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天 文言文阅读+古诗歌阅读(六)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古文两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古文两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课时目的】1、准确、迟滞,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了解古文的意思,了解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背诵课文。

【教具预备】教员:多媒体课件先生:课前搜集白话文的有关知识【教学进程】一、导入:1.教员出示PPT课件〔图:司马光救友〕师:看见大屏幕上的这幅画,大家会想起哪个故事呢?〔司马光砸缸〕2.这个故事最早是以白话文的方式被记载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外面,〔板书:白话文〕出示资料白话文:就是指用书面言语写成的文章。

是相关于白话文,但区别于白话文。

在我国现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行动言语及书面言语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能否吃饭了,用行动言语表述,是〝吃饭了吗?〞书面言语是〝饭否?〞我国的现代,一切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言语写成的。

所以,如今我们普通将古文称为〝白话文〞。

3.这个故事也叫做司马光救友。

板书课题:29.司马光救友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先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能多读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比拟短,请大家再读一遍.这次试着读出停顿,读懂句子。

3.看大屏幕,把本课生字读一读,每个生字读两遍。

4.生字处置了,谁能把这篇古文给大家读一读?〔抽读〕请其他同窗留意听,假设他有什么中央读得不够好,等会儿提提意见。

〔先生点评〕5.刚才几位同窗都能做到〝音准〞,〝文顺〞,但教员觉得你们的停顿还掌握得不太好。

如今,请听教员的范读,可以拿出铅笔,一边听一边体会,哪里该断句,哪里该重读,作上记号。

〔教员读两遍〕光/生七岁,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这次,请大家跟着教员小声读,看作下的停顿和重音的记载能否适宜。

7.如今的觉得和刚末尾自己读不一样了吧?古文啊,就是要渐渐读,重复读,才干读出滋味来!再试试……〔齐读〕三、了解课文:1.〔1〕这个故事发作在司马光小时侯,那年他多大?〔七岁〕大家是怎样知道的?师领读〔课件出示:光生七岁,与群儿戏于庭〕课文一扫尾,就给我们引见了故事发作的时间——〝光生七岁〞,就是……〔齐声翻译本句〕〔2〕这句话还通知我们什么?〔教员引导翻译词句,并点击出示单字解释〕事情发作的地点——〔院子里〕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是在院子里?〔〝庭〞〕故事里的人物——〝群儿〞这群孩子在做什么?哪个字能说明?——〝戏〞抽先生翻译"戏于庭"提示:〝于〞就是〝在〞的意思.〔3〕谁能把我们刚才了解到的信息连起来,给大家说一说。

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第29课《孔雀东南飞(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

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第29课《孔雀东南飞(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

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第29课《孔雀东南飞(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孔雀东南飞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水平目标:培养学生使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水平。

3.德育目标:让学生理解封建家长专制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特色。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封建家长专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能够凭一纸休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缺乏为奇。

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

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

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三.课文把握文章结构开端——兰芝被遣发展——夫妻惜别再发展——兰芝抗婚高潮——双双殉情尾声——告诫后人四.课文分析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

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五.探究阅读(一).关于铺排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生1: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9课《古文两篇》教案 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9课《古文两篇》教案 教学设计

29.古文两篇课型:精读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语文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并在讨论中受到启发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2、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背诵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领悟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方法:四环节循环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司马光救友》这篇短文,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文章内容揭示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一)出示学习目标1、我要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我能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我能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文中的故事(二)出示自学指导一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自己读不通的地方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5分钟后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交流读。

3、汇报读,师生相机评价。

(三)自学指导二自读自悟,读一句,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并把自己的理解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一下。

5分钟后看谁说得最好。

1、学生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3、汇报(1)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

(2)各组提出疑难问题。

(3)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自学指导三自由朗读课文,说说司马光做了什么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3分钟后看看谁说得最有道理。

1、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

二、指导朗读1、自己练习朗读,读出古文的韵味。

2、指名读,师生相机评价。

3、齐读。

三、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矛盾》这篇短文,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文章内容揭示的道理。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教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老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为三年级语文老师整理了《古诗两首》教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更多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课文请点击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

见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二、了解乞巧节,学乞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 乞三声,区别乞──气)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

见124页)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1、自读,齐读诗。

2、学霄( 霄夜。

上雨字头,下肖)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⑶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

见后⑷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四、读诗,理解大意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

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⑴齐读;⑵比赛朗读;(男女生)⑶同桌互读;⑷齐读;⑸背:(提示:根据第1、2句意)①自背;②互相抽背;③齐背。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第29课 诗词五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第29课 诗词五首

第29课诗词五首【导学目标】1.掌握诗词朗读技巧,熟练地背诵诗词。

2.品味诗词,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重点)3.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第一课时学习《归园田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终南别业》精彩导入激发兴趣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的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本课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词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吧!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荷.锄(hè)荒秽.(huì)波撼.(hàn)南山陲.(chuí) 谩.有(màn) 聒.碎(guō)(2)词义太清:天空。

端居:安居,喻指闲居不仕。

中岁:中年。

胜事:美好的事情。

殷勤:情意恳切的样子。

千帐:形容营地帷幕极多。

荒秽:荒芜。

2.作者名片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著名诗人。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三年级语文教案)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三年级语文教案)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嫦娥)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理念:《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结合神话故事和课后资料袋理解第一首古诗《乞巧》。

教具准备:1、生字卡片,花好月圆,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的音乐带。

2、收集关于《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了解资料袋关于“乞巧节”的介绍。

3、收集关于李商隐的资料。

教学过程:个案部分一、素养训练:《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古文两篇 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古文两篇 西师大版

29 古文两篇学习目标: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4. 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学习重点: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学习难点: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激趣导入: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根,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

2.板书:古文两篇。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一篇。

板书:司马光救友3.齐读课题,引导设疑。

你认为学习文言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预设: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文言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自主探究。

(1)同学们,你们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相信通过读课文,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出示自探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②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借助工具书、注释解决问题,在文中做出批注。

(3)学生自学。

师巡回指导。

二、解疑合探(一)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评价后再指名读。

注意字音、字形:皆迸2.齐读。

(二)了解故事内容。

1.你读懂这个故事了吗?指名说一说。

评价、补充后再说。

注意下面词语:瓮: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文中指陶制大水缸。

皆:全部、都。

戏:游戏。

迸:向外溅出或喷射。

于:在没:淹没,沉下去。

弃:放弃,扔掉。

持:拿。

击:打,敲打。

2.出示故事内容,生齐读。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与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做游戏,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缸里淹着了,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没有慌,他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流出来了,小孩得救了。

(三)交流体会。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

(1)文中,司马光在紧急关头怎么做?(光持石击瓮破之)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

(2)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教案(6)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教案(6)

29、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

(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再读感悟,品味诗意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四、练说促背,趣味识记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

□教学设计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五、识字写字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六、拓展阅读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29 诗词五首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时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朗读,理解诗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态度与情感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诗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的情趣和意趣教学手段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情境导入150多年前,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我们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 事实上,我们还有同这三大发明构成双子星座的另外三大发明--唐诗、宋词、元曲。

它们同样以其独特的体系,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当今世界,仍然显示出巨大的魅力。

我们会聆听到杜甫的爱国心音,也会走进韦应物"恬淡幽静"的"山水田园",了解赵师秀和李清照的落寞、烦恼,感受辛弃疾的豪迈的报国之志。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一)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写作背景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叛军的残余在河北投降,至此安史之乱彻底结束了。

当时,杜甫听到了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后,马上写下了这首名作。

过着漂泊生活的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高兴得要发狂,于是饱含着激情抒写了自己急于回家的喜悦。

诗人真切地描写了自己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全诗酣畅淋漓,奔涌直泻,转折自然,充满真情。

3.作者简介4.诗歌内容1.请全班学生朗读,再请个别的学生朗读。

2.请学生来介绍杜甫:教师明确: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深刻感情。

此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写闻收复之喜,后四句写急欲还乡之情。

首联直接叙写喜讯。

收复蓟北,标志看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

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裳,把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颔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最新三年级下语文29 古诗两首(教案)

最新三年级下语文29 古诗两首(教案)

29 古诗两首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讲给别人听。

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情境和画面,有滋有味地朗读,体会书中丰富的想象。

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

(板书课题:乞巧节)2齐读课题,并质疑。

预设:什么叫“乞巧”?古人怎样过乞巧节?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乞巧节是古代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吧。

)3教师简介诗人。

二、多种形式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读:读准确———自由读古诗、指名读。

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

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

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整体感知)三、体会古诗意境(一)“七夕今宵看碧霄”1理解“宵———霄”“宵”(今宵、宵夜)是晚上之意,“霄”(云霄、九霄)指天空。

2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再细细品味。

3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二)“牵牛织女渡河桥”1简介牵牛星和织女星。

2利用插图,慢慢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淳朴的牛郎和善良的织女被这无情的天河阻隔,然而却阻隔不了他们追求人间真爱的决心,王母见此情此景,也被他们所感动,最终便同意让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渡河桥。

喜鹊们在七月初七这一天纷纷飞来给牛郎和织女搭桥,好让他们相会。

3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感受带进诗句中读。

(个别指导→齐读)4诗词剪辑:《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温馨美丽而又凄婉惆怅的节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提咏,寄情抒怀,留下了许多诗篇。

29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29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29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在夏日的星空下,在冬日的为炉旁,在也许听过爷爷奶奶讲那些古老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引起我们美好的遐想,从今天开始,我们要来学习第八组课文,我们将听到更多生动有趣,想象奇特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29课,请同学们先来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古诗两首
师:使我们先去自学第一首古诗,乞巧,作者林杰,恳请同学们先自己去听听这首古诗,特别注意把字音读准,
师:谁给大家来读读这首古诗呀,
师:念得极好,谁也说实话听听
师:不错,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首古诗。

师:同学们,这首诗的注释比较太少,接下来就恳请你们再一次韵头古诗,想一想是不是稀奇古怪的地方,待会儿可以明确提出去。

师:有不懂的地方吗?可以提出来
生1:我不太明白乞巧就是怎么回事
生2:我来帮你吧,课后有一个资料袋,我就是通过读资料袋知道乞巧的意思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教按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教按语文版

诗词五首教案课题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诗句含义。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体味诗的意境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教学重、难点读懂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激情导入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

他是谁?因为什么而流泪?我们来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作者作品1、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野老。

后世称他“杜工部”。

他的诗反映人民的疾苦,谴责统治阶级的残暴,被人称为“诗史”,他被尊为“诗圣”。

有《杜少陵集》。

他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二人并称“大李杜”。

安史之乱期间他在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2、回忆学过的杜甫的诗:《望岳》岱宗夫如何……《春望》国破山河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背景链接“安史之乱”延续7年之久, 762年冬天,唐王朝军队先后收了河南、河北等地,这时,在樟州过着逃离生活的杜甫正听到大乱平定的胜利消息,又惊又喜,便写下了这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四、诵读诗歌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他到底是悲还是喜?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3、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五、诗歌翻译在剑门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jì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在白天高声地歌唱,痛快的饮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那巴峡和巫峡,一路顺风,从襄阳直29.《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二教学进程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第一首诗的文体是什么?第二首诗的文体是什么?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明确:绝句律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安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西师大版】2019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29古文两篇教案

【西师大版】2019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29古文两篇教案

古文两篇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授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能联系实质,谈谈学习课文的领会。

学习要点: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授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学习难点:能联系实质,谈谈学习课文的领会。

教课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第一课时一、设疑自探激趣导入: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根,今日,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

板书:古文两篇。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一篇。

板书:司马光救友齐读课题,指引设疑。

你以为学习文言文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预设: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文言文给了我们什么启迪?自主研究。

1)同学们,你们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相信经过读课文,这些问题都会水到渠成。

出示自探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畅。

②边读边思虑提出的问题,借助工具书、说明解决问题,在文中做出标注。

3)学生自学。

师巡回指导。

二、解疑合探(一)检查念书状况。

指名读课文。

评论后再指名读。

注意字音、字形:皆迸齐读。

(二)认识故事内容。

你读懂这个故事了吗?指名说一说。

评论、增补后再说。

注意下边词语:瓮: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文中指陶制大水缸。

皆:所有、都。

戏:游戏。

迸:向外溅出或发射。

于:在没:吞没,沉下去。

弃:放弃,抛弃。

持:拿。

击:打,敲打。

出示故事内容,生齐读。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与一群儿童子在庭院里做游戏,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一不当心失足掉进缸里淹着了,其余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没有慌,他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流出来了,儿童获救了。

(三)沟通领会。

抓住要点句子领会。

1)文中,司马光在紧迫关头怎么做?(光持石击瓮破之)自己读读,依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

2)情形感悟:请一学生登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②经过朗诵领会,让学生提建议如何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

(如:要举双手,要瞄准了,要使劲等。

)3)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内心怎么想?4)小结:本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材是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天文言文阅读+古诗歌阅读(六)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刘颖字公实,衢州西安人。

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调.溧阳主簿。

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

”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遣其子栻与游。

签判潭州。

王佐为帅,负其能,盛气以临僚吏,颖约以中道,多屈而改为。

及陈峒反,所擒贼多颖计策,帅上其功,曰:“签判宜居臣上。

”提举浙西常平茶盐,还淀山湖,以泄吴松江,二水禁民侵筑,毋使逼塞大流,民田赖之。

就迁.提刑,以洗冤泽物为任,间诣狱,察不应系者纵遣之。

御史以介僻劾罢.。

除江西运判。

江州德化县田逃徙太半,守乞蠲税,不报。

颖以见种之税均于荒莱[注],民愿耕者第减之,上供自若,而逃田尽复。

除淮东转运副使。

初,水败楚州城,修补未竟,刘超欲移筑,颖入对言:“国家何苦捐百万缗为军帅幸赏地邪?”光宗从之。

除.户部郎中、淮东总领。

务场以额钞抵赏,阴耗饷计,二十年无知此弊者,颖究核得之,以所卖数论赏而总饷增羡,迁司农少卿、淮西总领。

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内府宣限既迫,每移.供军钱以应岁输。

知泉州,升华文阁待制,请兴国祠以归。

兴国祠满,除敷文阁待制致仕..,召..。

嘉定改元赴行在..,进龙图阁待制、知婺州。

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八。

其在从班日,韩侂胄旧与周旋无间,方居中用事,而颖谢绝之。

常言:“士以不辱身为重。

”其为少宗正,而丞相赵汝愚适归,相遇于废寺,泥雨不能伸足,但僧床立语曰:“寄谢余参政,某虽去而人才犹在朝廷,幸善待之。

”颖曰:“相公人才即参政人才也,使果贤,参政之责,非宰相之忧也。

”余参政,端礼也。

余继相,卒于善类多所全佑,颖之助云。

(选自《宋史·刘颖传》,有删改) [注]荒莱:犹草莱,亦指荒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B.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C.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D.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解析:选C“前主计者”为主语,意为“前任主管”,“请”是谓语动词,意为“请求”,“自为都酿”是“请”的具体内容,意为“自己设立大的酿酒作坊”,本句结构、句意完整,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

“以大军钱”为状语,意为“用大军的钱”,“佐”是谓语动词,“之”是宾语,意为“亏空的漏洞”,结构、句意完整,由此可以排除B项,选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有许多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本文中“除”是授予职务,“罢”是免除职务,“调”“迁”“移”是调动职务。

B.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C.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是为“改元”。

D.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天子或在京师,或外出巡行,不可预定,故言行在。

解析:选A A项,“‘调’‘迁’‘移’是调动职务”错误。

文中的“移”是“挪用”的意思,与官职调动无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颖为政务实,得到上司赏识。

对官员索取百姓的租税一事,刘颖提出建议,上司张浚高兴地接受了;刘颖在王佐手下任职时,他的能力得到王佐的肯定。

B.刘颖为百姓办实事。

他在浙西任职时,治理湖泊,禁止百姓在重要水域筑堤,百姓的田地有了依靠;任提刑时,偷偷进入监狱放走不该被拘禁的人。

C.刘颖精明强干,尽心尽职。

务场的一些做法损害国家利益,他采取一些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前任主管官员的一些做法有失体统,他就停止这件事。

D.刘颖刚直不阿,为人正直。

他不会刻意去巴结权贵;被贬归乡的赵汝愚交代他转告接替自己做丞相的余参政,要善待朝中人才,刘颖做到了。

解析:选B B项,“任提刑时,偷偷进入监狱放走不该被拘禁的人”错误,原文是“间诣狱,察不应系者纵遣之”,其中,“间”是“时常”的意思,句子意为“时常到监狱中,审查到不应该被拘禁的人就释放他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

”浚喜,即奏阁免。

(5分)译文:(2)颖以见种之税均于荒莱,民愿耕者第减之,上供自若,而逃田尽复。

(5分)译文:参考答案:(1)刘颖向张浚报告说:“战争之后,应该先进行安抚,应当把过去的欠租全部免除。

”张浚很高兴,就向内阁奏报免除租税。

(得分点:“师旅”“抚摩”“蠲”各1分,大意2分)(2)刘颖把现在耕种的田地的赋税平均到荒地上,愿意耕种的百姓逐渐减少租税,对上供应像原来一样,而主人逃走的田地也全部复耕。

(得分点:“见”“第”“自若”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刘颖字公实,衢州西安人。

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调任溧阳主簿。

这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国军队刚刚退走,官府追索没有交纳租税的百姓,刘颖向张浚报告说:“战争之后,应该先进行安抚,应当把过去的欠租全部免除。

”张浚很高兴,就向内阁奏报免除租税,并通过这件事情了解了刘颖,让自己的儿子张栻与他交往。

(刘颖)任潭州签判。

王佐任帅臣,自负有才能,对下级官吏盛气凌人,刘颖用中庸之道去劝诫他,大多能使他接受并改正。

等到陈峒造反,擒获贼寇多数用的是刘颖的计策,帅臣上报他的功劳,说:“签判应该居臣之上。

”提举浙西常平茶盐,还原淀山湖,以吴松江泄洪,这两个水域禁止民众侵占筑堤,不使其逼迫堵塞大的水流,民田靠它们得以保全。

(刘颖)就地升任为提刑,把平反冤案、造福万物作为自己的职责,时常到监狱中,审查到不应该被拘禁的人就释放他们。

御史以耿介怪僻为由弹劾罢免他。

(刘颖)被任命为江西运判。

江州德化县因为百姓逃亡迁徙大半,田地无人耕种,县守乞求减免租税,没有得到答复。

刘颖把现在耕种的田地的赋税平均到荒地上,愿意耕种的百姓逐渐减少租税,对上供应像原来一样,而主人逃走的田地也全部复耕。

(刘颖)被任命为淮东转运副使。

当初,大水冲坏楚州城墙,修补工程还没有完成,刘超想要在别的地方重筑,刘颖入朝奏对说:“国家何苦拿出百万缗钱作为对军帅的宠幸赏赐呢?”光宗接受了他的建议。

(刘颖)被授任为户部郎中、淮东总领。

务场用定额钞票抵押赏钱,暗地里耗费官饷,二十年中都无人发现这个弊端,刘颖经过考究核实得到实情后,把他们所卖之数作为赏钱而总的官饷数增加积余,迁任司农少卿、淮西总领。

前任主管请求自己设立大的酿酒作坊,收取纯利息而且还能得到盈余的好处,后来稍微亏损,反而用大军的钱去填补,并到江、淮拦截买米,像肩挑背负的小贩一样去以货换物。

刘颖认为这样有失皇家官员的体统,就停止了这件事。

内府给的期限很紧迫,常挪用军饷去应付每年的租税。

(刘颖)被任命为泉州知州,升任华文阁待制,请求兴国祠禄回乡。

兴国祠禄任满,授任敷文阁待制直至退休。

嘉定改年号,召赴皇帝所在地,进任龙图阁待制、婺州知州。

六年,(刘颖)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他在列于朝班的时候,韩侂胄从前与他交往没有隔阂,等到韩侂胄掌握了大权,刘颖却谢绝与他来往。

常常说:“士人要把不辱及自身作为重要原则。

”他任少宗正时,丞相赵汝愚恰好被贬归乡,(两人)在破寺院里相遇,因为下雨有泥水连脚都没法伸,就在僧人的床上站着说话,赵汝愚说:“代我感谢余参政,我虽然走了,但人才还在朝廷中,希望好好地对待他们。

”刘颖说:“宰相的人才也就是参政的人才,假如他们真的贤能,是(余)参政的职责,不用宰相担忧。

”余参政,就是余端礼。

余端礼继任宰相,最终对好人多有保护,是因为刘颖的帮助。

二、古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军中乐刘克庄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

B.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他不披铠甲,放弃骑马,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

C.诗中的将军不仅藐视敌人,认为“虏畏不敢犯”,还用“射麋捕鹿”这种畋猎方式来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

D.同是军旅诗,陆游《关山月》中“戍楼刁斗催落月”侧面烘托人物,而“更阑酒醒山月落”则直接写人。

E.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过渡到特写镜头,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

解析:选BC B项,“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错。

诗歌描写的是身份高贵的将军不亲自骑马作战,只是一次次派遣士兵赶往险要之地驻守。

C项,“虏畏不敢犯”是自以为是,盲目轻敌;“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错,将军“射麋捕鹿”是自己打猎设宴,饮酒作乐。

6.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作答本题时,首先分析情感。

诗歌开头两句写行营警卫森严,士兵们守卫营帐。

中间六句写将军没有身先士卒,只是派兵驻守,自己却畋猎饮酒,挥霍彩缣打赏乐女,表达了诗人对将军不顾公事、一心贪图享受、穷奢极欲的不满和批判。

最后两句写士卒受伤无钱买药,表达出诗人对士卒悲惨境遇的同情,“谁知”二字,辛辣讽刺了将军不顾士兵死活的丑态。

其次,再分析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在表达情感的时候,诗人对将军和士卒分别进行了描写,尤其是对将军有语言(自言虏畏不敢犯)、动作(射麋捕鹿来行酒)等细节描写,使骄奢淫逸的将军与浴血奋战、受伤却无钱买药的士卒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贯穿诗歌全文,因而是全诗最突出的技巧,是答题的关键。

参考答案:(1)诗人表达了对将军不顾边境安危和士兵死活、一心贪图享乐的丑恶行径的强烈愤慨,同时对戍边士卒的悲惨境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2分,意思对即可)(2)诗作开头两句交代军营的环境,中间六句围绕“乐”字展开,集中写将军纵酒作乐、赏赐无度,为下文做铺垫。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将军转向士兵,由写“乐”转而写“悲”。

一面是士兵驻守隘口,枕戈待旦,一面是将军玩忽职守,大意轻敌;一面是伴舞助兴的歌女可以随便得到“彩缣百段”的赏赐,另一面是“血战人”无钱买药疗伤。

诗人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自身强烈的思想感情。

(4分,意思对即可;若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面作答,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