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环保思想

合集下载

佛教的环保哲学珍爱一切生灵语录

佛教的环保哲学珍爱一切生灵语录

佛教的环保哲学珍爱一切生灵语录佛教是一种秉持着珍爱一切生灵的环保哲学。

以下是一些佛教经典语录,旨在展示佛教对于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和理念。

1. "众生平等" - 佛陀释迦牟尼佛陀释迦牟尼在教诲中强调众生平等的重要性。

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每个生命都拥有相同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珍爱一切生灵,不伤害他们,同时保护并尊重他们的生命权利。

2. "和谐共生" -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是佛教中代表智慧的菩萨之一。

他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他相信,只有当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并保持平衡时,才能达到真正的福祉。

因此,佛教徒应该遵循这个原则,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3. "净化心灵,净化环境" -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象征。

观世音菩萨教导我们,要先净化自己的心灵,才能净化周围的环境。

通过修行和培养正念,我们可以达到内外协调,为创造一个更清净的环境做出贡献。

4. "节制欲望,避免过度消费" - 志怀大师佛教大师志怀提醒我们要节制欲望,避免过度消费。

过度的消费不仅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贪婪,也给环境带来压力。

佛教鼓励我们过简朴的生活,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

5. "保护动植物生命" -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佛教中保护动植物生命的守护者。

他教导我们要尊重和保护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每个生命都有权利存在,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生命权。

通过不伤害其他生灵,我们能够传达慈悲和爱心。

6. "循环再生" - 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佛教中心灵觉悟的象征。

他教导我们关注循环再生,避免浪费和破坏资源。

佛教鼓励我们采取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球的负担。

7. "生态互助" - 文殊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佛教中智慧和学问之神。

他强调生态互助的重要性,即人类与大自然相互合作和帮助。

保护自然环境不仅有助于我们自身的福祉,也有助于保护其他生灵的生存权。

佛家文化与思政

佛家文化与思政

佛家文化与思政佛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

佛教思想强调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修行来达到超越人世的境界。

在中国,佛教的传播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的融入也让中国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本篇论文将探讨佛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核心价值观、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挑战。

佛教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佛教思想源于古印度的文化环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的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起源于印度的中部地区,当时印度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矛盾激化,人们的生活困难,思想上也在寻求新的出路。

悉达多在反思生命意义和苦难的本质时,创立了佛教。

佛教思想于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随着汉武帝的统治,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的影响和变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流行不仅是因为其本身的思想魅力,也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密切相关。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和中国的儒、道、法家等文化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波折和变革。

唐朝时期佛教曾经盛极一时,但到了宋朝时期,由于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佛教面临着衰落的局面。

明清时期,随着禅宗和律宗的兴起,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

当代中国,佛教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关注,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现。

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佛法、菩提、般若。

其中,佛法是指佛教的教义和法则;菩提是指悟道、证道、修行和成佛的过程;般若是指了解和体悟世间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佛教思想强调生命的无常和苦难,认为一切众生都处于轮回转世的循环中,只有摆脱轮回才能得到解脱和超脱。

佛教思想主张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强调内心的净化和修行,追求智慧和慈悲。

佛教的环境保护思想及其现实价值意义

佛教的环境保护思想及其现实价值意义

佛教的环境保护思想及其现实价值意义【摘要】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而且在诸多社会问题的解释与解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面对20世纪后半期以来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根本解决,不能仅仅依赖经济和法律手段,还必须同时诉诸伦理信念。

佛教思想中蕴含了深邃的环境保护思想,对其进行挖掘和弘扬,可以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启迪。

【关键词】佛教;环境保护;现实价值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活动遍布于地球的每个角落,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焦点。

人类在加速迈进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考验。

正如池田大作所言:“在现代,灭绝人类生存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灾,这已经是昭然的事实。

” [1]汤因比也指出:“要对付人类自身科技力量所带来的恶果,需要的不仅是智力行为,更重要的是需要伦理行为;科学被善用还是恶用的问题不能靠科学本身来解决。

”[2]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魅力中国的今天,要积极借鉴佛教环境保护的智慧和实践经验,发挥我国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在保护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构建生态保护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佛教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环境保护思想佛教环保理念的基础源于佛教教义中的缘起论。

作为佛教的基本教义,“缘起”一词的含义,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种种条件和合而成的,不是孤立的存在。

绵延两千余年,遍布全世界的佛教,派别林立,包罗万象,风采各异,但其理论基础都是缘起论。

缘起论是佛陀的基本教义,他的弟子阿说示曾经转述这一思想:“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

”佛教的因果论认为,人们如果伤及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和事物,最终都会伤及自身。

在自然观上,佛教将自然看做是佛性的显现,万物都有佛性和自己的价值。

在生命观上,佛教提倡善待一切生灵,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力戒杀生,主张放生,报众生恩。

生态视域下的三大宗教自然观辩证厘析

生态视域下的三大宗教自然观辩证厘析

生态视域下的三大宗教自然观辩证厘析生态视域下的三大宗教自然观辩证厘析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行为的不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的最大挑战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已经开始重新审视宗教中的自然观念,这些观念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并推动我们寻找可持续的生态解决方案。

而我国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对于自然和环境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在探讨三大宗教的自然观念时,需要采用辩证的方式厘析。

佛教自然观念的辩证分析佛教自然观念的核心是“缘起”与“无常”。

佛教认为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人类与自然、因果作用互相制约。

显然,佛教的自然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然而,佛教中也存在一些与生态不相容的事情,比如佛教禅宗中的“墨守成规”的做法,可能与创新与创造性的生态设计背道而驰。

因此,我们需要挖掘佛教中那些可以为生态提供指导的精华和思想模式。

1. “缘起”和“因果”理论:佛教中的“缘起”和“因果”理论强调了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并且人与自然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的。

因此,佛教倡导性情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贡献于生态学中的缘起思维模型为自然环境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考模式。

2. 佛教中关于非暴力思想的倡导:佛教推崇的是一种让自己沉静下来的非暴力实践,这也顺便提醒我们,与自然和平共处的能力源于我们内心的况总反应。

3. 佛教中关于修心的理念:佛教认为,宏观的和平与内在的和平是不可分的,当我们心灵混乱时,自然环境也会遭到伤害。

因此,在佛教中,意识的清醒与内在和谐被视为重要的修炼。

4. 佛教哲学中的审慎与精神贡献:佛教中的哲学原则足以对制约自然环境的规划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导。

5. 佛教分享与奉献的精神:佛教教义中强调分享与奉献,这也能够激发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带动我们进行行动。

道教自然观念的辩证分析道教关注天人合一,秉承“至简至朴”的思想,强调自然的本性,追求生命的和谐与自由。

道教观念诠释了一个个与自然有关的生死物种,探索人和自然的关系并建议我们的生活方式,时至今天,这些都是较为优秀的环保理念。

“佛教的环保思想”之心得体会

“佛教的环保思想”之心得体会

“佛教的环保思想”之心得体会“佛教的环保思想”之心得体会说了那么多的不是,反观从前的自己与以上的人们没什么两样,在这里我要深深的忏悔自己从前的行为,想一想自己从前可真坏:开车时还不老实,一边眼睛乱看,还在吸烟,烟蒂乱抛,才不管行人怎么想。

说起随意吐痰,那就不用说了,是常有的事。

看看自己的行为造作,真的不是一个人的行为与禽兽无有两样。

愚痴到了极致。

为什么之前我会那么坏,反观自己。

还是因为心里的思想不清净,自私自利。

没有考虑别人的利益,心里装的都是自己。

了解佛法后才明了,所谓自己一直很在意的这个“我”其实也只是一个“假我”是件衣服而已,旧了以后,还是要放下的。

是这样的话,我又何必做这么多坏事呢?何不乘自己年轻时多把时间花在造福大众上,再精进修行,来生就不必再来这六道受苦了!看看我们祖师大德们:释迦佛/慧能大师……哪一个不是年轻时就成就的啊.想一想其中的道理,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里的玄机,一个人老了修行就很难了.书中提到关于欲望的话题:如果说,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过多的.欲望能阻碍他的解脱,那么,对于整个人类的命运而言,过多的欲望就会造成毁灭性灾难。

欲望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能量”,就在于它永远都处于发展过程中,如果不从根本上对冶它,它就会无休止地驱使我们为之效力。

那么,如何才能对治我们的欲望呢?佛陀接着告诉我们:“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佛教主认为,心灵是主导人类行为的关键力量。

心净则国王净,心染则国王染。

只要人类的贪,嗔,痴还存在,对能源的过度开发就不会停止,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也不会停止。

如果我们的心灵,克服我们心中的贪,嗔,痴。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书中也提到我们要感恩大自然,因为我们呼吸的空气,吃的粮食都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如果不知道感恩,太阳不再如期而至,江河不再提供水源,人间就会变成为废墟,假如有一天,空气不再充盈天地,世界就会使人窒息。

佛教的环保思想

佛教的环保思想

佛教的环保思想济群法师在开始本文的写作之前;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在这里;我不想再重复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报道和数据;相信这对于每一位真正关心环境问题的人都不是新鲜的话题..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就环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展开论述;相信在这一点上;应该也不会有人公开地表示反对..但问题是;为什么环境恶化始终得不到有效的逆转如果将环境污染比作地球的一场疾病;在“病来如山倒”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还能够对它的痊愈抱有乐观态度我想;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实际行动;一方面还在于治疗方案;在于所采取的措施是治标还是治本..如果我们的环境保护仅仅是在污染出现后才设法治理;在灾难降临后才设法补救;那么;在这场环保与环境危机的赛跑中;我们永远都是被动的;注定无法获得最后胜利..事实上;真正的污染源不只是几家企业;也不只是几个伐木者;而是当今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生佛教的弘扬;正是致力于从佛法角度为民众提供健康的生活理念;以此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那么;在环保的问题上;佛法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迪和帮助呢第二部分一、克服欲望和贪婪在佛法中;将贪、嗔、痴比作危害我们心灵健康的三毒..尽管它们是无形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科学仪器可以测量到它们的存在;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往往是有形的..我们的生存环境之所以会恶化到今天这种危机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人类的贪婪所致..所以;古今中外的宗教家和智者们都将少欲知足作为人类的美德;作为人格升华的基础..在佛教修行中;同样以此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准则..佛遗教经中;佛陀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馀;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盘;是名少欲..”如果说;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过多的欲望能够阻碍他的解脱;那么;对于整个人类的命运而言;过多的欲望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所说的欲;主要是指盲目的物欲..因为佛教将欲分为善、恶、无记三类;并非所有的欲望都是不合理的..第三部分欲望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能量”;就在于它永远都处于发展进程中;如果不从根本上对治它;铲除它;它就会无休止地驱使我们为之效力..现代人非常重视个人自由;我们总是在抱怨环境的束缚;抱怨家庭的束缚;事实上;即使外在环境没有给我们制造任何压力;我们的心灵也未必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欲望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控制;将自己的主权拱手相让..欲望又是永无止境的;一个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新的欲望又会接踵而至;向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有了一千块的时候;就希望得到一万块;然后我们就必须为完成这九千块的目标努力;当我们有了一万块的时候;就会希望得到十万块;然后我们又必须为完成这九万块的目标努力..常常是;我们拥有得越多;反而感觉自己缺少得越多..一个只有一千块的人;认为自己只缺九千块;可一个有一万块的人;就会认为自己还缺九万块..既然世上已存在拥有亿万家产的人;我们希望得到的一万和十万似乎并不是过高的要求;希望得到百万和千万似乎也不是痴人说梦..且不论我们最后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向谁去索取这一切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负担最终会落到自然的身上;因为大自然才是生产资料的唯一提供者..第四部分人类曾经梦想制造出永动机;其实;欲望就是我们的永动机..具体到每个人;这一生的欲望会随着色身的消亡而结束..但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一方面;个人欲望正随着经济发展而飞速增长;一方面;人口递增又制造出了庞大的基数..所以;这台以欲望作为动力的机器;非但永远不会停止;还会以更强劲的功率运转..在现代社会中;习惯以数字来总结一切:人均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等..如果欲望也能以相应的量化指标来进行衡量;我相信;不论是人均欲望还是世界欲望总值;都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个时代..和这急剧增长的欲望所对应的又是什么呢是地球上日益贫乏的资源储备;是业已失去平衡的生态环境..或许;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关心森林的减少;去关心水土的流失;去关心臭氧层的空洞..但即使再麻木的人;也不会看不见河流的污染;不会感觉不到空气的污染..长此以往;不仅我们所向往的财富会成为无本之木;即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受到致命的影响..我们还能喝什么我们还能呼吸什么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我们不能对欲望进行有效的节制;一味向自然索取;只能落得自掘坟墓的下场..那么;如何才能对治我们的欲望呢佛陀接着告诉我们:“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知足;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足方能常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知足就是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过去的丛林中;老和尚总是告诫弟子们要惜福..现在想来;这句话的确特别有道理..第五部分从个人来说;一生的福报有相对的固定性;从人类的生存环境来说;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在过去几千年中;我们已经习惯于大自然无私的奉献和给予;似乎大自然的宝藏是无尽的;可以供我们尽情索取..但随着人类对地球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我们才发现;地球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说大自然的恩赐是人类共同的福报;那么;它不仅属于我们的祖先;属于我们;更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曾经有人说过;我们不是从祖先的手中继承了这个地球;而是从后代的手中借来了这个地球..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合理使用;而是像败家子般任性而为;那么;大自然赐予的这份福报很快就会被我们挥霍一空..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子孙又何以为生等待人类的又将是什么样的命运16世纪以来;在西方唯物论思想的指导下;人们以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高于一切..当追求物质利益成为生活的最高目标时;人类也不知不觉地物化了..我们总以为;只要有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人类就能过上幸福生活;世界就能获得和平安定..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却是: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为争夺资源而导致的争斗也始终没有停止..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物质生活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归根到底还是人类自身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人类心灵的问题..佛教认为;心灵是主导人类行为的关键力量..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只要人类的贪、嗔、痴还存在;对能源的过度开发就不会停止;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也不会停止..如果我们希望拥有清净、安定的世界;首先就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克服我们心中的贪、嗔、痴..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有光明的前景..第六部分二、纠正幸福的观念近几个世纪以来;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崭新的生活..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中国人穷了很久;但在过去那些缺乏参照的年代;我们并没有因为贫穷而失去心理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如此精彩..几乎在一夜之间;致富成了民众最为迫切的愿望..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化;其实就是一种西化..应当承认;富足的生活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在这一点上;人类也的确拥有平等的权利..各行各业都在与世界接轨;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水准就不能向发达国家看齐呢理论上说;这一要求是合理的..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又是什么呢虽然我们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虽然我们向来以地大物博而引以为豪;可中国还有太多的人口;这使得我们的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在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走向功利社会的今天;这无法改变的现实并不能阻挡“一切向钱看”的冲动..在民众心目中;有了钱就可以脱贫;有了钱就可以达到小康;拥有财富似乎就拥有幸福..既然财富等同于幸福;只要能得到幸福;自然会不惜一切..在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下;人们潜在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激发..遗憾的是;在很多时候;人类的创造力与破坏力是成正比的..森林被大批砍伐;矿产被过度开发;连野生动物也在劫难逃..是的;或许它们都转换成了我们梦寐以求的财富;但自然却因此更为贫瘠..钱很快就会用完;树木又需要多久才能成林生态又需要多久才会恢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财富能否等同于幸福呢我们在世间的生存;的确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在基本生存解决之后;财富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钱能买到药品;却买不到健康;钱能买到食物;却买不到食欲;钱能买到享乐;却买不到快乐..第七部分在今天;很多人对财富的追求;早已不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转向财富的积累..对于他们来说;财富的意义或许就体现在数字的变化上;今天增加一个零;明天又减少一个零;如此而已..问题是;一旦陷入这样的追求;心态就会随着数字的增减而变化;似乎人生的全部意义便在于此..只要有利可图;其他一切又算得了什么现在有句话叫做“穷得只剩下钱了”;这不仅仅是幽默;事实上;正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可悲的是;当整个社会也走向这一歧途时;道德解体了;自然破坏了..最后的结果或许就是;整个世界也穷得只剩下钱了..这使我想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做梦都想发财的人;一天;幸运终于降临到他的头上;甚至比他想要得到的更多..因为他获得了点石成金的魔力;任何东西只要一经他的手;就会变成真正的黄金..他迫不及待地将他的屋子变成了黄金的宫殿;然后是花园、街道..当最初的狂喜渐渐平息之后;他想起应当和家人一道来分享这份奇迹;可他的妻儿也成了冷冰冰的纯金塑像..于是他开始感到孤独;只好安慰自己说:“毕竟;我有了再也用不完的黄金;虽然没有了亲人;但我还可以用金子买到我想要的一切..”结果他很快对购物也厌倦了;因为他买来的一切都变成了同样的金子..最后;他开始饿了;这时他才发现所谓的幸运已为自己带来了最大的不幸;因为所有的食物在他手中都成了无法食用的金子..“老天呵;把我的魔力收回去吧”他哭泣着、恳求着;在饥饿和孤独中慢慢地死去..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把自然中的一切都变成了钱;钱能够买到的或许也只是钱了;我们又将何以为生所以说;财富决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更不是幸福的唯一保障..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幸福是由众缘和合而成的..从个人生活来说;幸福离不开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此外;和睦的家庭、真诚的友谊、纯洁的情感;也都是幸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整个社会来说;我们的幸福又是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基础上..时至今日;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为掠夺资源而爆发的争斗始终没有停止..当世界失去安宁的时候;生活在其间的每个人又何尝有幸福可言而从生存环境来说;人类的命运又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我们的幸福来自于自然的馈赠;来自于自然的哺育..所以;保护自然也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前提..只有认识到幸福的真正内涵;我们为寻求幸福所付出的努力才可能行之有效..第八部分三、改变生活方式观念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生存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利益;但我们应当如何追求利益呢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我们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体的;我们的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是一体的..遗憾的是;现在的人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这与唯物主义的盛行是分不开的;既然人生是断灭的;至多也不过百年而已;所谓的人生目标自然不可能更长远;眼前的利益也自然高于一切..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人们寻找一切可能致富的捷径;丝毫不考虑这些短期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乡镇企业迅速遍及中国大地;在高峰期达到了一千多万家;万元村乃至亿元村都不再是神话..但在农民们富起来了的同时;被占用的耕地有多少被污染的河流有多少据有关专家预测;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中国两百年后就将无地可耕..如果说农村的致富是以丧失土地为代价;那么;都市的繁荣又是以什么换取的呢为了满足我们日益膨胀的物欲;多少资源被无谓地消耗了仅以包装为例;每年用于包装的材料要吞嗜多少森林要制造多少垃圾我们将有用的资源变成无用的垃圾;仅仅是为了刺激一下人们的消费欲..我们是否想过;带动消费的同时;就是在鼓励我们浪费——浪费所剩无多的自然资源在市场经济的准则下;企业的成功在于能否制造商机;商业的繁荣在于能否带动消费..这一切;使我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彻底变化..节俭是祖先们千百年来倡导的美德;但在今天;我们轻易地丢弃了这个传统..仅仅是几年的时间;我们甚至习惯了一次性消费..过去的人;一生也许都用不了几双筷子;但一次性筷子的推广;使我们的消耗超出了祖先的几百甚至几千倍..是的;我们已经有了支持这种消费的财力;但我们是否也有支持这种消费的资源呢还有那些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的饭盒、一次性的杯子、一次性的宾馆用品……生活固然是多了点便利;但地球却多了难以承载的垃圾..据说;在卫星照片上;这样的白色垃圾已经和长城一样醒目了..如果这也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那么只能是文明的耻辱..第九部分生活观念的改变还表现在对时尚潮流的追逐..每年甚至每季度都会推出的流行时装;使服装仅仅因为款式过时就被我们舍弃..即使是耐用的电子产品;同样在以惊人的速度更新换代..我们已经有了彩电;我们的电脑也还可以继续使用;但既然厂家推出了更新的型号;为什么就不能换一个为什么就一定要像从前那样物尽其用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已然成了现代人的消费口号..需要指责的只是商家吗事实上;我们的消费观也在决定着商家的投资取向;彼此的关系是相互的..佛法认为;任何行为都需要有因和缘的推动;两者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市场导向其实只是一种外缘;是一种鼓动消费的增上缘;但关键因素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懂得惜福;如果我们不是那样喜新厌旧;不是那样积极响应商家推出的每一款新品;市场的需求就不会那么大;对资源的消耗就不会那么快;制造的垃圾也就不会那么多..如果我们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自然人;基本的衣食住行实在所需无多..但如果我们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现代人;一个走在时尚前列的现代人;那么我们的需求就会永无止境;对自然的消耗也会永无止境..所以;人类要改变生存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回归到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的需要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科技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但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轻松..正相反;现代人普遍都感觉活得很累;在竞争的压力下不堪重负..我们不仅累了自己;更累了哺育我们的自然..第十部分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千百年来;人类依赖自然的给予生活;与此同时;对大自然的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希望以此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那么;人与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在中世纪;神学占据了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对上帝的信仰;使得回归神的怀抱成为人生唯一的归宿..启蒙运动之后;随着人本思想的兴起;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类在世界的地位也得到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倾向于二元对立;从上帝之子、自然之子转而成为地球的主人..人类不必臣服于上帝;更不必臣服于自然;正相反;万物不过是为我所用的消费品;自然不过是生产资料的提供者..人类在欲望的怂恿下;将征服自然当作理所当然的权利;从大自然中无尽地索取;以满足人类最大限度的需求..在东方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儒家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生的真正享受;将人与自然的感应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佛教更进一步提出了“依正不二”的思想;所谓“依正”;即依报和正报..佛教将人类称为正报;将我们生存的世界称为依报..正报和依报是息息相关的;依报败坏了;正报则无以生存..佛教认为;世界是缘起的;它的存在和毁灭来自条件的成败;来自因缘的聚散;正所谓“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那么;它的发展规律又是怎样的呢佛陀告诉我们:“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一偈颂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内在联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互相影响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破坏大自然;和大自然对立;无疑会使人类自取灭亡..大自然孕育了人类;过去我们总是将自然比作母亲..尤其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万物有灵的思想曾经盛行于世界各个民族;这也使自然生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自然的奥秘被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类开始变得狂妄;与此同时;自然也开始失去了安宁..但无论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都无法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毕竟;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建造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制造了现代科技的产品;但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生活还是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现代化环境虽能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却不能滋养我们的心灵..只有回归自然;才会使我们感到真正的放松;才会缓解紧张生活带来的压力..第十一部分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似乎只有财富才是至高无上的..可是和大自然的给予相比;一个人拥有的财富又算得了什么呢是自然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资源;使人类得以延续并发展..如果没有汽车、电话;人类一样可以生存;但如果没有粮食和水;又能维持多久呢更不必说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空气..所以;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才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离不开太阳带来的光明;离不开江河对我们的哺育;更离不开大地对我们的负载..现代化的生活环境需要通过劳动去创造;而大自然的给予却不需要我们用金钱去交换..我们只要懂得珍惜;懂得保护;就能永远享有..如果我们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无疑是饮鸩止渴..现在有句话叫做“年轻时以健康换金钱;年老时以金钱买健康”..我们都知道;健康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或许能以自然来换金钱;到将来;我们还能以金钱买来大自然曾经无偿为我们提供的一切吗或许有人会说;河流污染了;我们不是还有瓶装的矿泉水可以喝吗那么;到大气污染得无法呼吸的那一天;我们又去哪里采集新鲜的空气出售呢即使可能;我们为购买空气而付出的费用;又需要多少劳动才能换来呢尽管人类对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地球更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所以;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当我们居住的房子倒了;我们可以搬家;当我们生活的城市毁了;我们可以迁徙;可当我们生存的地球趋向毁灭时;人类又到哪里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呢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从自然的使用者、破坏者;成为自然的看护者..不论我们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毁坏自然;都等于是在谋害自己的母亲..那么;人类可能在这样的罪行中幸免于难么所以;我们应该像对待母亲一样去对待大自然;像尊重母亲一样去尊重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继续得到自然的呵护;才会在它母亲般的怀抱中获得安宁..也只有这样;人类才不会在背弃自然的任性行为中走向毁灭..第十二部分五、培养良好的心态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有一颗不同于动物的心..我们的烦恼和痛苦;是来自心的感觉;我们的快乐和幸福;也是来自心的感觉..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心灵的作用;正是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保能否见效;关键就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自然..1.感恩心人类总是不停地追逐;却不懂得对已经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我们能拥有明亮的眼睛就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盲人来说;绚丽多姿的彩色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能拥有清晰的听觉也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聋人来说;悦耳动听的音声世界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给予我们健全的色身;仅仅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多么富有和幸运呵。

佛教对于社会和谐与和平的贡献

佛教对于社会和谐与和平的贡献

佛教对于社会和谐与和平的贡献佛教作为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对于社会和谐与和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诞生以来,佛教强调人们要遵循慈悲、智慧、平等等核心价值观,通过修行和心灵觉悟,推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与和平发展。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社会层面对和谐与和平的贡献,旨在深入理解佛教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佛教教导人们如何对待自我与他人佛教注重个体修行,认为个体的内心状态和修行境界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和平。

佛陀教导人们要超越个人私欲,培养慈悲心和智慧,实现自我觉悟和内心的平静。

通过修行,人们能够减少纷争和贪婪,净化内心,使个体的和谐与和平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

二、佛教倡导平等与相互尊重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不论贫富、身份、性别等差异,每个人都有佛性,值得平等对待和尊重。

佛陀教导人们要远离歧视和偏见,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秩序。

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利能够减少冲突,增加社会的和谐程度,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团结。

三、佛教鼓励善行和和善的交往方式佛教教导人们要培养慈悲心和善良品质,通过行善、布施、利益众生等方式,增加社会的正能量和和谐组织。

佛子们在修行中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减少伤害他人和自己,通过友善、善行的交往方式,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而这种和善的交往方式也会在社会层面上反映出来,建立和谐、信任的社会网络。

四、佛教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佛陀认为贪欲是痛苦的根源,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只会使人们陷入无尽的渴望和不满。

因此,佛教教导人们通过减少欲望和追求,追寻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苦苦追求物质财富的态度容易引发社会不公和纷争,而通过佛教的思想,人们能够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减少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

五、佛教强调互相包容与对话佛教鼓励信众之间的互相包容和对话,以建立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关系。

通过倾听和分享,人们能够增进对他人和其他观点的理解,减少误解和冲突,并增加社会的和谐与协作。

佛教倡导的宽容和对话方式也在当代社会的跨文化交流和宗教对话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建立和平世界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佛教生态环保思想及其实践探究

佛教生态环保思想及其实践探究

由于 风电具有 电源 与负荷地距离远 的特征 ,在补 贴人群 中 除 了给与 风电企业成本补 贴 ,还可 以在 消费侧进行补 贴。优化 和完善风 电并 网及送 出工 程 ,加快推进 特高压工程建设 ,逐步 制定风 电消费补偿及奖励 制度 ,开展居 民区风 电消纳试 点 ,降
【 5 】 陈慧 . 关于风 电企 业成本管控 的若 干问题研究 叨. 现代经济信息 ,
农 村 经 济 与 科 技2 0 1 7 年 第2 8
提高技术 竞争优势 。当风 电上 网电价具有与传统 电力相抗衡 的
时候 ,价格补贴应 该逐步降低直至退 出市场 。 4 . 2 逐步 完善消 费领 域价格 补贴 。提 高公 众对风 力发 电的认
可 度
[ 4 ] 秦海岩 . “ 十三五”风电发展应如何破局 [ J 】 . 风 能,2 0 1 6( 0 3 ):1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0 5 — 0 8
依 正包括依报 和正 报 ,依报是说生命依赖 的生存环境 ,正
[ 作 者简介 ] 赵乔乔 ( 1 9 9 O 一 )。女 ,山东 淄博人 ,山
研 究方向 :民俗与社会。
应用 , 风 电机组 的技术创新不仅 降低 了风电企业初始投资成本 , 也提 高 了风能年 利用小时数 和发电效率 ,进 而带来整个产业 链
能源 ,2 0 0 8( o 6):2 1 — 2 4 .
间降幅明显 ,从 2 0 1 0 年1 5 4 0 美元 , k w 下降至 2 0 1 5 年1 3 7 0 美 元/ l 【 w。推动风 电产业链整体 创新 , 鼓励 企业与 高校等科研机
构形成技术创 新互 动 , 有利 于降低成本水平 和产业 链补贴需求 ,

传统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启示

传统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启示

传统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启示一、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认为,万物皆有道,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环境保护中应摒弃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的短视行为,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儒家思想强调天地万物与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这一观念要求我们在环境保护中,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家园。

三、佛家的环保理念佛教认为,宇宙万物皆有生命,众生平等。

这一理念强调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保护生态环境。

从这一角度来看,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人类的责任,更是众生共同的事业。

我们应当从佛法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让地球上的生命共同繁荣。

四、民间环保传统在我国的民间传统中,有许多关于环保的习俗和禁忌。

例如,民间信仰中认为树木有神,不可随意砍伐;农业生产中提倡轮作和休耕,以保护土壤肥力;生活中注重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等。

这些传统习俗和禁忌蕴含着丰富的环保意识,为我们今天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关于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智慧。

如《黄帝内经》中提到:“万物皆有其时,万物皆有其地。

”这意味着人类应当尊重各种生物的生长规律,不得过度捕捞、狩猎,以维护生态平衡。

又如《农政全书》中强调:“农事必本于农时,不宜豫种,不宜迟种。

”这告诉我们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可违背时令,以免破坏生态平衡。

六、传统文化对现代环保的启示1. 提高环保意识。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醒我们时刻关注生态环境,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2.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传统文化中的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发展。

佛教环保思想

佛教环保思想

佛教是怎么看待财富的?只有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财富,我们又能合理的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会,并且没有贪著之心,那我们就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努力,我们所用于的财富就是净财而不是毒蛇。

财富与道德,修行的关系。

1)追求财富和道德并不是矛盾的,如果说道德是追求利益所应遵循的原则,那么利益就是道德行为带来的果实和收获。

2)追求利益和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佛教将正当的谋生手段称为正命,反之即为邪命,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必须符合法律与戒律的双重规范,用正当的手段谋取财富,这和修行并不对里。

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解脱的声闻众,也有发愿救渡众生的菩萨众。

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发心,有不同的追求。

1)人天行中,责无旁贷。

对在家居士来说:首先要解决个人生计,还要有助人为乐的情怀。

2)出世修行,少欲知足。

出家僧人,奉行少欲知足的生活准则。

3)积聚资粮,广度众生。

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施。

学佛之人要不要追求财富,关键是看自己的发心,看自己在哪个层面上修行,如果从出世解脱的层面来说,就不应追求财富,如果想进一步发菩提心,那么以财富来利益众生,也是行菩萨道的途径之一。

怎样追求财富?1)明了因果:世间的一切吉凶祸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着姻缘因果的规律在发展。

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命运是由自身行为决定的。

2)广种福田:恩田,要始终怀有感恩之心;悲田,从慈悲心出发,尽自己所能帮助千千万万需要帮助的人。

敬田,恭敬一切应当恭敬的人,这里主要指佛法僧三宝。

3)生存技能,重视今生的努力,因为福报必须通过相应的形式才能得到体现。

4)如法求财,过正命的生活,不能违背法律的规范,不能违背戒律的准则。

在家居士必须遵守十种善行。

远离十种非法谋财现象。

如法求财,如法求财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

合理支配财富不合理的使用方法,吝啬,挥霍无度,虚荣心强,急功近利,所有家产孤注一掷合理的分配财富:1,第一份用于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摘要:在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有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儒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有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理念,佛家有缘起理论与戒杀护生的戒条,都强调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给人类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在科技、经济及人们物质生活快速增长,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今天越来越显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利乐有情启示随着现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需求急剧增加,致使人类不断地大规模的向大自然索取,导致当前社会出现了空气污染、水质恶化、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危机,如何克服这种危机,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中,蕴含了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值得现代人类学习借鉴。

1天人合一——儒家生态环保理念1.1天人合一是儒家环保思想的哲学基础儒家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自然本身是一个生命体。

人是天地生成的,是自然秩序中的一个存在,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形成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共生共荣,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主张二者和谐统一。

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的,而是协和共存的。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人生活在自然中,必须按照“中和”的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自然的生机和谐及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这对现代人类正确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根据。

1.2重物节物、以时禁发是儒家环保思想的行为法则儒家主张人应节制欲望,以便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开发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儒家一贯反对滥用资源,提出了“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的节约论及“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4)和“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觉其长也”(5)的生物协调论。

佛教的生态环保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佛教的生态环保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佛教生态环保的思想渊源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但佛 佛教自从传入我国以来 , 其理论和 思 想 也 有 了 一 系 列 的 变 化 , 教始终 与 人 类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紧 密 相 联 系 在 一 起 , 有着积极的思想, 人类 社会发展的各种现实主张也是佛 教 教 义 中 的 深 刻 内 涵 。 缘 起 论 是 佛 教 环保理 念 的 思 想 渊 源 , 缘起论也是佛教的最基础最根本的教义, 缘起论 主张社会中一切自然现 象 都 是 相 互 联 系 的 , 不 是 单 独 孤 立 存 在 的。 因 缘法主 张 自 然 界 的 万 物 都 是 相 互 融 合 、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世界是一个 完整的 整 体 , 不可分割, 人们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破坏了自然界中的其 他生命和事物 , 也会因此而伤害自 己 。 佛 教 一 直 主 张 不 杀 生 和 放 生 , 这 也充分体现着尊重世间万物生命 的 主 张 。 这 和 我 们 现 在 提 倡 的 保 护 自 然环境 、 保持生态平衡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 需要充分指出的是 , 在佛 教 环 保 理 念 主 张 下 的 所 体 现 出 来 的 实 际 效果 , 有历史方面的因素 , 同 时 也 有 现 实 的 示 范 作 用。 从 古 至 今, 千百 年来 , 大多所有的佛教圣 地 , 基 本 上 都 是 环 境 优 雅、 景色宜人的人文和 自然景观 , 并已成为重 要 的 旅 游 资 源 。 这 是 佛 教 生 态 环 保 理 念 的 另 一 种体现 , 既是对佛教特有的环保理念最有力的诠解, 也是对佛教生态实 践的最好证明 。
佛教生态环保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 、
纵观历史 , 中国佛教向来具有保 护 自 然 、 美化环境的优 良 传 统。佛 教关爱生命 、 尊重生命 、 敬畏 自 然、 珍爱自然这些佛教生态伦理环保思 想对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可 持 续 发 展 不 仅 重 视 社会经济增长 , 而且强调环境的保护 , 而不是破坏生态环境 。 第一 , 当代环境哲学的 思 想 可 以 从 佛 教 的 缘 起 论 中 寻 找 到 提 供 理 论视点和支持 。 缘起论所 包 含 的 过 程 思 想 表 明 , 人类必须要预见环境 的种种变化 , 生态环境是随因缘条件 的 改 变 而 不 断 变 化 的 , 人们要参与 其中 , 尽力防止生态环 境 的 恶 化 , 推 动 生 态 环 境 的 良 性 发 展。 此 外, 佛 , 生态危机 根 源 于 人 类 的 心 态 危 机 与 心 灵 污 染 。 教宣称 “ 心净则国土净 ” 当今世界 , 以自我为中心 的 价 值 观 念 把 自 然 视 为 人 类 可 以 尽 情 索 取 的 对象 , 引发了人对自然 的 破 坏 和 掠 夺 世 界 的 和 谐 。 只 有 人 们 心 灵 得 到 了提升 、 净化 、 和谐 , 由无数个体 、 无数 心 灵 组 成 的 精 神 世 界 与 物 质 世 界 才能和谐 、 美丽 , 美 好 庄 严 的 人 文 净 土、 物 质 净 土 才 可 以 实 现 于 人 间。 在这种全球性生态危机 的 背 景 下 , 佛教的自然观和生命观中蕴含的生 态智慧和伦理思想 , 应当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 。 第二 , 佛教教义中主张众生平等与 尊 重 生 命 , 这种思想对于实现人 与人 、 人与自然的和谐 , 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 ( 上转第 3 7 8页) 3 9 1

佛教与环境保护佛教哲学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启示

佛教与环境保护佛教哲学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启示

佛教与环境保护佛教哲学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启示佛教与环境保护:佛教哲学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启示引言佛教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而闻名。

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显,而佛教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待环境保护的独特视角。

本文将探讨佛教哲学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启示,并解释佛教思想如何指导我们践行环保行动。

一、缘起的觉知佛教哲学强调所有事物之间的互相依存与缘起。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佛教主张,我们与自然界的环境是相互依附的,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持和恩赐。

因此,我们有责任保护并维护这一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我们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出对环境的敬畏之心。

佛教启示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从而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确保我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无私的慈悲心与大爱观念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慈悲与利他的精神。

佛教教导我们要滋养一颗无私的心灵,将我们自身的利益放在更广阔的人群与大自然的利益之上。

通过发展慈悲心,我们能够拥有更深厚的环保意识,并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与环境的关系。

佛教认为,所有生物都是平等且有尊严的。

它教导我们要尊重并保护一切生命,而不仅仅是人类。

在环保事业中,这一观念至关重要。

只有我们真正认识到在自然界中每一个物种的宝贵性,才能采取行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未来的世代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三、持戒极简生活的重要性佛教鼓励人们过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减少对物质财富的追求。

这一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过度消费的问题息息相关。

当前的环境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无度的消费和资源浪费所导致的。

佛教主张,我们应该知足常乐,追求内心的富足而不是物质的繁荣。

这种极简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消耗,从而减轻对环境的负担。

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谨慎地使用资源,我们可以实现生态平衡,为未来的世代留下更好的环境。

[方案]藏传佛教的教义思想中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方案]藏传佛教的教义思想中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藏传佛教所蕴含的积极意义摘要:当今地球环境日趋恶化,人类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各种生态文化思潮与文化价值观反思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藏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发掘与诠释正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就藏族本身而言,在其生产与生活方式和精神活动中始终洋溢着浓厚的生态伦理文化,发掘这些优秀的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文明建设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而藏传佛教也是一种信仰,他可以给人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奋进的动力、平和的心态。

【关键词】藏传佛教;生态;环境;宗教信仰; 社会影响一、藏传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一)藏传佛教的“缘起论”思想藏传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就是缘起论。

“缘起”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种种条件和合而成的,不是孤立的存在。

缘起论是佛陀的基本教义,他的弟子阿说示曾经转述这一思想:“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

”[1]“因”就是条件,万法由条件而生,由条件而灭;超越了条件性,就是涅盘成佛。

这是释迦牟尼的基本教理。

原始藏传佛教将这一思想表述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2]在这里,“此”与“彼”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事物的存在与否,决定于条件。

只有将一物置于整体中,在众多条件的规定下,才能确定其存在。

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

关于缘起有一个专门的“颂”,常常刻在佛塔、佛像的基座或佛塔、佛像内,或佛像的光背处,称作“法身舍利偈”或“法身偈”,其内容汉译为:“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

”[3]万法依因缘而生灭,这就是缘起论的基本思想。

藏传佛教的“缘起”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整体共生”的世界图景与生态关系。

在藏传佛教缘起论的解释系统中,世界上所有的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中。

这种“整体共生”的关系,为我们确立共生共荣的“整体生态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整体性的关系中,自然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一种相互依存、互及互入的关系。

论佛教折射的环保理念与环保实践

论佛教折射的环保理念与环保实践

Ab t a t sr c :Lo ki t t o ng a he huma s or n hit y,r lg o nd r a ie S r l to s co e,a tha e i i n a e llf ’ e a i n i l s nd i s a s l ye e t p r n t x a ton a ol to fa lk nd fs ca o e s W ih lo p a d a gr a a ti he e plna i nd s u i n o l i s o o i lpr blm . t mo ea r ob le io r nd mo egl a nv r nme a r l ms。 a o t b i he e v r m e a r — nt lp ob e we c n n t bu rng t n ion nt lp o t cin c e to onc p n e t i Bud i m o our a t nto dh s t te i n. Thi a tc e s r i l wilr s a c r m he rg n o l e e r h f o t o i i f Bud im nv r nme t lp o e to o e t n hr ug he c nt ntofe v r me a r — dh s e io n a r t c i n c nc p ,a d t o h t o e n ion nt lp o t c i n pr c ie i l i at a iw ,lf i w nd i a i w n O on, t d s u s Bu e to a tc ncud ng n ur lv e ie v e a de lv e a d S o ic s d— dh s a t n r m e a o e ton pr c ie im nd is e vion nt lpr t c i a tc . Ke r s y wo d :Bud him ;e v r m e a r e to o e t n r n e t lp ot c i n p a tc d s n ion nt 1p ot c in c nc p ;e vio m n a r e to r c ie;

如何在宗教信仰中倡导环保思想

如何在宗教信仰中倡导环保思想

如何在宗教信仰中倡导环保思想宗教信仰在许多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不仅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和道德的指引,也可以成为推动环保行动的强大力量。

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在宗教信仰中倡导环保思想,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宗教教义中与环保相关的内涵。

许多宗教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比如佛教强调万物皆有灵,众生平等,这种理念可以延伸到对自然界中所有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珍视。

基督教中的“上帝创造世界”,也意味着人类有责任管理和保护好这份神圣的创造。

伊斯兰教的教义中同样有着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教导。

宗教场所和活动可以成为宣传环保思想的重要平台。

寺庙、教堂、清真寺等宗教场所通常会吸引大量的信众聚集,这是传播环保理念的绝佳机会。

可以在这些场所设置环保宣传栏,展示环保知识和行动倡议。

例如,介绍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的方法,倡导使用环保材料进行宗教建筑的修缮和维护。

在宗教活动中,如宗教仪式、祈祷会、讲经布道等,神职人员可以将环保主题融入其中,通过生动的故事、寓言或者经文解读,让信众明白环保行动与宗教信仰的紧密联系。

教育也是在宗教信仰中倡导环保思想的关键环节。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信众,开展有针对性的环保教育课程和活动。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可以通过举办环保主题的宗教夏令营、工作坊等形式,让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环保知识,培养环保习惯。

对于成年信众,可以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深入探讨宗教与环保的关系,以及个人在环保行动中的责任和角色。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课程、线上论坛等,扩大环保教育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信众能够参与其中。

鼓励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行动是至关重要的。

这可以从一些简单的小事做起,比如倡导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鼓励自带环保餐具和购物袋。

在饮食方面,提倡素食或者合理饮食,减少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鼓励信众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还可以组织信众参与环保志愿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宣传、河流清理等,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

佛教与环保运动的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佛教与环保运动的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佛教与环保运动的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佛教被广泛认为是一种修行的宗教,强调个体的内心净化和超越个人利益。

而环保运动则着眼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未来世代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地球。

这两者似乎来自不同的领域,但是它们的结合却可以为我们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佛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佛教徒相信一切生命都有智慧并值得尊重。

佛教鼓励我们尊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并通过保护环境来维护生命的平衡。

环保运动通过呼吁人们停止破坏自然、减少浪费和污染来保护环境。

佛教的教导和环保运动的倡导都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相一致。

二、佛教倡导起心动念的力量佛教教导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培养慈悲心和善意,并将其转化为行动。

环保运动需要的也是每个人的参与和行动。

佛教提醒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力量都有无限的潜能,只要我们愿意启动这个力量,我们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深处对环境保护产生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那么环保运动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佛教的简朴生活观念与环保运动的理念一脉相承佛教强调简朴生活和少欲知足的观念。

佛教徒相信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的欲望会带来痛苦和内心的不安。

类似地,环保运动也呼吁人们过上简单、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物质消费和浪费。

佛教的简朴生活观念与环保运动的理念一脉相承,鼓励人们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四、佛教的回归自性与环保运动的倡导佛教强调回归自性、超越物质欲望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我们的行为应该源于内心深处的正能量,而不是被外界因素所左右。

环保运动也呼吁人们从内心深处的欲望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和关爱。

佛教与环保运动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回归自我、超越物质欲望,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佛教与环保运动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佛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起心动念的力量、简朴生活观念以及回归自性的重要性,这些与环保运动的理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环保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环保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环保观念一、传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环保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将自然视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不是仅仅作为人的工具和资源。

这一观念反映在许多方面,比如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敬畏,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二、道德伦理与环保责任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体伦理和集体伦理的培养,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在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看作是一种道德责任,要求人类对环境保护承担责任。

例如,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规范。

在祭祀活动中,也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敬畏与感恩之情,鼓励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三、农耕文化与环保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耕文化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古人通过农耕活动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农业的生态合理性。

例如,休耕制度就是古代智慧的结晶,通过轮作休耕,减少土地的耗损,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农耕文化还强调节约粮食、水资源等的重要性,培养了人们的节约意识。

四、宗教信仰与生态保护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中,一些教派也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例如道教,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

道教徒常常提倡青山绿水的重要性,并反对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

佛教也强调众生平等,要求人们保护所有生命,包括自然界的动植物。

这些宗教信仰的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对于推动环境保护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传统节日与环保意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也体现了环保观念。

例如清明节,人们祭祀祖先的同时也会扫墓、打扫坟地,提倡环境整洁。

中秋节时人们赏月、吃月饼,也强调“天下团圆”的寓意,激发了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与珍视。

这些习俗鼓励人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传递出对环境的敬畏与关怀。

六、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传统文化的环保观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醒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藏传佛教文化的魅力

藏传佛教文化的魅力

藏传佛教文化的魅力佛教是传入中国最早的外来宗教之一,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中藏传佛教是佛教教派之一,以其深奥的教义和独特的文化风貌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人们如此仰慕藏传佛教文化的魅力呢?一、佛教的信仰价值佛教的核心是要求人们摆脱生死轮回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在这过程中,佛教提倡普通民众能够理解佛教的教义,关注自我成长和内心修养的过程,培养人类道德、社会责任及人文关怀等价值,这些均为现代西方文明所需要的品格和价值,同时也适合于中国及现代社会。

二、佛教的寺庙建筑在藏传佛教文化中,佛寺建筑自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佛寺的设计体现了建筑、艺术与宗教信仰精神的完美结合,融合了藏族文化的特点和色彩。

在建筑的设计上,藏传佛教庙宇讲究不规则与不对称,充满了肃穆和庄重的气息。

三、佛教的文化艺术在藏传佛教文化中,佛经黄金装帧、唐卡绘画、经幡和派别教派服饰等文化艺术品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传播。

唐卡绘画式代表着藏传佛教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类,以它所传达的佛教思想及珍贵文化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和目标。

经幡则被视为藏传佛教弘扬的一种传统文化符号。

四、佛教的思想理念藏传佛教的思想体系十分庞杂,其中许多思想平常人难以想象。

所以,在藏传佛教思想中还包括了一些民谣和故事,以方便人们能够理解这些高深的思想理念。

这些故事中许多意义深刻,让人不仅在心灵上得到满足,同时也能够从故事发出的智慧等方面有所收获。

五、藏族文化的谙味藏族民族地处高寒的山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

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浓厚的本土特色。

藏族文化涵盖了各方面如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一些在西方看来奇异的习俗和传统也是人们为之着迷。

这一点例子,例如藏族国乐、舞蹈、唐卡绘画、嘛呢(唸经)等等,与藏传佛教息息相关。

六、藏传佛教与环保主义藏传佛教广泛弘扬和倡导爱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理念,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实践。

环境倡导方面例子包括寺庙用电、使用LED节能灯光、竹子用在庭院园艺等等。

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环境伦理观(一)道教中的环境伦理智慧保护动物:“道教五戒,一者不得杀生”,保护森林植被“慎无烧山破石,延及草木,折华伤枝,实于市里,金刃加之,茎根俱尽”,保护土地及水资源“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良土,地之肉也。

地者,万物之母也,……妄穿凿其母而往求生,其母病之也” 。

植树护林,重视宫观自身生态环境的营造,植树护林。

宫观建筑与环境保护,天人合一、返璞归真。

维护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尊重生命,维护生态平衡,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环境,适度消费,人道主义地利用资源。

(二)儒家思想中的环境伦理观“天人合一,和谐发展”“遵循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友善对待万物”“保护生态环境的中庸之道”(三)佛教中的环境伦理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之间无明显界限。

善待万物,尊重生命。

“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佛家八戒,首恶杀生。

“鸢飞于天,鱼跃于渊”,“绿满窗前草不除”,天地“生物成物”的大生之德和广生之德。

作为一种生存伦理人类中心论可视为环境道德的“底线伦理”;作为人类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非人类中心论可视为环境道德的“高级伦理”。

前者的现实性品格可防止后者由理想蜕化为空想,后者的理想性品格则可以提升前者的价值追求,减少环保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使外在的环保行为获得内在德性的支持和保障。

协调远离人类中心主义: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人定胜天”、“让地球抖三抖”、“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天斗、与地斗”、“改造自然,适应人类的需要”。

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破坏者,人类只能是自然的合作者,人类应该建立一种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的生态文明体系。

三种观点(一)生命中心主义认为所有形式的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所有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人类不是万物的中心。

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被认为是此种信念的最佳代言人,因为他在演变笔记中说:“如果我们不要对生命的臆测设限的话,那麼那些遭受痛苦、疾病、死亡等苦难的动物同胞们…它们可能是和我们人类源自同一个祖先的…”代表人物:泰勒《尊重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二)地球整体主义不仅生命体具有内在的价值,包括土地、岩石、自然景观都有固有的价值和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的环保思想在开始本文的写作之前,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

在这里,我不想再重复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报道和数据,相信这对于每一位真正关心环境问题的人都不是新鲜的话题。

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就环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展开论述,相信在这一点上,应该也不会有人公开地表示反对。

但问题是,为什么环境恶化始终得不到有效的逆转?如果将环境污染比作地球的一场疾病,在“病来如山倒”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还能够对它的痊愈抱有乐观的态度?我想,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实际行动;一方面还在于治疗方案,在于所采取的措施是治标还是治本。

如果我们的环境保护仅仅是在污染出现后才设法治理,在灾难降临后才设法补救,那么,在这场环保与环境危机的赛跑中,我们永远都是被动的,注定无法获得最后胜利。

事实上,真正的污染源不只是几家企业,也不只是几个伐木者,而是当今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生佛教的弘扬,正是致力于从佛法的角度为民众提供健康的生活理念,并以此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

那么,在环保的问题上,佛法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迪和帮助呢?一、克服欲望与贪婪在佛法中,将贪、嗔、痴比作危害我们心灵健康的三毒。

尽管它们是无形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科学仪器可以测量到它们的存在,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往往是有形的。

我们的生存环境之所以会恶化到今天这种危机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人类的贪婪所致。

所以,古今中外的宗教家和智者们都将少欲知足作为人类的美德,作为人格升华的基础。

在佛教的修行中,同样以此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准则。

在《佛遗教经》中,佛陀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

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如果说,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过多的欲望能够阻碍他的解脱,那么,对于整个人类的命运而言,过多的欲望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所说的欲,主要是指盲目的物欲。

因为佛教将欲分为善、恶、无记三类,并非所有的欲望都是不合理的。

欲望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能量”,就在于它永远都处于发展的进程中,如果不从根本上对治它,铲除它,它就会无休止地驱使我们为之效力。

现代人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我们总是在抱怨环境的束缚,抱怨家庭的束缚,事实上,即使外在环境没有给我们制造任何压力,我们的心灵也未必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

因为欲望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控制,将自己的主权拱手相让。

欲望又是永无止境的,一个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新的欲望又会接踵而至,向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

当我们有了一千块的时候,就希望得到一万块,然后我们就必须为完成这九千块的目标努力;当我们有了一万块的时候,就会希望得到十万块,然后我们又必须为完成这九万块的目标努力。

常常是我们拥有得越多,反而感觉自己缺少得越多。

一个只有一千块的人,认为自己只缺九千块;可一个有一万块的人,就会认为自己还缺九万块。

既然世上已存在拥有亿万家产的人,我们希望得到的一万和十万似乎并不是过高的要求,希望得到百万和千万似乎也不是痴人说梦。

且不论我们最后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向谁去索取这一切?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负担最终会落到自然的身上,因为大自然才是生产资料的唯一提供者。

人类曾经梦想制造出永动机,其实,欲望就是我们的永动机。

具体到每个人,这一生的欲望会随着色身的消亡而结束。

但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一方面,个人欲望正随着经济发展而飞速增长;一方面,人口递增又制造出了庞大的基数。

所以,这台以欲望作为动力的机器,非但永远不会停止,还会以更强劲的功率运转。

在现代社会中,习惯以数字来总结一切:人均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等。

如果欲望也能以相应的量化指标来进行衡量,我相信,不论是人均欲望还是世界欲望总值,都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个时代。

而和这急剧增长的欲望所对应的又是什么呢?是地球上日益贫乏的资源储备,是业已失去平衡的生态环境。

或许,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关心森林的减少,去关心水土的流失,去关心臭氧层的空洞。

但即使再麻木的人,也不会看不见河流的污染,不会感觉不到空气的污染。

长此以往,不仅我们所向往的财富会成为无本之木,即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受到致命的影响。

我们还能喝什么?我们还能呼吸什么?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我们不能对欲望进行有效的节制,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只能落得自掘坟墓的下场。

那么,如何才能对治我们的欲望呢?佛陀接着告诉我们:“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知足,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足方能常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知足就是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在过去的丛林中,老和尚总是告诫弟子们要惜福。

现在想来,这句话的确特别有道理。

从个人来说,一生的福报有相对的固定性;从人类的生存环境来说,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在过去几千年,我们已经习惯于大自然无私的奉献和给予,似乎大自然的宝藏是无尽的,可以供我们尽情索取。

但随着人类对地球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我们才发现,地球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说大自然的恩赐是人类共同的福报,那么,它不仅属于我们的祖先,属于我们,更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曾经有人说过,我们不是从祖先的手中继承了这个地球,而是从后代的手中借来了这个地球。

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合理使用,而是像败家子般任性而为,那么,大自然赐予的这份福报很快就会被我们挥霍一空。

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子孙又何以为生?等待人类的又将是什么样的命运?十六世纪以来,在西方唯物论思想的指导下,人们以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高于一切。

当追求物质利益成为生活的最高目标时,人类也不知不觉地物化了。

我们总以为,只要有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人类就能过上幸福生活,世界就能获得和平安定。

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却是: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为争夺资源而导致的争斗也始终没有停止。

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物质生活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归根到底还是人类自身的问题。

确切地说,是人类心灵的问题。

佛教认为,心灵是主导人类行为的关键力量。

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

只要人类的贪、嗔、痴还存在,对能源的过度开发就不会停止,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也不会停止。

如果我们希望拥有清净、安定的世界,首先就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克服我们心中的贪、嗔、痴。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二、纠正幸福的观念近几个世纪以来,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崭新的生活。

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虽然中国人穷了很久,但在过去那些缺乏参照的年代,我们并没有因为贫穷而失去心理的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如此精彩。

几乎在一夜之间,致富成了民众最为迫切的愿望。

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化,其实就是一种西化。

应当承认,富足的生活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在这一点上,人类也的确拥有平等的权利。

各行各业都在与世界接轨,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水准就不能向发达国家看齐呢?理论上说,这一要求是合理的。

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又是什么呢?虽然我们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虽然我们向来以地大物博而引以为豪,可中国还有太多的人口,这使得我们的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是,在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走向功利社会的今天,这无法改变的现实并不能阻挡“一切向钱看”的冲动。

在民众心目中,有了钱就可以脱贫,有了钱就可以达到小康,拥有财富似乎就拥有幸福。

既然财富等同于幸福,只要能得到幸福,自然会不惜一切。

在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下,人们潜在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遗憾的是,在很多时候,人类的创造力与破坏力是成正比的。

森林被大批砍伐,矿产被过度开发,连野生动物也在劫难逃。

是的,或许它们都转换成了我们梦寐以求的财富,但自然却因此而更为贫瘠。

钱很快就会用完,树木又需要多久才能成林呢?生态又需要多久才会恢复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财富能否等同于幸福呢?我们在世间的生存,的确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

但在基本生存解决之后,财富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钱能买到药品,却买不到健康;钱能买到食物,却买不到食欲;钱能买到享乐,却买不到快乐。

在今天,很多人对财富的追求,早已不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转向财富的积累。

对于他们来说,财富的意义或许就体现在数字的变化上,今天增加一个零,明天又减少一个零,如此而已。

问题是,一旦陷入这样的追求,心态就会随着数字的增减而变化,似乎人生的全部意义便在于此。

只要有利可图,其他一切又算得了什么?现在有句话叫做“穷得只剩下钱了”,这不仅仅是幽默,事实上,正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

可悲的是,当整个社会也走向这一歧途时,道德解体了,自然破坏了。

最后的结果或许就是,整个世界也穷得只剩下钱了。

这使我想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做梦都想发财的人,一天,幸运终于降临到他的头上,甚至比他想要得到的更多。

因为他获得了点石成金的魔力,任何东西只要一经他的手,就会变成真正的黄金。

他迫不及待地将他的屋子变成了黄金的宫殿,然后是花园、街道。

当最初的狂喜渐渐平息之后,他想起应当和家人一道来分享这份奇迹,可他的妻儿也成了冷冰冰的金子塑像。

于是他开始感到孤独,只好安慰自己说:“毕竟,我有了再也用不完的黄金,虽然没有了亲人,但我还可以用金子买到我想要的一切。

”结果他很快对购物也厌倦了,因为他买来的一切都变成了同样的金子。

最后,他开始饿了,这时他才发现所谓的幸运已为自己带来了最大的不幸,因为所有的食物在他手中都成了无法食用的金子。

“老天呵,把我的魔力收回去吧!”他哭泣着、恳求着,在饥饿和孤独中慢慢地死去。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把自然中的一切都变成了钱,钱能够买到的或许也只是钱了,我们又将何以为生?所以说,财富决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更不是幸福的唯一保障。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幸福是由众缘和合而成。

从个人生活来说,幸福离不开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

此外,和睦的家庭、真诚的友谊、纯洁的情感,也都是幸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整个社会来说,我们的幸福又是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基础上。

时至今日,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为掠夺资源而爆发的争斗始终没有停止。

当世界失去安宁的时候,生活在其间的每个人又何尝有幸福可言?而从生存环境来说,人类的命运又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

我们的幸福来自于自然的馈赠,来自于自然的哺育。

所以,保护自然也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前提。

只有认识到幸福的真正内涵,我们为寻求幸福所付出的努力才可能行之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