文 /应宜 逊 )
要在压缩 、 控制政府 投资 的 同时 , 力提 努 高 底层 老 百 姓 的 实 际 收入 水 平 。 主 要 这 得依靠财政政策 , 罕
( 应当 多 使 财 政策 应种 怪 现 象 ,这 就 是 在 消 费 总 量 滞 后 的 同
时, 奢侈 品消费却 十分 超前 。一方 面 , 消费率

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宏观经济调控

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宏观经济调控

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宏观经济调控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为了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协同配合,加强推进。

其次,供给侧改革后,政策重点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整,需要更加注重微观和中观的政策制定和实施。

最后,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灵活多变,随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和微调,以保持经济的稳健增长。

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协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来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这不仅需要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各个领域的政策配合协同,还需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统筹。

在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通过财政政策来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投资,通过货币政策来保持货币稳定,促进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税收政策来调整经济结构。

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的两方面取得平衡。

总量调控是政府常年以来一直采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但这种方式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已经难以产生明显的效果,而结构调整则是当前政府的主要调控思路,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供给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

二、注重微观和中观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虽然宏观调控仍然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但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政府需要更加注重微观和中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以产业政策为例,需要结合供给侧改革,把握产业升级和结构性调整的机会,以促进优化和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

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关键是要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避免过于抽象和模糊的政策目标和指标,联合政策制定者和实施部门,充分考虑市场预期和实际情况,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灵活多变随着供给侧改革推进的不断深入,市场不断变化,政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微调。

政策的灵活性是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它可以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和调整市场结构,适应经济周期的变化和市场环境的变迁,减少政策的失灵或逆转。

关于当前宏观调控问题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于当前宏观调控问题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于当前宏观调控问题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一、宏观调控体制保障上的思考纵观现行宏观调控体制,无论在宏观调控的决策方面,还是在宏观调控的执行方面;无论在宏观调控的监督方面,还是在宏观调控的责任追究方面;无论在宏观调控的制度建设,还是在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我们都不难看出还存在着很多缺陷。

体制的建立健全;制度、法律法规的建立与规范;任重而道远。

我们的宏观调控在体制保障上是很值得思考的。

(1)宏观调控的决策机构。

一是货币政策委员会。

人员组成与结构如何确定(进入决策机构的人职业道德比知识水平更重要),是不是合理?职权与职能范围怎么样确定,用什么方式来确定?权威在那里,又如何来体现权威?二是财政政策委员会。

机构建立健全了吗?人员与结构如何确定?职权与职能范围怎么样确定,用什么方式确定?权威如何树立?(2)宏观调控的执行机构。

首先是货币政策的执行是哪些部门?各部门的职责是什么?其次是财政政策的执行是哪些部门?他们的职责各是什?(3)宏观调控的监督机构。

谁来监督货币政策的执行?谁来监督财政政策的执行?(4)宏观调控的责任追究机制。

宏观调控的决策出问题就应该追究决策机构的责任;宏观调控的执行出了问题就应该追究执行部门的责任;宏观调控的监督出了问题就应该追究监督部门的责任;这是不能或缺的吧?(5)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

宏观调控作为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必须做到有法可依。

应该尽快的立法,把宏观调控各方面的内容,以《国家宏观调控法》规范起来。

只有这样,宏观调控在体制上才有保障。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使用上的思考当前,我们所看到的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发行央票、提高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等,而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还有很多没有使用。

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我们主要看到的是发行国债。

可见,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使用上还比较单一,系统性、综合性还远远不够。

整体考虑宏观调控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方案,是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我们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使用上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

对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对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对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组图)来源:中国证券报2010年05月07日01:27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中小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

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贯彻农业扶持政策,优惠尽早落实到户针对当前农业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价格上涨的问题,必须加大力度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措施,稳定农户预期,促进农业生产。

(1)督促各级政府加快推进“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进度,尽早将政策落实到位。

(2)抓紧下发财政预算中当期支农资金,增强农业生产的资金配套能力。

(3)加大农业受灾地区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财政区域倾斜政策,增加受灾地区农业生产恢复资金,为旱区饮水工程、增雨工程、生活救助工程提供资金保证,帮助灾区尽快渡过难关。

(4)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适时适度调动粮食储备,增加粮食供应,保证粮价平稳运行。

2、抑制高耗能产业扩张,坚决控制新开工项目针对当前高耗能产业快速增长、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速仍然较高的问题,必须积极推进结构调整,落实“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的政策,加强管理,提高投资效率。

(1)在资金来源方面,将限制“政府投资的新开工项目数量”作为重要抓手,管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严控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投资,逐步降低新开工及高耗能项目数量。

(2)在信贷方面,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产能过剩行业、高耗能行业贷款的审批,规范贷款条件,同时随时监控已放贷项目资金的运用情况,严肃处理各类违规行为。

(3)在土地管理方面,各级政府对新开工项目尤其是高耗能项目用地的审批应严格把关。

3、适当扩大人民币浮动范围,恢复危机前的汇率形成机制针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应考虑适当扩大人民币浮动范围,恢复到危机前的汇率形成机制。

供给侧结构改革下的宏观经济调控

供给侧结构改革下的宏观经济调控

供给侧结构改革下的宏观经济调控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改革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主题之一。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标是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以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然而,在大规模的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在宏观经济中实现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调控,成为经济学家们和政策制定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是提升生产率,引导供给侧结构优化升级。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减税降费、简政放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的结构性政策。

在宏观审慎控制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结构性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实现供给侧改革与宏观经济平稳发展之间的转换,是当务之急。

首先,宏观调控扮演着关键角色。

通过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有效应对宏观经济波动,维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对平衡,稳定市场预期,保持市场信心,最终实现供给侧改革和宏观约束的统一。

相较于过去一些单纯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宏观调控的做法,当前更加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

首先,可以采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加强投资引导,如通过扩大项目审批范围、加强资金管理,加大对关键技术领域投入等方式,来推动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需要进一步拓展政策金融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引导和规范金融资本流动,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此外,税收政策也可以通过简化税收制度、降低税负等途径,来支持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的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壮大实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通过加强供给侧改革,来优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进而实现宏观经济平衡。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其经济增长所面临的环境与条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仅凭单纯的增加资本和劳动投入,已经不能够满足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相反,进一步发掘供给潜力、增强供给质量,在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方面,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 宏观调控政策 思考
0 引言
自2003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强化了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2004年,宏观调控措施出台的密集程度之高前所少见,有效地遏制了过热的房地产经济,房价上涨势头有所缓解。2005年,国家宏观调控四次紧盯房地产。2006年,国家整合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力量,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2007年,是我国进入新一轮宏观调控后,针对过热的房地产业出台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最多和力度最大的一年。中央政府通过对房地产开发政策调整、土地出让政策调控、外资购房政策严控、房地产金融适时紧缩和房地产税收的不断规范,使我国过热的房地产业开始降温。2008年,国家进一步强化了房地产市场监管体制和机制的建设。这些调控措施的陆续出台和实施,对维护房地产业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宏观调控,有效地调整和平衡房地产市场主体及参与各方利益
2003年以来的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企业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住客、投资客、中介方、银行界、开发商均出现了新的走向。自住客:观望心情更加坚定,仍寄希望国家进一步的宏观调控,期待新一轮的房价下跌,持币待购现象的日益严重。投资客:逐步退出这一领域,07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中,针对性最强的就是房地产炒卖、倒卖、投机,宏观调控使之投资成本提高,获利减少,交易机会减少。中介方:国家上调利率及对新交工房屋交易时间的限定,使得中介机构业务量大大减少,很多中小中介商难以为继,面临生存困境。银行方:严控房贷,贷款加息,导致坏账增加,资产业务量减少,各商业银行都加大政策研究力度,不断推出房贷创新品种。开发商:资金紧缺,采取自救措施,调控对其冲击很大,有的采取出让股权,转手土地和寻求合作者等方式维持。宏观调控,有效地调整和平衡房地产市场主体及参与各方利益。

中国双轨制宏观调控政策分析及建议

中国双轨制宏观调控政策分析及建议

中国双轨制宏观调控政策分析及建议提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宏观调控一直是双轨并行:总是避免不了在市场手段之外加上行政手段,在总量调控之外加上结构性调控。

本文基于中国宏观调控的特殊背景,总结中国双轨制宏观调控实践,进而提出现阶段宏观调控建议。

关键词:双轨制;宏观调控;建议一、中国双轨制宏观调控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稳定的30年高速增长。

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旧问题和现阶段发展所遇到的新问题,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均衡因素。

一是中国的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很容易对下一个有前景的产业产生共识,投资上容易出现“潮涌现象”。

基于企业投资建厂时信息不完全,尤其是“行业内企业总数目不确定”这一基本因素,投资者的个人理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果,而这一结果便是产能过剩,因而资源配置的中长期效率并不高。

二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到现阶段为止,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这样一种格局:东部沿海地区明显快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中部地区。

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距较为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依旧。

三是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

基于我国特殊户籍制度,过去,中国70%左右人口是农民。

到目前为止,伴随城市化进程,中国农村人口已经转移出去了33%左右,但还有35%~40%的人口仍留在农村,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四是中国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

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穷人和富人所占的人口比例较大,而中等收入所占人口比例较小,而且这种差距还在扩大。

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国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政策,即在市场手段之外加上行政手段,总量调控之外加上结构性调控这样一种双轨并行的宏观调控政策。

二、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实践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自发生至今已有两年有余,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相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却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优势”。

从供给管理角度对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从供给管理角度对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从供给管理角度对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摘要: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局面,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

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运行形势,政府在采取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在,还应有重点地选择供给管理作为抑制物价上涨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供给管理;宏观调控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局面,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

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尚未散去,通货膨胀的压力持续存在,资本市场系统风险日益增加,指数从6000点附近回落到2000点左右,跌去近65%,再加上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对经济的冲击,这些因素都使得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大,也对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运行形势,政府在采取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还应有重点地选择供给管理作为抑制物价上涨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粮食、食品、能源等领域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强化薄弱环节,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调整需求结构,另一方面增加有效供给,双管齐下,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

1供给管理政策的历史回顾在经济思想史上,供给管理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其地位远不如需求管理政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凯恩斯对需求管理政策的强调,以及在战后需求管理政策推动均衡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功,从而导致对供给管理政策的忽视。

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冲击,曾经使人们开始重视供给管理政策,形成所谓的“供给学派经济学”,由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健全,诸多要素可以进行自由流通,所以供给学派特别强调通过降低税率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加就业,实现均衡(如“拉弗曲线”所描述的状况)。

当时的供给管理政策是被作为需求管理政策的替代物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应付短期经济波动。

在供给学派经济学家看来,供给管理政策之所以能够对经济进行短期调节,就在于它能够改变包括企业和劳动者在内的生产者所面临的激励。

一个经济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技术等在短期内可能无法发生变化,但生产者的激励却是可以随时变化的。

供给管理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调控

供给管理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调控

(二)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法是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重要法律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 城市规划和管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城市规划的制定和 实施;规范城市用地管理和使用;严格控制城市建筑高度和密度等。通过这些措 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用地的使用和开发行为,防止城市无序扩张和资 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1、价格波动。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较大,投资者面临较大的风险。政府 在进行房地产宏观调控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市场价格,避免投资者因价格 波动而遭受损失。
2、政策风险。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风险较高,政府政策的调整对市场的影响 较大。政府在进行房地产宏观调控时必须充分考虑政策风险,制定出符合市场发 展需要的政策。
的一项任务,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政策协 同性,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 境,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十三五”要提高政府宏观调整水平, 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关键要做好两道“加法”。
感谢观看
二、供给管理
供给管理是指通过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影响企业生产活动,以达到宏观经 济目标的一种政策手段。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供给管理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 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
1、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 展,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例如,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 动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等的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一定影响。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 重视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促使一些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转变。

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建议

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建议

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建议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宏观调控是一种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手段,通过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汇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来调整经济运行的总量和结构,以实现经济增长、就业稳定和通胀控制等目标。

如今,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以引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一,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基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经济增长、就业、价格、国际贸易等宏观问题,并探讨政府如何有效地引导和调节经济的长期发展。

宏观调控则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调整定量调控工具,达到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就业状况等目的。

在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汇政策和产业政策是调控的四个主要手段。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以调节货币供应量为核心的政策,其目的在于调节通货膨胀、控制利率等;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税收的政策,以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状况;外汇政策主要是指政府为调节国内外汇市场供求和平衡国际收支,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产业政策则是通过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促进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第二,宏观调控所需考虑的因素宏观调控必须考虑诸多因素,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财政政策的财政收支平衡、外汇政策的国际收支平衡、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等。

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全球化、地缘政治等因素。

在货币政策方面,需要考虑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

由于利率传导机制的复杂性,货币政策对于不同领域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权衡各种因素,如消费、投资、出口、贷款等因素。

在财政政策方面,需要考虑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即通过增加收入或减少支出来管理财政预算。

此外,还需要避免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和带来的风险。

在外汇政策方面,需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可行性和国际市场的竞争程度。

最后,在产业政策方面,需要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完善宏观调控政策的三点建议

对完善宏观调控政策的三点建议

精心整理对完善宏观调控政策的三点建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回应有关宏观调控失效的质疑,称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经济增长连续五年保持在10%或者多一点,证明宏调系列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说宏观调控不力甚至失效,在逻辑上讲不通,也不符合事实。

(3月6日新华网)就固定资产投资来说,由于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大项目、大企业,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上,往往只要投资规模大、预计效益好,就会从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最大限度的政策倾斜。

至于是否符合国家产业计划,是否会造成全国性结构失衡,他们并不关心。

就信贷投放来说,金融企业为了防范风险,减少运行成本,也是一味地围着大项目、大企业转,使绝大多数信贷资金都集中到大项目、大企业上。

短期内的抗风险能力是增强了,但从长远看,由于资金的集中度过高,也留下了隐患。

如果国家一旦对某些行业采取限制政策,金融风险就会立刻显现,目前的房地产金融风险就值得关注。

因此,从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考虑,从“全国一盘棋”出发,宏观措施,向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实体、农户等倾斜,以保证这些“民生经济”的发展。

同时,把促进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实体、农户的发展作为对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列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目标。

第三,在加强金融调控的同时,同步实施税收调控政策。

分析过去五年宏观调控的经验和教训,单一的金融政策虽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一政策的作用正在减弱。

因为,总量控制、规模控制的结果,使一大批中小企业陷入了困境。

各级在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经济的稳定性降低了,经济对社会的承载力降低了,经济对就业、社会保障、职工收入提高的保障能力下降了。

宏观调控需要强化“供给管理”

宏观调控需要强化“供给管理”

摘要:如果当前在以货币政策的“从紧”和财政政策的“稳健”积极收敛流动性的同时,在不同领域有所区别对待地运用结构性对策加大要素投入的力度和促进相关机制创新改进,便能通过加强那些经济社会中的薄弱环节,解除一大批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改变社会心态与“预期”。

这将会大大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环境中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

在中国的调控实践中,这应该成为一大特色。

关键词:宏观调控,供给管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综合考虑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趋于过热和降温两个方向上的相关因素,我认为,现在提出“既要‘两防’,又要避免出现较快的经济下滑”的阶段性调控方针,是适当的、符合实际的。

到底经济总体上是归于“继续偏热”还是转入“较快滑坡”,尚有待观察两三个月。

现在调控当局面临的难点在于,如何敏锐、及时和较全面地把握经济多种变量中最具关键意义的组合信息,合理地动态掌控平衡点。

依我看,在把握“相机抉择”调控姿态的同时,把视角扩大到当前中国的特定国情和特定发展阶段,在宏观调控的学理层面,对“供给管理”的必要性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我之所以特别强调理性的供给管理,主要出自如下几层看法:其一、我国近一段的物价上涨,确实带有较明显的“结构性物价上涨”特征(虽然有学者质疑这种表述),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一季度8%的CPI上涨幅度中,食品价格占6.8%,房价占1%,其余仅占0.2%。

除可能存在的银根偏松带来的涨价因素外,食品等少数龙头产品“供不应求”、“成本推动”式的涨价因素占了大比重。

如能有针对性地致力于较快增加这部分产品的有效供给,便有可能相应产生缓解物价上涨势头的调控效果,而无需全面实行“一刀切”的银根紧缩。

其二、以优化结构为核心的“供给管理”,其实应成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完整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成为调控中重要的可选择方式之一。

近年我国在存在较明显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和通胀压力的同时,又存在某些领域明显的有效供给不足、投入滞后,即结构性的供需失衡。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建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应在“稳中求进”基调的指导下,把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和中长期结构政策结合起来,在适度鼓励房地产需求和适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支持力度的同时,下更大气力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

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

一是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任务,国家预算内资金应重点支持农田水利、保障房、民生工程以及节能减排项目等领域。

二是正确处理好税收与税源的关系,切不可因税收增速回落而对企业收“过头税”,并大力清理不合理行政收费,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三是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防止出现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中增加企业税负的现象,抓紧研究更大力度的结构性减税方案。

保持适度的社会流动性总量。

在通胀较为温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应保持社会流动性总量微松,保证广义货币供给增长14%左右,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是要根据外汇占款增长变化,适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保证适度的社会流动性总量。

二是实行非对称下调利率政策。

当前生产者出厂价格走低相应抬升贷款实际利率,使得实体经济有效贷款需求趋弱。

可考虑下调贷款基准利率或适当放宽贷款利率下浮的幅度限制,并着力清理和规范银行贷款各种收费,大力缓解企业过高的融资成本。

同时,目前居民消费价格回落的基础并不稳固,为稳定居民通胀预期,保持现有存款基准利率水平。

三是实行差别化金融政策。

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小微企业、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并给予优惠利率。

与此同时,要继续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避免资金“脱实向虚”。

加大对产业技改项目的财政、信贷扶持力度。

当前,企业为应对劳动力、能源、环境成本上升压力,在采用工业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取代人工和采用先进节能减排设备取代高耗能高污染设备方面有巨大技术升级和更新改造需求,商业银行要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重点予以信贷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对技改投资的支持力度。

宏观调控需要理性的供给管理

宏观调控需要理性的供给管理

宏观调控需要理性的供给管理贾康原创 | 2008-11-13 13:30 | 投票本文已获编辑推荐关键字:贾康宏观调控需要理性的供给管理目前,中国宏观调控形势复杂,具有不确定性。

所以说,调控当局面临的难点,在于如何敏锐、及时和较全面地把握经济多种变量中最关键的组合信息,合理地动态掌握调控中“既要防止经济过热和明显通胀,又要防止出现过快经济下滑”的平衡点。

当前,在中国特定国情下和特定发展阶段,我的个人观点是,应强调宏观调控中理性的“供给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供给管理”,与经济学中的“需求管理”是一对概念,后者强调的是需求角度实施扩张或收缩的宏观调控,已为人们所熟知,而前者则强调的是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宏观调控,往往只有专业人士对其形成了明确的概念。

我之所以特别强调“理性”的供给管理,主要出自如下四层看法。

第一,近年来,货币学派大行其道。

“通货膨胀不管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种弗利德曼式的“经典表述”,很容易把物价上涨完全等同于货币过多、通货膨胀,进而又简单地认为紧缩银根就可完全解决问题。

如果具体考察一下中国近一段的物价上涨,就可以发现确实带有较明显的“结构性物价上涨”特征(虽然有学者质疑这种表述)。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一季度8%的CPI上涨中,食品价格占6.8%,房价占1%,其余仅占0.2%。

对于这种情况,必然引出的理论性分析解释是,除可能存在的银根偏松带来的涨价因素外,还应存在着食品中少数龙头产品“供不应求”、“成本推动”式的涨价因素,调控当局如能够有针对性地着力于较快增加这些产品的有效供给,便有可能缓解物价上涨势头。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存在较充分的竞争机制和要素自由流动,往往已自然而然地消化了较大的结构性不均衡,于是对于调控当局而言,便主要留下了总量调控“需求管理”的任务和“简单的紧缩银根方式”。

但在现阶段的中国,其市场发展程度远不能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那么“区别对待”调控模式的适用性局面的出现概率便极高,甚至可以说,往往会成为调控实践中应偏重的主导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11 年第 42 期( 总第 2 386 期 )
的可及性� 二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 大 力拓展社会化扶贫� 在坚持公益事业发展由政 府主导的原则下, 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 多 样化供给 , 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提供基本公 共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的市场机制, 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 � 三是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和利益 表达机制 �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公共物品需求和 利益表达机制, 使贫困地区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物 品, 偏好如何 , 优先序如何, 需要多少以及利益诉 求等, 均能通过恰当的机制充分表达出来, 并通 过一定的程序使这种需求转变为政策决策的参 考依据和行动目标 � ( 成林摘自 �地方财政研究� 201 1 年第 6 期 �我国减 贫形势及未来国家扶贫战略调 整的政策取向� )
金融秩序" , 也就可想而知了� 为了更说明问题, 我们不妨看其后果 �就以 新闻中的泉州公交公司为例, 正是由于各家银行 拒收零钞的违规做法, 导致该公司" 一度积压着 2 00 多万元的 1 元纸币" , "目前公司还有 乃至于 100 多万元零钞找不到 � 婆家’ 接收" � 这意味着 什么? 零钞无法回笼, 正常周转受到扭曲, 难道 不正是银行 "扰乱金融秩序 " 的恶果吗 ? 更进一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由于银行业 的集体 "不 作为" , 一些地方甚至催生 出所谓的 "职业零钞兑换人 " , �这 也即通常说的"黄牛 " 些 "黄牛" 都成了一把 "双刃剑 " , 一方面确实方 便了零钞兑换的供需双方 ; 另一方面也埋下违法 经营, 假币流入等隐患, 同样造成了 "扰乱金融秩 序" 的后果� 但追根溯源, 又何尝不是银行拒收 零钞的衍生问题 ? ( 晓宇摘自 �中国产经新闻� 2011 年 5 月 16 日)
��������������������������������������������
( 上接第 页) 负水平仍然很重�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占财政收 入的比重低, 同时许多企业正在面临劳动力成本 上升的政策负担, 所以实施面向企业的减税政策 势在必行�对企业减税这一基本供给工具的使用 将减轻企业负担, 增大企业的利润空间, 促进企业 扩大投资规模, 激发宏观经济增长潜能和增进就 业 �2010 年 上 半 年, 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 2 7. 6% , 远高于 GD P 增速, 这表明我国仍有较大的 财政空间, 可以实施合理的减税政策� 从长期影响来看 , 逆周期经济政策的实施不 应该对长期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不能破坏有 利于长期增长的经济结构和制度体系 , 短期的经 济复苏不能以长期增长为代价, 应尽可能选择市
� � � 供给管理中的监管改革 ( 下转第 宏观调控的重要体现
11
2 011 年第 42 期( 总第 2 3 86 期 )
人账户� 银行认为这影响到了其他客户办理业 务, 以 "扰乱金融秩序 " 为由报警� 最终, 在警方 协调下 , 银行开设专用通道清点零钞, 但一天下 来, 只存了 1. 3 万元 � 这年头也怪 , 凡是常去银行办点儿 事的人, 多半对银行 服务有颇多不满 , "店大 欺客 " 现象 令人气恼� 可是, 怎么也想不到, 面对不怎么受 待见的零钞, 银行竟然还学会了"恶人先告状 " , � 在我看来 , 反咬客户一口"扰乱金融 秩序 " 这 是银行内部培训不到位的结果, 未能认清一点: " � 银行拒收零钞 , 那才叫真正的 扰乱金融秩序" 既然说起" 扰乱金融秩序" , 就要先问一句: ? 单就 零钞 一事 而 什么是"正常 的金 融 秩序 " 言, 客户把零钞送过去, 银行接受并清点, 恰是有 � 对于这一条 , 法可依的"正常的金融秩序 " 身 负指导和监督之责的各级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 似乎从来没有含糊过 � 那么, 究竟是谁在"扰乱
通过改善宏观 经济的微观市 场基础, 可以 弥补 宏观调控的弱 点, 发挥 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的长 效机制作用 � 二, 重新修正政府行为边界, 创新供给管理 工具� 转轨时期市场机制的复杂性 , 脆弱性, 要求 政府积极, 合理地干预和培植市场机制� 政府与 市场之间存在 "市场不发育� 政府替代" � "市场 残缺� 政府补充 " 和"市场失 灵� 政府矫正 " 三 种特定关系 , 政府需要根据市场实际状况对其政 府职能和行为进行适时调整, 明确行为界限和目 标 �政府要从最不适应 的领域和 环节"退出 " , 集中精力和财力在需要管理的环节加强管理, 在 开放市场的基础上探索经济管理的新经验 � 因此, 在基于供给管理的宏观调控理念重构 下政策工具的 创新, 要求我们 不断创新 监管工 具, 例如放宽垄断行业准入门槛, 以及清理 , 取消 各种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等, 在垄断与竞争之间
基于供给管理的宏观 调控政策建议
孔 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积极寻求平衡� 并且借鉴国际经验, 适度引入提 高市场主体激励水平的监管措施� 通过给予企 业一定的自由裁度权 ( 比如价格自 主决定 ) , 诱 导企业正确地利用信息优势, 选择调控者所期望 的行为, 提高国民经济内生增长的根本动力� 进 一步, 探索引入微观监管之外的各种竞争方式, 如特许经营权竞标, 可竞争市场等, 以发挥监管 与竞争的互补作用, 提高生产效率与配置效率 � 三, 加强社会性监管改革, 改进公共产品供 给状况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 要求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必须体现 政府干预的范围进一步向环境保护, 公众健康, 安全等领域扩展, 也即进行社会性监管微观制度 基础的改革, 实现公共利益� 当前我国环境, 健 康, 安全 , 社会分配等领域的问题与矛盾日渐突 出, 气候 , 经济, 能源和其他资源条件的约束进一 步加强 , 这些领域产生的问题已经表现出和正在 形成国民经济社会的巨大威胁 � 页)
一, 微观 监管基础 改革与宏 观调控的 密切 结合� 当前我国 经济社会 发展不平 衡, 资源环 境 约束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基本公共品的供需矛盾 等诸多问题, 其根源主要 在于供给 管理方面 政 府微观监管的无效率 , 如经济性监管的越位 , 社 会性监管的缺位及两者皆有的监管错位 � 应当 看到, 宏观调控主要应对短期经济总量失衡, 发 挥间接引导职能, 常常追求周期性, 非持续的经 济绩效� 而微观监管是解决市场失灵和社会不 公平, 出于公共性的需要, 依法对市场经济主体 进行直接的经 济, 社 会控制或 干预 � 特别是 在 社会领域内 , 微观监管的目标是确保公众安全 , 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 � 这些都是微观监管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