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题库人教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上《童趣》 《〈论语〉十则》课后反思(2)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我们究竟教什么?——《童趣》《〈论

语〉十则》课后反思

最近我连续上了两篇文言文,《童趣》和《〈论语〉十则》。当时我们备课组讨论时就决定将两篇文言文放在一起上,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快熟悉文言文,并且也利于背诵默写。国庆节前,上完了这两篇文言文,通过对学生作业及考试的检测,我对我们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有了一些思考。

文言文为什么难学?我觉得就难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上。在上《童趣》一课时,我开始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对文言文的印象。学生大多说文言文内容或语言比较难懂,学习文言文要背的东西太多等等。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发现了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感,而要学好文言文,就应当首先破除他们的这种距离感。我首先指出,文言文并非是与我们的现代汉语截然不同的两种文体,现代汉语也是从文言文发展而来的,许多文言文的词汇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也能发现,不过就是古代多单音节的词,现代多双音节的词罢了。而且许多文言文的词语还直接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成语。缩短了学生的距离感,才能让他们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的感受,我们应当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同时也应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文言文的文化魅力。具体说来就是以下

三点:

一、教方法。

《童趣》这一课我已经上了很多遍,也曾经试过许多方法。我也曾经制作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动画,让学生增加直观的印象。但随着教学的进行,我感觉到,文言文精炼的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不如我们教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在这个想象空间中自由领会文字的魅力。如果出示动画、图片,反而会限止他们的思想空间。因此,我决定上这一课,就用学习文言文的几种方法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归纳的方法是以下四条:1、依照书下注释,把握文章大意;2、依照语言环境,掌握基本词义;3、依照个人积累,掌握关键词义;4、依照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我首先布置预习作业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读的内容,简单说一说“物外之趣”的具体内容,就是在引导他们依照注释了解文章的大义。后面我重点讲了第二条,掌握基本词义。我依照课后练习二,给学生提供了两种方法——增字组词和以同义、近义来替换,然后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来初步翻译全文。在这一过程中,我强调了几点——有些字是可以组成不同含义的词语的,如“时”就可以组为时常、时候等,判断准确的含义必须依照具体的语言环境;有些字所组成的词与文义不符,如“或”在文中是“有的(时候)”的含义,而非“或者”,有些字所组的词词性与今天这个字的词性发生了变化,如“鞭”是“鞭打”之义,作动词,而今天“鞭”

通常做名词,这类字应牢记。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直接为学生解释了“之”、“以”、“其”等虚词的含义,再让学生在讲完之后归纳了“之”“以”“其”的例句,明确其含义。最后,我扣住“趣”字,让学生思考“趣”从何来?“趣”在何处?以此来讲解文义。我在前面出示的四点学习方法,就构成了我的整个教学过程。

在后面的作业检查和考试检测中,我发现学生还是有一点收获的,特别是第二点实用性很高,学生基本都能掌握。而后面我还要求学生在积累本上完成对关键字(“之”、“以”、“其”和“为”“时”“观”等多义词及“或”“鞭”)与成语的积累,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掌握了这些内容。但还是有一些学生出现了问题,说明积累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反复强调,反复比较。但我的方法还只停留在常识的层面上,我觉得要让学生对文言文发生兴趣,还必须在文言文的趣味上下功夫。

二、教趣味。

文言文的趣味从何处来?我觉得还是让学生有一些直观的感受比较好。但这种直观的感受不是具体的画面或影像,这样做会使学生的想象受到限制,让学生在头脑中直接还原画面效果会更理想。因此我在《童趣》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去还原、描述作者脑海中的画面。我让他们想象,当帐中的蚊子化成“青云白鹤”时,这个蚊帐还仅仅是

一个狭窄的空间了吗?当花园、花坛的角落变成丛林丘壑时,还是不起眼的一角了吗?在上《论语》时,我出示了几个关键字的甲骨文及篆书写法,让学生思考其造字法,由此引申出含义。例如我启示他们,“习”的原义是鸟不断的飞翔,小鸟想学会飞翔必须不停地飞,一刻不能停留,那么孔子在这里强调学习之后应该如何做呢?“省”的原义是眼睛上加一个箭头,既可以指看的方向是自我,也可以代表刚刚长出的枝条。这说明“省”指人在审视谁呢?新生的枝条很小,不容易看见,这说明看见的时候应当注意什么呢?“罔”的篆字形似一个人被困在了陷阱之中,那么人如果掉进陷阱,第一感受是什么呢?他能分清方向吗?如果你把外框写成“门”,那么与字的原义符合吗?“齐”的原义是地上生长的小草,它们原本的长度不大,但由于地形的差别,显得高低不齐,那么低矮的小草要让其它草一样高,必须怎么做呢?……诸如此类的讲解贯穿了我对《论语》的教学(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参看我的《汉字趣谈》系列文章/archives/2011/201171161423.h tml、/archives/2011/2011816194423. html)我注意到学生对此还是很专心的。而批发作业时我也发现了一定的效果。例如“罔”字在以往经常写错,但此次仅有两个学生写错,而对于“省”的解释就没有出现错误。我想,形象化的思维不是直接取代学生的思考,而是让他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形象,进而引发他们更多、更细致的思考,这样接受到的知识也会更巩固。

趣味源于形象化的感受与相关的联想,《童趣》的作者沈复就是因为富于浪漫的气质,善于联想与想象,才能在平凡无奇甚至令人厌恶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乐趣。文言文精炼的词句也同样可以提供给学生们丰富的想象空间,给我们提供一条引导学生喜爱文言文的道路。但文言文还有着更加丰厚的文化内涵,也是我们在讲解时不可忽略的。

三、教文化

有的老师曾经认为,文言文中的文化过于深奥,学生难以理解,而且内容过多,似乎探究起来就没有止境。我以为,文言文作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本身就是具有丰厚的文化性的,我们如果不向学生展示这些内容,就失去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当然,我们不必在课堂上深究,只需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在教《童趣》之前,我就曾分析出沈复的趣味与当时人的趣味是大相径庭的,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个性的体现,也可以说是《浮生六记》中他个人经历遭遇的一个起点。(具体内容大家可参看我的博文《“趣”的滋味》/archives/2011/2011815165613. html)当时有的老师指出分析到这一点过于深奥,那我就让学生理解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乐趣,去寻找看似平淡生活中的趣味。我引用了汪曾祺先生《岁寒三友》中有关靳彝甫“四时佳兴”的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