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政府过程学说与方法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及特殊性
中国政策制定的特点与经验
概括起来有: (一)决策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 由于我国行政体制在纵向结构上实行地区管理和部 门管理相结合的“条块并行”体制,中央政府和地 方政府的决策权除了具有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局部 的总体性差异外,在决策的目标结构序列上也有所 不同,在长期的行政实践中,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 于中央政府。 这种过分集权的决策体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需要多层次的转换才能 到达实施者那里,这种转换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致 使政策信息扭曲和政策变形。“上有政策,下有对 策”便是常见现象。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社会化水平还很低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主体主要集中于各 级党委的权力精英 社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的匮乏 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渠道匮乏
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 社会化水平的必然性
市场经济催生的利益多元化要求公共政策制 定过程必须有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社会民主化的发展,促进了公民对公共政策 制定过程参与的要求 政策科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公共政 策制定过程的社会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中的社会参与提供了技术支持。
其次,集权造成行政程序复杂化,常常是一个简单的政策问 题,下级需要请示上级,上级需要请示中央,行政效率在 “公文旅行”式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大大降低,导致有些政策 制定出来后就已过时。 再次,权力过分集中,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在权责 不清的情况下,一些行政主体对于有利可图、易出政绩的政 策问题争相处理,而对于棘手的问题则相互推委。重复建设、 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等现象就不可避免,政府官员的短期行 为也就比比皆是。 如我国重复建设经历三阶段:
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制定过程模式: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和经验
其次,集权造成行政程序复杂化,常常是一个简单的政策问 题,下级需要请示上级,上级需要请示中央,行政效率在 “公文旅行”式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大大降低,导致有些政策 制定出来后就已过时。再次,权力过分集中,地方政府没有 足够的自主权,在权责不清的情况下,一些行政主体对于有 利可图、易出政绩的政策问题争相处理,而对于棘手的问题 则相互推委。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等现象就不可 避免,政府官员的短期行为也就比比皆是。如我国重复建设 经历三阶段:第一阶段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各地竞相上马以 彩电、冰箱为代表的家电制造业。第二阶段贯穿于上世纪90 年代,汽车、钢铁成为投资热点。第三阶段从2000年开始到 现在,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为代表的高科技 领域。危害:占用大量的土地、资金等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造成企业和项目小型化、分散化,降低产业竞争力;一些地 方滥用优惠政策,造成国家财政收入流失;增加金融风险, 加大经济动荡的可能性。《经济学消息报》曾经发表题为 《薄熙来为何种草不种树》的文章抨击政府决策中的短期行 为。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党和政 府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意识的逐步增强,随着 科学发展观的逐步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的政策失误 会越来越少,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制定过程模式:
1.机构 制度模式 机构—制度模式 机构 制度模式。这个模式以美国政治学家戴伊为代表, 他认为:无论何种政策体系,政府权力机构都是公共政策的 制定者和执行者;而那些规范政府权力机构的各种制度都必 然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式和执行方式,影响着政策选择、 政策内容和政策结果。 2.集团模式。以美国政治学家莱瑟姆为代表。这个模式假 .集团模式 定:现代政治实际上是各个利益集团为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 的一系列活动;政府的作用只在于平衡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 利益。 3.精英模式 精英模式。戴伊和齐格勒于2001年出版了《自上而下的 精英模式 政策制定》一书,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 于人民”与实际上由掌管政权的少数人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 悖论,公共政策本质上总是统治阶级的政策。
第1讲 政府过程:理论与方法
copyright @ yap all rights reserved
14
1.1.3 发展和普及阶段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政治学界开始从 “过程”角度研究和表述政治和政府行为的各个方面。 政治过程理论的稳定发展,突出地表现为它的基本方 法——行为主义在50-60年代地位的不断升高和巩固。 • 行为主义: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来研究政治和 行为的一种思维方式,他重视团体和个人的实际行为, 力求学术上的严密和系统,力求通过通过对资料的定 量和测量来达到精确性,主张理论应有实际行动来验 证,而对实际的研究也要有理论指导。行为主义的特 点与政府过程理论在方法论上一致。
copyright @ yap all rights reserved 17
• 2.1951年,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 策》出版。 • 该书更多更自觉给予过程研究以方法论的地,这是政 府过程学说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变化。 • 该书试图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体系方法去分析政治体 实际系的纪运动过程。分析政治体系及其存在于其中 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注重了与 经济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方法的渗透。
copyright @ yap all rights reserved 3
• 在国家内部设置了各种人所共知的组织: 利益集团、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 和法院。这种分类无法使我们充分理解 一国政治状况。 • 只有懂得这些组织起什么作用,我们才 能开始理解各国政治的异同。 • 只有当我们开始就职能的履行过程和方 法提出问题时,我们才能使组织的特征 具有意义。
copyright @ yap all rights reserved
12
• 拉斯韦尔,1930年《精神病理学和政治学》,1948年 《权力与个性》。 • 前者推进了心理学和政治学的密切联系,后者强调要 注重分析政治行为者的个人动机和思想感情,并将心 理分析方法和数量分析方法应用与政治宣传,开创了 政治沟通研究的领域。
传统政府的行政管理理论
传统政府的行政管理理论引言在当代社会中,政府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其行政管理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以及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政府的行政管理理论作为一种经典的理论体系,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传统政府的行政管理理论,旨在为人们深入了解政府行政管理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传统政府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1.政府行政管理政府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在实施政策、执行法律、履行职能过程中,进行组织、协调、监督、领导、评价和改进等管理活动的过程。
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是以公共利益为导向,通过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
2.传统政府行政管理理论传统政府行政管理理论是指在过去几个世纪中,由许多学者、政治家和管理者根据其实践经验和思考,总结出的关于政府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论体系。
传统政府行政管理理论以其理论严谨、思想深刻、实践可行等特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政府行政管理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传统政府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1.行政权力分立在传统政府行政管理理论中,行政权力分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政府权力在实施宪法规定的基本职能时,按照行政、立法、司法分别承担的原则进行分工与协作。
行政权力分立在传统政府行政管理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保障了政府权力不被滥用,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政府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
2.行政组织与管理体系传统政府行政管理理论强调行政组织与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为其建立提供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
例如,行政组织应当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透明度和责任性;行政管理体系应当具有规范性、效率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等。
这些原则和方法为政府行政管理实践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
3.行政管理原则传统政府行政管理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服务公众、公正合理、透明决策、信息公开、司法保障、效率优先、人才选拔与培养等。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和经验
四、完善我国政策制定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科学的纵向政策制定权限的划分 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行政机关政策制定权限 并给以具体的法律保障,建立一个符合中国 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层级目标决策系统,加快 “缩省—撤市—强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 体制的层级次数,适当减少“条条”数量, 缩小“条条”权限,提高政策制定的效率和 可操作性,尽量避免信息过滤、信息失真导 致政策失误。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 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政策。 (二)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根本宗旨 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政策,都是根据人民的利益来确定的, 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领导机关的每一个具体政策的制定, 也必须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一根本原则。是否符合广大 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正是我们判断政策正确与否的一个根本 标准。 ( 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是制定出正确政策的组织保证。 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二)具有中国特色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模式及其特点
在中国,由于社会结构分化程度较低,社会利益的表达与综 合并非由各种社会结构来承担,而是由政治系统内部权力精 英通过分析、研究和调查而将他们所认定的社会利益输入到 公共政策中去的,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 系上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有的学者从 总体上称为“上下来去”的政策制定模式,也有的学者把我 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制定模式归纳为“摸着石头过河”。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表明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呈现一种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1党政关系:中国共产党的专有性决定了党政关系是一种界限很清楚的政治关系,及有关方面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政”的概念多重,又决定了党政关系是一组政治关系。
包括:党和人大,国家行政机关,人民政协国家司法机关,各人民团体,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以及军队中党的组织和业务方面的关系等。
2政府:政府就是一个国家的统治机构,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公关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组织。
3政府过程:政府过程是现代正常治、行政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分析政府问题的一个重要角度。
其特征是对政治特别是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特别是各社会利益团体之间,以及它们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实证性的分析、研究和阐述。
4政府过程:是通过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决策的执行以及政务信息传输,监督等串联起来的政府活动过程。
5国家预算:即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的政治决策和经济决策的数据的反应,通过对财政收入规模,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的计划和调整,既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调节国民经济发展,并为政体本身的运转提供保障。
6法律监督:包括宪法监督,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其他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7政治与政府监督;包括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各地的委员会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监察部门和预防腐败局和政府审计监督8社会监督:包括公民的社会监督,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社会监督,新闻舆论监9预算外资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和代行政府职能,依据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等规定,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10政务信息:政府在其运行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的各种信息之和。
指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运行过程中从社会生活中或获取的各种信息,它们发出的各种决策,执行信息以及接受的各种信息反馈的总和。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一、中国的政策过程中国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共识”的目标诉求。
共识就是意见一致。
我国的宪政制度、政府体系以及党政关系均将共识视为政策目标。
在政策过程的实践中,共识诉求甚至超越单纯的理性目标,如用政策方案的“可批性”代替“可行性”的情形。
共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成,如指令、协商、竞争等。
政策过程由政策舞台、政策参与者和共识过程三个变量构成。
政策舞台即政策制定的政府部门、机构或非正式组织。
政策参与者指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政策制定的行为个体。
共识过程即意见收敛的过程,在政策研究中,共识过程与信息流动的方向、官僚组织的层级、参与政策制定的组织及网络等均相关。
政策过程的模式受到制度环境的显著影响。
制度环境包括政府组织结构、资源配置方式、产权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变量。
政府组织结构决定了政策制定的舞台、程序和规则,并规定了政策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资源配置方式和产权结构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利益格局和政策立场。
意识形态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政策信仰和政策偏好。
由于不同的政策参与者在权力关系、利益格局和政策偏好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性,政策压力和冲突随即形成,政策过程就是缓解政策压力、解决政策冲突的共识形成过程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
官僚体系是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
官僚体系是政策过程的组织基础和制度框架,它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能分工,从而限定了政策在哪些政府部门制定、经由何种程序和规则、最后以何种方式颁布和执行。
制度化层面上的官僚体系提供政策过程的正式规则,其政策压力和意见传达、收敛、并达成共识的过程通常是自下而上的、程序化的过程;政策舞台的社会化层面就是参与或影响政策过程的机构、团体或个人所组成的非正式关系网络,即协商网络。
揭示了官僚组织和正式制度背后的动态因素,如哪些人在积极推动、其影响力的来源、作用途径和影响强度等。
行政学研究的重点和方法
行政学研究的重点和方法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致力于研究政府和公共机构的组织结构、决策过程、行为方式和管理方法。
行政学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公共管理与政府行为、行政组织与行政决策、行政伦理与行政责任以及行政改革与创新等方面。
而为了深入探究这些重点问题,行政学研究也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等。
一、公共管理与政府行为公共管理是行政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公共管理主要关注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研究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资源分配、政策制定执行等方面的行为。
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可以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以收集和分析政府行为的数量数据,从而评估政府绩效并提出改进建议。
同时,也可以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深入访谈等,以获取政府行为的质性数据,从而深入理解政府内部的组织结构、决策过程和管理方法。
二、行政组织与行政决策行政组织与行政决策是行政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行政组织研究主要关注政府机构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职能划分等问题,通过对政府内部组织体系的研究,可以揭示政府决策路径和权力流转的机制。
行政决策研究则更注重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决策制定、决策实施和决策评估等环节,通过分析各种决策模式、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可以优化决策结果,提高决策效率。
在行政组织与行政决策的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
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或组织的行政组织和行政决策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其差异性和相似性,为行政改革和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同时,还可以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政府行为和政策结果的统计分析,来验证假设和推测,并提供政策建议。
三、行政伦理与行政责任行政伦理和行政责任是行政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行政伦理研究主要关注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行政责任研究则更注重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在权力行使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监督机制。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常常采用深入访谈、实地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以了解行政机关内部的行为规范和道德问题,同时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以探索不同背景下公务员的行政伦理观念和行政责任感。
行政管理理论方法论
行政管理理论方法论一、引言行政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政府及其机构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处理公共事务的学科,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分支。
行政管理理论是研究政府及其机构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职能、规范及方法的理论体系。
行政管理理论方法论对于深入研究政府管理工作的规范、方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行政管理理论的方法论角度出发,综合借鉴现有研究成果,探讨行政管理理论的方法论。
二、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的定义、研究对象、基本理论、核心要素和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
1. 行政管理的定义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及其机构对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执行的活动过程。
行政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的重要形式,是现代政府在不同层级和领域中进行公共事务处理的重要手段。
它是政府与公众之间交往和互动的核心环节,是政府实现公共目标和任务的重要途径。
2. 行政管理的研究对象行政管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政府及其机构、政府管理行为、公共事务处理和行政管理制度等。
这些对象是行政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重点。
3. 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行政权力理论、行政行为理论、行政效率理论、行政责任理论等。
这些理论构成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对于指导行政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4. 行政管理的核心要素行政管理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行政目标、行政资源、行政手段、行政程序等。
这些要素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
5. 行政管理的研究方法行政管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分析、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理论求证和政策评估等方法。
这些方法是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工具,对于深入研究和分析行政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行政管理理论方法论的探索与建构行政管理理论方法论的探索与建构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索和建构,以指导行政管理工作的实践,提高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1. 行政管理理论方法论的基本原则行政管理理论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等。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一、名词解释1、“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P33)国务院全体会议:由国务院全体组成人员(包括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
每月一次(或两月、一季度一次)。
会议内容属重大问题,或牵涉多部门的重大事项。
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
会议要比全体会议频繁,会议内容大多限于国务院本身的行政工作,如国务院提交给人大的议案、人事编制及机构调整,地方请示批复等。
当然也包括涉及全国的行政法规颁布事项。
2、党政关系(P48)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其他社会政治组织、团体的关系,主要包括党和人大的关系,党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党和人民政协的关系,党和国家司法机关的关系,党和各人民团体的关系,党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关系,军队中党的组织和业务方面的关系等。
3、农民工群体(P68)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4、信访(P74)信访就是公民通过书信、电报、电话或访问等形式,向党政机关及其负责人,以及人民团体、新闻媒介反映情况,提出批评、意见、要求、申诉和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提出控告、检举。
*原则要求:一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支持群众的信访活动,为信访群众提供必要的方便;二是维护信访活动的正常秩序;三是促进党政机关和有关机构改进工作。
*特点:多以反映个人利益申诉问题为主要内容。
5、意见表达团体的主体(P79—P89)(1)制度性意见表达团体:指各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妇联、军队等属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基本组成部分的那些社会团体、政治机构。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复习摘要
政府过程复习摘要引论1.“政府过程”的方法论特征一、“政府过程”中的政府是“大政府”“小政府”即狭义上的政府——行政机关或内阁,大政府:(1)国家机构的总体、总和。
(2)政府等于国家机构的总体与执政党之和。
(3)在一些全民信教的国家,政府等于国家机构与宗教领袖集团之和。
二、“政府过程”中的政府是“现实的政府”所谓理想政府,是指一国的法律对本国政府的各种规定的总和,包括政府体制、组织、职能以及政府在国家中的地位等。
也可称作“法理上的政府”、“应当如此的政府”。
所谓现实政府,是指在一个特定国家中实际发挥作用的那个实在的政府。
是“过程中的政府”、“确实如此的政府”。
“偏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所有国家的政府在体现本国法律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偏离”现象。
第二,就一个国家的内部情况而言,法制虽是统一的,但不同地方政府的工作状况是不同的,要求没有偏离现象发生是不可能的。
第三,就一个国家的内部情况而言,在同一法律和国体范围内前后相接的各届政府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乃至从政特色方面,也往往是不一样的。
“理想政府”更多是法律上的,而运行中的实存政府基本上都并不“理想”。
三、“政府过程”中的“过程”是指政府的实际运作活动政府过程中的“过程”的四种含义:(1)政府的活动、运动过程,强调政府权力系统各分支间的关系,政府与政党、社会与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2)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操作性活动,即加工作程序。
(3)政府活动中较为重大的变化过程(4)如前所述,是一种研究方法。
四、“政府过程”实际上就是“政治过程”“政治过程”(Political Process)是一个比“政府过程”使用得更广泛一些的概念。
过程的政治与过程的政府,反映的客观对象上是对等,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2.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的特殊性第一,就目前而言,中国政府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规范党政关系问题。
第二,中国是单一制国家,但人口众多、土地辽阔、区域间差别悬殊。
从《政府论》中探析中国政府合法性基础的建设
从《政府论》中探析中国政府合法性基础的建设洛克在《政府论》中阐述了他的政治法律思想,描述了政府的起源、形式和目的。
着重论述了洛克对国家及政府的政治权力规则的探讨,规定了国家和政府的合法性的根据是保护个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并对政治权力作出了种种限制。
笔者正是从《政府论》在论述政府的产生和运行的合法性中认识到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性,并由此也探讨一下我国政府合法性的现状以及如何加强合法性建设。
标签:《政府论》;政府;合法性一、对《政府论》蕴涵思想的简要概述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最早的代表人之一。
《政府论》是洛克倾注多年心血的精心之作,是他对多年政治经验的理性思考和总结,为新政权提供了理论论证。
他在书中提出的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政治原则发扬了西方近代自由与宪政的传统,对美法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和西方政治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政府论》一书也因此被资产阶级奉为“圣经”。
《政府论》共有两篇30章。
其中,上篇11章,下篇19章。
上篇主要是对“君权神授”的驳斥。
洛克选择保皇派代表——菲尔麦作为对象,立足于菲尔麦的理论逻辑起点,即“亚当由于父亲的身份而享有王权”,分析父权不同于王权,继而层层假设,然后层层批驳,层层递进,对“君权神授”相关理论的论点、论据进行逐一批判;下篇作者立足于自然法学说,论述了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围和目的,他从自然状态出发,主张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国家是基于契约建立起来的,立法权为最高权力,国家权力分立和人民有权反抗暴政等。
在众多至今仍为人们所称赞和借鉴的政治思想中,笔者认为:洛克的《政府论》所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乃是政府合法性问题。
二、《政府论》中对政府合法性的论述从一般意义上讲,合法性本身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符合法律,二是符合民意。
而政府的合法性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政府形成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政府运行的合法性。
(一)政府合法性在《政府论》中的总体体现洛克在《政府论》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政府合法性这一概念,但处处都在探讨政府的合法性。
《政府过程》读书报告
《政府过程》读书报告读书报告行政管理班张乃倩091424030一.作者简介胡伟,1964年生,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政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从事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任复旦大学政治与行政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9月转任上海交通大学任教。
著有《政府过程》、《司法政治》、《论政治》等,译有《民主与全球秩序》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上百篇。
主编“政治学名著译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起)、“政治与公共事务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起)以及“公共管理系列教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起)等系列丛书。
二.内容概要胡伟博士在本书中把政治生活视为一连串的与政府决策相关的实际行动和运作过程。
在大量的实证材料的基础上,对现实中的中国政府活动进行观察、描述和归纳以及案例分析。
作者重点关注于政府的功能活动,把国家的政策是如何制定和执行的,在这一过程中权力是如何运作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从而考察了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的结构和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的功能。
三.本书的表达方式和处理本书中作者重点对决策和执行两个方面的基本政府功能发表见解,已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通过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归纳、摆明自己的看法。
将主观性和客观性结合起来,是本书更加鲜明、深刻,具有很强的理论深度。
本书中作者在一些文字描述后不时的穿插着一些图表,化复杂为简单。
这让我们能够快速地、清楚地明白个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层次之间的结构关系。
作者在本书的写作中注重把政府的功能活动和其结构关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而不是单纯的注重政府功能。
《政府过程》致力于用辩证的观点把过程与结构统一起来进行分析,并采用经验的方法,对事实进行陈述,通过事实归纳出一定的结论。
由此《政府过程》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自然是政治学的动态层面。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读书笔记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论文读书笔记一、论文选题技巧要做好论文,首先要注重论文的选题。
论文题目不仅要体现“专业”性,而且要体现“新意”,要既有原则性,又有技巧性。
在论文题目方面要切合“小范围”,选定小题目,一般来说宜小不宜大。
应具体到政府过程的具体过程,如“论宪法监督的司法化”、“提升党政领导的网络意见表达能力”。
这两个题目分别从宪法监督和网络意见表达两小范围去切入,具体到了政府过程的具体过程。
因为题目越宽,要收集的资料越多,越难以把握,越容易失去控制,越容易流于泛泛而谈。
论文题目越小,论据越充分,体系越完整,层次越清晰,论证越严谨,就容易写好文章。
在《提升党政领导的网络意见表达能力》这篇论文里,将主体定位党政领导,客体定位于网络意见的表达能力,总体是为了提升党政领导的网络意见表达能力而写的一篇论文,将范围缩小到网络意见表达的这个具体政府过程,选题角度小,容易切入,直切从党政领导和网络表达方式两点切入就好。
这篇论文相比于《提升网络意见表达能力》的论文题目则显示好的多,因为具体化了,比泛泛而谈怎样提升网络意见能力和提升网络意见的方法来说是好的多的。
在选题方面必须要考虑到是否有资料或资料来源。
资料室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或资料不足就写不成论文,即使勉强写出来,也缺乏说服力。
因此,选题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论文写作中所需要的资料搜集。
资料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第一手资料是指作者亲自考察获得的,包括各种观察数据、调查所得等。
第二手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图书馆和资料室的文献资料。
二是要了解所选课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大致掌握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避免盲目性和无效劳动。
例如《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政策演进—实践探索与走向判断》这篇文章,在论述我国大部制改革政策严禁的时候,引入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制改革的内容,与我国大部制做对比。
这样的引述资料必须有相关文献资料去查找,否则在引用例子后,无法用大量的客观事实数据去说明,这样的话还不如不采纳这个命题。
政策过程的研究途径与当代中国政策过程研究_从政治科学本体论_认识论_方法论出发
与当代中国政策过程研究
———从政治科学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出发
王礼鑫 朱勤军
内容提要 从政治科学本体论角度看 ,政策过程有三个研究途径 : 结构主义 、行动 者 、自主性国家 ,分别可以从观点或立场 、流派 、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内部分歧等角度进 行刻画 。国内外对当代中国政策过程的研究 ,从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上看 ,或陷入一 定误区 ,或缺少自觉 。文章对政策过程研究途径的刻画 ,希望有助于从事经验政治研究 的学者明确自己的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有助于研究政策过程的最佳理论框架的形 成 ,有助于推进中国政策过程的经验研究 。
是结构的产物 ,也不仅仅是社会行动的结果 ,甚至部 分地成为结构 、行动改变的原因 ,它可能影响结构因
工团主义 、官僚组织理论等 “, 将国家的作用方式看 成是积极的”。① 因此 ,他明确提出政策制定的三种
素 、个人或团体的行动(目标 、策略 、方式等) 。因此 , 研究途径 ,并依次用三章篇幅予以阐述 。另外 ,国内
国家 、结构 、行动应该同时成为政治科学的本体论议 学者何俊志在阐述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视角转换
题 。相应地 ,政治科学理论的研究途径还有自主性 时 ,认为转换趋势是由社会中心论 、国家中心论到制
国家 。
度中心论 。从他的分析中可以发现 ,他所谓的社会
一个好消息是 ,英国社会学家黑尧在阐述政策 中心论 ,实际上涵盖了结构主义 、行动者两种途径 ,
③ 本文对“行动者途径”与“行动途径”未作区分 ,并交替使 用 。罗伯特·古丁 、汉斯 - 迪特尔·克林格曼等使用“行动者途 径”,参阅《政治科学新手册》(下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6 年 ,第 745 - 748 页 ;米切尔·黑尧则使用“行动阵营”(即行动 途径) ,参阅《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04 年 ,第 45 页 。
(完整版)当代政府过程读书笔记
强化政府过程,扬我中华雄威——读《当代中国政府过程》有感最近读了《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使我深刻的了解到政府运行体制在形式上其实就和一所学校或者说和一个家庭的运行过程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政府过程又极大地区别于任何一个不同的单位和组织。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任何政府,都不仅仅是一个体系,而是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为全民族大大小小的事物服务,并使其运行机制有条不紊的进行。
因此对政府过程这一无形巨掌的研究必然要在方法上突破传统的体制研究的范围,走上一个重要的领域,即过程研究。
而我们所说的政府过程是一种新型的对现代政治,行政问题研究的视角。
其主要特征就是对政府特别是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
可见对于政府过程的研究是对传统的政府体制研究、要素分析和法理说明的极为重要的完善。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这本书是运用政府过程这一概念,集中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党政关系”和社会结构,对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施政四个基本环节,对政务信息传输和监督两个保障性环节作了比较详尽系统的阐释和介绍。
当然也针对性的分析了“单位”现象、政府经济行为、央地关系和地方政府过程,并对下一步的政府过程的调整问题作了展望。
“政府过程的研究就是试图反应一个具体政府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工作程序,探究其中的规律性。
也就是说探寻政府是怎样管理国的。
”就我个人而言对“政府如何管理国家”的细致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现在社会中有很多人埋怨政府,比如教育、住房、社保、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这部分人不了解政府,不了解政府过程,当然还有国民的劣根性“利己”成分的影响。
我们的党是实事求是的为人民服务的大党,每当有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时,政府总是在尽其最大的限度去解决问题的。
就政府解决问题这一件事情而言,政府都要经过调研、审议、决策、实施、监督等过程,所以政府过程是一个比较缓慢的全局性的的过程,它不像吃饭“充食则腹足”,当然政府工作是容不得半点错误的,否则会蝴蝶效应般波及整个中国,比如十年浩劫“文革”。
国家结构理论的解释力与适用性问题.
国家结构理论的解释力与适用性问题【英文标题】On Interpretability and Application of Theories of State Structure YANG Guang-bi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作者】杨光斌【作者简介】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京 100872) 【内容提要】国家结构理论是随西方民族国家成长和政治学旧制度主义方法论的产物。
在全球的制度变迁中,该理论越来越不能真实地反映各国变迁中的中央—地方关系。
本文呼吁我国宪法学界和政治学界重新认识传统的国家结构理论和单一制联邦制的理论价值,主张以蕴涵明确的“政府间关系”代替含糊不清的“国家结构形式”之说,方法论上在基于宪法规定的政治关系描述的基础上更多地进行动态的政治—经济过程研究,以便我们澄清事实性和法条性政府间关系。
【摘要题】国家理论【关键词】国家结构/政府间关系/单一制/联邦制/财政联邦主义/经济联邦制[中图分类号]D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7)07-0042-07 社会科学是关于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科学,它是由不同层次的学说构成的。
大致而言,社会科学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最高层次的学说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终极性问题的探讨,比如人性与政治问题,这样的终极性问题永远不会过时。
中间层次是关于阶段性问题甚至是长期阶段问题的研究,它早晚会丧失其形成时期的应有价值。
低级层次的理论就是关于即时即地问题的研究,是一种过眼烟云式的理论。
我认为,国家结构理论就是中间层次的阶段性理论,它已经失去其当初的应有的解释力和实用性。
比如,关于我国国家结构的现状的描述,有民主集中单一制说、[1]复合式单一制说、[2]混合制说,[3]甚至还有联邦制体制的政治制度说,[4](P53)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