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佤族“司岗里”文化

合集下载

“司岗里”的阿佤人

“司岗里”的阿佤人

“司岗里”的阿佤人阿佤山是云南佤族聚居较集中的群山,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思茅和临沧地区,属于横断山区高山峡谷地带,有“三山四河”之称。

司岗里位于阿佤山中部,在西盟县城以西约30公里的山上,被视为“圣地”。

古老的红黑服饰佤族崇尚红色和黑色,服饰多以黑为质、红为饰,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服饰特色。

男子一般用黑布包头,也有用白布和红布包头的;穿青布无领短衫,青布裤子短而肥大,折腰大裆、大脚裤;身背青布花边挂包,包边饰以长穗;青年男子身佩长刀、持弩箭,以示英武;颈上戴竹藤项圈、银项圈,佩带银手镯、银链。

佤族妇女服饰颇具现代时装韵味: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是她们的标志。

黑衣、红裙,上衣短小、紧身,盖色,有的还雕饰有许多花纹;小腿和大腿之间缠竹圈或胸露腹,对襟、无袖,领为“V”字形,缀银泡或银藤圈;上了年纪的妇女喜欢戴伞状大耳筒,筒顶刻有各花;裙子过膝,常以红色为底,间有黑、白、绿、黄条种花纹。

纹;用黑布包头,戴银发箍或盘发辫,戴银球;耳戴银佤族妇女酷爱银饰。

银发箍、银项圈、银臂饰、制大耳环;颈戴银项圈和若干彩色珠料,配以鸟骨或贝银手镯、银戒指、银泡、银花、银球、银链……数不胜数。

佤族妇女最喜爱银耳环,这是她们财富的象征。

耳环造型奇特,大小不同,有的还缀有银穗,走起路来丁当作响,摇曳生姿。

动感民族的拉木鼓佤族有“动感民族”之称。

阿佤山是歌舞之乡,阿佤人民喜爱歌舞,阿佤人能歌善舞。

在阿佤山,歌舞是人们的主要精神寄托。

流传于佤族民间的歌舞,题材广泛,色彩斑澜,独具风格,民间文艺丰富多彩。

常见的舞蹈有拉木鼓、甩发舞、舂米舞、网圈舞、插秧舞、狩猎舞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拉木鼓。

拉木鼓也称木鼓舞,佤语称“克鲁克罗”。

拉木鼓是佤族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般在每年1月进行。

全寨男女老少一起出动,到深山老林中精选大树,全村人盛装将其托回村庄,这就是佤族著名的“托木鼓”。

传统的木鼓以红椿、红毛树、樱桃树为原材料,一般长约200厘米,直径约70厘米,大者可达400厘米。

历史趣闻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历史趣闻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导语:佤族是跨国境而居的民族,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及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县,沧源和西盟两县是佤族主要
佤族是跨国境而居的民族,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及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县,沧源和西盟两县是佤族主要聚居县。

据2000年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境内的佤族有人口38.3万多;国外主要分布于缅甸,人口比国内多一些。

佤族居住的地区,山岭重叠,平地极少,故又称阿佤山。

中国的民族学研究者多数认为,佤族是现今云南南部的土著居民或最早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

在史书的记载中,汉朝所称的“闽濮”、“裸濮”唐朝所称的“望蛮”、“望苴子”,明清所称的“哈杜”、“哈喇”、“哈瓦”、“卡佤”等,指的都是佤族。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由于历史上受傣语和汉语的影响较深,有相当程度的借词现象。

1962年,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称为“佤族”。

佤族历史源远流长,但史料记载的不多,且有混乱不清之处,故常常造成了同一条史料,有不同的解释,好在有大量的本民族传说和其他民族传说叙述了佤族的源流。

传说与史料的相互印证,使我们逐步深入了解佤族的由来。

佤族对本民族来源,各地传说不一。

比如有从“司岗里”出来;从葫芦里出来;天神创造了达古亚和叶里,由他们繁衍人类;达能在女始祖烨奴姆(又称妈农)身上沫了口水,因而妈农生育人类等等。

在众多传说中,“司岗里”传说最为普遍。

佤族格言“司岗里来,葫芦里生”源于佤族敬祭神灵时,上告祖先神生活常识分享。

佤族“司岗里”神话的传承及影响——以西盟佤族为例

佤族“司岗里”神话的传承及影响——以西盟佤族为例
・ ・ — —
1 00 ・— - —
也 很多 , 他们 解 释说是 太 多而不知 道要 从何 说 起
们 总是 用 “ 岗里 ” 司 神话 中片 断来 解 释 原委 。 如
了 , 我 的感 觉是 讲得 乱 了 , 而 不完 整 了。此 外 , 散 文体 的叙述 和古 歌 的吟 唱之 间虽 然 内容 基本 一 致 , 演 唱者 对 二 者 的态度 却 差 别很 大 , 他们 但 请 讲 述都 会 愉 快地 答 应 , 如果 要 吟 唱却 不 容 易 , 但

曲调差 异 很 大 。如 小 马撒 的 岩 冲 、 马散 的 岩 大 开、 中课 的桑格 兰 、 端 、 宋 的那 荒等都 是群众 尼 岳 认 为最 会说 唱“ 岗里 ” , 然 他 们 都 说 司 岗 司 的 虽

“ 岗里” 司 神话 传承 情况调 查
“ 司岗里》 《 既有散文体 的神话流传 , 又有韵
系 , 为母 题 的有 机 组成 部 分 , 成 又可 以独 立 成一 篇, 单篇 流 传 。 -从 中 国 佤 族 生 活 的腹 地—— ”2 西 盟佤 族 自治 县 目前 “ 岗里 ” 司 的传 承 情 况 来 看, 在笔 者走访 的祭 司 ( 即魔 巴) 艺人 中 , 了 和 除 作 为总 纲 和母 题 的 “ 从 洞 出” 一部 分外 , 人 这 后 面派生 的 内容 大多 已成 为单 篇神话 , 系列 性和连 锁 性特 征 已经 很少 , 已没有 能把所 有 内容条理 清 晰, 脉络 分 明地 讲述 和吟 唱的人 了 。从 中课到 马 散, 从新 场 到岳宋 , 收集 到 的资 料 中 , 在 虽然人从
太连贯 , 每个人讲的顺序都不一样 , 异文的情况
[ 基金项 目】 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 目“ 司岗里 ’ ‘ 神话的文化传承及历史在场” 0 ( 0 3 ) (72 3 1 2 [ 作者简介 ].薛敬梅 (9 8一) 女 , 1 16 , 汉族 , 云南普洱人 , 云南思茅师专地方 民族文化研究 中心副教授 。 2 .林雅嫱 (9 7一) 女 , 16 , 汉族 , 吉林梅河 口人 , 重庆理工大学人类学博士后 , 副教授。

浅论佤族“司岗里”文化

浅论佤族“司岗里”文化

浅论佤族“司岗里”文化作者:葛娜静来源:《学周刊·C》2013年第10期摘要:源于2011年云南之旅亲听一位佤族姑娘口述“司岗里”,让我对佤族“司岗里”文化萌生好奇之心,后继“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导论”课程上教师再次讲到民族文化、生殖崇拜,课下重新梳理、查阅资料,下笔从佤族人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习俗、活动和人文价值等方面对“司岗里”文化浅析研究,解析生殖崇拜是一切崇拜的根本,诠释一个民族对生命繁殖的赞美和神往。

为继承和宣扬佤族“司岗里”民族文化奉献一己之力,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奉献一己之力。

关键词:司岗里;民族文化;生殖崇拜;人文价值2011年5月,我很荣幸地随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唱团去云南昆明参加了中国第八届金钟奖合唱比赛,更荣幸的是在比赛之余参观了云南滇池、西山人民音乐家聂耳的墓地及云南民族村,这是一场视觉、听觉盛宴,震撼了我的心灵。

在参观到云南民族村佤族时,首先是好奇的“司岗里”映入眼帘,起初看不懂,只是像其他游客一样好奇地拍照留念,咨询后才粗略了解了佤族“司岗里”文化。

一年之后,结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导论”课程上教师对民族文化、对生殖崇拜的讲解,又让我重新想起了云南之旅,使我有了对“司岗里”进行浅析研究的兴趣。

佤族,是一个用木鼓说话、用头发跳舞、用心灵歌唱的民族,家喻户晓的民歌《阿佤人民唱新歌》完美诠释了佤族儿女的勤劳勇敢、粗犷豪放,热情如火,灵动如水。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主,以红为饰,上身着无领短衣,喜欢佩戴银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女子身着黑衣、筒裙,上衣短小,无领,对襟,短袖,遮胸,露腹,裙子过膝,常以红色为底,间有黑红条纹,多留长发,戴以银质发箍。

男子上身穿无领短衣,裤子宽而短,裤筒宽度一般为1.2尺,喜欢光脚。

在佤族世代的变迁中,衍生出“司岗里传说”,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是佤族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取代了书写记忆,将其传承和记载下来。

佤族姑娘说:在佤语中,“司岗”是“山洞”“孕育器”的意思,“里”意为出来,即从石洞里走出来的人,“司岗里”便是从“司岗”走出来的民族。

佤族民俗

佤族民俗

翁丁佤族原始村落寨门寨门佤语称“司歪永”,是佤族山寨进出的通道。

过去由于砍人头祭谷魂、部落之间战事频繁、野兽出没等原因,寨门周围有护寨沟、竹毒签、刺篱笆、护寨神林等防御工事,未经同意擅自闯入,视为入侵,现在的寨门形式已大为简单化了。

寨门在每年的新米节前后要择吉日整修,骑马时进出寨门必须下马,以表示对寨神及寨人的尊敬,否则将会受到寨规的处罚。

木鼓(木鼓房)“木鼓”佤语称“格珞”。

是佤族人祭祀用的通天神器。

在佤族《司岗里》史诗传说中已有记述:在佤族先民进入农耕时代以前,就制作了法器木鼓。

在过去的山寨和部落重大活动中,如战争、节庆的需要,木鼓也作警号、信号、号令和乐器之用。

现在大家可以自己动手敲击木鼓,感受其浑厚而深沉的音色之美。

女身图藤桩该桩是佤族女神崇拜“梅依吉”的化身标志,是以刻木记事的方式对司岗里创世史诗的部分传承和释然。

图藤柱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头部,有高举的双手、眼、鼻、口;二是胫部,没有图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图案符号:圆点代表天上星星,解释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分家族的故事;斜纹代表着山川和河流,解释了司岗里传说中山川河流的形成;燕尾形符号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图案代表了果实和丰收;三角符号代表着不息的火塘,最下端横和竖条纹代表着能与天神对话的木鼓。

佤王府翁丁的佤王府是参照班洪王胡玉山王府重建。

光绪十七年七月(1891年),云贵总督奏请朝廷给在边事调解工作中出力有功的班洪头人赏赐封为“班洪土都司”,赐姓“胡”名“玉山”,准其世袭,颁给铜制的“世袭班洪总管土都司”印1枚。

民国时又被云南省长龙云封为“班洪总管”,并于1934年出钱给他把清朝时建的大房子会议厅进行了重修,建了一座“班洪总管府衙”,这座府衙被称为“佤王府”。

解放后其后人将印章上交国家,结束了班洪世袭土司的历史。

佤王府结构、布局与一般民居相同,只是更宽畅高大,分设三个火塘,其中主火塘属佤王专用。

寨桩寨桩位于佤族寨子中央,是每个佤族村寨必有的刻木记事图腾,每逢重大节日全寨人都围着寨桩通宵打歌。

源远流长的阿佤茶文化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远流长的阿佤茶文化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远流长的阿佤茶文化是佤族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佤族是最早利用野生茶和种茶饮茶的民族之一,早在1700多年的东汉时期,就从他们的祖先古代濮人那里传承着种茶饮茶的文化传统,流传着许多神奇美丽的故事。相传远古时代,一场洪水暴发之后,在太阳落下的地方,在采云飘动的山岗上,有一处叫巴格岱山的岩洞里发出嗡嗡的响声,突然飞来一只小雀站在洞I2i",先用耳朵倾听洞里的怪声,然后用锋利的尖嘴不停啄开了岩洞,于是一道亮光射进洞里,佤族的祖先迎着亮光从洞里出来了,这便是佤族“司岗里”的传说。祖先妈农出洞后,首先看到的是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妈农说,我们阿佤山是离太阳和月亮最近的地方;然后看到的是山坡上还在吃草的黄牛和水牛;再后看到的便是山头和山箐里翠绿的野茶树林,妈农走向野茶树林,顺手采了一把绿茶叶放进嘴里嚼咽,开始有些苦涩,但过后清香爽Vl,精神振奋。妈农说,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种能吃的绿树叶,“万古长青树”,就叫它“缅吧”(佤语意为野茶)!
从而促进了野生茶的进化。茶树被佤族尊为植物之王,是阿佤人心中最圣洁、最崇敬的象征,将野生古茶林中最大的一株奉为茶树王,进行祭祀活动,在佛殿山古茶林中,至今还能看到用石头垒起的祭祀茶树的平台遗迹。
茶叶已成为佤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部落之间友好交往离不开茶,自古就有互相送茶叶表示友好,若互相送辣子表示仇视和械斗的习俗。在说媒定亲、婚丧嫁娶、亲友互访时都要送茶,魔巴的祈祷词中也少不了要念到茶,甚至在坟冢上也要种三棵茶树,让死去的人能天天吃上茶叶,让他的灵魂像茶树一样万古长青。
佤族的饮茶习俗别具一格,称为“铁板茶”和“瓦片茶”。它同阿佤水酒一样,是佤族自饮或招待亲朋好友的礼仪饮料。煮茶的方法与众不同,先把三脚架上的罗锅水烧沸,然后把晒青毛茶放在一块薄铁板或瓦片上,从三脚架下扒出火炭烘烤,边烘烤边翻动茶叶,待茶叶接近烤黄散发出清香味时,将茶叶放人罗锅沸水中,煮上片刻便可以倒进小竹筒杯或陶碗中品饮,喝一杯铁板烤茶或瓦片烤茶,你会感到香高味酽,精神振奋。回味无穷,仿佛在品味佤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热情好客的乡情,使你流连忘返。

佤族历史简介 为何说佤族有着神奇的历史

佤族历史简介 为何说佤族有着神奇的历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佤族历史简介为何说佤族有着神奇的历史
导语:勒佤人认为佤族起源于“司岗里(岩洞)”,布饶人则认为佤族起源于葫芦,或是天神创造了达古亚和叶里,由他们繁衍人类;或是由达能在女始祖烨
勒佤人认为佤族起源于“司岗里(岩洞)”,布饶人则认为佤族起源于葫芦,或是天神创造了达古亚和叶里,由他们繁衍人类;或是由达能在女始祖烨奴姆(又称妈农)身上沫了口水,因而妈农生育人类等等。

无论勒佤人是出自于司岗里或是葫芦里,或是神创造佤族祖先,我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对于佤族人的起源普遍认为来于司岗里,生于葫芦,最早的栖息地是在靠近云南省西盟县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甸勐冒的公明山。

司岗里圣地不管在哪国,都是佤族先祖出世的地方。

佤族后人始终记住自己是从神圣的司岗里走出来的阿佤人,因此,许许多多的佤族人,经常过境到缅甸的司岗里朝拜,把那里的山崖岩洞、溪水飞瀑、树木花草、飞禽走兽、蓝天白云都绣在自己的衣服上,带回家。

今天的沧源佤族自治县,随处可见“司岗里”三字,到处可听到“司岗里”传说,可以说“司岗里”是沧源佤族的文化。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人类祖先被囚禁在大山岩洞里出不来,一天,一只小鸟从石洞旁飞过,听见石洞里有人的声音。

它飞遍大地,对动物、植物说,人要从岩洞里出来了。

动物、植物听到人要出来的消息,都很紧张,议论纷纷。

豹子说,不能让人出来,人一出来就会打死我们。

他们要是出来了,我就咬死他们。

大树说:“不能让人出来,人一出来就会砍死我们。

他们要是出来了,我就倒下去压死他们。

生活常识分享。

《司岗里》传说:佤族走失文明的历史再现

《司岗里》传说:佤族走失文明的历史再现
之 为 阿佤 山 区。
题结构可以解读 出民族文化根系的主体传承关系 , 甚 至能够 辅助 民族族 群 的迁徙 发展 史研 究 。 佤族《 司岗里》 传说“ 是一组几乎囊括 了佤族远 古时代有关开天辟地、 人类起 源、 日月形成 、 、 、 衣 食 住 、 等各 种万 物起 源 的神话 …… 是 一部 反 映 佤 族 行 远古时代社会生活和原始先 民思想 、 情感和奇异 的
人只得再次离开。于是 , 他们把腊戌 叫作 “ 得加” , 意 为分 手 的地方 。

部分 人跟 着猎 物 来 到 了今 天 的沧 源 , 多 的 更
人则 继 续 随江而 下 , 一个 叫作 “ 在 门德勒 ” 的地方 开 田种 地 、 房 盖 屋 , 立 起 佤 族 历 史 上 第 一 座 繁 荣 建 建
[ 作者 简介] 袁智 中(9 7一) 女( 16 , 佤族 ) 云南沧源人 , , 临沧师 范高 等专科 学校 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向: 族 佤
历史文化。
佤族共 有 10多万人 , 中 , 布在 中国境 内的 0 其 分
个世纪前 , 仍然 过着 “ 牛耕 , 用 惟妇人 用鳜锄 之” 、
“ 瘴疠 之 乡” 的记 录 。在传 统 史学 的记忆 中 , 个 远 这 古 时期 中 国西 南 地 区乃 至 东 南 亚 地 区最 古 老 族 群 的后裔 , 乎 与历 史 上 所 有 灿 烂 文 明 无 缘 , 到 半 似 直
14 2
体长篇神话” 。除 了在开篇介绍了宇宙万物和 …
第 3 卷第 4期 1
2 1 年 8月 01
河池 学 院学报
J 0URN F HEC AL O HIUNI RST VE I Y
V 1 lN . o 3 04 .

佤族历史 佤族的“司岗里”是怎样的古老传说

佤族历史 佤族的“司岗里”是怎样的古老传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佤族历史佤族的“司岗里”是怎样的古老传说导语:“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司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来,“司岗里”就是从岩洞里出来,特指的地理位置在沧源县岳宋乡“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司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来,“司岗里”就是从岩洞里出来,特指的地理位置在沧源县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属岩城附近名巴格岱的地方,“岗里”历史传说梗概是远古的时候,人被囚禁在密闭的大山崖洞里出不来,万能的神灵莫伟委派小来雀凿开岩洞.老鼠引开守在洞口咬人的老虎,蜘蛛赌住不让人走出山洞的大树,人类得于走出山洞。

到各地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这是司岗里的大体意思。

要详细的讲,就很多很长。

总而言之,“司岗里”的传说,就是人类历史的源头。

过去佤族每年都要到巴格岱“司岗里”处剽牛祭祀纪念“司岗里”。

佤族的创世纪神话:在人类远古的洪荒时期,只剩下一个佤族女人漂泊到司岗里的高峰上幸存下来。

这个女人受精于日月,生下一男一女。

一天,阿妈正坐在岩石上采用天上的彩云织布,突然一头牛跑来报信,说她的儿女双双掉进海里去了。

那时候司岗里群山的周围是苍茫的大海。

阿妈焦急万分,就请牛去救。

牛会浮水,下到海里把兄妹俩托在脖子上送到了岸边。

阿妈真感激不尽,便立下规矩,把牛作为佤族永远的崇拜。

60 年代初期,中缅两国重新勘定边界的时候,司岗里被划归了缅甸。

外乡人要是去司岗里,手续非常麻烦,于是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

但是司岗里不管属于哪国所有,总是佤族老祖先出世的地方。

因此,许许多多的佤族人民,经常会过境到司岗里朝拜,同时把那里的山崖岩洞、溪水飞瀑、树木花草、飞禽走兽、蓝天白云都绣在他们的衣服上。

生活常识分享。

解读佤族文化中的生命观

解读佤族文化中的生命观

解读佤族文化中的生命观王志红,谢 薇,何 丹(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200) 摘 要:佤族认为是自然的运动变化孕育了生命。

在大洪水的灾难中,是其他生物的帮助使人类躲过了那场劫难。

“司岗里”是佤族的根、生命之源,是佤族对原始穴居生活的记忆,同时也是对生命母体的朦胧认识。

关键词:佤族;文化;生命观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23(2006)增刊—0036—02 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最初的第一个问题,也是人类的终极问题。

更是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因为不同的生命观,决定了对待生命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研究方法。

在佤族民众中流传几千年的创世传说中,清晰地记载着他们对这个问题独特的理解。

1 地球的诞生佤族认为,很早很早的时候,整个宇宙是空的,充满了云雾,没有天与地,更无生灵。

在这漫无边际的云雾中,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演变,诞生了一粒石子,小石子不断长大,长成了地球。

云雾渐渐上升,而成天空,天和地由此而形成。

地球形成以后,在天与地之间的云雾运动之中,孕育了一个灵魂,这个灵魂游荡在天地之间,行使着主宰宇宙的神圣职责,它就是天神“达西爷”。

这时候的地球,“虽然有了大地,但干涸坚硬;有了天幕,但黑暗无比。

这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宇宙,天神感到无比孤独……达西爷放声大哭,他的眼泪化成了倾盆大雨,大地上从此有了水。

地上的水汇成了江河,江河水流向低处开辟了山川,江河水汇到了一起,形成了湖泊、大海、淹没了天和地交接的地方”[1]。

大地有了水的滋润,就孕育并诞生了另一个生命和灵魂,这就是地神“麻西雍”。

孤独让天神“达西爷”和地神“麻西雍”结合在一起,寂寞又让他们创造了语言。

天神和地神生了一对双胞胎,它们就是太阳和月亮。

太阳和月亮以后又生了许多孩子,这些孩子就是天上的星星。

从此宇宙有了日月星辰,地球有了山川河流。

2 生物的起源天神和地神又生了很多的孩子,他们分管着山川江河,为了让孩子们有个玩耍的地方,为了让地球更加美丽,达西爷着手造起了万物。

文化视角下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文化视角下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2019年第04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非物质文化视野下澜沧江流域“司岗里”民俗体育文化发觉整理研究》,课题批准号CLA150167。

作者简介:廖永祥(1981-),男,云南祥云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7日。

佤族先民早在三千多年前沧源崖画中就生动形象的描绘日常生产活动的图案,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勤劳、智慧的佤族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画面,佤族没有文字基本上是由口传身教,“司岗里”神话传说就是反映佤族社会风貌,受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原始森林中居住的佤族祖先因生存需要发明了很多捕猎技巧,防身手段以及在生活中载歌载舞娱乐的内容,但在那个时代,人们仅仅是生存和消遣娱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变,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形成。

1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起源的初探佤族是云南最早的土著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蒲蛮”、“望苴子”、“哈喇”、“卡瓦”等等都是指佤族。

佤族先民信仰宗教崇拜和祭祀活动,在各个节日庆典的孕育之下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也获得了发展。

穿越历史隧道,可以发现佤族原生态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享誉中外的木鼓舞和甩发舞就发源于此,当地居民还善于模仿动物舞蹈,民族特色非常浓郁,成为我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的瑰宝。

2佤族“司岗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2.1集体舞佤族集体舞主要包括木鼓舞、甩发舞、镖牛舞、跳摆等是佤族最具特色的项目,他们采用边歌边舞的围圈方式进行舞蹈,歌曲包含古歌谣和祭辞,舞蹈为原始舞蹈,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身体摆动较大。

被称为“克鲁克罗”的木鼓舞广泛流传于沧源、西盟等族地区,少则几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人们手拉着手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由魔巴领唱,其他人欢呼、呐喊、吆喝嬉笑,舞步前腿伸直、后腿弓步,身体前俯后仰,动作古朴、粗犷的舞步处处体现着皮肤黝黑的佤族居民的剽悍和团结。

古老的佤族民间史诗传说:《司岗里》

古老的佤族民间史诗传说:《司岗里》

古老的佤族民间史诗传说:《司岗里》《司岗里》利吉神和路安神造了地和天。

利吉神是辟地的,路安神是开天的。

起初天和地相距很近,天地造成后,天在上面,地在下面。

当时还没有我们人(人类),只有扫哈(长嘴的大鸟)。

以后顺序造了水牛、黄牛、马和骡,后来有了黑猴、猴、猪、鸡、树、山和固(类似猫的动物),后又有狗、马鹿、麂子、熊、麋、老虎、猫头鹰、花面狗、鱼、老鼠、劳哈(一种小老鼠)、康弄(一种大老鼠)、司布瓦(一种大老鼠)、得(一种大老鼠)、康布弄(一种大老鼠)、蚂蚁和飞蚂蚁,以后在地上又造了树。

最初,天地是用绳子捆在一起的,相距很近。

造了我们人后,又给了太阳和月亮。

造了人后,就把人放在岩洞里。

月亮出来的地方,太阳出来的地方,月亮和太阳,女鬼和男鬼。

当时造了我们人即放在岩洞里,我们人不能从岩洞里出来,在里面觉得难以生活。

这时地上的雷声象蜜蜂似的嗡嗡作响,入阿嘟(鸟)听见声音就跟着去了,随即告诉我们(人类)也去倾听。

月亮和太阳出来的地方,个个都站立起来了,石头也说了话,树连连问是什么。

大家都到森林里纷纷询问这是什么?所有的神(或祖先,下同)都被叫了来,有树神、岩石神、蚂蚁神、老虎神、马鹿神、熊神、麋神、猴子神、黑猴神、黑青蛙神、马神、骡子神、鸡神、鸟神、老鼠神、劳哈(一种小老鼠)神、蛇神、猫头鹰神、鹦鹉神、小米雀神、画眉鸟神、黑头公鸟神、布谷鸟神、加各九(鸟)神、各饶(鸟)神、鱼神、绿斑鸠神、斑鸠鸟神、老鹰神,并且叫了地震神。

我们人听见了,树神听见了,竹子神听见了,山神听见了,蛇神听见了,各种各样都听见了。

我们人在司岗岩洞里看见很多(动物)来凿岩洞;有扫哈(长嘴的大鸟)神、马大头鸟神用嘴啄岩洞,有老虎神、熊神来凿,但都凿不开。

马鹿神、麋神、马神、骡神、水牛神、黄牛神、树神、麂子神、猴子神都来凿,个个都凿不开。

黑猴神、猪神、狗神、鸡神、鸟神、老鼠神、固哈(一种类似猫的动物)神、花面狗神、鱼神、猫头鹰神、石头神都来凿,个个都凿不开。

走出“司岗里”——佤族人民的家国情怀

走出“司岗里”——佤族人民的家国情怀

家园HOME□文 / 李鑫(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龙梆企走出——佤族人民的家国情怀年”,并和他们举行“各族民众”联欢会,看上去有礼有节,实际则是“示威抗议”,传递的正是西盟各族人民捍卫国家疆土的强烈愿望。

据张石庵的儿子张兴华介绍,经过一番宣传、动员,活动在大年初四举行。

现场来了15000多名佤族、傣族、拉祜族等各族群众,“有的肩扛土枪、身背长刀,手提大弩、长矛、敲锣打鼓、吹着芦笙小号、手持国旗、彩色横直幅标语,按各民族习俗,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涌入会场。

”“勐梭坝顿时人山人海,土枪土炮隆然,锣鼓号声震耳欲聋”,“整个坝子遍布中国国旗”,“各族群众边唱边呼口号,‘洋戛拉滚出去!滚过南卡江,再滚到萨尔温江那边去’‘这里历来是中国土地,还来勘什么界’”。

会勘大员们显然被各族群众的力量震撼了。

英国方面“惊慌失措地慌忙退席,返回营地急令英国处于临战状态”,中国代表则“气急败坏大声责骂,扫兴退出会场”,倒是“国联”代表坚持参加了大会,接受了群众的“拜年”,见证了西盟各民族在“反帝保国的共同目标下”,“旷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联欢、大团结。

(张兴华:《回忆先父张石庵》,《澜沧文史资料》第二辑)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让很多人对佤族印象深刻。

佤族总人口429709人(2010年数据),是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

佤族人民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

一云南少数民族,可以说的话题很多,但他们守护国门的功劳与壮举,无论如何不能不提。

从那些故事里,我们不仅看到云南4060公里的边境线上各个民族的英勇和牺牲,还看到他们的团结与智慧。

1936年,西盟。

我们说的第一个故事从这里开始。

这年的春节,在勐梭,节日的气氛非比寻常。

西盟当时属于澜沧县第七区,代理区长张石庵和一些进步人士商定,要在这里邀请全区各族群众“欢度春节”,向刚抵达这里不久的英国人表示一下西盟各族人民的态度。

1935年12月上旬,中国国民政府、英缅政府和当时号称中立的“国联”三方代表抵达勐梭,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滇缅南段未定界的中英之间的第二次会勘。

佤族文化介绍总结范文

佤族文化介绍总结范文

一、地理环境与民族分布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以及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

他们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依山傍水,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

二、语言与文字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

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

三、服饰与审美佤族服饰以黑色和蓝色为主,男性穿着肩膀有补丁的衣服,女性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裙和上衣,头上戴着红色或白色的头巾。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上以红为饰,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四、信仰与宗教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崇拜山神、水神等自然神灵。

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佤族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祭祀仪式,如祭祖、祭山等。

五、民间艺术与舞蹈佤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以木鼓舞、甩发舞等民间舞蹈最为著名。

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美食文化佤族美食以酸肉、酸鱼、酸菜等酸味食品为主,其中酸肉的做法独特,将牛肉和糯米饭混合均匀加入盐和花椒,再用绿油油的大蒜叶包裹,腌制而成。

七、传统节日与习俗佤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新米节、越界节等。

其中,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人们会穿上盛装,唱歌跳舞,欢庆丰收和祈求好运。

八、手工艺与建筑佤族擅长制作手工艺品,如编织、织布、刺绣、木雕等,技艺精湛,作品精美绝伦。

佤族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呈弧形,多用木瓦覆盖,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九、司岗里:佤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司岗里是佤族的创世史诗,反映了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

它涉及了佤族与自然现象、家族历史、传统习俗、繁衍生息等方面内容,是佤族最具代表性的创世史、民族史、发展史和心灵史。

总之,佤族文化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佤族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佤族历史 佤族的“司岗里”是怎样的古老传说

佤族历史 佤族的“司岗里”是怎样的古老传说

佤族历史佤族的“司岗里”是怎样的古老传说>“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司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来,“司岗里”就是从岩洞里出来,特指的地理位置在沧源县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属岩城附近名巴格岱的地方,“岗里”历史传说梗概是远古的时候,人被囚禁在密闭的大山崖洞里出不来,万能的神灵莫伟委派小来雀凿开岩洞.老鼠引开守在洞口咬人的老虎,蜘蛛赌住不让人走出山洞的大树,人类得于走出山洞。

到各地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这是司岗里的大体意思。

要详细的讲,就很多很长。

总而言之,“司岗里”的传说,就是人类历史的源头。

过去佤族每年都要到巴格岱“司岗里”处剽牛祭祀纪念“司岗里”。

佤族的创世纪神话:在人类远古的洪荒时期,只剩下一个佤族女人漂泊到司岗里的高峰上幸存下来。

这个女人受精于日月,生下一男一女。

一天,阿妈正坐在岩石上采用天上的彩云织布,突然一头牛跑来报信,说她的儿女双双掉进海里去了。

那时候司岗里群山的周围是苍茫的大海。

阿妈焦急万分,就请牛去救。

牛会浮水,下到海里把兄妹俩托在脖子上送到了岸边。

阿妈真感激不尽,便立下规矩,把牛作为佤族永远的崇拜。

60 年代初期,中缅两国重新勘定边界的时候,司岗里被划归了缅甸。

外乡人要是去司岗里,手续非常麻烦,于是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

但是司岗里不管属于哪国所有,总是佤族老祖先出世的地方。

因此,许许多多的佤族人民,经常会过境到司岗里朝拜,同时把那里的山崖岩洞、溪水飞瀑、树木花草、飞禽走兽、蓝天白云都绣在他们的衣服上。

佤族人始终记住:我是从神圣的司岗里走出来的阿佤人的后代,司岗里的灵气总会与我同在……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

“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每年5月份,云南临沧市沧源县都举办“沧源佤族司岗里狂欢节” 场面热闹,隆重,有佤乡特色小吃和斗牛比赛。

沧源是我国从原始社会直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地区之一,因为历史原因,有部分佤族群众信仰基督教,还建有一定数量的教堂,加上“司岗里”文化的魅力,沧源县成为了云南旅游的后起之秀。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佤族是跨国境而居的民族,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及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县,沧源和西盟两县是佤族主要聚居县。

据2000年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境内的佤族有人口38.3万多;国外主要分布于缅甸,人口比国内多一些。

佤族居住的地区,山岭重叠,平地极少,故又称阿佤山。

中国的民族学研究者多数认为,佤族是现今云南南部的土著居民或最早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

在史书的记载中,汉朝所称的“闽濮”、“裸濮”唐朝所称的“望蛮”、“望苴子”,明清所称的“哈杜”、“哈喇”、“哈瓦”、“卡佤”等,指的都是佤族。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由于历史上受傣语和汉语的影响较深,有相当程度的借词现象。

1962年,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称为“佤族”。

佤族历史源远流长,但史料记载的不多,且有混乱不清之处,故常常造成了同一条史料,有不同的解释,好在有大量的本民族传说和其他民族传说叙述了佤族的源流。

传说与史料的相互印证,使我们逐步深入了解佤族的由来。

佤族对本民族来源,各地传说不一。

比如有从“司岗里”出来;从葫芦里出来;天神创造了达古亚和叶里,由他们繁衍人类;达能在女始祖烨奴姆(又称妈农)身上沫了口水,因而妈农生育人类等等。

在众多传说中,“司岗里”传说最为普遍。

佤族格言“司岗里来,葫芦里生”源于佤族敬祭神灵时,上告祖先神灵下传子孙的祈祷词。

“司岗里”传说,严格细分为两部分:神话与历史传说。

神话又可分为传感神话和释然神话。

传感神话反映母与子生命信息的相互承传关系,是母体崇拜之反映,也是佤族宗教祭仪的解读。

(关于“司岗里”为母体崇拜,王敬骝教授和胡德杨先生在《佤族的创世纪神话-司岗离研究》一文中有此说,见《民族研究》第7期;笔者通过多年调查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见拙文《西岗里神话:传感神话的典型》,《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天恩出版社1996年3月版。

佤族《司岗里》神话传说的整理与研究述评

佤族《司岗里》神话传说的整理与研究述评

佤族《司岗里》神话传说的整理与研究述评佤族《司岗里》神话传说的整理与研究述评“司岗里”神话传说是一部在佤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佤族人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民间口头文字作品。

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不仅涉及到开天辟地、日月形成、人类起源、民族形成、部族迁徙、语言文字形成、物种驯化与种植、火的发现等各种万物起源神话,而且还包含了佤族原始的历史、哲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部佤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司岗里》神话传说渗透到佤族社会各个领域,与佤族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有着紧密的有机联系,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塑造着佤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具有诠释一个古老民族的全部秘密和行为符号的多方面价值,是我们今天研究和了解佤族历史、文学、哲学,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甚至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重要依据。

因此,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并做了收集、整理与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现将《司岗里》神话传说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情况作一述评。

一对佤族《司岗里》神话传说的收集、整理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

50年来,通过民族学者、民间文学研究者的辛勤工作,《司岗里》的收集、整理取得了很多成果。

这些成果最多的是散文体的《司岗里》,同时也收集到一些韵文体古歌《司岗里》。

1957年初,由西盟佤族自治县马散窝努小寨大魔巴艾扫用佤语口述,经云南少数民族调查组邱锷峰、聂锡珍和傅愫斐等同志纪录、翻译、整理的《佤族历史故事“司岗里”的传说》,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司岗里》神话传说的搜集、整理的文本。

邱锷峰、聂锡珍整理的“司岗里”文本,最早发表在《佤族调查资料》(之六),后又录在《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二)。

《佤族历史故事“司岗里”传说》的搜集、整理,表明久待闺中千百年后的《司岗里》终于得到世人的问津。

邱锷峰、聂锡珍整理的“司岗里”神话传说,主要流传于西盟佤族地区,主要包含了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的形成和迁徙、语言的产生、谷种的发现、火的发明及各种生产、生活习俗的内容。

佤族风俗习惯

佤族风俗习惯

佤族风俗习惯佤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盂连等地,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

那么属于佤族的风俗习惯都有些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佤族历史介绍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

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

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

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

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

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

“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佤族礼仪介绍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

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

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

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

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佤族节庆佤族过去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原始教,有部分地区的佤族信奉佛教,差不多所有节日都伴有祭祀活动。

传统的祭祀活动除杀鸡杀猪外,还要进行特有的剽牛。

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全寨人聚居在一起进行剽牛,剽牛仪式由捐牛的主人主持。

届时由主人持铁剽刺进牛的心脏使其致死,而后把牛肉均分到客户祭祖。

牛骨归主人,牛头骨被视为富有的标志。

从神话史诗看佤族远古历史——解读《司岗里》和《司岗格——西念壤》

从神话史诗看佤族远古历史——解读《司岗里》和《司岗格——西念壤》

从神话史诗看佤族远古历史——解读《司岗里》和《司岗格——西念壤》毕登程;隋嘎【摘要】像一切原始时期的民族一样,佤族的远古历史也主要曲折地隐藏在它的神话故事和神话史诗中.通过对佤族反映远古时期生活的神话史诗《司岗里》和《司岗格——西念壤》的解读,我们便可弄懂这样几个重大历史问题:什么是司岗里?佤族怎样走出司岗里?为什么走出司岗里的佤族叫阿佤?什么叫司岗格——西念壤?佤族怎样在大洪水后分出另一个大支?为什么耿马、沧源的佤族新支自称为巴饶?弄懂了这些关键问题,佤族远古历史的路径便已基本清晰.【期刊名称】《学术探索》【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4页(P111-114)【关键词】《司岗里》;《司岗格——西念壤》;司岗里;司岗格——西念壤;阿佤;巴饶;佤族远古历史【作者】毕登程;隋嘎【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昆明650228;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政府,云南西盟665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76.3从地理上说,司岗里、司岗格——西念壤是佤族两个最著名的远古历史遗迹;就文学而言,《司岗里》、《司岗格——西念壤》是佤族两篇最古老的神话、两部最著名的神话史诗——可以只说唱成神话,也可以说唱成神话史诗。

作为神话,《司岗里》、《司岗格——西念壤》都很简短,只是两个神奇的比喻、象征故事;作为神话史诗,《司岗格——西念壤》仍然很简短,而《司岗里》则是内容宏富的鸿篇巨制。

《司岗里》史诗传唱的是全部佤族的总根阿佤人的远古历史;《司岗格——西念壤》史诗吟哦的则只是佤族一个大的分支巴饶人的分支来源。

从古到今,佤族人都在骄傲地说:“我们没有文字,但我们都能记住祖先的路;我们没有书本,但我们都能说出祖先的理。

这个路和理啊,就在《司岗里》和《司岗格——西念壤》里。

”的确,只要我们边走边唱,踩着佤族祖先的脚印,从司岗里走到司岗格,唱着佤族祖先的老歌,从《司岗里》史诗唱到《司岗格——西念壤》史诗,我们就能清晰地走出、唱出佤族远古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 家庄
0 5 0 0 9 1 )
音 乐文 化 导 论 ” 课 程 上教 师 再 次 讲 到 民族 文 化 、 生殖崇拜 . 课 下
重新梳 理、 查 阅资 料 . 下笔 从 佤 族 人 的 时代 背 景 、 生活环境 、 习 俗、 活动和 人文价值等 方面对“ 司 岗里 ” 文 化 浅析 研 究 . 解 析 生 殖 崇拜 是 一 切 崇拜 的 根 本 . 诠 释 一 个 民族 对 生命 繁 殖 的 赞 美 和 神 往 为 继 承 和 宣扬 佤 族 “ 司 岗里 ” 民族 文化 奉 献 一 己之 力 . 同 时 也 为 传 承 和 弘 扬 中华 民族 传 统 文 化 奉 献 一 己之 力 关键词 : 司 岗里 ; 民族 文 化 ; 生 殖 崇拜 ; 人 文 价值
的兴 趣 。
佤族。 是一 个用 木鼓说话 、 用头 发跳 舞 、 用 心灵 歌唱 的 民 族, 家 喻 户 晓 的 民歌 《 阿佤 人 民 唱新 歌 》 完 美 诠 释 了佤 族 儿 女 的 勤 劳 勇敢 、 粗犷豪放 , 热情如火 , 灵 动如 水 。 佤 族 崇 拜 红 色 和黑 色 . 服饰多数以黑为主 , 以红为饰 , 上 身 着无 领短衣 . 喜欢佩戴银 饰 . 基 本 上 还 保 留 着 古 老 的 山地 民 族 特 色 。女 子 身 着 黑 衣 、 筒裙 , 上衣短小 , 无领 , 对襟 , 短袖 , 遮胸 , 露腹 。 裙子过膝 . 常 以红 色 为 底 . 间有黑红条纹 . 多留长发 , 戴 以 银质发箍 。 男子上身穿无领短衣 。 裤 子 宽 而短 , 裤 筒 宽 度 一 般 为 1 . 2尺 . 喜欢光脚 。 在 佤 族 世 代 的变 迁 中 . 衍 生出“ 司 岗里传说 ” , 不 同 于 其 他 民族 的是 佤 族 用 E l 耳 相 传 的方 式 取 代 了 书 写记 忆 . 将 其 传 承 和 记载下来 。 佤族姑娘说 : 在佤语 中。 “ 司岗” 是“ 山洞 ” “ 孕育器” 的 意思 , “ 里” 意 为 出来 , 即从 石 洞 里 走 出来 的人 。 “ 司岗里” 便 是 从 “ 司岗” 走 出来 的 民族 佤族人一直坚信 . 树 是 与 天神 最 接 近 的 物 体 , 因此 , 佤 族 把 原 始 的 生 殖 崇 拜— — 母 阴 崇 拜 . 记 刻在 木 鼓 、 女 神图腾桩上 , 把 男 阴 崇 拜 记 刻 在 寨 子 的 中心 —— 寨 桩 上 . 并 通 过 木 鼓 向上 天 进
学 术 探 讨
2 0 1 3年 第 1 0期 ( 总第 1 9 8期 )
浅论 佤族 “ 司岗里" 文化
葛娜 静 ( 河北 师 范大 学 , 河北
摘要 : 源于 2 0 1 1 年 云 南之 旅 亲 听 一位 佤 族姑 娘 1 3 ' 述“ 司岗 里” . 让我对佤族 “ 司岗里” 文化 萌 生 好 奇 之 心 . 后 继“ 中 国传 统
着 大 红 花 的 牛 头 骨 在佤 文 化 中 . “ 司岗里” 即是 佤 族 先 民对 女 性 生 殖 崇 拜 的尊 称。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浸润 . “ 司岗里” 逐 源自 演 化 为 一 种 生 殖 崇
族寨 子的瞬 间. 我 的视 觉 和 听 觉 受 到 了极 大 的 冲击 . 那 一 幕 是 那 么 的难 忘 。 当时 . 正好 有 人 哼 唱着 佤 族 民谣 . 一 位 漂 亮 姑 娘 在 敲击 木 鼓 . 几 个男 女在 跳 着 木 鼓 舞 。 不难发现 . 在 佤 族 众 多 民歌 中, 无不流淌着“ 司 岗里 ” 的创 意 和词 句 ; 在 佤 族 的激 情 舞 蹈 中 , 无不展示着“ 司 岗里 ” 的 狂 野 和 张 力 。舞 者 的动 作 . 不 时 展 示 着 生 殖 崇 拜 的肢 体 语 言 。 而且 . 当我 意 识 到 那 些 激 情 振 奋 的鼓 声 。 竟 是 从 雕 刻 成 女 性 生 殖 器 形 状 的 一 只 只 木 鼓 中敲 击 而 传 出 的 . 便更加觉得神奇。 那 些 木 鼓 留 着原 木 的芳 香 . 有 着 生命 的 自然 . 更 展 示 着 一 个 民族 兴 旺 的 艺 术美 。 木 鼓 的 作 者 . 能 将 一 根 根 木 头雕刻成 一件件乐器 . 将对生殖崇 拜的呐喊 转化为音乐 。 并 与 音乐舞蹈结合得那么完美 . 真 不 愧 是 民 间 艺术 极 品 佤族盛行一句话“ 生命靠雨水 . 兴旺靠木鼓” 这 句 话 足 以 表 明 佤 族 对 女 性 生 殖崇 拜 的 最 高 境 界 俗 话 说 得 好 . 有 生殖 的 崇 拜 必 然 产 生 异性 的爱 恋 。佤 族 男 女 的 恋 爱 较 早 。 自由 、 开放 。 甩 动 黑 发 的 柔 情 女 人 与赤 裸 上 身 的粗 犷男 人 . 构成 了“ 司 岗里 ” 文 化 中最 美 的 画 面 。 种 子 是 万 物 的本 源 . 生 殖 则 是 生 命 的起 源 由 于佤 乡历 史 上 地 理 位 置偏 僻 。 自然 环 境 恶 劣 , 加 上 疾病 和 战 争 使 人 I Z l 锐减 , 所 以人们强 烈渴望人 丁兴 旺 、 民族发 展 . 从而也 诞生 了“ 司 岗 里” 文化 . 同 时 也 验 证 了佤 族 是 一 个 在 恶 劣 自然 环 境 中 挑 战 生 命、 强盛生命 、 完善 生 命 的 民族 ! “ 司 岗里 ” 不仅植根于佤族 . 还 影 响 并 波 及 到 相 邻 的汉 族 和 其 他 少 数 民族 。 如 沧 源 永 德 县 . 每年都 以祭拜被 誉为“ 大 地 之 父” 的雄 壮 土 柱 的 形 式 重 复 上 演 着 一 幕 幕 与 佤 族 “ 司岗里” 一 脉 相 承 的 民 风 民俗 如今 的 “ 司岗里” 文化 . 远 远 超 出 了 最 初 的原 始 表 象 . 它 将 文化 艺术 、 产 业 经 济 完 美地 融入 其 中 。 在佤族 , 你 的视 觉 永 远 躲 不开“ 司岗里” 的词句 . 你 的听觉永远挥 不去“ 司岗里 ” 的音符 . 你 的思 维 永 远 回味 着 “ 司 岗里 ” 的 神 秘 韵 味 通 过 佤 族 激 情 音 乐 舞 蹈 .我 恍 惚 看 到 了 佤 族 群 体 从 “ 司 岗” 里并肩 走 出 , 共 同耕种 、 齐 心狩猎 、 同 歌 同舞 、 共 享 果 实 的 震 撼 的 原 始 共 产 主 义情 景 这 些 景 象 . 让 人 感 悟 到 了生 殖 崇 拜 是 一 切 崇 拜 的根 本 . 亦 使 人 见证 了 一 个 民 族 对 生 命 繁 殖 的赞 美 和神 往 ! “ 司 岗里 ” 是一种 民族文化 . 更 是今天佤 族人成 长的见证 。 “ 司岗里” 文化是原生的 . 不 会 随着 文 明 的 进 步 和 经 济 的 发 展 而 瞬 间消 亡 . 所 以我 认 为 它 未 来 的人 文 价值 将 远 远 超 出 常 人 的 想 象。 要 保 护 好 我 们 传 统 的 原 生 的 民族 文化 。 时 刻 警惕 叶芝 的 “ 世 界变 了. 一种 可怕 的美 已经 诞 生 ” 总之 . 此次 云南之行 . 通 过对佤族人 “ 司岗里 ” 文 化 的所 见 所 闻, 从 我对 佤 族 传 统 文 化 的不 知 到 不 懂 , 再 到 粗 略 了解 . 最 后 到浅析研 究 . 无一不让我感到震撼 . 不 仅 让 我 认 识 到 自学 能 力 和知识面广泛的重要性 . 也 让 我 领 悟 到 了 中华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的 博大精深 . 更 为我 今 后 的研 究 学 习 明 确 了 方 向 。
行 述 说 和 祈 求 在佤族 , 牛 是 他 们 的 图腾 , 也是财 富的象征 。 因此 , 充 满 原 始野性 、 富 于挑 战 激 情 和 心 理 承 受 能 力 的 剽 牛 祭 祀 活 动 , 便 不
时在佤族 部落中进行 . 当你 进 入 佤 族 寨 子 后 、 . 到 处 是 挂 有 佩 戴
2 0 1 1 年 5月 . 我 很 荣 幸 地 随河 北 师 范大 学 音 乐 学 院合 唱 团 去 云南 昆 明参 加 了 中 国第 八 届 金 钟 奖合 唱 比赛 .更 荣 幸 的是 在 比赛 之 余 参 观 了 云 南滇 池 、西 山 人 民音 乐 家 聂 耳 的 墓 地及 云南 民族 村 . 这 是 一 场 视觉 、 听觉 盛 宴 , 震 撼 了我 的 心灵 。 在参 观 到 云 南 民族 村佤 族 时 . 首先是好 奇的“ 司 岗里 ” 映 入 眼帘 . 起初看不懂 , 只 是像 其 他 游 客 一 样 好 奇 地 拍 照 留念 , 咨 询 后 才 粗 略 了解 了佤 族 “ 司 岗里 ” 文化 。 一年之后 . 结合“ 中 国传 统 音 乐 文化 导论 ” 课 程 上 教 师 对 民族 文 化 、 对 生 殖 崇 拜 的讲 解 。 又 让 我 重 新 想起 了 云南 之 旅 . 使 我 有 了对 “ 司岗里” 进 行 浅 析 研 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