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人口与环境
第三章 人口与资源
第三章人口与资源(重点章节)本章重点▲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Td=0.7/r)▲2.世界人口发展史.▲3.中国人口发展特点.▲4.自然资源的分类.▲5.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6.人口容量.中国人口容量.第一节世界人口发展情况一.人口与人口过程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二)增长特点第二节中国人口发展状况一.中国人口发展特点(六)人口分布不均二.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第三节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一.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其通常所指的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微生物以及矿物等。
•(二)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自然资源按其生产的渊源及其可利用性,可分为:•1.非耗竭性资源• 2.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二)自然资源的分类•1.自然资源的地理分类•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状况、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各圈层之关系等地理特性,常把自然资源分为矿产资源(岩石圈)、土地资源(土圈)、水利资源(水圈)、生物资源(生物圈)、气候资源(大气圈)、海洋资源六大类。
2.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自然资源按其产生的渊源及其可利用性,可分为:•(1)非耗竭性资源:又称无限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风、降水、气候等。
这类资源随着地球形成及其运动而存在,基本上是持续稳定产生的。
•(2)耗竭性资源:又称有限资源。
这种自然资源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特定阶段形成的,质与量是有限定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
耗竭性资源又可分为:•①可更新资源,又称为再生资源。
这类资源主要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得到恢复或再生的资源,如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只要开发强度不超过承载力,这些资源从理论上讲是可以永续利用的。
•②不可更新资源,又称非再生资源。
这类资源一般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逐渐减少以致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如各种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
人口资源与环境.doc
《人口资源与环境》荣小阮彦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及特点,明确人口、资源、环境之问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能力目标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问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问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国的资源国情是本课重点。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本课难点。
课前准备:收集我国资源国情资料,思考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带来的危害,学生查阅资料。
教学设计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地球她是孕育世上所有生命的母亲;她是保护这些生命得以成长的本源;她蕴藏着一切现代文明;她象征着我们最本质的财富。
地球一一她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希望,是我们世代延续的生机,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今年是第38个地球日,你了解哪些第38个“世界地球日”的宣传口号?(见附录)这些口号所表达的共同的理念是什么?小结:要善待地球,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地球——人类家园的关注。
活动一:“世界地球日”的来历板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我们共同的家园你知道“世界地球日”的来历吗?你了解现在地球的处境吗?(见附录)思考:(1)第一声叹息:地球“头发”脱落的原因有哪些?(2)第二声叹息:请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解决地球不堪重负的措施。
(3)为防治地球发出的第三声叹息,我国制定了哪些主要法律?(4)展开你的想象,地球的第四声叹息将会是什么?小结:(1)人们迫于生存毁林开荒,乱采滥伐,破坏植被等;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2)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4)根据前面提供的材料,地球的命运应该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人类的觉醒,爱护地球,共同创造美好家园;一种是任现状恶化下去,最终使人类失去生存的空间。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必背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必背第一章:地球与地球运动1.地球的形态和大小地球呈近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所以赤道略偏大。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地球以西东方向旋转一周需要23小时56分4秒,使人们看到了昼夜变换和星空相对运动;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24天,形成季节。
3.地球的地理坐标确定地球上某一点位置的方法,以经度和纬度作为地球地理坐标。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标志及其表示方法地球的标志为圆形,表示方法有平展图、球面图和柱面图等。
2.地图的图例和比例尺图例表示地图上各色块的含义,比例尺是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3.地图的投影方式地图的制作为了避免变形,必须进行地图投影,有圆锥投影、圆柱投影和平展投影等。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1.气候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海洋、陆地、气压和风等。
全球的气候类型有副热带干旱气候、温带中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等。
2.地形和水文地形有高山、丘陵、平原和盆地等。
水文包括江河、湖泊、湿地等。
3.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有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两种。
其中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原和沙漠等,动物资源有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石油等。
第四章:人文地理环境1.人口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内部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内部人口迁移有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口流动等。
2.文化和文化特征文化特征有语言和礼仪等,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较大。
3.经济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们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和水文等。
第三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三种生产理论一、三种生产理论概述(一)环境社会系统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在这三种交流关系中,物质流动是最基本的,它是另外两种交流的基础和载体。
环境社会系统依据物质运动基础,进一步可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物资生产:即劳动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1)资源利用率,指的是将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废弃物中取得的再生物转化为产品的比例。
资源利用率高,则意味着在产出同等产品时,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少,加载到环境中的加工废弃物也少。
(2)产品流向比,指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与环境生产的产品的比例。
(3)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产品的总能力。
2、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基本参量:(1)人口数量(2)人口素质(3)消费方式3、环境生产:是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如风景,生产资源如森林、水源、矿产等)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1)污染消纳力(2)资源生产力(二)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见书中第18页图2—1人与环境系统概念模型1、人类对世界系统(环境社会系统)的认识历程:(1)古代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浑然一体,是自然的一部分,世界系统实际上就是自然生态系统,就是自然环境。
三种生产之间,主导作用是环境生产,人口生产与物资生产能力都非常小,包含在环境生产中。
(2)农业文明时代:A、早期阶段,人口生产仍未在世界系统的运行中体现出来;B、中期阶段,人口生产虽得以体现,但仍作为物资生产的一部分。
C、晚期阶段,人口生产系统逐渐发育成独立的系统,并从物资生产系统中脱离。
第三章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2课时
一个村庄1000人,一年中出生20人,死亡10人,计算该 村今年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地区 人口总数(万人)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600 1.2 0.6 甲 0.6 360 1.5 1200 8000 1.9 0.4 乙 -0.2 -200 1000 0.6 0.8 丙
123年
33年
14年
13年
12年
12年
二、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出生率= 出生人口数 总人口数 ×100%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 死亡人口数 ×100% 总人口数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自然增长人口与 总人口之比。
自然增长率=
丁
56
3.2
1.2
2
112
1.表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D ) A.甲 B.乙 C.丙 D.丁 2.表中各地,一年自然增长人口最多的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
人口增长率(%)
1.5 1.2 0.9
0.6
0.3 0
世界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代 号
稀少原因
代 号
稀少原因
湿热的 ③ 热带雨 林区 干热的 ⑥ 热带沙 漠区
高纬度 ⑦ 寒冷地 区 高寒和 ⑧ 内陆干 旱区
一、主要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增长过多过快。
问题:就业、居住、教育、医疗。
计划生育
2.人口增长过慢 人口负增长的国家有:意大利、德国、瑞典
八年级地理上册笔记
八年级地理上册笔记第一章:中国的人口与环境1、中国的人口数量和分布1、2019年,中国总人口达到14.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8%。
2、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
2、中国的人口政策1、基本国策:计划生育2、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中国的自然环境1、地形: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多种地形。
2、气候: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3、河流: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
4、湖泊:鄱阳湖、洞庭湖等。
4、中国的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广阔,但人均占有量少。
2、水资源: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
3、矿产资源:种类丰富,但开采利用难度大。
第二章:中国的农业与工业1、中国的农业1、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2、农业分布: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3、农业特点:历史悠久,地域差异大。
2、中国的工业1、工业类型:轻工业、重工业等。
2、工业分布:东部地区以轻工业为主,西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
3、工业特点:发展速度快,但技术水平低。
第三章:中国的城市与交通1、中国的城市1、城市类型: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等。
2、城市分布:东部地区城市密集,西部地区城市稀疏。
3、城市特点:发展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低。
2、中国的交通1、交通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
2、交通分布:东部地区交通网络密集,西部地区交通网络稀疏。
数学笔记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标题:数学笔记八年级上册一、引言在八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我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
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我将在本文中分享一些我在八年级上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笔记和心得。
二、数学笔记的重要性数学笔记是我们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可以帮助我们记录课堂上的重点内容,回顾老师讲解的例题,以及记录我们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和发现。
通过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准备考试。
环境学导论第三章讲义
第二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世界人口发展情况一、人口与人口过程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过程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
人口自然变动是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变动的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人口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即人口的迁入与迁出,变化的结果是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发生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改变。
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结构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和行业结构等)。
人口过程反映了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反映人口过程、人口增长规律的指标还有指数增长、倍增期等。
指数增长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
倍增期是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1倍所需的时间。
其计算公式为:T d=0.7/r式中:T d—倍增期;r—年增长率。
根据上式,若人口增长率为r=1%,则70年后,人口增长1倍;若r=2%,则35年后,人口增长1倍;r=7%,10年后人口增长1倍;r=10%,7年后人口增长1倍。
二、世界人口的发展概况(一)、世界人口增长的三个时期冰期开始时,也就是在300万年前,人类首次出现在地球上。
从那时起,人类实际上就在不断向地球的全部陆地表面扩散。
根据世界各国人类学者和人口学者所提供的资料。
已有可能清楚地追溯世界人口发展的历史(见下图)。
世界人口发展历史至少有如下三个特点:图、过去50万年人类人口增长(1)长期以来人口增长率非常低。
虽然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率达1.7%—2.0%,但从全部人类史来看,平均增长率仅为0.00011%(R.Thomlinson,1965)。
(2)整个人口增长史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从原始人发展到1亿人口,经历了200—300万年,即到了公元前1000年前后,世界人口方达到1亿人。
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人口与环境
一、环境与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人口生存的环境包括生物圈、大气层、水圈、岩石圈、 土壤圈和能源等自然环境以及经过人类劳动建造的城市、 村庄及其他人工建筑物等人工环境。人类生存所需要的 环境是由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相 互依存的关系,通常称之为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 存在着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不断地进行着 物质循环,使生物环境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有机体。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5亿公顷耕地,人均0.24 公顷,我国12172万公顷,人均0.091公顷。由 于耕地开发潜力有限,随着人口规模的继续扩 大,无论是全世界还是我国,都将面临人均耕 地减少的严重问题。
四、人口增长与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 是地球上储量最大、生长周期最长的陆地植物资源。森林的 功能十分广泛。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 主体,森林是形成区域小气候、水文条件和地理景观的重要 因素,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提供氧气、涵养水源、防 风固沙、保持水土、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防止和消除噪声 等多种生态功能。森林资源作为生态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供应者之一,为 人类提供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所需要的木材,以及可直接 食用的大量水果、干果和菌类等。因此,森林的价值决不仅 仅是它所直接提供的产品,还包括保护环境方面的间接收益。 据国外提供的资料,森林提供林产品的价值约占1/4,在保护 环境方面的价值约占3/4。芬兰2.27亿公顷森林每年提供的木 材价值为10亿马克,但提供的间接价值却高达53亿马克;美 国森林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之比为19。
第十章 人口发展与 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三章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同上述其它⼏种构想相⽐,具有更确切的内涵和更完整的结构。
这⼀思想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的需求、国家主权、国际公平,⾃然资源、⽣态承载⼒、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的内容:⼀是对传统发展⽅式的反思和否定,⼆是对规范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
就理性设计⽽⾔,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业应当是⾼产低耗,能源应当被清洁利⽤,粮⾷需要保障长期供给,⼈⼝与资源应当保持相对平衡等许多⽅⾯。
“可持续发展”这⼀词语⼀经提出即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并成为⼤众媒介使⽤频率最⾼的词汇之⼀,这反映了⼈类对⾃⾝以前⾛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标的憧憬和向往(尽管尚有若⼲模糊)。
⼈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或⾄少是持续是不够的,因⽽是不可取的。
唯⼀可供选择的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类这⼀次反思是深刻的,反思所得的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以在全世界不同经济⽔平和不同⽂化背景的国家能够得到共识和普遍认同的根本原因。
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内涵包括了两个概念: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既有量的增长,⼜有质的提⾼)⼈类的发展观经历了数次跃迁:发展=经济增长传统的狭义的发展仅指经济领域的活动,其⽬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加、物质财富的增加,即强调量的增长。
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社会变⾰也只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段。
在这种发展观的⽀配下,⼈们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继续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环境保护⼈们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进⾏了⼀系列的环境保护⼯作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低收⼈国家急需经济增长来促进改善⽣活质量,但这不是全部⽬的,也不可能⽆限地继续下去。
人口与环境教案(精)
人口与社会环境教学目的: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
3、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环境需要人们去保护、改造。
主备教师:顾素芳教学过程:一、明理提高1、数万年以前,地球上气候温暖,森林茂密,自然条件非常好,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
近些年,人类不注意保护,乱伐林木,乱开矿产,破坏资源,使地球臭氧层被破坏,人们生活的空气、水、土壤正在遭到严重污染,植物受损害,河里鱼死了,草也不生长。
这就至使我们的生活受到恶劣影响,人类的健康得不到保证。
2、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50多万种,前几年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而现在平均每小时消失一种生物。
世界上最大的一只重达900千克的海龟,在威尔士海滩丧命。
3、近几年来,由于内蒙古大沙漠边缘的绿色植物遭破坏,树林被砍伐,沙漠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
沙尘暴正在向人类示威!二、政府举措1.从1996—2010年,中国政府将采取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对污染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二是要出台《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
2.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设立了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三、自觉倡议1、随手关闭水龙头,因为一个滴水龙头每天流掉20升水,每年流掉7000多升水。
一吨水可以发电100度,可供三口之家用二个月。
一吨水可以织布200米,能做80套校服。
一吨水可炼150公斤钢。
2、少吃品香糖。
因为口香糖的残迹十分难消除,对环境污染大。
3、买菜购物多用布袋。
因为塑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
4、不乱扔废弃物。
5、每年为我们的家园种植3—5棵树。
6、庭院室内养花种草。
7、节约纸张,回收废纸。
因为回收1吨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生产800公斤纸,减少35%的水污染。
8、不吃野生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
简要分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21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越来越成为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
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已构成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总的说来,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比如要重视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第1章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实体承担者,人口同居住工作地区环境发展情况的相对比较水平是一个重要指标。
人口增长过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可能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和经济上的贫因与落后,并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人口的剧增,不仅使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而且由此而产生的失业、环境、粮食等问题还使它们面临生存的威胁。
从资源方面来看,人口过多,必然造成对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资源过度消耗,从而加重资源危机。
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发现并创造新资源,但目前人类技术进步还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增长,那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储量不仅有限,而且必须与一定的生态系统共存,其承受能力十分脆弱。
人口通过利用资源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为满足人口群体生产和消费的增加,土地沙漠化,森林和草场的破坏,温室效应等将随之而来。
由此观之,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问题是全部问题的重中之重,应当着重注意和解决。
第2章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自然是发展的背景和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中所提供的水,森林,矿石,化石燃料等等资源的利用,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最新地理高二-人口素质与环境 精品
1.4人口素质与环境一、依据教材填充1.进入高温多雨季节后,使蚊子大量繁殖,容易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
2.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并不是最主要的,人口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依据教材选择1.当今,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愈来愈取决于:()A 遗传基因B 自然环境C 社会环境D 行为习惯2.噪声影响人的:()A 听力B 消化系统C 心血管系统D 神经系统3.下列哪些病是影响人口身体的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A 地方病B 公害病C 克山病D 大骨节病4.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是:()A 不及人口数量对环境的作用大B 决定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C 对环境影响无足轻重D 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三、完成结构示意图四、读图表资料,谈谈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资料1:“20世纪90年代世界吸烟及其死亡人数”资料2:天津肺癌发病率列所有肿瘤第一位。
资料3:目前世界各国对肺的癌因主要归因于吸烟和职业接触,国外多数学者认为大气污染只起很小作用。
五分析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为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商都县20世纪50年代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资料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80年代末与40年代末相比较,商都县人口耕地各增加了多少倍?2.商都县荒漠化土地增加到多少?3.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人为因素有哪些?4.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你能否提出一个当地可以实施的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1.4人口素质与环境一、1.生物性污染物 2 数量多少素质高低二、1 C 2 ABCD 3 ACD 4 BD三、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一、略二、1 人口增加了倍,耕地增加了1.2倍左右2.漠化土地增加到0.47公顷左右, 大约是80年代末耕地数的1/3。
1.主要是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的。
2.略。
第三章适度人口理论
边际收益递减法则首先由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 在论述农业生产问题时提出。坎南认为,工业、农 业、各种产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都起作用,但是 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可以缓解这个规律的作用,但 是这种缓解只能起一时的作用,最终边际收益递减 规律总要出现并起作用。
1,桑德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开始对人 口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2,一战期间的流行观点是人口越多,士兵 越多。他认为,这种对人口数量的渴望,实 际上是希望士兵越多越好。英国当时的一份 报告认为,根据一战的经验,如果出生率下 降,没有足够的人力,“我们今天就会成为 奴隶”。
著作有:《初等政治经济学》(1888年),《生产和分配的理 论史》(1893年),《经济学纲要》(1912年),《财富论》 (1914年),《货币论》(1918年),《经济理论评论》 (1929年)。
他在阐述经济问题时,注重探讨人口问题,他从人口与土地、 人口与生产率、人口与收益等方面探讨人口的适度规模。在 1888年的《初等政治经济学》一书中,他就明确提出了适度人 口的思想,认为“在任何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土地上生存的 达到产业最大生产率的人口是一定的”,这个人口就是“适度 人口”。
他认为人口问题涉及面很广,涉及生物学、人类学、 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他的主要人口学著作有:《人 口问题——人类进化研究》(1922年),《人口》 (1922年),《职业》(1933年),《世界人口》 (1936年)。他是第一个研究人口质量问题的学 者。
23
4.2经济标准是判断人口适度数量的唯一标准
6
1.3人口背景
1,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各国陆续经历了一个死亡 率下降的过程,随后又开始了生育率的下降,使人 口自然增长率先升高后下降。
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人口环境与发展五个单元内容每个单元的阅读笔记
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人口环境与发展五个单元内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中,关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内容主要分布在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而非五个单元。
以下是第五章的内容总结: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 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 建设主体功能区
-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 维护海洋权益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以及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人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初中现代文】《人口与环境》阅读答案
【初中现代文】《人口与环境》阅读答案《人口与环境》阅读答案: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人口与环境》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①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两三百万年。
长期以来,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自18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显著加快。
目前,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
据统计,1990年世界人口达到53亿。
②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与世界人口的基本相似(如图)。
以解放后为例,,翻了一番还多。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③ 人们在生活中需要各种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必然会对环境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
然而,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
这样,人类不断扩大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之间就存在着尖锐的冲突。
④就拿耕地来说,耕地上生产的粮食是人类食品的主要来源,然而人类所拥有的耕地现状却不容乐观。
地球表面的陆地大约只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0%,而耕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1%左右,并且可供开垦而尚未开垦的耕地已不多。
与其他国家人均耕地面积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左右。
随着人口的增长,很多耕地变成了住宅用地,再加上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因素,使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
据统计,1951年,我国耕地有1.08亿公顷,人均耕地0.19公项。
到了1981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下降到0.99亿公顷,人均耕地也只有0.10公顷了。
如果人口再无节制地增长下去,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将会越来越严峻。
⑤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异味对环境的影响和压力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毁林、开垦草原、围湖开垦农田等措施,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衡,洪水、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0~2005年世界人口的规模曲线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2000 2005
世界人口 发达地区人口 发展中地区人口
二、人口构成的特点
1.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贫困地区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快
二、我国人口状况
1.绝对数量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2.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3.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密度差异大 4.老龄人口增多,男女出生性别比偏高 5. 人口素质偏低
三、我国人口发展及对策
1.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2.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提高生态环境意识、正确引导消费
城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城镇化初期发展缓慢 中期发展速度加快 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
第二节 人口爆炸导致 全球环境的恶化
一、对水资源的压力 二、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三、对能源的压力 四、对森林、草原的压力 五、环境污染加剧
第三节 我国人口现状与控制
一、地球对人口数量的承载能力 承载能力是生态学的一个术语,是指一个生态 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没有失去平衡的情 况下能够生存物种的最多个体数。 多数学者认为,110亿左右是世界维持合理健 康而又不算奢侈生活的人口限度。 人口学家普遍认为我国的人口环境容量应在 6.5~8.0亿之间,最大人口临界点约为16亿。
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口增长趋势及其特点 第二节 人口爆炸导致全球环境的恶化 第三节 我国人口现状与控制
第一节 人口增长趋势及其特点
一、人口“爆炸式”地增长 世界人口的增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到工业革 命前(1650年),为高出生率、高死亡 率、低增长率阶段 第二阶段,从工业革命到1950年,为高 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 第三阶段,从1950年至今,为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
第三章 人口与环境
近年来人口的过快增长,一方面使经济再生产 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环境系统的资源 再生能力,造成自然资源的退化和枯竭;另一 方面,经济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排入环境的废 弃物远远超出了环境的容量,造成了生态的严 重破坏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从而影响了经济的 持续、健康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条件。因此,要 解决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就得认真研究人口 的变化特点,从而制订出适当的对策。
2.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老少比 年龄中位数
40%以上
5% 以下 15%以下 20岁以下
30-40%
5%~10% 15%~30% 20-30岁
30%以下
10%以上 30%以上 30岁以上
人口年龄构成标准
3.人口向城市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