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合集下载

3.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1(苏教版八年级下)

3.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1(苏教版八年级下)

第十一课荒漠里的奇异现象教课目的1.认识荒漠里的奇异现象及其成因,建立用科学道理揭开全部神奇的观点。

2.学习本文奇妙使用设问句的方法3.领悟本文语言正确生动的特色。

教课要点难点1.荒漠里的奇异现象及其形成的原由。

2.正确生动的语言 , 可读性强。

课前准备[ 学生 ]1. 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单枪匹马”“光怪陆离”“海市蜃楼”“海市蜃楼”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从报刊杂志或络上采集荒漠里还有哪些奇异现象,进一步认识为何会出现这些现象。

[教师 ]课件。

设计思路先让学生经过图片资料感觉荒漠,接着经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描绘现象----揭露原由的写作思路,从而指引学生确定科学思想,培育研究精神。

在此基础上,合作学习,谈论研究,认识更多相关沙漠的知识,正确认识人与荒漠的关系。

课时设计: 1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荒漠印象一同去师:你想认识荒漠吗?你想认识荒漠斑驳陆离的奇景吗?让我们先经过图片一同去看一看,感觉一下荒漠独有的自然景观吧。

[ 打出幻灯片 ]师:看事后,荒漠给你留下的突出印象是什么?生:谈印象2.小结导入黄沙狂舞,烈日如火,木不生,鸟兽难觅,干旱荒芜,人迹罕至,这大体是荒漠给人留下的突出印象。

不单这样,在荒漠这类特别地貌中,还会产生一些奇异的现象,这就更增添了荒漠的恐惧和神奇。

那么荒漠里有哪些奇异现象呢?这些奇异现象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荒漠里的奇异现象》这篇课文会给我们揭开谜底的。

3. [ 打出幻灯片 ] :课文标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选择你喜爱的阅读方式学习课文。

1.掌握下边字的读音:zàng j í chu ō sh èn ch óng奘即戳蜃崇2. 释词:海市蜃楼: a 大气中因为光芒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b 比喻空幻的事物。

文中取 a 义项。

3.课文中描绘了荒漠里哪些奇异现象?你能谈谈它们产生的原由吗?请学生经过对话表演的方式解答。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把握文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3、品析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通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联系上下文,知道如光怪陆离、空中楼阁、单枪匹马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从报刊或网络上收集除课文介绍的奇怪现象外,还有哪些沙漠的奇怪现象,并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思路】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引导完成学习。

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唐代诗人王维笔下,我们感受到沙漠的壮观与雄奇;“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在白居易诗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沙漠的险恶和无情,然而这一切对于地处中原的我们来说,又是那样的陌生而遥远, 今天,我想请大家随着我国科学家竺可桢一起来次沙漠之旅,好不好?二、预习检测:(展示课件)1、齐读目标。

2、检测字词掌握得情况。

三、走进沙漠,感受沙漠(展示课件)1、欣赏沙漠图片。

(播放音频《丝路驼铃》,展示沙漠图片。

)2、学习课文第一段,从文中圈画出古代到过沙漠的人是怎样描述沙漠的?对沙漠有何感受?四、自主学习,揭秘沙漠(展示课件)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向我们列举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2、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3、作者对这一连串的现象归纳出一个什么结论?(学法指导:1、速读课文捕捉相关信息。

2、用圈点勾画法划出相关信息)五、合作学习,品味沙漠(展示课件)请同学们以“魔鬼的海”为例,分析科学小品文融文学性与科学性于一炉,生动准确的特点。

讨论:1、作者在描述“魔鬼的海”时,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词语?2、解释“魔鬼的海”成因时,哪些词语体现了它的准确平实和严谨?3、作者按怎样的写作思路安排本段?按哪种说明顺序去写?六、沙漠之旅,我当导游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跋涉途中眼前出现了“魔鬼的海”或“鸣沙”现象。

十一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学设计

十一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学设计

11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习目的: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激学生探索然奥秘的愿望。

2、掌握本文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3、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也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本文具有一定的文艺色彩,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这一特色。

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3、运用多媒体教学。

4、教学方法:启发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竺可桢,生于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气象家、地理学家。

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

三、学生自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玄奘()()戈()壁蔚()蓝戳()穿酷()热岛()屿海市蜃()楼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渴不可耐:口渴得不能忍受。

四、学生自读课文,合作交流,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路。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

2、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描述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沙漠里奇怪“可怕”的现象。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说明的?按由现象到本质来说明的。

五、深入探究课文。

1、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那些奇怪现象?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2、孟奇把“魔鬼的海”的形成原因归结于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为什么“魔鬼的海”经常出现在大戈壁夏天日中?4、鸣沙为什么能成为当地人崇拜的对象?5、“鸣沙”能鸣的真相是什么?6、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示异释疑,吸引力强。

七、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可读性强。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案 (1)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案 (1)

11.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习简单的事理说明文阐明事理的写法。

2、迁移课外文本,拓展知识外延,进行语段阅读、获取信息、解决疑难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1 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合作解决科学疑难的基本方法。

2 指导学生由课本引申出感兴趣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规律的求知欲。

确定研究主题、制定计划、分工合作、从多种渠道获得资料,经讨论分析后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学内容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第一课时)1这篇简单的说明文是如何阐释的沙漠现象的基本特征和成因的。

2课内知识的迁移,课外语段的阅读和解题指导(第二课时)1根据课文提出的相关问题,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合作解决科学疑难。

难点1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分工合作,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专题研究。

2从多种渠道获得资料,经讨论分析后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重难点教学设计分析:㈠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的制定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个性化和创造性”观点。

1本课文较规范的列举了沙漠的奇怪现象表现及成因,意思浅显,无阅读障碍,教师创设一定情景和疑问后,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疑难进行思考,利用阅读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

2课外语段阅读,结合课标和中考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利用对沙漠知识的知识积累和阅读体验以及科学正确的阅读习惯解决问题。

㈡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的制定依据课标对“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方式的新探索”的要求,尝试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专题研究,获取并处理相关信息解决科学疑难。

㈢难点的设计考虑在如下方面力求突破1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的范例较少,教师缺乏实战经验。

网络媒体的不稳定性和师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不熟练可能制约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因此教学课件力求简单,可操作性强。

2学生缺乏研究性、综合性语文学习的能力和训练,教学设计中专题的确定由教师和学生协商确定,研究问题浅显,学生便于获得科学结论。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
2. 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2)古代和现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的感受分别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3.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从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角度思考)
三.教师点拨、师生互动(重、难点突破)
在沙漠里边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唐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却也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在现某某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叫鸣沙山,即在今日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此设有一个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座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此沙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夏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子便发生轰隆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鸣沙山顶上慢慢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中行走似的。据说,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④选文第③段举“伊东地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⑤最后一段提到的“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是指哪些预测方法?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⑥从说明文语言必须准确的角度,说说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作用。
(1)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灾难之一。
(2)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超过45亿美元。
④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将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苏教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欢迎查看。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理解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题目引导完成学习。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听说过或在网络、书籍中看到过的有关沙漠的奇怪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明确: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

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

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明确:(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等科学小品)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明确:(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

这个单元从体裁上看属事理说明文,一般来说,这样的文章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要让学生“油然而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享受发现的成功”,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其难易程度可想而知,这一节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下面课文的学习。

这是本单元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点(1)能说出文章介绍的几种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形成的原因。

(2)学习简单的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的说明方法。

2、能力培养(1)探索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学会从科学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2)善于从网络上搜寻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3、情感体验(1)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所以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2)体验有些动植物能适应极其恶劣尤其是干旱的沙漠环境的特殊本领;它们能充分地吸收水分,它们能充分节约用水,尽可能减少水的损失。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事理说明文的写作顺序难点:能科学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能解释生活中和本文原理相同的怪异现象。

疑点:沙漠里的怪异之谜都能揭开吗?四、说教学设想沙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世界。

课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这正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如何利用这一点引入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应该是不断深层次思索的问题。

为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登陆“百度”,点击“图片”,搜索“沙漠”、“沙漠奇怪现象”,想通过这些图片,让学生感受沙漠。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下)5doc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下)5doc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一切怪异现象,相信科学、学习科学这一伟大的真理。

教学重难点课文从科学的角度诠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课文的语言的生动性、可读性。

教具准备:光碟、课间、录音机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奇怪的现象,由于人们缺少科学知识,为此,把这些奇怪现象说成是恶魔在作怪.在沙漠地带经常会遇到许多奇怪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请问大家有兴趣吗?那么,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2、展示课件:对照课文看图片。

3、师板书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桢4、作者简介:A、请学生试介绍。

B、请学生点评、补充。

C、师激励、补充。

D、明确:课件展示。

二、检查预习1、认识生字玄奘海市蜃楼2、新词释义光怪陆离单枪匹马三、课文学习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展示课件尝试题:(1)朗读课文看文中介绍了沙漠里的哪些可怕、恐惧的现象?B、学生自渎课文第一段思考并与同桌交流。

C、请几名学生回答、补充。

D、师激励、点评。

E、明确:课件展示。

①火热的风②不见鸟兽③风吹沙流④迷路⑤魔鬼的海⑥鸣响的沙⑦海市蜃楼F、小结:这些现象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么可怕吗?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下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A、课件展示尝试题:①、解放以来经过沙漠的人经历到这种现象了吗?作者是怎么推理法显与玄奘的经历的?②、课文具体介绍哪些奇怪的现象?各是什么样的?是怎样做科学解释的?③你能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课文分析说出其它现象吗?B、默读课文并思考讨论交流。

C、请学生试回答D、请学生点评、补充。

E、师激励、补充。

F、明确:课件展示。

温差及光的折射、反射温差、外力、摩擦3、课外延伸A、课件展示尝试题:①现实生活中你见过一些奇怪的现象吗?能否用科学原理来解释一下呢?②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B、默读课文并思考讨论交流。

C、请学生试回答D、请学生点评、补充。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_378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_378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篇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相信科学这一伟大真理。

[教学重点、难点]1.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2.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教学课时]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

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

全文5段,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描述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了沙漠里奇怪可怕的景象。

三、学习第一部分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那些?明确:文章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

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

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的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

四、学习第二部分阅读课文第2、3、4段,思考:第4段是怎样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二段以反问开头“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么?”表明了对法显和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

紧接着,又用设问启发深思,引人入胜,而“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亲身体验的交代,寓含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意思。

第三段,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漠生态环境特点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正确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沙漠里的生态环境特点;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3.生态环境保护。

三、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通过动画和图片介绍沙漠的特点和沙漠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30分钟):简要介绍沙漠环境及其特点,如干燥,温度高,草原稀少,生物种类单一等。

紧接着讲解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如沙漠植物的储水能力,沙漠的夜晚温度变化等。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答案。

3.讨论环节(20分钟):让学生通过讨论来探讨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沙漠里的植物只有少数品种?2.为什么沙漠的温度高?3.为什么巴尔米拉古城会在沙漠里建造?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和探究来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提高其环保意识。

4.展示环节(15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让学生看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的状态,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培养环保意识。

5.总结环节(5分钟):通过短暂的总结,让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2.讨论式教学法;3.展示式教学法。

五、教学素材1.动画和图片;2.干粮;3.水。

六、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2.提问反应情况;3.交互活动反馈;4.作业表现。

七、教学延伸1.教师可在宿舍楼下摆放环保知识科普宣传展板等相关宣传资料,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师在教学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践,通过亲身的体验来感受沙漠环境及沙漠的守护。

3.可以随机抽选一些学生来进行同步答题互动,增强学生成果检测效果,加强对沙漠生态环境及保护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生态环境保护的课程中,探究式、讨论式和展示式的教学方式都是非常有效的。

通过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加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同时展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的状态,使学生更加关注环境保护。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篇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相信科学这一伟大真理。

[教学重点、难点]1.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2.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

全文5段,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描述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了沙漠里奇怪可怕的景象。

三、学习第一部分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那些?明确:文章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

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

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的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

四、学习第二部分阅读课文第2、3、4段,思考:第4段是怎样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学生讨论、交流。

第三段,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

“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了。

这一段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第四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优秀教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优秀教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优秀教案«沙漠里的奇异现象»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一、了解迷信小品迷信性和文艺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掌握引诠释、援用说明的方法,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了解〝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迷信道理来说明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迷信小品的特点。

二、作诠释、援用说明的综合运用。

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能迷信解释沙漠里的怪异现象,了解〝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迷信道理来说明的〞的道理。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进程:一、说明文知识温习:分类-事理、事物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迷信小品)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如、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作比拟、列图表、援用等二、实验。

用玻璃杯装满水,中间放一根筷子。

请先生解释筷子弯曲现象,用物理知识来说明其中的道理。

光的折射、反射的物理知识。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达方向会发作变化。

三、导入:沙漠里的〝空中楼阁〞异样可以用下面的知识停止解释,请大家细心阅读全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魔鬼的海〞、〝空中楼阁〞、〝鸣沙〞等现象。

先生思索上述效果。

四、讨论回答。

明白:1、空中楼阁:沙漠空中由于酷夏烈日暴晒,上下层空气温差很大,加上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影响,使人们发生错觉,因此构成〝空中楼阁〞。

2、鸣沙:沙漠面部的沙子粗大而枯燥,含有大局部石英,被太阳晒得炽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动磨擦起来便会收回声响。

五、思索:1、作者由此现象的解释得出什么结论?结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迷信道理来说明的。

2、作者是如何来说明事理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诠释:用概括的言语对事物的状况、性质、特征、成因等加以解释。

援用说明:援用文献资料、名人名言、民谚俗语等来说明事物特征。

第二课时教学进程:一、温故而知新:温习上节课内容。

提问:说明文的分类、常用的说明方法、结论等。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八下《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word教案 (6)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八下《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word教案 (6)
2、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字词教学。
戳(chuō)穿海市蜃(shèn)楼玄奘(zàng)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2、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描述沙漠里的一些奇怪 可怕的现象。
具体的解释(见书本)
2、朗读第5段后思考: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沙”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文章并未紧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说了具有“鸣沙”现象的宁夏鸣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据说”和自己的耳闻目睹,突出鸣沙的隆隆巨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才“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加以科学解释。这样也就让读者形成了一个普遍认识, 那就是:一切怪异的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
十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一备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 切怪异现象。
3、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2、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沙漠里奇怪可怕现象。
三、阅读第一部分。
思考: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先写法显和玄奘两个人物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感受。然后具体描述了他们文 章中的可怕现象: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么悲惨!这些描述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发读者的兴趣。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word教案 (3)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word教案 (3)
师:可否把第1节去掉呢?(不能,按照由现象到原因(本质)的说明顺序展开)
小结:因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很难说清楚的,为了把原因说清楚,一定要按照的顺序来组织全文。
本文给我们不是给介绍沙漠如何荒凉 ,而是介绍种种奇怪现象发生 的原理,这类文章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
五、拓展延伸
文中有一段话“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坐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作者省略介绍了一处景点——月牙泉。根据提供的资料你准备如何来介绍月牙泉。
板书:
沙漠里 的奇怪现象
引导学生读2、3节中相关语句。
三、研读课文,理解事理
1.仔细读4、5小节,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寻找造成奇怪现象的“魔鬼”是什么?
完成下面一张表。现象错觉 Nhomakorabea原理
启示
看见一个很大的湖,蓄着碧蓝的清水,可望不可即。
海市蜃楼
沙子含有大量石英,被晒火热摩擦,发出声音。
2.小组讨论
3.师生交流明确
现象
错觉
1.自读课文,思考:古人对沙漠的感受是怎样的?造成这些感受的原因是什么?
2.师生交流明确
师:古人对沙漠的 感受是怎样的?(害怕,恐惧,觉得沙漠 荒凉、死寂,还有恶鬼和热风)
齐读第1节体会古人对沙漠的恐惧。
师:我们没有这种感受,古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原因何在?
(原因在于那时物质条件差和那时知识水平低。)
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学目标
1.培养用科学思想解释生活中奇怪现象的意识。
2.理解沙漠中各种奇怪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3.掌握事理说明文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理解沙漠中各种奇怪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word教案 (7)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word教案 (7)

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目标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本课题教时数二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质疑,讨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堂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二、教学目标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三、自学指导1、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明确: 明确:可怕、恐惧。

原因:科学匮乏,条件艰苦。

2、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明确:奇怪现象:“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鸣沙”形成的原因:“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了………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又叫做海市蜃楼。

”“鸣沙”:“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3、阅读第4、5两节回答问题:(1)这些奇怪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

明确:魔鬼的海:温差,光的折射和反射。

鸣沙:温度,外力,摩擦,沙子含石英。

(2)“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一样吗?明确:不一样。

“魔鬼的海”是近地面温度高,上面低;“海市蜃楼”则正好相反。

四、师生互动交流1、作者按怎样的写作思路安排全文?按哪种说明顺序去写?明确:描述——解释。

采用了逻辑顺序。

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所以我们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2、本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以第5自然段为例,你能找出哪些说明方法?明确:说明方法有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引用。

请举例说说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以第5节的举例子、和打比方为例:举例子:举“鸣沙山”为例,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沙子会发声这个奇怪现象,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探测十一沙漠里的奇异现象教案

探测十一沙漠里的奇异现象教案

第一节:教学目标1.了解十一沙漠的地理环境和旅游资源。

2.探究十一沙漠中的奇异现象。

3.学习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对十一沙漠中的奇异现象进行探测。

4.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考和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节: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十一沙漠中的奇异现象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对十一沙漠中的奇异现象进行探测和研究。

第三节:课前准备1.材料准备:教材、实验器材、图片和视频资料。

2.实验场地:教学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教室和户外实验场地。

3.现场调研: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十一沙漠或与之相关的旅游资源。

第四节:教学方法1.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包括演讲、讨论、实验和现场调研等。

2.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和调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师进行授课,并提供图片和视频资料。

第五节:具体教学内容及实施步骤第一课时:十一沙漠中的地理环境和旅游资源(40分钟)1.通过图片、视频和文本资料等方式了解十一沙漠的地理环境和旅游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和浏览相关内容。

2.采用问答形式进行交流讨论,了解学生对十一沙漠的认识和想法,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

第二课时:探究十一沙漠中的奇异现象(40分钟)1.通过数据分析和现场调研,找出十一沙漠中的奇异现象,包括沙漠海市蜃楼、飞行蜥蜴、神秘航班等。

2.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对这些奇异现象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引导学生探究其可能的成因和解释。

第三课时:运用科学方法对十一沙漠中的奇异现象进行探测(40分钟)1.带领学生了解科学方法的步骤和原则,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科学实验。

2.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方法对十一沙漠中的奇异现象进行探测,包括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等。

第四课时:团队合作完成探测十一沙漠中的奇异现象实验(40分钟)1.分别组织学生成为团队,每个团队根据已经掌握的方法和探测目标,进行实验探测。

2.学生在团队中完成实验探测,并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江苏省江阴市石庄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江阴市石庄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苏教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知道“海市蜃楼”这个成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在夏天,沙漠沿海一带,有时在空中能看到连绵的群山,缥缈的楼阁,如梦如幻,也有人真以为是仙境所在,古人也误认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

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寻找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解疑释疑。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明确:(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等科学小品)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2.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明确:(课文主要描述了两种奇怪的现象。

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呜沙”。

) 关于“魔鬼的海”,引用了孟奇对士兵的解说,作者并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科学道理进一步说清楚了海市蜃楼这一奇怪的现象。

3.作者在阐述这一主题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逻辑顺序。

文章边示疑边释疑,叙说情况与释疑解惑内在照应,增强了说服力。

文章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水到渠成地收束全文,并使读者不仅懂得沙漠中的怪异现象,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世界是物质的,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鬼怪,科学产量终将揭开一切奥秘。

条理清晰,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

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5.你认为本文在阐释道理的过程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分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1)举例子:如:“举晋僧法显、唐僧玄奘深入沙漠的经历;孟奇随拿破他军队出生的奇遇;宁夏地区鸣沙山的来历;“我”和几个同志到鸣沙山的亲身经体验等。

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苏教版

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苏教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2。

探究作者示异释疑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3.认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2.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方法一:从说明文的一般常识入手,让学生重温相关文体知识,找到解读文本的钥匙。

方法二:从介绍作者入手,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

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把握生字生词(边读边圈画)1。

结合书下注解,借助工具书,解决书后“附录三”《字词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圈画的词语的音形义。

2。

与同座交流.3.教师提示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放声自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说说各个小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点拨:要紧扣文本,善于抓住各小节的中心句。

内容概括要语言简洁、通顺;意思全面、完整。

鼓励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疑问。

提示注意文章中的有关句子,如:(1)沙漠真像玄奘和法显所说的那样可怕吗?(2)沙漠里真有魔鬼吗?(3)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2。

学习小组之间讨论,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

点拨:小组讨论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切忌泛泛而谈.为了保证交流的有效性,学习小组要安排一位同学做好发言记录。

3。

学习小组推荐代表参加班级交流。

点拨:集体交流,发言要求声音洪亮,要把小组的意见表达清楚,小组其他成员可以适当补充.鼓励在发言中提出问题,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4.教师提示,并适当补充,共同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抓住文章特点,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

思考:文章起笔借用玄奘和法显的记载描述了沙漠的“可怕”、“令人恐惧”,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踏上十一沙漠探索神秘现象教案

踏上十一沙漠探索神秘现象教案

近年来,有关于沙漠神秘现象的探索成为了许多热门话题,人们不仅仅好奇神秘现象的真相所在,更主要的是,人类一直都未知的地球科学资源也可能会埋藏在这些神秘现象之中。

因此,即将到来的十一长假,我们将踏上十一沙漠,探索神秘现象,并带领你们,一同散发沙漠的神秘力量。

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漠的基本知识。

2.掌握沙漠环境、气候条件。

3.掌握沙漠中的生物、植物及其适应性。

4.掌握沙漠生态保护的意义。

5.了解探索神秘现象的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1.掌握沙漠中的生物、植物及其适应性。

2.了解探索神秘现象的步骤和方法。

三、教学准备1.班级分组。

2.十一沙漠地图。

3.空气呼吸面罩、防护眼镜、手套等安全用品。

4.野外生存装备(吃、住、行:食品、睡袋、野炊炉、行走装备等)。

四、教学步骤1.沙漠基础知识的学习活动方式: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沙漠学习,采用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沙漠的认识。

学生需要了解的沙漠相关知识内容包括:沙漠基本定义、沙漠形成和演化、沙漠气候以及沙漠的生物种类等。

2.生物适应性的研究活动方式:学生分工组织进行研究探究,探究沙漠中的一些著名的生物群落如何获得养分、如何适应不友好的环境,如何对抗天敌等生存方式。

比如:蝎子、蜥蜴、骆驼、沙漠狼、沙漠猫等。

3.探索沙漠神秘现象活动方式:在实地探险时,将十一沙漠地图分给各组队,告诉学生们任务:探索沙漠神秘现象。

同时,严格着装,穿戴空气呼吸面罩、防护眼镜、手套等。

学生将根据地图上划定的区域进行实地探索,寻找到未解之谜,并进行一系列的观察、记录、摄影等。

注意事项:实地探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遵守探险规则,并在探险的过程中进行生态保护并注意环境卫生。

五、教学评价1.实地探险的报告汇报活动方式:探险结束后,请学生们将探索沙漠神秘现象的过程和成果汇报出来,有实体模型则更好,可举行展览。

要求同学对于探险中最感兴趣并研究的沙漠神秘现象进行展示。

2.专家辅评确立优胜竞赛队伍活动方式:在汇报过程中,邀请相关专家对同学们的报告进行评价,并根据报告的深度、细节和创新性,确立优胜竞赛队伍,颁发探险纪念牌、特等奖和一等奖等奖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课时编号:023 主备人:刘瑶审核人:王成富备课时间:2011-3-17 上课时间:2011-3-27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3、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的特点。

教学重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1、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相信科学这一伟大真理。

2、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的特点。

教学过程复备栏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听说过或在网络、书籍中看到过的有关沙漠的奇怪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介绍作者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3. 说明文有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字词教学。

戳()穿海市蜃()楼玄奘()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描述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现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沙漠里奇怪可怕现象。

三、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试一下。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

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四、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五、反馈交流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明确:(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等科学小品)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明确:(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试一下。

明确:(课文主要描述了两种奇怪的现象。

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呜沙”。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

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明确:(本题是开放性题目。

)5.研读赏析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②通过这段说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③“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了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

”这一句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④文中说明“鸣沙”的成因,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⑤“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一句能否省略,为什么?⑥“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沙漠中的“鸣沙”现象及原因。

②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点明全文的主旨,收束全文。

③打比方。

④作诠释。

⑤不能,因为删去就缺乏了语言的严密性及说明的准确性。

⑥承上启下。

)六、总结本节课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应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到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文章起笔就用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晋僧法显”“唐僧玄奘”对沙漠的感受,把沙漠说得十分可怕,令人恐惧,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读者探求真相的欲望,后步步引导读者探寻其中的奥秘。

2、沙漠里的“鬼怪”为何到了解放后穿越沙漠的人员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现在条件比当时优越,有科学的理论支撑,有精密的仪器测量,还有汽车、飞机支援等有利条件。

二、自学、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三、总结:检查自学及组间交流情况。

四、确定集中交流问题,小组讨论1、课文从沙漠中的奇怪现象说起,最后给出科学的解释,采用看了什么顺序说明?有什么好处?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奥秘所在,给人启迪。

2、你认为作者在阐释道理的过程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以举例子、作诠释为主。

3、品味语言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兼有说明、记叙、议论,内容涉及到光学、声学原理,法显、玄奘、孟奇及“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文笔既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不少词语绘声绘色。

从修辞角度来说,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

思考: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中和词语,说说加点的词语用得好的理由。

(1)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2)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3)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揭露)。

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找出其它的词语加以辨析。

明确:(1)“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

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2)连“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更”恰当些。

“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的疑问。

句中用“当然”,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

(3)“幻术”与“魔术”同义,但前面的定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味。

“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显得更准确、更有力。

五、小结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真理。

知识链接:光的折射:简单的光现象之一,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光的反射:简单的光现象之一,指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改变方向在返回到原来的介质现象。

教后反思:《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课后练习班级姓名等地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玄奘()大戈壁()蔚()蓝海市蜃()楼摩()擦凹()形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

可望而不可即:初叶:不胜其苦:3.填空。

(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作者是________,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2)法显是________(朝代)僧人、旅行家、翻译家。

玄奘是________(朝代)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在小说《________》中俗称唐僧。

4.课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能力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①解放以来,我们的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穿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戈壁,并没有什么鬼怪离奇的东西阻挡了他们的行进,这是什么缘故呢?②试想法显出发时,只有七个和尚结队同行,而走了不久,就有人不胜其苦开了小差,有人病死途中,最后只留下他一人。

玄奘也是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所谓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等随从人员,那是小说《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

5.画线句①和句②分别是什么问句?作用分别是什么?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你比较一下,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为什么要点明“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的身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

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

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

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

当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

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5米到10米。

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

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9.这个语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A.“游击战”和“阵地战”。

B.风沙的严重危害。

C.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D.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10.文中加粗的“一次”和“全部”两个词都起限制说明的作用。

“一次”限制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全部”限制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11.这个语段说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12.这个语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13.“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从这句话看,下面词语中最能说明风沙关系的词语是()A.风借沙虐B.沙借风势C.沙助风威14.这个语段虽然写的是复杂的事物和较深的道理,但用的却是人们常见的军事术语,请举出几例,并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中说沙粒的移动速度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而沙丘,“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5米到10米”,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答:参考答案基础题1.zàng bì wèi shèn móāo2.靠近,接近较长时期的分段能承受3.(1)竺可桢气象学地理学教育(2)东晋唐代西游记4.“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鸣沙”能力题5.反问,表明了对法显、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