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册第7单元复习测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一下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单元综合检测(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选择题1.右面漫画原图发表于1912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

漫画可以说明()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B.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C.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D.巴黎和会上的勾心斗角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

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对手的根本原因是()A.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B.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C.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D.德国的潜水艇战伤害了美国3.一战后确立的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A.凡尔赛体系B.华盛顿体系C.国际联盟D.《联合国家宣言》4.“欧洲仍以英法为中心,而亚太地区则以美国为中心。

”这一国际格局是()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B.雅尔塔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多极化趋势5.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的几个月,“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党”等字眼在城市或乡间广大人民阶层中十分流行,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会主义者。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世界上首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B.暴力革命成为了俄国社会的共识C.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广泛6.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发布了许多法令,取消旧的等级制度,确立男女平等,废除教会一切特权,使教会与国家分离,教会与学校分离。

苏维埃政府做法的目的是() A.完成民主革命任务B.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C.获取广大民众支持D.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7.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

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

这主要是因为()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D.西方国家的封锁8.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卢布。

人教统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测试题

人教统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测试题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战争是具有破坏性的,但战争在不经意中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下列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历史前进”的是
①战后飞机、汽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②战后欧美一些国家的妇女取得普选权③促进各国政府职能的调整,使得政府办事高效、快捷④为了协调各国的矛盾冲突成立了国际联盟
24.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国联调查团提议将东北置于国际共管之下,对日本未产生约束作用。
意埃战争期间,国联对意大利制裁不彻底,反而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西班牙内战中,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
面对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英法不支持盟国捷克斯洛伐克,反而逼捷克斯洛伐克割让领土,签订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A.发展文化事业B.增强经济实力C.利用革命手段D.采取和平过渡
21.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的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七分之一,农业产值仅为战前的三分之二。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时的苏维埃政府
A.决定在分配领域实施实物配给制B.试图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准备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允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
9.世界在进入二十世纪时出现了新的特点:既不是美国建国之初还处于弱小时期的世界,也不是英法老牌帝国主义当年称霸一时的世界。这是一个复杂而又需要重新认识的世界。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威尔逊政府需要为美国制订一个与时代相适应的外交战略。下列有关威尔逊的言行按时间顺序正确的是
①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
11.大国崛起往往影响到国际关系变化,甚至对国际格局产生极大冲击。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测试卷: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测试卷: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1.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之间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矛盾。

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指出表格①、②、③、④对应的“国家”是()A.俄、德、法、英B.法、意、德、英C.法、英、奥、俄D.英、德、法、奥2.一战期间,14万华工“以工代兵”,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

因为华工们的辛勤工作和牺牲,中国外交官可以在巴黎和会上向全世界提出捍卫中国主权的要求。

一战华工出国( )A.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C.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D.助力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3.“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材料界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依据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B.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是主要的分赃国D.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4.“此战是一场消耗战。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坦克作为陆战之王初次登上战争舞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

在这次战役中,协约国军以损失61.5万人的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

”这次战役( )A.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B.标志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C.导致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D.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5.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6.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富农阶层控制着剩余粮食并拒绝购买高价工业产品,在城市工业品卖不出去、缺乏粮食没有粮食出口换取工业设备的现象。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七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七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七单元综合测评(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两个国家成为对手的根本原因是()A.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B.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C.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D.德国的潜水艇战伤害了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德矛盾尖锐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冲突,是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故C项符合题意。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威尔逊的话来说:“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源于人类的本性,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

”这句话直接反映出()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C.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大多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参战D.各个参战国家都是为了各自国家人民的利益而战,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都是为各自利益而战,答案为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还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但是与题干内容不符,B项错误;各参战国都是为各自利益而战,不是为了国家人民利益而战,D项错误。

3.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与有效的公正行动。

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B.借此与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C.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美国采取中立立场的主要目的是借此与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故B项正确;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史实来看,美国更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和世界霸权,而并非殖民地本身,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主要在欧洲大陆,不会蔓延到美洲和破坏美国经济,排除C、D两项。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1.一战使英国付出昂贵的代价,英国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持它在中东的核心地位。

与此同时,美国和日本向它发起挑战,并最终超过了它;俄国也徐徐登上了世界强国的宝座。

这反映出( )A.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B.俄国世界霸权的确立C.战后世界格局的改变D.欧洲中心地位的丧失2.下图为1919年的一幅漫画《超重》,画中美国总统威尔逊将写有“国际联盟”字样的橄榄枝交给一只和平鸽。

作者意在( )A.彰显国联在处理国际争端中的作用B.质疑国联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能力C.颂扬一战后兴起的全球反战与和平思潮D.揭露美国试图通过国联称霸世界的野心3.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英德之间的军备竞赛促使了一战的爆发,因此制止战争必须要裁军,特别是进攻性的海军,但是华盛顿会议上的努力并没有消除竞争。

华盛顿会议在这方面"并没有消除竞争"主要表现为( )A.对巡洋舰、潜水艇等舰只的规模和数量末做任何限制B.没有明确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C.美英继续在靠近日本水域拥有有效的作战基地的权利D.规定德国不得拥有潜水艇但允许德海军拥有轻型战艇4.下图是1917年11月25日苏俄选举产生的立宪会议中各党派所占席位柱状图。

这表明( )A.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面临复杂局面B.十月革命主要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C.无产阶级要通过议会斗争才能取得胜利D.当时苏俄面临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5.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

但实际上,从全球史观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削弱了欧洲的霸权。

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的主要依据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B.国际联盟由英法操纵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巩固D.欧洲的海外殖民体系进一步扩大6.据统计,俄国二月革命时,社会革命党有80万党员,孟什维克有20万党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2019 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7 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检测题说明:本试题共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 题,每题 2 分,共50 分。

)1.19 世纪末,某一同盟条约规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匈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该同盟是( )A.三国协约B.轴心国集团 C .三国同盟 D .反法西斯同盟2.如表为19 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表。

这一状况直接导致(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 .抢夺殖民地的斗争白热化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 .英美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3.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 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集团的对立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D.两大集团形成后, 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4.巴黎和会后,一位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感到新秩序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巴黎和会后建立的“新秩序” ( )A.没有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秩序B.彻底消除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C.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D.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5.在电影《我的1919》中, 顾维钧与列强据理力争。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不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日本要求占领德国控制的太平洋岛屿B.苏俄代表强烈抗议协约国对它的武装干涉C.美国代表与英法代表会上斗争激烈D.法国力图削弱甚至肢解德国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 A. 战后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B.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C. 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D. 帝国主义试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7.“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在研究下列哪一问题时最有价值(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战情绪 B. 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伤亡情况D. 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8.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各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吵,这反映出( )A.德国有效地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B.美国和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C.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D.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仍存在尖锐的矛盾9.右图是名为《救命》的漫画,描述了20世纪20 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综合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综合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综合检测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事件都倾向于发展成两个阵营之间实力的较量。

一个特定的民族事件,如奥匈帝国弗朗西斯·费迪南大公的遇刺,已经无法由当事方在自身范围内解决。

据此可推断,当时( )A.集团对抗助推了一战的爆发 B.欧洲各国关注世界和平发展C.帝国主义各国实力对比悬殊 D.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矛盾激化2.( )A.欧洲的经济逐渐被美国控制 B.欧洲经济优势地位依然牢固C.美国与同盟国矛盾不可调和 D.美国必然会倒向协约国阵营3.1918年,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称威尔逊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然而不久之后,陈独秀又认为威尔逊“好发理想的大议论”,其实“多不可实行”,决定送他一个浑名,叫他作“威大炮”。

这一现象( )A.说明威尔逊受到中国知识界欢迎 B.反映陈独秀对美国抱有一定幻想C.缘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4.1921年,国际联盟成立了“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任命挪威人弗里德约夫·南森为难民事务高级专员,他发明了难民的临时身份证“南森护照”,为此后建立保护难民的国际法开创了先例。

据此可知( )A.战后国际救助彰显人文关怀 B.国际联盟抑制了战争的发生C.国际联盟旨在解决人权问题 D.国际联盟加强了国际间合作5.欧洲本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大众却期待着美国总统威尔逊和列宁的指导。

西欧民众热烈欢迎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布尔什维克主义也越来越为欧洲普通民众所接受。

这从本质上体现出一战( ) A.重绘了欧洲政治版图 B.导致国际关系重心的转移C.激化了欧洲内部矛盾 D.阻断了极端民族主义传播6.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

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

新教材2024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质量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新教材2024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质量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质量检测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4·浙江湖州)“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

……不管怎样,民众对将来斗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

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缘由。

”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 A )A.一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促成的B.武力解决政治问题是欧洲的传统C.民族主义思想是一战的主因D.军备竞赛干脆促成一战爆发解析:依据材料“不管怎样,民众对将来斗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

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缘由”可分析出一战的爆发有多种缘由,A项正确;“武力解决政治问题是欧洲的传统”不是材料的主旨,解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族主义思想,解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军备竞赛干脆促成一战爆发,解除D项。

2.(2024·黑龙江哈尔滨)1917年4月以后,美洲的巴西、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玻利维亚、秘鲁等国纷纷对德宣战或断交。

这反映了( B )A.反法西斯同盟阵营进一步扩大B.国际力气对比不利于同盟国C.美洲成为对德作战的重要战场D.美国是世界格局的中心力气解析:在这一时期,随着欧洲战场愈发朝向有利于协约国的一方发展,国际力气对比出现不利于同盟国的变更,这就促使更多的未参战国或中立国纷纷加入到协约国阵营一边,B 项正确;1917年反法西斯同盟还没有建立,解除A项;“美洲成为对德作战的重要战场”表述与史实不符,解除C项;“美国是世界格局的中心力气”表述与当时的史实不符,解除D 项。

3.(2024·浙江期中)1876—1915年间,地球上大约有1/4的陆地是在六七个国家之间被安排或者再安排的殖民地。

英国的领土增加了400万平方英里左右,法国的领土增加了350万平方英里左右,德国取得100多万平方英里。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达标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达标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达标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中说道:“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

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

”你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2.1870—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总值增长4.6倍,法国增长1.6倍,英国仅增长1.3倍;各国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英国从30%下降到14%,法国从10%下降到6%,德国从13%上升到16%;英国殖民地人口有3.9亿人,法国为6 235万人,德国为1 307万人。

这意味着( )A.英法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B.欧洲局势可能出现重大危机C.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D.广阔殖民地制约了英国发展3.一战爆发后,法国总理和参众两院主席号召法国人民为“拯救文明、自由、法国和欧洲”而战。

该号召( )A.延缓了战争的进程B.反映了人民的心声C.阐明了参战的目的D.掩盖了战争的性质4.法国对巴黎和会没有彻底肢解德国感到不满,继续采取削弱德国的政策;英国则在政治、经济上支持德国,以此来削弱法国;美国没有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

这反映出( )A.欧洲彻底丧失其优势地位B.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C.凡尔赛体系内部矛盾重重D.战后世界秩序已经确立了5.国际联盟成立后,其实权被英、法两国所掌握。

这一现象说明( )A.美国经济实力不如英、法B.美国反对英、法争夺霸权C.美国无意操纵国际联盟D.欧洲仍是世界格局中心6.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

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

高中历史同步讲练必修下人教版第七单元过关检测

高中历史同步讲练必修下人教版第七单元过关检测

第七单元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1892年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他的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

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使用他的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

”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A.三国同盟正式建立B.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C.三国协约正式建立D.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892年”,可知是法国和俄国缔结的军事协定,这一军事协定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开始出现,故B项正确。

2.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引爆了欧洲“火药桶”。

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借口,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说明()A.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B.暗杀是反侵略斗争的唯一手段C.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D.萨拉热窝事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没有关系答案:C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

材料主要说明()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D.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故B项正确。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表明中国参战和派遣华工并没有收回主权和利益,也没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A、D两项。

中国的参战不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4.《战争改变历史》中提道:“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

……到1915年初,双方将领都在抱怨弹药短缺;人们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2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2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七单元测试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对“一战”前,世界形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十分尖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D.殖民侵略与反殖民斗争,终于导致了大战的爆发2.如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大军事集团示意图。

其中由①②⑤所代表的国家组成了( )A.同盟国集团B.协约国集团C.法西斯集团D.反法西斯同盟3.2019年是“一战”爆发105周年,我们不能忘记那段惨痛的岁月。

高一下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单元综合检测(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选择题1.右面漫画原图发表于1912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

漫画可以说明()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B.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C.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D.巴黎和会上的勾心斗角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

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对手的根本原因是()A.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B.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C.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D.德国的潜水艇战伤害了美国3.一战后确立的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A.凡尔赛系统C.国际联盟B.华盛顿体系D.《联合国家宣言》4.“欧洲仍以英法为中心,而亚太地区则以美国为中心。

”这一国际格局是()A.资本主义世界系统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雅尔塔系统D.多极化趋势5.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的几个月,“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党”等字眼在城市或乡间广大人民阶层中十分流行,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会主义者。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世界上首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B.暴力革命成为了俄国社会的共识C.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广泛6.十月革命胜利以后,XXX发布了许多法令,取消旧的等级制度,确立男女平等,废除教会一切特权,使教会与国家分离,教会与学校分离。

XXX做法的目的是()A.完成民主反动任务C.获取广大民众支持B.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D.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A.XXX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D.西方国家的封锁8.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卢布。

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产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 786个。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检测题一、单选题1.美国的参战给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包括①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改变②协约国的实力得到加强③参战国家进一步增多④战争结束的进程加快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A.取消了自由贸易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C.鼓励私人办企业D.征收固定粮食税3.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A.双方不分胜负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4.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先后发生了巴黎公社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

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打碎了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了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B.都剥夺了资本家的资本,体现出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C.都是在革命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发生的D.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5.有人将一战的爆发形象地比喻为:两个小孩打架将一群大人牵扯进来引发的更大规模斗殴的过程。

其中“两个小孩”寓指A.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B.意大利和法国C.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D.德国和法国6.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

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一战爆发B.十月革命胜利C.苏联解体D.马克思主义诞生7.列宁指出,发展商品经济,实行租让制租借制等,其本身就有危险性。

谁能找到没有危险的革命道路革命阶段和革命方法吗?据此可知,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A.要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分步到位B.体现了战胜资本主义的艰巨性C.克服了苏俄经济体制的危险性D.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8.德国工人运动领袖罗莎·卢森堡认为:“俄国的解放不是战争和沙皇制度军事失败的成果,而是在自己的国土里有着深厚的根源……这是反对教条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据;按照这种理论,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俄国实行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还是不成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三高高三历史2010-2011学年必修二第七单元复习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其中为“打破坚冰”“开通航路”而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2.“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①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②属于适应战时需要的军事性措施③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④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 ①②③④3.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

这幅漫画意在表明()A.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折了农民的积极性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D.人们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不满4.《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A.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B.实施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行农业集体化5.某班历史课上,同学们围绕着“苏俄新经济政策”展开了激烈讨论,产生了以下四种结论,其中理解不准确的是()A.实施的前提是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B.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C.因为工农矛盾激化而被迫中止 D.允许商品经济的存在与发展6.20世纪20~30年代,面对困境,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A.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C.都符合了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7.苏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帝国主义国家实行的经济封锁 B.苏俄国家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C.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的8.“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9.下表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了农产品产量C.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的国情 D.完成了农业集体化10.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苏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开始形成于()A.新经济政策的终止B.农业集体化运动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D.国民经济五年发展计划的实施11.20世纪30年代末,世界各国注重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的是()A.苏联 B.德国 C.英国 D.法国12. 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13.斯大林模式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既有很大区别,也有联系。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1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A.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B.剥夺农民过多,压抑生产积极性C.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 D.个人崇拜现象相当严重15.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16.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③制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7.1985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它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18.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①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9.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改革,其根本原因是()A. 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C. 苏共“二十大”的推动D. 外国势力的影响20.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走在棺材之前的就是戈尔巴乔夫,云层中的共产主义前辈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却无法改变解体的事实。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C. 经济政治危机的发生 D.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5分,第24题15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期的内战和干涉对有关的所有党派都是一场灾难。

它使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国农村的土地荒废,使俄国人民大批死于战祸、饥饿和疾病。

同样严重的是新成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恶习化了。

苏联领导人怀有的“被资本主义包围”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担心进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则对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的无用的宣言过于认真。

这种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随后十年的国际关系。

——《全球通史》材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苏俄面临怎样的内外形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2)根据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4分)(3)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材料二中列宁采取的经济政策及其对苏俄的重大意义。

(4分)(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列宁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2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和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请思考:(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2分)(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后的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23.阅读下列材料: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

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

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

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第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4分)(2)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3)为解决苏联社会存在的问题,50年代以后,苏联曾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结果如何?(9分)24.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6分)(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4分)(3)你认为这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有没有联系?(5分)参考答案:1.A 2.B 3.A 4.B 5.C 6.B 7.D 8.A 9.D 10.C 11.A 12.A 13. A 14. C 15.D 16.A 17.A 18.A 19.B 20.D21.解题思路:解答第(1)问应当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从内外两个方面概括“形势”和“原因”;第(2)问可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可行性方面归纳;第(3)问实际考察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意义;第(4)问应从实事求是、依据实际国情的角度分析“依据”。

答案:(1)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封锁。

原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

(2)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

(4)实事求是,依据国情和形势采取灵活的政策。

22.解题思路:解答第(1)问,可利用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进行判断;解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不能得出“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就是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结论;解答第(3)问,可抓住材料中的“国家资本主义”来判断,这应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征,然后再调动教材内容对新经济政策的历史意义归纳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