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无为而为 不争而争,是最有力的行动

合集下载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以简洁、深邃的文字探讨了人生、道德、政治等重要问题,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以下是《老子》所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首先,《老子》强调了“道”的概念。

道是宇宙间万物相生成的根源,是超越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存在,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法言喻的力量。

《老子》告诉我们,要追求道,要与道相合,才能得到真正的力量与智慧。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沉迷于功利主义、物质追求,忽视了内在的精神修持与灵性追求。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与道相合,与宇宙相融,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其次,《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欲望心,以柔性的思维和行动来应对世界的变化。

在当今社会,人们通常都在追求成功、名利、物质的满足,忽视了内心的沉淀与调整。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放下欲望,不刻意去追求,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第三,《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在世俗社会中,人们通常都在以利欲驱使下去行动、争斗,而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与冲突。

《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不争、不拥有的心态,才能真正自由、内心宽广。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以似是而非的价值观去衡量成功与失败、优劣与劣势,导致了社会的竞争与纷争。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以宽容、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一切,并去追求自身的自由与平和,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带给社会和谐与稳定。

第四,《老子》强调了“无我无敌”的思维方式。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太过追求个人的利益与权力,忽视了集体与整体的利益。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放下个人利益,以整体的利益为重,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与共同进步。

在当今社会,人们通常都以竞争、攀比的心态去追求个人的利益,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与分裂。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以无我、无敌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并努力追求集体的利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真正有大作为的人,往往“不争”而赢

真正有大作为的人,往往“不争”而赢

真正有大作为的人,往往“不争”而赢佛陀曾说天下有二十难,其中之一就是“不争是非难”。

圣人以“守口、少说、莫贪”为智慧,即是告诉我们不争是非、不争利益、不问名声、不管高低。

当渡过这一人生艰难后,今后的生活将会大有不同。

而星云大师也曾告诫世人:“世间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只有净化自己,才能改变自己,才能摆脱是非烦恼的缠缚,才能成为真正有作为的人,可是该如何远离是非烦恼呢?星云大师提出了以下5个建议,希望你我共学之。

01不争是非,心胸宽广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遇是非困境,都会为是非问题而苦恼,但如何化解是非问题,往往能看出一个人是否有大作为。

当遇到是非问题时,有的人会表现的非常激进,从而与力俱争,丝毫不会作出让步动作。

可这样太过较真的争论行为,虽然会让自己处于优势地位,但却会伤害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让对方伤了心,寒了情。

争得了理,却输掉了情,最终伤的依旧是自己,自然在生活中也不会有大作为。

而真正有大作为的人,明白生活不是靠争抢出来的,懂得为人处世不必太过较真,也懂得不争不抢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星云大师曾说:“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的确,大有作为的人心胸宽广,不会将是非装在心里,也从不把是非放在心上。

即便是存在一些躲不掉、避不开的是非问题,他们也会付之一笑,将其视为过眼浮云,不去过分计较。

因为在他们心中,与其纠缠是非问题,倒不如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事业,以及前途等美好的方面。

不断的提升自己,不断的对自己进行升华,整个人的身心也会变得高尚起来。

不与他人相争,是对自己的净化,亦是为人处世该具备的修养和品德。

02不争高低,踏实严谨所谓“争高低”,简单来说就是攀比。

很多时候,有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获得成就感,为了争风头,从而疯狂的与他人做对比,竭力的争取展现自己的机会。

无论是工作、事业,还是家庭、子女,从上到下,从小到大,每件事情都要“攀比”,非要争出个高低层次来。

可当“攀比”成为习惯,并理所当然的享受“攀比”带来的荣耀感时,殊不知,危机感正在一步步逼近。

道德经注(八):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注(八):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注(八):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原文:上善治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释:最好的行为便是善于治水。

水善于周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正是众人所不擅长的,所以接近于道了。

耕种的话要擅长选择用地,思考的话像深潭一样幽深,跟人相处合作要讲究仁,平时说话要言而有信,治政时要擅长于治理,做事时总能有所成就,遇到机会时又要擅长把握时机,不行争辩,所以没有什么可责备的。

在后世的《道德经》文中,改成了“上善若水',是因“治”之一字其义太高,故而改为“若”字。

'治'字是高于'若'字的,因'治'不但领悟水之真义,还可以利用它们去进行改造,而'若'之一字,仅仅只是校仿,却是少了更高的含义。

此文常见之解释,将“善”认为是善良之“善”,此为大谬,《道德经》是一本揭示万物常理,描述万物背后统一的概念,并非是庸俗的劝善之书。

若此文仅仅是言'善良'之'善',一则此格局未必太低,二则在文中不免突兀,前后更无同意之处。

观《道德经》全文,诸处所用“善”字,皆应作“擅长”,“善于”而解,方为恰当,可一理而通。

了解道家的文化的都知道,道家很喜欢用水来比喻,但这是为什么?从生物角度来说,无论植物还是动物,水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运动大多要需要水作为运输的载体,包括吸收与排泄,均离不开水。

水是生命的第一要素,这些都无处不体现着道家的智慧。

那么还有更深的层面没有?1993年在郭店一号楚墓的简牍中,可以看到关于水,有更深入的描述,有云:“太一生水。

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

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

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

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篇1)一提到《道德经》,我们不免会想到老子,不妨先简单介绍下我心目中的老子。

老子其人,是一个不求闻达的“隐君子”。

老子其说,博大精深。

其主旨可以归结为“言道德之意”。

老子其书,世称《老子》,又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的“第一经典”。

因此,老子不仅被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也被道教尊奉为道祖和天尊。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

“道”、“德”俩词是《道德经》提纲挈领的俩个概念。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

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

“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

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仔细看完老子的《道德经》一书后,我略有所思所悟,尽管不能完完全全地领悟到老子的精髓之所在,但我还是受益匪浅,下面就是我想同你们分享的财富。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

不争就是最大的争,这是人生的高境界!

不争就是最大的争,这是人生的高境界!

不争就是最大的争,这是人生的高境界!老子曰:“水利万物而不争。

”人这一辈子,凡事都要争的话,是争不完的。

有些人觉得,不争是妥协,是懦弱,不争便不能得,不争心难顺。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争强好胜之心过重的话,于人于己都不利。

不争是心智成熟的表现,是积累福报之举。

不与父母争对错《弟子规》有言:“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不可能诸事皆无过,同父母意见不合时,不能言辞激烈,极力争辩,而是应该态度诚恳地同父母交流。

随着年纪的增长,经历的丰富,不免在某些事情上与父母的看法相左,有时甚至会为某件事争得不可开交。

父母的唠叨,虽有时逆耳,但也是为了你好。

我们可以同父母商量,悉心听父母的意见,若还是不能一致,便顺其自然,不必争出个对错。

清末思想家梁启超,一边照顾自己的父亲,一边打拼自己的维新事业。

那段时间,家中常有宾客来往,梁启超的父亲对礼数较为挑剔,看不惯维新派的某些作风。

梁启超没法拒绝客人拜访,但也不愿惹父亲发火,便开辟了一处单独的居室,劝说父亲入住。

这样一来,客人来了,不会再惊扰到父亲;没有客人,父亲也可以自享其乐。

《礼记》言:“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父母开心愉悦才是最重要的,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能顺则顺,包容理解他们。

父母的爱没有错,所以不必因意见不合而争出个胜负。

不与父母争对错才是最好的孝顺,而孝顺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表现。

不与爱人争得失《道德经》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有些夫妻,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起争执。

即使争出了输赢,但也伤了相互的感情。

和谐的夫妻关系,是相互体谅,懂得退让的。

嘴上吃些亏,换来的是家庭的和睦。

夫妻相处,难免有争执,以情化之才是上策,执着于讲道理,争对错,不见得能缓和矛盾。

我有个朋友是大学的文学老师,有次他陪老婆外出旅游。

他们看到某景点古迹上的一句古诗,老婆认为出自陶渊明,而老公却不这么认为。

为此,他们当着外人的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吵,相互指责对方是错的,甚至说了中伤彼此的话。

试论老子“无为而为”与“不争之争”的人生进取观

试论老子“无为而为”与“不争之争”的人生进取观

试论老子“无为而为”与“不争之争”的人生进取观作者:尹海清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9期摘要:综观老子《道德经》,可以看出其人生观蕴含着丰富的处世智慧。

具体表现有:无为而为、和光同尘、贵柔守弱、谦下不先、不争之争等。

本文就其“无为而为”与“不争之争”作简单探讨,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独特的人生进取观。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为” “不争之争” 人生进取观老子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位现实人生的冷眼旁观者,其实骨子里却是一位热爱人生的智者。

他特别讲究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方法和策略。

他从极其超越的高度审视世态人生,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不仅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学的基础,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的为人处世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拟对老子“无为而为”与“不争之争”的人生进取观进行剖析,以更好地理解其人生观的思想内涵。

一、“无为而为”“无为”可以说是《老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范畴。

据统计,“无为”在书中共出现12次,分布于9章中,具体如下:1.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第十章:“爱人治国,能无为?”3.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4.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5.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

无有入无闻。

是以知无为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6.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无为无不为。

”7.第五十七章:“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

”8.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9.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从此列举情况可知,老子的“无为”绝非真的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为。

“无为”是老子重要的处世哲学,它主要有以下三层涵义。

1.自然无为老子的“无为”是要求人们掌握规律,顺其自然。

“万物作而不辞”,世间万物都顺应着它自身的“道”去发展,没必要人为扭曲,事物本身就具有某种潜在性与可能性,“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不争不武不怒赢了的短句子

不争不武不怒赢了的短句子

不争不武不怒赢了的短句子做一个淡淡的女子,不浮不躁,不争不抢,不去计较浮华之事,不是不追求,只是不去强求。

淡然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不要轰轰烈烈,只求安安心心。

努力做好自己,不争不抢,幸运也会降予自己!做一个知足的人,不争不抢,不强势,不争输赢,不争对错,尊重每一个人,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自己的人生。

做一个不争不抢,不吵不闹,情绪稳定的大人做一个风轻云淡的好姑娘,不争不抢,不急不躁。

不辜负自己,不将就生活,你的存在,配得上世间所有的最好。

晚安!无欲无求,不争不抢的时候活得最轻松。

加油吧,做一个自我为中心的妹子。

不争不抢,随遇而安。

不争不抢,不负善良。

大半夜的,看了李子柒小姐姐蜀绣的视频,因为内心被触动,哭了。

这样的女子,感觉太美好了,这样的慢生活,与世不争不抢,真好!该来的会来,不急不躁,不争不抢,努力就好偶尔做一个温柔的人,不言不语,不争不抢,不紧不慢,淡然处之。

感恩生命中每一次遇见,我不争不抢,努力做好自己,是否能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不知道,只是希望每一次努力尝试都不留遗憾我愿,做个沉默的人,不卑不亢,不争不抢,不悲不喜,不死不休。

做一个让自己喜欢的女子,优秀上进,不争不抢。

不浮不躁,不争不抢,不去计较浮华之事,不是不追求,只是不去强求。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争不抢,做最好的自己,不再关注别人的生活,不要让别人的情绪影响到自己,加油。

做一个佛系少女,不争不抢,不吵不闹,不喜欢的我就躲,喜欢的我就逃,慢慢会发现爱自己生活才会如此美好。

不骄不躁,不争不抢,坚守本心,是为真人。

脚踏实地的做人,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争不抢!做一个成熟的人,遇事不争不抢,说话前需要三思,沉稳一点,静下心做自己不争不抢,不吵不闹,做自己就好!愿我能做一个温柔的人不争不抢,淡然处之。

愿我能做一个随心的人不慌不忙,随遇而安。

愿我能做一个阳光的人不忧不惧,欣然行之。

不卑不亢,不争不抢,安安静静的做一个路人乙。

与其事事都非要争出胜负,落得不欢而散,倒不如坦然微笑面对。

2024年《不争的智慧》读后感(三篇)

2024年《不争的智慧》读后感(三篇)

2024年《不争的智慧》读后感《不争的智慧》——以退为进,你会收获更多!世界上有很多事,虽然我们全力追求,但很有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得到,而当我们不再假于强力时,却都自己跟来了。

1.不争夺——与谁争,都不如把自己做强。

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实力差异其实不大,如若都以强争的方式去争,能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彼此伤害,唯有改变自己才是唯一的出路。

2.不强求——不是不追求,只是不强求。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我们的舍证明了我们有得的资格,但真正能看透“舍得”的人却很少,原因就是“自私”。

自私是一种正常的生命情感,自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如何自私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呢。

只有我们有能满足别人的需求或引导别人需求并加以满足时,才有可能让自己的需求被满足。

人食五谷,受五蕴之苦,难免有各种情绪困扰,很难做到放下自我感受去满足别人的需求。

但是若想人生之路走得更顺畅就必须学会理性看待我们的感受,学会控制情绪,慢慢跳出本能加诸我们的局限,我们才走的更远。

3.不争辩——不争一时之短长,却能得到更多。

急于表白和急于证明自己几乎是每个人的通病,自我表白源于一种本能的认可欲。

为了得到认可,我们虚荣,我们攀比,我们嫉妒……如果我们不跳出本能思维,这种求认可欲会使得我们变成别人眼中非常不可理喻的自以为是的人。

4.不计较——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逞一时之快易,忍一时之渴望难,愤怒只是大声宣布你的无能。

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得宣泄的情绪会使我们心神不宁,但我们可以用最好的方法去发泄,如自嘲……只要永远不把代表某种欲求的事物看得过重,我们的心就会平静很多。

我们完全可以带着一点儿游戏的态度去看待欲求,但并非意味着无欲无求,而是尽量合理看待欲求理性分析原因,我们可以反省下一次如何处理才能有效地满足合理欲求。

5.知进退——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学会欣赏他人,就是学会不与自己作对,学会为他人喝彩,就是学会温柔地与世界相处。

6.不自傲——谦虚就是主动为成功创造条件。

不争不屑,便是人生至高境界?

不争不屑,便是人生至高境界?

不争不屑,便是人生至高境界?
不争不抢,不悲不喜,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个有智慧的人,不应该在无需争论便已经明白的常识性问题上和人争论。

人的一生啊,生命就是一个过程,贫穷与富有,都得风雨兼程努力往前奔,只要活得健康,活得心安,就是圆满!能做到从容自若地应对一切,用一颗洁净的心去迎接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不争,不屑,便是人生至高境界!
不争不屑高境界,恬淡虚无芎草心。

懂得感恩与回报,何必人前中纷纭?
平凡日子平凡过,身边领袖只一人。

静下心来想一想,懂得付出与感恩。

人生的每一段路,都是一种成长与历练,你开心也好,不开心也罢,日子都得过,既然如此,何不让自己优雅开心的活?只要把喜怒悲欢旖旎成诗、爱恨情仇渲染成画,心藏美好行于尘世,那么生活到处是明媚,岁月处处皆静好。

不和别人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争赢了又如何,伤了感情,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让是修炼出来的,如果都能做到忍让,社会将会变成美丽而多彩的,将是一个和谐的家园!
活着,就是这么一回事,有苦也有乐,是责任就需要担当,是坎坷就需跨越,只要能做到从容自若地应对一切,用一颗洁净的心去迎接每一个平凡的日子,纵然凌风傲雪,也不媚俗;纵然天寒地冻,也活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活出自己的风骨,不争,不屑,便是人生至高境界!。

人之道为而不争的意思

人之道为而不争的意思

人之道为而不争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道家经典《道德经》。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文献,相传为春秋末期的老子所著。

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道家的人生哲学。

它是对人的行为准则的阐述,意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当积极行动、有所作为,但同时要避免无谓的争斗和竞争。

这里的“为”是指在遵循道的原则下,自然而然地做事,发挥个人的能力和潜力,对社会有所贡献。

“不争”不是指完全放弃努力或竞争,而是指在行动时保持一种谦逊和顺应的态度,不强行干涉事物的自然发展,不因私欲而与人争斗,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就必须学会谦让、发扬风格,不与人争名、不与民争利,不与上级论是非、不与下级较长短、不与同事计得失。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就被父母长辈教育要“争气”“争取有个好成绩、好名次”“争取有个好工作”“争取有个好前程”等等,似乎我们一生下来就是为了一个“争”字而“争”,“不争”就不是好孩子,至少不是要求上进的孩子,“不争”就没有出息,这个“争”字让许多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让许多学子放弃了追逐梦想的权利、让许多人背负上沉重的的包袱,争名夺利,黯然神伤。

“不争”不是不要理想、不去追求。

谁不想考试成绩更好一点、工作环境更舒心一些、职务工资提的更快一些。

这些想法与“不争”并不矛盾,因为实现理想、追求目标,并不一定要做损人利己的事,并不一定要与人一争长短、一较高下。

实现理想重在立足本职练好内功、干好工作、做出成绩,如果我们能抱着与世无争的心态,专心致志、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事,理想的目标终将会实现。

“不争”不是消极处事、不食人间烟火。

“不争”与现在有些人推崇的“佛系”“躺平”有着本质区别,网络上所谓的“佛系”,就是没有追求,没有什么理想,自己躲进小楼成一统,过自己的日子。

所谓的“躺平”,是指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无论自己遇到什么人什么事,自己内心都毫无波澜,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完全彻底的顺其自然。

以不争而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

以不争而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

以不争而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大知若愚大巧若拙可以说这正是道家思想中不争之争与无为而为的一种具体的体现。

争是现实生活中的必然不争则是冷静的迂回之策有为是自我价值的真实体现无为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罢了。

道家思想中立身与处世的精髓可以说就体现在这两句话上那就是以不争而达到无所不争和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这两句话如同鞘中暗里透着机锋的宝剑使我们能从心里感觉到道家为人处包中的冷静、机智、刚毅、自信和执著也可以看到道家在做人与处包中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襟怀和修养。

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是生活在人群里都将无一例外地会从内心深处追求着个体生命的卓越追求着一种因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带来的崇高感。

在这种追求中争是现实生活中的必然而不争则是冷静的迂回之策有为才是自我价值的真实体现而无为则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罢了。

所以说做人与处世若是锋芒太露了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太好的人缘或好的结果何况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生活自己也不会有太好的心情如三国时期的杨修、张松和祢衡之辈此三子可谓都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但是却恃才傲物耍小聪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自己的聪明所误都成了刀下的冤鬼。

倒是胸怀振兴汉朝大业之志的刘备却能深通道家的立身与处世的韬略不得志时便深藏起自己的英雄本色和大志安心做起了菜农不给人以加罪自己的口实而一旦龙归大海虎归深山立时三分天下雄踞汉中窥视中原终于成为一代枭雄。

如果齐备与曹操煮酒论英雄之时一口一个篡汉的曹贼一口一个乱世的奸雄试想会得到什么结果呢骂是骂个痛快了可三分天下的大业恐怕也给他骂没了吧一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走进自己所渴望的生活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

但是许多年轻人的双脚一踏进生活就凭着自己的热情、才能、干劲来一场搏杀希望以此获得他想得到的一切可结果往往并非他所想像的一样顺利。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有一把生命之剑供我们劈斩前进路途上的荆棘可是有的人却自以为力大无穷一味地劈砍结果锋利的宝剑卷了刃甚至喧嚣一棵小草也难以割断。

面对荆棘畏途不前受此魔难便深感前途渺茫因此便有些人收剑入鞘再无所追求过着与草木同朽的无为的岁月这种无为是一种真正的、消极的、心死的无为与道家思想中的无为有本质的区别。

2023年《道德经》读书笔记_2

2023年《道德经》读书笔记_2

2023年《道德经》读书笔记2023年《道德经》读书笔记1开篇之前我以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

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__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托,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固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办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涵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聪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理。

”再比方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以为此书有一种共同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榨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气。

确实,《道德经》一书通知我们应该怎样豁然的看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一个悲观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觉得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终身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要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呈现了八十屡次,那么终究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

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了解此书了,但是,他又在后几章屡次为道注解,即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含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

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

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了解愈加不易了。

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

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

书中屡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义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报答,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为而不争是一种境界人生要尽力而为,又要为...

为而不争是一种境界人生要尽力而为,又要为...

为而不争是一种境界人生要尽力而为,又要为...
为而不争是一种境界
人生要尽力而为,又要为而不争
人生是复杂而又简单的,
如果欲望越多,必然会越复杂
而最明智的做法就是:
做好自己手中的事,并认真的做,尽力去做。

即使没有成功,没有成就,只要回首再望时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尽力了……”
这就是道家所提倡的“为而不争”
简单的四个字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做到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为这是一种坦然的,淡泊的人生态度,一种境界。

有人在困难面前退步,放弃。

最终一事无成
有人在名利面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拼得头破血流,两败俱伤。

所以,我们只要尽力,用心,淡定,不放弃。

但一定要抓住瞬间!
早上好,周末愉快!
感谢欣赏阅读。

道德经第七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七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七章感悟分享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第七章是一篇富有智慧和启迪意义的章节,通过探讨非行动的智慧和宁静的境界,引人深思。

本文旨在对《道德经》第七章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解读与感悟,以期从中获得对人生与道德的启示。

正文1. 道德经第七章的内涵《道德经》第七章着眼于揭示非行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它告诉我们,懂得“不争”的智慧,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宁静。

第七章的开篇句便道出了这一理念:“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句话指出了宇宙之所以能够存在并长久,是因为它不自私地生长,不悖道而行。

而人类之所以能达到类似宇宙的境地,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2. 乱世之中的宁静与和谐《道德经》第七章在描绘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实现宁静与和谐方面,给予了重要的启示。

人们往往在物欲、地位和名利的追逐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心灵的宁静。

而第七章告诉我们,只有遵循“不争”的原则,追求无为而治,才能摆脱种种纷扰,获得宁静与和谐。

正如“天地间最柔弱的力量能够克制最坚硬的力量,这被称为无为而治,是平和削弱强大。

”所言,无为而治正是一种积极的姿态,是通过适应环境,追求和谐与平凡,最终达到“天地之道”的境地。

3. 不争的智慧与实践“不争”的智慧是《道德经》第七章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它蕴含着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

不争并不意味着放弃追求,而是在追求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省,以避免被功利主义所困扰。

不争意味着能够超越个人主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审视自己的行动,并以大局为重,追求更高尚的目标。

具体实践上,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来实现不争。

这需要我们保持内心的淡泊和冷静,不为物欲、地位和名利所困扰,才能真正抵达一种境界,追求更高级的利益。

4. 道德经第七章对现实生活的启示《道德经》第七章所提出的理念和智慧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处世方式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

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

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导语:上善若水指的是: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以下是小编整理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上善若水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上善若水原文翻译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成语出处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上善若水吕效廉爨体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道德经》中最具智慧的三句话,悟透了,会让你的过得风生水起

《道德经》中最具智慧的三句话,悟透了,会让你的过得风生水起

《道德经》中最具智慧的三句话,悟透了,会让你的过得风生水起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我国流传下来的文化和智慧,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但自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大枪大炮轰开后,人们便陷入了一种奇怪的“轻古”思维中,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质疑,认为这些都是糟粕。

要知道这种思想是非常不正确的,中国正是靠先贤们的智慧,才得以延续千年之久。

所以小到个人、大到集体,我们都应该认真吸取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

而今天我们所要讲到的《道德经》中就有三句极具智慧的话,读透后便可从中学习到人生真谛,在生活中过得风生水起。

第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是以无德。

”这句话是说:具有德行的圣人,不会把自己的优良品德挂在嘴边,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上,都体现出自己的德和美。

而无德之人往往嘴上说自己德行兼备,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会按照道德品德约束自己。

道德经中说道,上德之人的德行在自己的一举一动中,而无德之人的德行只在自己嘴中。

这种上德与无德的区别不仅是在德行方面,在事情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体现。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只说不做的人,这种人往往嘴上功夫十分了得,但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往往那些只做却很少说的人。

当我们认识到这句话含义时,就应该学会,多充实自己的内心,把耍嘴皮子的功夫放在干实事上,你对生活认真,生活自然也会对你认真。

第二句:“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世人都会崇拜强壮,而轻视柔弱;都认为刚强可以打败一切力量。

但老子却认为,这世间最有威力的东西反而是柔和弱。

老子曾经就用自己做过比喻,他对人们说,都说强胜弱,刚胜柔。

可你看我这一口牙在老的时候早已掉光,而我的舌头却始终存在。

这不就是以柔胜刚吗?同时,老子又以水来比喻:任何物体都可以改变水的形状,可以说水是至柔至弱之物。

但一旦水流汇成江海,它的滔天海浪没有一个陆地上的动物可以承受;洪水肆虐时,纵然是高墙巨垒也会触之既溃。

所以一个人要懂得像水一样储存自己的力量,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事业上,只有性情放的柔和随顺,才可以得到沉淀。

佛教与道相应的名词解释

佛教与道相应的名词解释

佛教与道相应的名词解释佛教和道,作为两种深具哲学思想的宗教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教义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佛教和道教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两种传统宗教的核心概念。

1. 悟道和觉悟:在佛教中,悟道指的是通过修行、观察和实践,从迷惑和痛苦的循环中解脱出来,达到无上的解脱和觉醒的境界。

觉悟是指对自身存在的真实认知,以及对一切现象背后无常和空性的理解。

在道教中,悟道则指的是通过修行和领悟道教的原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觉悟在道教中则强调个人的领悟和境界。

2. 空性和无我:佛教中的空性指的是一切存在都是空无本质、空无永恒的。

这个观念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而无我则是指人没有永恒不变的个体自我,个体的存在是由无数因果条件所构成的。

道教中的观念也与此相似,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无我的,追求个体与道的合一。

3. 因果和业力:佛教中的因果即因果报应,指的是个体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和后果。

根据佛教的教义,善行会带来善果,恶行则会带来恶果。

业力则是指个体由过去行为所留下的能量,这些能量会影响到个体未来的生命轮回。

道教中,因果和业力的概念也存在,它们强调了人们的选择和行为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

4. 禅修和冥想:佛教中的禅修是一种通过冥想和专注实现心灵觉醒的修行方法。

通过禅修,可以培养专注和觉知的能力,对内外世界有清晰、超越性的认知。

道教中也有类似的修行方法,倡导通过冥想和身心调和实现心灵的平静与超越。

5. 无为和自然:在道教中,无为是指追求不争不抗的心态和生活态度,按照自然法则生活,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也不刻意追求成就与成就感。

无为强调因应自然,顺应自然而行动。

佛教中也有类似的观念,它提倡超越欲望,放下执著,顺应事物的真实本质。

6. 坐禅和神秘主义:佛教中的坐禅是一种通过静坐冥想来实现觉醒和开悟的修行方法。

通过坐禅,人们可以深入观察自己内心的念头和感受,消除杂念,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不争而争与无为而为_不计较的人生_[共3页]

不争而争与无为而为_不计较的人生_[共3页]

不争而争与无为而为
“以不争而达到无所不争”和“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这两句话,概括了道家思想中立身与处世的精髓。

它们如同鞘中透着机锋的宝剑,使我们能感觉到道家为人处世中的冷静、机智、刚毅、自信和执著,也可以看到道家在为人处世中展现出来的襟怀和修养。

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不可避免地会从内心深处追求个体生命的卓越,追求一种因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带来的崇高感。

在这种追求中,“争”是现实生活中的必然,而“不争”则是冷静的迂回之策;“有为”才是自我价值的真实体现,而“无为”则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罢了。

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锋芒太露者,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好人缘或好结局,如三国时期的杨修、张松和祢衡之辈,此三人,可谓都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但他们却恃才傲物,耍小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都成了刀下冤鬼。

倒是胸怀振兴汉朝大业之志的刘备,却深谙道家的立身与处世韬略,不得志时,便深
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下,无为而为不争而争,是最有力的行动
导读: 关于放下的理解,需要你有极高的精神觉悟和力量,无为而为,才是最有力的行动!该放下的还是要放下,我们如何学会放下?
放下,无为而为不争而争,是最有力的行动
要达成行动一般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我们明确掌握状况,并且抓住适当的时机出手,此时我们可以靠一己之力完成;
另一种情形则是,我们争取别人的参与,接受他人的指导并共同达成行动。

然而还有第三种情形:我们等待,直到它仿佛是自发地到来。

这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与伟大的力量和谐一致地行动。

它已然在进行,我们只是信任这股运作的力量,信任它将直达目的地,因为我们对它敞开并臣服于它的引导。

这完全不同于受他人指示的行动。

我们臣服于这股力量的引导,却也因此成为这股力量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放下自我行动。

放下就是无为而为,也往往是最有力的行动,他需要极高的觉知与决心以及真正的力量。

要如何找到这股力量?哦,通过内在之旅,我们就走在与这股伟大的
力量和谐一致的道路上。

也许我们看起来好像没做什么,一点也不起眼,可是这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也可以把个人的行动同这份和谐联结起来,在每一次行动前,调整自己的步调与这股力量一致,然后再行动。

接受他人指导也是一样。

只有那些与这股力量一致并且清楚自己方向的人,才值得我们去追随。

当然有人不这么做也能成功。

只是我们要问:这种成功能持续多久?能达成多少好事?而又要付出多少代价呢?
同意一切如是
我只要同意某人,某人就会平静下来;而我只要同意一个状况,这个状况也会因此平静下来。

这样一来,所有该完成的行动都将不会遇到任何阻碍。

内在的旅途上,我可能会遇见一些我尚未同意的事物,譬如当下的伤痛、难以忘怀的失落,或者是悬而未决的课题。

我还会遇见什么?时间,我所需要的时间。

然而只要承认自己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我也就能够平静下来,并得以继续接下来的旅程。

伤痛也是如此。

同意伤痛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表示我抱着伤痛不愿释怀吗?正好相反。

我接受它,并允许它和我自己一同归于平静。

我转而面对伤痛,让它引导我走向自己的疗愈之路。

也许,这伤痛是要指引我,带我回到某个看似已经消逝的情境,譬如失去某个人;也或许,它要带我回到某个等待被承认或者需要被解决的过去。

我和这伤痛共处,全然如实。

也就是说,这样的伤痛会在我的内在展现出一股沉淀。

这表示我的内在之旅就停在这里了吗?当然不是。

虽然我没有多做什么,只是同意,伤痛却会带我迈向下一步它牵着我的手,领我走到更深、更远的地方。

接下来呢?伤痛最后也会归于平静,它会合上眼,仿佛完成了它的任务。

当我同意一切如是时,我就拥有了宝贵的时间。

尽管我静了下来,但是某个东西却会从全然的安详中觉醒,仿佛从自身、从内在中升起,并且将不断的围绕着我。

内在之旅就是生命的运作,因为当同意一切如是之后,我便能自在地去成就生命的本质,去采取关键性的行动。

生命的运作从内在开始,然后转而向外。

生命的力量首先在内部凝聚,然后才在生活中实践出来影响他人,而我们也是先由内在觉知到理智,然后才把它运用到实践。

内在之旅也从内在开始,然后转而面向一切。

先是同意自己,如实地同意自己的处境和生命,然后是他人,再后来是朝向所有的外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