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

合集下载

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民收入的增加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局限于单一的种植或养殖,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而产业结构调整则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可以显著提高农民收入。

过去,农民可能过度依赖粮食作物的种植,而忽视了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的发展。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合理规划种植结构,增加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如水果、蔬菜、花卉等。

同时,发展特色养殖,如养殖珍稀禽类、特种水产等,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销售利润。

以某地为例,过去主要种植普通水稻,收入微薄。

后来经过调研和专家指导,部分农民改种有机水稻,并发展稻田养蟹,不仅水稻品质提升,价格上涨,螃蟹也带来了额外的丰厚收入。

这充分说明了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对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农业与加工业的融合,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例如,将新鲜水果加工成果汁、果干,将蔬菜加工成泡菜、罐头等,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储存和销售的难题,还增加了就业机会,让农民在农产品加工环节中获得更多收入。

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更是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的大门。

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农业观光等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农村生活,享受田园风光。

农民可以通过提供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服务,增加收入来源。

比如,某村庄依托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售卖自制的特色农产品,收入大幅提高。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还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逐渐减少。

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其从农业生产转向工业和服务业。

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资之一,其产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衣食住行。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1. 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我国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提高粮食的品质和效益,推动粮食产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种子、农药、化肥和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粮食产量和产值不断提高,粮食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2. 粮食生产方式创新的成果。

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兴技术,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3. 粮食贮藏和加工技术的进步。

粮食贮藏和加工是粮食产业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粮食贮藏设施的建设,采用了新型的储粮技术和设备,有效预防了粮食的霉变和虫害。

同时,在粮食加工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粮食的利用率显著提高。

4.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业对农民的吸纳能力也增强。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等措施的实施,都为粮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粮食产业发展的趋势1. 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的发展将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未来粮食产业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2. 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粮食产业的主旋律。

粮食产业的发展必须与环保相结合,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粮食产业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农业向生态化、循环化、高效化发展。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玉米种植是其主要农业产业之一。

截至2021年,辽宁玉米种植面积为283.2万公顷,产量达到1739.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4%左右。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辽宁省的玉米生产情况也在不断调整,瞄准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逐渐实现从“大而全”向特色化和高品质发展的转变。

一、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一)种植结构辽宁省玉米种植结构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地区,其中沈阳、辽阳、铁岭等市成为玉米种植的主要基地。

根据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数据,辽宁玉米种植面积在过去十年间稳步增长,但近几年有所下降。

2017年到2019年,种植面积分别为288.3万公顷、289.43万公顷、281.3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0.3%。

辽宁省玉米品种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的玉米品种主要以中、晚熟的黄色粮食玉米为主,但随着人们对于玉米的需求不断增加,超甜品种、高粱米、紫玉米等品种也开始逐步普及。

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玉米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也在逐年提升。

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辽宁省将积极推广高淀粉玉米、特用玉米等高附加值品种。

高淀粉玉米以其高产、高淀粉、高抗逆等优点,受到市场的青睐。

特用玉米的种植则将有助于提高国内对进口玉米的依存度,同时也可为相关工业提供原料保障。

此外,品质玉米也是辽宁省近年来发展的重点。

高品质玉米的种植对于辽宁乃至全国粮食产业的整体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拓展深加工业务除了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玉米的销售收益外,辽宁省也将加强深加工业务的拓展。

玉米深加工产业包括油类、淀粉、乳化剂、葡萄糖等多个细分领域,是较为成熟的产业链。

辽宁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完备,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

此外,玉米深加工行业有望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转移就业人口,为辽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推进多品牌营销为了更好地打开市场销售玉米,辽宁省将加强多品牌营销的推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4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4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一、背景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村经济的支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结构短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农业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不高。

因此,有必要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二、调整目标1.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产品供应的多样化和优质化。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的竞争力。

4.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调整措施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1)坚持粮食安全为基础,推进绿色稻谷、小麦等农作物的高产高效种植。

(2)优化农产品结构,促进畜牧业、水果种植、蔬菜生产等多元化发展。

(3)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合理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

(4)加强农业灌溉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1)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2)加强新品种研发和推广,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3)推广农业智能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4)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促进农业绿色发展(1)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2)推动农药和化肥使用的减量化、绿色化,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品质。

(3)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4)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排涝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前景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前景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前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剖析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并探讨其前景。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逐渐面临了一系列问题。

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大规模农业生产已经成为主流,农业生产要素有依法配置,推动农业生产效益提升。

2.农产品优质化需求增加: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向优质化方向发展。

3.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推动产业链向上游延伸。

4.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农业增效和提质。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2.农业产能过剩:目前我国农业产能过剩的问题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不足,农产品供过于求。

3.农业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和合作。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景尽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但是其前景依然广阔:1.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的品质。

2.推动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3.加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价值,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为了有效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意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意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意义
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意义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目的
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粮为主,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散乱无序,农民收入低。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逐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产品的高产、高质和高效。

2. 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

尤其是在农村实施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不仅可以增加农民务工机会,还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
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3. 保障粮食安全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国家粮食供应。

4. 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
仅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还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意义
2. 促进农业稳产增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农业稳产增产。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民选择适
合当地土地和气候条件的作物种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
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产品供应,促进农业稳产增产。

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因此,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过去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其他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比例,可以实现多种农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例如,可以将一部分土地用于种植水果、蔬菜等高价值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也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大规模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农田面积的扩大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和环境的监管,采取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例如,推广有机农业、精细农业和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也需要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村农民的收入水平一直相对较低,这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这需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提高附加值和利润空间。

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运输和销售的效率,打破农产品销售壁垒,促进农产品流通。

最后,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也要注重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方向。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农业生产、种植和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四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四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一、背景概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农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需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目标设定1. 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 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产业链水平,推动农民增收。

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三、主要任务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多样发展。

2. 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先进化。

4. 加强农业农村产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四、具体措施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1)加大粮食生产力提升力度,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推广科技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

(2)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根据地区条件和市场需求,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

(3)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灌溉效率和节水技术的应用。

2. 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1)加强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的环节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厂和农业示范园区,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

(2)推广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提升。

挖掘农业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互联互通。

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1)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 加强农业农村产业协调发展(1)推动农业产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五、实施保障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方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方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方案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通过探讨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以期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一、背景介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当前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单一农业种植结构、农产品市场饱和、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等。

因此,迫切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

二、问题分析1. 单一农业种植结构当前农业种植结构以粮食种植为主,其它农产品种植规模较小。

这种单一农业种植结构导致了农产品供应过剩和市场竞争力低下的问题。

2. 农产品市场饱和农产品市场饱和是当前农业产业结构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由于农产品供应过剩,市场上存在大量过剩农产品,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经济效益低下。

3. 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由于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工技术水平低下,农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三、优化方案1. 多元化农业种植结构鼓励农民发展多样性农业经营,推动种植多种农产品,特别是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种植。

通过多元化种植结构,调节农产品供需关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 建立农产品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市场机制,包括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开展农产品期货交易等,加大对农产品的流通、销售和价格管理力度,提高市场的供求均衡能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改良和升级。

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4. 引导农民转型升级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通过扶持政策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农民实现农业增效和增收。

5.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新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6. 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形式,集中资源、整合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规模和效益。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趋势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趋势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趋势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原因和目标出发,探讨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的农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背景农业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农业产业组织的构成和布局,包括农产品的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

过去的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粮食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原因导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变化、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需求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追求粮食的基本供给,而更加注重食品的质量和品牌。

同时,农业科技的进步也为农产品提供了更好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农产品品质得到了提升。

此外,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农产品,而对高附加值的农产品需求逐渐增大。

三、目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包括增加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扩展等。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为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之一:开发新型农业产业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兴的农业产业也将逐渐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焦点。

比如生态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等,这些农业产业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市场前景,成为近年来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通过开发新型农业产业,既可以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又可以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之二:促进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与升级农业产业链是指从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流通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其中每个环节都可以形成一种特定的农业产业。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辽宁省作为中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玉米生产情况备受关注。

近年来,辽宁省的玉米产量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趋势。

根据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的统计数据,2019年,该省的玉米总产量达到了1429万吨,比2018年增长了4.2%。

辽宁省的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玉米种植是辽宁省的一项重要农业产业,也是该省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辽宁省农民纷纷将土地转向玉米种植,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根据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19年,辽宁省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225万公顷,比2018年增长了5.2%。

这表明辽宁省农民对玉米种植的信心增强,对玉米市场的发展充满期待。

辽宁省的玉米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不断进行。

玉米产业结构调整是辽宁省农业农村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辽宁省正在大力推进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加强玉米的深加工和品牌建设。

辽宁省还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经营,并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玉米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玉米产业的综合效益。

辽宁省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由于玉米产业的发展,农民在种植、销售和加工环节均能获得稳定的收入。

辽宁省还鼓励农民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式参与玉米种植,提高农民的收益水平。

辽宁省也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民发放贷款,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

辽宁省的玉米生产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玉米市场波动性较大,价格不稳定,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

玉米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协调亟待改善,缺乏有效的流通渠道,导致玉米价差较大。

辽宁省的玉米产能也有限,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加大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辽宁省的玉米生产情况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及结构调整分析

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及结构调整分析

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及结构调整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宣城市位于安徽省南部,是安徽省三大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对粮食生产的需求日益增加,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和结构调整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宣城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具备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

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粮食品种单一,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解决宣城市粮食生产领域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及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为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通过对宣城市粮食生产现状的认识,评估粮食生产能力,探讨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利用资源优势解决问题,推动科技创新与粮食生产的结合,最终实现宣城市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2000字】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宣城市的粮食生产能力及产业结构,探讨如何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评估宣城市目前的粮食生产状况,包括粮食产量、产值等指标,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 分析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的瓶颈和问题,找出影响粮食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

3. 研究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如何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4. 探讨利用宣城市的资源优势,解决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分析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探讨如何引导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为宣城市粮食生产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粮食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1.3 研究意义研究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及结构调整,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农业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通过对粮食生产现状的全面了解和评估,可以为制定粮食生产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参考,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及结构调整,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

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
重要保 证 。
我 国是 世界 上人 口最 多 的 国家 , 而人 均 耕 地 面积 又远 低 于 世界 平 均水 平, 因此 要做 到粮 食生产 能基 本 自给 实 在是 很 艰 巨 的任 务 。从 自然 条 件 与
适 应社 会需求 两方 面来看 都存 在不 少 困难 。在 2 0世 纪 9 0年代 ,谁能 养活 《 中 国》 书 中提醒 我 国应 注意如 何在 人 口还 要增 加 的情 况下 , 到粮食 能基 一 做
供 了可 靠 的技 术支持 。据 中 国农科 院通过 对全 国各省 、 ] 区的综 合分 析 , j
全国1 0亿 亩 中低 产 田经初 步 改造 , 可增 产粮 食 6 4亿 公 斤 。据此 推算 , 9 根
据我 国中低 产 田 l 0年 改 造 经 验值 , 均 改 造 每 亩 中 低 产 田可 增 产 粮 食 平 190 5 . 7公斤 , 按此 水平将 我 国现有 I . 5亿 亩 中低 产 田完全 改造 可增加 粮 I0
却 似 乎 逐 渐 被 一 些 人 所 淡 忘 , 反 映 在 两 种 现 象 这
上 : 种是 如今 生活水 平提 高 了 , 大 重视 主食 ; 一 不 另一种 是粮 食生 产经济 效益 低 , 有些 人设 法 将粮 田改种 其 它作物 , 甚至将 耕 地挪 作 它用 。但 粮食 生产对 国民经济有 特殊 意义 , 其重 要 性是 很 突 出 的 。美 国人 均 耕 地 较 多 , 重 要 的 粮 食 出 口 国 是
种 面积稳 定 在 I . 5 8亿 亩 以上 , 中低 产 田比重定 为 5 , 1 0 0 将 0 0亿 斤 的粮
《 学 与社 会 》 科 (

粮 食 安 全 问题 及 建 议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意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意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改变农业产业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等,使之更适应市场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持续发展的过程。

那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1.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往往面临着产品质量低、效益不高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满足市场需求。

2.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居民对农产品种类和品质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农业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使之更符合市场需求,提供更多元化、高品质的农产品。

3.优化资源配置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往往存在着资源浪费、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提高农民收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5.保障粮食安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1.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高品质、安全的需求,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拓宽农村就业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自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经济从以农业为主导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一些传统产业逐渐下滑,而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首先,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开放初期,我国农业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而随着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农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农民纷纷转产、转业,种植业由单一的粮食种植逐渐转向蔬菜、水果、花卉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种植,养殖业也由传统的畜牧业向水产养殖、禽类养殖等多样化发展。

农业的这种结构调整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其次,工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迅速崛起,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工业领域不断进行创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同时,传统的重化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也在转型升级,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此外,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加。

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各类服务业快速发展。

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旅游等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在以上变动和调整的过程中,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有力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

产业的升级和创新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新兴产业的崛起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同时为我国的结构性提供了新的动力。

然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是传统产业的下滑速度过快,一些地区和企业面临产能过剩、效益下滑等问题。

因此,需要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化转型。

二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一些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发展均衡。

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与升级。

农产品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目标和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是现代农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品种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愈发难以满足需求。

同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转型也为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二、目标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

具体而言,目标包括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等。

三、措施实现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以下为几个重要的措施: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农业生产朝着高产、优质、效益、绿色的方向发展。

2. 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

通过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保护制度,保护优质农产品品牌的知识产权。

3. 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组织形式的发展,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4.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鼓励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增值。

5.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和监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6.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确保农产品能够及时、有效地触达市场和消费者。

7.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农产品产业结构将得到有效调整和升级,农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提质增效,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增加做出积极贡献。

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必然选择。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于农民群体来说,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传统农业产值下降,农民收入面临下降压力。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迫使农民改变原有的经营方式和思维,转向现代化、高效率的农业生产。

然而,由于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市场意识相对较低,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收入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特别是在一些农产品过剩的地区,农民生产的粮食、棉花、猪肉等传统农业产品面临着严重的市场竞争,农民的收入往往无法得到保障。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新兴行业的发展,农民有机会参与到新兴行业并获得更高的收入。

随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经济兴起,许多新兴行业涌现而出。

比如,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发展,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农民可以通过自主创业,或者转型发展成为新型农民工,参与到城市化进程中。

这些新兴行业不仅给农民带来了更高的收入,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除此之外,产业结构调整也间接地促进了农村旅游等服务型产业的兴起,进一步提升了农民收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旅游的兴起,农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

农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许多农村地区通过发展农家乐、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民通过开办乡村旅馆、提供农业观光服务等方式,不仅拓宽了收入来源,同时也向外界展示了独特的农村风貌和文化。

然而,产业结构调整并非只有积极的影响,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往往伴随着土地流转和村集体经济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农民可能会失去土地权益,导致他们的经济基础受到严重的削弱。

同时,由于农民大规模进入新兴行业,市场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一些农民面临就业困境和收入下降的风险。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调整各种农业产业的比重和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
农产品附加值的发展方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促
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推动乡村振兴。

本文将就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探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随着农民对于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
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粮食种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高附
加值农产品的生产比重,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业产值,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能促进农业设施化和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可以推动农村综合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经济结构。

农村经济主要
依靠农业产业发展,而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中,农产品生产比重较大,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
较小,这导致了农村经济结构单一。

而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
产比重,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农村综合经济的发展,改善农
村经济结构,增强农村经济的韧性和发展动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高附加值农产品
的生产比重,可以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
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是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和问题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成为了现实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

首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提高全社会的农业经济收益。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使生产过程更加效率化和科学化,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全社会的农产品供应。

同时,改善土地利用率,从而扩大农业经济规模。

例如,发展现代温室农业、实施高效农业技术、推广优质粮食品种、培育高质量的养殖业等,都能够提高全社会的农业经济收益。

其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能够降低农业生产中的成本和风险。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投入成本,同时,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等风险也会导致农业收益的下降。

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耐灾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例如,科技援助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以及开展农业保险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的方法。

最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和农村城镇化水平。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会带来很多的环境问题,如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等。

如果不加以改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

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生态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可以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

同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障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为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动力。

综上所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供应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农业风险、保护环境和推进农村城镇化,都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意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意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意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调整农业产业中不同产业之间的比重和比例,以使整个农业产业更加合理、科学和高效地发展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农业现代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滞后,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二、增强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能够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粮食储备量,减少国家粮食进口压力,并增强国家粮食安全。

第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和经营方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第四、优化地方经济结构。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还能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结构优化和调整,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第五、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能够促进城乡经济联系和互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强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地方经济结构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社会》(S&S) 粮食安全问题及建议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沈允钢1 程建峰1,2(1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2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者简介:沈允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

沈允钢院士/民以食为天0,这是出自《汉书#郦食其传》的古训,一直为人们所重视,且为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

/食以粮为先0,也是有名的成语,近来却似乎逐渐被一些人所淡忘,这反映在两种现象上:一种是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大重视主食;另一种是粮食生产经济效益低,有些人设法将粮田改种其它作物,甚至将耕地挪作它用。

但粮食生产对国民经济有特殊意义,其重要性是很突出的。

美国人均耕地较多,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家,近几年来它将大量粮食用作燃料生产,出口减少了,引起国际粮价暴涨,不少国家生活不安定,甚至引发动乱[1]。

我国因为重视粮食生产基本自给,国民经济未受到显著影响。

历史教训和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粮食生产和贮存利国利民,是我国经济能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人均耕地面积又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要做到粮食生产能基本自给实在是很艰巨的任务。

从自然条件与适应社会需求两方面来看都存在不少困难。

在20世纪90年代,《谁能养活中国》一书中提醒我国应注意如何在人口还要增加的情况下,做到粮食能基1718《科学与社会》(S&S)本自给。

近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新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所列的第一类为鼓励类,其第一项即为农林业,第一条即为/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0,接着罗列了/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0、/农作物、家禽、家畜及水生动植物、野生动植物遗传工程及基因库建设0、/动植物(含野生)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生物育种;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及鉴定0等[2]。

可见,我国对粮食等农业生产及其栽培技术和育种途径的改善非常重视。

要完成这任务,必须加强相关的科学研究。

一、治理和建设好生产粮食的耕地)))农田巩固我国粮食生产首先要树立加强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的方针。

要确保大田栽培的粮食作物能稳产高产,对中低产田进行综合治理与加强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是非常重要。

20世纪末,我国中低产田占全部耕地总面积的7815%,导致农田中低产的主要因素是干旱缺水、耕层浅薄、土壤粘重和土壤酸性太强等[3-4]。

要在高产田的基础上大量增加粮食产量是不现实的,最切实高效可行的办法是针对不同土壤的不良因素进行中低产田改造,这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

近些年来,我国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体系,包括工程技术、农艺技术、生物技术和专项改造技术,为中低产田改造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5]。

据中国农科院通过对全国各省、区的综合分析[6],全国10亿亩中低产田经初步改造,可增产粮食694亿公斤。

据此推算,根据我国中低产田10年改造经验值,平均改造每亩中低产田可增产粮食159107公斤,按此水平将我国现有11105亿亩中低产田完全改造可增加粮食产量1757172亿公斤。

以2003)2007年5年数据平均可得,改造每亩中低产田能增产粮食130130公斤,按此水平将我国现有11105亿亩中低产田完全改造可增加粮食产量1439182亿公斤。

按照2009年国务院《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7]。

如果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18亿亩以上,中低产田比重定为50%,将1000亿斤的粮食增产计划平均到719亿亩中低产田上,每亩只需增长12616斤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多渠道地狠抓落实,因地制宜地将已形成的较完备的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体系推广应用到具体的粮食生产中去。

根据2008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总体上呈现减少态势,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造成耕地数量急剧减少,1996)2007年我国耕地从1915亿亩减至1813亿亩,年均净减1126195万亩,/十五0期间耕地年均缩减达1447195万亩[8-9]。

/十一五0期间,全国耕地减少过快势头得到遏制,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1516亿亩以上[10]。

因此,2009年中央1号文件又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然而,目前国内各地土地开发整理普遍存在重视新增耕地数量、轻视耕地质量的现象。

在耕地整理过程中重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与林网工程,轻土壤改良措施。

虽然/土壤改良工程0也是土地整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成本高、见效慢等诸多原因,在实际中开展不多。

因此,要想改变当前这种现状,就需要加强行政管理与科研结合,在一般整理工程基础上实施必要的土壤改良措施,开展新一轮土壤普查工作,掌握区域土壤地力状况、污染程度,为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耕地作为一种公共资源,需要对种植耕地的农区和农民给予相应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补偿,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激励农户用地养地。

要建立高产稳产农田的长效机制,还需要借助/3S 0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及其集成技术)进行监测、评价以及相关预警方法,为高产稳产农田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二、加强科技攻关,创制和培育良种/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0。

我国粮食已经实现连续7年增产,今后l0年还要增产1000亿斤粮食,靠什么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除了改善农田和栽培管理技术,首当其冲的还是要靠培育优良品种。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表明,作物新品种在全球粮食单产提高中的贡献率占25%以上,其中发达国家为40%,中国为30%左右[1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育成主要作物新品种6000多个,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在全国范19第1卷第3期2011年20《科学与社会》(S&S)围内更新了3至4次,每次更新都增产10%)20%,抗性和品质也不断得到改进,目前我国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5%[13]。

以水稻、小麦为例:水稻在我国谷物产量中始终保持在总量的40%左右,占据了近半壁江山。

水稻育种在20世纪经历了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两次革命后,如今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14]。

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南方各省区先后基本实现品种矮秆化。

矮秆化直立叶品种的成功育成,比原高秆易倒伏的品种可增产30%)50%。

袁隆平等开创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73年实现籼型三系配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杂种优势应用于水稻生产的国家,单产比常规矮秆直立叶品种稻增加10%)15%。

1950年以来,我国小麦育种大致经历了抗病稳产、矮化高产和高产优质并进三个阶段,以第一阶段时间最长[15]。

近20年来大面积种植优质高产兼顾品种。

在远缘杂交和骨干亲本创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如李振声等用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后代育成的高产多抗优质广适型品种小偃系列,在陕西关中等地大面积推广20多年,已成为我国优质小麦的骨干亲本之一。

小偃系列有许多特点,我们的研究表明在灌浆期其内源循环光合磷酸化活力较高,而一般作物中此时光合磷酸化所产生的腺三磷(AT P)不够,常成为增产的限制因素[16]。

随着资源、环境、人口等的压力增加,农业整体结构和增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我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构建我国现代粮食作物育种技术体系,努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发展方向。

三、集成优化推广粮食丰产技术粮食作物种类繁多,适合它们生长发育的日照长度、温度和土壤特性等的需求差异很大。

因此,我国结合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特性,分别安排种植合适种类的作物,这是通过长期生产实践发展形成的。

国家对于粮食作物种植的数量与种类都需要认真考虑与安排,这样才能保证供应。

从自然条件来看,粮食生产基本上都是大田栽培,很容易受到气候影响。

这就需要采取多种抗旱、灌溉、防涝措施来保证丰收。

对全国来说,更是需要统筹兼顾各地的粮食生产的条件和需求,力求做到稳定适应。

在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份,粮食有多余时,陈粮可作合适处理,仍可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例如,河南是我国产粮较多的地区,在南阳市有较大的工厂可将陈粮加以综合利用于乙醇发酵。

乙醇加入汽油中作燃料,酒糟可供农民作饲料喂养牲畜,牲畜的粪便送回工厂发酵生产沼气,沼气供市民做燃料,沼渣沼液则让农民施回田地中作肥料。

这是一个很好的循环经济模式,有助于社会稳定,且还可以获得微利。

近年来,我国建立了与小麦、玉米、水稻等优良品种相配套的超高产理论模型,形成了主要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

同时,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地膜覆盖等综合配套技术,发展地埋软管输水、滴灌、喷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使粮食增产增效显著。

仅就合理使用化肥来说,一般可使粮食作物增产8%)15%,同时还比传统施肥方法节约费用约15%。

我国还推动抗旱作物和耐旱品种与耕作保墒、增肥、集雨补灌等实用技术集成,初步形成了粮食抗旱丰产栽培技术体系。

今后,将以粮食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以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品质、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和环境友好为核心,努力以技术创新与集成带动粮食生产能力全面升级,为提高我国粮食持续均衡丰产作出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 张思光)参考文献[1]董振国,王春雨.影响粮价的/非农因素0.瞭望,2008,(29):21-2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1年3月27日.[EB/OL ].http://ww w.go /g zdt/at t/att/site1/20110426/001e3741a2cc0f20bacd01.pdf[3]李晶宜.中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4):11-15.[4]秦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EB/OL ].ht tp://ww w.peo ple./G B/43063/107687/107724/107988/6708795.html,2007-12-27.[5]夏建国,魏朝富,朱钟麟,胡艳.中国中低产田土改造研究综述.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212-217,24.[6]徐芳钟,秋波.中低产田改造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管理世界,2010,(12):12-14.[7]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EB/O L].ht tp://ww w.sdpc.g /gzdt/P 020091103567866621892.pdf.[8]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C].国土资源通讯,2009,(7):22-31.21第1卷第3期2011年22《科学与社会》(S&S)[9]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成果的公告.[EB/OL].ht-tp://ww w.stats.g /tjgb/nypcgb/qgny pcgb/t20020331-15502.htm[10]中国国土资源报.保发展保红线破两难)))十一五0国土资源地政管理工作回眸.http://w ww.mlr.go /x w dt/jr xw/201010/t20101027_789002.htm [11]渠丽萍,龚健,张丽琴.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118-1120.[12]蒋建科.生物育种是农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当代生态农业,2010,(1):75-76,72.[13]翟虎渠.科技进步: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求是,2010,(5):51-53.[14]李初军,刘建萍,贾丽颖,吴放斌.我国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中国种业,2007,(1):11-12.[15]何中虎,夏先春,陈新民,庄巧生.中国小麦育种进展与展望.作物学报,2011,37(2):202-215.[16]程建峰,马为民,陈根云,胡美君,沈允钢,李振声,童依平,李滨,李宏伟.小偃54和京411及其杂交后代稳定优选株系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作物学报, 2009,35(6):1051-1058.(上接第27页)参考文献[1]匡廷云主编.作物光能利用效率与调控.山东科技出版社,2004.[2]匡廷云主编.光合作用原初光能转化过程的院里与调控.江苏科技出版社,2003.[3]Char les C.M ann,Genetic Eng ineer s A im to Soup U p Cro p Photo synthesis.Science,1999,283(5400):314-316.[4]Jinfang M a,L ianwei P eng,Jinkui Guo,Qing tao L u,Cong ming L u,and L ix inZhang.L PA2is r equired fo r eff icient assembly of photo system II in A rabidopsis thaliana.Plant Cell.2007,19:1980-1993.[5]L ang SP,Zhu XG,N aidu SL&Or t DR,Can improv ement in photo sy nt heses increasecro p y ields?P lant Cell Ev ir on.29:315-330,2006.[6]L iu ZF,Yan H C,Wang K B,K uang T Y,Zhang JP,G ui L U,A n XM,Chang WR,Cry st al structure of spinach major lig ht-ha rvesting co mplex at2.72A b r eso lutio n.N ature.2004,428:287-292.[7]M in Ouyang,Xiaoyi L i,Jinfang M a,W ei Chi,Jianw ei X iao,M eijuan Zo u,FanChen,Co ng ming L u&L ix in Zhang.L T D is a pr otein requir ed for sor ting light-harv esting chlor ophyll-binding pr oteins t o the chlo roplast SRP pathway.Natur e?Communicat ions.2011,2:277do i:10.1038/ncomms12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