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神经系统解剖
认识听觉系统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学基础
认识听觉系统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学基础一、听觉系统的解剖结构听觉系统是人类感知声音和语言的重要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三个部分的解剖结构。
一、外耳外耳包括耳廓(pinna)和外耳道(external auditory meatus)。
耳廓是可见部分,由软骨和皮肤构成,其形状有助于捕捉和引导声音。
外耳道是从耳廓到鼓膜的管道,它通过传递声音波到内耳。
二、中耳中耳位于鼓膜之后,具有空气填充的腔体。
它包括鼓室(tympanic cavity)和三块小骨头:锤骨(malleus)、砧骨(incus)和镫骨(stapes)。
这些小骨头通过关节连接在一起,并将振动从鼓膜传递到内耳。
三、内耳内耳位于颞骨内部的迷路中,主要由前庭器官(vestibular organ)和蜗牛器官(cochlear organ)组成。
前庭器官负责维持平衡,而蜗牛器官则负责听觉。
蜗牛器官是一个盘旋的管道,内部含有软组织和感受声音的感觉细胞。
二、听觉系统的生理学基础了解听觉系统的解剖结构之后,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听觉系统的生理学基础。
一、声音传导过程声音从外耳进入内耳的过程主要包括振动传递和转换成神经信号两个步骤。
首先,声音波通过外耳和中耳传到内耳,并引起鼓膜、小骨头和内耳液体中的压力变化。
这些变化在蜗牛器官中引起了毛细胞(hair cells)的振动。
然后,振动会导致毛细胞运动,产生与声音频率相对应的电信号。
二、神经信号处理当毛细胞产生电信号时,它们会释放化学物质去激活与之相连的神经纤维。
这些神经纤维会将电信号传递到听觉神经核(auditory brainstem nuclei),再通过听觉通路传至大脑皮层进行加工和分析。
最终,在大脑皮层中形成完整的声音感知。
三、频率和音高的编码听觉系统对于声音频率和音高的编码机制非常精密。
在蜗牛器官中,声音波的不同频率会引起毛细胞在特定位置上的振动。
这些毛细胞与听觉神经纤维有特定的连接方式,使得大脑能够准确地解析出声音的频率信息。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
(2)与躯体运动有关:
其对骨骼肌的调节作用,主要是 其下行纤维(网状脊髓束),终
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r细 胞)。
(3)参与调节内脏活动:
脑干网状结构中有呼吸中枢、血 管运动中枢、血压调节中枢和呕 吐中枢等(生命中枢)。
髓节段。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第1—第4颈节 第5颈节—第4胸节 第5—第8胸节 第9—第12胸节 第1—第5腰节 全部骶节和尾节
椎骨的椎体 第1—第4颈椎 (一对一) 第4颈椎—第3胸椎(高一) 第3—第6胸椎 (高二) 第6—第9胸椎 (高三) 第10—第12胸椎 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神经核—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形
成的灰质团块
白质—神经纤维集中处色泽白亮
纤维束—起止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
维集合成束
神经系统
网状结构——灰质、白质混合形成
的结构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节—神经元胞体集中处形成的
结节状结构
神经—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并被结
缔组织包裹形成圆索状的
结构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并借 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干内构特点
1.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构成。 2.中央管开放形成第四脑室底(菱形窝), 使灰质核团由腹背方向排列变成内外方向排 列。感觉柱位于界沟的外侧;运动柱位于界 沟的内侧;与内脏相关的靠近界沟;与躯体 相关的则远离界沟。 3.神经纤维左右交叉(锥体交叉、内侧丘系 交叉、三叉丘系交叉、斜方体、小脑上脚交 叉)使灰质柱断裂成细胞团块。即包括脑神 经核、非脑神经核、网状核、中缝核。
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
位置 起 始 后索 脊神经节
终止 薄、楔束核
行走方向
主要机能
上行
传导本体觉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束 侧索 后角细胞
小脑皮质
上行
传导本体性感觉
脊髓丘脑侧束 侧索 后角细胞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上行
传导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 前索 后角细胞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上行
传导粗略触觉
皮质脊髓侧束 侧索 大脑皮质运动区 脊髓前角细胞 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大脑皮质运动区 脊髓前角细胞
皮质脊髓侧束
位置:外侧索 起于:大脑皮质运动区
延髓交叉(锥体交叉)后下行。 止于:脊髓灰质前角(皮质脊髓束)。 功能:控制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
位置:前索正中裂的两侧
起于:大脑皮质运动区, 在同侧脊髓下行,
止于:脊髓灰质前角
功能:控制肌肉随意运动。
15
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其止和功能
名称 薄束、楔束
锥体外侧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锥体交叉:锥体下段90%纤维互相交叉,叫锥体交叉。 橄 榄 体:在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
锥体与橄榄体之间有舌下神经。 桥 延 沟:为脑桥与延脑间的腹面界沟,
有 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发出。
27
脑神经
28
延髓的背侧面
薄束结节:延脑下部,后正中沟的两侧,内有薄束核。 楔束结节:薄束结节的外侧。内有楔束核。 绳 状 体:楔束结节的外上方。为脊髓、延髓入小脑的
下行 下行
控制随意运动
红核脊髓束 侧索 红核
脊髓前角细胞
下行
调节肌紧张(屈肌)
前庭脊髓束 前索 前庭外侧核
脊髓前角细胞
下行
调节肌紧张(伸肌)
网状脊髓束 前侧索 脑干网状结构
1耳解剖及听觉生理
中耳生理
镫骨肌反射 2、对侧声反射弧: 声波→中耳→耳蜗毛细胞↑螺旋 神经节双极细胞中枢突→ 耳蜗 复核神经元轴突→斜方体
↙ 同侧内上橄榄核→对侧面神 经运动核→面神经运动核→镫 骨肌支→支配对侧镫骨肌
声刺激一侧耳可引起双侧 耳的声反射
声反射的临床意义
镫骨肌反射阈:
在语言频率范围,正常人耳的镫骨肌反射阈值为70—80dB SL(感觉级), 同侧耳感觉阈值平均比对侧耳低5dB。
压缩式骨导
声波振动—颅骨-耳蜗骨壁(疏、密相呈周期性的膨大和缩小)即压缩式振动
声波密相时—耳蜗骨壁被压缩—淋巴液压缩小—基底膜两侧淋巴液同时同等 受压—镫骨底板和圆窗膜处于相同相位振动(同时向外向内振动)—基底膜 处于静止状态—Corti器受到的机械振动刺激几乎微乎其微
圆窗的活动度>卵圆窗5倍、前庭阶与鼓阶的容量之比5:3,声波密相时被压 缩骨壁促使半规管内的外淋巴液挤入容量大的前庭阶—流到容量小的鼓阶
内壁:即内耳的外壁,亦称迷路壁。 有鼓岬、圆窗、卵圆窗及面神经管。
前壁:颈动脉壁。前壁下部以极薄的 骨板与颈内动脉相隔。有鼓膜张肌 半管开口和咽鼓管鼓室口。
后壁:乳突壁。上宽下窄,有面神经 垂直段通过。
上壁:鼓室盖。为很薄的骨板与大脑 颞叶分隔。
下壁:颈静脉壁,为很薄的骨板与颈 静脉球分隔。此壁若有缺损,出现 蓝鼓膜。
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部分,狭义的中耳 仅指鼓室及其内容结构。
鼓室为含气空腔,位于鼓膜与 内耳外侧壁之间。向前借咽鼓 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以鼓窦 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 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边缘为 界,可将鼓室分为3部: ①上鼓室: ②中鼓室: ③下鼓室:
外壁:鼓膜壁,由骨部及膜部构成。 骨部即上鼓室外侧壁,膜部即鼓膜。
神 经 生 物 学-教案
神经生物学神经系统机能解剖(1)突触(15)神经递质(19)(32)神经系统可塑性(35)感觉机能(38)视觉(39)听觉(41)(43)(46)神经内分泌(52)神经系统高级机能(57)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神经系统机能解剖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
神经组织都是有突起的细胞神经细胞(nerve cell)整个神经系统约有1011个神经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 cell)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分隔、营养等作用。
一、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neuron),神经元形态多样,可分为胞体(soma)和突起(neurite)两部分。
突起又可分为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
1.神经元的分类按突起分: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中枢突按轴突的长短分:GolgiⅠ型神经元:轴突长,最长可达1m以上Ⅱ型神经元:轴突短,有的只有几个微米按功能分: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也称传入神经元(afferent neuron),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也称传出神经元(efferent neuron),多为多极神经元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多为多极神经元根据递质分:胆碱能神经元(cholinergic neuron)胺能神经元(aminergic neuron)肽能神经元(peptidergic neuron)2.神经元的结构①细胞膜:为可兴奋膜,在接受刺激,传播神经冲动和信息处理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其上有离子通道,受体等。
通道有的是电位门控通道,有的是化学门控通道,有的通道是经常开放的。
②胞体:LM下,核位胞体中央,大而圆;核异染色质少,着色浅,有性染色质;核仁大而明显;核周质主要有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等。
EM下可见,RER、核糖体、微管、微丝、 Golgi复合体、脂褐色素、多泡体等;某些分泌性神经元还有分泌颗粒。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和常见症状
瞳孔对光反射 (Pupillary light reflex)
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传入纤维 (外侧膝状体前视觉径路病变)
传出纤维 (动眼神经损害)
眼球运动障碍-临床表现 (Eye Movement Disorders- Clinical Features)
中等大固定瞳孔 中脑水平病变
丘脑性瞳孔
瞳孔轻度缩小 光反射存在 丘脑占位性病变早
霍纳征
眼球运动障碍-临床表现 (Eye Movement Disorders- Clinical Features)
霍纳征(Horner sign)
颈上交感神经径路& 脑干网状结构
交感纤维损害 (图2-7)
眼球运动障碍-临床表现 (Eye Movement Disorders- Clinical Features)
静脉瘀血,多为双侧,可见点片状出血
球后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视神经受压
脑肿瘤、血肿和炎症导致颅内压增高
视觉障碍-临床表现
2. 视野缺损
解剖基础:图2-3
双颞侧偏盲
垂体瘤 颅咽管瘤等 使视交叉中部受损
视觉障碍-临床表现
2. 视野缺损
对侧同向性偏盲 两眼病变对侧 视野同向偏盲
黄斑回避 视中枢病变 中心视野常保留 (黄斑区纤维投射至 双侧枕叶视皮质)
眼球运动障碍-临床表现 (Eye Movement Disorders-Clinical Features)
要点提示
➢ 动眼(Ⅲ)神经麻痹导致睑下垂为完全性 ➢ 眼睑失交感神经支配引起睑下垂(如Horner综合征)
为部分性 ➢ 单侧睑下垂见于提上睑肌麻痹, 如动眼神经或上分支
病变, Horner征常伴瞳孔缩小, 用力睁眼可暂时克服 ➢ 双侧睑下垂提示动眼神经核受累\重症肌无力或眼肌
十二对脑神经解剖(精析)
Ⅶ面神经
F成分 躯体运动
内脏运动 内脏感觉
起始C 面N核
出颅部位
内耳门 茎乳孔
上泌涎核 内耳门
膝N节 内耳门
分布 损伤表现
表情肌
面瘫、角 膜反射消 失
泪腺
舌下腺 分泌障碍
下颌下腺
舌前2/3 味蕾
味觉障碍
Ⅷ 前庭蜗N 躯体感觉
前庭N—— 传导平衡觉 包括 蜗 N —— 传导听觉
中枢突
前庭N
前庭N节 周围突 位觉感受器
脑神经
序数 名称 性质
Ⅰ 嗅N
感觉
Ⅱ 视N
感觉
Ⅲ 动眼N 运动 Ⅳ 滑车N 运动
连脑部位
连于端脑 连于间脑
连于中脑
Ⅴ 三叉N 混合
Ⅵ 展N
运动
Ⅶ 面N
混合
Ⅷ 前庭蜗N 感觉
连于脑桥
Ⅸ 舌咽N Ⅹ 迷走N Ⅺ 副N Ⅻ 舌下N
混合 混合 运动 运动
连于延髓
脑神经示意图
脑神经名称顺序
1嗅2视3动眼 4滑5三叉6展 7面8庭9舌咽 10迷11副神经 12舌下要记清
Ⅹ迷走神经 行程
延髓橄榄后沟出脑
颈V孔出颅
行程
颈内V与颈内、总A间后下行 胸廓上口入胸腔
肺根后方下行
食管裂孔入腹腔。
左迷走N—在胸腔内走在主A前—左肺 丛——食管前方(食管前丛)—迷走N前干
右迷走N—越过右锁骨下A前方—右肺 丛—食管后方(食管后丛)—迷走N后干
Ⅹ迷走神经主要分支
1.颈部的分支 (1)喉上N
前庭蜗N
(双极N元)
蜗 N 中枢突 蜗 N 节 周围突 听觉感受器
内耳道
内耳门
延髓脑桥沟 前庭N核
解剖生理课件——神经系统_图文
2、 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儿茶酚胺类递质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
多巴胺 肾上腺素能纤维: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以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结
合的受体。
2、中枢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导:沿一个方向单向传导 2)传导延搁:突触传递时间较长 3)中枢兴奋的扩散和集中
*
39
18
二、外周神经系统
联系中枢神经与外周器官之间的神经纤维 和神经节所组成,
神经呈白色带(索)状结构。
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1、脑神经
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
共有12对,多数从脑干发出,经颅骨孔
出颅腔。
书:p159 表2-5
*
39
19
按功能分:
感觉神经 Ⅰ嗅神经 Ⅱ 视神经、 Ⅷ 前庭耳蜗神经:平衡-听觉 运动神经 Ⅲ 动眼神经:眼球 Ⅳ 滑车神经:眼球 Ⅵ 外展神经:眼球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混合神经 Ⅴ 三叉神经 Ⅶ 面神经 Ⅸ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中枢兴奋的集中:不同部位传入中枢的神经冲动,最 后集中传递到中枢比较局限的部位。 中枢兴奋的扩散:某一部位传入中枢的神经冲动, 常常并不只局限于中枢的某个部位发生兴奋,而是兴 奋在中枢内由近到远进行广泛传播。
*
39
41
4)中枢兴奋的总和
兴奋在中枢传布需要多个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总 和,才能引发动作电位。包括时间上或空间上的 总和。
副交感神经系统:保护机体、休整恢
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 和生殖等功能。
*
39
33
第二节 神经生理
一、神经纤维生理
1、神经纤维兴奋的产生 (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 (3)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
2听觉系统解剖生理教程
蜗总动脉
半 规 管
耳 蜗
内耳的神经
听神经(acoustic nerve)于延髓和脑桥之间离开脑干,偕同面神经
进入内耳道即分为前、后支。前支为蜗神经,后支为前庭神经
蜗神经的 传导径路
前庭神Βιβλιοθήκη 的传导径路耳蜗传出神经系统
现在主要指低位中枢神经元胞体位于上橄榄复合体,
其轴突下行达耳蜗组成的橄榄耳蜗束。
鼓室内容
听
骨:锤、砧、蹬
听骨韧带:固定听骨
鼓室肌肉:鼓膜张肌
蹬骨肌
鼓室的血管与神经
鼓室的血管 1、动脉 (1)动脉血主要来自颈外动脉;
(2)上颌动脉的耳深动脉供应鼓膜外层 (3)上颌动脉的鼓室前动脉供应鼓室前部及鼓膜内层 (4)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供应鼓膜内层、鼓室后部及乳突 (5)脑膜中动脉的鼓室上动脉及岩浅动脉供应鼓室盖及内侧壁 (6)咽升动脉的鼓室下动脉供应鼓室下部及鼓室肌肉 (7)颈内动脉的颈鼓支供应鼓室前壁及下鼓室
(三)中耳的增压效应
弧形鼓膜的杠杆作用 1.3:1 水力学机制 17:1 听骨链的杠杆作用 1.3:1
整个中耳增压效率约为30dB,基本上补偿了声波从空气传入内耳淋 巴液时,因两种介质之声阻抗不同所造成的30dB的能量衰减。此外, 中耳结构也具有共振特性,带通500-2000Hz。 因此,通过中耳、外耳道及耳廓对声波的共振作用以及中耳的转换 功能,使中耳正好对语言频率的声波有最大的增益和传导效能。
2、耳廓后面的淋巴流入耳后淋巴结
3、耳廓下部及外耳道下壁的淋巴流入耳下淋巴结(属颈 浅淋巴结上群)、颈浅淋巴结及颈深淋巴结上群
2、外耳道
起自耳甲腔底的外耳门, 向内直鼓膜,全长
神经系统解剖学
编辑ppt
脑脊液循环: 侧脑室的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和功能单位。它具有接受刺激和传 导冲动的功能。
编辑ppt
胞体
神经元{
树突
突起{
轴突
编辑ppt
编辑ppt
胞体:主要位于中枢神经内。 在中枢内胞体集中的部位形成
色泽灰暗的结构称为灰质(gray matter) ,如脊髓灰质。在中枢内胞 体的集团称为神经核(nucleus)。被 覆于大脑半球和小脑表层的灰质称 为皮质或皮层。在周围神经中,神 经节(ganglion) 双极神经元 目分 多极神经元
编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三、中枢神经各部位的结构
(一)脊髓(spinal cord) 1、位置与形态:长40-45cm,位于椎管内,
扁圆柱形,上端经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 下方于第一腰椎处形成终丝,除神经传导 功能外它还起着固定脊髓的作用。所以腰 椎穿刺抽脑脊液一般在第3、4腰椎之间。
编辑ppt
大脑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凹下 去的为沟或裂,沟裂之间的隆起称 回。
中央沟 外侧面有几条 大脑外侧裂
重要的沟裂 顶枕裂
编辑ppt
编辑ppt
四个叶
额叶: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 颞叶:外侧裂以下的部分 枕叶:顶枕裂后方的部分 顶叶:外侧裂上方,中央沟与顶
枕裂之间的部分
编辑ppt
编辑ppt
耳朵和听觉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当锻炼,避 免吸烟和过量饮酒,有助于维护听力 健康。
定期检查听力
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以便及 时发现并干预听力下降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耳
由鼓膜、听小骨和鼓室组 成,主要功能是放大声音 并将声波转化为机械振动 。
内耳
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主要功能是感受声音和 平衡。
听觉系统组成及作用
听觉感受器
位于内耳的耳蜗内,可将 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 。
听觉传导通路
由听神经和各级听觉中枢 组成,负责将听觉信号传 递至大脑进行识别。
大脑听觉皮层
听觉感知
大脑听觉皮层对神经信号进行 加工和处理,形成听觉感知, 使我们能够听到并理解声音。
02
外耳部解剖与生理
耳廓形态特点及功能
耳廓形态
耳廓由软骨和皮肤构成,具有复杂的 三维结构,包括耳轮、对耳轮、耳屏 、对耳屏等部分。
定位功能
耳廓的形态和位置有助于我们判断声 源的方向和距离,实现声源定位。
集音功能
外耳道内的耵聍腺分泌的耵聍具有 清洁外耳道、防止异物进入的作用 。
鼓膜结构及振动传递机制
鼓膜结构
鼓膜是一层菲薄的半透明膜性结构,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呈椭圆形,面积 约55mm²。
振动传递机制
当声波到达鼓膜时,鼓膜将声波的能量转化为自身的振动,并将振动传递给听 骨链,进而传入内耳。鼓膜的振动经过听骨链的放大作用,使得内耳淋巴液发 生波动,从而刺激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大脑皮层听觉区域定位
初级听觉皮层
位于颞叶,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上行听觉传导束的信息。
高级听觉皮层
位于颞叶和顶叶交界处,负责进一步处理和分析听觉信息,如语 音识别、音乐感知等。
听觉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单元一听觉系统的解剖与生理人类听觉系统是接受、传输、分析、处理声音信息的特殊感觉系统。
声波由外耳、中耳传递至内耳,经听神经传输至听觉中枢进行处理,最终经大脑皮层分析、整合,成为我们能够理解的信息,其过程非常复杂,需要整个听觉系统的正常工作,如果听觉系统的任何部分出现病变而导致其功能改变,均可导致听力障碍。
听觉系统分为外周部分和中枢部分。
外周部分包括耳和听神经。
中枢部分是指脑干及大脑与听觉相关的部分。
一、外周部分听觉系统外周部分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和听神经,各部分在声音传导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外耳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耳廓的形状有利于声波能量的聚集、收集声音,还可以判断声源的位置。
1.外耳的结构(1)耳廓人类耳廓与头颅的夹角约为30°。
以软骨为支架,被覆皮肤,借韧带和肌肉附着于头颅两侧。
分前面和后面。
耳廓前面的主要表面标志有:耳轮、耳轮脚、耳舟、对耳轮、三角窝、耳甲艇、耳甲腔、耳屏、对耳屏、耳屏间切迹和耳垂等。
耳廓后面较平整而稍隆起,其附着处称为耳廓后沟,为耳科手术的重要标志。
(2)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止于鼓膜,由外侧软骨部(占1/3)和内侧骨部(占2/3)组成,略呈“S”形弯曲,管道长2.5~3.5cm,宽0.8 cm。
1岁以下的婴儿外耳道几乎为软骨所组成。
外耳道有两处较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鼓膜约0.5cm处,后者称外耳道峡。
外耳道软骨在前下方常有2~3个垂直的、由结缔组织充填的裂隙,此裂隙可增加耳廓的可动性,同时也是外耳道与腮腺之间感染互为传染的途径。
外耳道骨部的后上方由颞骨鳞部组成,其深部与颅中窝仅隔一层骨板,故外耳道骨折时可累及颅中窝。
外耳道皮下组织甚少,皮肤与软骨膜和骨膜相贴紧密,故当感染肿胀时易致神经末梢受压而引起剧痛。
软骨部皮肤较厚,含有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
骨性外耳道皮肤很薄,毛囊和耵聍腺较少,顶部有少量皮脂腺。
感觉器官解剖与功能
感觉器官解剖与功能感觉器官是人体重要的感知工具,通过感觉器官,我们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刺激,对世界进行感触和认知。
本文将介绍人体常见的感觉器官的解剖结构以及其功能。
一、眼睛眼睛是视觉感知的器官,由眼球和附属结构组成。
眼球外部有眼睑、睫毛、泪腺等附属结构。
眼球主要由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等部分构成。
当光线进入眼睛,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聚焦在视网膜上,然后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像。
眼睛的功能主要包括接收和转换光线、产生视觉、调节对不同距离的物体进行焦距调节等。
眼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感觉器官之一,也是人类感知世界最直接的方式。
二、耳朵耳朵是听觉感知的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它们起到引导声音的作用。
中耳包括鼓膜和三块骨头(听骨),它们起到声音的传导和放大作用。
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它们起到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的任务。
耳朵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和转化声音刺激,传递给大脑。
我们通过耳朵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判断声音的来源、强弱和频率等。
耳朵也是我们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三、鼻子鼻子是嗅觉感知的器官,也是呼吸道的一部分。
鼻子由鼻腔、鼻中隔和鼻窦等组成。
鼻腔内有许多纤毛和嗅觉细胞,它们能够感受到气体中的化学物质,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鼻子的主要功能是嗅觉和呼吸。
通过嗅觉,我们可以辨别不同的气味,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同时,鼻子也起到了呼吸和过滤空气的重要作用。
四、舌头舌头是味觉感知的器官,也是口腔的一部分。
舌头上有许多味蕾,它们能够感知到食物中的不同味道。
舌头还参与咀嚼、吞咽和说话等活动。
舌头的主要功能是味觉。
通过味蕾,我们可以品尝到不同食物的味道,区分苦、甜、酸、咸等不同味觉感受。
五、皮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等构成。
皮肤表面有许多感受器,能够感受到触摸、温度、压力和疼痛等刺激。
皮肤的主要功能是感知触觉、温度、压力和疼痛等感觉刺激。
《听觉系统解剖》PPT课件
整理课件ppt
22
膜迷路
• 组成:膜管和膜囊 • 类别: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膜蜗管
u椭圆囊和球囊:椭圆囊内有椭圆囊斑,球 囊内有球囊斑,他们是位觉感受器,能感 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共五个孔 与膜半规管相通 u膜半规管:膜壶腹内有壶腹嵴,是平衡感 受器,能感受旋转运动的刺激 u膜蜗管:上壁——前庭膜,外壁——螺旋 韧带、血管纹,下壁——基底膜,上有螺 旋器——听觉感受器
l小儿咽鼓管特点:短、 平、宽直
整理课件ppt
14
鼓窦、乳突
• 乳突:2岁发育,6岁基本成熟 • 分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混合型
整理课件ppt
15
• 鼓窦是乳突的最大气房,通上鼓室
整理课件ppt
16
内耳
• 结构:骨迷路、膜迷路 • 位于颞骨岩部,有听觉和位觉功能 • 膜迷路位于骨迷路之内,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路与
整理课件ppt
23
前庭膜
外壁 螺旋器
基底膜
骨螺旋板
整理课件ppt
24
整理课件ppt
25
听神经及其传导通路
壶腹嵴
螺旋神经节 螺旋器
椭圆 囊斑
球囊斑
整理课件ppt
26
整理课件ppt
27
谢谢
整理课件ppt
28
整理课件ppt
20
骨迷路——前庭
n位于耳蜗和半规管之 间,前下部由一椭圆孔 与耳蜗的前庭阶相通, 后上为三个半规管的五 个开口,外壁为前庭窗、 圆窗。前庭腔内为椭圆 隐窝和球囊隐窝,容纳 椭圆囊和球囊
整理课件ppt
21
骨迷路——半规管
•每侧有三个半规管, 位于前庭的后上方, 互相成直角;依次 在空间位置分别称 为外、上(前)、 后半规管。上 (前)、后半规管 单脚连合成总角
耳蜗解剖图
耳蜗解剖图人类的耳蜗形似蜗牛壳,由底端(Basal end)至顶端(Apical end)螺旋环绕三又八分之五周,展开长度约为35 mm。
耳蜗是一个骨质结构。
耳蜗由三个内部充满淋巴液的空腔组成。
这三个空腔由上到小依次为:前庭阶(Scala vestibuli),内含外淋巴(Perilymph)液体。
蜗管(Scala media),内含外淋巴。
鼓阶(Scala tympani),内含内淋巴(Endolymph)液体。
蜗管在底端中止于卵圆窗(Oval window),是镫骨施力的部位。
鼓阶在底端中止于圆窗(Round window),毗邻中耳腔,是声压释放的窗口。
赖斯纳氏膜(Reissner's membrane)分隔前庭阶和蜗管,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分隔蜗管和鼓阶。
听觉转导器官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坐落于基底膜之上、蜗管内部。
前庭阶和鼓阶在蜗孔(Helicotrema)相通。
听神经的纤维通过基底膜与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形成突触连接。
其细胞体位于在耳蜗中心部的螺旋神经节(Spiral ganglion)。
耳、内耳三部分构成。
[attachment=382]外耳包括:耳廓:耳廓具有聚集和反射波的作用。
外耳道:长约2。
5-3。
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约占其外1/3,外耳道有两处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离鼓膜约0。
5CM处,后者称外耳道峡,外耳道呈S形弯曲。
外耳道皮下组织甚少,皮肤几与软骨膜和骨膜相贴,故当感染肿胀时易致神经末稍受压而引起剧痛,软骨部皮肤含有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
外耳道神经和血管:一为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分布于外耳道等到的前半部,故当牙病等疼痛时可传至外耳道;一为迷走神经的耳支,分布于外耳道等的后半部,故当来刺激外耳道皮肤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另有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以及来自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分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神经在内听道内分成前后两支,前支为蜗神经,后支为前庭神经。
耳蜗神经在蜗轴内形成螺旋神经节。
1.耳蜗神经
传入纤维位于耳蜗的蜗轴蜗神经节(螺旋神经节),由双极细胞组成。
螺旋神经节中双极细胞的周围突(树突),呈放射状行入骨螺旋板再到达螺旋器的毛细胞接受听觉冲动的刺激。
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的中枢突(轴突)组成耳蜗神经。
2.传入神经通路
传入神经通路是指上行通路,将声信息从外周或者低位的听觉中枢传到大脑皮层或者高位听觉中枢的路径。
上行通路的起始部位是支配听毛细胞的传入神经纤维。
自耳蜗至蜗核的神经纤维为听觉的第1级神经元,其胞体位于螺旋神经节。
在蜗神经背侧核和腹侧核发出的第2级神经元发出传入纤维有部分交叉,形成斜方体和对侧的外侧丘系,止于对侧的上橄榄核;还有部分纤维终止于同侧上橄榄核。
自上橄榄核第3级神经元发出传入纤维沿外侧丘系上行而止于下丘,外侧丘系的大部分纤维经下丘核中继后止于内侧膝状体,有少部分纤维直接终止于内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发出听辐射,即第4级神经元,经内囊后份上行,止于颞横回的听皮质。
在第
2、3级神经元有交叉及不交叉的纤维,当一侧外侧丘系功听皮层受损时,可导致两侧听力减退,且对侧较重;当一侧蜗神经或蜗神经核损坏时,引起同侧全聋。
3.传出神经通路
传出神经通路是指下行通路,指将信号转达到外周听觉器官或者低位的听觉中枢的路径。
耳蜗传出神经元起源于脑干的上橄榄核,受高位听觉中枢的下行纤维的控制。
耳蜗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与耳蜗腹核的传出纤维相联系,其中大部分纤维下行到耳蜗毛细胞,少部分纤维分布到耳蜗神经核。
按照神经元的起源和路径,将耳蜗传出神经系统分为内侧橄榄耳蜗传出神经系统和外侧橄榄耳蜗传出神经系统。
内侧橄榄耳蜗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上橄榄复合体内侧的上橄榄核,它的大部分纤维于第四脑室交叉到对侧,少部分纤维分布到同侧耳蜗,极少数纤维投射到双侧耳蜗。
内橄榄耳蜗神经纤维末梢与外毛细胞的传入纤维形成突触联系。
外侧橄榄耳蜗传出神经元则大部分投射到同侧耳蜗,少部分投射到对侧,与内毛细胞的传入纤维形成突触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