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九年级26章 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教材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二次函数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模型的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二次函数模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对于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二次函数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并教给学生选择合适模型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并能够运用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并运用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二次函数模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际问题案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新课导入:讲解二次函数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二次函数模型解决这些问题。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1《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1《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1《锐角三角函数》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介绍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探究等方式,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我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合作,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4.讲解与演示: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
5.练习与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3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3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3 解直角三角形》这一节主要讲解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在教材中,通过生动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解三角形的基本方法。
但是,对于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解和应用,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能够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2.难点:如何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黑板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2.新课讲解: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应用拓展: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进行解决。
5.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6章二次函数y=ax2+c的图像和性质 说课稿
二次函数y=ax2+c的图像和性质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y=ax2+c的图像和性质》,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逐一分析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地位体现在它的思想的基础性。
一方面,本节课是对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由常数转变为参数,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新课程标准精神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中a、k、的作用,会对图像进行平移变换,领会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二个层面是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作图、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养成即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个层面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二次函数各系数对图像和形状的影响,抛物线开口、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值、增减性。
利用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的特例分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划归思想。
难点是图像的平移变换,二、教法学法分析: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感受数学的自然美。
为了更好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说课稿1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6.2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二是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第一部分中,学生需要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包括图像、单调性、奇偶性等。
在第二部分中,学生需要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反比例函数问题,并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基础。
但是,对于反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包括图像、单调性、奇偶性等;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反比例函数问题,并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反比例函数问题的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实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教学软件等,展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实际问题的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1.5《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1.5《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6.1.5节《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和图象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待定系数法求解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知识。
本节教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待定系数法的引入和解释,第二部分是待定系数法在求解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应用。
在第一部分中,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待定系数法的概念和原理;在第二部分中,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待定系数法在求解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在九年级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和图象,但是对于待定系数法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待定系数法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待定系数法在求解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待定系数法的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能够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提高。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待定系数法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待定系数法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待定系数法在求解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和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会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待定系数法的概念和原理;然后,我会通过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待定系数法在求解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应用。
此外,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和动画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复习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和图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讲解:讲解待定系数法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待定系数法在求解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应用。
华师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6章二次函数【说课稿】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和性质
y=a(x-h) 2的图像和性质(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y=a(x-h) 2+k的图像和性质第二课时y=a(x-h) 2。
下面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华师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y=a(x-h) 2+k图像和性质第二课时。
而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二次函数y=ax2、y=ax2+h、的图象和性质。
因此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过二次函数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图象变换的观点把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经过一定的平移变换,而得到二次函数y=a(x-h) 2(h≠0)的图象和性质。
从特殊到一般,最终得到二次函数y=y=a(x-h) 2+k的图象。
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突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所以本课的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二次函数y=a(x-h) 2的图象的作法及性质,进一步了解二次函数y=a(x-h) 2(h≠0)与二次函数y=ax2(a≠0)图象的位置关系;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作图、观察、分析进一步理解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渗透事物总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动手操作能力。
3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二次函数y=a(x-h) 2(h≠0)图象的作法和性质;教学难点: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向二次函数y=a(x-h) 2(h≠0)的图象的转化过程。
二,教法学法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设计时体现“问题情境创设—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回顾、延伸”的教学理念。
特别在探究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说课稿:第26讲切线的性质定理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说课稿:第26讲切线的性质定理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九年级数学教材中,第26讲主要介绍切线的性质定理。
在这一讲中,学生将学习到切线的定义、切线与导数的关系、切线方程的求法等知识点。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切线的性质,掌握切线方程的求法,为进一步研究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导数等基础知识,对数学分析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切线的性质定理,学生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 对切线的概念理解不深刻;2. 无法正确求解切线方程;3. 对切线与导数的关系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切线的定义、切线与导数的关系,学会求解切线方程;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切线的定义、切线与导数的关系,切线方程的求法;2. 难点:切线方程的求法,特别是对于复杂函数的切线方程求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切线的性质;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切线的图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切线方程的求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函数、导数等基础知识,引出切线的概念;2. 新课讲解:讲解切线的定义、切线与导数的关系,展示切线方程的求法;3. 例题解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动手求解切线方程;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总结与拓展:总结切线的性质定理,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1.切线的定义;2. 切线与导数的关系;3. 切线方程的求法;4. 切线方程的求解步骤。
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6.1.1《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6.1.1《反比例函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反比例函数》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6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象。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函数的概念、正比例函数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二次函数打下基础。
反比例函数是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函数形式,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能够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对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相对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能够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点。
2.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反比例函数性质的证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绘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反比例函数图象软件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模型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新课讲解: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软件,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的特点,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第26章说课稿范文:第2课时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第26 章说课稿范文:第2 课时
为大家带来了九年级数学第26 章说课稿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与特点本课时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在初中学习过的三视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学习三视图的定义和原则,推广到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能说出三视图代表的几何体.教材遵循由特殊到一般以及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探究:1、三视图的特点以及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的作用.2、如何通过三视图得到几何体的空间图形.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的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上一节认识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来学习空间几何体的表示形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认识,准确画出几何图形,也是学好立体几何的一个前提.本节内容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三视图是利用物体的三个正投影来表现空间几何体方法,在教材中起着衔接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画三视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能由三视图想象立体模型,从而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画三视图是立体几何的基本技能,通过三视图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引导学生。
2021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26章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学案
k= 4×9 = 36,
x
36 即 y = ,y 不是 x 的反比例函数.
x
2
36
36
(2)y= ,x=1.5 时,y=
x
1.5 1.5
2
=16.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知识回顾. 2.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说明】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进行交流,共同回顾本节知识,理清解题思
k ≠0, y = .
k
x
1
2
2
kx
2
k k 0,k 0,
k
故 y = 是 y 关于 的反比例函数.
0,
1
x
1
1
2
k
kx 2
2
【教学说明】本例仍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相互交流探索结论.最后教
Earlybird
晨鸟教育
k 师予以评讲,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设:y = ,z=kx 时没有区分比例系
x 数)予以强调,并对题中 x ≠0 的条件的重要性加以解释,帮助学生加深对反比
例函数意义的理解.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哪个等式中 y 是 x 的反比例函数?
y y = 4x, = 3, y=6x+1,xy=123.
x 2.已知 y 与 x2 成反比例,并且当 x= 3 时,y=4.
(1)写出 y 和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 是 x 的反比例函数吗?
∴
。
x
这就说明,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 x 轴、y 轴的垂线,所得到的矩形的面积为常
数|k|。这是系数 k 几何意义,明确了 k 的几何意义,会给解题带来许多方便。(请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第26章《数学活动》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第26章《数学活动》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6章《数学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活动1–解读统计图表,活动2–概率的初步认识,活动3–制作几何体模型,活动4–数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九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有所差异,部分学生对数学活动感兴趣,愿意积极参与,而部分学生则可能对此类活动兴趣不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解读统计图表、概率的初步认识、制作几何体模型等基本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读统计图表,概率的初步认识,制作几何体模型,数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几何体模型的制作。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统计图表、概率素材、几何体模型材料等教学资源。
2.准备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提前布置教室,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组统计图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信息?如何解读这些图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包括解读统计图表、概率的初步认识、制作几何体模型等。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1.2《二次函数的图象》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1.2《二次函数的图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6.1.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特点,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对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究二次函数的图象特点,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特点,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特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次函数的图象特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二次函数的图象,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引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分析二次函数的图象,总结二次函数的图象特点。
3.讲解演示: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讲解二次函数的图象特点,展示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
4.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二次函数的图象特点和性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二次函数的图象1.开口方向:由a的符号决定– a > 0 时,开口向上– a < 0 时,开口向下2.顶点坐标:(-b/2a, c-b^2/4a)3.对称轴:x = -b/2a4.增减性:– a > 0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a < 0 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5.判别式:Δ = b^2 - 4ac–Δ > 0 时,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Δ = 0 时,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Δ < 0 时,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特点的掌握程度。
初三下学期数学第26章说课稿范文:第三节
初三下学期数学第26章说课稿范文:第三节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为大家整理了初三下学期数学第26章说课稿,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身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其意义,能根据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而最值问题又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它生活背景丰富,学生比较感兴趣,面积问题与最大利润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专题讲座。
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利润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此部分内容既是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后的巩固与延伸,又为高中乃至以后学习更多函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
例题和一部分习题,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都没有归类,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设计时把它分为面积、利润最大、运动中的二次函数、综合应用三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
(二)学情及学法分析。
初三下学期数学第26章说课稿范例:第二节
初三下学期数学第26 章说课稿范例:第二节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初三下学期数学第26 章说课稿,欢迎参考!
一说教材:
1、说地位:本《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在学完一元二次方程及二次函数后,让学生从函数的观点重新审视方程,从函数的角度给予方程新的内涵.同时在这之前学生学习过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一次方程,因此这部分内容又是前面的延续,类比函数观点下的一元一次方程研究,函数观点下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一种从动态到静态,从数到形的紧密结合,从而给予了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新的认识,并让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象求出方程的根.它对于后续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课中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也体现的很经典,学生会因此感受到数学思想的精髓.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的交点的个数的情况
(2)、理解二次函数图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
(3).会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二次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问题。
九年级下册数学第26章说课稿:第1节反比例函数
九年级下册数学第26 章说课稿:第1 节反比例函数
为了帮助各位老师能够有效地上好每节课,小编整理了这篇九年级下册数学第26 章说课稿:第1 节反比例函数,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课时反比例函数。
一、说教学内容:
(一)、本课时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课内容是新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函数及其图象》第一节《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课时,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间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基础。
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则是基础函数,因此,本节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点,心理特点和本课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体会反比例函数的不同表示法。
(3)、会判别反比例函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第26章说课稿范例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第26 章说课稿范例
转眼间初中的课程即将过半,为了老师更好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现将第26 章说课稿范例提供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内容分析:
在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知道:同一时刻物高之比等于影长之比,而本章有投影和视图两个基本内容,这是初中教材的一个新增内容,主要是因为本章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为高中立体几何的学习及将来在机械制图等领域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习本章内容时,借住手影引出投影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投影的三要素. 并可以很快从生活中提取投影现象,这时容易把课本中的投影与实际生活的影子等同,而忽略了投影中投影面是一个平面,而生活中的影子不一定在同一个平面上.但通过学生交流,不难发现我们今天探讨的投影面是在一个平面上的投影现象.在举出大量的生活投影现象后,很容易初步感知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区别,同时也容易发现其实质:并在学生观察实验、比较、想象中,给学生极大的思维空间,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博采众长,增长智慧.
三、教学目标:。
2021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26章 说课稿
《反比例函数》说课稿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节课,是继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之后,二次函数之前的又一类型函数,本节课主要通过丰富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从中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因此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建模。
2、学生情况分析:对九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对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应用有所掌握,但他们面对新的一次函数时,还可能存在一些思维障碍,如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变量之间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如何从事例中领悟和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设计根据本人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从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课堂结构设计本节课从知识结构呈现的角度看,为服务重难点,我是建立“创设情景→建立模型→解释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清晰地再现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于是,从教学内容的性质出发,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结构:创设出电流、行程等情境问题让学生发现新知,把上述问题进行类比,导出概念,达到获得新知,最后总结评价内化新知。
四、教学媒体设计我认为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类比,转化,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让学生亲身经历函数模型的转化过程,为学生攻克难点创造条件,同时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也考虑到概念教学要从大量实际出发,通过事例帮助完成定义。
因此,我采用了“问题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跳跃。
初中九年级数学说课稿二次函数地图象与性质
二次函数y=ax2地图象与性质地说课稿《二次函数y=ax2地图象与性质》,根据新课标理念,对应本节,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分析,教学目的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分析(说):1,所处地地位与作用:《二次函数y=ax2地图象与性质》是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第26章二次函数地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是作函数y=ax2地图象,通过图象研究y=ax2地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等其它性质。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二次函数地概念下对二次函数y=ax2地图象与性质进一步地研究,通过作出二次函数地图象来研究它地性质。
通过这节地学习,学生将掌握函数y=ax2地图象与性质,是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地基础。
二次函数地图象与性质是初中阶段所学地有关函数知识地重要内容之一。
2,教学目的:根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地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地图象,能根据图象观察,分析出二次函数y=ax2地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等有关性质。
(2),能力目的:通过函数图象进一步理解二次函数与抛物线地有关知识,并且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对比,发现,概括地能力;培养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地能力。
(3),情感目的:通过作函数图象,认识数形结合地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中地特殊与一般地辨证关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勇于探索创新及实事求是地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目的,在充分理解地基础上,确立了如下地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画出二次函数y=ax2 地图象;2,根据图象观察,分析出二次函数y=ax2地性质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y=ax2地性质地应用,渗透数形结合地数学思想方法,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地探索方法,培养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地能力。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1,教学手段: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研究式探索本节课以学生地自主探索为主,老师主要通过演示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评委上午好:
简要自我介绍。
接下来是我的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第二节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材分析
二次函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寻找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是解二次方程的关键.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出发,利用二次函数及图象特征探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问题.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几何意义,掌握用二次函数图象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通过实际问题,体会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实际意义,发展数学思维;
过程与方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通过图象,体会数与形的完美结合;求解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小球飞行问题的分析,感受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求解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利用二次函数图象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将方程转化为二次函数
二、教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主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分析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主要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引导观察分析法(2)引导比较鉴别法(3)引导练习巩固(4)引导自学法(5)类比与(转化)猜测(6)引导归纳法(7)引导实验法
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中,教师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例题巩固用函数图象判断方程根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索精神,并且体会函数在方程中的应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加深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我安排以下教学活动:活动1 问题引入
通过对小球飞行问题的求解,激发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探索兴趣.
如图,以40 m /s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球的飞行路线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球的飞行高度h (单位: m)与飞行时间t (单位: s)之间具有关系:
2520t t h -=.
(1)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 m? 若能,需要多少时间?
(2)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 m? 若能,需要多少时间?
(3)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 m? 若能,需要多少时间?
(4
)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
2420
10
5
15
O
图26.2-1 图26.2-1-1
分析:
1、h 是t 的二次函数;
2、当h 取具体值时,得到关于t 的一元二次方程;
3、如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呢?
4、如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从小球飞行问题寻找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为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用函数图象解决方程根的问题,让学生把方程与函数统一起来,体会数与形的结合给学习带来的方便.
活动2 方程与函数
观察、分析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没有公共点?若有,求出公共点的横坐标;当x 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的值是多少?参见教材图26.2-2.
2)1(2-+=x x y 96)2(2+-=x x y 1)3(2+-=x x y
图象法求解:
(1)函数图象与x 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是-2,1,此时的函数值是0;
(2)函数图象与x 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是3,此时的函数值为0;
(3)函数图象与x 轴没有公共点.
(注:此题的上述解法也可以脱离图象,理解为代数法求解.)
使学生掌握通过函数图象判断方程的根,并把方程与函数建立联系,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对于方程与函数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简便应用.
活动3 巩固、应用
通过例题巩固用函数图象判断方程根的情况,激发探索精神.
例: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 的实数根(精确到0.1)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完成.
解:作 的图象(如图),它与x 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大约是-0.7,2.7,所以方程 的实数根为 .
练习:校运会上,某运动员掷铅球,铅球的飞行高度y (m)与水平距离x (m)之间的函数关系
式为7.122.02++-=x x y ,则此运动员的成绩是多少?
分析:
(1)在投掷的过程中,铅球的初始高度是多少?(2)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
(3)如何计算成绩?
通过练习,巩固函数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函数在方程中的作用.
活动4 小结、布置作业
x
y
1 O x 0222=--x x 7.2,7.021≈-≈x x 222--=x x y
师生共同总结:
(1)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数形结合)
(2)由于作图或观察可能存在误差,由图象求得的根,一般都是近似的.
课后习题.
总结、归纳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加深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